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把「傳福音」掛在嘴邊,卻鮮少真正對這世界講明福音的奧祕。當教會面對沉默的罪咎時,本書正向教會發出有力的挑戰:重拾傳福音的異象,並再度投入傳福音的使命。
作者透過多年的事奉與經驗,用急迫的語調向今日的教會說話;幫助信徒重新思考傳福音的動機、福音的內容、傳福音的媒介,及傳福音的動力。
我們經常把「傳福音」掛在嘴邊,卻鮮少真正對這世界講明福音的奧祕。當教會面對沉默的罪咎時,本書正向教會發出有力的挑戰:重拾傳福音的異象,並再度投入傳福音的使命。
作者透過多年的事奉與經驗,用急迫的語調向今日的教會說話;幫助信徒重新思考傳福音的動機、福音的內容、傳福音的媒介,及傳福音的動力。
【作者介紹】
斯托得(John Stott, 1921-2011)
當代福音派大師,也是一位享譽國際的聖經學者,其著述等身。除本書外,已譯成中譯本的有:《當代基督十架》、《當代聖靈工作》、《當代講道藝術》、《當代基督門徒》、《當代基督教與社會》、《再思福音使命》、《作個真門徒》(校園);《別埋沒你的頭腦》、《為真道而戰》(種籽);《真理的尋索》(證主);《信仰與社會責任》、《基督教信仰》(浸信會)等書。這些著作寫來鞭辟入裡,發人深省,而且屢獲好評。
这本厚厚的书,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光是封面设计就透露出一种严肃和庄重的气息。我一直对教会的“布道”这个词有些敏感,总觉得它带有一种强迫推销的意味,但翻开书的扉页,作者在引言中阐述的观点,让我对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他并没有一味地鼓吹“多传福音”的口号,而是深入探讨了我们之所以愿意分享信仰的内在驱动力。书中通过大量的历史回顾和神学梳理,清晰地描绘了早期教会的活力是如何植根于一种由爱和感恩所驱动的生命状态,而不是外部的压力或完成任务的心态。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因为它迫使我反思自己目前的信仰生活,是不是更像是一种例行公事,而不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热情。书中关于“动机”的剖析非常细腻,它不只是停留在“我们要爱人如己”这样的陈述上,而是具体地去解构了那些阻碍我们真诚分享的恐惧、自我中心和对失败的担忧。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消化完前三章,因为每一段文字都需要我停下来,对照自己的生命去审视,感觉就像进行了一次深度的自我对话。那种感觉不是被说教,而是被温柔地邀请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空间,去重新确认自己信仰的根基是否稳固。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上看,这本书显然是为深度阅读准备的。字体适中,行距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重要的是,它在内容上给予读者的“留白”非常多。作者抛出了深刻的问题,提供了坚实的框架,但很少会替读者把最后的结论画上句号。这种“开放式结局”的设计,极大地激发了我主动去寻求答案的欲望。它没有提供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因为它深知信仰的更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发现自己开始在日常的阅读、祷告和反思中,不断地回味书中的某个观点,然后将它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检验。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读完的那一刻,而在于它在你读完之后,如何持续地在你的生命中发酵和作用。它更像是一个精神上的“催化剂”,温和却不可逆转地推动着我的生命向着更成熟、更真实的方向转变。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并随时准备好在书页边写满笔记的深度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极其克制而又充满力量的类型。它不像有些当代畅销书那样追求华丽的辞藻和煽情的语调,而是用一种沉稳、精确的笔触,层层递进地剖析问题。刚开始读的时候,我甚至觉得有点慢热,需要集中全部注意力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但一旦进入状态,就会发现每一个用词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思考。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处理“动力”和“动机”之间的辩证关系时,展现了极高的智慧。他并不否认情感和热情的重要性,但他坚决主张,真正的、持久的动力,必须建立在对上帝本质深刻的认知之上,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一时的情感高涨。这种“由内而外,由认知到行动”的逻辑链条,让整个论证体系显得非常坚固可靠。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信仰世界观被整体地校准了一遍,那些过去模糊不清的概念,现在都变得清晰锐利起来。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将读者晾在象牙塔里。作者非常巧妙地将宏大的神学框架与日常生活的微小情境结合起来。举个例子,书中有一段讨论如何处理与一位固执的亲戚的谈话。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教导我们如何带着一种“属灵的侦探”的心态去倾听对方的真正需要和痛苦,从而找到一个更有温度的切入点。这比那种一上来就抛出“救恩宣言”要有效得多,也更加尊重人性。对于像我这样,在职场和家庭中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却常常感到言语苍白的人来说,这简直是及时雨。我感觉自己不再需要去“表演”一个热情的布道者,而是可以做一个真诚的陪伴者。这种转变让我感到轻松了许多,因为信仰不再是需要刻意完成的任务,而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生命状态。它解构了那种“成功布道”的绩效观,把焦点重新放回到“忠心”和“联结”上。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准,它不像很多神学著作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生命力和张力。作者似乎非常擅长用讲故事的方式来阐述复杂的教义。我尤其喜欢他引用的那些教会先驱人物的个人经历。比如,其中一段描述了某位早期殉道者在面对死亡时的平静与喜乐,不是源于对天堂的盲目期盼,而是源于对当下与基督联合的深刻体验。这种“活在当下”的信仰实践,与我们现在常常追求“快速见效”的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在穿越时空,与那些走在信仰前沿的人进行了一次跨越世纪的对话。它没有给我提供一个简单的“操作手册”来提高布道效率,而是提供了一套精神的“内功心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是缓慢生长的,这本书就是在培养读者耐心去等待这种内在动力的自然涌现。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合上书,安静地坐一会儿,那种被提醒和更新的感觉是很难用言语完全表达的,就像久旱逢甘霖,但更像是在心灵的土壤里进行了一次深度的松土和施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