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滴在心:一甲子的成長與感悟,回顧生命的本質,展望民主的未來! (電子書)

點滴在心:一甲子的成長與感悟,回顧生命的本質,展望民主的未來!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志強
图书标签:
  • 成長
  • 感悟
  • 人生
  • 民主
  • 臺灣
  • 回憶錄
  • 自傳
  • 生命
  • 思考
  • 未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繼波瀾壯闊的三十年職場傳記《生命饗宴》,
  王志強博士再度推出記錄一甲子的生命體悟《點滴在心》!
  人的一生,究竟能留下什麼呢?
  以斜槓為人生註腳的王志強博士告訴你──
 
  王博士將經歷的三十年、十種產業職涯濃縮於《生命饗宴》之中,串起一場波瀾壯闊的職場冒險,而本書《點滴在心》則以時代縱深的遼闊視野,橫跨一甲子時空,將生命中的點滴集結成冊,輯錄成長過程、人生感悟、工作經歷、台灣社會、兩岸三地,以及民主與專制共六個主題。
 
  一場場生活與職場歷練所建構出的人生旅途,
  塑造了王志強博士磊落的生命格局與真誠的正直品德。
 
  本書與《生命饗宴》互為經緯,自2014年回溯王博士六十年的生命經歷,並延伸探討現今台灣社會現象。除鮮活刻劃曾有過交集的人事物,以佛家角度看待生命的本質,提供出對新聞時事、世界趨勢不一樣的觀點,從台灣展望世界,並真實呈現台灣正站在風頭浪尖的關鍵時代。
 
好評推薦
 
  這不僅是王博士的生命日記片斷,更是刻劃與描述人類身、心、靈的成長紀實。──廣樹誠(曾任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絲綢之路區域發展」項目負責人)
 
  他總是能縱觀大局,給出最佳對策,這是志強兄的強項。──吳光中(《民生頭條》總編輯)
 
  全書充滿了動人的真情、啟人深思的觀點、而且為台灣留下了一段集體記憶。──烏凌翔(台大電機系畢業的資深媒體人、台大政治系國關組博士候選人)
 
