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好的孤獨:培養獨活能力,與別人保持無負擔的聯繫,想要一個人待著的時候也沒問題 (電子書)

剛剛好的孤獨:培養獨活能力,與別人保持無負擔的聯繫,想要一個人待著的時候也沒問題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鎌田實
图书标签:
  • 独处
  • 自我成长
  • 人际关系
  • 情绪管理
  • 心理学
  • 独立
  • 内省
  • 幸福感
  • 生活方式
  • 个人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孤獨,其實是最大的自由。

人生本來就是一個人的旅程,
與其為孤獨所困,
不如培養「獨活」的能力,
享受剛剛好的孤獨。

  全球性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人與人的相處模式,也讓我們更加嫻熟地運用網路、3C、社交軟體來遠距工作、上課、購物,與親友交流。或許你會因此而體驗到前所未有的孤獨,並為此感到不安。

  儘管如此,仍然有許多人因為擁有獨處的時間,才能自省、深思,不受外界左右,做出他們人生中的重大決定,進而收穫豐富、美好的工作成果,度過精采有趣的人生。

  本書作者鎌田實,除了致力於國際人道援助工作,也在日本各地推廣「健康鍛鍊運動」,讓日本長野縣這個「短命縣」,成功轉變為數一數二的「長壽縣」。他累積行醫與生活經驗寫下本書,提倡培養「獨活」的能力,希望可以盡量減少大家對獨自生活的負面想法,發現心靈處於孤獨狀態也有美好的一面。

  人類適合獨活
  ◆「獨活」的好處

  .提升自主性,不再對他人過度察言觀色。
  .自我價值觀明確,具有更強大的自我認同感。
  .漸漸減少被社會壓迫的感覺。
  .能夠湧現不受他人影響的獨特觀點。
  .因為能領會孤獨,才能更加明白應該珍惜他人,也學會怎麼去愛別人。

  ◆剛剛好的孤獨是自立,不是孤立
  .自立是積極的孤獨:並非只靠自己,必須求助於人時,也有可依靠的對象。
  .孤立是消極的孤獨:在緊要關頭沒有任何求助的對象,也沒有人會主動伸出援手。

  ◆人的內心有想要獨處的欲望
  .如果想與人聚會的欲望太過強烈,可能會被埋沒於群體中;而想獨處的渴求過於旺盛,則可能導致加深被社會孤立的風險。現代人最合適的生活方式,就是學習如何好好掌握這兩方面的平衡。
  .為了避免被不必要的關係搞得手忙腳亂、防止被無所謂的關係奪走自己的寶貴時間,或許我們該鼓起勇氣去斷捨離一些與他人的連結關係。

  ◆藉由獨處,修正人生軌道
  .若想找回真正的自我,獨處時間是必要的。一個人專注凝神時,便能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使心靈平靜下來。
  .如果能夠好好地面對真實的自我,今後應該也會自然而然萌生出想要更珍視自己的想法。這是因為我們已經意識到「自己在什麼樣的時刻會感到幸福」,也明白為此應該怎麼做對自己比較好。

  落實獨活的理念
  ◆改變環境與調整心態

  .換位思考:藉由轉換工作、移居等方式,為生活帶來轉變。
  .接受並享受獨居生活:不管是否與他人同住,人生奮鬥到頭來是一場「個人賽」,我們還是必須學會「獨身自立」。
  .與社會維持連結:就算成為擅長面對獨處時間的人,也不能忘記與社會建立和緩舒適的連結關係。
  .不拘泥於傳統價值觀:無論已婚或單身、有家人還是沒家人,孤獨的感覺都不會消失。如果能不執著於傳統的價值觀非要有自己的家庭,,就能好好地享受孤獨。
  .設定目標:為工作與生活定下目標,並確認「是否與自己的信念相符」。
  .行為改變技術:例如藉由改變作息,打造「屬於自己的時間」。

