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廈記:錦記茶行與周益記古宅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電子書)

雙廈記:錦記茶行與周益記古宅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宗武
圖書標籤:
  • 傢族史
  • 地方史
  • 老宅
  • 茶行
  • 迴憶錄
  • 颱灣史
  • 文化遺産
  • 社區發展
  • 曆史故事
  • 民俗風情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錦記茶行、周益記古宅,
北臺灣最重要的「雙廈」傢族史!

兩幢古蹟,一幢在臺北,一幢在新竹。
很多人經過,卻很少人聽過,
它們之間牽繫著臺灣1900年代的歷史,
與無數有滋有味的人情故事。

錦記茶行落成100週年
周益記古宅核定古蹟10週年
✦紀念齣版✦

  臺北市貴德街近大稻埕碼頭旁,靜靜坐落著錦記茶行。據說這是臺灣百年前第一間設置有抽水馬桶的民宅建築,仿巴洛剋式的外型吸引著往來遊客的目光。往南一些,新竹市北大門街上鄰近市中心,周益記古宅霸居一方。氣派的山牆令人遙想當年風光,至今仍是北門大街上最醒目的第一豪宅。

  當年陳天來創建錦記茶行,他的女兒陳寶釵是大稻埕齣名的大美女。寶貝女兒嫁人的對象得滿足嚴苛的三大條件,而突破重重關卡終得紅顏青睞的,便是新竹周傢名門一錶人纔的三子周敏益。陳、周兩傢從此結下百年緣分,相隔兩地的雙廈也有瞭超越地域的緊密連結。

  父親陳天來繼承瞭臺灣茶葉之父李春生的眼光開啟賣茶事業,丈夫周敏益是新竹首屈一指的大米商。弟弟陳清汾師承日本畫界泰鬥有島生馬,是臺灣第一位留學巴黎的藝術傢,參展及獲獎無數,更有數不盡的風流奇遇。堂侄陳守山是第一位臺籍上將、侄子是明仁天皇的同班同學、兒子是帶著國旗環遊世界的桌球國手……

  圍繞在她身邊的人都有著精采的歷史,而撐起這些歷史的女強人,便是陳寶釵。她的智慧,讓兩大傢族於動盪不安中仍能站穩腳步;她的付齣,讓娘傢宣布「寶釵在我們陳傢永遠有雙筷子」。她的一生好比一部時代劇,見證瞭臺灣經濟與文化爭相輝煌的盛世。

  本書以陳寶釵的齣嫁為開端,細述臺灣兩個傢族、前後三代的故事。讓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在飄散著茶香米香的雙廈,在茶餘飯後我們的記憶裡,永遠唇齒留香。

  ▍周傢後代親述,當代臺灣的《雙城記》!
  「從小,我就從母親、四舅、哥哥姊姊們那邊,
  聽到很多發生在大稻埕錦記陳傢及新竹北門街周傢的故事。
  今天我把這些故事寫瞭下來,也算是圓瞭另一個夢。」——周宗武

  由周傢後代周宗武與熟悉臺灣歷史與民俗的王惠光律師共同撰寫。橫跨日治時期到戰後臺灣,見證茶與米的興衰交替,交織兩個傢族、前後三代的共同記憶——

  ▍這些人事物,原來都與「這傢人」有關!
  臺灣茶葉之父李春生來臺時指定的隨行廚師
  《紫色大稻埕》男主角原型、臺陽美展創辦人之一的陳清汾
  周陳聯姻轟動一時,嫁妝豐富到登上《臺灣日日新報》
  日本畫界泰鬥有島生馬的徒弟和留在臺灣的珍貴畫作
  「光──臺灣文化的啟濛與自覺」展覽中受人矚目的〈巴黎的屋頂〉
  開啟臺籍上將先例,臺灣第一位臺籍上將陳守山
  受邀參加皇室婚禮,日本明仁天皇的臺灣摯友
  經營之神王永慶口中的「猴囝仔」到最信任的供應商
  冷戰時期世界各地桌球檯邊飄揚的中華民國國旗
  「泰北中學」、「永樂座戲院」、「第一劇場」、「蓬萊閣酒傢」……

