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義記別記研究 (電子書)

大乘起信論義記別記研究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藍傳盛
图书标签:
  • 大乘佛教
  • 起信论
  • 义记
  • 别记
  • 佛教哲学
  • 中国佛教
  • 电子书
  • 学术研究
  • 佛教思想
  • 唯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大乘起信論》是難得一見的經典,言簡意賅,文辭優美,無論佛法正知見及實踐修行均有深入探討。
 
  ◎《大乘起信論》為一本能夠引起眾生「信仰大乘」的重要典籍,尤其經法藏大師以《義記》及《別記》二書,加以深入發揮闡述,益見大乘正知正見之發露。
 
  ◎藍傳盛醫師再援引法藏大師二書對《大乘起信論》做現代研究與詮釋,能引導現代初學進入大乘佛法。
 
  《大乘起信論》對漢傳佛教影響巨大,
  主要闡述大乘佛教生起正信的理論,
  對中國八大宗之華嚴宗、天台宗、三論宗、禪宗等影響至為深遠,
  同時也提出與唯識宗不同的心識看法及熏習見解,
  另外,也體現了部分宗派所推崇的「即身成就」「見性成佛」的宗旨。
 
  《大乘起信論》歷代註疏甚多,其中
  唐朝法藏法師又稱賢首國師、華嚴三祖,
  其所著《起信論義記》與其餘二書被合稱為《起信論三疏》,
  為研究《大乘起信論》必讀必修。
 
  今藍傳盛醫師將其研究心得,
  以白話曉暢的語言,對重點提綱挈領,
  對您進入《大乘起信論》與大乘佛教頗有助益。
佛法入门与思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导读 一、本书概述 本书旨在为广大学习佛法者,提供一部深入浅出、结构严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入门与思辨指南。不同于侧重单一宗派义理或晦涩古文诠释的传统注疏,本书以现代哲学思辨的视角,结合佛教核心教义,系统梳理《心经》二十六字(或八十字、二百六十字不等之异译版本)背后的深邃智慧,特别是其对“空性”与“般若”的阐发。 本书的撰写,立足于对佛教思想史的宏观把握,尤其侧重于龙树菩萨中观学派的基础思想,同时兼顾瑜伽行派对“识”与“相”的辨析,力求展现《心经》作为连接显密教义的关键枢纽地位。全书结构清晰,论证有力,旨在帮助读者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直接体悟般若智慧的精髓。 二、内容结构与核心议题 全书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引导读者从基础概念建立至深层体悟: 第一部分:般若思想的缘起与背景——从“有”到“空”的思维转型 此部分首先追溯般若思想在部派佛教末期兴起的历史脉络。着重探讨了早期部派佛教对于“法”的执着分析,如何催生了对“实体性”的质疑。 1. 部派佛教的“有法”观: 简要回顾阿毗达摩体系对万法细致入微的划分,指出其在确立教理完整性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对“自性”的固执。 2. 缘起中观的先声: 介绍早期大乘论师们如何运用“缘起”的概念来解构“自性”,强调一切事物皆因缘和合而生,无有独立恒常之体。 3. 《心经》的历史定位: 将《心经》置于般若波罗蜜多一系列经典(如《金刚经》、《坛经》)的语境中考察,明确其作为“般若总纲”的地位,是佛教对究竟真理的精炼总结。 第二部分:五蕴皆空——对“我”与“法”的解构 这是全书的核心论证部分,重点解析《心经》开篇即言的“照见五蕴皆空”。作者不满足于简单的概念解释,而是深入探讨“空”的内涵。 1. 