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吃冰淇淋會好 (電子書)

我想我吃冰淇淋會好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素春
图书标签:
  • 冰淇淋
  • 甜点
  • 美食
  • 治愈
  • 生活
  • 情感
  • 台湾文学
  • 电子书
  • 轻松阅读
  • 日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是住在黑暗底層的爬蟲類
  點一盞寂寞的燈給深海裡的自己
  以臂鰭爬行於微光所及之處
  用超乎想像的耐性等候向光的魚
  再凶猛的吃掉
  沒有光照的海水堅如沙礫
  爬蟲類身體裡最乾燥的地方
  是活著
  ──〈我是爬蟲類〉

  我想我吃冰淇淋會好
  高脂高油太甜太冰
  徹頭徹尾的依賴才是極端正確的飲食
  舉凡感冒喉嚨痛腸病毒……
  任何醫生提出建議的時候都應該好好來上一碗
  還有
  想和世界痊癒的時候──
  我想:吃冰淇淋,會好。
  ──〈我想我吃冰淇淋會好〉

  詩人傅素春從么女、妻子、母親、老師等女性視角出發,在失眠與夜行的日子裡匯集光景,以溫柔細膩的詩句捕捉青春、愛情與生活中的瞬息,娓娓傾訴時間流逝而遺落的吉光片羽。在一行一行堆砌著屬於自己私語的詩格城堡時,也凝聚了對生命與希望的療癒能量。

好評推薦

  「傅素春的敘述能力卓越,意象隨著敘述自在地遊走,意象隨機產生,非常自然。」──簡政珍(亞洲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講座教授)

  「素春的詩中有大量的生活痕跡,將生活提煉成詩,讓詩成為生命的展示。」──徐培晃(逢甲大學國語文教學中心主任)

 
蔚蓝之下,光影交织:一部关于现代都市生活、人际关系与自我探索的群像剧 书名:蔚蓝回响 作者:林溪 出版社:风云文创 --- 内容简介: 《蔚蓝回响》并非一部探讨个人内心独白或特定场景心理调适的作品,而是一幅以当代大都会为背景的恢弘群像画卷。它深入挖掘了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形形色色的人们如何被时间、欲望、责任与偶然性所塑造、推动与考验。全书结构精巧,叙事线索如同城市中纵横交错的地铁线路,看似独立,实则彼此牵引,共同构筑了一个充满张力与温情的复杂生态系统。 故事的核心围绕着三条主要的叙事轴线展开,它们分别代表了现代社会中个体面对“结构性困境”的不同应对方式:“遗失的频率”、“时间的碎片” 与 “未竟的边界”。 --- 第一部分:遗失的频率 (The Lost Frequency) 这条线索聚焦于沈越,一位在顶级投资银行工作的精英律师。沈越的生活被精确到分钟的时间表所支配,他信奉效率至上,视情感为不必要的“噪音”。他代表着都市中追求物质成功与社会地位的极致化个体。 然而,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他负责的一桩涉及老旧社区拆迁案时。在与社区老居民的交涉中,他偶然接触到一位曾是小有名气的古典音乐作曲家——老周。老周的公寓里堆满了泛黄的乐谱,他固执地拒绝搬迁,声称只有那里的光线和噪音的特定组合,才能让他“听到”他失踪多年的最后一部作品的旋律。 沈越最初试图用法律和金钱解决问题,但老周对物质的漠不关心激怒了他。随着僵持不下,沈越开始被卷入老周的生活碎片中:聆听那些未完成的曲调,观察老周与邻里之间复杂而深厚的情感纽带。他开始意识到,他所鄙视的“低效”生活方式中,蕴含着一种他早已失去的、对“存在本身”的专注。这条线索深刻探讨了 价值判断的相对性:当生存的压力转化为对效率的盲目崇拜时,我们是否也遗弃了那些无法量化的、构成生命厚度的宝贵体验? 同时,沈越与他疏远的妹妹——一位在社交媒体上运营野生动物保护账号的独立摄影师沈薇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在此阶段爆发。沈薇指责哥哥的成功建立在对环境和人性的漠视之上,他们的冲突,象征着城市中“实用主义”与“理想主义”之间的永恒张力。 第二部分:时间的碎片 (Fragments of Time) 第二条线索转向了苏晴,一位在一家初创科技公司担任项目经理的女性。苏晴的生活被无休止的“迭代”和“交付”所吞噬,她不断地在工作、未婚夫的期望以及对家庭责任的隐约召唤之间进行平衡。 这条线索侧重于 现代人时间观念的破碎化。苏晴的日常由无数个短暂的、被通知栏打断的“微小时刻”组成。她使用各种时间管理工具,却从未感到真正拥有过时间。她的未婚夫李昂,一位在金融科技领域呼风唤雨的创业者,提议了一场奢华的、精心策划的婚礼,这本该是幸福的顶点,却成了压垮苏晴的最后一根稻草。 故事通过闪回和插入苏晴的日记片段,描绘了她青春时期对于艺术创作的热爱如何被现实的“不可行性”逐渐磨灭。她开始在午夜时分,利用工作会议的间隙,秘密地进行一种“数字考古”——她尝试重建那些被各种App和云端存储吞噬掉的、童年时期的模糊记忆数据,试图找到一个锚点,一个让她感到“完整”的时间节点。 这条线索的张力在于,苏晴必须决定:是接受这种被安排好的、高效能的未来,还是冒着失去一切稳定性的风险,去重新定义她与“时间”和“自我”的关系。她与一位负责维护公司老旧服务器的沉默技术员之间的互动,成为她探索“数据遗忘”与“真实记忆”边界的契机。 第三部分:未竟的边界 (The Unfinished Boundary) 第三条线索聚焦于 城市边缘的流动性与归属感。阿哲,一位年轻的建筑设计系辍学生,为了生计,在城市的不同角落从事着零工:外卖骑手、深夜代驾,以及在废弃工地做临时的安全看守。他是一个在城市中“隐形”的人,他的存在感取决于他的下一个订单或下一个工作地点。 阿哲的叙事线是动态的,充满了都市夜晚的细节:霓虹灯下湿滑的路面、不同类型车辆引擎的轰鸣、以及在不同阶层住宅楼宇间穿梭时所产生的身份错位感。他与老周(第一条线)的拆迁房有着间接的联系,因为他曾被雇佣去勘测那片区域的周边环境。 这条线索探讨的是 空间与社会阶层固化 的关系。阿哲渴望设计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不是永远在别人的蓝图上奔波。他偶然间发现了一本被遗弃的设计草图集,里面的设计大胆、富有挑战性,似乎挑战了城市规划的既定逻辑。他开始将自己的观察和“看不见”的城市角落,融入到对这本草图的“二次创作”中。 当阿哲的流动生活与沈越的结构性困境、苏晴的时间焦虑产生交汇时,边界开始模糊。三条线索的交汇点并非是宏大的事件,而是一些细微的、几乎被遗漏的瞬间:一个老旧电话亭的信号故障、一次深夜雨夜中恰好路过的电瓶车、或是一段不期而遇的音乐片段。 --- 主题与风格: 《蔚蓝回响》摒弃了传统小说对英雄或单一情感的聚焦,转而采用一种 “网络化叙事” 的手法。作者林溪以冷静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捕捉了当代人被 “连接过度” 与 “情感断裂” 双重困境所撕扯的状态。 全书的色调是疏离而又充满希望的。它探究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重建内在的“频率”;在分秒必争的节奏中,如何挽留那些值得被记住的“碎片”;以及,如何在既定的“边界”内,找到属于自己的呼吸空间。 这不是一个关于“找到自己”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 “认识到自己从未被完全失去” 的旅程。它邀请读者跳出自己被算法和日程表设定的轨道,去聆听城市背景噪音中,那些微弱却真实的蔚蓝回响。 关键词: 都市生态,时间感知,结构性焦虑,人际疏离,价值重塑,碎片化生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傅素春


