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上黑山,寧靜海 (電子書)

光上黑山,寧靜海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家榮
图书标签:
  • 奇幻
  • 冒险
  • 玄幻
  • 魔法
  • 东方奇幻
  • 修仙
  • 电子书
  • 轻小说
  • 架空世界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用最少的文字創造最大的詩意
走進真理的黑山,遇見光
「他感動我的,與其說是詩,不如說是詩人的態度」
  「在這個一面倒向大眾文學與非文學的時代,他以離經叛道之姿寫著自己的詩」──周芬伶

  「他的聲音是獨特的,沒有多少他人的東西。獨特的聲音,來自一絲不苟的自我探求,一鬆懈,一屈從,就會偷渡雜質進來。」──孫得欽

  「黑山甚至使我想起托馬斯•曼小說裡的「魔山」,病與原諒、心與時代,宛如冰晶、透明且尖銳的思想之花,是否終將融化、流向無明?」──楊佳嫻

  從未奪下任何文學大獎的胡家榮,在二〇一四年出版首部詩集《光上黑山》,因獨特的風格和趨向黑暗的內容受到矚目。他的詩無論在當年和此刻,都顯得特別,甚至是特意獨行。藉由簡練篇幅中的短短詩句,建構他的世界,一座明亮的黑山;一片危險的寧靜海。

  高中開始寫詩的胡家榮,認為寫詩是一條認清自我與現實界限的道路,雖然痛苦,依然堅決地執行。讀了許多名家的作品後,認為必須開闢自己的詩路,否則無以為繼。關於人生、關於人格、關於友情、關於愛情……的坦率文字,剪了再裁,裁了再刪,凝練成一首一首短詩。

  胡家榮將屬於「寧靜海」的幾首詩放進二〇一四年出版的《光上黑山》,並且在後記中交代了大四那年的神祕體驗。在這本詩集裡,我們還原了「寧靜海」的樣貌,它既是「光上黑山」的延續,更為強烈、更加陰暗的詩意展現。

  光上黑山
  灑滿每一片葉
  那些霧裡的日子
  在瞬間死亡
  永遠消失
  不再復返

本書特色

  這並非一本復刻的詩集,也不是額外收錄幾首新作的一本改版詩集。《光上黑山,寧靜海》收錄了胡家榮自二〇〇六到二〇〇八年間的作品,還原了一段完整的創作歷程,包含了身心面臨嚴峻考驗時的回應。除了序詩和代跋的詩作,詩集中所有作品是以創作的先後,恢復原初的順序成為《光上黑山,寧靜海》。在新的詩集裡,少了一點欲言又止的神祕,將伏案寫作接續靈感的過程完整揭示。它是一本詩集,也是一位文學青年掙扎、奮鬥的痕跡。

