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詩史 (電子書)

台灣新詩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樊
图书标签:
  • 臺灣新詩
  • 新詩史
  • 臺灣文學
  • 文學史
  • 詩歌
  • 電子書
  • 文化
  • 歷史
  • 臺灣文化
  • 文學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醞釀20年,論說近百年來台灣新詩發展史的磅礡巨作!
  .破除新詩史四大迷思,以創新性、典型性與影響性作為選詩入史標準。
  .逾40萬字,收錄超過200張珍貴照片。
 
  自1980年代以來,海峽兩岸已陸續出現多部詩史著述,各自呈現相異其趣的史觀。由孟樊、楊宗翰合著的這部《台灣新詩史》雖是「早發後至」,仍盼提供讀者另一種視野。
 
  本書揚棄了連貫性的大歷史寫法,從框定編寫體例開始,便不求接續、不避片段、不畏重疊,亦毫不掩飾對探尋歷史縫隙及發揚幽微祕境之興趣。全書將新詩史劃分為七大時期──萌芽期、承襲期、鍛接期、展開期、回歸期、開拓期以及跨越期,並採取「文本主義」的史觀,破除起源說、進化觀、國族論、作者論這四種「迷思」,力求將詩史回歸到詩作本身,以免去過度著重社會脈絡所帶來的意識形態糾葛。
 
