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哲學書 (電子書)

偽哲學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可名
图书标签:
  • 哲学
  • 伪哲学
  • 思考
  • 批判性思维
  • 文化
  • 社会
  • 电子书
  • 阅读
  • 知识
  • 趣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存在是一座惶然的鐘擺,在虛無與愛欲之間擺盪;
  曾經哲學輕易粉碎的,詩嘗試重新拼湊回來。

  「你存在哪裡?

  每夜你 Twitter 你的寂寞
  Instagram 你的空虛
  你和你虛擬的欲望發散
  LED的光芒
  你必須隨時在線,因為連結是
  唯一的真實
  失去連結,我們只是這城市入夜後
  捷運車廂裡一枚
  失重的1或者0」

  ──〈數位複製時代的生活〉

  生活裡總是充滿各式各樣的課題,讓人時而迷惘,時而困惑,時而不知所措。你是否曾經在夜深人靜的時刻,捫心自問:「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在幹嘛?」

  面對日復一日沉重的壓力,那些空虛、寂寞、脆弱侵蝕著我們,內心或許會浮現出莎士比亞的世紀大哉問:「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但這千古難題適用現代人的處境嗎?詩人吳可名於是巧妙地將其轉化為:「To delete, or not to: that is the question.」

  可是人生中該刪除些什麼?又該留下些什麼呢?那些哲學無法解決的問題,都讓詩來回答吧!

  本詩集分為四輯,第一輯「本體論」探討個人的存在,第二輯「形上學」叩問愛情,第三輯「倫理學」範式群己,「悖論」剖析現代生活。詩人吳可名表示:「我一直希望我的詩是對於存在的挖掘,而非只是日常的反芻。對於創作,長久以來或許不夠專注努力,但希望這些許來自於生活背面的思索,值得某些讀者凝視。」

