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國知音:台灣問題專家葛超智其人其事 (電子書)

島國知音:台灣問題專家葛超智其人其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岳熹
图书标签:
  • 葛超智
  • 台湾问题
  • 两岸关系
  • 政治
  • 历史
  • 人物传记
  • 电子书
  • 时事评论
  • 中国大陆
  • 台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認識真實的葛超智,
聯繫台灣.沖繩與美國的歷史見證者

無懼麥卡錫主義!
寫下《被出賣的台灣》,畢生關懷台灣、沖繩命運

最早提出台灣島海洋史觀,
用知識與歷史對抗時代政治氛圍的美國學者。

  George H. Kerr,葛超智,一個對台灣有深厚感情的美國學者,美國國防部「X島計畫」首屈一指的「台灣專家」。戰前曾於台北高校等處任教,戰後徵調任美國駐台副領事。以親身經歷寫下《被出賣的台灣》(Formosa Betrayed)一書,翔實地記錄二二八事件和披露「四萬換一塊」過程經過。並指出1941至1960間被視為戰利品的台灣如何被美蔣秘密聯手擺布、出賣的真相。

  然而,較不為人知的是,葛超智在生涯晚期對沖繩的研究與關心,甚至是首位用專業的出版品,系統性、整體性介紹沖繩歷史的第一人。

  本書由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之子杜祖健博士主編,邀集台灣.沖繩兩地作者書寫與葛超智先生有關的回憶與介紹,是目前唯一能側面深入理解葛超智生平的著作。

  ◎本書收錄文章作者/
  蘇瑤崇、林炳炎、蕭成美、杜武豪、杜祖健、吉原ゆかり、川平朝清、瀨名波榮喜、比嘉幹郎、山口榮鐵、大城英一、比嘉登美子(依章節序)

名人推薦

  .王立(部落格與臉書粉專「王立第二戰研所」版主)
  .矢板明夫(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
  .朱家煌(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理事長)
  .陳儀深(國史館館長)
  .蔡錦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退休教授)
  .簡余晏(前台北市議員,廣播節目「寶島強強滾」主持人)
  .蘇紫雲(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長)
  (按姓氏筆畫順序)

好評推薦

  「本書是多名學者以個人經歷,對葛智超的側寫,葛氏著有《被出賣的台灣》而為人所知,本書可讓我們認識這位知台學者的背景。」——王立/部落格與臉書粉專「王立第二戰研所」版主
《太平洋的彼岸:冷战前夕美国对华战略的转向与演变》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冷战格局初成之际,美国对华政策经历的剧烈动荡与根本性转变。这一时期,不仅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更标志着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长达二十余年的冰封期。本书聚焦于美国决策层内部的激烈辩论、情报部门的评估报告,以及国会对华态度的日益强硬,试图还原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图景。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崩塌与幻灭 (1947-1949) 战后初期,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核心困境在于如何调和“友华”传统与日益清晰的共产主义威胁。美国精英阶层内部对“谁失去了中国”的争论从未停歇。 国会山的压力与“孤立主义”的回潮: 随着国民党政府在内战中节节败退,美国国会内部,特别是共和党人,对国务院的“绥靖”政策提出了尖锐批评。本书详细梳理了国会听证会上关于援助规模、对华战略清晰度的质询,展现了政治压力如何逐步挤压了对华接触派的空间。 “白皮书”的发布与战略的自我否定: 1949年8月,美国国务院发表的《中美关系白皮书》是其对华政策失败的一次公开承认。本书不仅复盘了白皮书的撰写过程及其核心论点——即中国局势已无法挽救,更深入探讨了这份文件的深层意图:旨在为美国在东亚地区下一步行动(特别是对日本和台湾的战略布局)争取国内政治合法性。白皮书的发表,标志着美国对“一个统一、亲美或至少中立的中国”期望的彻底破灭。 杜鲁门政府的“观望”策略与战略真空: 在新政权尚未稳固、朝鲜半岛局势不明朗的背景下,杜鲁门政府采取了一种极度谨慎的“不干预”立场。这种策略的背后,是美国战略家们对中国共产党的“铁托化”的复杂评估,以及对卷入“欧亚大陆泥潭”的深刻恐惧。本书探讨了这一时期的决策犹豫,如何为后来的突然转向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关键节点的爆发与政策的重塑 (1950-1953) 朝鲜战争的爆发,成为重塑美国对华战略的催化剂,也彻底终结了战后初期美国对华的模糊地带。 朝鲜战争的“意外”冲击: 本书详细分析了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决策层对局势的初期误判及其迅速调整。决策的焦点迅速从“如何处理一个中立的中国”转变为“如何遏制一个敌对的中国”。 麦克阿瑟与“扩大战线”的争议: 随着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后的迅速推进,以麦克阿瑟为代表的鹰派主张越过鸭绿江,对中国本土进行有限或全面的打击。本书聚焦于杜鲁门总统与军方高层在这一问题上的激烈冲突,以及最终美国对华“有限战争”的战略锚定——即避免与苏联发生直接冲突,同时阻止中国进一步扩张。 台湾海峡的军事化: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实质上为国民党政权提供了“安全保障”。本书通过解密档案,探讨了美国这一决定背后的政治考量:既是对内部“丢掉台湾”批评的回应,也是在远东建立新的反共防线的重要一步。这一举动,事实上确立了中美在台湾问题上长达数十年的对峙态势。 从“遏制”到“孤立”的深化: 在冷战全面爆发的背景下,美国开始系统性地推动对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孤立化进程。本书考察了美国在联合国、国际贸易和外交承认等多个层面上采取的措施,描述了美国如何构建起针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壁垒,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无法融入战后建立的国际体系。 第三部分:知识界与政策圈的“清洗”与意识形态的固化 在反共情绪高涨的“麦卡锡主义”阴影下,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过程也经历了深刻的内部清洗和意识形态的极端化。 “亚洲通”的失势与“硬汉”的崛起: 亲华派学者和外交官(如基辛格早期的部分论述,以及约翰斯·赫金斯等)在政治风暴中受到攻击,被贴上“同情者”或“叛徒”的标签。本书展示了学术机构和智库如何被迫转向支持更强硬的对华立场,以适应政治气候。 情报评估的偏差与“偏见强化”: 面对复杂的中国局势,情报机构的评估报告往往被决策者根据自身预设的意识形态框架进行选择性采纳。本书探讨了情报的模糊性如何加剧了决策的强硬倾向,即“我们宁愿相信最坏的可能”。 战略共识的形成: 1953年艾森豪威尔政府上台后,对华政策最终形成了共识:长期遏制,不承认,不接触。这一共识不仅是基于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恐惧,也是对国内政治压力、特别是如何避免在选举中被指责“对共产主义软弱”的深刻权衡结果。 结论: 《太平洋的彼岸》揭示了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形成并非一个线性的、基于理性计算的过程,而是一系列内部冲突、外部事件冲击与国内政治需求的复杂交织。从对国民党政权的失望,到对新政权的敌视,再到最终在东亚建立起以美日韩安全同盟为核心的遏制体系,本书旨在为理解冷战初期美国外交政策的复杂性提供一个精细的切片分析。其核心论点在于,对华战略的根本性转变,是全球冷战对抗升级和美国国内政治极化的必然产物。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杜祖健(Anthony T. Tu)


