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刻 (電子書)

一個時刻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杉
图书标签:
  • 爱情
  • 小说
  • 电子书
  • 情感
  • 现代
  • 故事
  • 治愈
  • 成长
  • 台湾文学
  • 短篇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個時刻》是一個起點。大學畢業後的二十年間,何杉未曾動筆寫過作品,二〇一五年冬季,在臺北西門町的旅店,深夜裡他寫了《後巷》。自那以後,由於各種變故,他穿梭上海與新加坡,出入各種病房,人們的各種遭遇使一些篇章漸漸地浮現出來,因此有了詩集中的「人間」、「病院」;二〇一九年,疫情讓他有更多的動機去思考廣泛意義上人與這個世界的關係,於是有了「斷續歌」、「在流放地」。詩人言道,「此刻我不知道疫情何時進入尾聲,如同我不知道生命中還有什麼變故在等著我,而我能做的——只是書寫當下這個唯一的時刻。」

本書特色

  •榮獲2021年新加坡金筆獎(詩歌組)季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候選人。

  •書寫成為了逆境中的自我救贖。在嘈雜擾攘的大城市裡,詩人只能夜裡反思、沉澱,回顧無數個「自己清楚」的經歷和場景。

  •《一個時刻》中刻意讓諸多「語境」(context)缺失,以場景描繪、濃烈的意象,刻畫出條理分明的思路,幾乎看不到鑿痕的情況下,築建出刻骨銘心的記憶碎片;其中,夾帶著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疏離」之感。

  •閱讀何杉的詩,如同空腹飲酒,會燒出灼熱感,但卻令人強行清醒著,一杯接一杯。有些記憶並不足為外人道也,有些痛處也只有親身經歷才能歷歷在目,有些詩只有讀過了才能從此強忍歡笑,捨棄虛華的光環,當起城市的隱者。

誠意推薦

  宋子江、余弦、宋琳、范靜嘩、崔勇、游俊豪、雷平陽、廖偉棠、鴻鴻、霍俊明、羅樂敏(按姓氏筆劃排列)

  •寫詩最忌詩人觀念先行,詩來源於詩人對生活的觀察。何杉的第一本詩集《一個時刻》便體現了他成熟的詩歌寫作,通過書寫生活的片刻,重建內在的自我,為詩建構容讓自我且照亮他人的空間,讓詩中事物有意義地對話和生長。——宋子江,香港詩人、譯者、學者。

  •一個夜幕中凌厲的沉吟者!字詞句以果敢而無情的節奏,敲擊沒有冗餘語義的詞語,給虛無以潰散之力,為真相唱幻象之歌。遠離故土的漢語,依然能探測到最堅硬的礦脈! ——余弦,中國詩人,上海資深媒體人,曾任《外灘畫報》執行總編、《每日經濟新聞》副總編

  •何杉的詩給我沉著、敏銳、悲涼的印象,由於對我們身處其中的這個破碎世界保持憂慮和關切,他的與呼吸節律同步的詞語音樂遂閃爍著悲智的微光。他也善於將反諷微妙地改造成對沉淪和短暫之物的撫慰,最好的詩篇甚至呈現出宗教般的詩性觀照的瞬間——這無疑是當代詩中稀有的品質。 ——宋琳,中國詩人

  •閱讀《一個時刻》,是穿行於一條進入靈魂深處的崎嶇旅程。這本詩集五個部分構成了作為感受主體的詩人的行踪。這位敏感敏銳的靈魂,具有著銳利的靈視,以刀斧般的語言,給我們表現了一幅良知之旅的沿途景象。——得一忘二(范靜嘩),中國詩人、學者

  •詩人自覺地實踐了漢語寫作者的世界性。這可能也是國境線以外的寫作者優勢,他們在放棄浪漫主義鄉愁之後,就可以相對輕鬆地和明確地加入到「世界題材」中去……——崔勇,中國詩評家、學者

  •在一片輕率的花草藤蔓之中,詩人落力開墾,致力於詩的合適建築,以及理想工程,做出凝重的敲打。不能漠視現實,《一個時刻》演示了詩的道理。——游以飄(游俊豪),新加坡著名詩人、學者