  ◆有助獨活的興趣及生活技能
  .書寫日記:記錄每天日常的情緒,或者特殊事件當下的感受。
  .閱讀習慣:讀書能夠撫慰寂寞的心靈,書本也是不可或缺的朋友。
  .規律運動:在活動身體的時候,能夠放空自己的大腦,不安的情緒也會跟著消失。
  .懶人料理:不費力地準備餐點,這類能獨力完成的事情,是獨活必備的技能。

  醫生的孤獨處方
  ◆如何防止被孤立

  .不要過度侵犯對方的「領域」。
  .不要害怕被他人的言行刺痛。
  .絕對不要把責任都推到對方身上。
  .即使失敗也不要築起防衛的高牆。
  .懂得肯定自己,也能肯定他人。

  ◆心靈上的斷捨離
  .不要在意周遭人對自己的評價。
  .與其與他人比較,更要重視自己的滿足感。
  .不要再想著「好希望能得到別人的稱讚」了。
  .放下感到不安的時刻。

  ◆鍛鍊健康的身體
  .曬太陽。
  .持續做些輕度運動。
  .避免陷入「對生活感到無力」的心理狀態。
  .保持良好的姿勢。
  .注意季節的變化。

  ◆「剛剛好的孤獨」是:
  .只屬於自己,並且可以自由自在、隨心所欲運用的時間。
  .不被周圍的雜音所擾亂,以自己認為舒適的方式生活,在內心萌生新的自我,並靠著這股嶄新的力量,充實自己的內在。
  .在獨身自立而活的同時,也要在自我的孤獨不被妨礙的狀態下,保有與他人建立無負擔連結的意識。
  .領會孤獨,才能更加明白應該珍惜他人,也學會怎麼去愛別人。
  .正因為非常珍惜自我的孤獨,所以也十分能夠體會他人的孤獨。因為可以做到互相尊重,才能夠結交到在危急時刻會向自己伸出援手的朋友。

  目標讀者
  1.因不適應遠距工作、遠距上課而感到孤單的人
  2..對家人、親友等人際關係感到厭煩,想要做出改變的人
  3.不擅長面對孤獨、與自己相處的人
  4.即將或已經展開獨居生活的人
  5.對退休後的生活毫無頭緒,不知如何自處的人

本書特色

  作者為地區醫療經驗豐富、著作等身的醫師,擅長以淺顯易懂的文字介紹專門知識。本書對於在兩年多的疫情期間面對人際關係的變化,以及如何面對人生下半場,乃至死亡的課題,都有相當獨特的見解。在這個「社交距離」已成常態的時代,「剛剛好的孤獨」是每個人都必須學會的技能。
 
