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中遇見金剛經 (電子書)

旅途中遇見金剛經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念萱
圖書標籤:
  • 金剛經
  • 佛教
  • 哲學
  • 修行
  • 心靈成長
  • 電子書
  • 旅行
  • 自我探索
  • 智慧
  • 正念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送走我們摯愛、尊敬的人,
  在死亡麵前,我們想要的,值得嗎?

  勇闖尼泊爾簽證處、香港失財遣返驚魂、
  舊金山獨攬百人宴、登高原荒誕抗高反……
  也許每迴旅行都是一次絕無僅有的大灌頂?
  作傢陳念萱遊歷四方,追尋本心的覺悟書寫——

  生命痛得太喧囂,
  我們不如在苦難中寂靜飛翔

  「我隻能說,這是自己的經驗,忍瞭許多年纔寫,不負責,也不想辯論。之所以決定寫,隻是證明,我是個疑心病很重的人,仍然留縫隙給自己體驗不可思議,這也許就是佛陀說的,我纍積瞭多生多世福德,纔得以享受今日的功德,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願意相信,真是不可思議的功德。」——陳念萱

  踏過印度的垢淨、尼泊爾的塵囂與不丹的神祕,走遍中國大江南北,橫越各大洲,作傢陳念萱一路遊玩歷險,追尋本心。如夢似夢的線隱隱牽引踏上朝聖路,她一次次在旅途中不期撞上《金剛經》佛語的醍醐灌頂。

  她曾於異地丟失錢包護照,獲得陌生人布施的溫暖;也曾在心最苦痛時,因倔強不願開口求援,卻遇恩師及時破解她內心的封閉時空,擊潰她的傲慢與偏見。旅行的所見所聞,讓她迴望生命的本質,領略信仰是對自我、宇宙更進一步的瞭解。點滴的叩問與頓悟,醞釀成33篇動人的心靈覺悟書寫。

  【她遇見生死——】
  一陣風颳過來,我閉上瞭眼睛。
  就在我閉眼躲過濃煙之際,師父變成幾丈高的巨人,恢復瞭年輕時的樣貌,對著我笑。笑容燦爛得讓人生氣,我忍不住說:「您就走得這麼開心?」說完便淚如雨崩……

  【她遇見真相——】
  禪定時,最忌諱的,不是不專注,恰恰相反,是在最專注的當下,品嘗到史無前例的美好滋味,不願意齣來。

  【她遇見信仰——】
  信仰,是對自我更進一步的認識,乃至對宇宙的瞭解,以及對他人的體悟。沒有理解,談何慈悲?

  【她遇見金剛經——】
  如果你一遍遍反覆看過《金剛經》就會清楚地知道,一切都是值得的,無論你做瞭什麼。

名人推薦

  許悔之(詩人.藝術傢)
  賈選凝(作傢.文化評論人)
  柚子甜(作傢.心靈工作者)
  彭樹君(作傢)
  褚士瑩(國際NGO工作者.作傢)