  •為歷史召魂,為當下定音,向世界擲出毫不保留的提問,卻也立志當世界的最後一人,記錄下每個卑微的瞬間。何杉的詩用溫柔融化了嘲諷,喚醒讀者深埋的感情,和靈魂。——鴻鴻,台灣著名詩人、導演,及台北詩歌節策展人

  •何杉的詩讓人看見一個在城市裡沉默地觀察一切變化的側影,他在觀察中深思、反省,即便未有結論,也以寬慰的心看待世間的乖謬。字裡行間並沒有憤懣,倒是留有空間,讓讀者細思種種轉折。——羅樂敏,香港作家、編輯
迷失在时间的迷宫:一部关于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深刻剖析 图书名称: 《时间的切片:现代精神的碎片与重构》 图书简介: 在这部深刻而引人深思的著作中,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剖析了当代社会中,个体如何在信息洪流与快节奏的生活中,逐渐迷失自我,并探讨了重塑内心秩序的种种可能性。本书并非一部教条式的自我帮助指南,而更像是一次对现代人精神图景的田野调查和哲学思辨。 第一部分:失重的时代——“在场”的悖论 现代社会以其无孔不入的连接性为傲,我们仿佛从未如此“在场”——每一个瞬间都被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和永不休止的待办事项所占据。然而,这种普遍的“在场”恰恰造成了一种深刻的“失重感”。 作者首先描绘了“注意力经济”下的精神生态。我们的大脑被切割成无数碎片,被迫在不同的任务和信息流之间进行超负荷的切换。这种切换的代价,是深度思考能力的退化和对当下体验的麻木。书籍详细阐述了“持续性中断”如何侵蚀我们的内在连贯性,使人陷入一种“永恒的现在进行时”——没有过去的反思,也没有未来明确的指向,只有被动地对外部刺激做出反应。 书中通过对多位都市受访者的访谈,揭示了这种精神状态的外化表现: 1. “屏幕化生存”的异化: 人们习惯于通过屏幕来感知世界,真实的情感交流被符号化的表情和文字取代。作者探讨了这种中介化(mediation)如何使人对自身的身体感受和环境变化变得迟钝。 2. “碎片化记忆”的危机: 海量信息的涌入并未带来知识的积累,反而催生了一种“知识的焦虑”。我们知道很多事情,但却无法将这些信息内化为个人智慧,记忆系统被廉价信息占据,导致对生命中关键时刻的遗忘。 3. 身份的流变性: 在网络身份和现实身份的拉扯中,个体构建的自我形象变得脆弱且易受外界评价影响。本书深入分析了“点赞文化”如何将个体的价值判断外包给一个匿名且变动的群体,从而导致内在价值体系的崩塌。 第二部分:时间的扭曲——效率崇拜与内在节奏的失调 本书的中间部分聚焦于现代人对“时间”的病态迷恋——即“效率崇拜”。在后工业时代,时间被彻底商品化和量化,每一分钟都必须产出价值,否则便被视为“浪费”。 作者借鉴了哲学、人类学和神经科学的观点,对比了两种时间观: 线性、可量化的“钟表时间” 与 循环、具有内在意义的“生命时间”。 现代生活对“钟表时间”的过度推崇,导致人们失去了感知生命自身节奏的能力。书中深入探讨了“拖延症”背后的深层逻辑——它并非简单的懒惰,而是个体在面对外部要求与内在生命力冲突时,采取的一种无声的抵抗。 关键章节分析: “等待的艺术”的消亡: 现代社会对即时满足的苛求,使人丧失了对“酝酿期”的耐心。无论是创意、关系还是个人成长,都需要一个非线性的、不可加速的“慢过程”。本书描绘了当慢下来时,世界如何向我们揭示其原本隐藏的结构。 “被安排的自由”: 许多人看似拥有选择的自由,但日程表却被工作、健身、社交活动等“必须完成项”塞得水泄不通。真正的自由——即“为自己保留空间”的自由——被系统性地剥夺了。 “时间的贫困化”: 尽管物质财富不断积累,但许多人却感到“时间贫困”。他们拥有更多选择,却更少时间享受。作者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我们所追求的效率,最终是否只是为了让我们能更有效地工作,而非更自由地生活? 第三部分:重构意义——锚定与回溯的实践 在揭示了精神困境后,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了重建内在秩序的探索。作者认为,解决“失重感”的关键在于重新锚定个体与世界的关系,找回“意义的密度”。 这并非要逃离现代生活,而是要在高速运转的机器中,找到可以进行“精神抵抗”的支点。 核心实践路径: 1. “意义的原点”的挖掘: 作者倡导一种回归个体经验的实践,即重新审视那些不产生成果、但能带来深刻情感共鸣的活动——艺术欣赏、手工艺劳动、沉浸式的自然体验。这些活动提供了“非功利性”的满足感,是重建内在价值的基石。 2. “有意识的遗忘”: 面对信息过载,学会主动筛选和遗忘同等重要。本书提出了一种“信息排毒”的心理策略,即定期清空大脑缓存,为真正重要的记忆和思考腾出空间。 3. “叙事重建”的必要性: 人类通过故事来理解自身。当生活的碎片化使人无法形成连贯的自我叙事时,精神就会感到迷失。作者引导读者通过写作、对话或冥想,重新梳理过往的经验,将散乱的“时刻”编织成具有内在逻辑的“生命线”。 《时间的切片:现代精神的碎片与重构》是一部邀请读者进行深度自我对话的邀请函。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精密的工具,帮助读者在纷繁芜杂的现代生活中,重新掌握自己的精神罗盘,找回被效率和连接性剥夺的“内在的厚度”。这本书适合所有在忙碌中感到迷失、渴望理解自身精神困境的现代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何杉