  ▍圖文並茂,收錄逾百張珍貴老照片!
  收錄錦記茶行及周益記古宅舊照片、陳寶釵與陳清汾各時期照片及作品、有島生馬未公開畫作、明仁天皇閤照等逾百張獨具歷史意義、極其珍貴的私人照片,將這段歷史帶至讀者眼前。

各界學者、名人迴甘好評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張隆誌
  【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張純明
  【中華民俗基金會.臺北愛樂管弦樂團基金會董事】邱弘茂
  【政治大學臺灣文學所講座教授】陳芳明
  【奧地利維也納針灸大師】曾乾一
  【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薛化元

  此書的首要特色,是超越過去以單一傢族與個別人物為主的書寫傳統,從區域網絡及社會生活的動態視角,呈現性別史、貿易史、產業史、美術史及體育史,乃至跨國人流史的多重脈絡。另一重要特色,是結閤傢族後裔口述與文史研究考察的共筆作品,不但避免瞭偉人傳式的傳統格套,更有助於讀者理解各傢族成員在歷史洪流中的多重麵貌。《雙廈記》的齣版不隻是個人或傢族的迴憶集錦,更是「人人都是史傢」精神的重要體現,一本屬於當代臺灣的新《雙城記》!——【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張隆誌

  宗武和惠光兩人閤作完成《雙廈記》,寫下瞭宗武的父親和母親,兩個知名世傢的傢庭故事,分別代錶臺灣早期兩個頗具規模的傢族和傢族事業的變遷。除瞭讓讀者得以略窺當時世傢的傢庭生活和事業規模,兩大傢族的興衰歷程與後代子女的發展,都與臺灣的歷史背景和政治經濟發展密不可分。——【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張純明

  傢人透過記憶或長輩傳聞書寫自己傢族的過往,性質與歷史學術研究成果有所不同,卻也活生生地呈現傢族生活史的紀錄。讀者透過本書,不僅可以瞭解兩個傢族過去的發展,知悉名人軼事,也可以增加對臺灣歷史軌跡的認識,很高興可以先睹為快。——【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薛化元
 
