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聊心理學:我們為何無聊?無聊不好嗎?無聊時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電子書)

無聊心理學:我們為何無聊?無聊不好嗎?無聊時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詹姆斯.丹克特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无聊
  • 行为科学
  • 自我提升
  • 休闲
  • 生活
  • 情绪
  • 电子书
  • 科普
  • 兴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沒有人喜歡無聊,但它卻無所不在,
無聊會不會是在傳達什麼訊息呢?

  無聊等同於沮喪或冷漠嗎?從人類、動物到機器人都會感到無聊嗎?
  哪種人更容易感到無聊?又是哪種環境最會讓人覺得無聊呢?
  衝動行為、藥物濫用、成癮、賭博、飲食問題、憂鬱,全都是無聊造成的?
  無聊有助於創造力和學習?心流、興趣和好奇心是擺脫無聊的妙方?
  本書將解開無聊的種種謎團!

  ◎心智空閒+欲望難題=無聊來襲
  當我們感到無聊時,時間變得漫長,手上做的事變得沒有意義,
  我們難以集中注意力,感到無精打采又焦躁不安,
  想要做些什麼,卻又不知道想做什麼事……
  到底要怎樣才能擺脫這種困境呢?
  玩電動遊戲消消樂、瀏覽社群網站的貼文、觀看串流平臺的節目……
  當代社會充滿了快速易得的暫緩無聊的東西。
  但是,我們對這些解脫方法的依戀,
  是否讓無聊成為一個更緊迫的問題?

  ◎無聊有什麼用?
  本書的兩位作者從心理學觀點出發,從歷史、文學及科學層面解剖「無聊」這種模糊的感覺,並以眾多實驗研究成果,來分析導致無聊的外部和內部因素、什麼樣的人更容易感到無聊,以及無聊這種感覺存在的意義、它所帶來的信號,並提示讀者該如何應對無聊,進而積極投入參與有意義的行動,活出自主且精采的人生。

  無聊是一種想要卻無法參與令人滿足的活動,所導致的不適感。當我們想要投入心力卻無法做到時,那種心智空閒的感覺就是無聊。無聊不是好事,也不是壞事,我們對無聊信號的反應,才決定了最終的結果。無聊是對行動的召喚,提醒我們需要更加投入,將我們推向有意義的、令人滿足的行動。它迫使你問出那個重要的問題:「我該怎麼辦?」無聊點燃了我們重建意義的渴望,而最後會導致積極的行動或結果(懷舊的遐想、慈善的大手筆),還是推向破壞性的追求(極端的政治觀點、對他人的攻擊),則取決於我們自己。

好評推薦

  本書提供了重要的洞察力。讀者將對什麼是無聊,以及我們可以用它做什麼,有更深入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它解釋了為什麼我們不應該抵抗無聊,而應該傾聽。──艾里克.科泰萊薩(Eric Cortellessa),華盛頓月刊(Washington Monthly)

  無聊幾乎困擾著每個人,但誰願意承認這一點?振作起來:本書作者展示了無聊雖然令人不快,卻能促使我們採取富有成效的行動。這本書可能會讓你對這種非常人性化的失敗感覺更好。我知道它對我有用。──彼得.圖希(Peter Toohey),著有《無聊:一部生動的歷史》(Boredom: A Lively History)的作者

