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拉:基列系列第三部,美國當代文學經典《遺愛基列》續作 (電子書)

萊拉:基列系列第三部,美國當代文學經典《遺愛基列》續作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瑪莉蓮.羅賓遜
图书标签:
  • 萊拉
  • 基列系列
  • 續作
  • 美國文學
  • 當代文學
  • 家庭
  • 愛情
  • 成長
  • 小說
  • 電子書
  • 瑪麗蓮·羅賓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們不知道自己需要愛——直到愛的溫潤沁入心中
 
★當代經典《遺愛基列》矚目續作
★全球34種語言翻譯版本
★全系列英美長銷逾2OO萬冊
★歐普拉讀書俱樂部全系列重磅推薦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鍾愛的作家
★2014年美國書評人協會獎
★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國際都柏林文學獎決選
 
  世上沒有任何活人或死人與她同名,因為她的名字屬於一個她從未見過的女子,而她的姓氏就只是個錯誤。
 
  萊拉的童年坎坷,在貧窮與不斷的逃躲中流浪多年。如今,她隻身一人,無家可歸。為了躲雨,她走進偏僻小鎮「基列」的一座教堂,沒料到從此改變了她的人生:她將成為喪偶多年的牧師約翰.艾姆斯的妻子,她將成為一個母親,而她將在看似完滿、實則走向另一段失去的生活裡,嘗試為所愛的人尋求救贖。
 
  當代頂尖作家瑪莉蓮.羅賓遜在此一令人低迴的故事中,回到基列這個小鎮,重拾《遺愛基列》與《家園》二書中深受喜愛的人物及背景,講述了一個女孩懷著恐懼、敬畏和驚嘆,在社會邊緣度過的少女時光,並藉由每個角色對孤獨的共感,動人地表達出生存的奧祕,以及人對幸福的嚮往與追求。
 
  ▎美國文學當代經典-基列系列 Gilead series
  「基列」(Gilead)是《聖經》中的地名,原意為「見證之堆」。該地乳香名聞遐邇,林木密布,是牧羊之地、富庶的象徵,也是逃亡者隱藏之處。瑪莉蓮.羅賓遜以此作為小說中美國小鎮的虛構地名,在此展開優美細膩的史詩敘事。
 
  她筆下的艾姆斯、鮑頓兩家堪為美國文學中令人難以忘懷的家族,不僅見證了百年美國史,映照當今政治局勢、社會價值觀的變遷,為宗教的意義與影響提出精采的辯證,也寫出孤寂無依者的靈魂之歌,我們對愛、信任、家的永恆渴望。
 
  「基列」系列目前共有四部:
  1 遺愛基列 Gilead
  全書是臨終老父寫給稚子的告別長信,他對生的眷戀不為自己;也是一篇生命的牧歌,讚頌著世界萬物的新奇。一個令人難以忘懷的父親角色,一段照古鑑今的家族史。
 
  2 家園 Home
  他們全都稱這裡為家,但他們從來不留下。婚約告吹的乖女兒、末路窮途的浪子,因無奈而返家的兄妹倆面對命懸一線的老父親,希冀能在彼此的珍重裡,尋得最終的和解、最後的希望。
 
  3 萊拉 Lila
  萊拉的童年坎坷,漂浪多年。一場雨帶她走進教堂,也改變了她的人生:她將成為一個妻子、一個母親,而直到愛的溫潤沁入心中,她才明白自己始終在追尋愛的可能。
 
  4 傑克 Jack
  他無法留下,也無法離開;他是這世間永恆的局外人。浪子終於道出離家二十年來的故事,告解人生的枷鎖。懷罪的靈魂是否能獲得救贖?在愛的面前,「公平」與「值得」又要付出何等代價?
 
  ▎必成經典的長銷傑作,囊括各界好評
  ①. 「基列」系列是美國當代名家瑪莉蓮.羅賓遜(Marilynne Robinson)的代表作品,自2004年首作《遺愛基列》出版以來,全系列英美長銷逾2OO萬冊;《遺愛基列》名列《衛報》21世紀百大好書
 
  ②. 《遺愛基列》出版後,羅賓遜原本無意撰寫續作,然而書中角色始終縈繞不去,至第四部《傑克》於2020年在美出版,四書共費時18年
 
  ③. 羅賓遜是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摯愛的作家,數次公開推崇,並曾親自專訪羅賓遜本人
 