  邀請所有讀者,一同參與「詩」與「史」的碰撞對話,嘗試重建「新」或「現代」的辯證認知;也希望讀者能夠從中感受到詩史敘述的流暢可讀,析論文本的有效解釋,與知識生產的魅力誘惑。
臺灣新詩史(電子書) 一場跨越世紀的詩歌探索與心靈追尋 本書深入剖析了臺灣新詩自萌芽、發展至成熟的波瀾壯闊歷程。這不僅是一部梳理詩歌流派、作家風格的編年史,更是一面映照臺灣社會、歷史變遷與知識分子精神風景的鏡子。從日治時期對現代主義與本土意識的初步探索,到戰後在白色恐怖陰影下的沉潛與爆發,再到解嚴前後的多元化與國際接軌,本書以細膩的筆觸,勾勒出臺灣詩人如何在不同的歷史隘口,以詩歌為媒介,進行主體性的建構與深刻的時代叩問。 第一部:現代性的萌芽與殖民地的邊緣視野 (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 臺灣新詩的起源,與臺灣被納入日本現代化體系息息相關。本卷聚焦於日治時期,探討受西方文學思潮影響的臺灣詩人,如何在「現代主義」與「本土意識」之間進行拉扯與調和。 早期探索與日式漢文詩的轉型: 分析如連雅堂、賴和等先行者如何運用漢語創作,同時吸收日本文壇的技巧與現代觀念。重點分析其作品中對農民處境、民族情感的隱晦書寫。 「臺灣文藝」的興起與戰前新詩的確立: 深入探討《臺灣文藝》等刊物的角色,以及如楊逵、楊牧等早期詩人如何透過白話文詩歌,嘗試建立脫離傳統詩學的全新語法。探討當時詩歌中的「鄉愁」與「反抗」意識的微妙平衡。 戰後文學的斷裂與重建: 描述二戰結束後,臺灣文壇經歷的「祖國文學」回歸與隨後對其的反思過程。分析在政治高壓下,詩歌創作如何轉向內斂、以象徵和隱喻處理集體創傷。 第二部:學院的沉澱與現代主義的深化 (一九五〇至一九七〇年代) 這段時期是臺灣新詩在文學體制內確立其核心地位的關鍵階段,以「跨越中西」為主要目標,形成了具有高度技巧與哲學思辨性的詩歌風格。 現代詩的「淨化」與形式探索: 詳述以瘂弦、洛夫為代表的「創世紀詩社」如何確立其在臺灣詩壇的領導地位。分析其對意象的極致追求、對西方超現實主義的吸收,以及如何藉由破碎、對立的語彙來解構既有秩序。 「藍星」的抒情傳統與人文關懷: 對比分析以覃子豪為代表的「藍星詩社」,其更為古典、強調美感與堅定抒情的路線。探討其如何從戰後廢墟中,重新提煉出對人性的信賴與對永恆價值的追求。 古典與現代的對話: 聚焦於余光中等詩人的跨文化視野,探討他們如何將中國古典詩詞的韻味,成功轉譯至現代漢語詩歌的結構之中,並使其具備國際視野的對話能力。本部分將細緻剖析其「鄉愁」主題的複雜性。 大學校園中的思想激盪: 探討在封閉環境下,校園成為知識分子思想交流的重要場域,詩歌如何成為一種潛藏的、對體制進行溫和挑戰的智性武器。 第三部:鄉土的呼喚與後現代的多元開展 (一九七〇至一九九〇年代) 隨著社會的民主化進程加速,詩歌的關注點開始從內在的形式探索,轉向對外在現實的直接介入,以及對「臺灣主體性」的重新定義。 鄉土文學論戰的餘波: 分析詩歌界如何回應文學界對社會現實的關注。探討以楊牧、瘂弦等人為代表,如何將對土地、歷史的關懷融入更為成熟的個人化語言,避免口號式的介入。 「後現代」的解構與風格的鬆動: 探討在世界潮流衝擊下,新詩如何開始對宏大敘事進行懷疑。分析女性詩人、原住民詩人等邊緣聲音的崛起,如何以非主流視角,挑戰既有的現代詩典範。 口語化與日常書寫的趨勢: 描述詩歌語言開始向日常生活靠攏的現象,詩人不再僅追求意象的奇詭或哲思的深奧,轉而重視人與人之間真實情感的傳達。分析這一轉變對讀者群體擴大的影響。 詩歌與政治的微妙距離: 在社會氛圍逐漸寬鬆的背景下,詩人如何處理「政治詩」與「個人化」之間的界線,以及如何保持詩歌的藝術純度。 第四部:數位時代的碰撞與詩歌的未來性 (一九九〇年代至今) 步入後解嚴時代,臺灣新詩展現出前所未有的開放性與混雜性,網路媒體的興起,也徹底改變了詩歌的傳播與接受模式。 身體書寫與性別政治的深入: 探討新一代詩人如何更直接、更赤裸地處理身體經驗、性別認同、酷兒文化等議題,挑戰傳統詩歌的禁忌。 網路詩歌的興起與影響: 分析部落格、社群媒體對傳統出版體系的衝擊。探討「即時性」與「互動性」如何影響詩歌的創作習慣,以及這種「快餐式」傳播對詩歌深度美學的影響與挑戰。 國際視野下的臺灣詩歌: 考察臺灣詩人與華語文學圈、國際詩壇的交流現況,分析臺灣詩歌在世界文學地圖上的定位與能見度。 跨媒介的實驗與詩歌邊界: 探討聲音詩、視覺詩、以及詩歌與音樂、劇場、數位藝術的融合趨勢,展望新詩在未來語境下可能採取的多元形式。 結語:不息的追問 全書最後總結了臺灣新詩在面對全球化、本土化、數位化三大浪潮下的核心精神:即在不斷的自我否定與重塑中,始終保持對語言的敬畏,對社會的關懷,以及對人類普遍命運的深切叩問。本書旨在提供讀者一個全面且具備縱深感的視角,理解臺灣新詩如何以其獨特的歷史經驗,成就了當代華語文學中不可或缺的輝煌篇章。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孟樊
 
  本名陳俊榮。台灣大學法學博士。曾獲中國文藝獎章。現為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曾長期於傳播界任職,擔任報社副刊編輯、主筆,雜誌社主編與出版社總編輯,並於國內外各大報刊開設專欄長達十數年。曾任佛光大學文學系暨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系主任、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訪問教授。
 