  本書是對無聊本質的啟發,包括是什麼導致了它、我們如何處理它,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丹克特和伊斯特伍德探討了這個時代最緊迫的一些問題,包括單獨監禁、犯罪、網絡成癮和戰爭,讓我們去思考無聊說了關於世界和自己的什麼事。──希瑟.蘭奇(Heather Lench),編有《情緒的功能:情緒何時以及為何幫助我們》(The Function of Emotions: When and Why Emotions Help Us)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針對無聊這種感覺和動機、痛苦和生活意義的來源、社會病態和技術困境,進行了延伸思考……這是一本有趣而有啟發性的讀物,巧妙而深入地探索了無聊的許多方面。──尼克.哈斯拉姆,《內幕》(Inside Story)
《哲思漫步:探寻人类心智的边界与奥秘》 一部深入剖析人类认知、情感与存在困境的深度思辨之作。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心灵常常被各种纷繁的刺激所占据,然而,真正的自我对话与深刻的反思却日渐稀缺。《哲思漫步》并非一本提供简单答案的指南,而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进行一场艰苦而迷人的思想探险,去触碰那些构成我们“人”这一复杂存在的根本问题。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我们如何感知世界?我们对“意义”的追寻是否注定了永恒的徒劳?在科技高速迭代的洪流中,人类的自由意志究竟被扩展还是被压缩了? 全书结构围绕三大核心板块展开,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宏大的哲学思考框架。 --- 第一部分:认知的迷宫——人类心智的构造与局限 本部分聚焦于我们赖以认识世界的工具——心智的运作机制及其内在的固有缺陷。我们习惯性地认为“所见即所得”,但事实远比这复杂。 1. 经验的塑造者与误导者:感知的非线性 我们首先探讨感官数据的处理过程。这不是一个被动接收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高度主动的、充满预设和过滤的建构过程。我们审视格式塔心理学在感知组织中的作用,以及文化背景如何预设了我们对特定信息的敏感度。更进一步,我们深入讨论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的系统性影响。从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到可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这些心智的“快捷方式”如何在无形中扭曲我们对现实的评估,使我们更容易接受安慰性的错误,而非痛苦的真相。例如,我们会详细分析“叙事谬误”(Narrative Fallacy)——人类对连贯故事的渴求,如何驱使我们在随机事件中强行植入因果链条,从而对历史、个人命运乃至科学发展产生误判。 2. 记忆的流变性与自我叙事的构建 记忆,被认为是支撑我们身份连续性的基石,然而,科学证据表明,记忆远非一部可靠的录像带。本章细致剖析了重构性记忆的机制,即每次回忆都是一次重建,而非重放。我们会探讨“错误记忆植入”的实验,以及这种机制如何影响司法公正、个人创伤的处理,以及最重要的——我们对“过去的自己”的认知。我们如何选择性地遗忘、如何夸大某些成就或苦难,共同编织出那个我们愿意相信的“自我历史”。这种叙事上的不稳定性,对我们理解“真实”与“身份”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 3. 语言的藩篱:符号的限制与思想的边界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工具,但它也是限制我们思维深度的牢笼。本书将引用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探讨语言的界限是否也即是我们思想的界限。我们探讨“不可言说之物”(the ineffable)——那些存在于直觉、审美体验或深刻的形而上学洞察中,却难以被精确的词汇捕捉的领域。通过分析不同语言结构(如屈折语与黏着语)对时间、主体性概念的影响,我们揭示了语言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们对物理世界和抽象概念的理解模式。 --- 第二部分:存在的重量——自由、责任与意义的追寻 在心智的机制被审视之后,本书转向更宏大、更关乎个体命运的议题:我们在一个看似无序的宇宙中,如何定义自己的行动和价值? 1. 自由意志的悖论:决定论与选择的幻觉 面对神经科学对行为前因的不断揭示,自由意志的概念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不采取激进的否定立场,而是深入探讨相容论(Compatibilism)与非相容论(Incompatibilism)的争论焦点。本书通过对经典哲学案例的重述,探讨在物理定律完全决定论的前提下,“负责任地选择”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我们探讨了“选择的责任”如何成为一种社会构建的必要规范,而非纯粹的形而上学事实。当我们将决策过程分解为一系列化学反应和电信号时,我们该如何安放“我决定做此”的内在感受? 2. 价值的悬置:尼采与现代性的虚无感 本部分重点分析现代社会在“上帝之死”后,价值体系崩塌所带来的存在危机。我们不是简单重复虚无主义的论调,而是追溯其在艺术、道德和政治领域中产生的具体表现。我们探讨现代人对“效率”和“增长”的病态崇拜,如何成为一种填补形而上学真空的替代性信仰体系。当代人将生命“项目化”和“工具化”的过程,实则是对存在本质意义回避的防御机制。 3. 伦理的非线性:情境与原则的冲突 伦理学不应是僵化的规则集。本书通过分析一系列复杂的道德困境(如生命支持系统的终止、资源分配的极端不公),展示了功利主义、道义论和德性伦理学在面对“灰色地带”时的各自失灵之处。我们关注“关怀伦理学”(Ethics of Care)的视角,强调关系、同理心和具体情境在道德判断中的不可替代性,挑战了普适性原则的绝对权威。 --- 第三部分:连接与疏离——在技术社会中重塑自我 科技的进步重塑了我们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乃至我们的内在体验。这一部分关注数字时代对人类本性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重新定位“真实互动”的价值。 1. 屏幕的凝视:注意力经济下的自我剥削 我们详细解剖了“注意力经济”的运作逻辑,它如何将人类最稀缺的资源——专注力——商品化。我们探讨持续性中断(Constant Interruption)如何永久性地改变了大脑的深度处理能力,使我们对复杂、需要长时间沉浸的文本或思考产生本能的排斥。这种“碎片化生存”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更削弱了我们构建稳定、连贯的内在世界的能力。 2. 算法的“理解”与共情的衰退 算法推荐系统日益精准地满足了我们的偏好,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被“理解”了?本书认为,这种基于数据的“理解”是功能性的、可预测的,但缺乏人类互动中至关重要的“不可预测的善意”和“跨越界限的努力”。当社交互动被优化为最小摩擦的体验时,我们维持复杂人际关系所必需的耐心和容忍度,是否正在系统性地退化? 3. 恢复“厚度”:重建与世界的深度联结 在对局限性的审视之后,本书以建设性的思考收尾。我们提出,对抗现代性的轻薄化,需要有意识地重建与世界的“厚度”。这包括:拥抱冗余性(接受信息中的非必要部分,以发现意外的关联);重拾手工性(无论是烹饪、木工还是写作,通过物质世界建立直接的因果反馈);以及实践“缓慢的阅读”(拒绝速食文化,重新训练心智的耐力)。 《哲思漫步》旨在成为一本“反潮流”的读物,它不迎合即时满足的欲望,而是鼓励读者直面那些最令人不安、却又最能定义人性的深刻问题。它提供的是思想的工具,而非现成的避难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詹姆斯.丹克特(James Danckert)