  桃園人,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畢業,現為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在母職與教職之間,深刻覺察詩是和自我、讀者安適的祕密對話,對於依賴文字而生的人,青春趁早的版本外,中年才姍姍來遲的挪筆,僅是在喧囂的生活與讀寫中打撈一尾鱗光閃閃。或僅僅是藉著寫詩,逃亡,捉住片刻間緊縮的自己。
 

图书目录

推薦序
悠遊自在的意象敘述──簡政珍(亞洲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講座教授)
抱小孩,踮腳尖,穿著紅鞋跳舞──徐培晃(逢甲大學國語文教學中心主任)
 
自序
中年有病
 
輯一。中年有病
〈癌〉
〈為好了唱一首歌〉
〈日光稀微〉
〈滌〉
〈在身體裡豢養蜘蛛〉
〈穿反〉
〈我是爬蟲類〉
〈害喜〉
〈暗中〉
〈感冒〉
〈冷氣團〉
〈一個正常母親的告白〉
〈沙啞之歌〉
〈早安!旯犽。〉
〈聆聽‧死亡〉
〈漉漉的車輪來回的滾過我的睡眠〉
〈慢跑〉
〈我把時間撥快五分鐘〉
〈氣象報告〉
 
輯二。我想我吃冰淇淋會好
〈老姐妹〉
〈誰在黑暗陪妳睜眼睛〉
〈洗頭記〉
〈我喜歡會融化的世界〉
〈分別之後,我住在哪裡〉
〈用最溫柔的側臉遺忘〉
〈大雨之後追逐欲墜的夏花〉
〈女丑〉
〈我想我吃冰淇淋會好〉
〈最好的愛情都是已逝的明月,仍自圓缺〉
〈海邊需要一隻貓〉
〈奧桑的捲度〉
〈車行苗栗〉
〈在車站的出口〉
〈揮一揮衣袖成蛹〉
 
輯三。後厚青春,牢騷
〈尋找一雙高跟鞋〉
〈淚腺可以無關溼度〉
〈離家〉
〈整個夏季姍姍來遲〉
〈邊緣人視角的舞臺中央,如此幻異非常〉
〈那一天,我們盛裝出席〉
〈被偷去的眼睛和嘴巴〉
〈大雨焚城〉
〈五月告白〉
〈每一個無心之過都是有意的〉
〈為什麼頭髮,不飛行〉
〈遠方采薇蕨〉
〈左聲道微雨〉
〈親愛的〉
〈一則新聞〉
 
