旁觀他人之痛苦 (電子書)

旁觀他人之痛苦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蘇珊.桑塔格
图书标签:
  • 痛苦
  • 同理心
  • 心理学
  • 观察
  • 情绪
  • 人生
  • 电子书
  • 反思
  • 人性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旁觀他人之痛苦者,是「我們」

但我們是誰?
我們作了什麼?

 

繼《論攝影》出版二十六年後,桑塔格再一次對攝影倫理、媒體、社會現實的複雜性,銳利出擊。《旁觀他人之痛苦》既承襲桑塔格極其入微的觀察,以及信手拈來評述經典照片的健筆,本書進一步深入考究戰爭與受苦的影像,並對這些影像所內含或引發的社會意義與影響,提出了與《論攝影》若干相異的觀點。

旁觀他人之痛苦究竟是為了謹記教訓,還是為了滿足邪淫趣味?
究竟是要我們對生命中不能挽回的傷痛感同身受,還是讓我們變得麻木不仁?

 

毫不過時的戰爭影像論

英文書名中的Regarding一詞同時具有「有關」、「觀看」的意思,本書翻譯為「旁觀」,意指現代社會影像氾濫成災是否令人傾向於「袖手旁觀」?面對這些苦難,我們即使心生憐憫,是否仍舊消費了他人的痛苦?本書讓我們重新思考影像的用途與意義,更直指戰爭的本質、同情的局限以及良心的責任;另一方面,書中亦是從「戰爭攝影」的角度,重新審視人類戰爭的歷史。
 

沒有任何攝影圖像的攝影書

雖然這是一本談論攝影的書,卻沒有任何一禎照片。桑塔格認為,照片不能作出「戰爭是地獄」、「這場戰爭全無必要」的說明。她強調,這是文字要去做的工作。


※ 另外收錄:
〈旁觀他人受刑求〉 (Regarding the Torture of Others, 2004)
總導讀:懷蘇珊.桑塔格─文明的守護與重生
譯後記



※內文摘錄:

「我們期望攝影師是愛戀與死亡的府邸中的情報員,期望那些被拍之人都不曾意識到攝影機的存在,期望他們『毫不設防』(off guard)。無論對攝影抱持多麼高雅的看法,都無法削弱人們對這類照片的滿足感:一名機警的攝影師逮住了事件突發的那一剎那。
如果我們認為,只有在事件發生當時,攝影師剛好人在附近並舉機搶拍的照片才算真確的話,那麼絕大多數的勝利照片都不及格。……」

——
「因為那些『他人』,即使不是敵人,也只是可供觀看的客體,而不像我們,是能夠觀看別人的主體。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那位求饒活命的塔利班傷兵―其命運無比清晰地刊登在《紐約時報》的照片中―也一樣有妻兒、雙親、兄弟姊妹,他們其中的一員可能有一天會看到這組三聯彩照,看到他們的夫、父、子、兄正身遭毒手―也許他們早已看到了。」

——
「現代世界的冀盼和道德感中,有這麼一個核心的信念:戰爭是變,雖然難以抑止;和平是常,雖然難以達致。這當然跟有史以來人們對戰爭的看法剛好相反:戰爭總是常態,和平才是例外。」

——
「血淋淋的拚鬥場面也可以是一種美——可列入雄渾之美或凜冽之美或悲劇之美的範疇——這想法對由藝術家手繪的戰爭圖像而言,可說平凡無奇。但如果套用到攝影圖像身上,就有點不對勁:覺得戰爭攝影很美,似乎很沒良心。然而被蹂躪的風景仍是風景。頹垣敗瓦也有其蒼涼之姿。但承認世貿中心在淪為鬼域之後所拍的照片具有美感,卻像是不識大體,甚至是褻瀆冒犯。人們頂多只敢說那些圖片很「超現實」——在這委婉的形容詞後面,被斥逐的美學觀畏縮地藏匿著。然而它們之中有很多的確很美麗。……」