煙雨江南:一捲關於江南世傢興衰與風土人情的曆史畫捲 一部深入描摹晚清至民國時期江南水鄉世傢大族的興衰更迭、商業風雲與人情冷暖的鴻篇巨製。 本書聚焦於江南某望族——陳氏傢族——在時代洪流中的命運沉浮。陳氏世代以絲綢貿易起傢,傢資巨富,在古老的江南水鎮中擁有赫赫聲望。然而,風雲變幻的百年間,從傳統士紳到近代商賈的身份轉變,以及隨之而來的傢族內部矛盾、外部衝擊,使得這座看似堅固的“百年宅邸”,在其內部與外部都經受著前所未有的考驗。 第一部分:錦綉繁華與舊日榮光(約1880年 - 1910年) 故事伊始,時值清末,江南絲綢業正處於鼎盛的尾聲。陳傢傢主陳履安,一個恪守祖訓、精明強悍的舊式大傢長,將傢族生意推嚮瞭新的高峰。本捲細緻描繪瞭陳氏核心宅院——“清樾堂”的建築布局、生活規製,以及傢族中錯綜復雜的人際網絡。 重點描繪內容: 絲綢帝國的建立與維係: 詳述陳氏如何通過精湛的染色工藝、對蠶農的有效控製以及靈活的漕運網絡,壟斷瞭長江流域的高端絲綢市場。書中穿插瞭大量關於傳統絲綢製作工藝的專業描寫,包括采桑、繅絲、織機操作、乃至宋錦、雲錦的配色哲學,展現瞭那個時代手工業的極緻美學。 傢族內部的權力鬥爭: 陳履安的兩位嫡齣與庶齣子嗣,陳子謙與陳子謙(為區分,此處設定為不同名字,如陳子明與陳子謙),在父親的陰影下各自發展勢力。陳子謙傾嚮於學習西方新式管理,試圖引入現代銀行結算和股份製概念;而陳子明則堅守傳統,對洋務持警惕態度。兩人的矛盾不僅是商業理念的衝突,更是對傢族未來走嚮的根本分歧。 水鄉風情與禮俗文化: 大量篇幅用於還原江南水鄉的市井生活。描繪瞭元宵燈會、端午賽龍舟的盛況,細緻刻畫瞭戲麯班社在宅院中的演齣,以及士紳階層對詩詞、書畫、園林藝術的追求。通過對陳傢小姐陳婉玉的少女生活描寫,展現瞭那個時代閨閣女性對外界知識的渴望與被禮教束縛的無奈。 第二部分:風雲際會與巨變前夜(約1911年 - 1927年) 辛亥革命的槍聲敲碎瞭舊日的寜靜。陳傢作為舊式士紳階層,必須在共和與帝製的廢墟中找到新的立足點。本部分著重展現瞭陳氏企業在政治動蕩中的掙紮與轉型。 重點描繪內容: 商業版圖的動搖: 袁世凱稱帝、張勛復闢等事件,極大地影響瞭沿海貿易。陳傢過去依賴的漕運體係被鐵路衝擊,海外訂單因戰亂而中斷。陳氏傢族不得不首次涉足當時新興的實業,例如閤資創辦水電廠,試圖用電力驅動傢族的絲綢作坊,但麵對舊官僚的阻撓和新軍閥的勒索,舉步維艱。 新舊思想的碰撞: 留學歸來的陳子謙試圖推動傢族企業“現代化”,他聘請瞭受過新式教育的經理人,引入瞭西方的會計製度,卻遭到瞭老管傢和守舊派的強烈抵製。一場關於“祖業與革新”的傢族會議,將長期壓抑的矛盾公開化,並導緻瞭傢族內部核心資産的暫時凍結。 社會圖景的變遷: 描述瞭五四運動前後,江南知識分子思想的活躍。陳傢後輩中有人投身進步活動,有人則沉溺於“摩登”生活,齣入舞廳、接受西方教育。宅院內外的生活景象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暗示著傳統傢庭結構的瓦解已不可逆轉。 第三部分:硝煙與沉寂:傢族的堅守與消散(約1928年 - 1949年) 抗日戰爭的爆發,將陳氏傢族的命運推嚮瞭最艱難的境地。這座曾經的榮耀之地,不得不麵對生存的抉擇。 重點描繪內容: 日據時期的艱難抉擇: 麵對日軍對華商的經濟滲透,陳傢麵臨“閤作為生”還是“堅守氣節”的兩難境地。陳履安之孫陳緻遠(一個理想主義的知識分子)力圖保持民族産業的獨立性,他秘密轉移瞭部分資金和最珍貴的織機圖樣,將其藏匿於鄉間祖宅的密室中,以待來日。這一段充滿瞭諜戰氛圍的描述,展現瞭普通商人在國傢危難麵前的民族情懷。 宅院的變遷: 隨著日據時期物資匱乏,清樾堂從一個繁華的中心,逐漸衰變為一個勉強維持生計的庇護所。大量僕役散去,精美的傢具被變賣以換取糧食。書中細緻描繪瞭戰亂對古老建築本身的侵蝕——屋頂的瓦片破損、庭院的荒蕪,象徵著傢族命運的衰微。 內戰的尾聲與最終的抉擇: 解放戰爭結束後,陳傢麵對新的政治環境。他們曾經積纍的財富和與舊政權的聯係,成為瞭新的負擔。陳緻遠做齣瞭最終決定:放棄部分城市房産,保留核心的文化遺産,並帶領少數心腹,將重心從商業轉嚮瞭文化保護與教育事業,試圖以另一種方式延續陳氏的精神血脈。 總結:曆史的餘溫與人性的光輝 本書並非僅僅是一部傢族編年史,它是一幅關於江南地區社會經濟變遷的宏大風俗畫。通過對陳氏傢族成員(從嚴厲的族長到叛逆的少爺,從精明的姨太太到恪盡職守的賬房先生)的刻畫,讀者得以窺見一個時代下,不同階層、不同性彆在麵對國傢命運時的復雜心境與人性掙紮。作品以細膩的筆觸、紮實的史料考證,重現瞭那個“錦綉”與“蒼涼”交織的江南百年。它探討瞭傳統商業倫理如何被現代性衝擊,以及文化記憶如何在動蕩中得以保存的深刻命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宗武


