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日:佩蒂.史密斯的影像紀年 (電子書)

一日一日:佩蒂.史密斯的影像紀年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佩蒂.史密斯
图书标签:
  • 佩蒂·史密斯
  • 摄影
  • 音乐
  • 摇滚乐
  • 波西米亚
  • 自传
  • 影像纪年
  • 艺术家
  • 文化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龐克教母」佩蒂.史密斯,以Instagram紀年的一本書。
「世上沒有完美的文章,也沒有完美的絕望」
回應366天的照片與文字,巴黎書店、布拉格咖啡館、瓊‧拜雅、村上春樹……
或追溯往事、或捕捉當下,75歲的佩蒂史密斯用IG記錄生活,訴說疫情一年裡的日常。

★紐約時報暢銷書、PopSugar年度最佳好書
★Patti Smith分享最私密的日常,適合粉絲送禮、珍藏
★收錄368幀照片,精美全彩印刷
★以閏年366天編排,為每一天帶來啟發
★包含底片攝影與手機照片,既復古又現代

  每一頁都是人生。

  1995年,丈夫逝世後,一度無法寫作也無法繪畫的佩蒂,帶著底片相機Polaroid Land 250開啟攝影之路。對她而言,攝影既簡單又直覺,是能立即滿足她創作欲的一門藝術。她回到音樂舞臺後,仍帶上她鍾愛的相機。

  原本佩蒂希望成立網站放上自己的攝影作品,隨著時代變遷,底片停產,傳奇相機Polaroid Land 250形同宣告退休。計畫因此生變。2004年,她透過攝影師安妮・萊柏維茲(Annie Leibovitz),首次發現手機具有藝術性用途,終於在2010年擁有手機,從此跟當代文化產生爆炸性的連結。

  到了2018年,72歲的佩蒂‧史密斯開設了個人IG帳戶,用「大家好」對虛擬世界初次問候,第一張上傳的圖片是她的手。佩蒂從不會用手機拍照開始學習,到追蹤人數破百萬,成為最活躍的高齡使用者。

  她創造了全新的名人使用IG方式,不追話題、不跟潮流,每張照片跟文字都來自生活裡的真實感受,觸動所有愛書、愛樂人,連強尼‧戴普都成了追蹤粉絲。

  2022年,全球因疫情造成的疏離即將告一段落,佩蒂史密斯決定整理出一年份的IG創作,跟讀者們分享她藉著閱讀度過疫情的366個小日子。

  透過風格獨特的照片,她向我們介紹她的書桌、丈夫、母親、女兒潔西,以及愛貓開羅,也在國際婦女節、世界詩歌日、世界地球、母親節、陣亡將士紀念日、世界愛滋病日等不同節日為重要議題發聲。

  「《一日一日》是在感謝中奉上,即使在最壞的時代,也能做為一處暖心的所在。每一天都無比珍貴,因為我們仍在呼吸,被光線灑落在樹梢、晨間的工作檯,或心愛詩人的墓碑上的方式所感動。」──佩蒂‧史密斯

推薦語

  一部詩意的傑作。──強尼‧戴普

  如此真誠、純粹,令人興高采烈。──瓊‧蒂蒂安

  極好的……對作家、詩人、朋友、家人表達崇敬之意的一部創作。──《觀察家》

  風格獨特,美麗,具有體察日常生活的慧眼。──《STYLIST》聖誕禮物指南

  佩蒂在一整年裡每天提供讀者一幅圖像,為她的友人、生者與逝者、尋常物件與信物留念,搭配簡潔有力的文字。《一日一日》提醒我們:希望寄託於最微小的事物。──《哈潑時尚》

