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簡單越強大:奧坎的剃刀如何釋放科學並塑造宇宙 (電子書)

越簡單越強大:奧坎的剃刀如何釋放科學並塑造宇宙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約翰喬伊•麥剋法登
圖書標籤:
  • 奧坎剃刀
  • 科學哲學
  • 簡化思維
  • 認知偏差
  • 宇宙學
  • 科學方法
  • 理性思考
  • 決策製定
  • 復雜性
  • 知識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假設最少的解釋,往往最接近真理。」
當要在競爭理論中做齣選擇時,奧坎剃刀給我們一個原則――簡約原則
這原則近八百年來讓人類解放瞭科學、型塑瞭宇宙。
 
  知名生物學傢約翰喬伊•麥剋法登(JohnJoe McFadde)解說「奧坎的剃刀」(Occam’s Razor)原理如何促成自然科學的無限發展並形塑世界。
    
  「奧坎的剃刀」主張「如非必要,勿增添實體」,亦即「假設最少的解釋,往往最接近真理」,此原理在14世紀由方濟會修士奧坎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提齣,主因中世紀繁瑣的哲學爭論而生。
    
  在《越簡單越強大》一書中,麥剋法登以科學傢身分追溯百年來的自然科學發現,從地心說到量子力學、遺傳學,簡約原則是破解這些重大謎團的關鍵,形塑瞭我們對這個宇宙的瞭解。
 
  作者更舉例說明,除瞭自然科學的突破受到簡約原則的深刻影響,莎士比亞也曾說:「簡潔是智慧的靈魂。」(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簡約原則在文學、戲劇、詩歌、工業革命、蘋果(Apple)的產品設計、建築物的線條、現代文化中皆是被廣泛遵從的中心理念。
    
  簡約原則所擁有的顛覆力量,摧毀瞭多餘的假設,催生瞭我們看待世界的全新方式。它不僅是種審美品質,也讓我們在更深刻形式的直覺理解中體驗到振奮的力量。它透過自然史及人類起源的再鑄過程,作者將帶領我們重新認識自身及世界,看見複雜事物背後的真理,並正確知曉奧坎的剃刀的偉大及重要性。
 
專文推薦
 
  ◎陳瑞麟/中正大學哲學係講座教授
 
  ★菲力普•普曼(Philip Pullman)及《悖論》作者吉姆.艾爾—卡利裏推薦好書!
  ★《解開生命之謎》(Life On The Edge)作者約翰喬伊.麥剋法登最新力作!
 
  原始而深刻。《越簡單越強大》以趣味且令人容易連結的方式,說明一個由中世紀方濟各會修道士提齣的簡單想法,如何穿越八百年的史詩之旅,而時至今日都影響著幾項最重要的科學觀念。──吉姆.艾爾―卡利裏(Jim Al-Khalili,理論物理學傢、《悖論》作者。)
 
  《越簡單越強大》精闢形容威廉的奧坎一生遵循且執行的理念,並闡明這個看似簡單的定律,對我們對自然和宇宙的認知所產生的重大轉變及影響。──菲力普•普曼(Philip Pullman)
 
  在一個充滿陰謀論的世界裡,麥剋法登的論點――越簡單越強大,將吸引歷史學傢和有科學頭腦的人。——圖書館雜誌
 
  非常迷人。……其全麵性和清晰度令人嘆為觀止。——《愛爾蘭時報》
 
  如果您對概念史感興趣,那麼這是一本極好的讀物。簡而言之,《越簡單越強大》令人著迷。 ——Michael Blastland,《展望》(英國)
 
  近年來最令人愉快的科學史讀物。——Simon Ings,《旁觀者》(英國)
 
  在《越簡單越強大》一書中,遺傳學傢約翰喬伊•麥剋法登提供瞭一個輕鬆但經過充分研究的視角,探討瞭奧坎剃刀如何激發科學界最偉大的想法……他舉的例證十分具說服力,說明瞭「簡約原則如何持續為我們展示最深刻、最神祕,甚至有時對宇宙如何運作最令人不安的見解。——《科學美國人》
 
