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 (電子書)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進興
圖書標籤:
  • 後現代主義
  • 史學
  • 史學研究
  • 歷史理論
  • 文化研究
  • 社會科學
  • 電子書
  • 學術著作
  • 理論史
  • 認識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黃進興院士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全新改版

在二十世紀後現代主義的浪潮下
西方傳統史學節節敗退、麵貌全非
與之相應的是逐步興起的後現代史學新論
西方史傢如何迴應這場後現代主義的挑戰?

  ★詮釋「後現代主義」與「歷史學」的史學研究集大成者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黃進興院士後現代史學研究精華
  ★一部梳理西方史傢如何迴應後現代主義浪潮的經典之作

  十九世紀是西方史傢的黃金年代,史學網羅各個領域,是各個學科的重要泉源,而以科學史學著稱的蘭剋史學,更是當時史學界的核心。然而,當二十世紀的後現代主義來襲時,史學界的形勢驟變,轉而成為眾學科的「附庸」;後現代學者宣稱的「歷史之死」宛如喪鐘般,迴盪於史學界中。

  「後現代主義」是何方神聖?歷史學如何受到後現代主義影響?

  ◎傳統史學的蛻變──後現代主義下西方史傢的迴應
  二十世紀下半葉,發軔於建築、藝術等領域的後現代主義席捲史學界,本以為隻是學術史上尋常的新舊交替,後現代主義卻是要全盤否定史學的存在!換句話說,在後現代主義者的眼中,講求史實的西方傳統史學將不復存在,甚至認為「歷史」不過是史傢的語言遊戲。麵對後現代主義的挑戰,西方史傢如何應對?

  書中即以西方史傢對後現代主義的迴應為核心,闡述在「歷史之死」的後現代主義環境下,西方傳統史傢如何抵禦後現代主義,並從中吸取理論、化為自用,為歷史學拓展齣不一樣的道路。比如被視為後現代史學發源的海頓.懷特(Hayden White),又或是有著「後現代史學祭酒」之名的傅柯(Michel Foucauli)。

  在西方史傢的奮鬥之下,熔後現代主義與歷史學的「後現代史學」問世,它逐漸脫去蘭剋史學以來的實證史學,接納虛構的歷史。看似為史學開拓瞭新領域,卻也令史學陷入真實與虛構的拉扯之中。

  因此,本書試圖檢討後現代主義對史學的影響,並梳理西方史傢在這場衝擊之下,如何熔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為一體、拓展史學新道路,帶領讀者一探後現代主義與歷史學之間的羈絆與聯繫。

  ◎中國近代史學──「新史學」的誕生與來自西方史學的危機
  除談論西方史傢與後現代主義的關聯外,本書亦兼顧中文讀者的閱讀背景,從中參以中國史學議題,並援引西方史傢的理論概念,為讀者梳理中國近代史學的轉變。

  在清末變局之下,標榜著「經世緻用」的中國傳統史學受到極大的打擊,正當眾學者手足無措時,梁啟超以「新史學」為名號開史學改革之先,引入十九世紀西方史學中的「實證主義」,以史料為史學、改革中國治史方式。本以為能繼續地順利承繼西方史學,然西方史學界在十九、二世紀時同樣陷入「歷史主義危機」中,再加上以史料為核心的治史改革,使中國傳統史學從正統學門,逐漸流於單一的「史料學」。在此種情景之下,中國史學該如何發展呢?
 
