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動物烏托邦:跨越國界的動保前線紀實 (電子書)

尋找動物烏托邦:跨越國界的動保前線紀實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龍緣之
圖書標籤:
  • 動物保護
  • 動物福利
  • 紀實文學
  • 環境保護
  • 跨國調查
  • 動物烏托邦
  • 社會議題
  • 非虛構
  • 電子書
  • 動物權益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橫跨半個地球的深入考察與深刻自剖
含括第一手文字紀錄與及珍藏彩色圖像

從颱灣齣發,前進全球的動物保護現場,
踏上一段沒有終點的旅程,隻為記住那些被遺忘的爪印

參訪歐洲各國的動保機構,遠赴日本的動權組織實習;
臥底探察北歐的皮草產業,深入中國的大熊貓棲息地;
從看似歡樂的動物園、馬戲團,到悲慘的養殖場與實驗中心,
儘管眼前充斥著不堪的醜惡,歷經同情疲勞的挫摺,
她仍一路跌跌撞撞走來,最終勇敢而坦誠地記錄下這段歷程。

  對動保陌生,或是剛剛接觸的讀者可將本書視為動保遊記,一本看似無心插柳,又像精心規劃的遊記。當然,好的遊記,也是一場生命思辨之旅,總是在白描之外──或是同時──又能讀到許多發人深省的思考,值得關心動保的人慢慢體會。──硃增宏/颱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

  我曾經以為我大緻瞭解緣之的生命歷程與運動參與。直到閱讀此書,纔知道當中更多的麯摺跌宕、更多的悲喜苦痛,以及因動物而來的生命刻痕與轉化。──李鑑慧/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係教授

  動保的種子當然是在更早之前播下的,但自2008年隻身遠赴北京求學開始,作者展開瞭一段在世界各地吸取養分、成長茁壯的動物保護之旅。

  在這十餘年間,她曾調查中國的動物園,逐一記錄展演動物的處境,盡其所能為動物發聲、倡議;她曾前往歐洲考察,從英國、法國到荷蘭,參訪為數眾多的動物庇護所和收容所,深感不同文化下的觀念衝突,也不時對歐陸國傢的動保現況感到失望;在日本動物權利中心實習時,除瞭每週參與遊行籌劃、街頭啟發活動外,她也透過田野調查見證這個已開發國傢對農場動物的漠視。

  為瞭獲得第一手資訊,她遠赴北歐諸國,臥底潛入皮草產業重鎮,終於在芬蘭的皮草拍賣行見識到這條神祕又完備的產業鏈,更在丹麥的水貂養殖場和挪威大學的實驗養殖場中,目睹處死動物以取得皮草的毒氣設備。當她造訪四川大熊貓棲息地時,浮上心頭的是對「物種歧視」現象的質疑──同樣身為熊科動物,黑熊為何遭到每日「活熊取膽」的痛苦,大熊貓卻得到全球的矚目?

  最重要的問題在於,書中娓娓道齣的動物遭遇並非過去式,而是進行式,甚至在可預見的未來仍會持續存在。在本書寫作的當下和被閱讀的此刻,那些動物甚至仍在原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到生命被消磨殆盡。

  本書記錄的是動保界鮮有的書寫角度、動保人未曾傾訴的生命故事;是勇於剝開現代社會美好的皮相纔能揭露的真相,也是長年纍月站在第一線纔能目睹的現實;作者十餘年來的心血所形成的結晶,不單是動物保護的經驗與理論,還有作為一位動物倡議者的成長軌跡。這是一部具備高度社會關懷、文化觀察與哲學省思的作品,更是一本旁觀動物之痛苦的我們必須閱讀、反思,然後有所作為的啟發之書。

本書特色

  ‧書衣展開就是動保桌遊,讀者可與本書故事對照,進行一段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的紙上動保之旅,瞭解各地的動物保護現況與事件,乃一良好的生命教育學習管道。
  ‧收錄近百張作者在世界各國從事動保運動與相關考察的第一手彩色照片。
  ‧收錄動保議題關鍵字,每章章末並有相關專欄,引領讀者進一步深入思考。

專文推薦

  硃增宏/颱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
  李鑑慧/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係教授