  化學家。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名譽教授,前日本千葉科學大學客座教授。以毒物學和生物兵器、化學兵器的權威聞名於世。

  1930年在台北市出生,為藥理學者杜聰明醫生之三男。曾就讀台北市樺山小學校、台北一中;1953年,台灣大學化學系畢業,之後渡美至美國聖母大學、史丹福大學、耶魯大學等校學習化學和生物化學,專長為與蛇毒有關之毒物研究。

  曾任教猶他州立大學,1967年起於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執教(1998年成為名譽教授)。2004年,於日本千葉科學大學所創設之危機管理學部擔任客座教授,同時擔任順天堂大學之客座教授。2009年,因奧姆真理教沙林毒氣事件與相關之松本沙林事件,指導日本警察當局分析沙林毒氣之方法,表現傑出而獲得天皇頒發旭日中綬章。歷任日美和平文化交流協會理事。現任日本國際和平戰略研究所理事。

譯者簡介

蔡岳熹


  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家庭醫學專科醫師
  急診醫學專科醫師

  目前從事基層醫療與翻譯著述。

  譯著作品如下:
  《叢林中的山櫻花:高砂義勇隊28問》、《淡水新政記》(以上為蒼璧出版社),《最新人體解剖生理學》、《血液透析手冊》、《身體檢查與理學評估》、《趣味漫畫圖解生理學》(以上為合記圖書)

图书目录

序言/杜祖健

第一章 海洋史觀即是台灣獨立史觀/蘇瑤崇
第二章 從美國的「台灣學」看葛超智的貢獻/林炳炎
第三章 George Kerr與二二八史料/蕭成美
第四章 《被出賣的台灣》誕生秘辛/杜武豪
第五章 與George Kerr老師的見面與交流/杜祖健
第六章 戰前的東京與台灣經驗/吉原ゆかり
第七章 對日美文化交流的貢獻/吉原ゆかり
第八章 我的人生導師—George H. Kerr/川平朝清
第九章 對沖繩的感情/瀨名波榮喜
第十章 我的室友George Kerr老師/比嘉幹郎
第十一章 與George Kerr老師通訊的緣起/山口榮鐵
第十二章 東亞史學者George Kerr的兩件往事/大城英一
第十三章 與比嘉辰雄先生的交流/比嘉登美子

後記 感謝George Kerr老師/吉原ゆかり
附錄 George Kerr先生年表/蔡岳熹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76491
  • EISBN:978626707651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8MB

图书试读

序言

編者/杜祖健


  2018年,我和比嘉辰雄教授一起編著,由沖繩新星出版社自費發行的《沖縄と台湾を愛したジョージ・H・カー先生の思い出》一書。此書雖然只有在沖繩和台灣兩地限量發售,但仍然獲得很好的評價。