 
穿越迷霧,重塑心靈:一趟與智慧同行、探尋生命真義的深度旅程 書籍簡介 這本著作並非探討當下熱門的文學小說、也不是嚴謹的學術專著,它更像是一幅細膩描繪人生風景的畫捲,一場深入內在世界的對話。書中聚焦於人類心靈的本質、現代生活的睏境與和解的可能,引領讀者在日常的喧囂中,尋覓一處寧靜的港灣。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觀照自我」、「脈動時代」、「和解與超越」三大闆塊,以層層遞進的方式,引導讀者完成一次由錶及裡的自我探尋。 --- 第一部:觀照自我——剖析現代心靈的底層邏輯 在這個信息爆炸、節奏失衡的時代,我們如何在無數碎片化的訊息中,重新錨定自我?第一部分深入剖析瞭現代人的精神狀態。 一、迷失的座標:技術異化與本真性的流失 作者首先探討瞭科技發展對人類心靈結構的潛移默化影響。我們似乎擁有瞭前所未有的連接能力,卻也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孤獨。書中細緻描繪瞭「數字幽靈」現象——當我們過度依賴外部工具來定義自身價值時,內在的聲音是如何被逐漸壓抑和扭麯的。它不是單純的批判科技,而是探討如何在便利與疏離之間,重新確立人與自身、人與世界的健康邊界。 二、情緒的黑箱:理解與馴服內在風暴 本部分著重於情緒心理學的應用。作者採用生動的案例,揭示瞭許多人麵對焦慮、恐懼和憤怒時的「自動反應模式」。我們往往在未經覺察的情況下,被情緒牽著走,做齣違背長遠利益的決策。書中提齣瞭「情緒的透明化練習」,鼓勵讀者將情緒視為需要觀察的客體,而非必須被撲滅的敵人。這包括對「完美主義陷阱」的拆解,以及對「習得性無助」的反思。 三、時間的悖論:從線性追趕到圓滿當下 現代社會對時間的定義是線性的、可量化的、永遠處於「未完成」狀態的。本書挑戰瞭這種單一的時間觀。通過對不同文化中時間意識的比較,作者提齣瞭一個核心觀點:生命的品質取決於我們如何「停留」在某一刻的深度,而非我們「移動」的速度。 這裡穿插瞭對「拖延癥」深層動機的探究,指齣拖延往往源於對行動結果的過度預期,而非懶惰本身。 --- 第二部:脈動時代——在社會結構中尋找立足點 如果說第一部是嚮內挖掘,那麼第二部則將視角投嚮外部世界,探討個體如何與複雜的社會結構共存而不被吞噬。 一、權力與敘事:誰在定義「成功」? 本書細膩地分析瞭當代社會中「成功學」的內核與陷阱。作者認為,主流的成功敘事往往是單一化、功利化的,它鼓勵競爭,卻忽略瞭「意義」的建立。這裡探討瞭「身份焦慮」的根源——當我們的價值依附於不斷變動的社會標籤時,內心的穩定性便無從談起。作者倡導建立「去中心化的自我認同」,即不將所有價值寄託於單一的事業或關係。 二、關係的張力:親密與距離的藝術 在高度流動的社會關係中,建立深刻且持久的聯繫變得愈發睏難。本部分深入探討瞭人際關係中的「界限藝術」。它不僅討論如何劃清個人空間,更重要的是,探討如何在保有自我的同時,允許他人的真實進入。通過對「共依賴」(Codependency)和「情感疏離」(Emotional Distance)兩種極端的辯證分析,作者提供瞭一種如何在「全然付齣」與「自我保護」間取得平衡的實用哲學。 三、道德的模糊地帶:在灰色空間中保持清醒 現代倫理麵臨許多古老教條無法解答的新問題,例如信息倫理、環境責任等。本書沒有提供簡單的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倫理決策框架」,即在麵對價值衝突時,如何係統化地權衡利弊,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重點在於培養一種批判性的同理心,既能理解他人的處境,又不盲從主流意見。 --- 第三部:和解與超越——通往生命深處的實踐路徑 最後一部分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提齣瞭一套整閤性的生活哲學,旨在幫助讀者將前兩部分的覺察轉化為持久的生命力。 一、接受「未完成」的恩典 本書堅信,生命的本質是流變和不斷嘗試的過程,而非一個需要被「完美解決」的問題集。此處,作者引入瞭對「創傷」和「遺憾」的再定義。它們不是需要被抹除的汙點,而是構成我們深度理解世界和他人經驗的必要組成部分。「與自己的不完美和解」,是啟動真正成長的起點。 二、日常的儀式化:在瑣碎中創造神聖 如何將哲學思考融入到最平凡的早晨咖啡、通勤路上、睡前閱讀中?本書強烈主張「儀式感的力量」。儀式不是迷信,而是一種有意識地將「意圖」注入「行動」的過程。書中提供瞭一係列簡單卻富有深意的日常微觀練習,例如「專注於呼吸的十分鐘冥想」、「每日一次的感恩筆記」,這些練習旨在將「心靈的修煉」從書本抽離,落實到具體的生命經驗中。 三、超越「我」的視角:連結與傳承 最終,真正的自由並非孤立的個體解放,而是個體與更宏大生命網絡的連結。本書探討瞭「利他行為」背後的心理學動機,指齣當我們將關注點從「我能得到什麼」轉嚮「我能給予什麼」時,內在的匱乏感會自然消退。這是一種從「追求自我實現」到「參與共同存在」的生命昇華。 總結 這是一本獻給所有在現代社會中感到疲憊、睏惑,渴望尋找更深層次意義的人的指南。它不提供速效解藥,而是提供瞭一副精密的藍圖,引導讀者親自繪製屬於自己的心靈地圖,最終達成一種堅實、寧靜而充滿力量的生命狀態。書中的語言風格沉穩、富含思辨性,又不失溫暖的洞察力,旨在與讀者進行一次真誠、深刻、且極具啟發性的對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念萱(Alice N.H. Chen)


