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死亡的67場對話:劍橋大學教授本森日記選,還原出震懾人心的死之體驗 (電子書)

與死亡的67場對話:劍橋大學教授本森日記選,還原出震懾人心的死之體驗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亞瑟.本森(Arthur Benson)
图书标签:
  • 死亡
  • 临终关怀
  • 生命意义
  • 哲学
  • 心理学
  • 宗教
  • 体验
  • 日记
  • 剑桥大学
  • 本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死亡」是生命的終點,也是任何人不得違逆的結局,
人們對「死」的話題諱莫如深,往往不知道該以什麼心態面對。

本書精選亞瑟.本森近七十篇談論「死亡」的日記,
以樸實真切、坦率沉著的文筆,向讀者描述作者眼中的死亡,
這裡沒有深奧的哲學、難解的思想,更沒有矯情無用的雞湯
——只有平凡人面臨死亡威脅的真實表現。

《心靈樂園》——本森暢談人生與人性
《永夜微光,黑夜爐火》——治療躁鬱症的心路歷程
《來自阿普頓的四十八封問候》——本森文學思想與教育理念
★☆★☆★☆本森勵志隨筆集、思想書信集好評販售中

【對葬禮的建議:隆重輝煌還是簡約低調?】
本森讀幼稚園的時候,曾無意中撞見送葬隊伍,
低迷詭譎的氣氛和家屬蒼白哀戚的面龐,著實嚇了年幼的他一大跳。
「那個場景就像令人作嘔的惡夢一樣,困擾了我好幾個星期。」
本森認為,這樣的習俗是粗俗野蠻的,尤其是對孩子而言。
連對自己的出生都一知半解,又怎麼能那樣赤裸地直視死亡呢?

當人們看著僵硬扭曲的屍體時,心頭湧現的是滿滿的悲哀與迷茫。
「我們本應該升入天堂,這樣的習俗卻拖著我們走向泥土;讓我們的情感在破舊的泥土周圍徘徊,直到我們以無言的恐懼和無意識的厭惡從那裡離開。」

本森期許喪禮是簡單美好的儀式,而非強迫人們記憶死亡本身,
並且要能使心靈受到感召,轉向思索生命與未來生活的祕密。
「我們愛的是生命和精神,思想和心靈,而不是死者逐漸腐朽的軀體。」

【對逝者的評價:論人死後被「抹去」的個性】
中國傳統上云:「死者為大」,在西方也有相似習俗。
「當逝者進入光的世界,我們會原諒他們的過失。」
一個人不論生前事蹟為何,在過世後彷彿一筆勾消,
我們往往把死亡的事實擺放在這個人真實的性格和作為之前。

「為什麼我們會認為,人死後就要被剝奪自己的個人特質?」
「如果我想到,我認識且愛著的那些人,甚至我認識且我不喜歡的那些人,倘若他們的個性會在死亡之時被抹平,這會讓我感到極大的失望。」

本森點出,他當然希望天堂能少點人性之惡,
但天堂更不需要那種被精心包裝過的虛假的聖潔。
「如果精神能被完整地保存下來,人類的本質區別——比隱藏在境遇、教育或者環境裡更深切的區別——也會被保存。」

【對苦痛的態度:用樂觀去「逃避」解決不了問題】
本森直言,整日陷溺於心神不安的幻想中確實無濟於事,
但當一個人已經遭受苦難了,要對方裝作沒這回事更是可笑。
「假如你無法避免苦難,假如你不得不面對這些麻煩,試圖相信苦難不在那裡解決不了問題,唯一的希望是冷靜地注視,努力看出可以解除痛苦的光明跡象。」

〔本書特色〕
本書為劍橋大學教授亞瑟.本森日記選,共67篇,全文圍繞著一個主題——「死亡」。任何人生於這個世界上,終有一天要承受死亡的恐懼,本書並非要與讀者深入探討死亡的意義,而是記錄作者在面臨死亡威脅時的真實想法,其文筆坦率冷靜,絲毫不掩飾其困惑苦楚的情緒,但也未以悲觀消極的精神逃避現實,願讀者能有所啟發。