五蕴的运作机制: 详细剖析色、受、想、行、识五者如何构筑我们对“我”与“世界”的经验,并论述它们如何成为执着的对象。 2. “空”的哲学意涵: 阐释“空”并非虚无主义,而是指“无自性”(Svabhāva-śūnyatā)。通过对比西方哲学中的存在论概念,凸显般若“空”的独特指向——即对一切概念化、固化的心识产物进行透视。 3. “空”与“不空”的辩证统一: 引入“假名有”的概念,说明在世俗层面,五蕴依然运作,但在胜义层面,其无自性。这避免了将“空”误解为“不存在”。 第三部分:超越二元对立——十二处、十八界与四圣谛的消融 在奠定五蕴皆空的基础上,本书将视野拓宽至更广阔的教法领域,展示般若智慧如何贯穿一切佛法论述。 1. 十二处与十八界的破执: 分析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以及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及其构成的六识、六识处、六识界。论述如何通过照见这些界限的无碍性,来消除对“内”与“外”、“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 2. 无苦集灭道: 对《心经》中“无苦集灭道”的阐释,是全书最具思辨性的部分。本书强调,这并非否定四圣谛的实践价值,而是指出在究竟的般若境界中,苦、集、灭、道作为概念体系,其界限已然超越。即是说,当我们真正体悟到缘起性空时,痛苦的根源(集)及其止息(灭)的分别即不复存在。 第四部分:从“空”到“证悟”的实践路径——菩萨行与佛果 本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在认识到“空性”之后,如何落实到菩萨的实际修行中。 1. 般若度与诸波罗蜜多: 详细分析“般若波罗蜜多”作为终极波罗蜜,如何统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强调般若并非独立于实践之外的玄谈,而是指导一切善行的智慧之光。 2. 无得亦无所得: 深入解析“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探讨“无所得”的心态如何确保菩萨行持的纯净性,避免“法爱”的生起。 3. 究竟涅槃的描绘: 阐释“究竟涅槃”并非一个实体存在的彼岸,而是心识完全解脱、不再受限于概念藩篱的状态。 第五部分:跨越藩篱——《心经》的当代意义与思辨 最后一部分,本书尝试将《心经》的教义置于当代社会和多元思想的对话之中。 1. 《心经》与现代科学的交汇点: 探讨“缘起性空”与量子物理学中观察者效应、非定域性等概念的潜在共鸣,而非等同,旨在说明古老智慧在揭示世界运作规律上的普遍性。 2. 消除形上学迷思: 批判性地审视佛教哲学内部出现的将“空性”实体化、教条化的倾向,强调般若的实践性与即时性。 3. 学者的立场与修行的结合: 鼓励读者将理论研究视为体悟的阶梯,而非终点,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三、本书的特色与读者对象 本书的撰写风格力求思辨性强、论证逻辑严密、语言清晰而不失古典韵味。作者避免使用过于花哨或故作玄虚的语言,而是采用严谨的文本分析和概念辨析。 目标读者包括: 1. 寻求深入理解《心经》的佛教学习者和研究人员。 2. 对中观哲学、般若思想有兴趣,但对传统注疏感到吃力的入门或进阶读者。 3. 哲学或宗教学背景,希望从东方智慧中获取思辨灵感的学者。 4. 任何对“空性”、“真实本质”等终极问题持有探索精神的人士。 本书不是对某一特定祖师判教的照搬,而是基于对经典的反复参究和对不同学派观点的融会贯通,提供一个整合性的、富有活力的解读框架。它致力于帮助读者真正“照见”,而非仅仅“听闻”般若。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藍傳盛
 