  ④. 首部曲出版18年後,歐普拉讀書俱樂部在2021年再次推薦「基列」系列四書
 
  ▎普羅生活的切身主題,風格簡潔而餘味雋永
  ①. 四書的主軸環繞著「浪子(傑克)回家」的故事,有共同的角色,但故事情節可獨立閱讀
 
  ②. 以「父子」、「手足」、「同病相憐之人」等各種角度來寫兩個家族、三代人的故事,背景雖設定在美國五〇年代中期,其中顯露的家庭定義、世代價值觀衝突、政經社會情勢的變化、文化與族群的融合等,皆與近十年世界的變化相映照,值得我們省思
 
  ③. 作者無懼於探討宗教對生活及價值觀的影響,也運用主要角色提出對信仰的各種大哉問
 
  ➢第一部《遺愛基列》|父子之愛●信仰與生活
  創造了美國文學繼《梅岡城故事》的阿提克斯律師後,另一個讓人難以忘懷的父親角色(約翰.艾姆斯牧師);三代家族故事連結並暗喻了近百年美國史,讀者可從中透視社經變遷引發的信仰、種族、階級等議題。這封老父寫給稚子的長信猶如一篇牧歌,讚頌著世界萬物的新奇;亦是一部為後代子孫提前寫下的家族史。整本書盈滿著老牧師的「即將不在」,而有一種「把握當下,傾訴所有」的急迫與動人,全書動人如牧歌版《長路 The Road》。
 
  ➢第二部《家園》|手足之情●家庭的真義
  以艾姆斯世交鮑頓家的觀點,從另一角度描述浪蕩子傑克返家的日子。在《遺愛基列》,讀者看到的是老牧師對浪蕩子「傑克」的評價、猶疑與不信任。在《家園》,作者則是從傑克的妹妹「葛洛莉」眼中,去看這個從小就與家人格格不入、既不信神,還在小鎮四處惹麻煩、宛若家族黑羊,卻備受父親寵愛的哥哥。作者透過這個「婚事告吹只得返家照顧久病父親」的女子,探討了家人之間的關係、對幸福的追求,揭露了傑克離家跟返家的原因,也讓我們思索「家/家人」的真義。
 
  ➢第三部《萊拉》|愛與信任●孤寂與理解●重生與救贖
  從一個飽受忽略與虐待的孩子開始講起。萊拉是《遺愛基列》老牧師的年輕妻子。在《遺愛基列》裡,她像一張始終在背景的優雅剪影,我們不知道她的來歷,只知道某一天她來到基列小鎮,就此住下,與老牧師成婚,生了一個孩子。作者在《萊拉》中揭曉:原來當年來歷不明的幫傭朵兒在夜裡帶著受虐的孩子逃走,加入一群流浪工裡,四處漂泊,直至萊拉成年,獨自流浪到了基列,意外走進教堂,聽聞「救贖」一詞,令她思索:自己、朵兒,還有那群流浪工,活在世上的意義為何?是不是只有信神之人才得救贖?作者透過《萊拉》直視了每個人都可能有的「孤寂」、「被拋棄的恐懼」、「信任的重建」等心理需求,也再一次用另一個女子的角度(相對於《家園》的葛洛莉出身在中產牧師家庭、受高等教育,萊拉則幾乎不識字又貧窮)提問:幸福究竟是什麼?愛是什麼?「被愛」與「懂得愛」是不同的能力⋯⋯
  
  ➢第四部《傑克》|罪與罰●階級、種族●理想的社會/世界
  《遺愛基列》後,羅賓遜未曾想過要寫續作,但幾個主要人物始終在她心中迴盪不去。在《萊拉》出版六年後,我們終於等到浪子傑克訴說自己的故事。
 
  在《遺愛基列》艾姆斯老牧師眼中,傑克的返家懷有不明目的;在《家園》妹妹葛洛莉眼中,多年未見的這個男子比那個永遠在闖禍找麻煩的哥哥還危險;在萊拉及兒子眼中,傑克是貼心的大玩伴,是能夠理解顛簸命運之人。傑克這個浪蕩子在前三部以各種面貌出現,既壞又好。到底他為何離家?離家二十年他遭遇了哪些事?為何一個中產家庭之子淪落入獄、貧困潦倒,最終連母親的葬禮也沒回來?而在老父臨終之際,這個終於返家的孩子抱有什麼目的?作家在這部最新的故事裡,寫出成長過程中充滿困惑、價值觀不同於原生家庭、一個因為年少輕狂而終至戴著人生枷鎖的人。也藉著傑克的「叛逆」,與讀者一同思索「平等」的真義:我們是否真有含納「歧異」的勇氣?
 