《史學的重構:跨越經典的範式轉移》 一、 導言:在歷史的迷霧中尋找新的錨點 當前,歷史學研究正處於一個深刻的轉摺點。自十九世紀以來建立的以「客觀性」、「實證主義」和「宏大敘事」為核心的學科範式,在二十世紀後期遭遇瞭來自知識論、社會結構和文化轉嚮的全麵挑戰。傳統史學試圖描繪一個單一、連貫且可被還原的過去,如今看來,這一目標本身就成為一個需要被審視和解構的「現代性建構」。 本書旨在跳脫當前學界關於「後現代」爭議的窠臼,轉而聚焦於史學方法論與知識生產機製的實質性重構。我們不專注於對既有理論的單純批判,而是著力於探討在當代複雜性與多元性背景下,歷史學如何能夠重新確立其社會功能與學術嚴謹性。這是一場關於如何「寫歷史」的技術性與哲學性的再探討。 二、 知識的斷裂與重連:超越簡單的二元對立 歷史學的當代睏境並非簡單地源於對「真相」的喪失,而是源於對「何謂知識有效性」的重新定義。本書首先深入分析瞭導緻史學範式轉移的幾個關鍵節點:語言學轉嚮(Linguistic Turn)對歷史文本(Source Material)的結構性揭示;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對權力運作與知識生產場域的批判性介入;以及全球化進程對民族國傢中心史觀的瓦解。 我們認為,當前的挑戰並不在於選擇「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的二元對立,而在於建立一個能夠容納異質性證據、多元視角與多重時間性的新的知識框架。這要求史學傢必須進行嚴格的「自我反思」:我們如何選擇、排序和詮釋材料?我們的研究立場(Positionality)如何影響最終的敘事結構? 三、 方法論的深化:微觀、物質與跨學科的交融 本書的實質性貢獻在於對歷史研究方法的具體操作層麵的深化與拓展。我們超越瞭對宏大理論的泛泛而談,將注意力集中在以下幾個關鍵領域: 1. 微觀歷史學的敘事張力: 微觀研究已不再僅僅是「以小見大」的寓言式操作。我們探討如何運用精確的個案分析來揭示宏觀結構的內在矛盾與不連續性。重點研究如何從看似邊緣的材料中,提煉齣具有普世意義的歷史動力,同時避免將單一案例過度類推。 2. 物質文化與非人類能動性(Agency): 傳統史學往往將人類作為唯一的行動主體。本書強調將物質對象、技術係統乃至自然環境納入歷史分析的視野。我們考察「事物」如何在無聲中參與或阻礙歷史進程,從而挑戰以人類意誌為中心的傳統敘事。例如,對特定技術在不同社會中的「適應性變異」的研究,揭示瞭技術本身並非中立的工具。 3. 歷史時間性的多重解讀: 傳統史學傾嚮於線性、可測量的時間。本書引入瞭非線性時間觀念,探討不同社會群體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感知差異。如何同時處理「長時段」(La longue durée)的結構性惰性與「瞬間」(Moment)的斷裂性事件,是當前史學麵臨的重大技術難題。 四、 史學的倫理學:責任、參與與可溝通性 歷史學的重構不僅是知識論的轉換,更是倫理學的迴歸。在一個資訊過載、真偽難辨的時代,歷史學傢肩負著重建社會信任與促進公共話語的責任。 本書探討瞭史學寫作的倫理義務: 證據的透明度與可驗證性: 儘管我們承認詮釋的主觀性,但對原始證據的嚴格呈現和清晰的引用規範,是維繫學術共同體信譽的基礎。 對「被遺忘者」的倫理責任: 關注那些因權力結構而被排除在主流敘事之外的群體。這要求史學傢發展齣更具同理心(Empathy)和批判性視角的材料解讀能力,區分「沉默」與「缺乏文獻」的差異。 溝通的橋樑: 如何將複雜的學術發現轉化為公眾可以理解和對話的知識?本書對學術專著的寫作風格、公共歷史的實踐與史學教育的未來發展提齣瞭具體建議,強調歷史知識的可溝通性是其社會價值的最終體現。 五、 結語:邁嚮一個「後後現代」的史學風景 本書的目標並非宣告某一理論的終結,而是倡導一種持續的、批判性的學術實踐。歷史研究必須保持其批判的活力,不斷自我修正,以應對不斷變化的世界。 《史學的重構:跨越經典的範式轉移》為渴望在當代複雜性中尋找堅實立足點的史學研究者、跨學科學者及嚴謹的知識探索者,提供瞭一套富含操作性、兼具理論深度與倫理關懷的研究指引。它標誌著學術界從對既有理論的耗散性爭論中抽離,轉嚮對未來歷史學的紮實建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進興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院士。

  研究中國近世思想史、宗教文化史、西方史學理論,著有《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聖賢與聖徒》、《從理學到倫理學》、《學人側影》等書,著作有英文、日文、韓文等多語譯文。
 

圖書目錄

修訂二版序
前言:往事不可追憶
第一章緒論:後現代主義與「歷史之死」
第二章反人文主義的史學:傅柯史觀的省察
第三章「歷史若文學」的再思考:海頓‧懷特與歷史語藝論
第四章閱讀理論與史學理解
第五章「文本」與「真實」的概念:試論德希達對傳統史學的衝擊
第六章敘事式歷史哲學的興起
第七章後現代史學的報告(代結論)
附錄中國近代史學的雙重危機:試論「新史學」的誕生及其所麵臨的睏境
 
Preface to the Second Edition
Preface
1.Postmodernism and “the Death of History”
2.The Historiography of Anti-Humanism
3.“History as Literature” Reconsidered
4.Reading Theory and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5.Text and Truth
6.The Rise of Narrative Philosophy of History
7.A Report on Postmodern Historiography (in lieu of conclusion)
Appendix: The Dual Crise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Remarks on the Birth of the “New History” and Its Predicament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475608
  • EISBN:9786263079205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4MB

圖書試讀

修訂二版序

  據齣版社告知,拙作擬再版,故要求略加修訂。以下則就本書的際遇,略書數語。拙作繁體字版原刊行於臺北2006年;兩年後,北京三聯書店復發行簡體字版;不意竟獲彼岸前輩學者謬讚,謂拙作「對這些學者的理論及其影響的論述,不是停留在錶麵,而是直透根底,國內學界總體上無齣其右者。」蓋乃不虞之譽。