桑塔格作品在麥田

《論攝影》
《土星座下:桑塔格論七位思想藝術大師》
《疾病的隱喻》
《蘇珊.桑塔格文選》
《旁觀他人之痛苦》

《歷史的斷層:戰後歐洲社會的重塑與記憶》 書籍簡介 這部宏大的歷史著作,深入剖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大陸所經歷的劇烈社會、政治和文化變革。它並非單純的戰後重建編年史,而是著重於探討特定歷史脈絡如何形塑了現代歐洲人的集體意識、身份認同以及他們處理創傷的方式。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戰後的「正常化」過程,實則是一個充滿矛盾、持續進行的記憶政治鬥爭場域。 第一部:廢墟與烏托邦的交界 (1945-1950年代) 本書開篇將讀者帶回戰火洗禮後的歐洲。這是一個物質極度匱乏,但精神上卻同時湧現出對未來社會主義烏托邦和自由民主秩序的渴望的時期。我們將細緻考察戰勝國與戰敗國在心理層面的巨大落差,特別是德國戰敗國民眾如何面對「去納粹化」的道德審判與社會排斥。 記憶的遮蔽與重建: 這一階段的敘事重點放在「遺忘的必要性」與「真相的渴望」之間的拉鋸。在許多國家,為了快速重建社會凝聚力,對於戰爭期間的合作者和抵抗者的歷史敘事進行了某種程度的選擇性修剪。本書透過對檔案文獻、早期媒體評論的分析,揭示了這種「共同承擔的沉默」是如何成為戰後社會穩定的一種隱形基石。我們探討了戰俘歸來、流離失所者安置(Displaced Persons)問題如何成為國家行政體系的第一道嚴峻考驗,以及這些邊緣群體如何被納入或排除在新的民族敘事之外。 意識形態的重塑: 隨著冷戰的陰影逐漸籠罩歐陸,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抗不僅是地緣政治的角力,更是關於「什麼是好的社會」的哲學辯論。本書特別關注了知識分子在這一轉型期的角色,他們如何從戰前的激進理想主義中抽身,轉而尋求新的哲學框架來理解極權主義的興起與失敗。例如,存在主義哲學在法國和西德的迅速傳播,並非偶然,而是對戰後人類處境的直接回應。 第二部:經濟奇蹟與身份的裂痕 (1960年代) 隨著「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初具雛形以及西德的「經濟奇蹟」(Wirtschaftswunder),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然而,這種繁榮的表象之下,是深層次的文化焦慮與身份危機。 勞動力的遷移與社會的異化: 本書詳細分析了大規模引進外籍勞工(Gastarbeiter)對傳統社會結構產生的衝擊。這些異鄉人——無論是土耳其裔、南歐裔還是北非裔——在為歐洲帶來經濟活力的同時,也成為了社會內部隱性歧視與文化衝突的載體。他們的經歷,往往被主流歷史敘事所忽略,成為了經濟繁榮背後「看不見的代價」。 青年文化的反叛: 1968年學運是理解這一時期社會變遷的關鍵節點。本書認為,這場運動的核心驅動力並非僅僅是對權威的挑戰,更是對上一代人所選擇的「戰後和解」模式的徹底質疑。年輕一代要求「清理歷史的灰塵」,他們不滿意那種經過精心包裝、旨在向前看的集體記憶,並試圖挖掘那些被刻意掩埋的戰爭罪責與道德妥協。 第三部:歷史的迴響與新的邊界 (1970年代至今) 進入後工業時代,歐洲社會開始面對更為複雜的「歷史遺產」問題。本書探討了隨著社會民主化趨勢的加強,歷史記憶如何從國家層面下沉到地方和家庭層面。 紀念碑的重構: 這一時期,出現了關於戰爭紀念碑、集中營遺址以及「沉默受害者」群體(如被強姦婦女、戰時合作者的子女)的公開討論。例如,關於「納粹暴行」的公開審判和歷史學的嚴謹研究,迫使社會不斷地重新評估其自身的道德基礎。本書特別關注了東歐劇變前後,東西德在處理戰爭記憶上的差異,以及歐盟整合過程中,如何平衡各成員國獨特的歷史創傷。 身份政治與後殖民的陰影: 隨著歐洲逐漸轉型為一個多元文化社會,對殖民歷史的反思也逐漸浮上水面。本書探討了戰後歐洲如何在努力擺脫帝國主義的政治遺產的同時,卻在社會層面延續了某些權力結構的影子,尤其是在處理來自前殖民地的移民問題時。 結論:未完成的歐洲工程 《歷史的斷層》總結道,戰後的歐洲從未真正「結束」過。它始終處於一種「持續的重建」狀態中,既要維持共同的歐洲價值,又要承認內部深刻的、源於歷史的差異。理解當代歐洲的政治僵局、身份認同的焦慮以及對全球化的抵制,必須回溯到那些在廢墟中被選擇性遺忘、被精心編織的歷史敘事之中。這本書提供了一套嚴謹的分析工具,幫助讀者穿透官方的、光鮮亮麗的戰後神話,直抵歐洲社會靈魂深處的結構性矛盾。它引導我們思考:一個以共同價值為基石的未來,是否能真正建立在一個尚未完全和解的過去之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蘇珊.桑塔格 Susan Sontag
一九三三年一月十六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市。難以被歸類的傑出寫作者,不僅是一名小說家、哲學家、文學批評家、符號學家,也是電影導演、劇作家與製片,影響遍及各領域。
她每發表一本著作都成為了一件文化盛事。代表作品包括:一九六六年出版的《反詮釋》即成為大學校院經典,令她名噪一時。一九七七年的《論攝影》獲得國家書評人評論組首獎,至今仍被譽為攝影理論聖經。一九七八年的《疾病的隱喻》肇於她與乳癌搏鬥的經驗,被女性國家書會列為七十五本「改變世界的女性著述」之一。二〇〇〇年面世的小說《在美國》為她贏得美國國家書卷獎。
桑塔格一生獲獎無數,一九七六年獲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院士,一九九三年榮獲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二〇〇一年獲得耶路撒冷獎,表彰其終身的文學成就,二〇〇三年再獲頒德國書商和平獎。她提出的問題至今仍敲打著讀者的心靈,世界也從未停止對她的懷念。

