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火種 (電子書)

詩的火種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昌憲
图书标签:
  • 诗歌
  • 文学
  • 电子书
  • 现代诗
  • 创作
  • 灵感
  • 阅读
  • 文化
  • 艺术
  • 情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對海,朗誦詩
  給風,聽,來去自如
  給雲,聽,來去自如
  給飛鳥,聽,來去自如
 
  它們都懂
  大海的奧義
  海不屬於──
  任何國家,
  沒有權利劃定海域。
 
  海水在地球上自在循環
  海是自由的
  詩是自由的
  ──〈對海朗誦〉
 
  本詩集第一輯主要收錄作者參加「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寫下的詩,大部分的詩,寫淡水的人文歷史景物,寫忠寮社區及石牆仔內李家古厝——詩人李魁賢出生地,懷念那「一壺春茶喜相逢/相逢在淡水」。詩人感嘆人生短暫,時間永不回頭,只有留下詩的文本,有時,偶然與詩友談起,讓記憶躍出,讓精彩的歷程,有詩為證。
 
  第二輯以〈練字〉為輯名,每一首詩,就像一碟小菜,先要自己咀嚼有味,更希望讀者也咀嚼有味。內容為生活與日常事物,題材多樣,有抒情、有感懷、有諷喻、有批判,是作者從工作職場,從電子公司退休的心情告白,與心靈轉折的寫照。
 
本書特色
 
  ★本土詩人李昌憲數十年來,以詩紀錄生活,如同其詩觀「生活即詩,詩即生活」。在本詩集中,他將多年來參加詩歌節活動,及生活所見的事物入詩,以抒情、寫實、隱喻、諷刺等手法,融合抑揚頓挫,多元展現現代詩面貌。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诗的火种 (电子书)》的图书的简介,但这份简介中不会提及该书的任何具体内容,而是侧重于描述其可能包含的主题范围、阅读体验以及对于潜在读者的价值,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 《诗的火种 (电子书)》—— 探索心灵的边界与未知的风景 导言:在语言的旷野中寻觅微光 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其形式如何演变,其核心都在于对人类经验的深刻捕捉与细腻描摹。我们在此呈现的这部电子书,并非旨在提供某种既定的答案或清晰的指南,而是试图构建一个供读者自由徜徉的思想空间。它是一份邀请,邀请每一位渴望与文字建立更深层次连接的读者,一同踏入那片充满张力与可能性的精神领域。 本书的结构与内容设计,旨在超越日常叙事的线性逻辑,转而关注那些潜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复杂情感波动、瞬间的顿悟以及对存在本身的永恒叩问。它鼓励一种更为内省的阅读方式,要求读者放下预设的判断,以一种近乎冥想的状态,去感受文字的韵律与意象的穿透力。 主题的广度与深度:在交织的维度中穿行 这部电子书所触及的领域是广阔而多维的。它并非局限于单一的题材或单一的情感基调,而是在不同章节间展现出显著的风格转变与主题张力。读者可能会发现自己从对时间流逝的沉思,倏然置于对个体意志与环境制约的激烈辩论之中。 关于“瞬间”与“永恒”的哲学思辨: 书中对“瞬间”的捕捉尤为精妙。这些瞬间可能是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匆忙略过的场景——清晨第一缕穿过窗棂的光线、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或者一次不期而遇的眼神交汇。然而,作者的笔触赋予了这些瞬间以极大的密度和重量,使得它们得以折射出关于“永恒”的深刻命题。它探讨了人类试图用有限的语言去锚定无限体验的徒劳与必要性。 人与环境的复杂关系: 另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是关于界限的探索。这不仅包括物理上的自然环境——如荒原、海洋、密林——也包括心理上的内心疆域和人际关系中的隔阂。作品审视了人类在面对宏大、不可抗拒的力量时所表现出的脆弱性、韧性以及不屈服的姿态。它不是简单的自然颂歌,而是对人类主体性在广阔宇宙背景下进行重新定位的严肃尝试。 情感的色彩光谱: 在情感的描绘上,本书拒绝简单的二元对立。喜悦中可能暗含着挥之不去的失落感,而深沉的悲伤中又孕育着新生的希望。它深入挖掘了那些处于灰色地带的情感状态,例如怀旧的甜蜜与疼痛的交织,渴望的张力与满足后的空虚。这种对情感复杂性的忠实呈现,使得作品具有超越特定时空的共鸣力。 语言的实验性与结构: 尽管关注深度,本书在形式上亦有所突破。它并非遵循传统散文或叙事的固定框架。读者可能会遇到不同长度的段落、错落的句式结构,以及词语之间大胆的并置和跳跃。这种结构上的选择,旨在模拟思维本身的不连续性与跳跃性,迫使读者以更积极、更具参与感的方式去重建意义的链条。 阅读体验的重塑: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构建 阅读《诗的火种 (电子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与感官的共同探险。它要求读者放下对“故事性”的依赖,转而关注“体验性”。 节奏的引导: 书中的节奏变化是精心设计的。有些部分可能要求读者放慢脚步,逐字推敲词汇的选择与排列,如同品味陈年的佳酿;而另一些部分则可能节奏明快,充满爆发力,如同疾风骤雨,考验读者的反应速度和心智的敏捷度。这种节奏的交替,是作者对阅读这一行为本身的深度介入和反思。 意象的激活: 本书大量运用具有强烈暗示性和多重指涉意义的意象。这些意象如同钥匙,一旦被读者的个人经验与想象力所激活,便会开启不同的解读之门。例如,一个关于“镜子”的意象,可能在不同读者心中分别唤起自我审视、虚幻、记忆或欺骗等截然不同的联想。本书提供的不是单一的解释,而是激活读者自身内在“镜像库”的可能性。 沉浸式的空间感: 作为电子书,其载体特性被巧妙地用以增强内容的沉浸感。排版、留白以及章节间的过渡,都经过细致的打磨,目的在于创造一个与外界环境暂时隔离的阅读“容器”。读者被鼓励暂时抽离日常的喧嚣,将全部注意力聚焦于文字所构建的内部世界,体会文字如何搭建起一个可以栖居的精神场所。 对读者的期许:寻找共鸣的“火种” 这部作品献给那些不满足于平铺直叙、渴望探索语言深层力量的读者。它适合那些愿意投入时间与心力,去解构和重构文本的意义,并从中汲取个人启迪的人。 它可能不适合寻求快速娱乐或明确指导的读者。相反,它更像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矿石,需要读者携带自己的理解之光,去发现其中蕴含的价值。阅读的收获,并非源于作者强加的观点,而是源于读者自身在文本的激发下所产生的那一刻“会心”——那一刻,外部的文字与内心的感受实现了完美的对接,如同微小的火花被点燃。 《诗的火种 (电子书)》是一次对“未完成感”的拥抱。它不试图提供终结性的陈述,而是倡导一种持续探索的状态。它相信,真正的思想火花,往往在疑问、张力和未解的谜团中得以保存与壮大。 --- 结语: 这部电子书是一扇窗,通向的或许不是清晰的远方,而是阅读者自己内心深处那片广袤而深邃的原野。邀请您,一同在这片文字的旷野中,点燃属于自己的思考之光。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昌憲
 