  憑藉著天賦和易讀性,麥剋法登帶領讀者瞭解奧坎的許多智力革命思想……本書是對科學史一種集中、挑釁與令人滿意的嘗試。——《柯剋斯評論》
 
  他對我們很多人知道、但少有人深刻理解的想法進行瞭令人信服的評估。——約翰•基奧,《書單》
極簡主義的哲學與實踐:探尋事物本源的智慧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一個跨越哲學、科學、藝術乃至日常生活的核心主題:極簡主義(Simplicity)。它並非僅僅關注“少即是多”的裝飾風格,而是挖掘一種深刻的思維模式和生活哲學——如何通過剔除冗餘、直擊本質,來揭示事物最深層的結構、提高認知效率,並最終實現更強大、更具韌性的力量。 我們將從古希臘的理性主義源頭開始,考察早期哲學傢們如何尋求“唯一的、不變的”本源。從泰勒斯的水到巴門尼德的“存在即是”,再到亞裏士多德對邏輯結構的構建,無不體現瞭對復雜世界進行簡化歸納的渴望。這種對簡潔性的追求,是人類理解世界的第一步。 第一部分:科學的簡化之舞——從定律到統一 科學史就是一部不斷發現和應用“奧卡姆剃刀”的曆史。本書將詳細闡述科學原理中的簡化策略,並追溯其在不同領域中的應用。 物理學的優雅錶達: 物理學的終極目標之一,是用最少量的基本定律來解釋宇宙萬象。本書將分析牛頓力學如何以三條簡潔的定律概括瞭宏觀世界的運動,以及愛因斯坦的狹義和廣義相對論如何通過對時空基本假設的重構,極大地簡化瞭我們對引力的理解。我們將探討弦論和圈量子引力等前沿理論,盡管它們本身可能極其復雜,但其背後的驅動力依然是尋找一個“最優雅、最簡潔”的萬有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真正的強大,體現在用最少的公式,涵蓋最廣的現象。 數學的結構之美: 在數學中,簡潔性往往等同於真理性。本書會介紹集閤論作為現代數學基礎的嘗試,它試圖用最基礎的元素和操作來構建整個數學體係。我們將深入探討哥德爾不完備定理,這個看似復雜的結果,恰恰揭示瞭任何一個足夠強大的形式係統中都必然存在的內在限製,從而間接肯定瞭簡潔理論的價值和局限。歐幾裏得的《幾何原本》作為西方邏輯推理的典範,其公理化的構建方式,是人類思想史上一次偉大的簡化工程。 生物學的演化簡約: 生命係統看起來極其復雜,但基因組學和進化論揭示瞭驚人的簡約性。DNA的雙螺鏇結構,以及生命體對少數幾種基本氨基酸的依賴,說明瞭生命在數十億年的演化中,是如何利用簡單的組件構建齣驚人的多樣性。我們將討論“趨同進化”的現象,即在不同環境下,生命體傾嚮於獨立地發展齣相似的、高效的解決方案,這再次證明瞭存在著一套最優的、最簡潔的生物學解決方案。 第二部分:認知與決策的精煉藝術 極簡主義不僅存在於自然規律中,它更是高效認知和明智決策的基石。 心智模型的提煉: 人類大腦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本書探討瞭如何構建“心智模型”——那些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復雜係統的簡化框架。這包括對經濟學、心理學和社會學中關鍵理論的去蕪存菁。例如,如何識彆一個情境中最關鍵的兩個變量,而不是被所有相關因素淹沒。我們將分析“錨定效應”和“損失厭惡”等認知偏差,並展示如何通過簡化決策路徑來規避這些陷阱。 信息過載的抵抗: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區分“信號”與“噪音”是生存的技能。本書倡導一種“信息極簡主義”,強調主動選擇、深度加工而非被動接收海量數據。這包括對新聞來源的嚴格篩選、對日常使用的工具和應用的精簡,以及培養“深度工作”的能力,即在不受乾擾的狀態下,專注於一項認知要求高的任務。真正的專注,是對分散注意力的最大程度的簡化。 第三部分:設計、藝術與生活中的極簡力量 從物質到精神,極簡主義提供瞭一種強大的實踐方法論。 設計的本質:功能與形式的融閤: 好的設計,意味著在滿足所有功能需求之後,所有多餘的元素都被毫不留情地移除。我們將分析包豪斯學派的理念如何從建築領域擴展到工業設計,強調材料的誠實錶達和形式對功能的絕對服從。一個設計是否強大,往往取決於它移除瞭多少東西,而不是添加瞭多少裝飾。 藝術中的留白: 在視覺藝術和音樂中,空白(留白)與實體元素同等重要。日本美學中的“間”(Ma)概念,強調瞭在兩個事件或元素之間的間隔所蘊含的意義。在音樂中,停頓(休止符)定義瞭鏇律的張力與流動。本書將解析這些藝術手法如何利用“缺失”來增強“存在”,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迴味空間。 生活中的解綁: 真正的極簡生活,並非強製性的物質剝奪,而是對“擁有”與“滿足感”關係的重新審視。本書引導讀者進行一場內在的“清理”:哪些承諾、習慣或人際關係正在消耗我們的能量,卻未帶來實質性的迴報?通過有意識地減少生活的摩擦點——無論是日程錶的擁擠還是衣櫥裏的冗餘——我們纔能為真正重要的事情騰齣空間和心力。這是一種主動的、目標驅動的簡化,旨在釋放被捆綁的潛能。 結論:通往深刻理解的捷徑 本書的最終論點是:大道至簡並非一種膚淺的口號,而是一種深刻的、具有普適性的智慧。無論是探索宇宙的終極規律,還是優化個人的日常決策,對簡潔性的不懈追求,都是通往更清晰、更強大、更具洞察力的理解的最有效路徑。掌握瞭如何分辨並去除不必要的復雜性,我們就獲得瞭駕馭復雜世界的關鍵能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約翰喬伊•麥剋法登 JohnJoe McFadde
 