  一九五四年生,台灣高雄市人。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曾任高雄醫學院內科學講師。
 
  現任藍傳盛診所院長、高雄市政府市政顧問、中華民國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總會輔導理事長。
 
  曾任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高雄市高醫校友醫師協會理事長、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監事、台灣家庭醫學科醫學會常務理事。
 
  公餘之暇,獵涉佛學凡二十年,對佛學研究興趣盎然,每每佛書一卷在手,終日啃讀。對佛教各宗均有獵涉,本書即對法藏大師所撰「大乘起信論義記及別記」二書作深入研究及探討。

图书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大乘起信論義記
 
第一章、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一
第一節、法藏序文
第二節、開十門
1.初教起因者
一、依何智者
二、示何法者
三、云何示者
四、以何顯者
五、依何本者
六、藉何力者
七、為何義者
八、以何緣者
九、由何起者
十、幾何益者
2.明藏攝分齊者
3.顯教分齊者
4.教所披機
5.能詮教體者
一、隨相門
二、唯識門者
三、歸性門者
6.所以詮宗趣者
7.釋論題目者
一、境大性
二、行大性
三、智大性
四、精進大性
五、方便善巧大性
六、證得大性
七、果大性
8.造論時節者
9.翻譯年代者
 
第二章、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二
第一節、開十門
10.隨文解釋者
10.1.三歸頌之佛寶
一、明諸論有無
二、歸敬之意
三、能歸異相
四、顯所敬勝相
五、釋文
1、歸指趣向義
2、歸是敬順義
10.2.三歸頌之法寶、僧寶
10.3.令眾生除疑捨邪執,起大乘正信
第二節、說有五分
(一)初說因緣分
(二)次說立義分
(三)解釋分
(1)一心法有二種門
(2)真如門
1.如實空
2.如實不空
 
第三章、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三
第一節、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
第二節、不生滅與生滅和合
1.以本從末
2.攝末同本
3.本末平等
第三節、覺與不覺
(1)覺
(2)本覺
(3)始覺
(一)生相
(二)住相
(三)異相
(四)滅相
(4)不覺
(5)本覺
 
第四章、大乘起信論義記卷四:顯示正義
第一節、不覺三種相
第二節、境界緣復生六種相
第三節、無明能生一切染法
第四節、覺與不覺的同相、異相
第五節、心、意、意識
(1)心意意識
(2)意有五種名
第六節、無明
第七節、染心
第八節、生滅相
(1)生滅相有粗細二相
(2)心相滅,非心智滅
 
第五章、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五研究
第一節、四種法熏習
(一)染法熏習
1.妄境界熏習
2.妄心熏習
3.無明熏習
(二)淨法熏習
1.妄心熏習
2.真如熏習
第二節、真如自體相及真如用
(一)真如自體相
(二)真如用
第三節、隨順入真如門
 
第六章、大乘起信論義記研究
第一節、對治邪執
(1)我見有二種
(2)人我見有五種
(3)法我見
(4)一切法從本以來畢竟不可說相
第二節、分別發趣道相
(1)發心有三種
A.信成就發心
1.四種修行方便
a.行根本方便
b.能止方便
c.發起善根增長方便
d.大願平等方便
B.解行發心
C.證發心者
(2)一切種智
(3)為何世間多不能見諸佛有自然業
 
第七章、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七