  台南人,現居高雄市。曾參加森林詩社、陽光小集、笠詩社、台灣現代詩等。
 
  現為《笠詩刊》主編、世界詩人運動組織(Movimiento Poetas del Mundo)會員。1981年6月出版第一本詩集《加工區詩抄》,並於1982年獲「笠詩獎」。其他出版詩集《美的視界——慢遊大高雄詩攝影集》2014、《高雄詩情》2016、《愛河——漢英雙語詩集》2018、《人生茶席:台灣茶詩——漢英雙語詩集》2020、《露珠》2020、《驚動的眼睛》2021。在年度詩選、國內外之詩選集中,被以英、日、韓、西、德、蒙等文字翻譯及介紹。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輯 詩的火種在淡水】
詩人們
台南
城市如詩
一首詩的價值
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
詩人們來到淡水
用母語朗誦
歌聲浪漫如詩
對海朗誦
種下會開花的桂花樹
老梅石槽
紅樹林步道
詩人宣言
金印瓷
淡水捷運站詩牆
以茶會詩友
走在淡水重建街
寫詩,原來不療饑
一個人的芭蕾
詩的火種在淡水
給翻譯者
詩像水存在
詩人的詩杯
淡水百年球場
馬偕與淡水
淡水觀夕
十勝岳連峰
夜鷺圓舞曲
葡萄
我們在海邊想念
綠電能社區
忠寮
茄苳老樹
淡水夕陽紅
淡水夕陽故事
富貴角燈塔
淡水紅毛城
被波浪凝固的詩篇
大自然的抽象畫
謎樣的雕塑
南雅奇岩
羅漢趺坐圖
一壺春茶喜相逢
一首詩
閱讀詩心
詩人
《淡水五年詩選》
夢回淡水
因為疫情的緣故
想念的種子