  ◎本書獲國藝會補助出版。

本書特色

  ★詩人吳可名將來自生活背面的思索轉化為詩,試圖回答那些哲學無法解決的問題。
  ★入圍第五屆周夢蝶詩獎決審,並獲國藝會補助出版。
 
幻境之锚:现实的边界与无名的低语 一、迷失的航图:现实的碎片与未名的岛屿 这是一部深入探索人类认知边界与存在本质的作品,它并非提供确凿的答案,而是引领读者穿越意识的迷雾,抵达那些被传统哲学遗忘的“非理性”的岸边。全书以一种近乎考古的发掘方式,重新审视那些被现代科学和逻辑体系排除在外的“经验碎片”。 我们习惯于将世界构建成一个清晰、可量化的结构,相信眼睛所见、逻辑所证便是全部的真实。然而,本书的开篇便提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假设:我们所构建的“现实”,可能只是一个精巧而脆弱的共识气泡。作者并不急于推翻既有的哲学体系,而是像一个细致的制图师,描绘出这个气泡边缘的裂痕。 书中对“记忆的不可靠性”进行了长篇的论述。它不再将记忆视为录像带,而是一种持续重写、充满情感滤镜的活态叙事。通过对古代神话中“遗忘之河”的考据,以及对现代神经科学中“重构性记忆”的案例分析,作者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悖论:我们对于自我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选择性保留和重塑的历史版本。这种对“我是谁”的动态性探讨,构成了本书的基石。 更进一步,本书深入探究了“时间”在个体体验中的扭曲。相对论告诉我们时间的客观性,但日常经验中,焦虑的五分钟可以比平静的一小时漫长。作者将这种主观时间感与潜意识中的“非线性因果律”联系起来。在梦境与清醒的交界处,线性逻辑失效,因果关系变得模糊。作者通过对民间传说中“预兆”和“巧合”的细致观察,探讨了这些现象是否是潜意识在试图修正其对现实秩序的预期。这不是对超自然现象的盲目崇拜,而是对人类心智在面对信息过载时,寻求意义连接的本能反应的冷静分析。 二、逻辑的阴影:概念的围城与“无名之物”的渗透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了语言和概念的局限性。语言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工具,但也是限制我们思想的樊篱。作者尖锐地指出,我们所拥有的所有哲学范畴——如“存在”、“本质”、“真理”——都是在历史的某一特定阶段被“命名”和“固定”下来的。一旦被命名,事物就失去了其原始的、流动性的状态。 书中引入了对“负面定义”的深入探讨。很多时候,我们通过定义一个事物不是什么,来间接认识它。作者认为,在人类知识体系的边缘,存在着大量的“无名之物”——那些因无法被现有语言系统捕捉而只能被描述为“某种感觉”、“难以言喻的体验”或“形而上的空缺”。这些“无名之物”并非虚无,而是构成我们世界观深层结构的暗物质。 为了探讨这一主题,作者借鉴了某些东方哲学中关于“道”或“空”的概念,但将其置于西方理性主义的框架下进行解构。例如,书中分析了“沉默”的结构性力量。沉默并非声音的缺失,而是一种信息的承载体,它迫使听者或思考者从外部接收转向内部构建。这种对“负面空间”的分析,是对传统哲学过于关注“实体”和“断言”的一种有力反拨。 一个引人深思的章节专门讨论了“审美经验中的非理性愉悦”。为什么一首旋律或一幅画作能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而我们却无法用逻辑完全解释这种共鸣的来源?作者提出,这种愉悦可能源于艺术作品无意中触及了我们认知结构中那些尚未被“概念化”的底层模板。艺术,在本书中被视为一种“故意制造的认知失调”,其目的是短暂地瘫痪理性判断,使我们得以瞥见概念围墙之外的风景。 三、人造景观:主体性与环境的共生回响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了人类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日益模糊的界限。在当代,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斥着人造景观、符号系统和虚拟的反馈回路。作者质疑,当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被我们自身符号系统深度编码的世界中时,我们所体验到的“自然”还是否是原始的自然? 本书探讨了“技术媒介”如何重塑我们的感知。我们不再直接观察星空,而是通过高分辨率的照片来感知它;我们不再依靠气味和触觉来判断距离,而是依赖GPS的语音提示。这种“中介化”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的感官从直接经验中抽离出来,置于一个经过算法优化的“第二自然”之中。 作者特别关注了“都市的幽灵”现象。城市空间充满了历史的残迹、被遗忘的功能以及被快速迭代的技术所抛弃的结构。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种集体潜意识的物质载体。在繁忙的街道下,在废弃的地下管道中,存在着一种与当下主流叙事不符的“城市记忆”。本书试图捕捉这些低语,将它们视为对现代生活速度与单向性的一种抵抗。 最后,全书以对“意义的追寻”这一永恒主题的重新定位收尾。它没有提供任何关于生命意义的教条,而是指出,意义的产生本身就是一种持续的“建构性焦虑”的产物。我们寻找意义,不是因为它必须存在,而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无法忍受长期的、彻底的随机性。这种追寻的努力,这种在无序中寻找秩序的挣扎,本身就构成了我们作为有意识生命最深刻的定义。 《幻境之锚》是一次对思想惰性的挑战,它邀请读者放弃对确定性的执念,拥抱知识边界的模糊性与探索的无限可能性。它不是一本哲学教科书,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你一同潜入思维的深海,去倾听那些未被言说的回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可名


  1970年生。另有筆名:河岸。台大中文畢,Miami Univ.(OH)戲劇碩士。現任中學教師。曾獲竹塹文學獎、台中縣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林榮三文學獎。作品多次入選年度詩選(春暉)、年度散文選(九歌)。
 

图书目录

【代序】重逢

【輯壹】本體論
石頭
七月,一場葬禮和黑板樹
溫度──有贈
長夏
別後──時間三首
聲音
日光──有贈
賑早見琥珀主──致河川
獲釋的西息弗斯

【輯貳】形上學
昨日──有贈
雨季
贈別──給一位不認識的朋友
枕頭──用 John Updike 舊題
椅子
如焰
海洋
美麗(樂府)
一些
幸福
透明
賦別

【輯參】倫理學
快樂王子
在島上‧2010
熱風──記憶一個時代
桐花
愛欲前書
回到雙溪
母親的相片

少年
這城市
歸來
拯救一雙鞋子

【輯肆】悖 論
歌隊──論權力
詩人
某詩人
城市之光
數位複製時代的生活
安眠曲
陽台
秋天
失眠症患者
聖者
邏輯
旅者
更衣室裡的大象
換行──有贈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456680
  • EISBN:978986445736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0.5MB

