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師在印度:追尋蓮師足跡係列二 (電子書)

蓮師在印度:追尋蓮師足跡係列二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蓮花生大士
圖書標籤:
  • 蓮師
  • 印度
  • 佛教
  • 藏傳佛教
  • 修行
  • 靈修
  • 歷史
  • 文化
  • 電子書
  • 大師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蓮師在印度》呈現瞭蓮師在古印度的生平故事和修行的聖蹟。蓮師齣生於古印度,在數百年的時間裡,與同時代最偉大的上師們一起修學佛法,也曾在屍陀林中修行,保護佛法,將那些善妙的教法廣為弘揚。以其無量的慈悲,在印度不懈的修行和努力,後來更遠赴藏地建立佛法。他的一生給予我們許多珍貴的教法,這些教法的修持一直延續至今。

  書中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提供蔣揚.欽哲.旺波所著的《妙曼優曇花鬘》,以優美的偈頌展示大師在印度的足跡;第二部則是依據《蓮花遺教》的章節和時間順序,劃分主題,對聖地進行係統且深入的介紹;第三部集結瞭藏、中、英三種語言的主要的祈請文和發願文。書中同時收錄當代藏傳大師涅頓.鞦林仁波切和帕鞦仁波切的開示,以及描繪聖地風光的精美圖片。我們真誠地希望,這份聖地指南,能夠成為當今修行者追隨蓮師腳步的最佳伴侶。

  在書頁中隨著蓮師的足跡,探看他在古代印度生活和解脫的不可思議故事,一起走過他事業展開的主要地區,我們發現,蓮師的影響力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廣大。通過這個旅程,願所有讀者都能夠感受到蓮師的加持,讓加持充滿身、語、意,如此,我們便與蓮師永不分離瞭!
 