沉浸式阅读体验:探寻人际关系与自我成长的多维视角 精选书目推荐:多角度解读现代生活中的连接与独立 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互联时代,信息与社交的洪流似乎永无止境。然而,在如此紧密的连接背后,个体对“距离感”和“自主空间”的需求却日益凸显。本推荐书单聚焦于那些探讨如何平衡亲密关系与个人边界、如何在人群中保持自我清晰、以及如何构建更健康、更可持续的人际互动模式的著作。这些书籍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乃至个人成长等不同维度,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应对现代情感挑战的实用工具和深刻洞察。 --- 第一部分:心理学与情感边界的构建 1. 《亲密关系的艺术:如何设定健康的界限与期望》 核心内容概述: 这本书深入剖析了亲密关系中“边界”这一核心概念的复杂性。作者首先指出,许多人际困境源于模糊或缺失的个人界限,导致情感的过度卷入或不必要的牺牲。全书围绕三个关键支柱展开:识别边界、清晰沟通、以及维护边界。 书中提供了大量情境分析,例如:如何处理来自家庭成员或伴侣的过度干涉;在职场环境中,如何礼貌而坚定地拒绝不合理的要求;以及更深层次的,如何区分“我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它详细阐述了“被动型”、“攻击型”和“果断型”三种沟通模式的差异,并指导读者如何发展出“果断型”的沟通技巧,用“我信息”来表达需求和感受,而非指责对方。 此外,本书的重点之一在于“情感独立性”的培养。它探讨了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解释了不同依恋模式(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如何影响我们对亲密程度的接受度。对于那些在关系中总是感到窒息或过度依赖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重建自我价值感和内部稳定性的具体练习。它强调,健康的亲密关系建立在两个完整独立个体自愿连接的基础上,而非相互填补缺失。 2. 《高敏感人群的生存指南:理解你的天赋与挑战》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致力于为具有高度感知力(HSP,Highly Sensitive Person)的读者提供一个理解自身特质的框架。高敏感人群往往对环境中的刺激(光线、声音、他人的情绪波动)反应更为强烈,这使得他们在社交场合中更容易感到疲惫和不堪重负。 本书并未将高敏感视为一种缺陷,而是将其定位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学特质”,强调其在洞察力、同理心和创造力方面的优势。然而,它也直面了这种特质带来的挑战,特别是“社交能量耗竭”问题。 书中详细解释了如何管理“刺激超载”(Sensory Overload)。它提供了一套实用的“能量预算”管理系统,教导读者如何量化社交活动、噪音环境和信息摄入所消耗的“心力”,并据此规划休息和独处的时间。内容涵盖了如何建立一个能够滋养敏感神经系统的物理环境(例如,在家中设置“感官避难所”),以及如何在面对批评或冲突时,运用“去中心化”的思维模式来保护自己的情绪边界。这本书是寻求在喧嚣世界中找到内心平静的敏感灵魂的实用手册。 --- 第二部分:社会学与现代生活哲学 3. 《独处的力量:从逃避到选择的哲学转向》 核心内容概述: 这部著作从哲学和历史的角度,重新定义了“独处”(Solitude)的价值,将其从被动的“孤独”(Loneliness)中剥离出来,提升为一种主动的选择和一种重要的精神实践。 作者追溯了从古代哲学家(如斯多葛学派)到现代思想家对独处的论述,强调了“非生产性时间”对心智成熟的必要性。书中辩证地分析了在社交媒体时代,独处如何成为对抗“持续连接疲劳”的有效解药。它区分了三种状态:被动的隔离(被迫的孤独)、逃避式的沉迷(用娱乐麻痹自己),以及主动的沉思(有意识地选择间隔)。 本书的核心论点是:深度创造力和自我认知都依赖于不被打扰的思考空间。 它提供了多种进入“深度独处”状态的路径,例如:数字排毒的阶段性实践、正念冥想作为保持内在稳定的工具,以及如何利用独处时间进行“心智重组”——即处理未解决的情绪和整合新信息。这本书激励读者将独处视为一种高价值的“自我投资”,而非一种社交失败的标志。 4. 《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精简你的关系与空间》 核心内容概述: 虽然常被视为关于物质整理的书籍,但本书将“极简主义”的原则延伸到了人际交往和时间管理领域。它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清除那些不带来真正价值的“关系噪音”? 书中提出,就像我们清理衣橱一样,我们也应该定期评估我们的人际网络。这种评估并非鼓励无情地“断舍离”,而是引导读者识别出哪些关系是“消耗型”的(单方面索取、带来压力),哪些是“滋养型”的(相互支持、共同成长)。 具体方法论包括:“关系负荷”分析,即量化每周投入在特定人际互动上的时间和情绪成本;以及“高质量连接”的优先排序。对于那些因为害怕被评价而维持大量无效社交的人,本书鼓励他们勇敢地减少在“表面社交”上投入的精力,从而释放出更多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少数真正重要且能带来深刻意义的关系中,或者留给自己。它倡导一种“选择性在场”的生活态度——只在真正需要或渴望的时候,全心全意地参与连接。 --- 总结:在连接中锚定自我 这四本书共同构建了一个全面的指导框架,帮助现代人在复杂多变的人际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舒适区。它们强调,真正的力量并非源于无限制的社交能力,而是源于对自身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对个人能量的审慎管理。通过学习设定清晰的界限、尊重自己的敏感性、主动选择独处,以及精简人际网络,读者可以构建一个既能拥抱世界的美好,又能坚实立足于自我的平衡生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鎌田實