輯四。致,無魂有心的無名氏
〈不能索居的那天,一定很冷〉
〈你如果能靜靜的看我〉
〈燈塔,孿生的眼睛〉
〈菸的究竟〉
〈呼吸〉
〈憤青〉
〈我們都要……,除非〉
〈沒有甚麼可以寫給沉默──記大佛普拉斯〉
〈向潮間帶撈一條魚〉
〈吉他手〉
〈灰燼般抖落下來的陌生〉
〈完美的遲到〉
〈彷彿若有,光〉
〈奸細〉
〈專家〉
〈短寐〉
〈致520〉
〈油門渡我上山〉
 
輯五。勞動記事
〈女孩,請在懸崖等一等〉
〈遲到〉
〈我想,還要再倒一杯熱水〉
〈學音樂與好壞──致白襪少年〉
〈候鳥離境〉
〈今天適合平庸的勞動〉
〈致學妹〉
〈指甲〉
〈垂釣〉
〈其實,不必〉
〈低氣壓的身世〉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433273
  • EISBN:978986943327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4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悠遊自在的意象敘述──序傅素春詩集《我想我吃冰淇淋會好》

簡政珍(亞洲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講座教授)


  閱讀傅素春的詩集《我想我吃冰淇淋會好》,最深刻的印象,是她源源不絕的敘述能力。意象推動意象,或是思維啟動思維,邏輯牽連邏輯,讓敘述綿綿悠悠的開展。一般說來,詩人在詩行中,很容易卡在意象思維的陷阱裡,但是傅素春幾乎完全擺脫這樣的困境,寫詩人似乎每一個瞬間都有突發的遐想, 讓讀者步步驚奇。

  以〈指甲〉一詩為例。詩從「你卸下了黑色的指甲油」開始,讀者面臨的意象是「身體內部某個隱蔽的洞」,第二節再度回到指甲油的意象:「為什麼就卸下了呢?」當然跟美麗有關,就這樣,這一節產生了一個非常動人的意象:「美麗不是屬於男人女人喧嚷調製的/毒癮/美麗是你的可口可樂」。整首詩的結尾是這樣的詩行:

  「親愛的,我們只是小小星球上平常的人類
  擦上了指甲油的語言
  是不是會揮發掉眼淚呢?
  寫一首詩給左心房吧
  那裡有一隻攜帶氧氣的魚
  在溯游」

  從指甲油開始,結束的是左心房溯游的魚,閱讀這樣的詩行令人驚喜。讀者從現實的景象跨入超現實的想像,而將這兩種現實連結。敘述一方面流暢自在的轉折,又在轉折中體會詩作難以言喻的玄思。擦指甲油原來跟內心湧動的思緒有關,跟可能帶動眼淚的心情有關。

  類似的敘述,幾乎就是傅素春典型的「風格」。詩集中最近的一首詩〈尋找一雙高跟鞋〉也是如此。從題目看來,高跟鞋應該是這首詩的關鍵意象,但整首詩大概百分之九十的意象都從高跟鞋的焦點逸走,自由放逸的思維引領讀者遨遊時空。原來啟動思維的「一雙雙玻璃鞋」變成各種遐想,進入各種情境。意象的面貌,一波又一波衝進讀者的意識。讀者有時甚至無法瞬間做合理的回應,而被這綿綿不絕的敘述之流所淹沒。

  由於太自在了,散文也在詩行裡穿梭,而讀者不太覺得礙眼,好似詩與散文都已經把對方當作舒適自在的家,自在到讀者不會意識到當下是讀詩還是讀散文:「我是生為女兒才成為妻子的/我是身為妻子才成為媽媽的/我是生為媽媽才成為母親的/我是身為母親才成為女人的/我是成為女人才重新認識女人的。」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些詩行是散文,但字裡行間仍有回味的弦外之音。如「我是身為妻子才成為媽媽的/我是生為媽媽才成為母親的」,女人以身體跟男人結為夫妻,懷孕生子成為媽媽;而從媽媽到母親是時間呵護的心路歷程,歲月的烙記讓一個媽媽變成兒女心中的母親。

  接著,這首詩帶來了類似萬花筒的意象與情境,讀者經常目不暇給。但整體說來,類似〈尋找一雙高跟鞋〉這樣的詩,意象與思維實在有點太自在了,詩因此需要一些自我穩當的依恃。讀者心中可能會問:「為何要寫這樣的意象,為何會有這樣的聯想,換成其他的思維方式不可以嗎?」當代詩早已脫離了結構的必然性,但是當大部分的意象逸走步入蹊徑,如空中四處奔散的煙花, 讀者有時不免對那似有似無的結構思鄉。

  由於思緒流竄逸走,有些詩的題目只是一個占據「詩題」的詩題。有些詩可以換成許多不同的題目,如上述的〈尋找一雙高跟鞋〉是如此,〈不能索居的那天,一定很冷〉也是如此。有些詩,事實上,題目可以來自詩中的任何一行,如〈我想,還要再倒一杯熱水〉。這種「偶發性」的題目其實也跟傅素春悠遊自在的敘述有關。