  心理學家,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心理學系教授。曾獲選加拿大認知神經科學首席科學家、加拿大滑鐵盧地區「四十歲以下四十人」。在大學攻讀臨床神經心理學時,丹克特觀察到,自己的兄長在發生車禍導致腦損傷後,變得更容易感到無聊,激發了他對無聊的研究興趣。此後,他創辦了丹克特實驗室,專門研究無聊及心智模型,在認知神經科學領域有重大突破

約翰.伊斯特伍德(John D. Eastwood)

  臨床心理學家,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心理學系副教授。主要從事臨床心理學以及情緒與認知科學方面的研究,曾獲加拿大安大略心理學協會哈威.布魯克獎、加拿大總理卓越研究獎。

譯者簡介

袁銘鈺


  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語言博士研究生。
  科普組織「神經現實」的成員。

图书目录

序言

第1章 無聊的別名
無聊的簡史
存在主義式的困境
沙發上的無聊
動物也會感到無聊?
大腦對無聊的反應
古老體驗的現代定義

第2章 「剛剛好」原則
無聊四騎士
引起無聊的內在因素
條條大路通無聊

第3章 無聊是改變的動力
無聊與意圖
人工智慧機器人與無聊感受

第4章 人生各階段的無聊程度
「我覺得好無聊!」
無聊的漲潮期
我是個成年人了
中年,中等無聊?
晚年的無聊

第5章 無聊的間接後果
無聊與不良行為
無聊與憂鬱
無聊與創造力

第6章 極端環境中的無聊
極端環境
被監禁的時光
兩種截然不同的太空經驗

第7章 無聊與人生意義
失去意義
尋找意義
創造意義
不確定的意義

第8章 正在形成的無聊流行病
在雜訊中分類信號
互聯網的誘惑
無連結的連接
孤獨之心俱樂部

第9章 順著心流而行
何謂心流
心流之外的興趣與好奇心
悠閒但不無聊

結語
註釋
致謝
圖片版權
參考文獻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85363
  • EISBN:978626708539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4MB

图书试读

序言

  換駕照那天,你一大早就到了監理所,以為這樣就不會遇到人滿為患的情況,但卻沒那麼幸運,大家的想法好像都跟你一樣,室內已經擠滿人了。你一走向櫃檯,就被告知:「請領取號碼牌並耐心等待。」

  你拖著腳步走到最靠近的那把椅子,坐在那裡煩躁地扭來扭去,晃個不停。你抬起頭東張西望,想找點樂子,但你已經看過這裡的每一張海報,仔細閱讀了從新手駕駛到起重機司機需要知道的每一條規則,你癱坐著,用手支著頭。叫號的速度很慢。你的倦意一陣陣湧上來,偶爾還有些怒意。你無精打采,卻又焦躁無比,於是你又看起了海報,第二遍。隨著時間緩慢流逝,想要行動的急切感越發強烈。

  突然間,你想起了手機。你興奮地摸索著口袋,希望可以從此獲得解脫。你戴上耳機,打開手機,身體瞬間感到舒緩,思路頓時清晰,整個人平靜了下來。危機已經解除了?也許吧。你擺脫了一種相當不愉悅的感受,這是件好事,但是,無聊會不會是在向你傳達什麼訊息呢?