桑塔格部落格:http://www.susansontag.com/。


相關著作:《土星座下:桑塔格論七位思想藝術大師》《反詮釋:桑塔格論文集》《論攝影》《旁觀他人之痛苦》

譯者簡介

陳耀成 Evans Chan
生於廣東南海,成長於澳門及香港,美國西北大學影像文化博士,現居紐約。以導演、文化評論者與劇作家等身分活躍於藝文界,將蘇珊‧桑塔格作品引介至華文世界的重要推手。
編導影像作品包括劇情片《浮世戀曲》、《錯愛》、《情色地圖》、《紫荊》;探討港澳回歸的紀錄片《北征》、《澳門二千》;其他創作如《吳仲賢的故事》、《靈琴新韻》、《大同:康有為在瑞典》、《名字的玫瑰——董啟章地圖》、《蒙馬特之愛與死》;與探討香港二〇一四到二〇一九年間動盪不安的《撐傘》及《我們有雨靴》等。
曾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白睿文(Michael Berry)譽為「華文文化界最具創意和多樣化的要角之一」;台灣著名電影學者焦雄屏形容陳是「華語電影真正的知識分子——有詩人的情懷,敏銳的洞察力,原創性的創作形式,還有難得有的歷史觀。」近期文字作品有〈第十四朵白菊花——《夢蝶全集》序〉。也即將出版個人作品選集《時候》。


图书目录

總導讀:懷蘇珊.桑塔格─文明的守護與重生

旁觀他人之痛苦
致謝

附錄:旁觀他人受刑求
譯後記

圖片連結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02682
  • EISBN:9786263102743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2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坦白講,一開始是吸引我點進去看的主要原因。那種有點灰暗、帶著某種疏離感的色調,搭配上簡潔到幾乎有點刻意的標題排版,立刻就讓人聯想到某種探討現代人際關係疏離、或是心理層面掙扎的作品。我會好奇,作者是想用多重的視角切入這個主題?是想剖析那種「局外人」的清醒與無力,還是試圖勾勒出社會冷漠的群像?我本身是個對觀察人性很有興趣的人,尤其偏愛那種不直接給出答案,而是拋出問題讓讀者自己去咀嚼的作品。所以,我會期待它在文字的選擇上,是不是能保有某種距離感,一種「旁觀者」特有的精準與冷靜。如果故事太過情緒化,反而會削弱了「旁觀」這個核心概念的力量。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細膩地捕捉到那些社會邊緣的微小動作,那些人們習慣性忽略的表情變化,將這些零散的片段編織成一幅關於「存在」的複雜圖景。這類型的書,如果寫得好,讀完後會讓人有點喘不過氣,但同時又覺得被某種深刻的真實觸動,而不是膚淺的煽情。