  若是作者意識到詩作需要分節時,這種奔放逸走的意象就有了比較明確的聚焦點,如〈邊緣人視角的舞臺中央, 如此幻異非常〉、〈你如果能靜靜的看我〉等等。前者詩中人在第一、二節聚焦於舞臺的演出者,接著由「喝茶」的描述,轉接到詩中人下面三節的自我觀照。在觀照中,不時與舞臺獨腳戲相映照牽連,整體的效果非常好。詩行如此進展,讓讀者看到最後一節非常動人的意象:

  「我曾是個把百合花的雌蕊細細剖開的女子
  在一堂自然課上
  胚珠很羞澀的躲在花房裡
  支解後的花瓣像極了癱軟的四肢
  已經步入中年的我也喝一點茶」

  詩行中將花的雌蕊暗示女人攤開的肉體,寫得大膽而動人。肉體的敞開, 事實上是詩中人從看到舞臺的獨腳戲,轉而看到自己──自己的心思,自己的情慾。

  〈你如果能靜靜的看我〉也是一首好詩,詩分兩節,從接到「一通無法顯示號碼」的電話,所引發的心緒與波紋,充分展示了傅素春意象聚焦後的深度。從稍長且沒有分節的詩到大約二十幾行的短詩,讀者更可以感受到傅素春詩作的妙處。意象保持相當的自由度,但因為有限的長度且分節,自由揭開頗有說服力的想像力:

  「掛上一通無法顯示號碼
  默不作聲的來電
  你突然想及火不一定是紅的
  被埋葬的好聽的話
  也不一定真的 熾熱」

  默不作聲的來電可能是「被埋葬的好聽的話」,有人禁不住要表達情感,但是等到電話一接通,卻不知或是不便開口。對於接電話的人來說,覺得好遺憾,因為沒有聽到。但詩中人突然想到火不一定是紅的,所以即使好話沒聽到,這個好話說不定不是真的。兩者相互的比喻,有其潛在的邏輯,透顯了寫詩人活潑的想像。詩集中,類似這樣的聯想,讓讀者不時驚喜。
  接著下一節的第二行:「我依賴一組沒人接但存在的密碼過活」,意謂雖然沒有接到電話,但這件事一直在意識裡縈擾不去,顯然詩中人惦念著一個電話。詩行透露詩中人心裡的世界,也延續了第一節的思維,是意象的「外延」。意象外延類似意象的牽繫,讓詩思更能聚焦。

  詩的倒數三行:「又如果我能靜靜的等最後一刻的藍沒入月光/而你沒有逃跑/嗨」更進一步透露出詩中人的心思。從第一節的沒有接到電話到最後結束,讀者大概有這樣的瞭解,詩中人記掛著「你」,在期待他的電話,但是「默不作聲」的電話沒有號碼,不太確定是「你」的電話,雖然希望那就是「你」。詩中人接著在海邊,心裡惦記著這個可能是「逃跑」的「你」,直到藍色的海「沒入月光」。這是一首非常精緻且令人回味的詩。傅素春的詩集中,有不少這樣的好詩,值得讀者好好品嘗。

  最後,很值得一提的是,綜合以上對兩種詩的閱讀,讀者將有另一種驚喜的發現。由於傅素春的敘述能力卓越,意象隨著敘述自在地遊走,意象隨機產生,非常自然。而由於隨機,各個意象的碰觸,有時會脫離一般的邏輯和準則。不是隨意的拼貼,但帶來更多想像的豐收,這就是我在《台灣現代詩美學》第九章所提的「不相稱的美學」。我曾經舉過在艾許伯瑞(John Ashbery)的〈舉例說明〉(Illustration)為例。詩中,一個修女見習生爬到屋頂想往下跳自殺,下面圍了一群人,有個婦女脫下尼龍絲襪要給她,請她下來;有人拿著水果餅乾要給她,請她下來;有一個盲人要把所有的花給她,請她下來……如此的言語。事關生死的當下,群眾竟然想用尼龍絲襪、餅乾或是花朵來交換她的生命, 所提出的條件與生命存亡的情境完全「不相稱」。(試想:修女會在乎尼龍絲襪嗎?)如此的不相稱讓讀者看到邏輯的荒謬,人跟人難以言喻的疏離,讓人更感到悲哀。傅素春的詩集裡,有不少這樣的意象,試舉一例,請讀者好好品嘗:

  「女孩, 請危崖的心在高處等一等
  我們不要管天氣預測是否準確
  有時候忘了帶傘就忘了
  淋雨的時候就模仿兩棲動物
  蜷曲著以鰓呼吸」
  ──〈女孩,請在懸崖等一等〉

  詩行中,從危崖的心毗鄰天氣的預測,毗鄰忘了帶傘,毗鄰模仿兩棲動物, 毗鄰以鰓呼吸,如此非邏輯而「不相稱」地結合,讓人驚喜。

  閱讀傅素春的詩集,就是不時的驚喜。

  抱小孩,踮腳尖,穿著紅鞋跳舞
  ──徐培晃(逢甲大學國語文教學中心主任)
  「我想我吃冰淇淋會好。」
  ──本來怎麼了?本來不好嗎?
  ──那種沒營養的東西,就是冰涼的刺激、甜味的誘惑,有時在冬天就是滿足一種嘴饞,更是痛快。

