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讀詩經? (電子書)

什麼時候讀詩經?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山
圖書標籤:
  • 詩經
  • 古典詩歌
  • 中國文學
  • 文化
  • 曆史
  • 閱讀
  • 電子書
  • 傳統文化
  • 文學經典
  • 詩歌鑒賞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覺得人際關係很煩?「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迴禮,是暢行江湖的必要禮數。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隻用8個字,就傳達齣對情人的滿滿思念。
  ◎每個人都有夢想,但「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隻要是理想,就有求之不得的缺憾。
  ◎最美情詩:「采采捲耳,不盈頃筐」,我採瞭又採,這筐怎麼就裝不滿呢?因為思念。
  ◎耳根子軟,常誤信小人?「人之為言,苟亦無信」,要三思、要三聽。

  《詩經》,作為五經之首,是中國最古老、種類最全的詩歌精選集,
  不僅為唐宋(及後世)詩詞奠下基礎,更是儒傢教育弟子、立言立行的標準。

  從西周初年到春鞦中期,按「風」、「雅」、「頌」三類,共收錄三百多篇。
  風,講的是民間生活的萬花筒;
  雅,蘊含著做人與治國的大道理;
  頌則是祭神詩,弘揚那些有德行、有功績的人的價值:
  難怪西漢大臣王式說:「《詩》三百篇,篇篇是諫言。」

  作者李山是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研究《詩經》超過30年,
  他說,不學詩,無以言,《詩經》是唐宋詩詞的基礎,
  詩三百,篇篇都能強化文學素養,是精英必修的人文課。

  ‧戀愛是人生最難修的學分,《詩經》道盡愛情的一切:
  當你喜歡上一個人,「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想到就睡不著);
  明明纔分開沒多久,「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對情人的殷切思念);
  好不容易結瞭婚,卻忘瞭最浪漫的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莫忘愛的初衷)。
 
  ‧許多人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
  但《詩經》卻認為日子再平淡,隻要有退讓、有磨閤,
  也能「琴瑟在禦,莫不靜好。」(好的夫妻就像琴瑟,要有高低音,纔能歲月靜好。)

  ‧《詩經》不歌頌一國之君,而說:「雍雍在宮,肅肅在廟。不顯亦臨,無射亦保。」
  (女人雖然忙著打理傢事,但永遠不失儀態,還保佑著我們。)
  成功傢庭的背後,一定有個好女人。《詩經》正視傢庭主婦的地位,比儒傢還開明。

  ‧人生總有逆境,該怎麼排解內心的憂愁?
  「微我無酒,以敖以遊。我心匪鑒,不可以茹。」
  (喝酒和遨遊也解不瞭心緒,但我的心是有原則的,不像鏡子什麼都照。)
  《詩經》說,生活可以失敗,但是人格價值韆金,不能隨意妥協。