评分

讀這本書,我個人最大的期盼,是它能帶來某種「視野的轉換」。我的日常生活或許還算平穩,但總覺得被困在重複的模式裡,缺乏新鮮的刺激去打破思維的慣性。如果這本書能讓我看到,在看似平凡的日常中,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掙扎和複雜的人性暗流,那它就成功地完成了「旁觀」的使命。我希望它能像一面冷靜的鏡子,映照出那些我平時選擇性忽略的場景。例如,鄰居間的微小摩擦、公車上陌生人的眼神交會,那些稍縱即逝的瞬間,如果能被作者捕捉下來並賦予意義,那種對生活的敏銳度本身就是一種啟發。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帶著一點點更警覺、更細膩的眼光回到我自己的生活中去,而不是讀完就丟到一邊,然後繼續沉溺於我自己的小世界裡。這是一種對閱讀體驗的深度要求,不只是娛樂,更是對自我認知邊界的拓展。

评分

最近台灣社會氛圍,說真的,有點讓人感到喘息不易,大家好像都活在某種高壓鍋裡,情緒一觸即發。所以我會很期待這本書能不能提供一個不同的出口,一個讓我們可以暫時抽離出來,從另一個更高的維度去審視我們正在經歷的一切。畢竟,很多時候,我們被困在自己的情緒泥沼裡,看不清全貌。這本書的名字,其實就暗示了一種哲學上的抽離感。我猜測作者可能在探討的,是那種「知曉一切」卻「無能為力」的宿命感。對於一個習慣在網路和新聞中被大量資訊轟炸的讀者來說,我更看重的是作者是否有能力篩選出真正重要的「本質」。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聳動事件,而是那些潛藏在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結構性的痛苦。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描繪出,當我們停止介入、純粹地去「看」時,世界會露出怎樣真實的面貌,那它就值得一讀再讀。我希望能從中找到一種冷靜的、近乎科學分析的視角來對待我自己的焦慮。

评分

坦白講,現在市面上很多探討社會議題的書,有時候會落入一種「說教」的陷阱,讀起來像在接受某種道德審判,這是我最反感的。我希望這本《旁觀他人之痛苦》能避免這種陷阱。一個好的旁觀者,他記錄痛苦,但他不評判痛苦的價值。痛苦是私密的,而試圖將其公開化並加以定義,往往會帶來二次傷害。我關注的是,作者如何處理這種倫理上的界線?他呈現了那些痛苦的細節,但他的態度是什麼?是憐憫、是理解,還是純粹的記錄?如果書中能展現出對「痛苦的私密性」的尊重,即使文字是殘酷的,讀者也會感到被理解,而不是被暴露。台灣的讀者其實很成熟,我們不需要被餵食簡單的是非題,我們更想探索人性在極端情況下的各種可能性。所以,我期待的是一種去道德化的、近乎人類學觀察的書寫風格。

评分

從文學性上來說,我對於這種帶有強烈個人風格的敘事嗓音特別敏感。如果作者的文筆是那種拖泥帶水、過度描摹的類型,我大概會很快棄讀。我希望看到的是簡潔有力,但又蘊含豐富意象的文字。台灣的文學圈近年來對「簡約美學」的追求越來越高,我期待這本書能展現出這種「留白」的功力。所謂的「旁觀」,往往意味著克制,文字上的克制尤為重要。不要試圖用華麗的辭藻去包裝那些殘酷的現實,而是用最樸素的詞彙去鑿穿表象。此外,我也很好奇,這個「旁觀者」本身是不是也帶著某種瑕疵或秘密?一個完全客觀的敘事者幾乎是不存在的,如果作者能誠實地面對敘事者自身的局限性,讓那個「看」的視角本身成為故事的一部分,那這本書的層次就會被極大地提升。我希望讀到的是一種誠實的、不粉飾太平的書寫態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