  承認吧,生活中的諸多細節,都沒什麼營養,但是總能刺激大腦,讓人享受欣快的感覺,有股活過來的暢快,於是不斷追求那種暢快。然而理智的生活卻又提醒必須抑制,在抑制與追求之間,不斷踰越,彷彿跳舞。

  一、

  因為跳舞也是這樣,缺乏效率,浪費動能,更多時候違反人體慣性與肢體動線,在蜷曲與伸展之間,人體遂有了日常生活實用功能以外的意義,屬於自由與美與生命力。然而跳舞終究無法取代步行,只好在走路的同時遐想跳舞, 跳舞的時候暗自知道落地後是日常的步行。素春的第一本詩集,就維持在這樣的基調,想要尋找一雙高跟鞋,套上高跟鞋後,回過頭又放不下日常生活的平底鞋,正如在〈尋找一雙高跟鞋〉所言:

  「但我固執的在睡前晚禱念咒
  我是生為女兒才成為妻子的
  我是生為妻子才成為媽媽的
  我是生為媽媽才成為母親的
  我是生為母親才成為女人的
  我是成為女人才重新認識女人的, 以及
  不同款式的鞋」

  與其說是祈禱,不如說是提醒,提醒自己先是一名女兒後來成為妻子,先是一名妻子才成為媽媽。從女兒、妻子到媽媽,聯繫在身上的連結愈來愈多,從一開始是被捧在掌心的女兒,變成牽手的人妻,又成為牽著兒女的媽媽。直到被兒女喚作媽媽之後才意識到自己是母親、是女人,並回頭重新認識女人。

  換句話說,女人的意義,是在關係中被定位,身分不斷轉變,在不同關係中不斷被複寫,女人的身分層層疊疊,最後用「不同款式的鞋」詰問之:如果灰姑娘少女、女兒的玻璃鞋,「通往磨破皮、水泡、凍甲、拇趾外翻的道路」、「一點都不算女性主義者?」那麼,身為妻子、母親的女人,又該穿什麼鞋?怎樣才算女性主義?

  我們當然沒有忘記童話中,那位穿上紅鞋,狂舞無法止歇,最後斬斷雙腳的女孩。那雙充滿誘惑魔力的紅鞋,最後仍套在腳上,舞動血淋淋的雙足奔向黑森森的深處。

  素春,或者說任何的創作者,當然都不安於平平淡淡的步行、生活,然而素春也不是那種毅然決然,願意冒著血淋淋的代價,狂奔到黑森林的著魔者,而是呈現出一種遊走在各種關係與自我之間,多面張望的舞姿。

  所以我們可以看見,素春在〈冷氣團〉詩後註明:「我在拚命改考卷報告的時候,女兒兒子是很可憐的。或許唯一倖免的是晚歸和懂得虛與委蛇(自嘲?)的孩子爸,否則很容易掃到颱風尾」。將生活中拚命改考卷報告的颱風, 淬鍊成:「在冷氣團來襲的這幾天/氣溫是驟降的/更糟糕的事/我患上了某種閱讀障礙/甚至完全用另一種透明的心/硬生生理解了/『作者已死』」,試圖將個人的閱卷經驗加以提升,用冷氣團、氣溫驟降、飢餓、太空(洞)加以涵攝之,但最終還是情不自禁的導向家庭經驗。

  這種原想擺脫各種人倫關係,追求「做自己」, 而後又頻頻回顧的姿態,在〈指甲〉更加顯著,破題凜冽的說:

  「你卸下了黑色的指甲油
  那麼漂亮的手
  失去了顏色之後空空蕩蕩, 只剩疲倦可以棲息
  一如你頹坐的雙膝
  我知道那力量的流失是始自身體內部某個隱蔽的洞
  它從未被填滿
  也許
  就避免了匱乏的焦慮?」

  漂亮的手,即使失去顏色、只剩疲倦,在自知漂亮的那一剎那,自知而自成一方天地,原是可以暫時擺脫眾人的交際關係,單純凝視自身的感受,疲倦也好、空洞也好、焦慮也罷,終究都是自我切身感受的流露。有趣的是,詩中隨後就開始追問:「為什麼就卸下了呢?」、「親愛的,我們只是小小星球上平常的人類」,最後似乎又驚覺,要跟星球上的人類搭連上關係,實在太瑣碎而沉重了。於是乎又回到了自己的心,變成了魚,潛進水底,想做為自己。
  這種想擺脫、又頻頻回顧的身影,便是整本詩集最醒目的主旋律。

  二、

  在這往往復復之間,素春的詩作中,增添了生活的痕跡;在詩作後,補充了生活的注解。例如〈菸的究竟〉描寫:「在新年煙火照不到的駕駛座/嚓紅後照鏡裡你的眼睛/再一一熄滅/三十三支煙火」,詩末則註明:「離開的黑色馬3主人留下了三十三支菸蒂」,不僅免去讀者對數字的瞎猜,另一方面也表露出作者對生活細節的奇妙注視,竟然會去數三十三支菸蒂。
  又例如〈一個正常母親的告白〉最後描寫:「先生在晚餐之後很久才會回家/ 在被他寵愛的都已經熟睡的時間/ 這是二十一世紀臺灣再正常不過的婚姻與家庭」、「於是,我們在夢的荒野中浪蕩/無父的城邦啊」,直接逼視當前社會加班的工作環境、偽單親的家庭生活,如是種種,透露出生活的剪影, 這也形成素春的第二層特色。