  1948年生於東京。醫師、作家、人道主義者。諏訪中央醫院榮譽院長。東京醫科齒科大學醫學部畢業。1988年擔任諏訪中央醫院院長,2005年獲聘為榮譽院長。致力推動地區醫療,帶領長野縣成為健康長壽縣。擔任日本車諾比聯合基金會(JCF)理事長、日本與伊拉克醫療支援網(JIM-NET)負責人。

  鎌田醫生勤於筆耕,出版許多作品,並獲2006年讀賣國際協力賞、2011年日本放送協會(NHK)放送文化賞等獎項肯定。

  近期著作:《結構性中年危機》(暫譯)、《醫師食譜:為了愉快度過人生的簡單料理——鎌田式健康簡易飯》(暫譯)、《鎌田實的人生圖書館,改變你的書和電影與繪本四百選》(暫譯)等。

譯者簡介

陳綠文


  曾旅居日本。兼攻日語、大眾傳播。日劇日綜宅,熱愛日本文化,期望能一生沉浸在日文的世界裡。
 

图书目录

【前言】在「百年人生時代」推薦獨身自立的生活
 
第一章  「剛剛好的獨處時光」能夠改變人生
01這是磨練獨自生活能力的時代
02孤獨與孤立完全是兩回事
03人的內心深處有想要獨處的慾望
04培養「孤獨力」就不會招致孤立
05孤獨、孤立與獨居的風險
06孤獨充滿魅力
07減少執著會提高獨活的能力
08羈絆是珍貴的情感,也存在著陷阱
09家人之間潛意識的糾葛
10打造一個不被「毒親」擊垮的孤獨世界
11獨身自立能幫助你輕鬆過活
 
第二章  不合群、不被束縛,推薦的「獨活」形式
12刻意成為孤獨之人也沒問題
13人在社會上同時是「水平的人」與「垂直的人」
14獨身自立是不被輕易動搖的生活方式
15疫情是學習與自己相處的好時機
16獨自生活可培養人的根基
17閱讀教人領悟孤獨的價值
18獨處是重視自己的時間
19如何受益於打造自己的時間
20人生宛如獨角戲
21不要把孤獨和不安混為一談
22學習豪豬的生存哲學
23輕鬆掌握社交距離」的方法
 
第三章  減少傾向寂寞的孤獨感,提高「孤獨力」
24孤獨才是真正的傳染病
25「不情願的孤獨」正在急速增加
26不要被人生勝利組鼓勵孤獨的話語所矇騙
27換個角度思考何謂孤獨
28就算不得已的孤獨也有積極的意義
29社會共同努力減輕不得已的孤獨
30即便擁有家人,也會被孤獨和孤立的危機
31打造自己的容身之處
32即使結婚,也可能感到孤獨
33孤獨有害健康
34培養獨活的能力可降低離婚率
35巧妙克服孤獨的思考方式
36珍惜獨處時光並降低孤獨感的生活方式
37不與他人比較,隨心所欲地生活吧
38掌握孤獨的技巧
39鍛鍊強烈的自我意識
40孤獨擁有巨大力量
 
第四章  在團體之中才更須具備的獨活精神
41不分年齡,享受孤獨
42藉由獨處時間修正人生軌道
43所謂孤獨就是珍視每個個體
44孤獨是人類的本能
45不和他人比較,就不會陷入「寂寞的地獄」
46改變生活習慣,積極地獨活
47活用獨處時間的心法
48挑戰新事物,發現真正的自我
49普魯斯特在孤獨中創作
50磨練面對自己的技巧
 