  著有《我的音樂盒》、《旅遊寫真》、《戲擬詩》、《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灣中生代詩人論》等詩集、散文集、文化評論、文學評論、學術論著與翻譯著作,凡三十餘冊。詩作收入兩岸各類詩選集,並入選九歌版《評論20家》與《評論30家》。
 
楊宗翰
 
  1976年生於台北,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詩學、出版編輯、台灣文學、華文文學。曾任淡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現為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副教授。
 
  著有專書《破格:台灣現代詩評論集》、《逆音:現代詩人作品析論》、《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主編《話說文學編輯》等七部圖書,合編《逾越:台灣跨界詩歌選》等八部圖書,與策劃「台灣七年級文學金典」等五種系列出版品。曾入選九歌版《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詩卷、評論卷)及《評論30家》。

图书目录

序 言 二十年磨一劍──台灣新詩史的新篇章 孟樊
第一章 導論
一、前言
二、新詩史的四大迷思
三、文本主義的新詩史理據
四、結語

第二章 萌芽期
一、追風、施文杞與張我軍
二、賴和與虛谷
三、楊華與陳奇雲
四、楊守愚
五、王白淵

第三章 承襲期
一、水蔭萍
二、利野蒼與林修二
三、吳新榮與郭水潭
四、楊雲萍
五、林亨泰與詹冰
六、錦連、陳千武與吳瀛濤

第四章 鍛接期
一、紀弦
二、覃子豪
三、方思
四、楊喚
五、吳望堯
六、黃荷生
七、余光中(一)與夏菁
八、鄭愁予(一)與白萩(一)

第五章 展開期
一、蓉子
二、洛夫(一)
三、瘂弦
四、葉維廉
五、商禽
六、碧果
七、羅門
八、余光中(二)
九、管管與大荒
十、楊牧(一)
十一、周夢蝶
十二、白萩(二)
十三、李魁賢
十四、林泠
十五、敻虹
十六、方莘與方旗
十七、陳秀喜

第六章 回歸期
一、羅青(一)
二、洛夫(二)
三、余光中(三)
四、鄭愁予(二)
五、楊牧(二)
六、楊澤
七、羅智成(一)
八、吳晟
九、林煥彰
十、向陽(一)
十一、張錯
十二、席慕蓉
十三、方娥真與溫瑞安
十四、非馬與渡也

第七章 開拓期
一、夏宇
二、杜十三
三、羅青(二)
四、李敏勇
五、林燿德
六、陳克華(一)
七、羅智成(二)與陳黎(一)
八、陳家帶與簡政珍
九、陳義芝
十、蘇紹連(一)
十一、劉克襄
十二、白靈
十三、朵思與羅英
十四、杜潘芳格與利玉芳
十五、馮青與零雨
十六、汪啟疆與尹玲
十七、鴻鴻與許悔之
十八、洛夫(三)
十九、楊牧(三)
二十、張默
二十一、辛鬱
二十二、向明

第八章 跨越期
一、蘇紹連(二)、向陽(二)與須文蔚
二、羅智成(三)
三、瓦歷斯.諾幹
四、陳克華(二)
五、陳育虹
六、羅任玲
七、顏艾琳
八、江文瑜
九、焦桐與陳黎(二)
十、蕭蕭與路寒袖
十一、詹澈與江自得
十二、唐捐與陳大為
十三、孫維民與李進文
十四、鯨向海、李長青與林德俊
十五、林婉瑜、楊佳嫻與隱匿
十六、洛夫(四)
餘 論 未盡的詩史與未來的詩 楊宗翰
引用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2669
  • EISBN:978957086322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9.6MB