  齣生於臺灣新竹市北門街周益記,周敏益與陳寶釵的四男。

  大學畢業後加入美國第一大化學公司美商陶氏化學公司(DOW Chemical Co.)擔任農業部駐臺代錶,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二年派駐香港太平洋總部,主管亞太地區十一國之有機化學部產品行銷。一九八○年代,擔任臺灣分公司總經理及在臺投資公司之董事長。退休後旅居加拿大溫哥華十八年,從事音樂工作,並參加臺灣及加拿大文化交流活動。

  一生喜愛交流、音樂和說故事。人生計畫有三:一,和好友們共組經營人生後半段的聯誼社團,一九九五年創立「325 plus」資深經理人聯誼會,提倡SCSR資深公民社會責任運動;二,將自己所創作的歌麯和翻譯的歌詞製作成專輯,二○一七年錄製《人生旅途》專輯,上市後鏇即於誠品書店進入暢銷排行榜,上榜長達兩年;三,將發生在大稻埕錦記陳傢及新竹北門街周傢的故事寫下來,二○二三年齣版《雙廈記》圓夢。

王惠光

  執業超過三十五年的律師,除瞭一般的律師業務外,也長期在大學兼課,講授法律倫理課程。曾齣版國內第一本法律倫理的教科書,在律師倫理這個專業領域上頗受律師界肯定。

  在法律專業之外,非常喜愛旅遊,多年前曾經齣版《漫步在鎌倉》一書,備受好評。平常對臺灣的歷史涉獵甚深,近年來更熱中參與臺灣的民俗及宗教活動。
 

圖書目錄

前言 故事,從這裡說起……
 
輯一 緣起情深
第一章 幸運相隨的茶行韆金
第二章 從巴黎寄來的結婚賀禮
第三章 三塊鹹白帶魚頭的傢訓
第四章 錦記茶行的興起
第五章 賣火柴的茶行
第六章 永樂戲院和臺灣三鞦
第七章 第一劇場的愛情劇
 
輯二 金色歲月
第八章 有島生馬的禮物
第九章 巴黎的屋頂
第十章 風花雪月與學佛習武
第十一章 最後一場盛宴
第十二章 以機智躲過捐獻珠寶的劫難
第十三章 飛過周傢上空的神風特攻隊戰機
第十四章 風雨中的女強人
第十五章 在紐約中央公園打太極拳的老婦人
 
輯三 傳奇不滅
第十六章 第一位臺籍上將
第十七章 天皇的同學
第十八章 中國茶王與錦記茶行的相遇
第十九章 娘傢的迴饋
第二十章 自由戀愛的衝擊
第二十一章 乒乓球的世界
第二十二章 清水二嬸的一代傳奇
第二十三章 英雄齣少年
第二十四章 錦記陳傢的庇蔭
第二十五章 從茶金到米金
 
後記 乘著歌聲翅膀而上的人生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81539
  • EISBN:978626718154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3.1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屬於臺灣的新《 雙城記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張隆誌


  對今日熙熙攘攘的觀光客而言,臺北大稻埕與新竹北門街似乎隻是兩條不相乾的旅遊景點,然而如果從歷史記憶的時間長河著眼,臺北錦記茶行洋樓與新竹周益記古宅,真的是兩棟彼此孤立的文化古蹟嗎?乍看之下,《雙廈記》似乎隻是另一本臺灣傢族的圖文迴憶。但細讀之後,讀者們將可以發現:穿梭交織在全書生動的文字與豐富的圖片間的生命故事,並不隻是兩棟歷史建築或兩個知名傢族的掌故八卦,而是發生在兩個北臺城市、跨越日治與戰後兩個時代變遷,並反映瞭茶與米兩大重要產業興衰的臺灣史事。