  英國薩裏大學分子遺傳學教授,編撰過許多分子生物學及係統生物學方麵的教科書。過去二十年,潛心研究結核病與腦膜炎,同時也是第一個發明腦膜炎分子測試的專傢。著有《量子演化》(Quantum Evolution)一書,編有《人類天性:事實與虛構》(Human Nature: Fact and Fiction),2016年與英國理論物理學傢吉姆.艾爾—卡利裏(Jim Al-Khalili)閤著《解開生命之謎:運用量子生物學,揭開生命起源與真相的前衛科學》(Life on the Edge: The Coming of Age of Quantum Biology)一書,引起廣大關注。麥剋法登同時也是英國《衛報》的專欄作傢,撰寫過有關基因改造玉米,迷幻藥和量子力學等議題文章。
 
譯者簡介
 
吳國慶
 
  中興大學外文係,颱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畢業。曾任Hi-Fi Choice國際中文版副總編輯、《潮人物雜誌》美劇專欄作傢,現任醒吾科大商業設計係講師。譯有《天天都是自然課》《自然界的設計力》《我們為何吃太多?全新的食慾科學與現代節食迷思》《每具屍體都會留下痕跡:微物證據會說話,鑑識生態學傢帶你進入案發現場》、《叢林:關於地球生命與人類文明的大歷史》等書。

圖書目錄

推薦文
前言
 
第一部:發現
01 學者與異端
02 上帝的物理學
03 剃刀
04 權利有多簡單?
05 火種
06 過渡期
 
第二部:解開
07 密封的日心說宇宙
08 打破領域
09 將簡單化為現實
10 原子與知的靈魂
11 運動的概念
12 讓運動發揮作用
 
第三部:生命的剃刀
13 生命的火花
14 生命的重要方嚮
15 豌豆、報春花、果蠅和盲鼠
 
第四部:宇宙的剃刀
16 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
17 簡約的量子世界
18 展開剃刀
19 所有可能世界中最簡單的?
 
尾聲
緻謝
圖片來源
注釋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597666
  • EISBN:978626959769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8.4MB

圖書試讀

推薦文
 
創造現代科學的剃刀
陳瑞麟(中正大學哲學係講座教授)
 
  如果你是文學愛好者,看過艾可(Umberto Eco)《玫瑰的名字》──一本關於中世紀修道院謀殺案的偵探小說──你深深被主人翁威廉修士超凡的推理能力摺服,你也知道中世紀的歐洲不是隻有十字軍、龍、女巫、莊園、城堡、修道院等,還有豐富的智識生活,你一定會被本書《越簡單越強大》吸引,不僅因為它花瞭四分之一篇幅引領人們進入陌生又奇異的中世紀世界,也因為它完整地介紹瞭威廉修士的真實藍本──發明「奧坎剃刀」(Ockham’s razor)的威廉──奧坎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  通常被簡稱為「奧坎」。
    
  不管你是否聽過「奧坎剃刀」這個名詞,你都會感到好奇:它是什麼樣的刀子?用來剃什麼?哲學的朋友也許知道奧坎剃刀是專門用來剃掉「柏拉圖的鬍子」 (Plato’s beard)。但是你仍然疑問重重:什麼又是柏拉圖的鬍子?奧坎剃刀又如何剃掉柏拉圖的鬍子?
    
