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與聲音:楊淇竹詩集 (電子書)

母親與聲音:楊淇竹詩集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淇竹
图书标签:
  • 诗歌
  • 女性文学
  • 家庭
  • 母爱
  • 杨淇竹
  • 台湾文学
  • 电子书
  • 情感
  • 文学
  • 现代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女性是我關懷焦點,特別是她們如何在社會家庭中繼續生活。」

  《母親與聲音》收錄50首詩作,回顧歷史背後之下,遭人遺忘的遺孀和子女心境轉折。詩人嘗試從時間角度追回有關女性的青春、情感和自我性格;聚焦二二八事件,以詩紀錄受害者女性親屬的聲音,用歷史觀察的角度來探尋西拉雅母性與島嶼之間的關聯。

  書寫,是楊淇竹面對外在的一種對話方式。本詩集書寫基隆與南港二二八慘劇、受害者遺孀的心聲,從歷史脈絡去認識自我生長的台灣,豐富情感都在詩語中,表達對母土的熱愛。

本書特色

  ★聚焦二二八事件,楊淇竹以詩紀錄受害者女性親屬的聲音。
  ★書寫基隆與南港二二八慘劇,從歷史脈絡去認識自我生長的台灣。
好的,这是一份围绕“母亲与声音:杨淇竹诗集(电子书)”之外,但内容丰富且细节详尽的图书简介,旨在吸引对诗歌、文学评论、女性主义叙事、以及特定历史时期文化背景感兴趣的读者。 《浮光掠影:战后都市文学中的记忆碎片与性别回响》 图书简介 导言:都市的肌理与时代的回声 《浮光掠影:战后都市文学中的记忆碎片与性别回响》并非一部传统的文学选集,而是一部深入挖掘特定历史断层——二十世纪中叶至后半叶,在战后重建与高速发展双重背景下,特定都市空间内文学创作生态的深度剖析。本书聚焦于那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或忽视的“声音”——那些在城市喧嚣中若隐若现的、关于个体生存状态、社会结构变迁以及性别身份重塑的细微观察与书写实践。 本书的核心在于考察“都市”这一特定场域如何成为承载记忆、塑造身份和激发文学表达的熔炉。我们探讨的作家群体,他们的作品往往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在场感”与“失落感”交织的复杂情绪。他们既是快速现代化的见证者,也是传统文化消解与新价值观冲突的承受者。 第一部分:都市的景观与疏离的个体 本书的第一部分,深入分析了战后初期都市景观的物质性及其对文学主题的渗透。我们考察了“钢筋水泥的丛林”如何成为一种隐喻,象征着个体在集体化进程中的迷失与疏离。 章节细述: 1. 街道作为记忆的载体: 这一章着重分析了几位代表性作家的作品中对城市街道、公共空间、以及特定街区(如市场、码头、老旧弄堂)的描绘。这些空间不仅是物理背景,更是历史事件和个体情感投射的场所。我们对比分析了“新都市主义”文学与早期现实主义文学在处理城市空间上的差异,特别是后者的笔触如何捕捉到那种微妙的、介于怀旧与憧憬之间的复杂情感。 2. “幽灵”的文学: 我们探讨了战后都市文学中对“缺席”与“创伤”的表达。这些作品中充斥着战争遗留的阴影,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关系的重塑。作者们通过描绘那些“仿佛存在又仿佛不存在”的人物形象——例如,身份模糊的流浪者、被时代遗弃的知识分子、或者仅仅是城市角落里的沉默观察者——来构建一种深层的存在主义焦虑。这种焦虑不是宏大的哲学思辨,而是渗透在日常琐事和微小动作中的具体感受。 3. 速度与停滞的辩证法: 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速度的提升(交通、信息、生活节奏)。本书对比了文学作品中对这种“速度”的赞颂与批判。部分作家选择用极简、快速的叙事节奏来反映时代的脉搏,而另一些则刻意使用缓慢、冗长的内心独白,以此来对抗外部世界的急促,试图在精神内部寻找到一个“停滞点”以求自洽。 第二部分:性别回响:被规训的身体与潜在的反抗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本书最具学术价值的探讨领域。