  何杉(原名王哲,曾用筆名平湖),畢業于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修讀漢語言文學。畢業後從事教職,一九九九年底抵達新加坡,受雇於教育部擔任中學教師。之後一度返滬,二〇〇八年再度返回新加坡,重回教育部擔任教職,同時,也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候選人,研究「教育戲劇在華文教育中的應用」。

  閱讀將各個世界的門向人們打開,寫作則是與內在自我的對話,更是一種自我拯救的方式。

  「雖然寫作並不能讓我抵達何處,但是我相信一件事:如果沒有寫作,我早就毀了。」
 

图书目录

序一:優秀的詩拷問正常◎得一忘二(范靜嘩)
序二:凝重的敲打◎游以飄(游俊豪)

人間
1.在港灣
2.光與影嬉戲的花園
3.花園盆栽
4.花園盆栽之二
5.幻象
6.我們一無所有
7.空白
8.語法常識
9.節慶即景
10.推銷員在融化中
11.貧者、裸者和死者
12.星期六下午,遇見陽光
13.黎明

短章
1.一棵樹
2.短歌
3.午後什麼也沒有
4.是光
5.有時候
6.想象
7.失卻
8.我一隻耳朵聽著世界
9.夢境
10.霍珀風格
11.單排座位麵館
12.街角
13.我們
14.謀殺博物館
15.舞曲

斷續歌
1.人們說
2.那些殘舊的事物
3.穿越信仰的風暴
4.海島沈思
5.雜語
6.波羅納茲舞曲病了

病院
1.午夜機場
2.哦,此刻
3.惡魔預知死亡
4.惡魔預知死亡之二
5.逝者
6.迷牆
7.很久不見
8.一個病人
9.塵肺病人
10.兩個左右相鄰的房間
11.老年,與其他

在流放地
1.蜂群
2.致K
3.坐著他的馬車
4.我走出熟悉的土地
5.正常
6.在流放地
7.暗水
8.我以為世界仍有微光
9.年輪
10.十二月的雨
11.傷膝河,带我上路
12.真實生活一章
13.有時我們不知道如何去愛
14.虛擬旅行
15.一個時刻

跋:我看見人馬星座正在升起......◎崔勇

 