第一節、修行信心分
(一)四種修行信心
(二)修行有五門
1.施門
2.戒門
3.忍門
4.進門
5.止觀門
(三)如何修行止観
(1)一行三味
(2)廣辨魔事
(3)真如三味
(4)十種利益
(四)止觀俱行
(五)專念西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第二節、勸修行利益分
 
第二部分 大乘起信論別記
一、釋題目 332
(一)辨名有四 333
(二)明體性有二:無分別智及真如為體
(三)業用有二
(1)心境門中
(2)體用門中
二、頌中敬意
三、佛寶中義
四、法寶中藏義
五、用大唯善義
六、覺不覺義
(一)開義:
(1)本覺有三義
(2)不覺亦三義
(二)由起者
(三)諸義相由(和合)
七、隨染二相義
(一)此二相各受染
(二)此二相俱隨自染而起
(三)二相俱隨他染
八、釋本覺義
(一)覺察義
(二)覺照義
九、本有修生義
十、生滅因緣中七科義
十一、生滅中一科義
十二、染法熏中四科義
十三、淨法熏中七科義
十四、略科文
十五、分別發趣中四種發心義
十六、科釋正行義
十七、色心不二中一義
十八、釋賴耶識有惑義
十九、如來藏中恒沙功德義
(一)建立者。曲有四義
1、依真如上義
2、對染義
3、為因義
4、依持義
(二)顯義分齊門
(三)以因屬果
二十、生滅、不生滅和合成梨耶義
(一)分相門
(二)融攝門
二十一、九相義
(一)釋名者。有業相、能見相、能現相、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
(二)言體性者
1、當相出體
2、窮源辨體性
(三)生起次第者
(四)約識分別者
(五)約惑者
(六)滅位者
(七)配攝者
二十二、真如二義
二十三、智淨不思議相義
(一)釋名者
(二)出體者
(三)約體用分別者
(四)約染淨分別者
(五)約二利分別者
(六)三身分別者
(七)四智分別者
(八)二智分別者
(九)本末者
(十)因緣所起分別者
二十四、覺體相中四鏡義
(一)釋名
(二)出體者
(三)生起次第者
(四)約染淨分別者
(五)約因果分別者
(六)相對分別者
(七)對智淨等分別者。本覺隨染有智淨及不思議業
(八)以約三佛性分別者
(九)約喻分別者
(十)約體相用三大分別者
二十五、始本相依文
二十六、染法熏習中無明妄心各有二義
(一)無明細者
(二)無明粗者
(三)染心粗細各二義。准無明取之
(四)妄境界
二十七、淨分緣起中有四句義
二十八、生滅門中真妄緣起義
(一)真如四義者
(二)無明四義者
一、約分相門
二、本末不二門
二十九、法身義
(一)初釋名者
(二)體性者
1.依佛地論
2.或唯約智
3.亦智亦境
4.境智雙泯
5.此上智境四句,合為一無礙法身,隨說皆得
6.此上總別五句,相融形奪,泯並五說,逍然無寄,以為法身。此上單就境智辨也
7.通攝五分(因緣分、立義分、解釋分、修行信心分、勸修利益分)及悲願等諸行功德,無不皆是此法身收。以修生功德必證理故,融攝無礙,如前智說
8.通收報化色身相好功德,無不皆是此法身收
9.通攝一切三世間故
10.總攝前九為總句。是謂如來無礙自在法身之義
(三)生因者
(四)業用者
三十、真妄心境四句義
(一)約「情有」心境。情有「遍計所執」去執有無。情有即是妄心,所對的境當然是妄有無
(二)約「法有」心境。法有即依法之「法性」看有無。法有即是真如心,所對的境當然是真如境
(三)以「情就法」說。雖以情執之心觀境,但其所觀境是「理無」
(四)以「法就情」說。雖境是「理無」,但卻情執為「理無」
三十一、二諦無礙義
(一)約喻者
(1)兔亦二義。兔表眾生生死
(2)巾亦二義。巾表真如如來藏
一、非異者有四句:巾喻真如如來藏;兔喻眾生生死
二、非一義者,亦有四句
(二)就法說者
三十二、諦義
(一)開合者
(1)開者
(2)合者
(二)理事相即不相即
三十三、染淨義
(一)不善法雖違真,也不見得全是幻不善
(二)又三細六粗,應作四句
(三)又約三細六粗相配者
(四)又交絡作四句
三十四、如來藏
三十五、四謗章
(一)增益謗
(二)損減謗
(三)相違謗
(四)戲論謗
 