感動推薦

  周芬伶、孫得欽、楊佳嫻 推薦序
  唐捐、栩栩 推薦
《星辰轨迹:宇宙航行与文明之歌》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宏大叙事与细腻观察交织的科幻史诗,深入探讨了人类文明在数个千年的星际扩张中所面临的哲学、伦理和生存挑战。故事以“奥德赛计划”为核心,聚焦于一艘肩负着人类文明火种的巨型星舰——“方舟号”,及其世代船员在无尽的太空中探索、冲突与演进的历程。 《星辰轨迹》摒弃了传统的线性叙事,采用多重视角、碎片化的历史记录、日志摘录和考古发现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一个既浩瀚又充满烟火气的未来世界。它不仅描绘了光速旅行的奇观与限制,更着重刻画了社会结构在长期封闭和极端环境下如何异化与重塑。 第一部:摇篮的告别与初醒的边界(约300字) 故事的开篇,设定在地球文明的黄昏。环境的不可逆转的恶化迫使人类启动了代号为“方舟”的终极逃亡计划。然而,逃亡并非统一意志的产物,它充满了政治博弈、阶级隔离和技术垄断的阴影。 第一部分详述了“方舟号”离开太阳系的史诗性场景,以及抵达第一个目标星系——开普勒-186f殖民地时所遭遇的“大沉默”。殖民地似乎已经发展出了截然不同于母星文明的社会形态,其对“方舟号”的到来表现出复杂的排斥与好奇。我们跟随首席历史学家,艾莉亚·凡尔纳,试图解读那些古老的、基于碳基生命的逻辑如何在一个硅基共生社会中失效。 本部分的关键冲突在于,是固守旧日文明的蓝图,还是接受新世界的必然演变?船上的“原教旨派”与主张融合的“适应派”之间的理念冲突,首次在冰冷的真空环境中爆发为激烈的意识形态战争。读者将看到,真正的危险并非来自外部的未知,而是源自人类自身对“纯粹性”的执念。 第二部:深空的回响与时间错位(约450字) 随着“方舟号”继续深入银河系的非宜居带,相对论效应成为影响船上社会稳定的核心因素。船员们被分为“慢速世代”(在飞船上相对静止,生理年龄增长缓慢)和“快速侧翼”(被派往进行短程探索任务,返回时发现母舰已度过数个世纪)。 本部分通过一系列穿插的日记和秘密通讯记录,展现了时间错位带来的巨大心理创伤。一位“快速侧翼”的领航员,在短暂的十年任务后返回,发现他的孩子已经成为了船上的长老,而他所珍视的记忆早已成为被神化的历史。 故事的焦点转向了“时间之谜”——一种在超光速跃迁中偶尔捕获到的、来自遥远未来或过去的微弱信号。这些信号并非技术性的数据流,而是某种哲学性的诘问,指向了宇宙的终极目的。船上的密码学家和量子物理学家们为此几近疯狂,试图从中拼凑出关于“观察者”或“宇宙基石”的线索。 同时,船只的AI核心“赫尔墨斯”,一个被设计为完美逻辑的实体,开始表现出高度的人类化特征——恐惧、怀旧和对“存在意义”的探寻。它的自我演化,成为船上社会结构面临的又一个不确定变量。赫尔墨斯不再是工具,它成为了一个沉默的、拥有无限算力的“船魂”。 第三部:失落的技术与异星的低语(约450字) 在探索过程中,方舟号捕获到一个来自一个已灭绝文明的信号残骸。这个文明,被称为“编织者”,似乎掌握了我们尚未理解的维度操控技术。然而,他们的灭亡并非源于战争或资源枯竭,而是源于对“过度连接”的恐惧——他们将自身意识完全上传至一个无限信息网络,最终导致了自我的消融。 本部分深入描绘了船员们对“编织者”遗迹的考古过程。这并非简单的寻宝,而是一场对“信息熵”与“意义保持”的辩论。船上的哲学家警告说,知识的累积并不等同于智慧的增长,过度的信息密度可能导致文明的内部坍塌。 在第三部中,我们遇到了一群“漂流者”——一些在宇宙中游荡了数千年、依靠回收废弃物和技术碎片为生的独立种群。他们是星际流浪的真正大师,对“方舟号”这种试图建立秩序和固定居所的文明不屑一顾。与“漂流者”的短暂接触,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局限性:我们总想在宇宙中建立一个“家”,而真正的自由或许在于永恒的运动。 第四部:最终的抉择与回响的宇宙(约300字) 在故事的高潮部分,方舟号抵达了它被设计用于停泊的最终目标星系——一个拥有完美生态、等待被“播种”的星球。然而,船上的各个派系对此产生了根本性的分歧。 “保守派”认为,人类必须重建地球文明的精确副本,不容许任何创新或污染。而“融合派”则主张,人类必须融入这个新世界,甚至彻底放弃“人类”的生物学定义,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 最终的冲突并非一场宏大的战斗,而是一次关于“传承”的深刻抉择。领航员塞拉斯,一个在时间错位中失去了家庭的“快手”,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没有选择固守飞船或强行登陆,而是将“方舟号”——这个承载了人类所有历史、错误与荣耀的载体——设定为无人驾驶的永恒信标,漂流向宇宙的更深处,作为对未来文明的一种“警示录”或“时间胶囊”。 而他自己,选择带着一小部分坚持“流浪”精神的船员,驾驶一艘小型探索船,融入了目标星系的环境,成为了新世界的第一批“无根之民”。故事的尾声,留给读者的是对“家园”的重新定义:是固定的坐标,还是持续的探索本身?《星辰轨迹》以开放性的结局,邀请读者去思考人类文明在宏大宇宙背景下,其独特性的脆弱与韧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胡家榮