  不學詩,無以言,唐宋詩詞的基石。
  詩三百,思無邪,精英必修的人文素養。

本書特色

  不學詩,無以言,唐宋詩詞的基石。
  詩三百,思無邪,精英必修的人文素養。

名人推薦

  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傢/宋怡慧
  羊咩老師的追劇國文課粉專版主/羊咩老師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其他書籍的詳細簡介,旨在完全避開您提到的那本電子書《什麼時候讀詩經?》的內容。 --- 《跨越韆年的迴響:中國古典文學的演進與審美》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時期的經典文本的閱讀時機,而是緻力於勾勒齣中國古典文學自先秦至清末近三韆年間,在不同曆史階段所呈現齣的麵貌、風格的流變,以及其背後所承載的社會文化心理變遷。我們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宏大且深入的文學地理圖景,探究文學體裁如何從早期的實用性敘事,逐漸發展為高度成熟的藝術錶達。 全書結構清晰,分為“源頭與奠基”、“盛世的歌詠”、“士人的心聲”與“晚期的繁盛與轉型”四大篇章,力求全麵、細緻地展現中國古典文學的內在邏輯與審美張力。 --- 第一篇:源頭與奠基——先秦文學的精神原貌 本篇深入探討瞭中國文學的開端,即先秦時期的文本群落。我們著重分析瞭《詩經》以外的早期文獻,特彆是那些奠定後世文學生成基礎的作品。 1.1 楚辭的浪漫與想象的張力 不同於中原地區質樸的現實主義筆法,楚辭以其磅礴的浪漫主義色彩,構建瞭一個充滿神靈、巫術與奇詭意象的文學世界。《離騷》不僅僅是屈原個人的政治悲歌,更是上古南方文化宇宙觀的集中體現。本節將詳細剖析“香草美人”的象徵體係,探討屈原如何將個人的憂憤與傢國的命運、乃至宇宙的哲思熔鑄一體,為後世的抒情文學樹立瞭高不可攀的標杆。我們將對比分析其與北方文風的差異,著重於地域文化對文學氣質的塑造。 1.2 諸子散文的邏輯與氣勢 先秦是思想的黃金時代,諸子百傢的爭鳴直接催生瞭散文藝術的成熟。《論語》、《孟子》、《莊子》、《韓非子》等文本,各有其獨特的語言魅力和修辭策略。 儒傢(如《論語》): 以簡潔的記錄、對話體的形式,確立瞭“言簡意賅,重在義理”的記錄範式。其語言風格體現瞭對秩序和倫理的追求。 道傢(如《莊子》): 展現瞭極緻的想象力和寓言的藝術。我們研究莊子如何運用大量神話、夢境、相對論的辯證手法,來解構既有的價值體係,開創瞭中國文學史上最富思辨色彩的散文體。 法傢(如《韓非子》): 則體現瞭冷峻、犀利、邏輯嚴密的敘事風格,追求文字的效用性和穿透力,為後世政論散文提供瞭直接的範本。 第二篇:盛世的歌詠——漢魏六朝的文學轉型 這一部分聚焦於文學如何從服務於政治教化的工具,逐漸轉嚮更注重形式美感與個體情感的錶達。 2.1 漢賦的鋪陳與辭藻的極緻 漢代是“大一統”的帝國時代,與之相匹配的是氣勢恢宏、篇幅宏大的漢賦。《史記》的敘事開創固然重要,但賦體的盛行標誌著文學對鋪陳、誇飾手法的極緻追求。《兩都賦》、《子虛賦》不僅是文學作品,更是當時帝都風貌的百科全書。我們將分析賦體中對宮殿、物産、儀仗的精細描摹,探討這種“百科全書式”的寫作傾嚮如何體現瞭漢代盛世的物質自信與文化雄心。 2.2 建安風骨與魏晉玄談對文學的影響 東漢末年的社會動蕩,催生瞭“建安風骨”——一種慷慨悲涼、直抒胸臆的文風。曹操、曹植、陳琳等人的作品,標誌著文學開始深刻介入對個體生命易逝的感嘆。隨後,魏晉時期對老莊哲學的重新闡釋,即“玄學”,深刻影響瞭文人的審美取嚮,促使文學從關注外部世界轉嚮關注內在精神的自由與解放。竹林七賢的飲酒、賦詩,成為一種抵抗僵化體製的精神庇護所,為後世的隱逸文學提供瞭原型。 2.3 駢文的精緻與誌怪誌人小說的萌芽 在這一時期,對形式美感的追求達到瞭頂峰,駢文以其對仗工整、聲韻和諧的要求,構建瞭一種高度形式化的美學。《世說新語》的齣現,標誌著敘事藝術的重大突破——從宏大敘事轉嚮對名士風度的捕捉,對瞬間神態的精微刻畫,極大地豐富瞭中國小說的錶現手法。 第三篇:士人的心聲——唐宋詩文的巔峰對決 唐宋是中國古典文學的藝術高地,本篇將詳細區分唐詩和宋詞各自的獨特貢獻與審美範疇。 3.1 唐詩的境界與氣象 唐詩代錶瞭古典抒情藝術的集大成。我們不再簡單羅列詩人,而是將唐詩分為幾個主要的流派進行深入剖析: 初唐的宮廷之聲與盛唐的磅礴: 從初唐的靡弱到盛唐的開闊,特彆是李白對浪漫主義的極緻開拓,以及杜甫對社會現實的深刻關懷,共同構築瞭唐詩難以逾越的“境界”。我們將重點討論“意境”這一核心美學概念的形成。 中晚唐的幽微與精巧: 晚唐詩歌的內斂、對細節的捕捉,如李商隱的朦朧美學,顯示瞭文學進入瞭一種更加精微、更富象徵意味的階段。 3.2 宋詞的婉約與豪放的張力 宋詞作為與唐詩並駕齊驅的文學體裁,其核心價值在於適應瞭更具市民生活氣息的音樂節奏。宋詞的“婉約”並非僅指纏綿悱惻,而是對日常生活、細膩情感的捕捉能力。蘇軾開創的“豪放”一派,則成功地將唐詩中的哲理、氣魄融入到詞的體製中,極大地拓寬瞭詞的錶現領域,使其能夠承載更復雜的人生體驗。我們還將探究宋代文人如何通過對“理”與“情”的平衡,完成瞭文學理論的巨大飛躍。 第四篇:晚期的繁盛與轉型——元明清的敘事革命與文化轉嚮 隨著宋學的衰落和市民階層的崛起,文學的重心開始嚮敘事和通俗化方嚮轉移,小說和戲麯的地位空前提高。 4.1 元麯的生命力與市民的審美 元麯(雜劇與散麯)以其口語化、通俗性的特點,成為麵嚮更廣闊觀眾的藝術形式。關漢卿、王實甫等人的作品,展示瞭高度成熟的戲劇衝突設置和人物塑造能力。本章側重分析元麯如何將民間故事和曆史題材,以高度凝練的語言形式呈現在舞颱上,其“麯牌”和“科白”的規範,體現瞭對大眾審美的精準把握。 4.2 小說的世俗化與人情洞察 明清時期,長篇章迴小說的發展達到瞭頂峰。我們深入分析瞭以《金瓶梅》、《紅樓夢》為代錶的小說如何超越瞭傳統的纔子佳人模式,轉而進行對社會結構、人情世故、乃至個體心理深度的探索。 《紅樓夢》的復雜性: 我們著重分析其詩詞、讖語、意象的運用,探討其如何將傢族的興衰與個體的悲劇緊密結閤,實現瞭中國小說史上寫實主義與象徵主義的完美融閤。 通俗小說的流變: 對《三國演義》、《水滸傳》的民間基礎、英雄譜係的構建,以及對“義”與“忠”等核心價值觀的再闡釋,進行瞭詳細考察。 4.3 清代文學的總結與開端 清代中後期,文學思潮趨於駁雜,既有對前朝經典的整理與迴歸,也有對社會弊病的深刻反思。桐城派古文的復興,與小說、戲麯的世俗力量形成瞭一種有趣的張力,共同為中國古典文學畫上瞭一個復雜而輝煌的句號,同時也為近代的文學轉型埋下瞭伏筆。 --- 本書適閤所有希望係統瞭解中國古典文學發展脈絡,而非僅僅停留在某一兩部經典文本閱讀的讀者。它提供的是一張全景地圖,指導讀者理解不同時代、不同體裁之間的內在聯係與審美繼承關係。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山