它聚焦于战后社会结构转型期,女性书写所面临的独特困境与突破。我们不再将女性角色视为父权叙事下的附属品,而是着重挖掘她们在家庭、职场与公共领域中自我身份的建构过程。 章节细述: 1. “贤内助”叙事下的裂痕: 战后社会对家庭角色的重塑,要求女性回归家庭,成为稳定社会秩序的基石。然而,在一些早期女性作家的作品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这种被要求的“贤德”形象下的内在挣扎。我们分析了她们如何通过对日常琐事的极度细致描绘(如烹饪、缝纫、育儿),反衬出内心对更广阔世界的渴望,这种“细节的超载”成为一种无声的抗议。 2. 身体作为政治空间: 这一部分考察了身体在文学中的多重表征。在高度强调集体利益的社会氛围中,个体的身体经验常常被简化或符号化。本书分析了作品中对女性身体的描绘,如何从早期的“生育工具”或“道德标尺”,逐渐演变为表达焦虑、欲望乃至政治态度的载体。例如,对疾病的描写,往往被用来象征社会结构的内在病变。 3. 无声的对话与隐秘的知识共享: 考察了女性作家群体之间,或笔下女性角色之间,是如何建立起一种超越主流语言的“非正式交流网络”。这包括书信体片段、私密空间里的低语,以及通过某种特定的手工艺品或食物来传递的、无法言说的信息。这种“隐秘的知识共享”是抵抗主流话语压迫的重要文学策略。 第三部分:语言的炼金术:风格的实验与文本的张力 本书最后一部分回归到纯粹的文本分析,探讨这些作家如何通过语言形式的创新,来承载他们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章节细述: 1. 口语化与诗意化的张力: 战后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努力拉近书面语与日常口语的距离。本书对比了不同作家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有的主张彻底的白话化以求“真实”,有的则在高度口语化的叙述中,突然植入古典的、高度凝练的诗性表达,制造出一种强烈的“文本错位感”。 2. 意识流的碎片化叙事: 探讨了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下,部分作家尝试采用的意识流手法。然而,与西方文学中侧重于个体潜意识的探索不同,这里的意识流往往与外部环境的突发事件(如政治运动、社会变迁)紧密耦合,表现为一种“外部驱动的内心紊乱”。 3. 翻译的困境与文本的自我修正: 考虑到该时期文学的跨文化交流频繁,本书最后分析了文本在被翻译或引入外部语境时所经历的“意义漂移”。同时,也考察了作家们如何有意识地在文本中设置“阅读障碍”或“多义节点”,以确保其核心思想不会被单一的、外来的解读框架所吞噬。 结语:回望与继承 《浮光掠影》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重新审视战后都市文学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它不是对已知经典的简单回顾,而是对那些被忽略的、微弱但关键的“回响”进行细致的聆听与整理。本书面向所有对文学史、社会文化变迁、以及性别研究感兴趣的读者,希望引发对“我们如何书写我们的过去”这一根本性问题的深入思考。它是一张关于一个时代精神侧影的精细地图,等待着读者在其中发现属于自己的浮光掠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淇竹


  《笠》詩刊編輯,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比較文學博士,研究領域為劉吶鷗文學與現代詩。目前已出版六本詩集,分別:《生命佇留的,城與城》(2016年)、《夏荷時節》(2017年)、《淡水Tamsui:楊淇竹漢英西三語詩集》(2018)、《別離只為重逢》(2019)、《冬日,在俳句內外徘徊》(2020)、《森──楊淇竹詩集》(2021)。詩被翻譯成英文、西班牙文、日文、土耳其文等七種語言,同時受邀參與國內外詩歌節活動。