追尋聖者的足跡:探尋喜馬拉雅深處的智慧 本書帶領讀者踏上一次深刻的精神之旅,深入喜馬拉雅山脈的腹地,探索那些孕育瞭無盡智慧與不朽傳說的古老之地。這不是一本關於某一特定人物的傳記,而是一部對曆史、文化、以及人類心靈探索曆程的綜閤考察。 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隱秘的山榖、清冷的山口,以及在曆史長河中被不斷重塑的宗教與哲學流派。在這裏,文字記載往往是稀疏的,更重要的是那些口耳相傳的教誨,以及至今仍能感受到其力量的聖地遺跡。 第一部分:背景溯源與文化交織 旅程始於對背景環境的細緻描摹。我們將探討公元中世紀至近現代,不同文化和信仰體係如何在廣袤的亞洲腹地發生復雜的互動與融閤。 古老的信仰土壤: 喜馬拉雅地區並非一塊單一的文化闆塊。在它深邃的褶皺中,交織著苯教(Bön)的本土薩滿傳統、早期佛教的傳入與本土化、以及後來興起的各種密宗派彆。本書將詳盡梳理這些信仰體係是如何在地理的隔絕中發展齣獨特的美學和實踐方式。我們會考察特定曆史時期,哪些政治力量和商業路綫促進瞭文化的交流,哪些則導緻瞭某些知識的隱匿或失傳。 地理與精神的對應: 喜馬拉雅的地理形態——其險峻、高寒和難以企及——本身就是一種精神上的象徵。我們將分析這種極端環境如何塑造瞭居住於此的修行者們的思維模式。他們對“空性”(Emptiness)的理解,對“證悟”(Enlightenment)的追求,往往與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對肉體局限的超越緊密相連。書籍將引用早期探險傢、朝聖者和地理學傢的記錄,側麵描繪這些地區在不同時代的麵貌。 第二部分:知識的碎片與傳承的綫索 本章將聚焦於古代典籍和口傳教法的交叉點。我們不會直接引用任何特定的“蓮師”教法文本,而是研究其所處的曆史語境中,有哪些普遍的知識範式在流傳。 密續傳統的普適性: 探究在特定曆史時期,印度次大陸的密宗思想如何通過不同的中介(如商人、學者或朝聖者)傳入喜馬拉雅山脈的各個王國。我們將分析,在傳入過程中,哪些核心概念(如“心性本自清淨”、“能量轉化”)被不同文化背景的接受者所接納和詮釋。這些詮釋在不同地區産生瞭怎樣的變異和發展? 寺院製度的建立與鞏固: 探討在特定曆史階段,大型寺院(如薩迦、格魯、寜瑪等)如何在政治上獲得支持並成為知識的保存者。我們將分析這些機構如何通過建立修習次第、編纂儀軌和保存手稿來確立其權威性。書中將側重於介紹這些製度的行政結構和教育體係,而非其內部的特定教義。 地方神祇的整閤: 許多山區的修行實踐都深深根植於對地方山神、水神和地母的祭祀。本書將研究這些本土信仰是如何被納入更宏大的佛教宇宙觀中,形成一種獨特的“本土化”宗教實踐。這種整閤不僅是儀式層麵的,更是世界觀層麵的,它為後來的修行者提供瞭與環境對話的有效途徑。 第三部分:朝聖的意義與路徑的重構 朝聖,是連接過去與現在、凡塵與神聖的最直接方式。本部分將脫離任何特定的朝聖者個體,轉而探討“朝聖行為”本身在精神地理學中的意義。 聖地的選擇標準: 為什麼某些山洞、湖泊或隘口會被認定為“神聖”?我們將分析這些地點的共同特徵——通常是環境的極端性、曆史上的事件關聯性,或是與自然能量的特定交匯點。這些地方成為瞭一種物質性的“記憶庫”,承載著曆代修行者的心念投射。 路徑的隱喻: 從低海拔的村莊到高海拔的修行處,朝聖路綫本身就是一種心性修行的隱喻。攀登的過程,象徵著對世俗執著的逐步剝離。我們探討,在沒有現代交通工具的時代,長途跋涉對修行者心智和身體狀態造成的影響,以及這種“苦行”如何被視為證悟的必要鋪墊。 語言的障礙與經驗的傳遞: 當朝聖者到達目的地時,他們所獲取的“真諦”往往難以用日常語言完整錶達。本書將研究,在那個時代,修行者依賴哪些非語言的媒介(如壁畫、雕塑、儀式動作)來捕捉和傳遞那些超越文字的經驗。 第四部分:遺存與現代性的張力 最後,我們將審視這些古老傳統在麵對現代世界的衝擊時所展現齣的韌性與變化。 傳統知識的邊緣化與復興: 在殖民時期和後來的現代化進程中,許多傳統的修行中心和知識傳承一度受到衝擊。本書考察瞭在這一過程中,哪些知識被成功地保存下來,通常是通過秘密的傢庭傳承或流亡社群的努力。同時,我們也分析瞭當代全球化背景下,這些古老智慧重新進入公眾視野時所麵臨的挑戰——如何保持其精髓,同時應對新的闡釋框架。 環境倫理的古老根源: 深入探討古代修行者對“土地”的敬畏之心,這與現代的環境倫理觀有著深刻的共鳴。他們的實踐中蘊含著對生態平衡的深刻理解,即人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種視角為我們思考當代的生態危機提供瞭一種不同的、基於深刻靈性體驗的觀察角度。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廣闊的、多維度的視角,去理解喜馬拉雅山脈深處那片知識寶庫的宏大背景。它邀請讀者以開放的心態,去探索那片土地上留下的智慧印記,去感受那些跨越時空的精神能量的流動,理解不同修行路徑的共通之處,而非專注於某一個具體的曆史人物或文本。這是一次對人類精神探索史詩的緻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蓮花生大士


  神奇地齣生在鄔金國西北隅的達那郭夏湖岸邊一朵盛開的蓮花上。被稱為蓮花生的他,在鄔金國長大成年之後,遊歷到古印度各地,去尋找他可以跟隨學習的經乘和密乘的證悟大師。後來,蓮師來到瞭尼泊爾,投入瞭精勤的修持,並展現瞭超凡的慈悲。最終,他被著名的藏王赤鬆德贊邀請到西藏。蓮師給予藏王許多教法,至今仍持續為修行者帶來啟迪和轉化。

拉瑟.洛紮瓦

  這是一個成長中的團隊,在怙主慈剋・鞦林仁波切和帕鞦仁波切指導下,由一群年輕的翻譯、編輯和作傢所組成。

譯者簡介

榖平(Eric Gu)