各界推薦
 
  吳曉樂(作家)
  袁瓊瓊(作家)
  郝譽翔(作家)
  馬欣(作家)
  高翊峰(小說家)
  張讓(作家)
  曹馭博(作家)
  童偉格(作家)——專文導讀
  楊索(作家)
  鄭麗君(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盧建彰(作家)
  鍾文音(作家)
  鴻鴻(詩人)
 
  【編輯推薦】
  作家瑪莉蓮.羅賓遜在「基列」系列中,以簡潔的風格、單純的故事線,寫出了令人讀後心靈震盪不已的故事。
  在這四本角色相連又各自獨立的小說中,我們看到了父子、手足之間愛怨交織的複雜情感,以及所有孤寂之人都曾經歷的靈魂苦痛。
  而在這些情感共振之間,若冷靜地去看作家的筆法,更是驚嘆於故事背景、人物對話、道具運用的精妙,切實體會到為何這些角色始終縈繞作家心頭,讓她在這十幾年間幾度出乎她自己意料的、要寫出更多角色的心聲。
  羅賓遜亦是美國知名的加爾文主義研究者,著有數本探討信仰的文集。她運用小說體裁,以兩個牧師家族(分別為長老教會、公理會)的故事,藉由「浪子回家」的主題,探討了宗教對俗世的影響、對信仰的大哉問(諸如浸禮、預定論、經文及十誡、救贖、罪與罰等等的現代解讀),不論讀者有無信仰,皆會因此對「信仰」有更多的好奇與理解。
好的,这是一部虚构的、与您提供的书名《萊拉:基列系列第三部,美國當代文學經典《遺愛基列》續作 (電子書)》内容完全无关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自然,不带有任何人工智能生成痕迹。 《暗流之城:镀金年代的幽灵与真相》 作者:维多利亚·哈珀 译者:林子涵 故事背景与宏大叙事 《暗流之城:镀金年代的幽灵与真相》 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历史悬疑小说,背景设定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镀金时代”的鼎盛时期。这是一个由钢铁巨头、石油大亨和华尔街投机者共同铸就的时代,表面上是无尽的繁荣与进步,内里却是深刻的社会撕裂、政治腐败与阶级对立的暗流涌动。故事的核心围绕着宏伟的都会——新奥尔良展开,这座城市以其独特的文化熔炉、错综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永不消逝的神秘主义色彩,成为了权力与欲望交织的完美舞台。 人物群像:欲望的载体与道德的困境 小说刻画了一系列复杂、立体、充满矛盾的人物群像: 伊莱贾·范德堡(Elijah Vanderbilt): 一位白手起家的铁路大亨,性格坚毅但道德模糊。他渴望将自己的商业帝国推向新的巅峰,却深陷于一桩涉及不义之财和政治献金的丑闻之中。伊莱贾代表着那个时代“成功”的残酷本质——为了向上攀爬,必须踩踏无数他人。他的内心挣扎,在于维护家族荣誉与掩盖罪行之间的永恒拉扯。 塞莱斯特·杜波依斯(Céleste Dubois): 一位出身于新奥尔良克里奥尔(Creole)上流社会的年轻寡妇。她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意志,不甘心被社会规范束缚。塞莱斯特不仅要处理亡夫留下的财务黑洞,更发现了隐藏在家族产业背后,与城市历史息息相关的秘密。她试图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揭开隐藏在华丽舞会背后的阴谋。 马库斯·“幽灵”·里德(Marcus "Specter" Reid): 一位退役的、饱受战争创伤的私家侦探,因其擅长深入城市最阴暗角落调查而得名“幽灵”。他拒绝成为富人的工具,专注于那些被主流社会遗忘的案件,尤其是针对底层工人和移民的剥削。马库斯受雇于一位神秘的匿名委托人,调查一桩看似简单的工厂火灾,却意外触及到整个城市经济命脉的腐败根源。 奥古斯丁·莫罗神父(Father Augustin Moreau): 沉迷于研究新奥尔良民间传说与古老信仰的学者型神父。他相信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正在唤醒沉睡于城市地基之下的古老力量。他的日记和笔记成为了解城市深层秘密的关键线索,但他的“非正统”研究也使他处于教会和世俗权力的双重审视之下。 核心冲突:科技进步与古老契约的碰撞 故事的引爆点是城内一座由伊莱贾·范德堡投资兴建的、号称“永不熄灭之灯”的现代化发电厂的离奇坍塌。官方宣称是工程事故,但马库斯·里德的调查却指向了更为复杂、近乎超自然的力量。 随着调查的深入,马库斯和塞莱斯特发现,范德堡的财富积累过程,并非仅仅依靠高效的商业运作,而是建立在一系列令人不安的“协议”之上——这些协议与城市建立之初,与路易斯安那沼泽深处的某些古老势力,甚至可能涉及早期法国和西班牙殖民时期遗留下的秘密社团活动有关。 小说巧妙地将写实的社会批判(童工问题、工会压迫、政治买卖)与哥特式的悬疑元素(幽灵、被诅咒的土地、仪式化的痕迹)融合在一起。镀金时代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但其地基之下,似乎仍然流淌着古老的血脉与被压抑的怨灵。 叙事结构与风格 本书采用多视角叙事,在伊莱贾的权谋斗争、塞莱斯特的秘密探索和马库斯的实地调查之间来回切换,层层剥开真相的外衣。维多利亚·哈珀以其精湛的语言功底,重现了那个喧嚣、华丽却又危机四伏的时代。她的文字既有十九世纪小说家对社会细节的精准描摹,又不失现代惊悚小说的紧凑节奏。 书中对新奥尔良的描绘尤为生动:闷热潮湿的空气、音乐在法国区的回响、隐藏在贫民窟中的秘密集会,以及上城区的奢华派对,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读者仿佛能闻到煤灰和茉莉花的混合气味,听到电报机的咔嗒声和远方爵士乐的哀鸣。 主题探讨 《暗流之城》不仅是一部解谜小说,更是对美国进步主义神话的一次深刻反思。它探讨了以下主题: 1. 进步的代价: 现代文明的进步是以牺牲底层民众的权益和环境为代价的吗?谁才是真正的“文明的受益者”? 2. 历史的重量: 过去的错误和未解决的罪恶,是否会以不同形式在未来重演?被掩盖的历史真相,是否真的能被水泥和钢铁永久封存? 3. 身份与边界: 在种族、阶级和文化界限模糊的新奥尔良,个体如何定义自己的忠诚和归属? 总结 《暗流之城:镀金年代的幽灵与真相》 是一部史诗般的作品,它将你带入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在那里,财富的炫目光芒无法掩盖道德的锈迹。当你以为你已经看清了真相时,小说将引导你进入更深的迷雾——一个关于权力、贪婪与不朽之怨的古老谜团。对于喜爱历史背景丰富、人物复杂、同时对社会批判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次不容错过的深度沉浸体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瑪莉蓮.羅賓遜 Marilynne Robinson
 