  一本具備文學性質的照片集,對人生種種事件及試探敞開可能性。喜樂與哀憐並存,整體來說,這部作品對蜿蜒的人生旅程展示好奇與生機。──《金融時報》

  迷人地結合異國情調及日常氛圍……這是難以預測又吸引人的一段體驗,如同派蒂她自己。──《大誌雜誌》

  她積攢了這些少見的照片,以及少有人聞問的歷史,這些都在她都已在內心掛念許久。──《PopMatters》

  有些搖滾明星遺世獨立,而派蒂‧史密斯不斷與世界產生連結。──《每日電訊報》

  精緻,憂傷,有時引人發笑。──《VOGUE》
《光影织就的时代回响:一位摄影师的非凡旅程》 一部关于凝视、捕捉与时间流转的史诗性影像志 导言:定格瞬间,雕刻永恒 这本书并非仅仅是一部摄影作品集,它更像是一部由光影编织而成的编年史,一位置身于历史洪流之中的见证者,用他的镜头对准了世界跳动的脉搏。它跨越了数十年光阴,从战后的重建到信息时代的浪潮,记录了人类精神、文化面貌以及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全书以一种近乎考古学的细致和艺术家的直觉,呈现了一系列极具张力与情感深度的画面,它们共同构建了一幅宏大而又细腻的时代肖像。 第一部:灰烬中的新生与面孔的肖像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回到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镜头聚焦于那些在废墟中重新站立起来的人们。在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对个体尊严的深刻捕捉。摄影师偏爱使用黑白胶片,那浓郁的颗粒感仿佛自带历史的尘埃,为画面增添了一种不可磨灭的厚重感。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这些面孔,或因劳作而布满风霜,或因希望而闪烁微光。他捕捉的不是摆拍的姿态,而是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真实情绪——街角老者坚毅的侧脸、孩童追逐嬉闹时无忧的眼神、以及在微弱灯光下沉思的知识分子。这些肖像构成了一部无声的口述历史,每一个皱纹、每一道光影,都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奋斗与挣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部分对“劳动者”的描绘,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码头上搬运货物的工人,还是工厂里流水线上的操作员,摄影师的视角总是保持着一种既疏离又亲密的平衡。他记录了机械与人手的交汇点,探讨着工业化进程中个体价值的定位与消融。那些汗水浸润的衣衫、被工具磨砺得粗粝的双手,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有力量地揭示了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结构。 第二部:文化风暴与亚文化的崛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开始从生存的重压中解脱出来,文化的力量开始喷薄而出。本书的第二部分,色彩开始逐渐回归,但这种回归并非是轻快的,而是伴随着激烈的碰撞与实验。摄影师敏锐地捕捉到了青年文化从地下走向主流的转折点。 这里收录了大量关于音乐、艺术和地下集会的影像资料。他深入到昏暗的俱乐部、简陋的排练室,记录了那些在噪音与反叛中寻找自我身份的年轻群体。镜头下的吉他手、诗人、舞者,他们服装奇特,眼神迷离,却又充满了对既有秩序的反抗精神。摄影师并未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他们,而是以同等的激情去参与和记录这场文化风暴的形成。 书中有一组关于“城市夜生活”的系列作品尤为出色。霓虹灯的迷幻光影与街头的萧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他擅长利用夜晚的黑暗来凸显人造光源的戏剧性效果,使得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叙事张力。这些影像不仅仅是记录派对的狂欢,更是对现代人孤独感在群体喧嚣中投射的一种深刻反思。 第三部:风景中的权力与空间的对话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角从人转向了环境,探讨了地理空间、建筑形态与权力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摄影师开始将镜头对准城市的天际线、广袤的郊野以及被遗忘的角落。 他以一种近乎建筑学家的精确性,记录了不同时代留下的印记。摩天大楼的几何线条冷峻而威严,象征着资本和效率的胜利;而老旧的居民区,则在时间的侵蚀下展现出一种颓败的美感。这些建筑不再是冰冷的背景,它们是社会阶层、经济政策和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 在对公共空间的捕捉中,他展现了高超的构图技巧。例如,在一张俯拍的广场照片中,熙熙攘攘的人群被抽象成了几何图形,而远处孤立的雕塑,则成为视觉的锚点。这种对“尺度”的玩味,促使读者思考个体在宏大社会结构中的相对位置。他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像,如桥梁的钢筋结构、错综复杂的电线网络,揭示了现代文明赖以维系的那些隐形骨架。 第四部:转瞬即逝的亲密与无声的告别 全书的最后一部分,回归到了最核心的人文关怀——亲密关系与生命周期的记录。这部分的作品往往更具私密性和脆弱性。摄影师挑战了传统的界限,捕捉了家庭内部那些最微妙的情感瞬间。 他记录了衰老的过程,没有刻意美化或回避,而是以一种坦诚的态度面对生命的自然规律。祖孙三代的交叠、病榻前的守候、以及那些无需言语的默契,都被精准地定格。这些影像虽然安静,却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冲击力,它们提醒着观者,无论世界如何变迁,人与人之间基本的联结与情感需求是永恒的主题。 此外,这一部分还包含了一系列对“消失的技艺”和“被遗忘的角落”的记录。他前往偏远地区,用镜头挽留那些即将被现代化浪潮吞噬的生活方式和手工艺品。这些影像带着一种温柔的忧伤,是对逝去美好事物最后的致敬。 结语:时间之河上的灯塔 《光影织就的时代回响》是一次漫长而充实的阅读旅程。它不是一部单纯的摄影技术手册,也不是肤浅的潮流追逐。它是一位深刻的观察者留下的时间切片,是关于“如何看待”的哲学思考。通过这位摄影师的眼睛,我们得以穿越时空,与那些曾经真实存在过的人、事、物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这些影像,如同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理解我们从何而来,以及我们正走向何方。阅读此书,如同参与了一场盛大而私密的集体记忆重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佩蒂.史密斯(Patti Smith)


  集作家、表演家、音樂家、視覺藝術家於一身。佩蒂‧史密斯的創作天份首先展露於1970年代她將詩作與搖滾樂做革命性的結合。1975年,她推出首張專輯《群馬》(Horses),這張唱片爾後成為樂壇百大不朽經典。該專輯的封面就是羅柏‧梅普索普拍攝的佩蒂,身穿白襯衫掛著黑領帶,叛逆且新穎的形象,影響後世甚劇。

  史密斯將垮世代的詩歌和實驗性搖滾樂結合,被譽為「龐克搖滾桂冠詩人」和「龐克教母」。她將19世紀法國作詩法介紹給美國十幾歲的年輕人,同時她中性的公眾形象和非女性的語言風格都走在時代前端,引領創作風潮。