图书序言

  • ISBN:9789811834455
  • EISBN:978986067607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3.6MB

图书试读

序一

優秀的詩拷問正常
得一忘二(范靜嘩)


  詩,無論側重史、事、情、思的哪個維度,首先還是語言的藝術,它藉助獨特的形式,呈現可能並不透明,甚至不會被充分解讀出來的內容。從寫與讀的角度看,一位優秀詩人起碼要具有以下幾方面功力:敏銳的感知力、明銳的自省力、鋒銳的語言感,以及棱銳的形式感。在這幾個方面,讀者面前的這本詩集都展現了非常優秀的品質。而我們提及的這幾方面的銳利,都指向一條:拷問正常。也就是,詩人的創作能敢於挑戰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隨波逐流的生存、感知與審美慣性。

  對很多人來說,「做個正常的人,/不好嗎?」(見〈正常〉);然而,對於「正常」的期待往往是與一種媾和與妥協。所謂的「正常」的詩,也許更像一種消費品,一種撫慰劑,一種空氣芳香劑。那種「說著關於『生長』的讚美」的詩,可能會讓人讀得輕鬆愉快,讓習以為常的生活更加歲月靜好。然而,真正觸動我們精神的詩必然是拷問正常的詩。

  閱讀這本詩集,是穿行於一條進入靈魂深處的崎嶇旅程。這本詩集五個部分構成了作為感受主體的詩人的行踪。這位敏感敏銳的靈魂,具有著銳利的靈視,以刀斧般的語言,給我們表現了一幅良知之旅的沿途景象。他在「人間」所見可說是人世的苦厄,在這兒他也試圖以「短章」給自己一點停下來觀注世界的機會,然後他抬頭看路,吐出哽咽的「斷續歌」,再向前,他陷入「病院」,直至被病人拋棄,以至於最終他「在流放地」,面對著近於荒原的自我。

  詩人首先為我們描述了我們當下世界的表象。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即是「活在狂歡節裡 活在買與賣中」(見〈節慶即景〉),而我們也習慣於被推銷,推銷員成為我們這個世界的餵養人,代表著我們物質追求的邏輯,「她推銷的並非產品,而是不被拒絕的精緻藝術」(見〈推銷員在融化中〉),於是我們的物質生活看似可以構成一種藝術,成為一種精神活動。然而,詩人喊道:「過度的豐饒就是貧瘠」(見〈港灣〉)。

  詩人能看見常人所不見,正在於他燃燒著自己。燃燒是生命的消耗,又是生命的過程,這也許是一個悲觀的認識;但如何讓消耗同時具有未被界定的意義,這成為詩人從一開始出發就帶著的使命。他在現在中看到了荒涼的未來,「在你們成長的時候,事情正失去控制。/當你們有機會見識這個世界,它已經不可收拾。」(見〈空白〉)詩人的切膚經驗到所見圖景,都被他那顆敏銳的智性之靈折射為一片後啟示錄的景象。

  當然,詩人也看得到世界上的美好,如在「星期六下午,遇見陽光」(見〈星期六下午,遇見陽光〉),甚至「享受著片刻的內在寧靜」(見〈光與影嬉戲的花園〉)。然而,詩人更清醒地認識到「對於走路做夢的人/世界從來不留情面」(見〈幻象〉)。他將自己定位為「孤獨地站在荒原深處,盛大/但是無用」(見〈一棵樹〉)的樹,「承受星辰的重量,和人類精神的灰」(同上)。因此,這本詩集中的詩人,行走在人間,看到的一切都令他疼痛,因為他看穿了表皮。

  這本詩集是對這種所謂正常的深刻拷問。因此,詩人說「寫一首詩/是困難的」(見〈正常〉),這背後的苦難,猶如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所說的那樣:「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然而,一位有思想有關懷的詩人,寫詩不僅僅是一種表達,還是一種自省、一種救贖。何杉的詩是面向思的詩,我們讀到的這位詩人,與西方現代派大師如艾略特(T. S. Eliot)、卡夫卡(Franz Kafka)以及保羅·策蘭(Paul Celan)等一脈相承。