  看人世間物透徹但不戳破,是不容易的。──李建復(〈龍的傳人〉原唱歌手、「愛播聽書FM」創辦人)
《時空之錨:文明演進中的個體抉擇與社會重塑》 緒論:在變動中尋求永恆的座標 人類文明的長河奔騰不息,時而波瀾壯闊,時而暗流湧動。在這永恆的變動之中,個體生命的軌跡與宏大的社會結構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相互作用與制衡?《時空之錨》試圖從跨學科的視角出發,深入探討在技術迭代、價值觀轉移和全球化衝擊的背景下,個體如何確立其存在的意義,社會又如何通過制度設計與文化積澱,錨定其發展的方向,避免在無序的變革中迷失。 本書並非聚焦於單一的歷史事件或某種意識形態的辯護,而是著重於分析那些構成人類社會穩定與進步的深層次結構與心靈邏輯。我們相信,任何關於未來走向的討論,都必須建立在對過去經驗的審慎反思和對當下困境的精確診斷之上。 第一部:文明的基石——結構與記憶的重塑 第一章:時間的拓撲學:線性史觀的消解與多重敘事的興起 傳統的歷史敘事往往傾向於單一的、線性的進程描繪,將「進步」視為一種不可逆的趨勢。然而,當我們以更宏觀的視角審視人類的發展軌跡時,會發現時間更像是一種多層次的、相互交織的結構。本章將分析後現代思想對傳統史觀的挑戰,探討文化記憶的建構過程,以及不同社會群體如何通過爭奪歷史解釋權來確立當下的合法性。我們將重點剖析「遺忘」與「銘記」在社會心理學層面的雙重功能,以及在數位時代,資訊的即時性如何改變了我們對「過去」的感知深度。 第二章:權力的邊界與滲透:從古典主權到網絡治理 國家權力的形態在近數百年經歷了根本性的轉變。從盧梭時代的社會契約論到福柯對微觀權力網絡的解構,權力不再僅僅是自上而下的強制,而是瀰漫於社會結構的每一個縫隙之中。本章將考察在資訊技術極大發展的今天,傳統的國家主權如何受到跨國資本、非國家行為體和數位監控的挑戰。我們將探討一種新的「治理」模式的雛形——一種在去中心化與協同合作中尋求平衡的複雜系統,並分析這種轉變對公民自由與社會秩序的深刻意涵。 第三章:空間的解構與重組:從地理限制到虛擬棲居 地理空間一直是文明發展的物理載體。然而,隨著交通、通訊技術的發展,空間的「意義」正在被重塑。本章將探討「在地性」(Locality)與「全球性」(Globality)的辯證關係。數字社群的興起,使得「棲居」不再僅僅依附於物理地址。我們將分析這種虛擬化如何影響身份認同的流動性,以及城市規劃、資源分配等傳統課題,如何在虛擬層面的互動中尋求新的解決方案或面臨新的衝突點。 第二部:個體的處境——自由、意義與異化 第四章:勞動的意義危機:從工具理性到創造性解放 工業革命以來,勞動一直是定義個體價值和社會階層的核心要素。然而,自動化和人工智慧的加速發展,正在從根本上挑戰「工作」的傳統定義。本章深入探討了馬克思主義的異化理論在當代語境下的新表現形式,特別是在「零工經濟」和知識產權高度集中的背景下。我們追問:當生產性活動逐漸被機器取代後,人類應如何重構其存在的意義感?本書主張,未來的解放或許不在於分配更多的閒暇,而在於重新確立基於創造、關懷與探索的「非功利性」價值。 第五章:真理的碎片化:信任機制在信息洪流中的瓦解 在「後真相」時代,客觀事實與主觀感知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傳統上由學術機構、專業媒體和公共論壇所維護的「知識共同體」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質疑。本章將分析社交媒體演算法如何加劇「迴音室效應」,以及這種現象對公共理性與民主決策能力的侵蝕。我們將探討在缺乏共同事實基礎的情況下,如何重建個體間的有效溝通與社會信任,這關乎到社會凝聚力的存續。 第六章:倫理的邊疆:科技發展對人性的延展與界限 生物技術、基因編輯和神經科學的突破,正將人類帶入一個可以主動設計自身演化的門檻。這種能力引發了深刻的倫理困境:我們是否有權利、是否有能力去定義「何為完整的人」?本章將審視跨文化背景下對「自然」與「人造」的界線劃分,並探討在技術加速擴展人類能力的同時,如何保護那些不可交易、不可量化的內在人性尊嚴。 第三部:社會的展望——制度的韌性與共生的未來 第七章:協商的藝術:多元價值體系下的制度化解 現代社會的複雜性源於其內在價值的多元性與不可通約性。如何在不同群體(無論是民族、宗教還是意識形態群體)之間達成持久的社會和解,是衡量一個社會成熟度的關鍵指標。本章聚焦於制度設計層面,分析不同形式的代議制、協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的優勢與局限,以及如何建立能夠容納持續性分歧的「有韌性的制度框架」,而非試圖消滅分歧。 第八章:全球責任與生態倫理:跨世代的契約 人類活動的邊界已不再局限於當代。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危機,迫使我們必須思考與自然界以及未來世代的關係。本書主張,有效的社會治理必須將「生態倫理」內嵌於其核心結構之中。本章將分析如何將長遠的、非線性的生態風險納入當前的經濟模型和政治決策流程,並探討一種超越國家利益的、基於共同命運感的新型全球責任體系。 第九章:希望的建構:個體行動與社會變革的交會點 展望未來,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對結構的分析上。真正的希望並非源於對未來完美狀態的預設,而是源於個體在當下面對困境時所展現出的能動性與創造力。本章總結全書觀點,強調在宏大敘事可能失效的時代,非正式的社群網絡、藝術的批判力量以及個體對生活細節的「非順從性」實踐,才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具人性化方向演進的微觀引擎。我們將以數個具體的社會運動和創新模式為例,闡釋「小而美的改變」如何累積成結構性的轉變。 結語:在不確定中堅守價值錨點 《時空之錨》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思辨的工具箱,用以解析我們所處的時代困境。它呼籲人們放下對單一救贖方案的幻想,轉而擁抱複雜性,並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堅守對真誠、公正與關懷這些人類文明核心價值的承諾。錨定於此,方能無懼風浪,駛向一個更為明晰的未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志強
 
  美國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航太碩士,美國田納西大學(University of Tennessee Space Institute)航太博士。三十年職涯歷經十種不同產業,曾任美國麥道公司(McDonnell Douglas)資深工程專家、台灣安達信(Andersen Consulting)企業戰略經理、中國和光集團戰略長、鴻海董事長特別助理、友達光電高階主管、廣泰(美國林肯電氣在台合資公司)執行副總、美世顧問(Mercer)台灣區總經理,以及上海佳格(Shanghai Standard Foods)營運長等。於2020年出版《生命饗宴:三十年,十種產業,屢敗屢戰的波瀾人生》,並以「亞力士」為筆名,於《民生頭條》專欄「點滴在心」分享近六十年間的社會演變、心路歷程,以及職場經歷過的人事物。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做人做事的標竿人物—吾友王志強博士 廣樹誠
推薦序二 歸零與放空 吳光中
推薦序三 他的點滴 我們的點滴 台灣的點滴 烏凌翔
推薦序四 人生相逢在何處 李建復
自 序 點滴在心