  或許緣此之故,對岸標竿學誌──《歷史研究》方邀請我撰述〈後現代代主義與中國新史學的碰撞〉(2013)一文。按西方學風瞬息萬變,常令局外人目眩神移。曾幾何時,後現在主義的思潮從風吹草偃之姿,逐漸平息,甚或部分已消融為主流意識,而視為當然爾。拙作的評價則不免毀譽參半。從甫刊行,即受到少數前輩學者的側目,認為後生小子逐風競異,殊不可取。另方麵,我之前的導師陶晉生院士,則勉勵有加,鼓勵我寫成英文,因為我的錶達方式,概念性太鮮明,並不太適閤中文歷史學界閱讀。但是由於精力有限,我並沒有進行這項工作。

  取而代之,則是2015年應臺灣師範大學,及2016年北京大學之邀,發錶瞭〈歷史的轉嚮:二十世紀晚期人文科學歷史意識的再興〉,上述兩篇論文最後均收入近作《歷史的轉嚮:現代史學的破與立》(香港中文大學,2021、臺北允晨公司,2022)之中。有興趣的讀者容可取閱,其中的變化則不再贅述。

  總之,鑑於數十年學風的變遷,個人有項心得與觀察,可與讀者分享。縱使探討固有的史學,取資異文化作為參照係,往往令人一新耳目,啟發良多。
 
  迴溯我的史學涉獵始自《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1992),終迄《歷史的轉嚮》(2021),加上本書(2006),恰構成個人史學探討的三部麯,投入時間綿延逾四十年,經歷瞭不同史學浪潮的起伏。於今迴顧,不失為極具樂趣的智識之旅,敝帚自珍,但願與本國史學工作者共勉之。又拙作再版訂正,承濛林易澄博士協助以及陳盈靜女士的訂正,謹此一併緻謝。

黃進興謹誌於南港中央研究院
2022年11月1日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電子書真是讓人眼前一亮,裝幀設計和排版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從封麵到內頁的字體選擇,無不透露齣一種精緻的考究感。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在結構編排上極為用心,每一章節的邏輯推進都如同精密儀器般絲絲入扣,讓人在跟隨作者思緒流轉時,幾乎不會感到絲毫的認知阻力。特彆是那些復雜的理論概念,作者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將其拆解得清晰明瞭,即便是一些初次接觸相關領域的朋友,也能迅速掌握核心要義。至於電子書的閱讀體驗,加載速度迅捷,注釋和引用鏈接的交互設計也做得非常順暢,極大地便利瞭深入研究的需求。整體而言,這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讀物,更是一件值得細細品味的藝術品,推薦給所有注重閱讀質感和深度學習體驗的讀者。

评分

坦率地說,我原本對這類探討宏大思潮的著作抱持著一絲警惕,生怕又是一堆晦澀難懂的“學院腔”堆砌。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預期。作者的文筆極具感染力,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們穿越迷霧重重的概念叢林。他不是簡單地羅列觀點,而是巧妙地穿插瞭大量的曆史案例和生動的比喻,讓抽象的理論瞬間具象化。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批判性思維的展現,他從不滿足於既有的定論,總能在看似堅不可摧的知識結構中找到新的切入點,並用極富洞察力的筆觸進行剖析。這種思辨的深度,使得每一次閱讀都有新的收獲,絕對是那種可以反復翻閱、常讀常新的佳作。

评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知識論轉嚮的愛好者,我對市麵上層齣不窮的理論普及讀物已經感到審美疲勞。然而,這本書以其獨有的銳度和嚴謹性,在我心中拔得頭籌。它沒有采取那種迎閤大眾的簡化策略,而是直麵核心的復雜性,用一種近乎無情的邏輯推演,將復雜的哲學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書中的論證過程邏輯鏈條清晰,環環相扣,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都會導緻整體崩塌。這種對學術標準的堅守,使得這本書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不是用來消遣的,而是用來構建和完善個人知識體係的基石。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新鮮感”。它仿佛是在一個已經被過度挖掘的領域裏,找到瞭一條尚未被探索的地下暗河。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似乎總能從一個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問題,從而揭示齣隱藏在錶麵現象之下的深層結構。閱讀過程中,我數次停下來,陷入沉思,迴味作者剛剛拋齣的那個精妙論斷。這種被挑戰、被激發的感覺,是閱讀優秀學術著作的終極享受。這本書的結論或許不會是最終答案,但它提齣的問題和探究路徑,無疑為未來的研究指明瞭方嚮,其啓發性價值難以估量。

评分

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纔看完這本書,主要是因為它提供的思考密度實在太高瞭。我得承認,某些段落我不得不放慢速度,甚至需要查閱其他輔助材料來確保完全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精髓。但這絕不是貶義,恰恰說明瞭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它真正迫使讀者動腦。它挑戰瞭我們對於知識生産和曆史敘事固有模式的假設。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跨學科問題時的那種遊刃有餘,將不同領域的洞察力融匯一爐,構建瞭一個宏大而又細緻入微的分析框架。這本書更像是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理解當代文化現象的另一扇窗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