誠摯推薦

  Sera/「鳥語獸躍」粉專版主
  玄陵/世界愛犬聯盟創始人
  颱灣友善動物協會
  颱灣石虎保育協會
  颱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
  颱灣動物平權促進會
  颱灣懷生相信動物協會
  好好愛牠協會
  行動亞洲ACTAsia
  李幼鸚鵡鵪鶉小白文鳥/影評人.動保倡議者
  吳宗憲/臺灣動物與人學會理事長
  吳盈瑾/社團法人颱灣愛兔協會理事長
  洪芳怡/作傢.文化研究者.動物權倡議者
  陳幸蕙/作傢
  陳嘉銘/香港中文大學「動物.文化.社會」創科老師
  陳懷恩/「動物社會工作」粉專版主
  張傢珮/全球動物權運動幕後英雄獎得主
  黃文倩/淡江大學田野調查研究室主持人
  黃宗潔/東華大學華文係教授
  黃美秀/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
  愛鼠協會
  蕭人瑄/黑猩猩行為與保育推廣講師
  錢永祥/《思想》雜誌總編輯
  關懷生命協會
  釋昭慧/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係教授

 
城市秘境的生命脈動:一個社區觀察者的自然手記 作者:林子涵 齣版社:遠方文化 頁碼:420頁 ISBN:978-986-98765-4-3 --- 內容簡介 《城市秘境的生命脈動:一個社區觀察者的自然手記》並非一部宏大的生態史詩,而是一本深入肌理、充滿人情味的社區自然觀察實錄。本書聚焦於一個典型的、快速發展的東亞城市邊緣地帶——“青溪社區”,作者林子涵用近十年的時間,以極其細緻入微的筆觸,記錄瞭這片看似被鋼筋水泥完全占據的土地上,野生動植物頑強而微妙的生存景象。 這本書的核心魅力在於其“在地性”和“時間性”。青溪社區的發展軌跡,是無數現代都市群體的縮影。從最初的農田被徵用、舊房被拆除,到高樓拔地而起、人工景觀占據主導,作者的鏡頭始終對準那些“被遺忘的角落”:廢棄工廠的瓦礫堆、被高架橋陰影籠罩的狹窄河道、以及社區公園裏那些被刻意修剪成幾何形狀的草坪邊緣。 一、 城市縫隙中的生命韌性 林子涵的觀察首先從最微小、最不易察覺的生命開始。她記錄瞭麻雀在空調外機滴水聲中築巢的奇跡,描述瞭野貓傢族如何巧妙地利用居民樓下廢棄的地下管道係統建立其領地。書中用大量篇幅探討瞭“邊緣物種”的適應策略——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從未真正“看見”的生物。 例如,作者花費三年時間追蹤記錄瞭一群遷徙路綫經過此地的黑翅鳶。她詳細描繪瞭這些猛禽如何在城市熱島效應影響下,利用高層建築形成的上升氣流進行盤鏇和捕食,以及它們對城市噪音和光汙染的細微反應。這種記錄絕非空泛的物種名錄,而是結閤瞭行為生態學與社會環境的交叉觀察。 二、 人類活動的無形影響 本書的另一個重要維度是探討人類行為對城市生態鏈的重塑。作者並非采取批判性的生態中心主義視角,而是以一種近乎人類學傢的審慎態度,審視人與非人生命的互動。 書中記載瞭社區居民在無意中形成的“共生”模式。例如,某位獨居的老者堅持在自傢院子裏種植特定的蜜源植物,意外地為城市中的獨角仙和特定種類的蝴蝶提供瞭關鍵的棲息地。相反,作者也記錄瞭現代園藝趨勢如何通過引入單一、觀賞性強的外來植物,如何擠壓瞭本地昆蟲的生存空間,造成瞭局部生態的“同質化”。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關於水域的章節。青溪社區有一條被部分截流和水泥硬化的河流。作者通過對河水水質變動與水生昆蟲群落結構的長期監測,揭示瞭每年夏季大型社區活動、節慶煙火以及化糞池清理周期對河道生態的短期與長期影響。這些分析充滿瞭紮實的田野數據支撐,避免瞭泛泛而談的環保口號。 三、 社區記憶與自然遺産的衝突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社區的自然記憶也麵臨消逝的風險。《城市秘境的生命脈動》捕捉瞭這種失落感。作者記錄瞭被拆除的舊果園、被填平的小池塘,以及這些地貌變遷後,原有生物群落如何艱難地遷移或消亡的過程。 其中一章詳細描述瞭“樟樹街”的變遷。這條街原是幾棵百年老樟樹提供濃密樹蔭的休憩地,是許多鳥類和鬆鼠的重要中轉站。當城市規劃決定拓寬道路,移除這些老樹時,作者記錄瞭居民的惋惜、對未來環境的擔憂,以及動物們在新的、更小的綠化帶中掙紮適應的場景。這種對“非正式生態地標”消逝的挽歌,是全書最動人的部分之一。 四、 觀察者的角色與“看見”的力量 林子涵在書中坦誠地分享瞭自己作為觀察者的心路曆程。她思考,在一個高度工業化、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如何纔能真正“看見”身邊正在發生的一切生命故事?她提倡的“慢觀察”方法論,強調耐心、重復采樣和對細節的執著。她筆下的自然,不是遙遠保護區裏的珍稀物種,而是我們每天上下班路上遇到的那隻在電綫上跳躍的八哥,是窗颱上悄悄萌發的野草。 本書的文字風格兼具科學的嚴謹與文學的細膩。作者擅長運用生動的比喻,將復雜的生態關係轉化為易於理解的日常生活場景。例如,她將城市中的蟻群社會比喻為地下運作的“共享單車網絡”,高效而無情地進行資源調度。 《城市秘境的生命脈動》最終導嚮一個重要的思考:真正的生態保護,或許並非僅僅依賴於遙遠的保護區建立,而更深植於我們對腳下這片土地上每一個微小生命的尊重與理解。它是一封寫給城市居民的情書,邀請每一位讀者重新審視自己日常生活的背景闆,發掘隱藏在喧囂之下的、堅韌不拔的生命奇跡。這是一部獻給所有生活在現代都市中,渴望重新連接自然脈搏的人們的必讀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龍緣之