第1章 成長過程
一對小兄弟的故事
初三平班
兩位台大教授的故事

第2章 人生感悟
人生何處不相逢
尋找人生目的
顛倒夢想

第3章 工作經歷
生命中的貴人
瑜亮情結
白山黑水
鴻海紅海
灤縣的兄弟們
亢龍有悔

第4章 台灣社會
2014這一年(五之一)
2014這一年(五之二)
2014這一年(五之三)
2014這一年(五之四)
2014這一年(五之五)

第5章 兩岸三地
兩岸三地打一場橋牌
似是而非
最後一哩
自由與未來不能被妥協

第6章 民主與專制
免於恐懼的自由
權力之爭Part 1:輿論之爭
權力之爭Part 2:制度之爭
權力之爭Part 3:人性之爭
戰略耐心
民主與專制
自由與未來

附 錄
圖片出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4394715
  • EISBN:978626010842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7MB

图书试读

自序
 
點滴在心
 
  上一本書《生命饗宴》紀錄自己卅年職場生涯,所經歷過的十個不同產業;這一本書《點滴在心》則橫跨一甲子時間,將自己生命中的點點滴滴,集結為:幼年的成長過程,對生命的感悟,卅年的工作經歷,台灣社會與兩岸關係的彼此脈動,以及外行人看政治議題共六個主題。如果將《生命饗宴》比擬為「經」的話,那麼《點滴在心》就是「緯」了。
 
  《點滴在心》能夠集結成冊,作者要特別感謝幾位好朋友,其中四位是建中同學,以及《民生頭條》的總編輯:其鑫為《生命饗宴》作序時,建議將《生命饗宴》增加一個維度,就是對人物的刻畫;凌翔得知作者想撰寫自2014年回溯六十年的生命經歷,熱忱介紹光中與作者認識;光中在《民生頭條》開放一塊筆耕的園地—過去一年作者就以「亞力士」為筆名,每兩週投放一篇文章,一共投放了二十五篇文章。
 
  仲傑克紹箕裘,接下父親創立的「三民書局」,讓沒有出版經驗的建中同學,在花甲之年還能夠美夢成真,並且連續在2020、2021年出版《生命饗宴》紙版書與電子書,以及這本《點滴在心》,他的孟嘗之風,令作者銘感五內;最後要感謝「三民書局」專業的編輯團隊一路悉心幫助。
 
  《點滴在心》這本書中提到許多作者生命中的貴人與不可思議的不期而遇,包括為《點滴在心》作序的廣兄—他是作者的建中學長,我們的生肖都屬狗,但是他的精彩經歷凡人無法企及,他的戰略思維令作者佩服得五體投地。建復也慨允為《點滴在心》作序,我們倆人是同一屆的,先後在同一家公司服務過,而且我們在高一就曾經見過面:在第一章「成長過程」中〈一對小兄弟的故事〉提到父親當年曾經被公司誣告刑事官司,這個官司當時幾乎讓我們家破人亡,幸好建復的母親幫助父親打贏這場官司。沒想到在作者唸高一時,這家公營公司又以民事追訴父親,建復的母親再次幫忙父親,也在家中介紹建復和作者認識,只是年代久遠,建復並不記得我們曾經在高一時見過面。
 
  《點滴在心》選擇從2014年回溯一甲子,因為2014這一年是甲午年,從個人、社會、國家、到全球似乎都在劇烈變動中,紛爭、衝突與矛盾層出不窮,人心似乎也是如此。《點滴在心》從台灣看世界,探討到底是台灣的社會病了?還是整個世界都出現類似的症候群?
 
  從政治上看,2014年7月31日—8月1日的高雄氣爆案(三十二死三百二十一傷),中央政府沒有及時協助地方政府儘快處理民生相關事件,反而和地方政府互踢皮球,結果同年11月29日的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慘敗,六都只贏了一都新北市—民進黨從六席縣市長勝選到十三席,國民黨則從十五席輸到只剩六席。從社會上看,2014年5月21日的台北捷運隨機殺人事件(四死二十四傷);同年中秋節後的三大黑心油事件(餿水油、飼料油、銅葉綠素油)重挫人民對政府的信任。
 