图书试读

 
二十年磨一劍──台灣新詩史的新篇章
孟樊
 
  話得從頭說起。千禧年六月我拿到台大的博士學位,兩個月後我如願進入甫成立的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即現在的佛光大學)文學系,順利應聘專任教職,從任職十幾年也筆耕十多年的媒體界轉換跑道到學術界,開始在大學黌宮執起教鞭。翌年(二○○一),文學系設立博士班,一年後宗翰就進來了,也因此成就了我們一段師生緣。那時系上除了校長龔鵬程坐鎮外,還有馬森、楊松年等幾位大咖老師穩住門面,這也是那時宗翰捨輔仁比較文學研究所而就佛光文學所的主要原因。
 
  宗翰寫詩,更寫得一手好評論,進入博士班專治新詩,自是順理成章之事。我後來在佛光成立現代詩學研究中心,他出力甚多,在二○○三年年底更共同擘劃於台大校友聯誼社主辦了一場盛大的「兩岸現代詩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他本人則於研討會上宣讀了論文〈台灣新詩史:一個未完成的計畫〉,宣告我們要共同合寫的《台灣新詩史》正式開跑。
 
  但這合著的構想和計畫到底是怎麼來的?我本來就有寫作詩史的想法,特別是在讀了海峽對岸的學者古繼堂的《台灣新詩發展史》之後;但礙於詩史架構龐大,以一人之力難以剋期完成,曾想和林燿德一起合寫來拚拚看;怎奈燿德英年早逝,計畫因此無疾而終。與宗翰的合作則源於一次的閒聊,我問起他未來博士論文的寫作方向,他說打算研究新詩史,並以寫作一部新詩史為目標。我一聽之下恰好正中下懷,說我也有此意,建議他說不如我們來一起合寫,想不到他欣然同意。可這樣的合作計畫,卻讓他的博論主題非轉彎不可,後來證明,他轉向詩論評的研究,確實讓論文進度耽擱了多年。
 
  如前所述,在我們合寫的計畫誕生前,對岸學界就率先出現一部《台灣新詩發展史》,而稍後出現的包括公仲與汪義生的《台灣新文學史初編》(一九八九),劉登翰、莊明萱、黃重添與林承璜的《台灣文學史》(一九九一,一九九三),以及王晉民等人的《台灣當代文學史》(一九九四),甚至是洪子誠與劉登翰合著的《中國當代新詩史》(一九九三),也都特闢有台灣新詩史的專章,不說因兩岸的隔閡而造成的訊息舛誤,光是渠等所持史觀以及對於台灣詩人的月旦與詩作的品評,我們就有不同的看法;但是這樣的慨嘆卻也於事無補,因為此間台灣確實欠缺一部由自己人執筆的完整的台灣新詩史或台灣現代詩史。
 
  在台灣詩壇與學界,識者咸信,自己的詩史自己寫!詩史的寫作關乎話語權的競逐,茲事體大,確實不可等閒視之,台灣人更不應缺席。但一部詩史或文學史的寫作,工程浩大,要由一人獨自完成確屬不易,也因此一九九五年與二○○一年才有由文訊雜誌社與世新大學英語系分別主辦的「台灣現代詩史研討會」與「台灣現當代詩史書寫研討會」,企圖合眾人之力,以集體撰述共譜一部詩史。那兩場研討會論文的合輯自然不構成一部新詩史或現代詩史,除了體例不一,各篇論文的撰述者南腔北調,史觀齟齬,終究只是論文的湊合,各自表述。正是出於這樣的體認,我和宗翰才有志一同地認為此事刻不容緩,應該有人努力來完成這部由台灣人自己撰述的新詩史,在二○○三年藉由那場「兩岸現代詩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宣告我們要開筆向台灣新詩史挑戰了。
 