  詩人以其獨到的眼光,或者凝視眾所忽視的細節、或者發現前所未見的視角、或者捕捉一瞬即逝的時間,加以寫定、指稱,是以為萬物的命名者。但與此同時,詩人也可以運用其特定的凝視、閃爍的措辭、故作抽離的身影,在形象的推演之間,迴避掉立場、痕跡,浩浩乎如憑虛御風,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相較之下,素春的詩中有大量的生活痕跡,將生活提煉成詩,讓詩成為生命的展示。又例如〈離家〉便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描述:

  「關於一個女人如何悄無聲息的獲准
  離家出走
  整個下午的浴室還算冷清, 除了
  兩枚小孩炸彈偶爾出現」
  ……
  「廁所常常是家裡最畸零的空間
  有形無形的監獄, 也是
  凹在一處
  我也凹折自己」

  早從吳爾芙高唱女人要有自己的房間,然而讓人措手不及的是,即使有了自己的房間可以將父、夫隔絕在外,也抵擋不了(女)兒的隨意闖入、狂拍門, 更遑論在門外的哭或笑──這些聲響更具侵透性與誘惑力,誘使房間裡的女人,自己走出房門。在素春的詩中,只能躲到浴室裡,在臺灣浴廁合一,如浴如廁,可說是生活中最隱密的事,將浴缸作為最後的堡壘,自我凹折:「沒有放水的浴缸/非常適合凹在裡面仰泳」, 不論是注視浴室的窗外或者在浴缸裡仰泳,這種離家的方式,都是一種離不了、不願離家,因為已認清「我是生為母親才成為女人的」,當然不可能剔除身為母親的成分。所謂離家,就只是想靜一靜,熙熙鬧鬧的生活,平平靜靜的日子。

  三、

  相應於生活的痕跡,素春詩作的語言,也多了一股說明的意味。需要先強調的是,隱晦與清朗本就是對比下的印象,也是一種美感的選擇,本無優劣之分:言有盡而意無窮,無窮者是意而非言也。然而當前某些創作者,將意無窮表現為無從捉摸的奇思幻想、不知所以的修辭屏障,以至於當成言無窮來處理──這是另一個值得深究的議題了。
 
   所謂素春的詩作,多了一股說明的意味,則是因為素春以多面觀照的方式, 從不同視角審視同一個主題,誠如先賢所言:「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反覆觀照的沉思,讓主題成為議題,於是遊走在述與議之間、感受與感想之間。

  這樣的傾向在〈邊緣人視角的舞臺中央, 如此幻異非常〉表現得非常明顯,拿最後兩段作為對比:

  「偶爾,在舞臺邊陲繞行
  把不知道怎麼讚美怎麼笑怎麼扮演觀眾的觀眾,榨出一點
  青澀的汁
  我的經驗是:一場不公開售票的戲劇通常具有
  宗教性質
  無差別的親切邀請後把我的姓名與委蛇登記在冊
  一個一個陌生人彷彿天生的有罪者,在公墓
  並排躺著
  票券最後一定守貞的祕密的由茶綠色的郵差送達
  喝茶有益身體健康,所以
  他十分清癯
  坐在舞臺中央

  我曾是個把百合花的雌蕊細細剖開的女子
  在一堂自然課上
  胚珠很羞澀的躲在花房裡
  支解後的花瓣像極了癱軟的四肢
  已經步入中年的我也喝一點茶
  和鏡子
  和自己的房間,
  和咖啡廳。
  在墓地與陌生人並排坐著看戲
  常常使我覺得悲傷
  必須在黑暗中爬出溼冷的劇場
  偶發性的思考和隔壁墓友的關係?這樣的問題
  他在舞臺中央而我成了看戲的人
  邊緣人視角的舞臺總是如此幻異非常」

  全詩描寫人群交際中,相互注目所形成的舞臺感,互為觀眾與演員,共同表演、彼此觀賞。女主角深知身為女性所擔負的角色期待,女人的小腳搖晃著充滿誘惑力的腳趾、兜轉小巧滑膩的茶杯,女作家描寫女性故作姿態的風貌,當然也是一種性別的眼光。

  詩中特別著眼於喝茶的形象,從茶湯色的私密,拓展為摘茶、揉茶、泡茶, 從一心二葉的茶,比附自己的「二腿無心」,主角摘下自己、矇住自己、榨出青澀的汁(或者說污染的讚嘆),最終又自我品嘗。換句話說,我既是茶也是飲茶者,既是觀眾也是演員,然後又看著其他的觀眾和演員,再將之比擬成宗教性質、在公墓並排躺著、等郵差送達祕密。這麼複雜的多重觀照,比喻的再延伸,這些都透露出主角在群眾間的侷促不安,因此敏感而多思。