  ******

  當我們看不到前進的方向,當我們想要做點什麼,但又不想去做手上應該做的事情時,無聊就會找上門。我們可以說這是一種無精打采或萎靡不振的感覺,或與此相反,是一種「坐立難安」的感覺,焦躁地想做一件事,卻不知道該做什麼。雖然無聊有各種表現方式,但我們都曾體驗過它。我們認為,人們應該注意到它並理解它。在我們看來,無聊的狀態很讓人著迷,說不定還有一些好處。

  數年來,無數的哲學家、歷史學家和神學家都探討過「無聊」這一課題。然而,儘管無聊無所不在,但迄今為止,它在科學領域得到的關注相對較少。本書試圖改變這一趨勢。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心理與行為的學科,可以為研究「無聊」這個人類經驗提供思路。身為心理學家,我們的專業領域涵蓋神經科學和臨床心理學,在過去十五年裡,我們持續發表了有關「無聊」的研究成果,並對無聊做出了一套解釋,強調兩個關鍵的概念,即「投入參與」(engagement)和「行動力」(agency)。我們結合了多種方法來研究「無聊」,因此能夠解釋眾多不同的科學研究發現。

  雖然我們確信無聊對你而言意味著某種訊息,卻不會貿然告訴你應該如何生活。無聊本身也不能告訴你該怎麼做。在某種意義上,你只能靠自己。這正是無聊帶來的關鍵訊息之一,進一步來說,這也是本書的核心主題。身為人類,我們需要與世界建立自主且有效的連結。

  我們需要投入,需要運用心智,表達自己的欲望,並將技能和天賦付諸實踐。簡言之,我們需要行動。若這個需求被滿足了,我們就會神采煥發。若這個需求受阻,我們就會感到無聊,感到無所事事。

  在這一點上,無聊揭示了人之為人的一個重要面向:我們有一種強烈的需要,想要跟周遭的世界建立密切的連結。正如我們將看到的,有許多東西可以替代真正的投入參與,它們可能很誘人,甚至可能在短期內擊退無聊。但是,這種短暫的安慰從不長久,無聊會捲土重來。之後,要不要擁抱行動力,就看我們自己了。

  無聊是個難以把握的課題,它的觸角伸展到人類研究的廣泛領域。在某種程度上,正是這一點使它如此令人著迷,但也是這一點讓它如此折磨人。在路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的《愛麗絲鏡中奇遇》(Through the Looking-Glass)一書中,矮胖子和愛麗絲之間曾有一段對話。矮胖子「輕蔑地」斷言道:

  「我用一個詞的時候,它的意思只代表我想要的那個意思,不多也不少。」愛麗絲言之有理地回覆:「問題是你怎麼能造出一些詞,它們各可以包含許多不同的意思呢?」

  愛麗絲和矮胖子的溝通失敗,正是如今許多無聊相關研究的象徵。雖然我們認為,關於無聊並不存在正確或不正確的定義,但的確需要有更準確的定義。在本書中,我們致力於運用心理學方法來界定這個難以捉摸的主題,因為我們認為無聊是一種心智層面的經驗。我們還試圖為這個分散破碎的領域,提供一個組織框架,希望它能成為廣大讀者和學者討論交流的共同出發點。

  我們以這個問題展開旅程:「什麼是無聊?」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很瞭解無聊這種最日常的體驗,但要為「無聊」下定義,那可就難了。我們探索得越深入,無聊就越是神祕有趣。接下來,我們會問另一個問題:「無聊的好處是什麼?」為什麼進化的力量將我們塑造成了會被這種負面體驗所影響的生物?我們將會看到,「感到無聊」是一種能力,而這種能力其實是有益的。當無聊來襲時,我們不必害怕。關鍵在於,如何應對無聊。

  接著,我們關注下一個問題:「是什麼讓我們覺得無聊?」答案並不簡單。無聊,就像美一樣,在不同人的眼中是完全不一樣的。讓甲感到歡愉的事,可能對乙來說無聊透頂。然而,有一些關鍵因素存在於我們自身及所處的環境中,這些因素增加了我們被無聊壓垮的風險。接下來,我們研究無聊是如何發揮影響,進而使我們切斷與他人的聯繫,也脫離了創造意義和找尋目的的根本需求。然後,我們仔細思考無聊的反面是什麼,以加深對這種體驗的理解,並找到應對無聊的最佳策略。

  無聊是對行動的召喚,它是一個信號,提醒我們需要更加投入參與。它將我們推向有意義的、令人滿足的行動,迫使你問出那個重要的問題:「我該做什麼?」本書並不是要回答這個問題。這是一部指南,幫助你更透徹地理解無聊的含義。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