  「奧坎剃刀」是簡約原則(principle of simplicity)的隱喻,是14世紀哲學傢奧坎提齣的思考原則。奧坎自己的原始錶述是「若沒必要不應設定更多」(Plurality is not be posited without necessity)以及「用更多東西來做較少東西就能完成的事,毫無意義」。  
    
  為什麼這樣的原則會被比喻成剃刀?正是因為它被用來颳除「柏拉圖的鬍子」──它也是一個比喻,喻指被假設存在但在解釋世界時卻沒有必要的東西或實體(entity),因此是多餘的,像是柏拉圖假定瞭存在於物質世界之外的「理型」(ideal type)。對奧坎來說,理型這種東西在解釋世界時完全沒有必要。所以,哲學界通常把奧坎剃刀錶述為「如無必要,勿增添實體」(Entities are not to be added without necessity),這是奧坎剃刀的形上學版本──奧坎本人並沒有講齣這句話,但是這個形上學的錶述卻是「奧坎剃刀」這個有趣暱稱的源頭。
    
  在哲學的形上學爭論中,奧坎也是「唯名論」(nominalism)的創始人,反對西方哲學從柏拉圖以來的「哲學實在論」(philosophical realism)。「哲學實在論」主張我們需要設定「理型」、「共性」(universals)一類超齣經驗與個別物體的東西,來解釋這世界為什麼會發生特定的變化。然而,這些超齣經驗之外的東西,就把我們的思維帶到經驗之外。奧坎的原則拒絕設定經驗外的東西,視它們的存在為沒有必要的假設,就把我們的思想焦點拉迴具體的世界,也因此點燃瞭現代科學的方法學革命。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一個齣自哲學的奧坎剃刀原則,居然能「釋放科學並塑造宇宙」瞭吧?但是,你可能仍有疑問:有這麼神奇嗎?奧坎剃刀豈不是扮演像上帝一樣的角色?沒錯。對於本書作者,身為科學傢的喬伊麥剋法登來說,簡約原則在科學上確實取代瞭中世紀的上帝在神學和科學中的地位。
    
  喬伊•麥剋法登把「如無必要,勿增添實體」當中的「實體」理解成「任何思想體係裡的『假設、解釋或模型』」,結果奧坎剃刀變成評估和選擇任何假設的基本原則,而且,科學史確實體現瞭奧坎剃刀應用的結果:更簡潔的科學假設、解釋或模型總是在競爭中脫穎而齣。本書的目的就在於闡明這一點。
    
  《越簡單越強大》其實是一本現代科學簡史。不像其他現代科學史書總是從哥白尼、伽利略這些科學革命巨人開場,本書把現代科學史的源頭迴溯到14世紀的方濟會修士奧坎的威廉,追蹤他所揭櫫的簡約原則──這個現代科學最強大的方法學原則──是怎麼齣現的,又如何催生瞭現代科學。
    
  在第一部分「發現」,喬伊•麥剋法登用六章來介紹奧坎的生平與剃刀的登場。第一章戲劇性地從奧坎逃離教皇逮捕令的場景開場,逐步地引入中世紀的宇宙觀和上帝的物理學,剃刀的誕生以及它如何剃除神學,為科學打開大門,讓中世紀晚期的哲學傢開始揭開現代科學的封印。然後進入第二部分「解鎖」,大傢耳熟能詳的哥白尼、剋蔔勒、伽利略、波以爾、牛頓、熱力學等現代物理史,一一透過「簡約原則」而上演。在作者筆下,甚至連「複雜」的生命世界也不例外,本書第三部分「生命的剃刀」展現「簡約原則」如何在生物學上發齣強大威力。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討論「天擇」的觀念如何誕生的歷史之中,不像大傢一定聯結到達爾文,喬伊•麥剋法登別齣心裁訴說華萊士(Alfred Wallace)的故事。華萊士在1855年──天擇理論誕生前四年──寫瞭一篇「控製新物種齣現的定律」,喬伊•麥剋法登把它稱作「砂勞越定律」,認為它不僅是「天擇」觀念的前身,也是奧坎剃刀的精準應用,「自然世界瞬間簡單瞭好幾個層次」。最後,第四部分「宇宙的剃刀」則呈現20世紀的宇宙論如何被奧坎剃刀所塑造。
    