《尘世回响:近代英国知识分子的生活与思想图景》 导言:在时代的洪流中探寻思想的坐标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近代英国(约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知识分子群体的复杂生态、他们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是一个充满剧变与反思的时代,工业革命的轰鸣声与启蒙思想的余韵交织,科学的突破与宗教的坚守形成张力。本研究将聚焦于知识分子群体的构成、他们的主要思想流派、公共生活中的角色扮演,以及他们如何应对快速现代化的挑战。我们试图通过考察具体的思想家、文学家、社会评论家,来描摹一幅多维度的近代英国知识生活图景,理解他们的“回响”如何塑造了我们今日对理性、信仰与社会责任的认知。 第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社会构建与身份认同 一、大学的转型与知识的生产中心 牛津与剑桥在近代早期仍是重要的精神高地,但其固守的传统与新兴的社会需求产生了摩擦。本章将详述大学如何从纯粹的古典人文主义殿堂逐步走向更具专业化和实用性的知识生产机构。重点关注19世纪中期改革对课程设置、师生关系及学术自由的影响。探讨“维多利亚时代中产阶级养成所”的特点,以及这种体制如何培养出特定类型的公共知识分子。 二、文学社群与沙龙文化的兴衰 在报纸、期刊和文学沙龙成为思想传播主要阵地时,知识分子的身份不再仅仅依附于学术机构。我们将考察伦敦的文学俱乐部、咖啡馆文化(尽管在近代后期有所衰退,但其精神遗产仍在),以及新兴的女性知识分子群体(如“蓝袜会”的影响)如何形成非正式的知识网络。分析这一时期,文学(特别是小说和诗歌)如何承担了哲学论辩和社会批判的重任,成为知识分子进行公共对话的主要媒介。 三、公共领域与绅士的义务 近代英国知识分子普遍背负着一种“社会良心”的责任感,即“绅士的义务”。本章深入探讨这种道德义务是如何被构建和实践的。知识分子如何通过撰写政论、社会调查报告和公开演讲,介入到如济贫法改革、工人阶级状况、帝国治理等重大政治议题中。讨论“公共知识分子”这一角色的形成过程,以及他们如何在坚持学术独立与服务社会需求之间寻求平衡。 第二部分:思想的交锋:理性、信仰与现代性 一、科学革命的冲击与宗教的捍卫 达尔文主义的兴起是近代英国思想界最剧烈的地震之一。本章细致分析科学发现对传统基督教神学和宇宙观的挑战。探讨那些坚守信仰的知识分子(如虔诚派或部分教会人士)如何尝试调和科学事实与《圣经》解释,以及这种调和努力如何在公众舆论中引发的巨大争议。同时,也将审视无神论和不可知论在知识精英阶层中扩散的社会心理基础。 二、古典自由主义的演变与社会改良主义的兴起 自由主义思想在近代英国经历了从洛克式的个体权利至上,向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所代表的功利主义和社会福祉考量的转变。本节将对比“老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在经济干预、国家职能以及个人自由界限上的分歧。探讨像功利主义者集团这样的组织,他们如何将理性应用于社会工程和政治改革,以及他们的理论在面对贫困问题时的局限性。 三、历史哲学与帝国意识 历史学在近代被赋予了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本章考察英国历史哲学家如何构建民族叙事,以论证“英国例外论”和维护大英帝国的正当性。从卡莱尔对英雄的崇拜,到阿克顿对权力的批判,分析知识分子对历史的解读如何反映了他们对当下政治秩序的肯定或质疑。探讨知识分子如何处理殖民地问题,以及其中隐藏的种族与文化优越感的意识形态基础。 第三部分:知识分子的内部张力与艺术的超越 一、唯美主义的反叛与“为艺术而艺术” 面对维多利亚中产阶级的僵化道德和工业生产的粗砺现实,唯美主义运动代表了一种深刻的反叛。本章分析以沃尔特·佩特、奥斯卡·王尔德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如何拒绝社会责任,转向对感官体验、艺术形式的极致追求。探讨这种审美转向对传统道德观的冲击,以及它如何为后来的现代主义艺术奠定了基础。 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知识分子的自我批判 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本章关注那些对自身阶层产生深刻怀疑的声音。探讨一些知识分子(特别是后期受到马克思主义或社会调查影响的人士)如何批判自己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疏离感,以及他们试图通过“深入民间”来重新定义知识分子角色的尝试。分析他们对知识霸权和精英主义的反思。 三、跨界融合与新领域的开拓 近代知识分子的活动领域日益拓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人文学科。本章将简要介绍心理学、人类学等新兴学科的引入,以及这些学科对传统哲学和宗教思维产生的颠覆性影响。考察知识分子如何利用这些新工具来理解人类行为的非理性层面,预示着对纯粹理性主义的超越。 结语:遗产的沉思 近代英国知识分子的经验,是一部关于在巨变时代中寻求意义和责任的编年史。他们的探索、妥协与失败,为后世提供了一面镜子,映照出知识与权力、信仰与科学、个体责任与集体命运之间永恒的张力。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这一时期的知识遗产对20世纪乃至今日公共思想的持续影响。