  從兩岸上看,香港市民於2014年9月26日—12月15日發動「和平佔中運動」(又稱「雨傘革命」),展開一系列爭取「真普選」的公民抗命運動;一般認為這次佔中運動可能是受到台灣於2014年3月18日—4月10日「太陽花學運」反服貿(ECFA)運動的啟蒙,這兩次社會運動的訴求雖然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針對大陸政權而來—習近平在2014年重提「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以及在政協六十五週年會上提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
 
  從全球上看,2014年烏克蘭「東冷西熱」的總統大選,蘇俄隨後入侵克里米亞半島,並於同年3月18日完成公投;越南民眾襲擊台商工廠;日本流行團體握手會濺血;加州濫射造成七死;比利時恐怖槍擊造成四死;日本偵察機侵入中俄軍演區域;泰國軍方接管政權後提出:「民主」造成「國家」損失......
 
  從上述政治、社會、兩岸、全球四個維度回看2014年這一年,作者認為:台灣的民主脫序與社會敗壞可能都是從2014這一年開始的:《點滴在心》雖然是從作者的觀點自2014年回溯一甲子,但是也包括近十篇的文章延伸至2021年,主要是與政治議題相關,因為自己一向信奉的民主與自由的「普世價值」似乎變調了,「民主」與「專制」正在角力哪一個政治制度會主導與影響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甚至兩代之間在政治立場上也產生了南轅北轍的對立,作者想用〈昨晚給女兒的留言〉短文說明自己與女兒之間對政治議題的對話:
 
  「當年美國確實有吸引我們成為美國公民的地方,不光是民主與人權,主要是台灣當時與美國的生活差距實在太大。
 
  現在為什麼經常批評美國,因為爸比感覺美國為了維持世界第一的地位,不惜在世界各地製造矛盾與對立,並為自己的軍工產業輸出戰爭;就以最近從阿富汗撤軍為例,Fareed Zakaria在週日(2021年6月20日)訪問了塔利班的一位外交官員Suhail Shaheen,爸比才驚覺美國以鄰為壑的作法發揮得淋漓盡致;Fareed問Shaheen當年為什麼炸佛教神像,他答這件事不是塔利班做的;為什麼收留賓拉登,他答911與塔利班無關;為什麼不讓婦女受教育與工作,他答婦女可以受教育與工作,但是需要符合回教教義並戴上Hijab。
 
  這位塔利班官員言辭樸實而誠懇,與爸比在德黑蘭看到的伊朗人民是類似的,因為阿富汗以前屬於波斯帝國,都說Farsi語,反而美國為了阻擋蘇俄勢力從中亞進入阿富汗,在那裡打了近廿年戰爭,宣揚所謂的『普世價值』,扶植貪污的政權,最後還是得將政權交還給塔利班,因為阿富汗九成以上的人民服從塔利班政權......
 
  美國對中國的崛起更是令爸比不滿,大陸十四億人口的經濟體要超越美國三億人口的經濟體,這是天經地義的事,結果美國掀起香港抗中,抗議新疆人權,甚至發動貿易戰、科技戰,核心就是拜登在G7會議所說這是兩個制度之爭—Democracy vs. Autocracy;為什麼世界上每一個國家不接受美國的『遊戲規則』、或所謂的『普世價值』就要受到經濟制裁?甚至武力相向?
 
  二戰結束後,美國不也是從英國手中取得霸權嗎?只因為都是央格魯撒克遜民族就可以繼承霸權嗎?看看美元霸權是如何以不合理的手段去扳倒英鎊霸權的......
 
  歐盟十多年前經濟蒸蒸日上時,美國用social media在中東搞阿拉伯之春,造成大量難民湧入歐洲,影響至今歐洲的經濟與社會問題依然無解,這些事情看似不相關聯,其實都與美國為維持霸主地位相關,香港抗中與阿拉伯之春竟然有如此多雷同之處與斧鑿之痕......
 
  今天爸比可能說多了點,也不指望妳能夠完全理解爸比的想法,只是希望妳能夠維持獨立思考判斷能力,看清楚事物的全貌與本質—人類社會自古至今都是少數人掌握大多數資源,大多數人抗爭只是為了符合少數人利益......」
 
  當然,這段〈昨晚給女兒的留言〉短文是不可能完全說服自己的女兒,不過我們父女之間能夠達成「求同存異」(Agree to disagree)已經是難能可貴,因為政治已經從國家與社會,悄然走入家庭與兩代。
 
  在《生命饗宴》的「結語篇」是〈顛倒夢想〉,在《點滴在心》第二章「人生感悟」也提出〈顛倒夢想〉—分享自己個人的學佛感悟。和中華民族歷代的知識分子一樣,作者也十分喜歡研讀《金剛經》,並曾經以毛筆抄寫過三遍(大、中、小楷)。以作者平凡的資質是絕對無法參透《金剛經》的深意,但是在《點滴在心》自序的結語謹分享自己對《金剛經》的幾點粗淺看法與感悟:
 
  一、《金剛經》的核心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二、所謂的「相」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
  三、《金剛經》中的「四相」其實只有「一相」—就是「我執」
  四、「我相」是指自己、「人相」是指希望成為的自己、「眾生相」是指希望為眾生成就的自己、「壽者相」是指在過去、現在、未來的自己
  五、修行只在明心見性,了解到自己只是在「四相」裡流轉浮沉......
 