第五章  如何掌握從「老境」中脫身的技巧
51鼓勵堅強地生活在孤獨之中的人
52即便資深也要虛心學習新知
53從接受現實開始獨身自立的生活
54無論活到幾歲,都可以獨自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55懶人料理有助悠然自得地獨活
56獨活的人也有舒適相處的朋友
57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58獨身自立的生活能湧現驚人的力量
59人生最後的階段是「個人賽」
60試著稍微為別人做些什麼
61珍惜獨處時光,找到自己的生活價值
62有伴卻感到孤獨,對身體健康不利
63每個人都能成為「孤獨達人」
64鍛鍊個人力量的健康獨活
65「一湯一菜冥想法」提升獨活的成效
66蠢蠢欲動的潛在慾望
67享受內心那份孤獨中的幸福感
68健康長壽地活,輕靈飄然地離世
69從死亡的恐懼解脫吧
70保持為了下一代著想的心態獨活
71從電影學習與體驗孤獨
 
第六章  以老年的「獨身自立」過活,你也可以成為孤獨達人
72就算身處群體之中也可以孤獨
73孤獨死真的如此不幸嗎?
74獨活也能留下美好的記憶
75孤獨死不是悲劇,而是應該受尊重的事情
76多數人期待在家中離世
77能獨身自立地生活,便不會在乎將如何離世
78獨活也可以非常帥氣地離世
79只要能忍受小小的不便,「自立死」並不困難
80你希望如何度過自己的人生
81美好的「自立死」
82為人生規劃各種期限
83人會為了什麼事情感到後悔
84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
85獨身自立,也珍惜人世間的緣分
86為死亡做準備也是為生活方式做總結
87不希望半吊子般地活著
88留下親筆書寫的遺囑
89從容地啟程前往另一個世界,是最棒的獨活
90積極轉念,展開精采的獨活
91獨身自立,貫徹自我的信念
 
【結語】「獨身自立」的處世哲學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42589
  • EISBN:978626314256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6MB

图书试读

前言

在「百年人生時代」推薦獨身自立的生活


  隨著新冠肺炎的疫情在全球大爆發,各地開始興起「崇尚單獨行動」的新生活方式。不管是購物、散步,還是外食,原則上都是一個人行動。除了避免出入人多混雜的場所,每天都過著盡可能不與他人接觸的生活。

  或許也因為如此,「孤獨」正成為一種熱潮。而年輕人之間流行的「孤身」和「獨活」也是典型的例子。

  正文會再詳細解釋,不過我還是想先說說自己認為的孤獨是什麼。我覺得,孤獨可以區分為「不情願的孤獨(消極的孤獨)」,以及「心甘情願的孤獨(積極的孤獨)」。不情願的孤獨是指對孤獨抱持否定的態度,並且認為「被迫過著這種自主管理的自肅生活,導致減少與人相處的機會,不僅因此感到寂寞,也失去活力」。

  相反的,心甘情願的孤獨是對孤獨抱持正面的態度,認為「雖然無法跟別人見面會有點寂寞,卻也相對獲得自由的時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或許不少人對孤獨的想法是一個人會感到寂寞。但很多時候我們並非「因為獨處所以寂寞」,而是對於「就算身邊有很多人,仍然覺得彼此之間存在距離」這件事感到更加寂寞。

  不過,請各位仔細想想:無論擁有父母、子女,或者擁有伴侶、朋友,我們最終都將會是獨自一人。大家都是一個人出生,一個人死去。就算夫妻倆共同生活,總有一天也一定會有一個人先離世。人生的尾聲是一場「個人賽」,這就是孤獨的本質。即便擁有家庭,也無法治癒人類根本上的孤獨。如今,我們更因為新冠肺炎的疫情,得以有機會重新審視這個被視若無睹的嚴肅事實。

  為此,我建議不要以「撫慰」的角度,而是以「享受」的角度看待孤獨。不是在孤獨中生存,而是去體會孤獨。也就是說,我推薦以「心甘情願的孤獨」這樣的心態過生活會比較好。以《人生論筆記》聞名的哲學家三木清曾說過:「孤獨並非情感,而是屬於理性。」也就是說,為了忠於自我地活著,我們也可能因此做出會使自己感到孤獨的行為。這是由理性所帶來的孤獨,非常值得尊敬。