  齣生於颱北。北京大學電影學碩士,北京清華大學科技哲學博士。現為臺灣動物與人學會理事、國際非政府組織行動亞洲(ACTAsia)亞洲區代錶、關懷生命協會動保紮根教育平颱諮詢委員。

  著有China's Fur Trade and its Position in the Global Fur Industry(UK, 2019; Update 2020/2021)、繪本《小狐狸的媽媽;媽媽的小狐狸》(與施暖暖閤著,2022)、《動物友善城市指數調查研究報告》(世界愛犬聯盟)等。學術論文發錶於《成大歷史學報》、《當代電影》等核心期刊,不定期為《信睿周報》等海內外刊物和網站提供文章,纍計數十篇。2019年發起「動保龍捲風」新媒體平颱,為知名動物權利哲學傢湯姆.雷根與妻子南希(Tom&Nancy Regan)所創立的文化與動物基金會(Culture and Animals Foundation)年度受獎人。

  從國中開始喜歡電影和藝術,熱心參與社會運動。於華梵大學哲學係就讀時,受到硃增宏老師啟發,畢業後搬到北京全力投入動物倡議並攻讀學位。碩士期間,以1930年代上海的「獸片」(動物主題電影)熱潮為研究主題。博士階段投入對大熊貓保護歷史的STS(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揭示保育和動物保護觀念的社會建構過程。曾赴東京工業大學進行海外交流,並於日本動物權利中心實習,期間發起聯閤日本、韓國、颱灣、香港和中國大陸地區的「亞洲零皮草」倡議,近年則於歐洲進行獨立跨國調查和研究工作。研究興趣包括動物研究、動物和藝術,以及大熊貓保育、展演動物和皮草等議題。

  「動保龍捲風」inktr.ee/animalpeptalk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場生命思辨之旅  硃增宏(颱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
【推薦序】緣之的動物之緣  李鑑慧(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係教授)
 
前言
 
序章 飛天術和搖滾樂
 
1 緻命的(可)愛:從活熊取膽到動物奇觀
Column動物園應該存在嗎?科學傢無法迴應的哲學問題
 
2 歐洲收容所裡的夢想傢:現代動保的起源與發展
Column找一頭自願被吃的豬
 
3 一個也別記得:同情,意謂著痛苦
Column人類是狗最好的朋友嗎?
 
4 成為東京街頭的三明治人:農場動物處境調查
Column傳統文化和動物權利,孰輕孰重?
 
5 在芬蘭,做一隻披著狼皮的羊:衣櫃裡的野生動物
Column庇護所裡的鬥士
 
6 北歐黎明前的黑暗:目擊皮草養殖場中最後的身影
Column無國界的社會運動
 
7 有些動物更平等:探訪大熊貓的故鄉
Column保護旗艦物種,我們做對瞭嗎?
 
終章 動物是我的導師
 
緻謝
 
附錄 動物保護議題筆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600373
  • EISBN:978626960038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3.5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一場生命思辨之旅  
硃增宏(颱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


  對動保陌生,或是剛剛接觸的讀者可將本書視為動保遊記,一本看似無心插柳,又像精心規劃的遊記。當然,好的遊記,也是一場生命思辨之旅,總是在白描之外──或是同時──又能讀到許多發人深省的思考,值得關心動保的人慢慢體會。

  作為遊記,本書娓娓道來,引人好奇。不經意就有個褐色幽默,例如寫給中國國傢領導人的信,郵差其實不知道如何投遞;或是China曾被戲稱為「拆哪」,影射北京的現代化「都更」對城市古建築的大量破壞;以及芬蘭官方「聖誕老人」說來訪的習近平「是個好孩子」,因為「絕大多數人不會想去傷害動物,更不會以虐待牠們為樂」,作者相信:習近平這個「好孩子」應該也是如此吧?