  迴顧臺灣傢族史的研究書寫,自一九七○年代美國學者 Johanna Meskill的霧峰林傢名著以來,一九八○年代臺灣歷史學者如黃富三、尹章義、許雪姬及溫振華等名傢輩齣,各擅勝場。一九九○年代更結閤區域史及方誌編纂的熱潮,擴展為各地方文化局與文史工作者對於重要傢族史的個案發掘與齣版。《雙廈記》一書的首要特色,便是超越過去以單一傢族與個別人物為主的書寫傳統,從區域網絡及社會生活的動態視角,呈現性別史、貿易史、產業史、美術史及體育史,乃至跨國人流史的多重脈絡,為臺灣傢族史提供瞭更具生命力與歷史感的動人敘事。

  《雙廈記》的另一重要特色,是結閤傢族後裔口述與文史研究考察的共筆作品。本書由周益記傢族後裔周宗武先生,以及民俗考察與旅遊作者王惠光律師共同閤作執筆。以近代臺灣茶葉大亨陳天來的韆金陳寶釵的個人生命史為主軸,穿插陳周兩傢族跨越日治與戰後時期的發展軌跡與人物史實。一方麵娓娓道來隻有傢族內部成員纔知曉的趣聞軼事,另一方麵則生動勾勒產業興衰與傢族變遷的時代脈絡。此一結閤瞭微觀與宏觀的敘事架構,不但避免瞭偉人傳式的傳統格套,更有助於讀者理解各傢族成員在歷史洪流中的多重麵貌。

  《雙廈記》內容共分為「緣起情深」、「金色歲月」及「傳奇不滅」三個專輯,共二十五章。兩位作者在以臺北與新竹的兩棟洋樓古蹟作為故事的起點,首先連結瞭大稻埕茶葉巨擘的美麗茶行韆金陳寶釵,與北門街大地主的英挺留日菁英周敏益,並說明陳寶釵作為臺灣近代新女性的雙重特質:不再纏足並能接受現代教育。除瞭介紹她臺北第三高女(今日中山女中)的同班同學:臺展女畫傢陳進,讀者更可以透過來自巴黎的歐式洋裝帽子結婚賀禮照片,認識新娘的四弟:首位留法臺灣畫傢陳清汾,以及兩人長達數十年的深厚手足情誼。

  「緣起情深」篇接著迴顧錦記茶行陳天來的創業傳奇,以及兒子們在東南亞的國際貿易事業。作者以單元故事的方式,陸續介紹陳傢在印尼的著名「珊瑚牌火柴」、永樂戲院與「臺灣三鞦」(李臨鞦、顧正鞦及小艷鞦)、第一劇場與大稻埕及圓環地區電影業的興起。這些故事中有被遺忘的空間歷史場景、不為人知的傢族愛情爭奪戰。而陳寶釵「三塊鹹白帶魚頭」傢訓,則凸顯瞭臺灣傢族發展的甘苦歷程。

  「金色歲月」篇以本書另一個重要人物陳清汾為主角,介紹他的恩師有島生馬、代錶畫作〈巴黎的屋頂〉、以及多采多姿的跨國足跡與感情生活。並以二戰期間他在上海法租界與北京的浪漫生活為例,對照周敏益學佛習武的淡泊嚴謹。讀者也可以看到一九三五年新竹謝介石傢與新竹鄭傢聯姻的婚禮盛況、戰爭後期周傢子女與日籍小學教師的真摯情感、陳清汾日籍貴族妻子在戰後的麯摺際遇、以及陳寶釵麵對戰後變局及國府土地改革的堅毅持傢。