  我一嚮主張我們可以、甚至應該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書寫科學史。  《越簡單越強大》並沒有把焦點放在科學知識的概念內容與演變發展上,就像大部分的科學史書,它著墨於科學傢的生平、性格、經歷、科學探索歷程、以及他們如何發現或發明瞭最重要的科學成就。然而,本書最獨特之處在於,即使科學傢不是從一開始就服膺簡約原則,也會在百摺韆迴之後,萬流歸宗地依據剃刀原則來劈荊斬棘、剃齣一條光明大道。可以這樣說,喬伊•麥剋法登也應用簡約原則到科學史上,揮舞奧坎剃刀,砍除不必要的歷史假設,把成功的科學成果詮釋為簡約原則篩選機器下的光榮倖存者。
    
  或許,對於一些深受科學史傳統薰陶的讀者而言,研究歷史的教訓似乎總是「歷史很複雜」,不能單麵、簡約地看待,否則得到的必定隻是殘缺不全的片麵。奧坎剃刀究竟能不能用到科學史本身?簡約很好,但是有沒有可能簡化得過頭瞭?例如,柏拉圖的哲學實在論是奧坎的唯名論對手,而推動哥白尼革命的諸巨人們如哥白尼、剋蔔勒、伽利略等科學傢,也都深受柏拉圖哲學的影響,那麼當真隻是簡約原則促成瞭他們的革命性成果?
    
  另一個例子是如19世紀末時,不少大科學傢如奧斯特瓦(Wilhelm Ostwald)和馬赫(Ernst Mach)反對原子論,他們主張要解釋我們經驗到的物理、化學等現象,不必設定無法觀察的「原子」。這個主張符閤奧坎剃刀原則吧?然而,20世紀的發展卻是原子論得到更多科學傢的支持。喬伊•麥剋法登麵對這個歷史反例,大概會辯解說:設定「原子」存在是必要的。因此,原子論得到更多支持仍然符閤奧坎剃刀原則。現在問題的關鍵變成如何判斷「必要性」?那些支持「多餘實體」的科學傢總是可以訴諸於「必要性」這個理由來為自己的假設辯護。不是嗎?
    
  從伽利略以來,物理學有一個標舉「美」(beauty)的評價傳統,很多物理學傢如維爾澤剋(Frank Wilczek)甚至堅持「美」引嚮「真」,「美」又被理解成「簡潔、簡約、簡單」,物理學傢相信這是傳承自畢達哥拉斯、柏拉圖的哲學。  這一點似乎與本書的立場衝突?沒錯,喬伊•麥剋法登完全繼承奧坎的唯名論哲學觀,他主張「弱奧坎剃刀」,「在敦促我們選擇可以『預測數據』的最簡約模型」,而不在於主張宇宙本身的簡單性是真實的。這個立場上的對立或差異,反映瞭科學哲學傳統的實在論與反實在論的爭辯──我們大概沒有最終的答案。唯一可知的是,這種哲學價值的爭辯,將會與科學的持續發展長相左右。
 
前言
 
  1964年5月的某一天,兩位美國物理學傢站在一座體積接近一輛大卡車的科學設備旁邊。它的形狀就像一具有著巨大開口的喇叭,穩穩座落在紐澤西州霍姆德爾鎮的一個低矮山坡上。照片裡隱約可見的這兩個人,年紀都是三十幾歲。阿諾∙彭齊亞斯(Arno Penzias)齣生在1939年因戰爭避難到布朗剋斯的一個巴伐利亞猶太傢庭。他戴著眼鏡,身材高大,髮線退得有點高。另一位來自德州休斯頓的羅伯特·伍德羅威爾遜(Robert Woodrow Wilson)臉上留著黑色落腮鬍,身材也一樣高大,頭也已經微禿瞭。這兩個外型相近的物理學傢,在兩年前的某次會議上相識,彭齊亞斯說起話來滔滔不絕,威爾遜則害羞內嚮,兩人一拍即閤。他們在世界著名的貝爾實驗室,聯手展開一個用「微波繪製恆星圖」的研究項目。不過這兩人經常望著天空,似乎感到非常睏惑。
 
  「微波」是波長介於一公厘和一公尺之間的電磁波,在大約一個世紀之前被發現,並在二次大戰由軍事科學傢將其用於雷達,甚至還試圖製造能夠擊落敵方導彈的電磁槍,因而成為熱門的話題。戰後,在世界知名的麻省理工學院工作的物理學傢羅伯特·迪剋(Robert Dicke)設計瞭一種能檢測微波的高效接收器,引起電信公司的興趣。隨著發射器和檢測器技術也齣現後,一種新的無線通信方式便誕生瞭。
 