  個人網址:chi-chuyang.com

图书目录

「含笑詩叢」總序/李魁賢
自序

【系列一:母親‧西拉雅長詩】
序曲:闖進的時間
一、閣樓,傳來的聲響
二、記憶是散落的祀壺
三、女人,她的身世
四、女人凝視,歷史
五、西拉雅,已走
六、回歸

【系列二:聲音‧來自二二八遺孀和子女】
祕密
遺書
沉默
槍響的那刻
警察
送行
單親媽媽
人情
「新」生活
鐵絲
雨港的海水
貨車‧1947
路上軍人
南港橋下(一)
南港橋下(二)
失蹤
出門的西裝
喝茶
洗衣
吃番薯的日子
時間
失去
皮箱

回憶
掃除
字跡
飛機
命運
兒子,請你不要回來
跟蹤(一)
線與圈
燒熱水
依靠
地板的風霜

母親的淚
跟蹤(二)
遺孀
回家
1947‧春
故事

真話
紀念音樂會
40年
牽連
時間
雨聲
安心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456628
  • EISBN:978986445697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0.2MB

图书试读

「含笑詩叢」總序

含笑含義
叢書策劃/李魁賢


  含笑最美,起自內心的喜悅,形之於外,具有動人的感染力。蒙娜麗莎之美、之吸引人,在於含笑默默,蘊藉深情。

  含笑最容易聯想到含笑花,幼時常住淡水鄉下,庭院有一欉含笑花,每天清晨花開,藏在葉間,不顯露,徐風吹來,幽香四播。祖母在打掃庭院時,會摘一兩朵,插在髮髻,整日香伴。

  及長,偶讀禪宗著名公案,迦葉尊者拈花含笑,隱示彼此間心領神會,思意相通,啟人深思體會,何需言詮。

  詩,不外如此這般!詩之美,在於矜持、含蓄,而不喜形於色。歡喜藏在內心,以靈氣散發,輻射透入讀者心裡,達成感性傳遞。

  詩,也像含笑花,常隱藏在葉下,清晨播送香氣,引人探尋,芬芳何處。然而花含笑自在,不在乎誰在探尋,目的何在,真心假意,各隨自然,自適自如,無故意,無顧忌。

  詩,亦深涵禪意,端在頓悟,不需說三道四,言在意中,意在象中,象在若隱若現的含笑之中。

  含笑詩叢為台灣女詩人作品集匯,各具特色,而共通點在於其人其詩,含笑不喧,深情有意,款款動人。

  【含笑詩叢】策畫與命名的含義區區在此,幸而能獲得女詩人呼應,特此含笑致意、致謝!同時感謝秀威識貨相挺,讓含笑花詩香四溢!

自序

  2019年,撰寫論文期間,情緒浮躁。由於平時必須大量整理資料,偶時就會抽空安排博物館或美術館參觀,藉此放鬆心情。記得7月正當台北炎炎暑氣,走進二二八紀念館,頓時舒暢許多。建築物外觀復古,原來是日治時代「台灣教育會館」原址(現已列為三級古蹟),後經過時代變遷「台灣省參議會」、「美國在台新聞處」都曾在此辦公,到了2006年行政院定案為「二二八紀念館」,2011年始運作。

  當時紀念館的特展主題為:「悲情車站.二二八」,圍繞在八堵、嘉義、高雄三地車站,藉由資料相片、畫作、罹難者生平重回事件發生經過(目前仍可在網路搜尋到展覽的資訊:https://www.228.org.tw/228museum_exhibition-view.php?ID=128)。除了人地事之外,尚有展覽罹難者書寫的遺書,這部分感性,讓我開始想要知道他們的妻子歷經二二八事件後,如何面對與度過往後的生活。