  忽忽數年已過,我們撰史的進度卻呈牛步走狀態:在我這邊,進入學院體制,除了備課教學,更面臨研究和升等的壓力,遂把新詩史的寫作一擱再擱;宗翰那邊,除了投入他繁忙的媒體工作,最初還得先把博論完成,後來轉進學術界,一樣要面臨與我相同的備課與升等壓力,難以兼顧詩史寫作。何況,閱讀入史的詩人作品是詩史寫作的基本功,而那些作品不管之前有無讀過,在下筆之前都須全部重新閱讀,甭說蒐集所有詩人詩集就令人頭痛,就說光是花在讀詩的時間便難以估計,以我自己而言,寫作這部新詩史,有四分之三以上的時間都花在閱讀詩作上。
 
  兩人合著,尤其是有關文學史的寫作,前提要件是彼此要有共同的史觀,包括品評詩人及其詩作的理據,絕對不能南轅北轍,而這也是我們可以合作共寫的最重要的基石——一部新詩史總不能寫成兩個半部詩史的合輯吧?也因此在寫作的過程中,光是體例設定以及何人可以入史的篩選,便來來回回討論、調整,前後不下十多次,所幸我們都有相當的共識,罕見出現爭議情形。兩人共識既成,寫作架構與體例乃定,奇數章由我執筆,而偶數章交宗翰完成,分量各負一半,責任也均攤。
 
  春去春又來,忽忽再過數年,我們的寫作更數度停頓,雖然進度已至半途。就在這期間,料想不到兩岸竟陸續出現相關的詩史著述,包括:張雙英的《二十世紀台灣新詩史》(二○○六)、古遠清的《台灣當代新詩史》(二○○八)、章亞昕的《二十世紀台灣詩歌史》(二○一○)以及鄭慧如的《台灣現代詩史》(二○一九)等,而當中張和鄭二書,無庸贅言,更是出自台灣學者之手,誠如李瑞騰戲言,當初我們大張旗鼓宣稱要為台灣交出一部自己人撰寫的新詩史,敲鑼打鼓,唯恐兩岸詩壇不知,迄今卻一直難產,最後則讓人後發先至,終不免慚愧。
 
  痛定思痛——這是晚出的鄭書所給出的正面回應。我們互為惕勵自勉,同感新詩史的寫作勢必加快腳步;尤其再數年我將自學校退休,時不我予,期勉在卸下教職前能將這多年未償之願戮力完成,也算給自己交代。
 
  撰史者各持不同史觀,可謂皆有其一偏之見,我們撰寫的這部《台灣新詩史》自然也不例外。本書從寫作架構、分期擘劃、體例編排,即可看出與現有之新詩史或現代詩史著述顯有差異——所持之寫作立場可從導論見之。我的老東家聯經出版公司願意在鄭書之後再添一部新詩史,支持「孟/楊版」的一偏之見,萬般感激。隨著歷史向前滾動,一代新人換舊人,本書未來或有再版修訂的可能,畢竟這是當代人寫當代史無可迴避之事,我們的寫作也得跟著時間滾動。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檢索功能想必會很方便,但更吸引我的是它對戰後詩歌「美學轉向」的剖析深度。我總覺得,從「紀州」到「笠」到「創世紀」,每一次看似風格的轉變背後,都隱藏著對「什麼是好詩」這個根本問題的集體辯論。特別是對於洛夫那種高度凝練、充滿象徵意象的「硬詩」風格,它如何將一種外來的現代主義技巧,成功地內化為極具台灣本土語感的表達方式?我希望這部史論能提供足夠的理論工具,讓我們不僅能「欣賞」這些詩作,更能「理解」它們在當時的語境下所代表的意義。換句話說,我渴望看到的是一場詩學的「戰術分析」,而不僅僅是歷史的羅列。如果它能對照分析不同時期詩刊的發刊詞,比較他們對「現代性」的定義差異,那就更接近我心中一本優秀的文學史應有的樣貌了。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台灣文化發展的讀者,我最怕看到的是「一言以蔽之」的蓋棺論定。台灣新詩的發展歷程充滿了不斷的自我否定與重塑,那是一種非常「動態」的歷史,而非靜態的文物陳列。我期待這部史書能展現出這種流動性,例如,如何細膩地處理後解嚴時期詩壇的多元爆發,那時候,傳統的「派別」開始鬆動,詩歌進入了一個更為個人化、更貼近日常生活的書寫階段。這種從宏大敘事轉向微觀書寫的趨勢,背後有著怎樣的社會心理基礎?我希望作者能展現出對不同世代詩人創作動機的深刻同理心,理解他們在面對新的社會變遷(如全球化、資訊爆炸)時,如何調整詩歌的「聲量」與「頻率」。總之,我期盼它是一部充滿生命力的論述,能夠帶領讀者穿梭於時代的聲浪中,重新聆聽那些穿越時空、依舊震撼人心的詩句。