  史密斯最廣為人知的歌曲是她與布魯斯‧史普林斯汀一起創作的〈因為這夜〉,該歌曲在「Billboard Hot 100」排名第十三。她總共錄製了十二張專輯。

  史密斯1973年在紐約高譚書店開了第一個畫展,1978年後,她的畫作都由Robert Miller畫廊代理。2002年安迪渥荷美術館為她辦了一場回顧展,展出她的畫作、攝影以及絲印。展題為「陌生的傳息者」。

  2004年,《滾石雜誌》頒布的百位搖滾重要人物名單中,將史密斯列為第47位。2005年,法國文化部頒發藝術終生成就獎給她。2007年,她被列入搖滾名人堂。

  2010年,史密斯信守承諾寫下攝影師羅柏與她的70年代紐約故事《只是孩子》,風靡英美書市,蟬聯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長達75週,拿下年度美國國家書卷獎。2015年,她再以《時光列車》寫旅途寫時代寫創作寫閱讀,獨樹一格的文風一如她的歌聲,再度登上紐約時報等各大媒體年度好書金榜。2016年,她代表巴布‧狄倫領取諾貝爾文學獎,並獻唱〈暴雨將至〉。2019年,出版文集《如夢的一年》。

  史密斯的其他著作有《Witt》、《Babel》、《Woolgathering》、《The Coral Sea》以及《Auguries of Innocence》。

譯者簡介

陳德政


  作家、酒吧DJ,攝有濁水溪公社紀錄片《爛頭殼》。著作包括《我們告別的時刻》等書,2019年加入K2峰台灣遠征隊,以相關報導作品《神在的地方》榮獲2022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類首獎。
 

图书目录

大家好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照片來源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61541
  • EISBN:978626706155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4.7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信息,不如说是一场深刻的、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叙事的节奏掌握得炉火纯青,既有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又不失对个体情感的细腻捕捉。它没有采用那种教科书式的冰冷陈述,而是将复杂的历史脉络巧妙地编织进一个个鲜活的片段之中,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情节所牵引,仿佛亲历了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文笔极其富有画面感,那些描绘场景和人物心理的段落,常常让我产生强烈的代入感,甚至能“听见”当时的环境声,或是“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气味。这种叙事上的张力,使得即便是那些我略有耳闻的历史事件,也焕发出了全新的生命力,让人从中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人性挣扎与光辉。

评分

这本书的思考深度,远超我最初的预期。它探讨的议题极其尖锐和前沿,绝非简单的年代回顾或人物传记。作者似乎总能精准地抓住那些微妙的文化暗流和思想碰撞的核心,并以一种极为审慎的态度进行剖析。我尤其赞赏它在处理争议性话题时的那种平衡感,既不回避矛盾,也不轻易下定论,而是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读完一些章节后,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辟的论断,它们像是一把把钥匙,开启了我对某些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全新理解。这种激发思考、挑战固有观念的能力,是判断一部优秀非虚构作品的关键所在,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迫使你跳出舒适区,去直面更复杂的世界真相。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那种厚重却又带着一丝不羁的质感,让人一上手就感觉到这是一部充满了故事和历史沉淀的作品。封面那张照片,虽然只是一个瞬间的捕捉,却仿佛凝聚了整个时代的精神,光影的运用极其考究,黑白层次分明,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感,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是用心良苦,字体的选择、留白的把握,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不马虎,即便是电子书的格式,也保持了极高的清晰度和良好的阅读流畅性,翻页时的过渡自然得如同在摩挲一本实体书的纸页。这本书的视觉语言是如此的强烈和独特,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那种对美学近乎偏执的追求,使得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享受,一种对逝去时光的庄重回望。

评分

从结构布局来看,这本书展现了一种令人惊叹的组织能力。它似乎拥有无数的支线和时间线索,但作者却能像一个高明的指挥家,将所有元素精准地汇集到统一的主题之下,没有丝毫的混乱或冗余。每一部分的过渡都衔接得天衣无缝,逻辑链条清晰有力,使得读者在庞大的信息量中也能始终保持方向感。尤其是在处理跨越数十年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影响时,作者展现出的那种对全局的掌控力,实在令人叹服。这本书的骨架搭建得极为稳固,保证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完美兼容,最终呈现出一个既具有学术严谨性又不失大众可读性的典范作品,非常值得反复品味和研读。

评分

我必须提到这本书的引人入胜的“现场感”。它营造的氛围非常具有沉浸性,阅读体验流畅得让人几乎忘记了自己是在阅读文字,更像是在观看一部高保真度的纪录片,只是主角和场景都由文字构建而成。那些细微的生活场景描绘,诸如某个街角的灯光、一次即兴的谈话、一次不期而遇的眼神交流,都处理得极其真实可信,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丰满、有机的世界。这种细节的密度和准确性,体现了作者在案头工作上的扎实程度,同时也展现了其作为观察者的敏锐洞察力。这本书没有刻意去煽情,但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自然而然地引发了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读罢让人感到一种满足而又带着些许怅惘的复杂心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