  一九五八年生於嘉義空軍眷村,華興育幼院畢業。著有《巫女》《小紅》《恆河邊──〈金剛經〉裡尋找大雄》《金剛經尋寶》《尋找上師》《不丹,深呼吸》《不丹閉關人》《黔滋味:外來移民的鄉愁》《香料罐兒》《吃品味:尋常好滋味》《神妙貴州》。翻譯作品有《迎賓花絮》《河經》《毗濕奴之死》《巧閤不是故意的》等三十餘本書。現任《騰訊大傢》專欄作傢。

  Facebook追蹤:陳念萱 Alice N.H. Chen

圖書目錄

推薦序 恰巧行過菩提樹下 ◎許悔之
推薦序 你不需要成為佛教徒◎賈選凝
自序 你想要的,值得嗎?

菩提迦耶的喧囂與寂靜
恆河邊的天堂與地獄
在香港被六字大明咒拯救
夢裡的邀約抗高反
舊金山閉關房的百人宴
紐約上州的無語竄流
棕櫚泉醉酒洗滌
業由己身造無關對錯
先師葬禮的啟示
尋找上師之後:我知道的你未必想知道
如是我聞
不生法相
夢幻泡影
我們都不可能是尼泊爾人:登山探險天堂之路
我眼中的菩薩
務川仡佬族的三麼颱
舊德裏邂逅垢淨
暴瘦二十公斤的不丹鬆樹林
馬六甲浪漫殖民風,不分教派的伊斯蘭國度
吉隆坡免費六星招待
劍橋的三麼颱學霸飯局
泰山不遠
不丹猜鞦神奇之舞(Bhutanese Tshechu,ཚེས་བཅུ):蕞爾小國的觀光資源
去大理體驗禪修
一再去京都賞櫻賞楓賞鳥賞寺廟賞賓至如歸
江南古鎮崑山水鄉遺情
如何打造普定園林遊?
嵩口古鎮去來
舞颱是修行的道場
我心目中的理想目的地
武曌開經偈:則天太上皇真的理解佛法嗎?
忘年交的詩情畫意
香料地圖

後記 不隻是金剛經:從唯識走入中觀的路徑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677646
  • EISBN:978986967764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8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恰巧行過菩提樹下

許悔之(詩人.藝術傢)


  有一天早上起床,突然動念,想要磨墨寫字,送一位朋友。

  我取齣一方老綠端硯,拿齣蔣勳老師送我的寫經墨,開始磨墨,像一種心情的準備。因為好幾天以來,有一個念頭一直盤鏇不去,應該為陳念萱新書的扉頁獻詞寫字。

  認識作傢陳念萱好多年瞭,有鹿文化陸續編輯齣版瞭一些她的書,彷彿繞瞭一個大圈,她完成瞭一本最早我跟她邀約的書。幾年前,我在她的臉書看到她所上傳的一些照片,是她已經圓寂的上師的荼毘大典。看過陳念萱《尋找上師》這本書的人,應該會很受觸動——尋找上師,其實是為瞭安放自己的心;尋找上師,其實就是一個旅途,為瞭尋找自己的心。

  不久前,陳念萱交齣瞭一本完完整整的書稿,我看到前幾篇就鼻酸欲淚,書中,她寫瞭很多死亡,母親的、大伯的與上師的死亡。然而,他們在文章裡,好像隻是到瞭另外一個屋子。

  佛法的屋子,而且這個屋子不必敲門,隨時隨地都可以進入。

  陳念萱在她全書開頭,寫瞭一段獻詞:「踽踽獨行菩薩道,無量諸佛來看照;眾生執迷黃泉路,我欲勾牽毒火燒。——敬獻給鳩摩羅什這首詩,灑淚幾桶也不足以感謝其無怨無悔菩薩行。」我剛看到的時候,情緒非常的震動,對於一個相信佛法的人如我,我知道陳念萱為什麼寫這些句子,因為生和死真是教人疲纍又恐懼啊! 要如何瞭脫生死呢?這是我以前嚮陳念萱邀第一本書的念頭,希望透過她那麼獨特的心情和經驗,告訴別人什麼是死,也或許因為知道瞭死,而能好好的、有意義的生……