  1959年,貝爾實驗室原先打算讓這座霍姆德爾喇叭天線,檢測從衛星反射迴來的微波。不過他們當時對微波已不太感興趣瞭,因為公司的目標轉嚮瞭無線通信技術,因此貝爾實驗室便很好心地將這座大型天線裝置,齣藉給可以充分利用巨型微波喇叭天線的科學傢。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兩人便是利用這個機會,展開繪製恆星圖的計畫。1964年5月20日,他們爬進瞭天線的控製室,這是一個連接喇叭天線後端的高架棚室,然後把天線指嚮天空。然而無論他們移嚮何處,甚至將巨大的天線對準夜空裡星星很少的黑暗區域,他們都檢測到一種很小的背景噪音,像是靜電的嘶嘶聲,所以兩人看著天空,感到睏惑。
 
  他們最先猜測這是來自當地某種微波源的乾擾。於是開始著手檢查,排除紐約市區雜訊、核爆試驗、附近的軍事設施和大氣亂流等各種乾擾。接著他們爬到天線內,發現一對築巢的鴿子,兩人開始懷疑鴿子的糞便可能就是罪魁禍首。於是他們先設置陷阱捕捉這對鴿子並清理糞便,然而卻仍不斷有鴿子飛來築巢,他們隻好開槍驅離這些鴿子。不過,即使確定所有前來築巢的鳥類都已驅離,但無論他們在黑暗的夜空中將天線指嚮何處,依舊持續接收到來自天空各個方嚮,均勻迴返的嘶嘶聲。
 
  二次大戰後,剛剛說過的另一位科學傢羅伯特·迪剋,搬到瞭距離霍姆德爾大約一小時車程的普林斯頓大學任教,領導一個關於粒子物理學、雷射和宇宙學的研究小組。他的實驗室專門開發各種高靈敏度的儀器,用來測試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裡的各種宇宙學預測。當時的宇宙學正受到對立的兩個理論物理學傢團體的爭論,他們爭相解釋幾十年前埃德溫·哈伯(Edwin Hubble)的驚人發現,也就是宇宙正在「膨脹」的事實。其中一個陣營支持「穩態理論」(steady-state theory),宣稱宇宙一直在膨脹,並透過不斷創造新物質進入宇宙空間來平衡。而競爭對手的學者(包括迪剋在內),認為宇宙的錶麵膨脹可以嚮後迴溯,因而提齣大約在一百四十億年前,宇宙一定是從一個非常小的點,產生劇烈爆炸後而誕生。
 
  要區分這兩個對立的理論並不容易,因為兩者都做齣瞭非常類似的預測。儘管如此,迪剋意識到一個爆炸的宇宙,就像枝冒煙的宇宙槍一樣,應該會留下某種痕跡,亦即一團均勻的低能量微波輻射。他認為自己在麻省理工學院開發的雷達檢測器,可用來探測這種宇宙能量團。然而,這種微波輻射的痕跡將非常微弱,比任何已知的無線電或雷達訊號都要模糊得多。因此,對這種微波的檢測需要新一代的高靈敏度微波檢測器,迪剋和他的普林斯頓小組準備自己著手建造。
 
  經年纍月下,該小組的成員不斷發錶研究報告,說明研究的進展穩定。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的一位同事剛好參加瞭其中一次會議,並且對兩人傳達瞭普林斯頓團隊正在努力的消息,因而讓他們想到喇叭天線持續收到的微波嘶嘶聲,會不會就是迪剋正在尋找的訊號呢?彭齊亞斯決定打電話給迪剋。當迪剋正在普林斯頓的辦公室進行「午餐研討會」(brown bag lunch)時,電話來瞭。現場的同事記得迪剋接瞭電話專心聆聽,偶爾重複說瞭「喇叭天線」或「噪音過大」等語詞並連連點頭。打完電話後,迪剋掛上聽筒,轉頭嚮他的團隊說:「各位,我們被搶先一步瞭。」因為迪剋瞭解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已經發現瞭「大霹靂」(The Big Bang)。
 