【第二輯 練字】
柿子
芭樂
菜園
柳丁
五色鳥
白蟻
紅豆
玫瑰
螽斯
黃金雨
白千層
曇花開
夏夜賞曇

練字
毛筆
篆刻
木棉花
螞蟻
山鳥啼
馬鞍藤花海
蘋果樹
苦楝花
油桐花
火鶴花
新猴王
咖啡香
洛神花茶
桂花飄香
習慣
紅豆開花
野薑花
水仙花
阿勃勒
天人菊
西瓜
文旦柚
百香果
芒果
芒果冰
台灣原生紫薇
山茶花
蝸牛與玉蘭花
紅牡丹
蜂蜜
蜜蜂
工蜂遺書
鴛鴦戲水
賽鴿
白腰鵲鴝
書法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88845
  • EISBN:978626718702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0.9MB

图书试读

自序
 
  《詩的火種》是繼《露珠》、《驚動的眼睛》之後的結集,也是我的第16本詩集。第一輯的50首詩,為參加「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寫下的詩,同時也啟動其他詩的創作;第二輯收入51首詩,合計101首。都是圍繞生活與日常事物,題材多樣性,有抒情、有感懷、有諷喻、有批判,每一首詩,就像一碟小菜,先要自己咀嚼有味,更希望讀者也咀嚼有味。
 
  從2005到蒙古參加「台蒙詩歌節」開始,寫了〈詩是開啟永恆的鑰匙〉等10首詩,收在《露珠》詩集中。而在高雄參加的「台蒙詩歌節」,因為忙碌而未寫詩,留下空白,像去國外或國內旅遊一樣,走過不留痕跡。從2015年開始,又陸續參加「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都收在這本詩集。我一邊編輯同時回顧,自電子上市公司退休,才是我生命中最精彩的時期,這十多年來,已經發表約五百首詩。因為參加國際詩歌節,國際交流的緣故,自選詩作予以翻譯,出版《愛河》漢英雙語詩集,又因為愛喝台灣茶,而走訪茶山茶農,將數十年的品茗心得,所創作的詩,集中在《人生茶席──台灣茶詩》漢英雙語詩集,以上這些詩集,由秀威資訊出版。
 
  第一輯大部分的詩,寫淡水的人文歷史景物,寫忠寮社區及石牆仔內李家古厝,詩人李魁賢出生地,懷念那「一壺春茶喜相逢/相逢在淡水」。感嘆人生短暫,時間永不回頭,只有留下詩的文本,有時,偶然與詩友談起,讓記憶躍出,讓精彩的歷程,有詩為證。
 
  2015年到台南參加「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為詩歌節專輯寫了4首詩,其中〈詩人們〉「聽見來自世界各地/詩人們用自己的母語/朗誦 自己創作的詩篇/源自內在心靈的感動/化作聲音傳遞/愛與和平的願望」,面對當前世界,變得異常詭譎,愛與和平像雞蛋,不知甚麼時候會被打破!2016年開始在淡水舉辦,期間正好有事無法參加,仍在主編的《笠》詩刊推出「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專輯,也因為專輯的推出,為淡水留下許多詩,記錄這些年來的詩歌節盛會。
 
  2017年全程參加,寫了8首詩。在老梅石槽〈對海朗誦〉,第三段到第四段詩句「海不屬於──/任何國家,/沒有權利劃定海域。//海水在地球上自在循環/海是自由的/詩是自由的」詩人的心所嚮往的自由,也許,不是常識所能界定的。最有意思的是〈種下會開花的桂花樹〉,發表之後,貼在臉書,有詩友回覆「難道有不開花的桂花樹嗎?」我的回覆:「桂花開出詩之花,才是未來的期許。」第二段「詩人出生與成長的土地/在未來,會開滿/芬芳的桂花/花朵很小,小而美」。台灣雖小,小而美,台灣是我們立足與生活的土地,是我們永遠的家園,為什麼有人不愛自己的家園?詩的末段,又回到我關心的生態環境,「數十億人都要/用愛心守護地球/每人為地球種下一棵樹」,很反諷的是―地球上大片的雨林,被砍伐而消失!如果沒有愛心,我們種下的樹比砍伐的慢,未來留給下一代的是甚麼樣的地球家園!值得警惕!
 