第三部分 問題研究
一、大乘起信論的真偽
(一)作者的真偽
(1)中國的懷疑
(2)日本的懷疑
(二)譯者的真偽
(1)中國的懷疑
(2)日本的懷疑
(三)印順大師的觀點
二、真如緣起的三大難
(一)真妄別體之難
(二)真前妄後之難
(三)悟後卻迷之難
三、無明厚薄有無論
四、大乘起信論的地位及其影響
(一)大乘起信論的地位
(二)大乘起信論對中國佛教各宗的影響
(1)對天台宗的影響
(2)對華嚴宗的影響
(3)對禪宗的影響
(4)與唯識宗略有不同
(5)與淨土宗之關係
五、大乘起信論的註疏
(一)印度
(二)中國
(三)日本
六、大乘起信論的體相用三大論
(一)體大: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
(二)相大: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
(三)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善因果
七、本論法數與修行位階
(1)本論有五分
(2)造論八因緣
(3)立義分總說摩訶衍,有二義:法及義
(4)摩訶衍體相用
(5)解釋分有三種
(6)心真如門:離言真如、依言真如
(7)修行位次
(8)一心、二門、三大、四信、五行
1.一心
2.二門
3.三大
4.四信
5.五行
(9)三定聚
(10)始覺四位
(11)根本不覺、枝末不覺、本覺、始覺
(12)真如的體相用
(13)本覺有隨染及性淨二種
1.隨染本覺有二種相
2.性淨本覺:本覺的體相
(14)不覺生三種細相
(15)有境界緣(外六麈境及內我法執惑)生六種粗相
(16)生住異滅四相
(17)心、意、意識
(18)始覺四相
(19)染心有六種
(20)真如根本智與世間自然業智
(21)分別生滅相有粗細二種
(22)四種法熏習
(23)真如的自體、相、用
1.六種真如自體相、如來藏、法身
2.真如用
(24)對治邪執分:離於我則無邪執
1.人我見
2.法我見
(25)分別發趣道相分
(26)粗細惑與我法執
1.我執
2.法執
(27)三種發心:信成就發心、解行發心、證發心
1.信成就發心
2.解行發心:十行、十迴向。
3.證發心:十地
(28)信成就發心發三種心:直心、深心、大悲心
(29)發心修行四種方便行
(30)菩薩發心有三種心微細相:真心、方便心、業識心
(31)根本智、後得智、一切種智
(32)修行信心分
1.四種信心
2.五門修行
(33)真如三味與一行三味
(34)修行三味之十種利益
(35)止觀之缺失
(36)止觀並用
八、大乘起信論的熏習
(一)與唯識宗熏習之異同
(1)唯識宗的熏習
(2)真如凝然不受熏
(二)染法熏習
1無明熏習
2.妄境界熏習
3.妄心熏習:有淨法及染法二種妄心熏習
(三)淨法熏習
1.真如熏習
2.妄心
九、大乘起信論的心識論
(一)眾生心
(二)心、意、意識
1.本論缺少第七識
2.五意的配對
(三)與唯識宗心識論之不同
(四)與其他各宗心識論之比較
(五)阿賴耶識的染淨
(1)攝論宗:以阿賴耶識為染識
(2)地論宗:南道以阿賴耶識為淨識
(3)華嚴宗:三界唯是一心所造
(4)天台宗:一念無明法性心
(5)三論宗
(6)唯識宗
(7)本論:阿賴耶識為染淨和合識
十、大乘起信論的生滅與不生滅論
(一)不生滅
(1)眾生心
(2)真如
1.真如與生滅
2.真如與不生滅
(3)生滅心
1.阿梨耶識
2.覺與不覺
3.本覺與始覺
4.根本不覺與枝末不覺
5.覺與不覺的同異
(4)生滅因緣
1.二重生滅因緣
2.性起
3.二重能所(三細之現識心及所對境;與意識心及所對境)
4.真如、無明、梨耶的關係
(5)生滅因緣的體相
1.緣起的三要素
2.九相、五意、六染、生住異滅四相、生滅的粗細相等的比較
(6)生滅的相狀
(7)真生不二
十一、大乘起信論的真如與如來藏
(一)離言真如與依言真如
(1)離言真如
(2)依言真如
1.如實空
2.如實不空
(二)真如的體相用
(1)真如體
(2)真如相:自體的功德相
(3)真如用
1.應身
2.報身
(4)唯識宗的真如說
1.七真如與六無為
2.唯識三十頌第二十五頌
3.成唯識論卷二的真如詮釋
(5)華嚴宗的十真如
(三)真如與如來藏及法身
(1)如來藏亦名法身
(2)楞伽經的真如、如來藏說
(四)真如與不覺、本覺、始覺
(1)本覺即是法身
(2)本覺
(3)始覺
(4)本覺、始覺之不同:
(五)真如與無明
(1)起信論的無明:根本無明與枝末無明
(2)其他宗的無明
(3)真如與無明的關係
(六)真如與佛性
十二、大乘起信論的三身論
(一)起信論的三身說
1法身
2.報身:如前述
3.應身:如前述
4.眾生何以不見諸佛法身
(二)其他各宗的三身看法
1.楞伽經:
十三、大乘起信論的智論
(一)起信論的智論
1.根本智
2.後得智
3.一切種智
(二)唯識宗的智論
(1)唯識三十頌
(2)成唯識論
十四、大乘起信論的修行
(一)四信心
(二)三種發心
(1)信成就發心
(2)解行發心
(3)證發心
(三)五行
(1)施:財施、無畏施、法施
(2)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
(3)忍:他不饒益忍、安受忍
(4)進:勤勇精進、難壞精進、無足精進
(5)止觀
(A)起信論止觀
(B)其他宗之止觀
(B1)華嚴宗
(B2)天台宗之止觀
(B3.)唯識宗
(B4.)三論宗
(B5.)涅槃經四智觀
(B6.)圓覺經止觀
(B7.)解深密經的止觀
(B8.)禪宗的止觀
(B9.)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止觀
(B10.)淨土宗
(B11.)小乘禪法
(四)念佛法門
一、起信論的念佛法門
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探討
三、如何修行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四、三輩往生後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修持
五、淨土宗的爭議問題
(一)可以帶業往生嗎?
(二)禪、教、淨需兼修嗎?
(三)其他各種爭議問題
(1)「往生論註」的問答釋疑有那些?
(2)什麼是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前五疑)?
(3)什麼是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後五疑)?
(4)什麼是永明延壽的西方六重問答?
(5)什麼是蓮池大師的「淨土疑辯」?
(6)什麼是曇鸞大師的安樂淨土九問答?
(7)蓮池大師的「西方發願文」的內容及六大綱要是什麼?
(8)「彌陀要解」中什麼是善根福德因緣?
(9)實賢大師的「西方發願文註」,其中的二十八問是什麼?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51174
  • EISBN:978626715144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4MB