  電腦工學學士。學修佛法三十餘年,早年從禪宗入門,後遵循舊譯寧瑪派傳統圓滿聞思五部大論,並從眾多殊勝的上師處獲得瞭內三續的灌頂、教授及竅訣。對舊譯寧瑪派內續部和漢藏兩地心性教法的法義與修持浸潤有年。從事藏傳佛教法本的漢譯工作,在www.lotsawahouse.org網站發布瞭四十多篇與大圓滿和大手印有關的漢譯法本,為寧瑪派和噶擧派的一些佛學團體翻譯瞭多篇修持儀軌與上師論著。曾參與審定《空行母事業》(眾生文化齣版)。
 

圖書目錄

【推薦序】迷戀印度的理由╱涅頓.鞦林仁波切
祈請文
【本書簡介】走進聖地,領受蓮師加持
【本係列願景】接軌蓮師的足跡
【如何使用本書】漫遊古印度,與上師同行
【撰述方法】追尋蓮師
【緻謝】眾人之力,七年一願

◆第一部 走進聖地
第一章 蓮花生大士的生平與解脫
第二章 以最美的詩偈靠近蓮師:妙曼優曇花鬘
第三章 迴到源頭:大印度與聖地的加持
第四章 古印度蓮師聖地巡禮

◆第二部 蓮師在印度
前言
第一篇 齣生和童年
第一章 達納郭夏:海上蓮花生
第二章 鄔金國:如意寶
第二篇 趣入佛法
第一章 瓦拉納西:智慧教法的源頭
第二章 雞足山:四轉法輪處
第三篇 在屍陀林獲得成就
第一章 瑪拉雅山:降伏汝紮魔
第二章 希達瓦納:清涼林屍陀林
第三章 古拉佐巴:圓滿身屍陀林
第四章 德欽達瓦:大樂遍屍陀林
第五章 倫竹策:任運丘屍陀林
第六章 蘭卡策:楞伽丘屍陀林
第七章 貝瑪策:蓮花丘屍陀林
第八章 傑登策:洛伽丘屍陀林
第九章 桑欽若巴:大密舞屍陀林
第四篇 深入修持
第一章 薩訶:明妃曼達拉娃
第二章 哈哈郭巴:曼達巴德拉
第五篇 在印度建立教法
第一章 倶蘇摩城:阿育王皈依
第二章 威達裏:聖龍樹班智達
第三章 那爛陀:偉大的佛學院
第六篇 在中印度保護佛法
第一章 蒲甘城:恆河邊上展神變
第二章 金剛座:釋迦牟尼成道處
第三章 蓮花生大士在印度的足跡
結語

◆第三部 祈求蓮師
第一章 真正的朝聖之路
第二章 蓮師祈請文
1.〈蓮師七句祈請文〉
2.〈精要上師相應法〉
3.〈所願迅速成就上師祈請文〉
4.〈精要所願任運成就:大悲電索〉
5.〈簡短遣除道障祈請文〉
6.〈普獲悉地祈請文〉
7.〈金剛六句祈請文〉
8.〈蓮師賜成就祈請文〉
9.〈十方四時祈願文〉
10.〈蓮花生大士祈請文〉
11.〈點燈祈願文〉
12.〈銅色吉祥山祈願文〉
詞彙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549832
  • EISBN:978626954986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2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迷戀印度的理由
作者/涅頓.鞦林仁波切


  在這混亂之中,透齣一種平靜和自由的感覺。為什麼我們會迷戀於返迴這種混亂?

  在過去許多年中,我到過許多不同的地方,而每當迴到印度時,我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我感覺更加快樂,「快樂」這個詞並不能準確地描述,那是種特別的感受。當然,肯定會更加快樂,但這種快樂是伴隨著來自於內心深處的激蕩而產生的。這種感受不隻是一種情緒—它有著一種不同的功德。

  每次我迴到印度、尼泊爾或者不丹的時候,這種特殊的感受都會從內心深處冒齣來。我曾經思考過為什麼會如此,因為它並不是僅僅在我身上發生,實際上我的一些朋友也有同樣的經歷。我很希望搞清楚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在這世界的其他地方,有更多許多令人驚歎的景觀,和更高標準的生活和基礎設施,他們的交通係統、公共服務,以及公共設施等都遠比印度更加高效。那些其他國傢的財富都是顯露在外的,而像印度、尼泊爾,甚至不丹這樣的地方,相比之下,就像是廣闊星空中的微小斑點,很容易在浩瀚的夜空當中消失蹤跡。

  和那些世界上的複雜地區相比,印度是一個不同的地方。垃圾隨處可見,到處擁擠不堪,無論什麼時候都充斥著轟鳴的

  聲音。然而,在這混亂之中卻透齣一種平靜和自由的感覺。為什麼我們世俗的常識和判斷在此無用武之地?為什麼我們會迷戀於返迴這種混亂?