  《時代》雜誌2016年百大影響力人物
  普立茲文學獎得主,美國當代知名作家。
  
  2012年因「優美、智慧的書寫」獲美國國家人文獎章;2011、2013年二度入圍曼布克國際文學獎;2013年獲大韓民國朴景利文學獎;2016年獲美國國會圖書館文學獎。
 
  小說首作《管家》(Housekeeping , 1980)獲美國筆會/海明威獎、入圍1982年普立茲文學獎決選,已成當代文學經典。《遺愛基列》(Gilead, 2004)獲2005年普立茲文學獎、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家園》(Home, 2008)獲2009年英國柑橘文學獎、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名單;《萊拉》(Lila, 2014)獲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另著有非虛構文集《祖國》(Mother Country)、《亞當之死》(The Death of Adam)、《心靈的缺席》(Absence of Mind)、《當我是個孩子時,我讀書》(When I Was a Child I Read Books)、《萬物的受予性》(The Givenness of Things)、《何以在此?》(What Are We Doing Here?)等。
 
  羅賓遜的作品致力探討信仰與俗世生活的關係。《管家》出版二十餘年後,第二本小說《遺愛基列》僅花十八個月寫成,並於《家園》、《萊拉》、《傑克》陸續揭露《遺愛基列》要角的故事。「基列」系列後作的出版雖不在羅賓遜計畫之內,但她筆下的艾姆斯、鮑頓兩家堪為美國文學中令人難以忘懷的家族,不僅見證了百年美國史,映照政治、社會的變遷,為宗教的意義與影響提出精采的辯證,也寫出孤寂無依者的靈魂之歌。
 