图书试读

作者序
  
  本書「大乘起信論義記別記研究」,全書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為華嚴宗法藏大師所著「大乘起信論義記」之釋文。
  
  第二部分同為法藏大師「大乘起信論別記」之釋文。
 
  第三部分為作者對大乘起信論原著及法藏之義記及別記二書,加以綜合會通所衍生之問題,進行問題之探討研究。
 
  大乘起信論的作者為馬嗚菩薩,譯者為真諦三藏。對於作者及譯者,法藏認同上述說法,不過作者及譯者之真偽迄今仍有爭議,本書於問題研究中有加以探討。
 
  大乘起信論全書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正宗分有五分,分別為因緣分、立義分、解釋分、修行信心分、勸修利益分。
 
  序分以「歸敬頌」起頭;流通分以「流通頌」結尾。
 
  正宗分有五分。
 
  一、因緣分:述及造論的理由有七種。
 
  二、立義分:談及大乘的法及義。法即眾生心;義指體相用三大。
 
  三、解釋分:探討包括真如;生滅心(阿梨耶識、覺不覺、本覺始覺、根本枝末不覺);生滅因緣;生滅相狀;染淨互熏;義大;真生不二;對治邪執;分別發趣道相。
 
  四、修行信心分:討論四信包括真如、佛、法、僧;五行包括施、戒、忍、進、止觀;及彌陀易行。
 
  五、勸說利益分:總說利益,及以聞思修三慧別說利益。並舉出誹謗之罪。最後結勸。
 
  關於本書第一部分,「大乘起信論義記」一書之釋文。
 
  全書共有七卷,法藏以十門解釋此論,包括一辨教起所因、二諸藏所攝、三顯教分齊、四教所被機、五能詮教體、六所註宗趣、七釋論題目、八造論時節、九翻譯年代、十隨文解釋。
 
  卷一即解釋上十門之第一至第九門,見本書文中說明。
 
  卷二從第十門隨文解釋起,迄不空言說真如。文中解釋「大乘起信論」有三分,依序分、正分、流通分三分解釋。
 
  卷三從心生滅起,迄覺之四種體相。
 
  卷四從不覺義起,迄分別粗細生滅相。
 
  卷五從四種法熏習義起,迄觀察知心無念隨入真如門。
 
  卷六從對治邪執起,迄眾生心有垢法身不現。
 
  卷七從修行信心分起,迄最後流通分之流通頌。
 
  關於本書第二部分,「大乘起信論別記」釋文。
 
  別記共分三十五段分,從第一、釋題目,迄至第三十五、四謗義。各段分詳見本書別記部分之釋文。
 
  關於本書第三部分之「問題研究」,共分十四段分,包括探討大乘起信論的真偽、真如緣起三大難、無明有無厚薄、起信論的地位及其影響、起信論的註疏、體相用三大論、法數與修行位階、熏習論、心識論、生滅與不生滅論、真如與如來藏、佛三身論、智論、四信五行之修行等。
 
  尤其對止觀深入探討,並比較各宗及各經對止觀之看法,兼探討小乘之禪法。
 
  最後探討念佛法門,包括生西之條件;如何修持才能生西,及一些淨土宗的爭議問題。
 
  大乘起信論不管其真偽如何,確是一本難得一見的好書,言簡意賅,文辭優美,無論佛法正知見及實踐修行均有深入探討。本書主張一心(眾生心);二門(真如與生滅門);三大(體相用三大);四信(真如、佛、法、僧);五行(施、戒、忍、進、止觀)。文中尤其指出一些法數如生住異滅四相、五意、三細、六粗、六染心等與修行位階的明確配對。
 