  「傳奇不滅」篇將敘事焦點轉移到傢族成員與世代變遷,並呈現齣臺灣人在中日關係與時代變局中的複雜命運。作者介紹首位臺籍上將陳守山、明仁天皇的同窗好友陳守實、一九四九年輾轉來臺的中國茶王唐季珊、以及世界桌球冠軍周麟徵等名人事蹟。並細述傢族傳奇女性黃阿有、陳寶釵女兒周傢三姊妹的戀愛婚姻觀、陳清汾女兒陳淑玲夫妻的國際投資成就。最後以〈從茶金到米金〉總結主人翁陳寶釵由錦記茶行韆金到周益記女主人的圓滿人生。

  如同作者周宗武在本書後記所言,《雙廈記》是他從小在母親、四舅與兄姊們談話間所聽到的陳傢與周傢的故事,也是自小喜愛音樂的他在外商退休與移民北美後的人生目標。近年來由中華啟文堂劉氏宗親會發起,邀集臺灣各主要傢族後裔與研究者們,積極舉辦學術研討會及交流活動,為重建臺灣傢族史開啟瞭另一個嶄新契機。就此意義而言,《雙廈記》的齣版不隻是個人或傢族的迴憶集錦,更是「人人都是史傢」精神的重要體現,一本屬於當代臺灣的新《雙城記》!

兩大傢族的精采歲月
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張純明


  《雙廈記》作者周宗武先生、王惠光律師以及我,都是325 資深經理人聯誼會(325 plus senior executive club)的會員。周宗武先生是325聯誼會的發起人也是創會會長,一九九五年初創會時,共有十二位創會會員,除瞭周宗武先生和我,還有鄭健治(ICI)、吳勝進、王振容(宏碁)、陳哲宏(臺林電子)、劉啓清、賴文禮、李正斌,另有已故的李錦揚(BASF)、張鴻儀(Sandoz)、莊徵乾(UCC)。所有成員皆是各行各業資深管理者背景,大傢因認同宗武提齣的退休生活理念「TO BE、TO GIVE、TO ENJOY」,欣然加入發起,成立瞭325 聯誼會。

  當年我與宗武同在化工業界,迄今我們相識已近四十年的時間。宗武個性活潑、幽默、撲剋牌打得好、喜愛藝術文化、音樂造詣尤其深厚,除瞭喜愛唱歌,甚至會作詞作麯。退休後仍追求與實踐年輕時的夢想,二○一七年齣瞭一張《人生旅途》音樂專輯,登上瞭誠品暢銷榜。他洋派的作風,於當年保守的臺灣環境顯得格外特齣。閱讀《雙廈記》更瞭解到宗武成長背景的養成,為他日後的發展和特質奠定深厚基礎。他的領導纔能和影響力也發揮在後來325 聯誼會的活動,成立二十八年來,宗武一直是325 聯誼會凝聚的主要力量。

  宗武和惠光兩人閤作完成《雙廈記》,寫下瞭宗武的父親和母親,兩個知名世傢的傢庭故事,分別代錶臺灣早期兩個頗具規模的傢族和傢族事業的變遷。除瞭讓讀者得以略窺當時世傢的傢庭生活和事業規模,兩大傢族的興衰歷程與後代子女的發展,都與臺灣的歷史背景和政治經濟發展密不可分。

  宗武對自己的傢世背景一直很低調。二○二○年我接受國傢藝術文化基金會林曼麗董事長的邀請,贊助名為「風華再現—— 重現臺灣現代美術史」的研究計畫,隨後這個研究專案以「不朽的青春—— 臺灣美術再發現」這個展覽呈現,此展收集早期臺灣具代錶性藝術傢的畫作,在北師美術館展齣。由於這個畫展我纔得知,政商能力兼備的知名藝術傢陳清汾先生是宗武的四舅。宗武願意把伴著他成長的兩大傢族精采歲月,以及不凡的人、事、物寫下來與大傢分享,甚為難能可貴。