  ◆除瞭文化底蘊,這更是佛陀的故鄉

  世俗的常識在這裡不起作用,因為這種感覺是超越塵世的,它來自於這個國傢的文化底蘊。印度不但擁有文化底蘊,更是我們珍貴的佛法導師釋迦牟尼佛的故鄉。佛陀加持瞭曾經到過的所有地方,包括菩提迦耶(Bodh Gaya)、瓦拉納西(Varanasi)等等。他也在那些地方教導瞭很多優秀的弟子,並不是普通的弟子—他們都是大成就者、大修行人、大班智達,以及數量眾多的聖者。他們的齣現為這片土地注入瞭活力,他們的能量、願力、教法,以及加持在那裡依然非常活躍,事實上,在那些地方,巨大的輝煌依然不斷地閃耀,這是我們一迴到印度就感到快樂的唯一原因。這種原因在世間的常識中是不會存在的,因為過去偉大的聖者們留下來的加持力將永遠超越任何世俗。

  佛陀和他的親傳弟子阿難(Ananda)、捨利弗(Shari-putra)、目犍連(Maudgalyayana)等,後來齣現的偉大導師和聖者龍樹(Nagarjuna)、月稱(Chandrakirti)等,以及其他許多優秀的班智達和大成就者們,所有這些人都是尊貴的佛陀的追隨者和修行繼承人,他們齣現於世意味著這片土地本身就已經自然地浸潤瞭他們的殊勝功德,印度這片土地於是就成為瞭加持之地。

  ◆金剛乘的「特殊土壤」

  蓮花生大士(Padmasambhava,或稱咕嚕仁波切〔Guru Rinpoché〕,或稱為瑪哈咕嚕﹝Mahaguru﹞)被愛戴他的藏人尊稱為咕嚕仁波切、大寶上師等,他是那些殊勝的聖者和修行繼承人中最特殊的一位。佛陀本人曾對他有過授記,佛陀告訴弟子們不要擔心未來,因為有一位比他更優秀的人將會齣現於世。不僅佛陀給予瞭授記,咕嚕仁波切本人也真實地齣生並生活在印度這片土地上。他的齣現,特別生於印度及其周邊的土地上,是一個令人震驚、不可思議的神跡,更加妙不可言的是,因為他的緣故,我們現在仍有機會在一生當中獲得證悟。沒有咕嚕仁波切,我們現在的所有珍貴的金剛乘教法—特別是大圓滿教法—都不會齣現在這個世界上。他在印度及其周邊的廣大地區生活和巡遊超過一韆年,然後纔來到瞭藏地。他的加持遍布在曾經走過的每一塊土地上,直到今天仍然沒有衰減,這使得它們成為金剛乘佛教徒的「特殊土壤」。

  ◆末法時代的神奇加持地

  簡單地說,咕嚕仁波切來到印度,在印度及其周邊地區生活瞭一韆多年。他在所經之處給予教法、加持,以各種方便利益眾生。有很多關於他為乾旱和饑荒地區求雨的事蹟,同樣,在有水患的地區,他通過將暴漲湍急的河水引入地下來控製局勢。通過各種見聞經歷我們可以知道,五大元素如果不受控製的話,就會導緻熊熊的野火、颶風、洪水和劇烈的地震。咕嚕仁波切創造瞭許多奇跡來阻止那些元素的狂暴現象,否則很多人都會遭受巨大的痛苦。他是最具強大、最神聖、最慈悲的,因為他選擇在現在這個末法時代齣現,此時,五毒的痛苦在我們這些有情中展現得最為強烈。

  末法時代是由於眾生的業力而自然齣現的,但是咕嚕仁波切說,如果人們願意相信他並追隨他的腳步,他就可以對末法時代加以阻止。但不幸的是,現實與他的心願相去甚遠,如今,即使是在佛教徒中,追隨他的人也越來越少,甚至在金剛乘中也是如此。簡而言之,有些人並不欣賞咕嚕仁波切的事業和慈悲。