  沒錯,你越是討厭孤獨,就越會陷入孤獨的泥淖。但是如果你能享受孤獨,就不會被周圍的雜音所迷惑,如此便能重新審視自己原本的樣貌,以「我想成為這樣的人」、「我想要這麼做」這類的意念,進而萌生出「新的自我」。像這樣「精神上的自立」,我將其稱之為「獨身自立」。

  獨身自立、獨活、孤身的新浪潮

  我想,孤身和獨活會在年輕人之間流行起來,或許是因為他們喜歡獨處,並且正在摸索如何獨身自立吧。

  以職場為例,在新冠肺炎的疫情爆發之前,公司內部通常有「不能比前輩或上司早下班」的不成文規定。但是年輕世代的想法是:「實在不知道這規定到底有什麼意義。」所以等下班時間一到,就毫不在意地直接離開。他們並非隨便丟下工作就走,而是在對「明明沒事情做卻還是得耗在公司」的惡習提出抗議。

  撇除留在公司加班的特殊狀況,完成工作的人會自由利用屬於自己的時間。他們花時間為自己充電、為自我成長而學習、查找自己想了解的資訊,這麼做也是因為珍惜個人的生活。

  後疫情時代改變以往重視上下階層關係的「縱向社會」,衝擊過往習以為常的規律,以及總是對周遭察言觀色的習慣。這是一個大家不能不去思考「我們今後該怎麼做比較好?」的時代。整個社會也必須找出「獨自活動是不應該的嗎?」這個問題的根本答案。

  不向他人撒嬌,也不諂媚他人,只是好好享受獨處帶來的好處。同時,也能充分和朋友或團隊進行交流。像這樣懂得如何享受孤獨的人,是不是也正在創造新的社會、建立新的體制呢?

  探尋「剛剛好的孤獨」

  本書將從各式各樣的角度看待孤獨的樂趣,及其美妙之處。不過,希望大家注意的是,本書並不是一本推崇「孤高」的書籍。現在市面上有許多受歡迎的作品會過分強調孤獨的好處,並使用「孤高」這個詞彙,以超然的態度追求理想中的孤獨。

  的確,我也認為孤高是接近理想中的孤獨。只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實踐如此高尚的生活方式。因此,本書所提倡的是,雖然平常會和別人聯繫,但是「當想要一個人待著的時候,獨處也沒關係」的觀念。我認為能夠像這樣享受「剛剛好的孤獨」,是一件很棒的事。

  仔細想想就能明白,擁有自己的獨處時光,實在很幸福。無論是誰,生活在這個「百年人生」的時代,肯定都會多出不少必須與自己相處的時間。或許,我們感受到孤獨的時刻也會因此變得越來越多,但是相反的,能夠享受孤獨的時光也會因此變得越來越長。

  即使身邊有家人或朋友陪伴,也一定會有感到「真是孤單」的時刻。此時,我們又該如何轉換想法,積極看待獨處的時光呢?說得極端一點,想法的不同,決定了我們的一生會是幸福地度過,還是在不幸之中結束自己的人生。能正面積極享受孤獨的人,和總是負面消極否定孤獨的人,這兩者之間的人生充實度一定也有著很大的不同。

  我認為孤獨是幸運之事。所謂「剛剛好的孤獨」,就是「只屬於自己,並且可以自由自在、隨心所欲運用的時間」。如果讀者在閱讀本書之後,能充分體會到「孤獨真是件美好的事」,那就太棒了。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很有意思,那種淡淡的、有點憂鬱又帶點溫暖的色調,很能勾起人心底深處對於「獨處」這件事的複雜情感。我拿到電子書後,光是滑動目錄就覺得心情平靜了不少,畢竟現在社會壓力這麼大,每個人都在追求合群、害怕被貼上「邊緣人」的標籤,但其實心裡多數時候都渴望有一點喘息的空間。我記得有一次週末,我本來約了朋友出去,結果臨時有事取消,我第一反應是鬆一口氣,然後立刻開始內疚,覺得自己是不是不夠合群。這本書的標題直接點出了「剛剛好」的拿捏感,這才是最難掌握的藝術啊。它不是鼓吹你完全封閉自己,而是教你如何健康地享受那個不被打擾的時刻,不用因為獨處而感到罪惡。我覺得光是這個「不帶罪惡感地獨處」的設定,就已經值回票價了。它好像在對我說:「嘿,放輕鬆,你不需要隨時都在線。」那種被理解的感覺,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裡,真的非常珍貴。