评分

翻開書的目錄,我就被那種縝密的結構給鎮住了,它顯然不是那種走馬看花的文壇八卦彙編,而是下足了苦功的嚴謹考證。我尤其關注它對於戰後「現代主義」的論述角度,那段時期詩人們的糾結,簡直是台灣知識分子精神面貌的一個縮影。他們既想跟隨國際的現代化浪潮,又無法割捨對土地深厚的眷戀,這種拉扯如何具體地呈現在詩行的間隔、詞彙的選擇與句法的結構上?我期待看到的不只是「誰在什麼時候辦了什麼雜誌」,而是深入到文本內部的語言哲學層面——詩歌的「非政治化」是否真能達成某種精神的解放?或是,在那個高壓時代,任何形式上的「純粹藝術」本身就是一種隱晦的反抗姿態?這種對文本的細膩解讀,才是真正能讓老詩篇「活過來」的關鍵。如果能看到不同流派詩人對同一歷史事件,在形式上所採取的截然不同的迴避或直面方式,那就太棒了,那才是文學史的魅力所在,而非僵硬的編年體交代。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關於台灣文學的書籍很多,但大多給人的感覺是「蜻蜓點水」,只點到現象而未能深入結構。我對這本《台灣新詩史》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有點批判性的眼光,特別想看看它如何處理「本土意識」的覺醒與「中國現代詩」譜系的斷裂與延續。在戒嚴時期,詩人們一方面必須巧妙地在審查邊緣遊走,另一方面又要建構出屬於「台灣性」的書寫符碼。這種「在場」與「缺席」的辯證關係,往往是理解台灣詩歌精髓的核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細緻地勾勒出,這種在地化的美學是如何從早期的鄉土文學論述中汲取養分,最終蛻變成更具包容性和複雜性的現代詩語彙。如果它能提供足夠的篇幅去討論那些被邊緣化的聲音,比如女性詩人如何突破男性主導的抒情傳統,或不同世代間的風格碰撞,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出了學術的範疇,它會成為我們理解自身文化基因的一把鑰匙。

评分

这本厚厚的《台灣新詩史》,光是捧在手上就能感受到那股沉甸甸的學術重量。身為一個長期在島嶼上呼吸著海風與文字氣息的讀者,我對台灣詩歌的脈絡一直有種難以言喻的親近感,但總覺得某些階段的發展,特別是戰後初期的掙扎與探索,總是在通俗讀物中被輕輕帶過,留下的多是意象而非體系。我特別期待這本書能如何梳理出那些在時代夾縫中誕生的聲音,例如瘂弦、洛夫那一代詩人的蛻變,他們如何從古典的語彙中掙脫出來,去捕捉一個急速現代化卻又充滿政治焦慮的島嶼的靈魂。更讓人好奇的是,它如何處理那些被主流文學史刻意淡化的支流,那些來自不同族群、不同政治光譜下的詩學實踐,畢竟台灣詩史從來就不是一條單一筆直的軌道,而是充滿分岔與迴響的複雜網絡。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記錄」歷史,更能深入剖析特定年代的「詩學困境」與「美學選擇」背後的社會驅動力,讓讀者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些拗口的句子或極簡的意象,是如何承載了那段特殊時期的集體無意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