  那些追隨我們珍貴的導師佛陀修行之道的人,特別是修持金剛乘的行者,應該去本書提到的聖地修行。那些都是過去的聖者們,尤其是咕嚕仁波切曾經齣現、發願和加持的地方,他們將普通的土地轉化成瞭具有強大力量的加持之地,在這些地方,修行者可以在修行的道路上迅速獲得進步。

  ◆聖地,對修行人永遠重要

  如果您已經證悟瞭勝義空性,那麼聖地就不那麼重要瞭,那時,無論您在哪裡,那個地方都會顯現為剎土或者淨地。我們這樣的凡夫需要去往聖地領受加持,那樣我們的修行之道就會沒有障礙地獲得進步。如果您有時間,請務必在這些加持之地安住修行,您必定會獲得加持。但是,由於每個人無始以來各自的業力,所獲得的加持和覺受也會因人而異。

  有些人得到加持的覺受相對更加強烈和迅速,而其他人則需要更多時間纔能有所感受,然而後者由於自己的業力並缺乏功德的緣故,無法發現那些聖地對於自己的修行具有強大的力
量和助益。可能對他而言,那些聖地看起來既不快樂也無吸引力,於是乾脆離開,去尋找一個更加「迷人的地方」。

  有許多關於虔誠者和偉大導師的記錄,他們參訪瞭那些聖地,離開的時候都有瞭完全不同的覺受。一些故事中也描述瞭在訪問那些地方時,一些珍貴的導師的所見和所感與他們的隨行人員是如何顯著不同。有的時候,幸運的朝聖者還會在他們朝聖的地方看見過去的大成就者。有些人甚至在那些朝聖的地方麵對麵或者在人群中見到咕嚕仁波切。所有這些都是您自己的個別體驗,會有多少所見所感的境相取決於您從無始以來直到今生所積纍的功德。所以即便您並沒有立即感受到同一個地方建立瞭連結,也不要因灰心失望而放棄。您需要在那裡待一段時間,做更多修行,之後就會慢慢地感受到那種連結瞭。我的很多朋友都對此有所體會,也包括我自己。

  之前曾經提過,很多聖地都位於不太舒適的地方,那裡的環境比較艱苦。作為一個初學者,當您初次到達那裡時,可能會感覺失望和氣餒。但是,如果您堅持下去,忍受住不太愉悅的環境,持續地修行和祈請,就會有所收穫。由於聖地的加持力,以及您自己對於三寶和咕嚕仁波切的虔信力,會讓您產生不再想離開的感受,實際上,您將發現自己會殷重地祈請,希望能夠待得更久一些!這裡說的這些話並不是為瞭欺騙您而造假虛構的故事,而是全部基於我自己的覺受。

  ◆去和偉大的蓮師「相遇」吧

  很多聖地都與咕嚕仁波切有關—在他的旅途中,在何處修行、何處講法。不幸的是,我們隻知道印度的少部分這樣的地方,造成這樣的結果有很多原因。印度曾經有很多年成為殖民地。在那之前,這片土地被不同的宗教信仰所統治,造成這片土地上的佛教修行歷史,特別是咕嚕仁波切的傳統,都被籠罩在那些變遷的陰霾當中。作為佛教徒,我們很感激玄奘法師,他在七世紀所寫的遊記和很多筆記讓我們可以瞥見古代印度豐富的佛教歷史的榮光,由於這位中國佛教僧侶學者的努力,我們已經能夠找到很多與佛陀有關的地方。

  幸運的是,經過對我們自己的伏藏文本和口傳教法加以檢索和確認,我們知道,佛陀的聖地也是咕嚕仁波切曾經參訪過的聖地。我們並不知道咕嚕仁波切的所有聖地,這很悲哀,但同時我們也很幸運,至少我們已經發現的聖地都是完全真實的。

  我們非常幸運,因為帕鞦仁波切正在編纂這本關於咕嚕仁波切所歷聖地的書籍,我們作為朝聖者和佛法修行者就可以去那些聖地朝聖。這本書將會成為希望追隨蓮師足跡者的指南。

涅頓.鞦林仁波切
2021年酥油燈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