  我在鞦天的早上,慢慢磨墨,彷彿知道陳念萱為什麼寫這些句子,佛法難聞啊!做為諸苦交逼的人身,居然可以聞聽、思惟佛法,為必將到來的這一期生命的死亡,找尋不一樣的旅途。

  我慢慢磨墨,磨到瞭一種覺得適當的濃度,遂開始寫字,我對陳念萱書中獻詞的心情和體會,化為筆墨,準備編入這本書的扉頁,也送給陳念萱存留,以誌因緣。

  「我帶著母親的遺骨繞塔繞菩提樹,惶惑忐忑,起瞭私心,期望母親能因此沾光。也許不會為自己如此膽大妄為,卻無論如何認為沒有信仰基礎的母親,可能需要這看來愚昧的方式,強忍不安,我拿齣一片彩色遺骨,塞到瞭樹根下。原諒我。正準備顫抖離去的當下,樹旁靜坐的僧尼忽然叫住我,指著飄然而下的落葉:『那是妳的!』」

  這是書中的一篇,陳念萱寫她如何為自己捨報的母親,完成一趟聖地的佛事。佛力加被,可以憑藉一片聖樹掉下的菩提葉嗎?什麼是菩提自性? 我們跟著她的文章,恰巧也行過菩提樹下……

  《旅途中遇見金剛經》這本書,說的既是現實裡旅行之見聞,其實也是生命做為一趟又一趟旅途之隱喻。
  「生生世世,這一次,遇到金剛經瞭嗎?看到金剛心瞭嗎?」我繼續磨著墨,抄經,希望抄入心中,但是,心在何處?

你不需要成為佛教徒

賈選凝(作傢.文化評論人)


  我不是佛教徒,卻打開瞭《金剛經》真正去讀。說「真正」,隻因這五韆字經文的盛名人人如雷貫耳,任誰都能引用一句「如夢幻泡影」。我過去也曾「讀」過,但盡皆透過二手引述乃至轉引媒介。不肯讀原典,有偏見,更有惰性,直到被念萱姊這本書觸動。

  她曾對我說:「你不需要成為佛教徒,佛不在乎。但你絕對要認識自己不自欺。」
  人世間所有的苦,都源於對自己的盲目。而我開始相信《金剛經》裡有個浩瀚博大的世界,能讓我認識自己。

  這本書說的是旅途,卻也不全是旅途;說的是金剛經,卻也不止於金剛經。從菩提迦耶、恆河邊、尼泊爾到不丹的鬆樹林;從仡佬族宴席到劍橋High Table到吉隆坡的六星酒店;從崑麯到劇場到電影到香料,念萱姊的《金剛經》無處不在。吃喝玩樂寫作禪修,都是知識與良善的纍積。能夠帶來覺醒的人事物,不分是非好壞,也不必依附宗教義理。心不住法,所以她的眼裡總能看到菩薩。

  必須承認,她改變瞭我對佛教的許多偏見,一如她在書裡寫「內心敬畏,隻會帶來更開闊的視野,而非捆綁」,信仰最終指嚮對自我、他人乃至更廣闊時空的覺知,而非畫地為牢將人桎梏在任何虔誠的形式裡。定法定見也是偏見,她卻令我懂得「恭敬但不執迷,有緣便一概吸收」。

  過去我問她:「佛教徒看待世界的方式和其他人有何不同?」
  她答說:「不會用線性的方式看事情。」正正契閤瞭她先師口中的「時間是場騙局」。

  令我決意打開《金剛經》的,是佛陀永遠不存在「為時已晚」的時空認知,也是她在書中所描述的每每閱讀《金剛經》後的如釋重負——「不貼標籤不產生成見,不讓自己陷入絕對正確的泥沼」,在盡可能伸展的時間與空間裡獲得自由。擁抱這樣的智慧,就能逐漸與自己和解。就像過去我很排斥「功德」二字,刻闆印象裡狹隘認定瞭就是燒香拜佛,可實際上,善意、知識與理解的增長都是功德,「能夠安靜下來,也是一種功德。」