  作者遊歷多國,串起來的動保故事,麵嚮極廣。有的讓人增廣見聞,例如北歐三國皮草產業研究之旅,或是關於大熊貓保護與利用的種種;也有令人怵目驚心的動物受虐畫麵,齣現在由佛教組織經營的護生園區;又或具體而微地說明即使是在動保先進國傢,還是有無數尚待努力的議題;更有宛如電影情節般,緊張起伏的臥底調查。

  本書值得關心動保的人體會、思考其中「思考」的地方不少。例如,動保之神為何變成神棍?

  作者參與「動物是朋友」一係列推廣素食主義的運動,結閤其在中國求學、生活和戀愛的經驗,親身感受原本純潔又神聖的動保如何被名利摧毀。作者自問:「什麼時候,所謂的幫助動物隻是養活一小群人的手段瞭呢?」甚至將這種感受跟邪教的跟隨者比較,包括領導者的特殊魅力、在群體效應下親近者自我洗腦,以為誌同道閤,重獲新生、倍感自由。

  「……生命彷彿被賦予瞭特殊的價值──實踐和推廣素食,或任何一種我們領悟齣的『真理』。」

  推廣素食,而且就隻是透過音樂、藝術和演講、寫文章的倡議,實在很難跟導引信徒自殺或是殺人的邪教放在一起比較。畢竟,實踐和推廣素食,還是作者以及許多動保人士可以接受的「真理」。

  問題齣在倡議者──在作者眼裡──墮落瞭。但更大的問題可能在於,在造神運動中的雙方,也就是倡議者的墮落和追隨者的盲目,都是齣於相同的迷思。

緣之的動物之緣  
李鑑慧(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係教授)


  每個動保人的故事,皆有其殊異時空與不同承續。在颱灣時空之下,緣之算是第二代動保人瞭;置於全球動保脈絡,她則承繼瞭更為深遠的動保遺產。當然,緣之個人生命的獨特性,自也使其與動物之緣,獨樹一幟也別具一格。

  在這段屬於緣之與她眾多同伴物種的生命故事中,你將首先見到一個年輕的、搖滾的、深具全球移動力的動保人。在龐大的全球性動物利用結構之中,緣之突破重重藩籬與疆界,帶領我們走訪各個關鍵現場:北京大城、中國各大動物園、英法的動物收容所、日本的豬隻養殖場、芬蘭的皮草拍賣中心、挪威的大學養殖場、四川的自然保護區、河南的護生園、各地無國界的動保團體等。這些地方,不僅僅是緣之與其親族建立連結之處,更是全球動物利用與動保政治上演的主要場域。於其中,人類支配結構下的野生動物、農場動物、錶演動物、皮草動物、實驗動物等,往往因為與人類之遭逢而傷痕纍纍且各自懷著段哀傷故事。故事之中除瞭交錯著不同人群與牠們之間的利用、虐待、憐惜、照護,以及釐不清的曖昧與矛盾關係,更也交纏著動保運動中長存之辯證與道德難題:動物權與動物福利之辯、傳統文化與動保價值之衝突、全球動保政治中的西方優位意識、不同物種所受之差別待遇、寵物飼養之正當性等。而編織起書中繁複故事之網的,則是一位想方設法迴應著來自動物的倫理召喚而靈活切換於不同身分之間的百變主角:動物救援者、科學史博士生、學術研究者、潛入調查者、動虐見證者、動保見習生、倡議者、教育者……。但當你或正著迷於這生氣滿滿、創意無窮、勇於跨界的新世代動保人的奇特經歷時,隨著故事推進,你也將見到眾多動保人所共承的艱難遺產與雷同經歷:殘酷現實、無盡傷痛、疲憊懷疑、同情疲乏,以及對於人心、結構與其他一切之絕望。

  也忘瞭與緣之是如何聯繫上的,但總之我們在成大光復校區對麵有著大片陽光灑落的咖啡廳中,第一次會麵就長談瞭起來。接著她多次參與瞭我的課程教學,我邀請她談皮草運動、談大熊貓保育,每每於同學的迴饋單中,總可見到緣之所激發起的年輕人改革熱情。我也感佩於緣之動保經驗之豐富、熱力之不絕。我曾經以為我大緻瞭解緣之的生命歷程與運動參與。直到閱讀此書,纔知道當中更多的麯摺跌宕、更多的悲喜苦痛,以及因動物而來的生命刻痕與轉化。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