王志強寫於台北
2021年9月9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电子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墨绿色的背景配上烫金的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厚重而又典雅的感觉。我是在一个深夜里偶然点开它的,说实话,最初的期望值并不高,毕竟现在市面上的“回忆录”和“人生感悟”类书籍实在太多了,很容易陷入空泛和自说自话的泥潭。然而,当我翻开前几页时,那种扑面而来的真诚感立刻抓住了我。作者在开篇并没有急于炫耀什么成就,反而用了大篇幅去描绘他童年时代,那些关于泥土、汗水和朴素生活的回忆。那种对往昔岁月的细腻刻画,仿佛能让人闻到老家院子里晾晒的衣物上的阳光味道。特别是他描述童年时如何第一次接触到“不公”这个概念的那个小故事,虽然情节简单,但其中蕴含的对世界初探的迷茫和好奇,展现了作者早先建立起来的道德坐标系是如何形成的。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怀旧,更像是一次对个体精神源头的深度回溯,让我忍不住停下来,去思考我自己生命中最基础的价值观是如何被塑造的。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留白得当,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放松,即使是深夜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

评分

从文学性上讲,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阅历。有时候,他的笔触是极其古典和凝练的,仿佛回到了散文的黄金时代,用词考究,句式绵长,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但下一刻,他又会突然切换成一种非常口语化、带着幽默感的叙述方式,尤其是在描述与老友之间的交往或家庭趣事时,让人忍俊不禁。这种风格的无缝切换,使得全书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避免了“长篇回忆录”容易出现的拖沓感。我特别欣赏他描述“时间流逝”的那几段文字,他没有使用陈词滥调,而是用“光影的折射”和“树木年轮的密疏”来比喻生命的密度,那种画面感极强,极富诗意,让人在阅读时忍不住会产生“原来我的生命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度量”的共鸣。对于追求文字美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场盛宴。

评分

我是一位对政治哲学和现代社会思潮比较感兴趣的读者,通常很难在纯粹的个人传记中找到真正触及时代脉搏的深度分析。这本书却出乎我的意料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叙事中巧妙地将个人的成长节点与宏观的历史变迁编织在一起,没有生硬地进行说教,而是通过“我所见的”来解读“我们所处的时代”。其中有一章节专门探讨了他在特定历史时期接触到一些进步思想的挣扎过程,那种思想碰撞带来的内心震颤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他没有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先知或者绝对的胜利者,而是坦诚地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学习、如何犯错、如何修正认知。这种不回避自身局限性的写作态度,让他的“感悟”显得无比坚实和可信。特别是他对某一特定社会事件的侧面观察,视角独特,提供了许多教科书上看不到的“人味儿”的视角,这对于理解复杂社会现实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补充材料。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罕见的“跨越代际的对话”。我是一个比作者年轻得多的读者,我的人生经历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巨大的鸿沟,但神奇的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的震撼和启发,丝毫不亚于与一位智者面对面交流所得。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历史的重量与当下的困惑。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被赋予了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我目前的生活轨迹——那些曾经被我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在作者的梳理下,开始显现出其背后的复杂性和来之不易。这本书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纪念碑,更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我们这个时代中每一个努力生活、思考生命的灵魂的影子。我强烈推荐给所有不满足于表面生活,渴望探寻生命深度意义的同路人。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它在展望未来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的乐观主义。很多对“未来”的讨论往往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是盲目歌颂技术进步带来的乌托邦,要么是陷入对社会解体的悲观论调。而作者的视角则聚焦于“个体责任”与“集体良知”的微妙平衡。他没有提供任何现成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需要我们持续探讨的问题,例如,在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何为真正的自由?”以及“我们如何确保下一代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德性的培养?”他的论述逻辑严密,每一步推导都建立在他前半生真实的经验之上,使得那些看似宏大的哲学命题,最终落脚在了每一个普通人可以做出的日常选择上。这种由内而外的、脚踏实地的对未来的期许,给予了我一种在迷雾中看到微光的坚定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