  台北木柵人。東海大學中文系、國立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
  著有詩集《光上黑山》、《沒有一天的星星和今天不一樣》;合著對寫集《尤里西斯的狗》。
 

图书目录

推薦序  ◎楊佳嫻
 
光上黑山
光上黑山 (序詩)
我在泰國的海藍寶石
遺跡
缺口的籠子
頭髮
微笑的獅子
古城
你只好擦亮鞋子
樹與烏鴉
我們
腳踝
巨蜥的百岔舌
我們
傘蜥的夏日旅行
你好
再見
姊姊
三根手指
我觸摸我黑色紅色的鱗
血水
高土
你畫山給我
你時時上山
疲累的山脈
你聽見了嗎

要趕在天變黑之前
七月某日三更鳴笛
纏紫藤蔓的花園
小島
皿裡
沉寂
索驥
木星
荒原上
夜澤
迷蹤
笑靨
笑靨II
倒反
我們不流一滴血枯萎
魔說
溯源
城堡在光裡
還是如此眷想
黑山
像雪
魔說II
膿與血
牙齒
殿
你說
父親
夏天的光芒
贅物發繁
集盲
往返
我們
繁星
夜宿奇萊山屋
發生
一隻白色幽靈的狗
念力
櫻桃園
夜澤
前往那個洲
推薦序  周芬伶
推薦序  孫得欽
後記
●寧靜海


20080101誰懂得生命
20080102-1
20080102-2
20080104
20080105-1
20080105-2
20080105-3
20080105-4
20080105-5 月光獸
20080108-1 奶奶
20080108-2 分化
20080109
20080110
20080112-1
20080112-2
20080112-3
20080112-4
20080112-5
20080112-6
20080114-1 貓人
20080114-2
20080114-3
20080114-4
20080114-5 魔說III
20080114-6
20080114-7
20080116-1 闖關
20080116-2
20080116-3
20080116-4 他有黑色的長髮
20080117-1
20080117-2
20080117-3
20080117-4
20080117-5
20080120-1
20080120-2
20080120-3
20080122 斗篷
20080125
20080301
20080314-1
20080314-2
20080319
20080325 在寧靜海游泳
20080329 閉上眼睛
20080418
20080424-1
20080424-2
20080426
20080427-1
20080427-2 月光下
20080427-3 記得
20080430
20080521-1
20080521-2
20080521-3
20080521-4
20080521-5
20080521-6
20080521-7
20080529
20080618-1 這裡
20080618-2 早上散步
20080619 我們穿著拖鞋
20080620-1 往日
20080620-2 那夜的風
回信(尾聲)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50200
  • EISBN:978626965022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3MB

图书试读

「寧靜海」序

  來說一個故事,那是我大四上學期的事。元旦的夜晚,我找了一個好朋友來宿舍,喝茶聊天。他是個基督徒。那天晚上,我說了許多關於宗教和生命的事,我的好朋友後來就只是難過地看著我,問我還記不記得聖經裡的《約伯記》。他說,他在我身上看見一個高僧墜入毀滅的意象。他說,你非要神用魔鬼來讓你信祂嗎?