序二

凝重的敲打
游以飄(游俊豪)


  自從流行「舉重若輕」這一說法,唯美抒情的詩作出現得越來越多,給日常現實鋪陳漂亮的辭藻,展示曼妙的格式,彷彿就是文藝該做的範兒。那樣其實是「避重就輕」,不但掩飾了現實的幽微,甚至黑暗之處,而且也繞開了生命的深層,以及存在的內核。詞語的分量,沒有得到應該的注重,沒對文學負責。

  何杉,對文學是認真的。

  他的詩集《一個時刻》,收錄從二〇一六年至二〇二〇年的作品,每一首都是文學的誠意之作。大學本科畢業後,二十年間,他幾乎完全停止了詩的寫作。直到2016年,許是對生命與文字的長久思考,兩者之間的彼此互換,而又相互衝擊,終於形成巨大的動力,讓他重新寫詩。二〇二〇年,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肆虐的高峰,人們思索生命的脆弱與意義的時候,他也把自己的詩推向了一個高度。

  一個刻度,再現時間的鑿痕,生命的軌跡。

  這本詩集分成五輯:「人間」、「短章」、「斷續歌」、「病院」、「在流放地」。裡面的詩,無一不觀照繁複的語境與況味,無一不有所擔當。

  就算在集結短詩的「短章」一輯,也是睜開了恢弘之眼。例如,全詩只有四行的〈一棵樹〉,每個字都探視宇宙自然與人間世的奧義:「寬闊,盛大,站在荒原的中央/孤獨地站在荒原深處,盛大/但是無用。無可名狀的存在/承受星辰的重量,和人類精神的灰」。

  在「人間」一輯,詩人運用更多的行數,鋪展更為深入的論述。裡面有一首,〈在港灣〉,雖然地理位置有所隱約,指向各種可能,但揭示了正反兩面的辯證:「在一日結束時,恐懼暗生/因為該來的已來,未來的未知/持續燃燒吧,用濃郁的火/照亮灰色雲層。/真實世界總是擊碎我們的想像,/過度的豐饒就是貧瘠。」

  「短章」與「人間」兩輯,分別顯示詩人對短詩與長詩的處理,都奏鳴出厚重的聲響,得見其掌握節奏的能力。而「斷續歌」一輯,他給出另一種結構形式,每一行都是像散文語句的長度,但確實是詩的質地,發出詩的聲音。

  在「斷續歌」裡,〈海島沉思〉這首詩,排列出澎湃的海風:

  「遠處的風聲猶如海潮,近處的風聲繞著塔尖旋轉,嘶啞著唱歌,風中似有萬千惡魔追逐。我坐了半小時,卻彷彿與自己心的風暴共處了一整個世紀。

  風中的時間很慢,寂靜中的時間很快。」

  在〈病院〉一輯,〈迷牆〉這一首詩裡,他讓讀者清晰地聽到腳步聲,而且具體分辨出左右:「白牆。灰牆。反复的油彩。/生命在背後翻騰。/母親走上階梯。/艱難地拖動。/右腳。/左腳。」

  在「在流放地」一輯,同名的詩裡,他回應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我願你是仁慈的海」,描寫某種堪憂的處境:「雲很纖弱,/但這是假象。/彷彿想像力,美麗/而無用,/必要時也會尖銳。/在流放地,圍繞著海,/雲變得/殘暴,呼吸變得多馀。」

  熟悉何杉的朋友,都知道他喜歡 Mark Strand 的詩。這位美國的卓越詩人,詩句展現深刻的沉思,對於如何處置自我與人類,充滿憂慮與不安。這本詩集,也是蘊含了同樣的憂愁與焦慮。