著者信息

亞瑟.本森(Arthur Benson,1862~1925),英國著名的散文家、詩人、作家,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的第28屆院長。曾就讀於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並在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的莫德林學院講授英國文學,先後出任格雷欣學校校長和莫德林學院院長。雖然身患躁鬱症,本森仍是一位傑出的學者和多產作家,詩歌和散文著述頗豐。他在人生最後的20年間每天堅持寫日記,總字數高達400萬,為世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思想遺產。

邢錫範,專職譯者。

图书目录

導言
作者的說明
6月16日
6月18日
6月19日
6月20日
6月21日
6月25日
6月28日
6月29日
7月2日、3日和4日
7月7日和8日
7月10日
7月12日和13日
7月14日
7月15日
7月16日和17日
7月18日
7月19日
7月21日和22日
7月24日
7月25日
7月27日
7月29日
7月31日
8月1日
8月4日
8月5日
8月6日和7日
8月8日
8月9日
8月10日
8月11日
8月13日
8月14日
8月16日和17日
8月18日
8月19日
8月20日
8月21日
8月22日
8月24日
8月25日和26日
8月27日
8月28日
8月29日
8月30日
8月31日
9月1日和2日
9月3日
9月4日
9月6日
9月7日
9月9日
9月10日
9月11日
9月12日
9月13日
9月15日
9月18日
9月21日
9月22日
9月24日
9月25日
9月28日
10月3日
10月7日
10月12日
10月14日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70955
  • EISBN:9786263571792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MB

图书试读

導言

  有幸讀到這本書的部分讀者也許會挑出書中的毛病。其實,這本書論述的是世間最悲傷、最黑暗、最莊嚴、最不可避免、最令人恐懼的事實——死亡;任何出生在這個奇特世界上的人,無論偉大的或渺小的、高貴的或低賤的、聰明的或愚笨的,對我們來說,死亡都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恐怖之事。本書並沒有對死亡這個主題作出完整的、廣泛的、富有哲理的論述,不過是記錄了我在突然遭遇死亡威脅時的真實想法,而在日常生活裡,我一直過著平凡的日子,沒有更深刻地培養自己的智慧、信仰和情懷,只是盡我所能來解說這個主題。很多人根本沒有機會回顧這樣的經歷,對他們來說,沒等他們來得及弄明白死亡意味著什麼,就已經撒手人寰了。另外一些人,在死亡陰影的籠罩下,不忍心或者沒有心情把自己的感受講出來;還有一些人,如果可能的話,他們也許願意說一說,可是他們的寫作能力欠佳,難以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我只能說,似乎是我的本性讓我覺得有責任來盡可能坦率地講一講自己這段非凡的經歷;本書不是為那些好奇之人或好推測之人而寫,也不是為那些無憂無慮的人或冷漠的人而寫;有些人,他們總覺得他們的生活籠罩著巨大的陰影;還有一些人,他們意識到,無論他們是否願意,自己都正在一天天靠近誰也避免不了的,誰都會感到恐懼的死亡,而這也許非常不情願,非常悲哀。我的這本書就是為他們寫的。是啊,人生最後的冒險將把我們與我們所熟悉的、所珍愛的事物分開,把我們與我們所知道的愛和光分開,甚至,也許還會把我們與我們自身分開。

  近年來,科學研究的成果讓我們比父輩們更多地了解了過去和現在,但是科學卻並沒有告訴我們未來的我們是什麼樣子。如此一來,正因為科學可以探索人們所能知道的,這實際上已經加劇了人們對未知事物和未勘察事物的憂慮和恐懼。