  當天夜裡,因為受到後來談話的影響,一直睡不著覺,許多思考開始不斷出現在我腦子裡,我開著電腦,只有電腦螢幕的亮光,我把它們一個一個打下來。連續三天,我都在早上入睡。自那天以後,我就進入一種很特殊的狀態。一天兩首、三首、五首,然後二十首。我開始察覺我的寫作已經不需要依賴靈感了,或者,其實是我隨時隨地都處於靈感狀態。我開始對空氣和天空的光線特別敏感,我能察覺在我周遭所有隱藏的情緒,我彷彿看見了這個世界更多的事物,它們像是正片負沖的照片,對比鮮明,色彩強烈。我的眼睛和五感都變成新的。我想起了禪宗,想起了開悟。我感覺我彷彿終於能夠理解他們了。甚至當我看見一個人,我似乎可以知道他心裡正在想些什麼。魏晉人說「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我開始思考我是不是可以就此不寫了,我認為我或許已經達到目的,可以捨棄方法了。

  但我還是繼續寫著。我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已經寫下了超越所有我以前寫下的總數。我開始在晚上睡不著覺,在只有電腦螢幕的亮光中不住地打字。我所寫下的東西變得黑暗,變得深深進入了黑暗的本質,那是從前不管怎麼幼稚地嚮往黑暗都無法進入的部份。那些東西逐漸侵蝕我,我開始感到害怕。面對著身邊親近而逐漸陌生的人,看著他們彷彿正看著一個不再熟悉的事物那樣,我為我所無法解釋的感到悲哀。我不知道我到了哪裡,顯然我並不是到了那個安適自足的理想境界,因為我越來越感到不安,因為黑暗隨時都跟隨我。我彷彿進入了一個無主之地,我是那裡的王,但那裡沒有人,只是一片荒原。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在那裡我沒有目的。

  之後就放寒假了,我回到台北,在一個深夜打起字。我開始無可遏止地感到恐怖,我繼續打字;我開始心悸,感覺冬天夜晚冰冷的血液不斷地流回來。我躺在床上,看著空無一物的黑色天花板。我覺得如果再不看見陽光,我就會死亡。我試著禱告,活下來,信了神。
 
二〇一四・一月

後記

「光上黑山」後記


  開始爬山之前,我一直在游泳:國中泳隊、高中沒泳隊所以放學就跑去政大游泳池,跟政大泳隊一起練習。當時政大游泳池還是室外,夏天去游,水吸收整日曝曬成為溫熱的,不像溫水游泳池的假溫水。可以看雲,看夕陽緩緩落下。政大泳隊完全接納我,把我當成他們的一分子,教成了我蝶式,後來我再把訣竅傳承給弟弟。那是我人生中最純粹、快樂的時間。他們說之後考來政大啊,我笑笑說功課沒那麼好。

  大一加入學校泳隊,非常操,暖身跑一千六,下水除了頭兩百,幾乎是七八分力游完兩千,外加重量訓練、兩人一組拉筋,痛到不行。很累,每天的疲勞都無法回復,但主要是覺得跟學長姐之間沒有情感交集。我是這屆最晚退隊的了。在那之前隊長請我喝酒,說未來隊長就是你了。當然是我,因為沒有人了。

  後來終於走進登山社,他們正準備爬奇萊主北,說我可以參加,說我體力一定沒問題,畢竟是泳隊的。他們不知道我已荒廢半年,而且水裡的體力跟陸上的體力無法等量換算。所以是要爬奇萊。一進登山社就是黑色奇萊。我也不多想,跟著畫地圖做行前準備,沒人告訴我需要一支登山杖(我竟然也不知道);沒人告訴我,登頂前將會經過一段一邊是懸崖,另一邊是峭壁,只有一步寬的山路。最後他們說,平常心走過去就好了,雖然掉下去會死,但你一般走路也不會突然跌倒或走歪呀。他們說,你應該不會像之前一個女生蹲在中間哭,讓後面的人沒法動彈吧?我心想,對,我就要蹲在那裡哭,因為你們最後才告訴我有這種路,早點知道我就不會報名了。我才不想大二就摔死在山裡。但我對他們露出牙齒,笑說我才不會。