  直至今年(2021),處理完所有論文撰寫修改和順利獲得學位,我便正式進入蒐集二二八相關史料。關注主題聚焦在女性,所以從此方向進行,找到沈秀華《查某人的二二八:政治寡婦的故事》和張炎憲、胡慧玲、黎中光採訪記錄《台北南港二二八》。之中,有幾位訪問者是重複,不過綜合多方口述資料,卻展現出不同的切入角度敘述。藉口述記錄,抓到與我生命歷程比較相關的地方——基隆和南港。從小在基隆生長,高中又回到基隆念書,卻對基隆二二八歷史非常陌生;另一方面,我小舅舅住南港,記得小時候常常去他家玩,長大讀書後雖較少回去,但都會在母親家族聚會相見。等姊姊結婚,嫁去南港,他們住在夫家附近,我就更常在南港附近活動。基隆與南港是許多受難者罹難的地方,基隆港口槍決了多名受害者,我後來在《基隆雨港二二八》驚見許多怵目驚心的相片,也一同回顧1947年的歷史。南港八仙橋則是著名槍決後棄屍地點,雖然只有8位罹難者,但是在口述資料中,尋找不到失蹤的丈夫,多半會聽到風聲,至南港橋查看死者是否為她們的親人。

  女性是我關懷焦點,特別是她們如何在社會家庭中繼續生活。詩集以50首詩作重新回顧歷史背後之下,遭人遺忘的遺孀和子女心境轉折,也嘗試從時間角度追回有關女性的青春、情感和自我性格。同時,非常感謝李魁賢老師長期引導我創作的來源,本書【系列一:母親‧西拉雅長詩】是在我閱讀老師悲歌系列詩作後,引發的靈感。回溯2017年撰寫〈悲歌,小論李魁賢介入歷史的敘事詩那她的未來呢〉(其刊載於《台灣文學館通訊》56期,2017.09)是從研究角度談〈孟加拉悲歌〉、〈選舉日〉等多首歷史長詩,現今我則同樣用歷史觀察的角度來探尋西拉雅母性與島嶼之間的關聯。

  書寫,向來是我面對外在的一種對話方式。《母親與聲音》將是從歷史脈絡去認識自我生長的島國,豐富情感都在詩語中,表達對母土的熱愛。

用户评价

评分

從一個資深讀者的角度來看,當今的詩集出版,特別是電子版,常面臨一個挑戰:如何維持詩歌的儀式感與空間感。實體書的紙張紋理、油墨的觸感,甚至是裝幀設計師為其量身打造的留白,都是詩歌體驗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電子書則必須依賴優秀的排版技術來彌補這種物理上的缺失。我個人非常在意詩行的斷句和分行,這直接影響到朗誦時的呼吸和語氣的停頓。如果楊淇竹的詩句是長且綿密的,那麼電子書的呈現就必須極為謹慎,確保每一個換行都是詩人有意為之的停頓,而非軟體自動調整的結果。我希望這本電子書的編輯團隊,能夠展現出對詩歌本質的尊重,而不是僅僅將文字檔轉檔了事。例如,如果詩中有特定的視覺符號或字體變化,電子平台是否能有效模擬?這關乎到讀者能否完整接收到詩人想要傳達的層次感。畢竟,詩歌是視覺與聽覺的交響樂,在這個數位化的時代,如何精準地「搬運」這種交響樂,是衡量一本電子詩集成敗的關鍵指標。

评分

坦白講,我對「母親」這個主題的文學處理,通常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期待。它太過宏大,也太容易落入陳腔濫調——不是過度的頌揚,就是矯情的控訴。因此,楊淇竹如何在《母親與聲音》中處理這個核心意象,將是我最感興趣也最為挑剔的部分。我期盼的,是一種「去神聖化」的呈現,一種更接近人與人之間真實互動的描摹。也許母親的聲音,不是溫柔的搖籃曲,而是廚房裡切菜的規律聲響,是催促吃飯時略帶急促的語調,甚至是沉默時空氣中瀰漫的焦慮。如果詩集能夠捕捉到母性中那些稜角分明、不那麼完美卻無比真實的面向,那麼這部作品的深度就會立刻提升。我希望看到的是對「母性」的拆解與重構,而不是對「母親」的單向讚美。電子書的形式或許反而有利於這種探討,因為數位載體本身就帶有一種抽離感和分析感,或許能幫助讀者更客觀地審視這些深刻的情感連結,而不被傳統的感性包袱所綑綁。