  由此來看,似乎我們對上帝和上帝的意圖了解的越多,我們就越不理解上帝;事實上,有一天,我們的孩子也許會依據更為豐富的知識回顧我們這一代人的生活,對我們的生活方式感到疑惑,因為我們的認知是不確定的,我們的信仰也在減弱;但是我寧願相信,上帝會根據我們的需求和所遭受的痛苦去平衡我們的信念和勇氣。如果說這本書所講的事物有點價值,那要歸因於這樣一個事實,即作者盡其所能,真誠坦率而又冷靜地直視自己的經歷,沒有掩飾自己的困惑、苦楚和恐懼;而且,與此同時,作者也沒有試圖以一種不忠實的精神和沮喪的情緒為陪伴自己走向黑水河畔的希望、本能和慰藉進行辯護。

1906年9月3日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电子书的互动性设计来看,这次购买体验也令人失望。作为一个数字版本,它几乎没有利用任何电子书平台的优势。没有内嵌的超链接跳转功能,书中的引用文献无法一键跳转查阅,相关的术语解释也找不到快速查询的入口。这使得深入研究和交叉验证变得异常困难。在现代阅读环境中,一本电子书如果仅仅是静态文本的简单数字化,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我期待的是一个动态的、可以与外部信息源无缝连接的知识载体,然而,这本书提供的不过是一个被锁在数字容器里的传统纸质书的影子。这种技术上的保守和懒惰,让整个阅读体验显得落后且缺乏创新性,与现代科技应有的便利性背道而驰。

评分

这本电子书的排版简直是一场灾难,阅读体验极差。打开后,字体大小不一致,段落间距混乱,很多地方的标点符号都错位了,让人不得不反复停下来核对,完全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更别提那些图片和图表的加载速度慢得令人发指,有些甚至干脆显示不出来,只留下一个空白的方框。对于一本宣称是“深度阅读”的电子书来说,这样的基础质量控制简直是不可接受的。我花钱买的不是一份需要自己动手修复的半成品,而是希望获得一个沉浸式的、无缝的阅读体验。这种粗制滥造的处理方式,让人对出版方的专业性产生了极大的怀疑。我甚至怀疑他们是否经过了任何质量检测,还是仅仅是将纸质版的内容随便导了一下格式就直接上传销售了。这种对读者的不尊重,极大地影响了我对内容本身的关注度,我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去适应这些技术上的瑕疵,而不是去品味文字的精妙之处。

评分

全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晦涩难懂,充满了生硬的学术术语和过于复杂的长难句结构,几乎每一个句子都需要我停下来反复咀嚼才能勉强理解其字面意思。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与文字的艰苦搏斗,而不是一次思想的愉悦交流。作者似乎更热衷于展示其知识的渊博程度,而非清晰地传达信息。我理解某些主题需要用到专业词汇,但这本书的密度和复杂程度已经超出了普通读者的接受范围。很多地方,即使查阅了辅助资料,也难以完全把握其背后的深层意图,这极大地削弱了阅读的乐趣和获取知识的效率。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次启迪心智的旅程,结果却更像是在迷宫中摸索,充满了挫败感和被排斥感。

评分

这本书的观点缺乏足够的论据支撑,很多宏大的断言和极端的立场,仅仅停留在作者的主观感受层面,缺乏严谨的逻辑链条来加以巩固。读起来给人一种“说了等于白说”的空洞感。作者似乎默认读者已经拥有了与之匹配的背景知识和认知框架,因此对关键论点的铺陈显得敷衍了事。我希望能看到扎实的案例分析、可靠的数据引用,或者至少是清晰的推理过程来支持这些令人震惊的陈述。然而,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情绪化表达和缺乏说服力的泛泛之谈。这使得我对书中所描述的“体验”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产生了严重的怀疑,毕竟,如果连叙述者自己都无法提供令人信服的支撑,读者又该如何被“震慑”呢?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拖沓得让人昏昏欲睡,每一个章节似乎都在用一种极其缓慢的速度展开,仿佛作者在刻意拉长篇幅以凑字数。大量的无关紧要的细节被堆砌在一起,充斥着冗长而空洞的描述,让人不禁要问:这些内容真的对主线叙事有任何帮助吗?很多本可以一句话带过的地方,却被分解成了几段啰嗦的论述,使得核心观点被淹没在无意义的文字泥沼中。我期待的是一种精炼、直击要害的叙述方式,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引导我们深入思考。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在一本厚厚的日记中,随机抽取了一些片段,然后生硬地拼凑起来,缺乏一个清晰的编辑脉络和有力的推动力。读到一半,我常常需要强迫自己集中精神,生怕错过什么,但最终发现错过的大多是些可有可无的废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