  大乘起信論的理論及其思想對中國八大宗之華嚴宗、天台宗、三論宗、禪宗等影響至為深遠。
 
  起信論同時也提出與唯識宗不同的心識看法及熏習見解。
 
  作者愚見以為「大乘起信論」確為一本能夠引起眾生「信仰大乘」的重要典籍,尤其經法藏大師以「義記」及「別記」二書,加以深入發揮闡述,益見大乘正知正見之發露。
 
  作者爰此著作本書:「大乘起信論義記別記研究」一書,除饗讀者,並期能引導初學進入大乘佛法。
 
  佛法如斯浩瀚,作者管見恐有未逮,尚祈各方賢達大德不杏匡正是幸。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研究的題目,讓我立刻聯想到圖書館裡那些堆積如山的古籍影本。要能從浩如煙海的註疏中,提煉出「義記」和「別記」的精華,並進行系統性的「研究」,作者的學問肯定非同小可。我期待的,是它在梳理這些歷史文獻脈絡時,能展現出高超的文獻學功力。例如,某些義記的觀點可能只在某個特定時期流行,作者能否指出這種觀點的興衰與其背後的思想動力?尤其是在詮釋「心性本寂」與「妄念紛飛」如何統一的問題上,不同義記的切入點往往大相逕庭。如果這本書能像一座光學儀器,將這些古老的思想光譜精確地分解出來,讓現代讀者能看到每一個學派的獨特視角,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了一本普通的佛學讀物,它成了理解中國佛教思想史發展的一個重要切面。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佛學書籍,很多都寫得太過於普及化,少了點硬底子的學術氣息。我比較偏好這種針對特定經典進行深入挖掘的專著。光是「義記」和「別記」這兩個詞,就知道這本書不是泛泛而談。這代表作者必然是下過苦功,仔細比對了諸多古代註疏的文字和邏輯結構。我特別好奇,它在處理《起信論》中關於「信」的層次——從世間信到出世間信——時,是如何運用這些「義記」來深化理解的。如果它能清晰地區分出不同義記在闡釋「信」的次第時,其側重點在哪裡,這對我們理解大乘菩薩道的實踐路徑,無疑是極有幫助的。這不是一本可以拿來隨便翻閱的書,而是需要坐下來,泡壺茶,仔細揣摩的學術鉅作。

评分

這本專書的出現,簡直是給那些在佛學研究領域打滾多年的老手們的一劑強心針。我聽說,很多關於《起信論》的註解和科判,不同的宗派有不同的詮釋角度,這往往讓想做比較研究的學者們傷透腦筋。如果這本「別記研究」能把不同義記之間的異同點,用一種非常細膩且學術性的筆法呈現出來,那簡直是功德無量。我個人非常關注它對「依他起性」與「圓成實性」之間轉變機制的論述深度。畢竟,這個部分是談論如何從染污的凡夫心轉向清淨佛性的關鍵所在。我希望它不只是做表面功夫的整理,而是能深入挖掘不同學派在詮釋上的細微差異,甚至指出某些詮釋的時代背景或局限性,這樣的研究才是有學術價值的。期待它能成為未來研究《起信論》的權威參考書。

评分

從出版的氛圍來看,這本《大乘起信論義記別記研究》似乎走的是嚴謹的學術路線,這點非常吸引我。我希望這本書的行文風格能保持一種克制而精確的學術語言,避免過度渲染或煽情。我最欣賞那種能夠在複雜的義理迷宮中,為讀者開闢一條清晰路徑的著作。對於《起信論》的核心概念,如「一體二門」的辯證關係,不同義記是如何分別解讀這「二門」的相待與不相待的關係,我想這本書必然會給出深入的比較分析。如果能看到作者如何精準地引用原文,並結合後世的學術發展脈絡來評析這些義記的貢獻與不足,那對我釐清自己對佛法的認知框架,將有決定性的幫助。這類研究,是學術傳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评分

哎喲,這本《大乘起信論義記別記研究》聽說很深奧,光看書名就讓人頭皮發麻,不過對於真心想在佛法上鑽研的人來說,這絕對是本寶典。我最近剛開始接觸佛教哲學,常常在一些名相上打轉,像是「如來藏」、「真如」這些概念,光是看原文就覺得霧裡看花。這本書如果能把那些義疏和註解仔細地梳理一遍,那對我這種初學者來說簡直是救星。我期待它能像一把鑰匙,幫我打開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佛學難題。特別是針對《起信論》中那些看似矛盾,但實則層層深入的論述,如果這本書能提供清晰的脈絡,讓我明白古德們是如何層層解構、層層闡發的,那對我建立穩固的知見絕對是大有裨益。畢竟,要真正「信」入大乘法門,光憑感覺是不夠的,需要有紮實的文獻和邏輯支撐,這本研究專著的價值就在於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