譯者簡介
 
姬健梅
 
  德國科隆大學德語文學碩士,從事文學翻譯多年,譯有:《魂斷威尼斯》、《白鳥之歌》;卡夫卡三部長篇小說《審判》、《城堡》、《失蹤者》和中篇小說《變形記》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43104
  • EISBN:978626314354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图书试读

導讀(節錄)
 
小鎮永生指南
童偉格(作家)
 
  她對人生所抱持的想法,就像一條一路通到底的道路,一條很簡單就穿過遼闊鄉村的道路,而一個人的終點打一開始就在那裡,就在預料中前面不遠的地方,就像一棟樸素的房子那般坐落在天光下,到了那裡,一個人走進去,就會有品格高尚的人過來歡迎,曾經失去或是暫時擱一旁的所有一切都齊聚一堂,等候著一個人的到來。——瑪莉蓮.羅賓遜
 
  也許,沒有任何現代小說家,會比羅賓遜更專注在辯證信仰與生活的磨合,幾乎可以說,這就是她藉由虛構書寫,去探觸的唯一主題。正是這不變的書寫意向,使相隔二十多年,她的四部小說——即最初的《管家》(Housekeeping, 1980)、《遺愛基列》(Gilead, 2004)、《家園》(Home, 2008)及《萊拉》(Lila, 2014)等「基列三部曲」——兩相靜置,彷彿,也屏除了現實時間進程,對一名小說家必不可免的影響。於是也可以說,如果不自我重複,是現代小說家的基本倫理,那麼,羅賓遜正是以一種嚴格自律的重複書寫,實踐了對這基本倫理的反叛。
 
  虔信之人的日常生活,是小說家一再重構的書寫命題。這個人物系譜的最早住民,是《管家》首章裡的「我外婆」,如前揭引文,原則上,她看待自己餘生,為某種前生命,或者,是對真正生命的後設再現:她的在場,乃是為了靜定待見彷彿從來就在「前面不遠」處的,大寫的「HOME」——那是一處和自己目前暫居處,絕無差別的房舍;「絕無差別」到,原本就在、僅是一時不見了的「所有一切」,都將原樣重現,或終於永恆地對她具實。
 
  個人之死由此,被她感知為是某種憑證,是當她終被贈與後,即能換過眼色去重新讀取周遭,且也能首次,被接納進這樣一個想必亙古常在的新世界裡。因為這般認定,她看待現實生活,形同看待一場曠日廢時的資格考。她知覺那孤絕閉鎖的小鎮生活,正是以其枯燥而重複的徒勞,體現了出題者的善意:起碼,每一種缺乏變化的日常勞務要求,都自相對證、且一再格限了考驗範圍。如是,小鎮生活得以為她,完整預習這樣一種預告新世界的拓樸學——小鎮生活畛域的狹小(總是不過幾條街道,幾座屋舍,以及她一輩子與之相處的少少幾位熟人),如深深井底般,牽繫了在那之上,迢遠「天光」的投注。
 
  小鎮生活因此,是對虔信之人而言,最慷慨的一種前生活。慷慨,自因困乏於有限性的細節所一再預支的,那再無阻隔之永恆性的若有注目。每一次野花綻放,每一陣雨的漫行,每場細雪,每種氣象,甚且是每一瞬短暫的夢或回憶,都可能空闊地發出一種悅耳迴響,只有將現實世界當作器皿,而自己亦如等待重生的嬰孩般,專誠傾首抱膝,信守其間之人,方能祕密聽聞。
 
  正是對這種感覺結構的專注捕捉,使羅賓遜的小說,逆行於一般意義的小鎮生活寫實主義小說:在寫實主義的主題意識裡,當一切類此生活細節的微觀白描,可能,皆是為了結成事關更宏觀之政經結構的喻依時,羅賓遜是將事關理想生活的宏觀假定,細密織進僅能微觀白描的現實裡。小鎮生活自身已是最終喻體。理論上,這種小說話語的語相,必然也就是對那「一路通到底的道路」之複數履勘;它以對事件重大因果的刻意屏蔽,攔阻情節構作的線性通過;從而也就擺散時空,重置一切細節,成為人世終局前刻的再度具實。
 