图书试读

代序

重逢


  你獨自出門,
  前赴一場多年前承諾的約定。

  你已遲到許久,
  不確定這樣的約定還算不算數。

  猶疑中你將門推開,
  那年輕的你還在門後等候。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長期在學院派理論裡打滾的人來說,初讀這本電子書可能會感到一陣強烈的「冒犯」——當然,是善意的冒犯。作者似乎對那些被奉為圭臬的理論抱持著一種近乎淘氣的質疑態度,那種質疑不是出於無知,而是出於一種更深層次的厭倦。它巧妙地避開了那些複雜的術語堆砌,轉而使用大眾都能理解的譬喻和情境來闡述一些極為抽象的概念。我個人覺得,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去神聖化」了哲學這個學科,讓「思考」這件事變得不再是少數精英的專利。尤其是在討論「定義」和「邊界」的章節裡,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許多既定概念的依賴。這電子書的搜尋功能非常好用,因為我經常需要回頭去查閱某個特定的論點,看看作者是如何用那種充滿挑釁性的文字來包裝它的核心思想的。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簡直是極品,那種帶著一點點反諷、又好像在認真思考什麼的視覺語言,一下子就抓住我的眼球。我拿到的電子版,排版舒服到讓人想直接列印出來實體收藏。裡面的文字,說真的,有些句子像繞口令,一開始看會有點「霧煞煞」,但仔細咀嚼後,卻又好像觸摸到了某種很玄妙的邊界。它不像一般教科書那樣給你標準答案,反而是拋出一堆問題,然後你自己得在腦海裡搭建邏輯橋樑。我特別喜歡它處理那些「顯而易見」的議題時,那種不留情面的解構方式,彷彿在說:「嘿,你以為你看懂了,其實你只是被習慣框住了。」讀完後,我花了好幾天時間在通勤路上反覆回想好幾個章節的論述結構,那種思考的拉扯感,比單純的閱讀刺激多了,真的很值得推薦給喜歡鑽牛角尖的朋友們。

评分

老實說,這本《偽哲學書》的閱讀體驗非常「矛盾」。當我以為自己即將要進入深奧的形上學領域時,作者卻突然用一種極度口語化、甚至有點戲謔的語氣來闡述一個嚴肅的觀點,這種反差感讓我的閱讀節奏不斷被打亂,但同時也保持了高度的新鮮感。它沒有那種傳統哲學著作的「高冷感」,反而像是一位高材生在跟你喝下午茶時,突然跟你分享他最近對世界運作模式的一些「非主流」觀察。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日常語言的拆解,原本以為是無害的詞彙,被這麼一翻兩面看,立刻變得充滿了張力。這本書的結構有點鬆散,或許這就是它「偽」的一個體現吧,它不提供線性的知識灌輸,而是提供一堆思考的碎片,需要讀者自己去拼湊出屬於自己的理解藍圖。對於追求紮實系統性知識的人來說,可能會覺得不夠過癮,但我恰好喜歡這種「野路子」的引導。

评分

從排版到文字風格,這本《偽哲學書》都散發著一股強烈的「非主流」氣息,完全不像市面上那些按部就班的哲學入門書。它更像是某個天才在午夜時分寫下的思緒碎片,有點跳躍,有時甚至有點前後矛盾,但奇妙的是,這些矛盾感反而構築了一種獨特的內在和諧。特別是當我讀到關於「知識的邊界」那一段時,我的筆記裡寫滿了問號,因為作者的論述充滿了斷裂性,但那種斷裂感卻精準地命中了現代人資訊過載下的認知疲勞。它不強迫你接受任何單一的視角,而是鼓勵你用多重濾鏡去觀察世界。這本書的風格非常像某種後現代的藝術裝置,乍看之下有點混亂,但細看之下,每一處的「不協調」其實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目的就是讓你跳出舒適區去思考。這絕對是一本需要耐心,但回報極高的閱讀體驗。

评分

這本讀完,我忍不住推薦給我那位總是在追求「本質」的朋友。這本書的觀點非常「黏膩」,它不像冰塊一樣清脆俐落,更像是某種難以名狀的糖漿,甜中帶澀,讓人有點化不開。它並沒有給出任何關於「真理」的明確地圖,更像是在邀請你一起迷路。我最欣賞的是它那種近乎戲謔的語氣,彷彿作者知道所有讀者都在尋找一個宏大的意義,但他卻輕輕地在你耳邊說:「喂,搞不好那個『意義』本身就是個笑話。」這種態度,在當代讀物中是非常少見的。電子版的優勢在於可以隨時隨地切換閱讀狀態,因為它的內容強度不一,有時需要專心致志,有時則適合在放空的時候隨意翻閱。它讓我覺得,或許「偽」比「真」更接近我們真實的處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