  不被時間所睏、不再計較有形無形,從而抵達自己,更是功德。

  念萱姊說「傳承,是不勞而獲的功德」,藏傳佛教中生生世世綿延的覺知就這樣被傳遞至今,而珍視傳統智慧與美感,則能夠「找迴生命的根源」,從而確認自己在當下時空中的位置。所以她能從吉隆坡的客傢餐廳和仡佬族的繁複饗宴裡吃齣「傳承」,從舌尖的曼妙滋味裡感受到「看見」與「知道」是纍世福德。我不免生齣欣羨,原來許許多多的好,一直在那裡,隻是我們無緣辨識。

  對我而言,這本書是終於遇見《金剛經》的輪渡。想必這種「遇見」,也是多世纍積。「看見,便能省下一段荊棘之道。」所以這一次,我選擇看見自己——哪怕隻有須臾瞬間,也好過永生永世的目盲心盲。

自序

你想要的,值得嗎?

陳念萱(本書作者)


  如果你一遍遍反覆看過《金剛經》就會清楚地知道,一切都是值得的,無論你做瞭什麼。

  最近總被問:「值得嗎?」這是我從前常問別人的問號,天道好還,終於又被問瞭迴來。好處是,年輕時問為情傷,年紀大瞭,問付齣。譬如,開車一小時半隻是吃頓飯,或為看一部電影買機票,甚至航行整天就為探望老友,並無特別目的。前日,意外在基隆海岸邊吃瞭品質乾淨鮮美的海產,經過我圖文並茂地介紹:「甘甜魚蝦證明瞭基隆外海的乾淨。」仍被詢問:「值得嗎?」颱北盆地很小,半小時以上車程,會被認為遠,跋涉去吃飯,多數人的考量變多瞭。

  值得嗎?如果這樣的陳述都不足以說服你,何必問我呢? 海岸美景與乾淨甜美的一餐,你問我值得嗎?我該如何答覆?

  我是電影控,每次進戲院,不看個兩三場不願離去,隻要不太差,都會公布電影海報,若真有所感,便撰文推薦。仍經常被朋友問:「值得看嗎?」這問題對我而言有點毛,若不值得何必花時間推薦?但值不值得,每個人習慣與審美天差地遠,等於白問,還不如等票房數據來得直接,群眾說瞭算,票房會說話,如果你真如此介意是否值得花錢買票去看。也許是職業慣性,看試片會盡量看完,無論是否我的菜,忍耐久瞭,終有所獲,即便真的不喜歡。但也因為忍,突破瞭個人許多捆綁已久的偏見,這種收獲,我認為比什麼都值。

  在我一甲子的生活經驗裡,問值得與否,通常無所得。如果你能像古代哲學傢們那樣,用穿越時間軸的五度空間思維,去看待自己肉眼所見的三度空間生命,那麼,值得嗎?便不需要問瞭。「被高速撞裂成微粒子的質子,在眼前消失瞭,去瞭哪裡?」這是哈佛物理學傢Lisa Randall專研Multi-reality多重真相的成果之一,解開瞭愛因斯坦的五度空間方程式。我並非學科學的,卻喜歡看科學傢們年年更新的研究成果,一點一滴地打開視線看世界。

  第一次嘗試菸鹼酸時,大略翻閱完賀弗醫師(Abram Hoffer)等三位科學傢聯手著作的《燃燒吧!油脂與毒素:B3的強效慢性疾病療癒臨床實錄》(Niacin: the Real Story),受睏於長期腹部脹氣與關節僵硬疼痛,我豪不猶豫地吞下兩顆一韆毫剋的B3,颱北藥房隻提供一百毫剋單位,美國超市可買到最高五百毫剋單位劑量,且去除過敏後遺癥。朋友認為我瘋瞭,如此高劑量,不怕嗎?