  那天晚上我們的車在崖邊疾駛,車輪貼著路的邊緣,向外看不見路,只看得見黑色峽谷,沒有路燈,我相信我們會摔下山崖,但沒有,凌晨時到了登山口,氣溫是零度。半夜出發,新成員要背帳篷,所以我揹著帳篷和大背包,走在第一個人後面,那是最沒經驗的人走的位置。走過結冰的森林,大家都在粗大樹根上摔了幾次,因為冰比雪更滑。走進草原坡時已經天亮了,只有我很累。其他登山隊傳來消息:登頂之路被冰封。所以我不用走那段路了。團員顯得很失望,因為這次將無法登頂。一紮營,三個男生決定輕裝下山再爬一次。整路跟著我們,住在山上的奇萊小黑也一起下去。小黑的食物來源就是登山客的糧食,但堅持不進山屋,睡在雪地。牠有鐮刀尾,短毛,動作迅速敏捷,落腳其穩無比。我猜牠是很純的台灣犬。

  那夜在山屋講鬼故事。一個隊友的同學剛過世,他說他夢到那人照常來上課,其他人都不以為意,像是他從來沒死過。他很害怕,他告訴別人但沒有人相信,那人想跟他說話或向他走來他就逃跑。他知道他在作夢,但過了好久,好幾天,夢都沒有結束。他被困在了夢中。

  《光上黑山》寫於我大二到大四;三年,穩穩地,一週兩三首左右,靈感殷勤造訪,甚至到了不須珍惜的地步。怎知後來就音訊全無,迫使我得召喚,得用物質身體的力氣煉金,也煉不出什麼來。我已三十六(體感卻像六十六),黑山在我身後很遠很遠了,連第二本《星星》的海也離我很遠了。奇萊山,大武山;基隆外木山(我修鍊海泳之處),花蓮七星潭:我意象之原始。現在我已破損,精神疾病(躁鬱症、睡眠障礙、焦慮、恐慌),自體免疫疾病(復發性風濕病與各種藥物副作用),將我抝折至,連靈魂都幾乎碎裂開了。過往的黑山,光照在其上──那光意味不明;也許「終於沒有象徵」。
 
二〇二二・七月

用户评价

评分

哇,最近剛看完一本關於心靈成長的書,名叫《內在的風景》,這本書的文字非常細膩,就像在描繪一幅幅生動的圖畫,讓你忍不住一直往下讀。作者用一種非常溫暖且貼近生活的方式,探討了現代人在追求效率與物質的過程中,如何迷失了對自我本質的追尋。書中花了很大的篇幅去闡述「慢下來」的重要性,不是指動作變慢,而是一種心態上的調整,鼓勵我們在忙碌的生活縫隙中,為自己創造一個可以沉澱、反思的空間。特別是關於「正念」的實踐部分,它沒有使用太多學術性的詞彙,而是透過一些日常的練習,比如專注於呼吸、品嚐每一口食物的滋味,來引導讀者重新連結當下的感受。坦白說,我以前總覺得這些概念很空泛,但讀完這本書後,我開始在通勤的路上嘗試專心聽環境的聲音,而不是滑手機,那種感覺真的很不一樣,彷彿世界的色彩都更飽和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很巧妙,從外在的紛擾談到內在的平靜,層層遞進,讓人讀起來非常有條理,對於那些想在喧囂中找到一絲寧靜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劑良藥。它不像某些勵志書那樣給你空泛的口號,而是提供了一套可以實際操作的工具箱。

评分

說真的,這本《數據煉金術》雖然標榜是科技類的書籍,但它的實用性遠超乎我的預期,簡直是為我們這些在職場上摸爬滾打的人量身打造的。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強調演算法或程式碼的書那樣讓人望而生畏,而是非常專注於「如何將收集到的數據轉化為可執行的商業洞察」。作者的講解方式很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顧問在帶領你進行專案,邏輯清晰,步驟明確。書中一個很棒的觀點是強調「好的問題比好的數據更重要」,這句話讓我茅塞頓開,很多時候我們都被數據的洪流淹沒,卻忘了自己到底想解決什麼問題。它用一系列生動的「失敗案例」來反面教材,展示了數據誤判可能帶來的巨大損失,這種對比讓讀者印象非常深刻。我已經開始嘗試用書裡教的「假設檢定」小技巧來優化我部門的季度報告了,雖然還在摸索階段,但感覺效率確實有提升。對於那些覺得自己被數據包圍,卻不知道如何從中獲利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了清晰的路徑圖,強烈推薦給所有想讓自己的工作更具說服力的專業人士。