  第二天,迪剋和他的團隊驅車前往貝爾實驗室,欣賞喇叭天線並仔細查看數據。他們確信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已發現大爆炸遺留下來的微波輻射。讓團隊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後來被稱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平順度。無論他們把天線對準天空的任何方嚮,其強度都完全相同。這個發現為彭齊亞斯和威爾遜贏得瞭1978年的諾貝爾獎。大約十年後,美國國傢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發射瞭他們的宇宙背景探測衛星(COBE),以便更精確地測量與研究這種微弱的宇宙痕跡。他們發現在CMB中,微波輻射的強度變化不到十萬分之一。這幾乎比你所看過的最乾淨、最白的紙上能看到的「白度」變化來得更小。又過瞭十年後的1998年,歐洲太空總署(ESA)也把自己的微波探測器——「普朗剋太空天文颱」發射到太空中,證實瞭微弱和均勻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持續在太空中的每個方嚮穿梭著。
 
  CMB就像是宇宙在體積還小於銀河係時被拍攝下來的一張照片。它的均勻性讓我們知道在那時刻,也就是當第一束光線從它的幾兆個原子中發齣時,我們的宇宙還很「簡單」。事實上,CMB仍是我們今天所知最簡單的物體;甚至比單一原子還要簡單。它可以隻用一個數字「0.00001」來描述,這個數字指的是其波紋強度的變化程度。正如加拿大安大略省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榮譽主任尼爾·圖羅剋(Neil Turok)最近的評論:「CMB讓我們知道宇宙原來是非常簡單的……以至於我們不知道大自然到底如何從中僥倖脫逃齣來?」
 
  宇宙記得它自己開始時的「簡單」,因此在大爆炸一百四十億年後,它的骨架依舊維持簡單。各位正在看的這本書,便是關於使用一種被稱為「奧坎剃刀」的「簡約」工具,來找齣科學中最簡單的骨架,就像宇宙的簡單組成一樣。這項簡化工具是以一位方濟會修士的名字所命名,他被稱為「奧坎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齣生的年代比彭齊亞斯和威爾遜這兩位發現CMB的科學傢,早瞭七個世紀。
 
  我對「簡約」的興趣,起源於在英國薩裏大學舉行的一場生物學研究會議,時間大約在歐洲太空總署啟動測量CMB的普朗剋太空任務期間。我在那裡聽到我的朋友兼同事漢斯·韋斯特霍夫(Hans Westerhoff)所發錶、題目為「奧坎的剃刀在生物學中沒有一席之地」的演講。漢斯的論證關鍵在於「生命太複雜瞭」,甚至像他所說的「複雜到無法還原,即使用奧坎的剃刀來簡化也沒有任何幫助。」當時大約是二十多年前,我對奧坎的成就完全不清楚,對他的剃刀法則也同樣一無所知。但我確實記得在每天上班路上,都會經過一個標示著「往奧坎村」的路標。這種巧閤激起我的興趣,並說服我在當晚立刻上網搜索,看看是否能找到任何蛛絲馬跡,可以為這把來自本地的剃刀挽救聲譽。
 
  我一搜索就發現,這把「剃刀」確實是以13世紀後期齣生在附近薩裏村的「奧坎的威廉」的名字命名。他加入方濟會後,在牛津學習神學,並開始偏愛最簡單的解決方案。當然這種想法並非前無古人的全新想法,但確實是因為奧坎堅持應用瞭簡約原則,摧毀瞭大部分中世紀哲學後,讓自己在當時變得惡名昭彰,以至於在他去世三個世紀後,法國神學傢利伯特·弗羅德濛特(Libert Froidmont)創造齣「奧坎的剃刀」這名詞,用來指稱威廉善於剃除「過度複雜性」的這種偏好。
 
  今日的奧坎剃刀,主要是以「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的形式為人所知。其中的「實體」(Entities)是指任何特定思想體係裡的「假設、解釋或模型」。在前麵的例子裡,當你意外地在喇叭天線檢測到微波訊號時,在你確立新實體(新的假設,如大霹靂模型)之前,會先大量尋找其他熟悉的「實體」來解釋這種現象,例如假設是其他雷達設施乾擾或鴿巢等。不過據我們所知,威廉並未以上述這種「確切」的形式,錶達過他對簡約的偏好,但他確實在諸如「如無必要,就不應多元化假設」,或是「用更多東西來做更少東西就能完成的事是毫無意義的」等短語的記載中,錶達瞭同樣的意思。
 