  相較之下,末段將眼光收攝回自身,表明自己曾是個把百合花的雌蕊細細剖開的女子,轉而用直抒胸懷的手法,帶著結論的意味,表明到了中年安於對著鏡子自己喝茶,卻在交際的劇場中宛如置身墳場。

  換句話說,首尾兩段在結構功能面上,類似於議論的立論與結論,中段則類似推論。立論結論求其明快,表現在敘述的手法上,則是直述感受,讓意象層層展示,回顧自己曾是剖花的女子,自覺中年也開始喝茶,在當下則剖析與隔壁墓友的關係,頓時感覺到幻異非常,關注的焦點收攝在自身。相較詩下, 中段的推論求其細膩縝密,反覆迴旋,在自我與他者間游移,甚至用近似補充說明的方式,調動敘述的軸線,從第三人稱旁觀者拉到:「我的經驗是:一場不公開售票的戲劇通常具有/宗教性質」。

  既然用心於多元的觀照、徘徊在自我與他者之間,為了更清楚的表達,於是操作意象,反覆沉吟,希望說得更深刻、更周延,遂形成思索與說明的身姿。用素春自己的話來說,便如〈海邊需要一隻貓〉所言:

  「來看海的人就有機會遇到一隻
  常吃魚,時常逼視海洋
  會咕嚕咕嚕做夢的貓
  看海的人才能回返陽世
  瞇著眼
  思考人生」

  貓逼視海洋時,在想什麼呢?貓會咕嚕咕嚕做什麼夢呢?這些問題的導向,都不在答案,而是意義──看海的人才能回返陽世。值得玩味的是,繞了一遭之後,回歸人世、再度投入現實的人,是思考人生。

  其實在思考之外,也可是感受、是觀察、是投入、是遊戲等等。在回返陽世後,首要是思考人生,這當真是各自的稟賦天性。

  我開始好奇,這樣的稟賦天性,落實在詩語言的操作,發揮極致,會是什麼樣的神采。我開始期待素春的下一本詩集。

自序

中年有病


  三十歲,總讓我想起一疏忽就散發濃厚熟透香氣的水果──水蜜桃或蘋果,雖然還不到軟爛,但已偏離最佳賞味期。我也早早偏移文藝少男少女之路,卻在中年發病。

  一切應該從失眠開始,或者說歪斜的肇事原因。很多虛構的情節都只能擺進失眠很久後終於睡著的夢裡。這個集子裡大多的詩行都在深夜或車行途中所寫,記錄著一名中年隨著工作、婚姻、生子而逐漸發福的女人,奔波於途,癱死在床,在窗外風景闃暗或流動之際,不再是妻子、媽媽、么女、老師……。我們都有深夜咳嗽的經驗吧!那些時刻,彷彿把擁擠人生裡無法說出的話,面對隔鄰熟睡的盟友、一車的陌生人,悄悄咳出(也沒有人會聽見)。

  醒著寫詩,彷彿就補救了失去已久的睡眠,撈起深夜或擁抱自己。

  對於一個嗜睡的人,失眠是不是一種病?

  正當盛放、而立年紀的終始,分別送走了父親與母親,親眼看著疾病一步步吞噬生命,那常被我們誤以為年老所導致的身體衰亡,我居然覺得是一場誤會。好像最終都在用力地與醫囑拔河,甚麼病因、多少歲數,都不再是重點。我只想直直地看進醫生的眼睛,身為家屬常常誤以為醫生的專業是上帝。

  母親生病的時候我攜著逐漸膨大的肚子往返,長途客運、計程車、高鐵,醫院與家、工作與家庭、老師與妻子,還有女兒,這些都有難以言喻的獨特味道。母親切除腎臟後曾經短居我在三重租賃的家,一個天寬地闊的鄉下婦人被塞進都市邊陲的頂樓加蓋,塞進一層一層素昧平生的焦慮裡,那段看似休養的日子,母親其實都處在割除腫瘤的恐懼與剝離的恐怖感中。最終,母親住過房間的時鐘停在四點零七分。

  癌症是病,但更容易生病的是心理。

  多年的工作,多多少少碰到瀕危的青春,顯而易見的社會家庭問題造成隱匿幽深的病兆。弔詭的是他們因為牢記那些傷口致病,那遺忘是否為解決方案?父親晚年罹患阿茲海默症,失憶卻被醫學斷定為失能。但我私心覺得,父親晚年遺忘年輕時的種種,或許是一種幸運,即便被遺忘的過去昭示著他人的傷痕。

  如果中年是病,那隨三十輕熟而來的兩次懷孕生產,於我是相當有病感的經驗。從每個月的產檢開始,規規矩矩的到婦產科門診報到,我變成一個常常「看醫生」的人,即便只是去問問診、照照超音波的例行公事。因為所選的產科醫生頗有名氣,加上我往返臺中臺北的時間安排,檢查完都接近深夜十二點。頻繁出入婦產科看醫生的我,是因為懷孕,不是生病。但,怎麼我都感覺到沉甸甸的肚子、水腫的腳,彷如病體,醫生每次的問話都很接近宗教禮拜,如同只是定期去教堂洗清罪孽,更甚的是我完全沒有昇起母性與神性光輝,雖然也曾經買下那些孕期補充品,搜尋教養與育兒經典。