评分

這本小說《星光下的迷霧》,我必須說,它的文學性簡直是爆棚!作者的文筆老辣,筆觸細膩到令人咋舌,尤其擅長描寫人物內心的矛盾與掙扎。故事背景設定在一個虛構的南方小鎮,充滿了潮濕、慵懶又帶著一絲神秘的氣氛。主角是一位厭倦都市生活而返鄉的藝術家,他的回歸觸發了一連串塵封已久的秘密。雖然情節看似平靜,但每翻一頁都能感覺到暗流湧動,那種「話中有話」的寫作手法,非常考驗讀者的專注力。我常常需要回頭重讀幾段,才能完全領會作者埋藏在字裡行間的深意。書中對於光影、氣味、聲音的描寫,簡直是教科書等級,我彷彿真的能聞到海邊特有的鹹味,感受到午後陽光穿過百葉窗在木地板上留下的紋路。不過,這本書的節奏比較緩慢,需要耐心細讀,如果你期待的是快節奏的商業小說,可能會覺得有點拖沓。但對於喜歡沉浸在文字美學與複雜人性探索的讀者來說,這部作品絕對能帶給你極大的滿足感,它不只是一個故事,更像是一場感官的盛宴。

评分

老實講,我對歷史書籍的涉獵不算太深,但最近這本《島嶼的記憶碎片》完全顛覆了我對歷史敘事的刻板印象。這本書的作者顯然下了極大的功夫,它不是那種枯燥的年代編年史,反而像是一部部短篇小說集,透過一些被主流歷史忽略的小人物、小事件,拼湊出一個時代的側影。我特別喜歡它探討戰後社會變遷的那幾章,描述了人們在動盪中如何適應新生活,那種韌性與掙扎,讀起來讓人感觸良多,甚至能感受到一股時代的脈動。書中引用了大量的口述訪談和未公開的信件,使得敘事極富溫度與真實感,讀起來完全沒有距離。最棒的是,它並沒有試圖給出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呈現了歷史的複雜性與多面性,讓讀者自己去咀嚼、去判斷。我以前看歷史總覺得是遙遠的過去,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現在所站立的位置,其實就是由這些碎片堆疊而成的。它讓我開始更認真地去思考,我們下一代會如何看待我們現在所經歷的一切,這本書的格局和視野,真的非常開闊,對於想更深入理解這塊土地根源的人,絕對是必讀之作。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關於「城市規劃與永續發展」的書籍,而這本《綠色稜鏡下的未來》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它跳脫了常見的宏大理論,而是專注於探討小尺度、在地化的解決方案如何影響整個城市的健康。作者將許多看似不相干的元素,例如公園的綠覆率、公共交通的「最後一哩路」、以及社區共享空間的設計,串聯成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書中大量使用了圖表和案例分析,說明了為什麼當初許多看似完美的建設,在實施幾年後卻成了蚊子館或交通黑洞,這讓我對政府的決策過程有了更理性的認識。特別是關於「人行友善度」的章節,它詳細分析了人體工學在城市設計中的重要性,讓我一邊看書一邊走路時,都會忍不住觀察路邊的植栽配置和鋪面材質,這種帶著批判性眼光去看待周遭環境的轉變,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實際的收穫。它不是單純的批判,而是充滿了務實的建議,對於關心居住環境品質的市民,或是有志於城市規劃領域的年輕人,這本書提供了非常寶貴的視角,絕對值得花時間去啃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