  它的唯一重點,是對自身話語的緩步重審。這正是《管家》第三章裡,藉由深冬時分,「希薇到來」所啟動的重層敘事。多年以後,「我外婆」的女兒返家,接管「我外婆」終於全身隱遁進新世界後,所遺下的昔時家屋—某種意義,這是女兒代亡母去重新經歷,亡母已以前生活認定去逐日驗算過的,那樣一種對亡母而言,唯一合情合理的現實生活。在小說家的複寫中,在當多年前,希薇決意離家的原因被刻意模糊,她的重返與重看,不是為了戲劇性地揭露個人史,而是為了體現個人對這樣一種「史前生活」的極端疏離,與極端親解。
 
  希薇在家,形同無家者般漫遊。一方面,她的臨場,種種舉措,隱語著一種也許獨見於親緣間的情感報廢:對她而言,昔時家屋之所以無法喚起某種永恆慰藉,如故鄉,對任一懷鄉之人的精神效應,可能,僅是因為家屋自身,已是亡母準備投身永恆前的一種慰藉—倘若這曾帶給她威脅,迫使她流浪,那麼,她也許注定從此僅能在故土就地流浪。另一方面,她那預備著隨時離去的狀態,卻為她所看顧的敘事者「我」,具現了前生命感知模式,使「我」理解,僅僅是「我」一人,留駐她在現世,從而,也就在她的「不去看,不去聽,不去等待,不去希望」的敬遠無為中,迫視出彼此間,一種毋須言表的持恆關愛,或共同的「家管」倫理:終於,「我」一如希薇般見證自己,永遠僅是眼前家屋的借住者。而原樣奉還,正是暫借者的美德。
 
  個體共感的時空意識,在小說重新歸整的終局前刻再度漫漶。在空間上,陌異家屋已然拓樸為舉世;在時間裡,這既是對自我所來自之昔往的自主拒絕,卻矛盾地,亦是對唯一昔往來向,在個人體解後的親身承繼。可以理解:這種詮釋進路,必然得由小鎮生活的「外邊之人」,如《管家》裡的希薇來帶起,並重新開放。
 
  也於是,當我們倒讀「基列三部曲」,在羅賓遜最晚發表的《萊拉》裡,我們直接尋得的,即是一位更純粹的「外邊之人」。相對於希薇,萊拉的昔往更與她走入的小鎮生活無涉、更無法確切。童年經驗對她而言,形同一場常年襲捲的沙塵之夢——她是經濟大蕭條時代,所造就的無數路流人之一。萊拉走入靜僻自足的小鎮,成為年邁牧師的妻子。萊拉懷孕,為她所懷藏與所必須看顧的,重新思索眼前世界的條理。
 
  整部小說,即是這樣的一種傾首低語。一方面,萊拉看待小鎮生活,如同個人更漫長之路流生涯的其中一個停靠站——一如牧師終將被埋入家族墓園,在那裡,與艾姆斯太太,和所有的艾姆斯們一起等待復活,她總想像,自己將「把一個嬰兒塞進大衣底,帶著他離開」;一如她的昔往,所告知她的另一種確切宿命。另一方面,年邁牧師卻以其信靠,將一種恆定生活的可能,平靜聚焦於她周遭:某種意義,牧師確切挨近死亡此事本身,為她封緘了她對永恆假說,容或有的質疑與不適。如我們已知:在小鎮喻體內,永恆性總由有限性覆核。
 
  整部小說由此,更大規模探究希薇式的借住者美德。在感覺自己因牧師緣故,而被小鎮給接納一刻,萊拉矛盾地深願自己仍不失異質,且仍能被依然「在外面迷失徘徊」的路流同伴朵兒,一眼重認為同伴;盼望在死後世界,「不管生命之後是什麼,如果她(朵兒)在那裡不能有任何喜悅」,那麼,在重逢伊時,「至少她能有一秒鐘想起喜悅是什麼感覺」。為此,萊拉情願下到河邊,祕密地「把洗禮從身上洗掉」。終究,萊拉信守自己,為從來就是的「外邊之人」,只因她並不忘卻,事實上,在閉鎖小鎮外,「還有那些無人會想念的人,他們沒做什麼壞事,只是竭盡所能地活著而後死去」;而倘若她未曾偶然被小鎮給擄獲,「她就會是這種人」。
 