  品嘗奇癢後遺癥,似乎成為我近期的體驗快感,從一開始抓破皮,到如今每次一百毫剋劑量產生的一分鐘發熱微癢,等於以此痛換彼痛,我終於不需要周周去整脊推拿,而能安分地坐在椅子上打字數小時瞭。

  年長我許多的老友跟我抱怨處於老年各種癥狀時,我推薦她吃B3來解除睏境。荳蔻年華開始學中醫期間,老師便已讓我吞下許多有後遺癥的藥物,去感受五臟六腑的變化,從而體悟《醫宗金鑑》裡說的是什麼,當然這一切仍在學習認識文言文的基礎之下,沒有中文,遑論其他。有瞭青少年吃藥體驗人體震盪的經驗,B3的刺激,早有生理心理準備而不至於恐慌。恐慌,是加速各種病癥的最大元凶,這一點有許多臨床醫學證據,無需我贅述。總之,老友在我眼前吞下一百外加五百毫剋後,信誓旦旦說沒感覺,返傢途中嚷嚷要去醫院急診,翌日醒來決定繼續服用B3。想必忍耐完嚇人的癥狀,效果顯著,尤其是對迅速老化而一時半刻無法接受的人來說。

  你必然想問我,既然高劑量B3與維生素C有奇效又對人體沒有傷害性後遺癥,為何普遍專業醫師與藥廠不用?聰慧的朋友立即答覆:「搶錢!」無論如何,我認為自救纔能真救。知識,是必要的。就像Dr. Randall研究Multi-reality所呈現的無限真相,如剝洋蔥般去認識自己細胞與五臟六腑的變化,纔不會囿於人雲亦雲的監牢。如果你想責怪醫師、醫院與藥廠,不如問問是誰去買單毒害自己的?有市場纔會有詐騙,請別告訴我你不知道。

  在舊金山當代藝術博物館看展時,十九世紀末挪威畫傢孟剋(Edvard Munch)的自畫像《時鐘與床之間》(Between the Clock and the Bed),呈現長期身心受睏於病痛糾纏到八十歲高齡,生命被摧殘得油盡燈枯,父母兄弟姊妹相繼逝去,躁鬱癥、精神崩潰與多次失戀經驗。在他最著名的畫作《吶喊》(The Scream)裡,灼燒著垂死生命的掙紮。韆百幅捐贈的作品中,皆飽滿地宣泄瞭當下的焦躁情緒。孟剋高大帥氣又有纔,高度敏感讓他無法維繫兩性關係,許多作品對愛情的控訴相當激烈直接。我邊看邊想,如果他有B3把病治好瞭,卻失去創作源泉,他願意嗎?這麼做,值得嗎?

  你在乎把當下活好,還是死後被人永生地記住?
  梵榖若知道自己的畫作在死後百年價值上億美金,畢生貧睏的他作何感想? 若用巨款收藏畫作的你,能進入五度空間穿越時空,會告訴他嗎?

  承受B3巨癢後遺癥,因為老化的病痛,然後發現B3能治療憂鬱癥。如果你年輕力壯,根本不必去想這件事,而我從小體弱多病,纔養成長期關注人體相關知識的慣性。若我有生存選擇權,任選各種存在條件,老實說,健康,不再是我的選項,因為這使我失去體驗生命的機會。這無疑是真正的悖論,因為我努力吞嚥讓人難受的B3恰是為瞭健康,具體而言,是不要更痛苦。

  周邊朋友已經開始討論該如何死。我的六十歲生日願望:「祝願大傢健康地活,平安地死!」如果要插管維持生命,請不要救我,不值得!

  有人祝願我永遠十八歲,我很不識相地說:「十八太糾結,我隻願維持十二歲的心境,長相是別人看,自己看不到,無需糾結於青春永駐,那一點也不好玩,對我而言,維持乾淨的樣貌不猥褻即可。」至於來生,恕我更不識相地說,若不過好今生,便無來生,當下不痛苦,是我努力的方嚮與結果,即便我的身體早已不聽使喚,卻不影響我維持不痛苦。物質不匱乏精神仍有無限的可能,此生足矣!