  在漢斯研討會後的那個晚上,我繼續探索威廉的故事,線索越多,故事就越引人入勝。當威廉的想法(包括他對上帝所有既定「證據」的拆解)開始從牛津地區傳齣後,便引發傳授「異端思想」的指控,而被傳喚到亞維儂接受教皇的審判。然而他在亞維儂被捲入教皇和方濟會之間的緻命衝突,這場衝突也激怒瞭威廉,開始指責教皇所講的纔是異端邪說,因而導緻他被一群教皇士兵追捕,必須儘速逃離這座城市。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話,在開始讀之前,我對「奧坎的剃刀」這個概念其實相當陌生,總覺得這類哲學思辨的東西,可能讀起來會有點枯燥。但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預期。作者的編排手法非常高明,他沒有將概念孤立地呈現,而是將其置於科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進行考察,讓我們看到這個看似簡單的原則,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在關鍵時刻,引導科學傢們做齣突破性的判斷。我尤其喜歡它對歷史案例的細緻描寫,彷彿能身歷其境地感受到科學傢們在麵對多重假說時的掙紮與抉擇。這種結閤瞭歷史感與邏輯思辨的寫作,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懸念和滿足感。它不僅僅是介紹瞭一個原則,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思考」的精彩教學劇,讓我對知識的追求變得更加有方嚮感和清晰度。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我得說,非常「接地氣」,但又絲毫不失深度。它沒有過度使用那些嚇人的術語,即使偶爾齣現需要解釋的專業詞彙,作者也會用生活化的比喻來佐證。這種寫作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讓原本以為科學哲學離我很遙遠的親友,也能夠捧起來看上幾頁。我特別欣賞作者在闡述觀點時,那種不卑不亢的語氣,既保持瞭學術的嚴謹性,又充滿瞭對讀者的尊重。它讓人感覺像是在跟一位睿智的朋友喝咖啡聊天,從輕鬆的閒談中,逐漸被帶入到對宇宙運行法則的深度思考之中。這種親和力,是很多嚴肅科普讀物所欠缺的。它證明瞭,真正的大傢風範,並非透過故作高深來彰顯,而是能將深奧的知識,轉化成人人都能理解的語言,這纔是真本事。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的很有意思,那種簡潔俐落的風格,配上幾個看似隨機卻又蘊含深意的圖案,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猜想,作者在選用這個標題時,肯定花瞭不少心思,想要傳達齣一種「少即是多」的核心思想。畢竟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太多複雜的理論或華麗的辭藻,反而讓人感到疲乏。我個人很偏愛這種能把複雜概念用最純粹、最直觀的方式呈現齣來的寫作手法。它就像是引導我們穿越迷霧,找到最清晰的路徑,去理解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科學原理。從書名就能感受到那股強勁的內在力量,彷彿在告訴讀者,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最簡單的架構裡。這種信念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讓我想知道,究竟是如何透過這種「極簡主義」的視角,來重新審視我們對宇宙和科學的認知。這種對事物本質的追求,真的很對我的胃口,讓人期待接下來的閱讀體驗。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腦中浮現的第一個感受是,作者對於如何梳理複雜脈絡的能力簡直是鬼斧神工。它不是那種硬梆梆的教科書,也不是艱澀難懂的學術論文,而更像是一位經驗老到的導遊,帶著我們一步步走進知識的殿堂。特別是在處理那些歷史上著名的科學爭論時,作者的敘事節奏掌握得恰到好處,不會讓人覺得拖遝,也不會因為跳躍太快而跟不上。那種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邏輯推演,讓人不禁拍案叫絕。有時候,我們會誤以為越是偉大的發現,背後必然有越是複雜的論證過程,但這本書似乎在顛覆這種傳統認知。它用一種近乎優雅的方式證明瞭,最優美的理論,往往是最經濟的解釋。這種敘事結構上的精妙,著實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感覺像是上瞭一堂高階的邏輯思維課,收穫遠超預期。

评分

整體閱讀下來,我感覺這本書帶給我的影響,已經超越瞭單純的知識纍積,更像是一種思維模式的重塑。它不斷提醒我,在麵對任何問題時,都要先從最簡單的可能性著手去排除和驗證,而不是一開始就被那些眼花撩亂的複雜假設所迷惑。這種「剃刀」精神,不僅適用於物理學或天文學,對我的日常決策製定也產生瞭潛移默化的影響。我開始習慣在做重大選擇前,先問自己:「有沒有更簡單的解釋?」這種習慣的養成,非常寶貴。它讓我從一個習慣於尋求多層次答案的人,轉變成一個傾嚮於追求核心、簡潔解決方案的人。這種心態上的轉變,我認為纔是這本書最核心的價值所在,它給瞭讀者一把工具,用來「清理」思維中的雜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