  2018年也全程參加,寫了7首詩。我喜歡流連淡水捷運站,看〈淡水捷運站詩牆〉,第二、三段寫下「詩,存在著吸引力/每一幅分行的詩句/恍若走到旅客面前/無聲朗讀//每一個字/象徵/一枚晶片/記憶詩人的/心靈圖像」,詩牆的創意,確實讓許多旅客駐足,讀著詩句,同時會合影紀念。另一首〈以茶會詩友〉,讓外國詩人們感覺來台灣參加詩歌節,像一家人一樣的溫馨,透過翻譯讓國際詩人分享,台灣一流製茶師獲得米其林三星的好茶。也在行程結束後回到飯店,繼續分享,第三至第四段「豐盛晚宴以後/我親自泡台灣的好茶/以茶會詩友」,讓國際及國內詩人「感受台灣一流製茶師/用心交換舌尖上的/每一口甘醇」,在賓主盡歡之後,大家回房休息。國際詩人亦有詩為證「悠閒喝茶/體會詩人是否從大地綠葉取詩?/或者大地從詩人心中得翠綠?」(註)巴勒斯坦瓦立德‧哈立斯〈淡水〉,李魁賢漢譯,2018淡水《福爾摩莎詩選》。
 
  2019年全程參加,寫了8首詩。開幕式由綠豆芽合唱團演唱〈島嶼台灣〉〈美麗島〉等曲目,接著由義大利詩人歌唱家Angelo Torchia高歌〈台灣台灣〉,一個外國人來台灣參加,寫〈淡水幻想曲〉翌年來唱,再寫〈台灣台灣〉,更於9月25日副總統陳建仁召見時,在總統府清唱。有感許多人唱衰台灣,而寫了〈詩的火種在淡水〉「來自不同國家的詩人們/遭受政治干涉/也要來堅守民主/自由的島嶼台灣/要和台灣詩人們/點燃詩歌世界」,本來想親手製作「詩人的詩杯」,但來不及全部燒成,而刻上詩人名字的杯子,「連結台灣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跟隨詩人遨遊世界」,希望疫情結束,詩的交流恢復正常,還有機會製作「詩人的詩杯」。
 
  2020年全程參加,也寫了8首詩,〈我們在海邊想念〉,「我們在海邊/想念,國際詩人們…隔著廣闊的海/隔著南北半球/詩人們都擁有不同的國家/詩人們都被肺炎疫情阻隔……我們正聆聽室內樂團/演奏:台灣四季/我們生生世世在台灣/也想擁有一個國家」,表達台灣被排拒的抗議與無奈。會後大家又在詩人林鷺安排下,繼續暢遊北海岸秘境及景點,又寫了〈被波浪凝固的詩篇〉等4首詩,看到這些在海邊瑰麗的岩石,而寫下「意志與精神隱沒/在時間與空間象限/海浪與砂岩永恆對話/抽象的詩篇已裝滿/詩人們還捨不得離開」,大家拍了很多照片,每一幅都是大自然的抽象畫,都是詩的。
 
  第二輯,練字,收入51首詩。〈練字〉是我從工作職場,從電子公司退休的心情告白,與心靈轉折的寫照。「工作職場上班/被切割成碎片/軀體流出的/血液 是黑色墨汁//下班開始沾上墨汁/練習寫字/壓力 烏雲密佈/下起狂風驟雨//握筆的手不停/揮灑胸中鬱壘/感覺心中出真意/風聲雨聲越來越小//複次 鋪上宣紙/提起筆 望著純色的紙/豁然開朗 最後/全部/放下」,獲選入《2016台灣現代詩選》,也就以此為輯名。
 
  輯裡有些詩是配著早餐完成,有些詩是在早晨半夢半醒半睡的賴床時間,當靈光一閃,靈感開門的瞬間,詩句綻放,拿床頭的紙筆隨手記下來,當意象仍鮮明,很快寫成詩;若未紀錄,要再去捕捉,因當時的情境已逃逸無蹤。寫一首詩,「如果一直未完成/就作罷,讓到處亂的/雜念,徐徐從毛孔散去」。
 