  應該歡欣的往往是平淡無奇。這樣的我,炸裂不出母愛。懷孕被我視為兩場大病,在迎接兩個生命後的日子裡慢慢痊癒,我和病後的自己╱母親和好。

  這集子裡的詩從失眠開始,匯集了生活的諸多瑣碎,包含了那些「身為」的體察與難言之隱。前者沒有聽眾,後者怕有聽眾,於是詩兼容上述兩者與聽眾的關係,雀屏中選。這五年多的寫作過程,慢慢地發現最好的聽眾是自己,傾聽自己對於青春、愛情、工作、家庭的難處,或許不是當下最流行的語式(如果有所謂的時代共性的話),卻是多種身分維繫出的中年聲腔。
  
  在一行一行堆砌著屬於自己私語的詩格城堡時,我愈發愛上身為中年婦女的角色。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你是那種喜歡在深夜裡,泡杯熱茶,關掉所有社交軟體的干擾,純粹沉浸在文字裡的讀者,那麼你絕對不能錯過這本書。它不是那種一看就懂、馬上能歸納出中心思想的「工具書」,它需要你投入時間和心力去「體會」。 我不是說它很難懂,而是說它值得你放慢腳步。每次閱讀,我都會有新的發現。第一次讀可能被情節吸引,第二次重讀可能就會注意到作者在某個細節上埋下的伏筆,或是某個角色的潛台詞。這種多層次的解讀空間,大大延長了這本書的生命力。在現在這個追求快速回饋的時代,還能有這樣一本需要你用心去「解鎖」的作品,簡直是文字的奢侈品。買了它,絕對不會後悔,它會在你書架上佔據一個需要被時常翻閱的位置。

评分

說真的,要我推薦給身邊的朋友,我會特別強調這本書在「情感層面」的鋪陳。很多時候,我們看小說,追求的是情節的刺激,追求的是「爽感」,但這本不同。它更像是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每個人在面對生活、面對情感時,內心深處那些難以言喻的掙扎與拉扯。 我記得有幾段描述主角在處理人際關係上的困境,那種進退兩難、左右為難的狀態,我看了簡直是心有戚戚焉。我甚至忍不住停下來,去想自己過去的某些類似經驗。作者很厲害的地方在於,他沒有給出一個標準答案,也沒有試圖去「教育」讀者該怎麼做,而是把選擇權交給了我們自己。這讓我感覺到一種尊重,彷彿作者是我的夥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者。這種真誠的對話感,是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常值得收藏的原因之一。畢竟,能讓人產生共鳴,甚至因此反思自己的書,才是真正的好書。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啊,我跟你說,第一眼看到就覺得很「對味」,那種淡淡的,帶點文藝氣息的設計,完全戳中我這種文青魂。不過,說實在的,光是封面漂亮,內容不夠扎實也是白搭。我一開始還擔心是不是又是那種「華而不實」的作品,畢竟現在市面上太多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書了。 我抱著一種「姑且一試」的心情點開來看,沒想到裡面的敘事風格,哇賽,真的很特別。作者的文字好像有魔力一樣,能夠輕易地把我拉進那個故事的世界。那種娓娓道來的感覺,不是那種急著把劇情拋出來的寫法,而是像跟老朋友聊天一樣,讓你慢慢品味每一個情節的轉折。我特別喜歡他描寫人物內心戲的部分,那種細膩到讓人有點心疼的程度,完全不會讓人覺得矯情,反而覺得非常真實。這種功力,在現在的年輕作家裡面算是少見的了。讀完之後,我還特地把好幾個段落重讀了好幾次,就是想去體會那種文字背後的深意。

评分

從排版和閱讀體驗來看,作為一本電子書,它的使用者介面設計得很友善。我個人對電子書的排版一直很挑剔,有些書商為了省成本,字體大小、行距比例都亂七八糟,讀起來眼睛超花。但這本從頭到尾都很舒服,無論是用手機還是平板閱讀,都不會有閱讀上的負擔。 更重要的是,內容的流暢度。這本書的章節劃分很聰明,每個段落結束時都有一個恰到好處的「留白」,讓你有時間消化剛才讀到的內容,準備迎接下一場情緒的衝擊。我以前讀過一些書,常常因為換章節太過突然,導致情緒沒跟上,讀起來很跳躍。但這本的節奏控制得非常好,完全符合現代人碎片化閱讀的需求,但同時又沒有犧牲掉故事的完整性。這在電子書這個載體上,是需要一定功力的。

评分

坦白講,我對台灣本土作家的作品一直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期待的是那份獨有的「在地感」,但又怕寫得太過於強調本土特色,反而失去了普世的情感連結。然而,這本書在這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平衡。 它裡面的場景描寫,雖然有著濃厚的台灣生活氣息,那種巷弄裡的聲響、街角的某種氣味,我都彷彿能聞到、聽見。但它探討的主題,像是迷惘、尋找自我價值、與過去和解,這些都是全球讀者都能理解的核心議題。這讓我覺得,這不只是一本「台灣的書」,而是一本「世界的書」,只是用我們最熟悉的語言和背景來呈現。這種文化自信和國際視野的結合,真的讓我非常欣賞,讓我對台灣文學的未來更有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