用戶評價

评分

從文學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精妙。它避免瞭綫性敘事的單調,而是通過不同人物的時間軸和視角,構建起一個多維度的敘事網格。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故事的張力和復雜性。對於那些不太熟悉颱灣曆史背景的讀者,作者也提供瞭恰到好處的背景鋪墊,保證瞭閱讀的流暢性,這一點處理得非常體貼。更值得稱贊的是,它並沒有將曆史人物臉譜化,每個人物都有其自身的矛盾與成長。比如某一代掌門人的固執與遠見之間的拉扯,那種真實的曆史人物的“不完美”,反而更具感染力,讓人在閱讀中不斷反思:在麵對時代洪流時,究竟是應堅守還是應變?這種內在的思辨性,讓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簡單的傢族迴憶錄範疇。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夠將曆史脈絡與個體命運緊密結閤的作品,而這本似乎恰好滿足瞭我的期待。它沒有采用那種宏大敘事的手法,而是選擇瞭一條非常紮實的、聚焦於“點”的路徑去展現“麵”。通過對兩個重要商號的深度挖掘,作者成功構建瞭一個微觀的觀察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上世紀中後期颱灣社會經濟結構轉型的縮影。最讓我震撼的是,書中對於商業決策背後的哲學思考,那些關於誠信、遠見和對社區迴饋的理念,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它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曆史事件羅列,而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這些企業能夠持續發展,那種對傳統價值的堅守與創新之間的微妙平衡,是現代企業管理中經常迷失的關鍵點。文字的節奏感把握得極佳,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枯燥,反而像是在解一個引人入勝的謎題。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細節的力量”。它不是那種隻關注宏觀經濟指標的書籍,而是深入到日常的茶水、櫃颱的木紋、甚至是一筆賬目上的小小誤差裏,去尋找曆史的真相。這種“見微知著”的寫作手法,極大地豐富瞭文本的質感。我能想象,為瞭收集這些資料,作者一定付齣瞭巨大的心血,可能跑瞭無數趟老宅,訪談瞭許多位健在的親屬或老員工。書中所描繪的商業倫理,那種建立在長期信譽基礎上的交往模式,與當下快節奏的商業環境形成瞭鮮明的對比,讓人在贊嘆過去的同時,也對未來的人際關係和商業模式産生疑問。這無疑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作品,它不僅講述瞭兩個傢族的故事,更觸動瞭我們對“傳承”與“時間”這兩個永恒主題的思考,非常令人迴味無窮。

评分

這本關於颱灣老字號的記錄,讀完之後,心中湧起一股深深的懷舊之情。作者似乎有著非常敏銳的觀察力,能夠捕捉到那些隱藏在日常運營背後的傢族傳承與時代變遷。我特彆欣賞它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仿佛是聽一位長輩在講述自傢光輝歲月與那些不為人知的辛酸。書裏對那些老物件、老建築的描繪,細緻入微,讓人仿佛能聞到陳年普洱的醇厚香氣,觸摸到老宅斑駁的牆壁。它不僅僅是商業史的記錄,更像是一部社會生活史的側影,展現瞭特定時期颱灣商業精英階層的生活圖景和社會責任感。尤其在描述傢族成員之間的互動時,那種復雜的情感糾葛和相互扶持,真實得讓人動容,絲毫沒有美化或過度渲染的痕跡,非常樸實有力,展現瞭傢族企業在風浪中求生存的韌性。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有點擔心內容會過於學術化或者過於偏嚮純粹的商業案例分析,但閱讀體驗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這本書的筆觸非常有人情味,它成功地將“商業”與“生活”這兩個看似分離的領域完美地編織在一起。作者似乎非常尊重曆史現場感,對於那些老照片、舊閤同、甚至是口述記憶的運用,都顯得極為審慎且有效。它讓讀者不隻是一個旁觀者,更像是一個時空穿梭者,親曆瞭那個充滿活力的年代。我尤其喜歡那種在平淡敘述中突然爆發齣對人性深處挖掘的片段,比如在市場競爭最激烈時,傢族成員如何處理信任危機和外部壓力,那份對人性的洞察力,讓整個故事瞬間立體瞭起來。這使得整本書的厚重感並非來源於材料的堆砌,而是源於情感的沉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