  何杉的詩,也讓我想到格林拜因(Durs Grünbein)。這位德國的當代重量級詩人,詩作每每破解迷思,刻畫人類狀態的筆觸,重中之重。

  在一片輕率的花草藤蔓之中,何杉落力開墾,致力於詩的合適建築,以及理想工程,做出凝重的敲打。

  不能漠視現實,《一個時刻》演示了詩的道理。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的閱讀體驗總感覺少了點「重量感」。很多東西讀起來輕飄飄的,讀完就忘了。我渴望的是那種,讀完後會在你心裡留下一個小小鑿痕的文本。那種鑿痕可能不會立刻讓你痛苦,但會在你日後遇到類似情境時,會被輕輕觸動,然後想起書中的某個情節或某句話。我喜歡那種探討「留白」的藝術的書,作者沒有把所有事情都解釋得太清楚,而是給讀者足夠的空間去填補自己的想像和情感。這需要極高的文字掌控力,也考驗著作者對讀者智商的信任。總而言之,我期待的是一本能讓我投入時間、並能回報給我同等(甚至更高)心靈價值的作品,畢竟,書本是陪伴我們度過孤獨時光的最佳良伴啊。

评分

唉,最近為了找一本「對味」的書,簡直比在台北車站找出口還費勁。市面上那種暢銷書排行榜上的東西,看了封面就大概知道內容,沒什麼驚喜。我追求的書,得要有那麼點「味道」,那種讀完會讓你忍不住停下來,盯著窗外發呆,思考一下人生哲理的類型。不然,圖書館借閱證都快過期了,總不能拿來當衛生紙吧?我最近對一些探討人性幽微之處的作品特別感興趣,像是那種會把你拉進角色內心深處,讓你跟著一起焦慮、一起釋懷的敘事手法,才是真正厲害的。我特別欣賞那些文字結構不落俗套,節奏掌控得宜的作者,他們懂得怎麼在平淡的日常裡,挖掘出不凡的火花。如果一本書讀起來像白開水,那再多字也是浪費墨水。我期待的是一杯醇厚的陳年威士忌,入口或許微辛,但餘韻無窮,讓人回味再三。

评分

說真的,對於那些封面設計得花花綠綠,內文卻是陳腔濫調的書,我總是敬而遠之。好的書籍,它的封面往往簡潔有力,甚至有點「樸素」,但那種樸素背後,蘊含著強大的敘事能量。我最近在找的,是那種能挑戰既有價值觀的作品。不是要批判社會,而是能提出一些新的觀察角度,讓我們重新審視習以為常的事物。像是探討時間、記憶這些宏大主題,但又用非常貼近生活的小故事去包裝,這種手法我最欣賞。這種書,通常需要反覆閱讀好幾次,每一次都會有新的領悟。這就像是品茗,第一口可能覺得平淡,但細細品味後,才能嘗出層次分明的甘甜與回甘。

评分

最近讀書的心情比較浮躁,大概是生活壓力太大了吧。總想找點能讓人徹底放空,暫時逃離現實紛擾的題材。不是那種廉價的「心靈雞湯」,而是能帶著我進行一場純粹的感官旅行。例如描寫某個地方的風土人情,那種光是文字就能讓你聞到海水的鹹味、聞到山林裡的濕氣的描寫,才夠功力。我對於那些擅長場景建構,讓讀者彷彿身歷其境的作家,抱持著極高的敬意。閱讀對我來說,不只是獲取資訊,更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如果一本書只能讓我在沙發上滑手機時順便看兩眼,那它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我需要的是那種,放下書本後,你會發現自己好像真的去過那個世界、體驗過那段人生的感覺。

评分

老實說,現在的出版業越來越難找得到那種「慢工出細活」的用心了。很多書都是趕著檔期、為了迎合市場潮流而匆匆推出,內容空泛不說,連校對都馬虎得讓人頭痛。我最討厭那種,讀到一半發現錯別字連篇,或者邏輯前後矛盾的作品,簡直是智商侮辱。我希望找到那種,作者是真正下了苦功去研究、去體悟的書。那種書,即使主題可能比較冷門、比較小眾,但只要寫得紮實、有深度,絕對能抓住我的目光。我對於那種敘事手法像迷宮一樣迂迴、需要讀者動腦去拼湊情節的作品,情有獨鍾。讀完之後,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簡直比中樂透還開心。這年頭,能讓人「動腦」的書,實在是稀有動物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