  這次榮幸獲得前衛出版社的應允,重新以中文翻譯的形式出版,又增加兩篇文章,實在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

  由台灣作者所提供的文章,內容都有經過補充和修訂,個人負責部分的文稿也都是重新繕寫而成。筑波大學的吉原ゆかり(YOSHIHARA Yukari)老師為中文版貢獻兩篇新文章,更是令人振奮的事。葛超智先生(台灣人以前稱呼Kerr為カール先生,日本方面則習慣以カー先生稱呼他)所寫的《被出賣的台灣》一書,多年前就有中文譯本在台灣出版(前衛出版社)。同書的日文翻譯版本,則直到2006年才由蕭成美醫師(Dr. Cheng-Mei Shaw)翻譯完成,並在日本出版發行。本想邀請蕭成美醫師再針對日文版的翻譯過程進行補充說明,無奈卻在網路得知,蕭醫師在今年(2022)的1月6日過世,委實令人遺憾。

  和日文版不同的地方是,本書將台灣相關的文章放在前半部。吉原ゆかり先生加筆二章,這是日文版沒有的。在此也感謝擔任中文版翻譯工作的蔡岳熹醫師,蔡醫師年輕時曾在日本求學,目前則於台南市執業。

  最後,再次向承擔本書發行的前衛出版社致上最高謝意!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這類聚焦特定歷史人物的專著,最讓我著迷的是觀察其「人其事」背後所隱藏的時代脈絡。葛超智的故事,無疑是冷戰初期美、中、台三方角力的縮影。如果本書能清晰勾勒出他如何運用其在外交和學術界的雙重身份,來推進他對台灣問題的關注,那將會是一場精彩的「歷史間諜劇」。我尤其希望了解他在著作完成後,對於台灣局勢的後續發展是否還有持續的追蹤和評論?一個學者對其研究對象的情感投入,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產生變化。透過這本書,我期望能窺見一位西方學者在面對一個快速變遷的島嶼時,其心態的演變軌跡,這比單純的史料整理來得更引人入勝。

评分

總體而言,這本電子書的出現,無疑是對戰後台灣史研究領域的一種豐富。我個人對於這類深入挖掘外籍人士與台灣互動的文獻,一直抱持著高度的興趣,因為他們提供了我們自身難以察覺的「他者視角」。如果作者的筆觸能夠兼具史家的嚴謹與傳記文學的生動,將能更好地描繪出葛超智這位「島國知音」在歷史迷霧中留下的深刻印記。期待書中能呈現出他如何平衡學術研究與政治現實的拉扯,這才是真正考驗一位優秀研究者功力的關鍵所在。畢竟,對於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來說,任何關於我們如何被世界看見的記錄,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评分

身為一個關注台灣主體性建構的讀者,對於任何探討「外來者如何理解台灣」的著作,我都會抱持一種審慎的期待。葛超智的身份特殊,他不僅是研究者,更是某種程度上的參與者和記錄者。這本書若能深入挖掘他如何消化吸收當時複雜的政治訊息,並將其轉化為他後來的論述,那將極具參考價值。特別是針對二二八事件前後的記述,外界的聲音往往比當局的說法更接近當下的氛圍。我希望能從書中看到,一個外國學者在面對如此血腥與高壓的政治現實時,他內心的掙扎與專業判斷的權衡。這不僅是還原歷史事件,更是探討知識分子在強權面前應有的道德立場與實踐路徑。

评分

這本關於葛超智(George H. Kerr)的書,光書名《島國知音》就已經讓我這個在台灣土生土長的讀者心頭五味雜陳。對許多關心台灣歷史、特別是戰後初期歷史的朋友來說,葛超智這個名字不陌生,他是那個時代少數深入了解並試圖發聲的美國人。我一直很好奇,究竟是怎樣的機緣讓他對台灣產生如此深厚的興趣?書中如果能細膩描繪他初踏上這塊土地時的衝擊與觀察,那將會非常吸引人。畢竟,從外部的視角來審視我們自己的歷史,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尤其是在國民政府遷台初期那個資訊封閉、社會動盪的階段,外國人的紀錄往往成了拼湊真相的重要線索。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梳理葛超智在國民政府與在地精英之間的微妙互動,那種夾縫中求生存的智慧與無奈,想必是本書的精華所在。

评分

從書名來看,《島國知音》似乎意圖凸顯葛超智對台灣的「理解」深度。然而,在歷史長河中,所謂的「知音」往往也帶有一種被「賦予」的色彩。台灣的聲音,向來是多元且充滿層次的,要能真正成為「知音」,需要的不僅是學術上的鑽研,更要有文化上的同理心。我好奇本書如何處理葛超智的「局限性」?他的知識背景和美國的國家利益,是否影響了他對台灣社會底層聲音的捕捉?如果作者能以一種近乎辯證的方式,呈現葛超智的貢獻與其視角的盲點,那麼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歷史厚度才會真正立起來。單純的讚頌或批判,都難以反映那個複雜年代的全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