评分

最近台灣文學的風氣,似乎越來越趨向於挖掘更私人、更貼近心靈底層的敘事,我很希望這本詩集能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我常常覺得,好的詩歌,不只是文字的堆砌,它更像是一種召喚儀式,能把你從現實的泥沼中短暫地抽離出來,帶到一個專屬的、由詩人構建的心靈場域。楊淇竹的作品,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就成功了一大半。我會特別注意她對「聲音」的處理。畢竟書名都點明了「聲音」,這不單指聽覺上的音符,更可能是一種記憶的回音、時代的雜音,或是潛意識的低語。我想像著,在電子書這個相對冰冷的媒介裡,詩人是如何用文字的溫度,去重塑那些失落的、被遺忘的聲響。會不會有詩句是關於老式電風扇的嗡鳴?或是深夜裡,遠處火車經過的鐵軌摩擦聲?這些細微末節的「聲音」,往往才是構成我們生命紋理的真正線索。如果詩集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聆聽」世界的方式,而非只是「閱讀」詩句,那它就具備了超越一般文學作品的價值。

评分

再從台灣文學的脈絡來看待這部作品,我好奇楊淇竹的詩歌語言,是否能帶有一種屬於在地、屬於這座島嶼的獨特氣味。台灣詩歌的優勢之一,就在於它能巧妙地融合東方古典的含蓄美學與現代生活的破碎感。我希望在這本詩集中,能讀到對台灣特定地景的隱喻,哪怕只是透過一個細微的詞彙、一個特殊的氣味意象來暗示。比如說,詩裡是否會出現「風土」的痕跡,是南台灣的熱浪,還是北台灣的濕冷?這些環境的因子,都會賦予「聲音」不同的共鳴。如果她的文字能夠超越純粹的個人情感抒發,觸及到時代的集體記憶或台灣社會的某種潛在焦慮,那麼這本詩集就不僅僅是「楊淇竹的詩集」,而會成為我們這個時代聲音風景的一個重要註腳。我非常期待這種在地性與普世情感之間的精妙平衡,這才是讓台灣文學作品在面對廣大讀者時,擁有最堅實力量的秘密所在。

评分

這本《母親與聲音:楊淇竹詩集》的電子書封面設計,老實說,挺吸引人的。那種帶著一點點復古,又隱約透著現代感的排版,光是看著,就讓人心生好奇。我猜,詩集的內容或許就像這個封面一樣,在傳統的意象中,尋找著一種新的出口或詮釋。楊淇竹這個名字,在詩壇上不算家喻戶曉,但總能在我翻閱一些文學雜誌時,瞥見隻字片語,那種文字的氣味,總帶著一種淡淡的憂愁,卻又沒有過分渲染,恰到好處地勾勒出生活裡的某個瞬間。我尤其期待,她如何捕捉那些日常中易逝的細節,比如清晨市場的喧囂,或是午後陽光斜照在舊書桌上的塵埃。電子書的閱讀體驗也挺重要,希望排版能尊重詩的結構,不要為了適應小螢幕而犧牲了詩行的留白與節奏感。如果能像实体書一樣,在不同的詩作之間保有適當的呼吸空間,那就更好了。總之,光從視覺和初步的印象來看,這本詩集給人的感覺是內斂而有深度的,像是老房子裡那架從不輕易上鎖的鋼琴,雖然覆蓋著薄灰,但你知道,一旦琴鍵被觸動,必然會流淌出動人的旋律。我對這種「靜水流深」的文學表達方式,一直抱持著很高的好感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