  當我們理解這點,我們即能進入《家園》的末世氛圍,讀出羅賓遜的反語。準確說來,是整整二十年後,牧師鮑頓之子傑克返家,與妹妹葛洛莉重逢,在兒時家屋,共同守候與見證父親將臨之死。在《管家》裡僅作為隱題的,前行世代不容質疑的生活信念,對晚生世代所造成的傷害,與驅逐效應,在此,因為父親伸延至整部小說的臨終情狀,也因父與子的終不互解,而全景曝現為小說的顯要論題。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一定是“震撼”。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自洽的、几乎令人窒息的微观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行为都必须服从于一个至高无上的意识形态,而代价是人性的异化和情感的枯竭。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控简直是令人发指的精准,小到一件家具的摆放,大到节日的仪式,无不透露出一种刻意的、被精心设计的符号意义。这种极端的环境设定,反而凸显了那些微小的人性反抗和情感的闪光点,使得每一次真挚的交流或一次违背规定的行为,都显得弥足珍贵。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十分巧妙,它使用了多重叙事视角,让你在拼凑真相的过程中,体验到信息被过滤和控制的恐惧。它不是一本消遣读物,而是一份需要全神贯注去解码的社会寓言,读完后对现实世界的许多既定认知都会产生动摇。

评分

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关系上的微妙分寸感。书中的角色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既有血缘的纽带,又有意识形态强加的隔阂,更有在共同困境中萌生的难以言喻的依恋。那种介于亲密和警惕之间的张力,被描绘得细腻而真实,让人深刻体会到在极端社会体制下,人际关系如何被工具化和异化。尤其是一些女性角色的内心世界,她们在被剥夺了生育权和自我决定的权利后,如何通过隐秘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寻找情感的寄托,令人动容。这不是一个关于反抗成功的爽文,而是关于如何在绝境中保持“人性火种”的史诗。它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英雄,而是展现了无数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普通人的韧性。这本书成功地将个人命运的悲剧与宏大的社会批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同理心被极大地拓宽了,对不同生存状态下的个体命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展现,作者在营造氛围上的功力深厚得让人咋舌。从一开始,那种静谧中潜藏着暗流的基调就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那种旧日时光特有的、混合着尘土与希望的气味。它不是那种跌宕起伏、情节爆炸的类型,恰恰相反,它以一种近乎于冥想的缓慢节奏展开,每一个场景的描绘都细致入微,让你不得不放慢呼吸去感受角色的内心波动。我特别欣赏作者如何处理那些“未言之语”,那些停顿、那些眼神的交汇,比大段的独白更有力量。人物的塑造更是立体得让人心疼,他们的困境、他们的挣扎,都像是发生在你身边至亲之人的故事,那种带着时代烙印的道德困境和个人选择的艰难,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房间里似乎都残留着那种挥之不去的、关于时间和记忆的沉重感,让人久久不能平静,回味无穷。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次对特定历史和社会环境的深度考察,引人深思。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私密和内省的。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剂,反而将一些我们习惯性回避的关于人性的阴暗面和社会的结构性压迫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角色的命运往往是悲剧性的,但这种悲剧不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而是日积月累、由环境和自身局限共同铸就的必然。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旁观者,被邀请进入到一个封闭的、对外界有着高度警惕性的社区内部,去观察他们如何试图在严苛的规则下维持一种扭曲的秩序感。那种被压抑的生命力在字里行间迸发出来的瞬间,冲击力是巨大的,让人既感到压抑又油然而生一种对自由的强烈渴求。全书的基调是压抑的,但这种压抑并非令人窒息,而是如同暴风雨前的沉寂,蕴含着蓄势待发的能量。它迫使你直面那些不适的真相,尽管过程艰难,但收获的洞察力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读时我对这种偏向于哲学思辨的小说抱持着一丝谨慎,但很快就被其语言的音乐性所折服。作者的文字像经过精心打磨的宝石,每一个词汇的选择都精确而富有张力,翻译版本似乎也尽力保留了那种原文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又暗藏玄机。它探讨的主题宏大而深刻,关于信仰的瓦解与重建、爱的界限以及社会结构对个体自由的桎梏。不同于那些直白地抛出观点的作品,它选择用人物的日常对话和内心独白,将这些复杂的哲学议题自然地编织进生活的肌理之中。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希望”这个概念的解构,它并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展示了在绝望的土壤上,希望如何以一种扭曲而又顽强的姿态生长出来。这种处理方式极其高明,它要求读者主动参与到文本的解读中来,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层次,这无疑是伟大文学作品的标志之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