  回山居祖厝,林木眾多,山鳥整日鳴叫,卻有掃不完的落葉;早晨剛掃完,不久又落葉滿地,就當作運動,活動筋骨,自在自適,掃地掃心地,與世無爭,閒來看書或者寫詩,不想看書就去作陶,啊哈!這年紀如果能繼續寫詩,就能防止老年癡呆。近日,把這本詩集編成,心中感謝李魁賢策畫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讓大家有機會參與,同時寫詩,更讓我主編的《笠》詩刊,年年推出詩歌節專輯,留下精彩紀錄。更感謝秀威資訊的編輯工作團隊,辛勞付出,讓詩集順利出版。
 
2021年10月25日於南化山居‧聽鳥書房

用户评价

评分

從一個長期的讀者角度來看,我最欣賞的是這本電子書所展現出的「時代感與永恆性的平衡」。它的主題可能觸及了我們當代生活中的某些焦慮或掙扎,但表達方式卻又帶著一種古典的韻味,不會過度消費時事熱點,也不會故作高深難懂。書中的文字風格,我感覺它吸收了不同年代的文學精華,有點像是在聆聽一位技藝純熟的樂師,他能靈活地在不同調性間切換,卻始終保持著自己獨特的音色。這種成熟的文字掌控力,讓人感到非常信服。它不是那種一目十行、讀完就忘的作品,而是會在你腦中留下一些餘韻,讓你隔天早上醒來,還會不自覺地回想起某一句話的重量。這才是真正有價值的閱讀體驗。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閱讀體驗真是讓人驚艷,尤其是對於像我這樣習慣在通勤時間用平板閱讀的人來說,字體大小的調整非常流暢,而且選用的字型也很有質感,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力。光是這個細節,就看得出出版社在電子書製作上的用心,跟一些隨便把紙本書掃描上去的劣質電子書完全是兩回事。內容上,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細讀,但光是看到目錄的編排和章節標題的設計,就能感受到作者在結構安排上的巧思,那種層層遞進的感覺,讓人很期待接下來的閱讀旅程。總體來說,從技術層面到初步的視覺感受,都給了我一個非常正向的印象,這絕對是值得花錢收藏的一本電子書,光是順暢度這一點,就已經值回票價了。希望後續的內容也能維持這種高品質的呈現。

评分

最近這幾年,台灣的出版市場上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越來越多創作者開始關注「介質與內容的互動性」。這本電子書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它不只是把文字搬到螢幕上,而是好像重新思考了「閱讀」這個動作本身。例如,有些地方的排版運用了大量的留白來強調某幾個關鍵詞彙,營造出一種呼吸感,這在傳統的固定版面書籍中很難做到這麼精準的視覺引導。我猜測作者可能對視覺傳達有獨到的見解,使得文字不再只是線性的,而是帶有一種空間感。這讓原本可能偏向抽象的主題,透過這種細膩的排版處理,變得具體可感,感覺就像在看一場精心設計的現代藝術展覽,充滿了驚喜和想像的延伸空間。

评分

我得承認,我對電子書的載入速度和搜尋功能特別挑剔,因為工作上經常需要快速定位資訊,如果光是找個關鍵字都要轉好幾秒,那真的會讓人抓狂。這本《詩的火種》在這方面的表現可圈可點,它的內容索引建置得非常完善,點擊任何一個章節標題幾乎是即時跳轉,幾乎沒有延遲感。而且,電子書內建的註釋系統設計得也很貼心,有些較為晦澀的詞彙或典故,只要長按就能彈出解釋,不用跳出當前的閱讀介面,極大地提升了閱讀的連貫性。對於這種需要反覆咀嚼的書籍來說,工具的便利性其實間接影響了你對內容的吸收程度,很高興看到作者和出版方在這方面做足了功課,讓閱讀這件事變得更加純粹和有效率。

评分

說實話,我本來對這類型的書抱持著一點點懷疑的態度,畢竟市面上的同質化作品實在太多了,很容易讓人產生審美疲勞。然而,這本電子書在封面設計上的大膽與簡約,確實成功地吸引了我的目光。那種留白的美學,配上恰到好處的色彩對比,營造出一種深邃又引人遐想的氛圍,跟那種俗豔的封面完全區隔開來。翻開後,裡面的引言或者序言部分,那種文字的溫度和語氣,讓我覺得作者並不是在「說教」,而更像是在「分享」一個私密的觀察或體驗。這種親近感,是很多大部頭書籍所欠缺的。我覺得這本書在風格上似乎走的是一種內斂而深刻的路線,非常適合在一個安靜的午後,泡杯茶,慢慢品味,它好像不需要你急著去抓住什麼,而是讓你自然而然地跟著文字的流動走下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