评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對「培養獨活能力」這個詞有點抗拒,總覺得有點悲觀,像是為單身或孤僻找一個高尚的藉口。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它的核心精神完全不是這樣。它強調的是「自主權」,是你擁有選擇何時連結、何時抽離的主導權。這跟過去那種被動地等待別人來邀約、害怕沒人找的狀態是截然不同的。書裡提到一個很有趣的觀點:當你真正能享受獨處時,你與他人的連結反而會變得更真誠,因為你不再是為了填補空虛才去找人,而是出於真正的「想分享」和「想交流」。這讓我想起我以前為了參加活動而參加活動的窘境,那種敷衍的寒暄到頭來什麼都留不下。現在看來,這本書其實是在教我們如何成為一個「有品質的關係擁有者」,而不是「關係的數量累積者」。這種心態上的轉變,比任何技巧都來得重要。

评分

從寫作結構上來看,這本書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會一下子就把所有「孤獨的優勢」砸在你臉上,而是循序漸進地帶領讀者進行內在的探索。它有很多小練習或自我提問,設計得非常細膩,不會讓人感到被強迫做什麼,而是自然而然地引導你誠實地面對自己的需求。舉例來說,它要求讀者記錄下自己感到「被充電」和「被耗竭」的社交情境,這非常實用。我嘗試做了幾次,赫然發現,那些我以為「應該要喜歡」的聚會,其實都在無形中讓我流失能量。而那些看似平凡的、一個人在咖啡廳看書或只是散步的時刻,才是真正讓我恢復元氣的來源。這種透過具體行動來釐清自己內心光譜的方法,比空泛的理論有效一萬倍。這本書真的把「知己知彼」的功夫用在了了解自己的能量管理上,這是我看過所有心理書籍中,少數真正能落實到生活中的一本。

评分

總結來說,這本電子書對我來說,就像是現代人精神生活中的一張「緊急避難地圖」。在這個隨時都要「上線」的時代,能夠提供一個讓你合法、有理有據地「離線」的指南,實在是太棒了。它沒有提供快速修復人際關係的捷徑,反而提供了一條堅實的內在基石,讓你知道就算全世界都暫時拋下你,你也不會感到恐慌。它讓我重新定義了「聯繫」這個詞,真正的聯繫不是靠頻率,而是靠深度。我會推薦給所有那些在忙碌社交後,回家癱在沙發上,卻感覺靈魂被掏空的朋友們。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討好別人的書,而是一本教你如何好好愛自己的操作手冊,而且是那種非常溫柔、不帶壓迫感的那種。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獨處」這件事,終於從一個不得不接受的狀態,轉變為一種主動選擇、並且享受其中的生活方式,這份轉變,無價。

评分

翻開內文後,我立刻被作者那種娓娓道來的筆法吸引住了。不像有些勵志書那樣,充滿了強硬的口號或是不切實際的雞湯,這本書讀起來更像是一位有閱歷的前輩,坐在你旁邊,泡了一壺茶,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跟你分享他的心得。我特別喜歡其中一段描述「社交能量的定額限制」,這個概念對我衝擊蠻大的。我一直以為自己是社交能力很強的人,但每次聚會結束回家後,那種電量耗盡的虛脫感總是如影隨形。作者用一個很貼切的比喻,把社交當作一種需要節制的消耗品,提醒我們必須學會主動設定「社交預算」。這讓我開始反思,過去是不是為了維持表面的和諧,而透支了自己的精神庫存?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教你如何「更有效率地社交」,而是教你如何「保護好自己」。這對很多外向但內心其實很疲憊的人來說,簡直是救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