  值得嗎?現在你該知道不必問,任何眼前發生的,都是你最值得關注而任意汲取的養分,無論是知識還是吃喝玩樂看電影。

用戶評價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開始不自覺地觀察周圍的細微變化。作者對“緣起性空”的詮釋,與我之前讀過的任何版本都不同,它將這種概念拉迴到瞭具體的生命經驗中。他描繪瞭萬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從一片葉子的凋零到一次偶然的相遇,無不體現著聯係的復雜性和不可分割性。這種深入骨髓的洞察力,使得全書彌漫著一種強大的同理心和慈悲感,但這種慈悲不是廉價的感傷,而是建立在深刻理解生命本質基礎上的堅定與平和。全書的筆調是極其內斂和剋製的,沒有任何浮誇的辭藻去粉飾太平,而是直麵人生的無常與變幻,卻總能在最深沉的陰影中,指齣那道微弱但永恒的光亮。讀完後,心中的焦慮感明顯減輕,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對生命復雜性的坦然接納,讓人覺得,即便是生活中的風雨,也成為瞭旅途中值得珍視的一部分風景。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本。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園丁,知道何時該讓你接觸陽光的熾熱,何時又該引導你進入陰涼的樹蔭。全書的脈絡清晰得如同精心繪製的地圖,但其行進路綫又充滿瞭探索的驚喜。比如,當你在理解某一章節時感到一絲睏惑,緊接著的下一部分就會用一個極具象徵意義的小故事或一個日常生活中的場景來加以印證和深化,這種設計使得閱讀的體驗是連續且充滿頓悟感的。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時間概念時的手法,他將“當下”的重量感描繪得淋灕盡緻,不是那種空洞的說教,而是讓你真切地感受到,過去和未來都不過是心念投射的幻影,唯有此刻纔是唯一真實可把握的實體。這種對核心思想的反復強調,卻又通過不斷變化的形式來呈現,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駕馭文字的功力。

评分

坦率地說,我對這類主題的書籍一直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總怕遇到故作高深的文字遊戲。然而,這本書的作者展示齣瞭一種難得的真誠。他似乎完全不擔心自己的“學問”不夠深,而是專注於如何將那些古老的教誨,用最現代、最直白的方式傳遞給一個被信息轟炸的時代裏的人。書中對“無我”的論述,特彆有啓發性。他沒有直接否定“自我”的存在,而是巧妙地解構瞭“我”是如何被社會標簽、他人的期待以及自我的執念所層層包裹起來的。這種層層剝繭的過程,讀起來非常痛快,就像拆開瞭一個復雜難解的包裹,每撕開一層,都能看到更本質的東西。文字中充滿瞭一種溫和的韌性,不是激進地要求你改變,而是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的全新視角,讓你自然而然地意識到,很多曾經睏擾已久的問題,其實根本就不需要“解決”,隻需要“放下”或“看清”。

评分

這本書的行文節奏處理得極為高明,絲毫沒有一般哲學或宗教書籍那種沉悶感。作者在敘事中穿插瞭一些個人經曆的小片段,這些“花絮”非但沒有分散主題,反而像是一條條細膩的絲綫,將那些宏大的主題巧妙地串聯起來,使得整本書讀起來像一部結構精妙的散文集。我尤其喜歡他探討“空性”的部分,沒有陷入無意義的虛無主義,而是將其轉化為一種極大的可能性和自由度。那種感覺,就像是站在一片廣闊的原野上,所有的邊界感都消融瞭,隻剩下純粹的呼吸和存在。這種體驗在文字中是很難捕捉到的,但作者成功地通過對環境、心境的精準描繪,讓讀者仿佛親身經曆瞭那份豁然開朗。他的語言富有畫麵感,時而如清泉般涓涓細流,時而又如山洪般氣勢磅礴,讓人在閱讀時情緒的起伏跌宕有緻,絕不枯燥,讀完後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滿足感。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有力,那種留白的處理方式讓人在喧囂中感受到一種寜靜的力量。初次翻開,就被作者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風格吸引住瞭。他似乎沒有刻意去雕琢辭藻,但每一個詞語的選取都恰到好處,仿佛是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流淌。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不自覺地停下來,反思自己近期的生活狀態。特彆是關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闡述,作者並非用高深的佛學術語來堆砌,而是結閤瞭現代都市人的具體睏惑,比如工作壓力、人際關係的糾葛,提供瞭一種既入世又齣塵的解讀。這種接地氣的智慧,讓原本略顯疏遠的佛經思想,變得觸手可及。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概念時,所展現齣的那種遊刃有餘的清晰度,它不是說教,而更像是一次深入心靈的對話,引導讀者自己去挖掘答案,而不是直接把結論擺在你麵前。讀完一部分,會感覺像是做瞭一次徹底的精神SPA,讓人重新審視那些被日常瑣事濛蔽的雙眼,重新找迴內心的平衡點。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