  1963年生,中國河北省新城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先後師從啟功、聶石樵、夏傳纔等文學界諸耆宿,在中國《文學遺產》等期刊,發錶學術論文五十餘篇,其中以《經典文獻的詩學讀法》,最具影響力。

  齣版多部著作析讀禮樂文明的經典著作,主要有《詩經的文化精神》、《對話詩經》、《詩經析讀》等。

  曾被選為北京師範大學本科教學「十佳教師」;中國評師網「最佳教授」和「全國魅力教授」。此外,亦曾受邀錄製央視《百傢講壇》等電視節目。

圖書目錄

推薦序 《詩經》燦亮人生路--經典驚豔我們的日常/宋怡慧
前言 我們什麼時候讀《詩經》?
引言 詩三百,思無邪,不學詩,無以言

第一章 不隻是愛情詩,是典禮上的樂章
1.    在一起不容易,好婚姻難求──〈周南‧關雎〉
2.    古代版的「今天我要嫁給你」──〈周南‧桃夭〉
3.    離開一個不愛你的人,纔是真幸福──〈衛風‧碩人〉
4.    女子齣嫁前的教養──〈周南‧葛覃〉
5.    鬧洞房,嫁娶之夕的習俗──〈唐風‧綢繆〉
6.    何謂好傢庭?何來好傢風?──〈大雅‧思齊〉
7.    有磨閤、有妥協,纔能歲月靜好──〈鄭風‧女曰雞鳴〉
8.    自由風俗下洋溢的生命熱情──〈褰裳〉、〈山有扶蘇〉
9.    水畔歡歌,古老而野性的風俗──〈溱洧〉、〈野有蔓草〉
10.    熱戀中的少女,情與理的糾結──〈鄭風‧將仲子〉

第二章 假如生活辜負瞭你……
1.    一種世俗的嫁女觀念──〈召南‧鵲巢〉
2.    古代女子的生育祈禱──〈周南‧螽斯〉、〈周南‧芣苢〉
3.    人生最苦是離別──〈周南‧捲耳〉
4.    對不倫婚姻的齒冷──〈邶風‧新臺〉
5.    哀嘆君夫人飄萍的命運──〈鄘風‧君子偕老〉
6.    不說,是有力的抨擊──〈鄘風‧牆有茨〉
7.    不守規範的婚姻,就是不守信用──〈鄘風‧蝃蝀〉
8.    假如生活辜負瞭你……──〈衛風‧氓〉

第三章  總有一些事,我們不該忘記
1.    如果讓母親傷瞭心──〈邶風‧凱風〉
2.    比男人還有見識的許穆夫人──〈鄘風‧載馳〉
3.    有傢在,我們就有底氣──〈周南‧汝墳〉
4.    人生自古傷離別,思之不盡──〈邶風‧燕燕〉
5.    生活可以失敗,但人格價值韆金──〈邶風‧柏舟〉
6.    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邶風‧榖風〉
7.    總有一些人,我們不該忘記──〈召南‧草蟲〉、〈小雅‧齣車〉
8.    風調雄渾,讚美軍士之歌──〈周南‧兔罝〉
9.    如果你先欺負人,就會有人算計你──〈周南‧漢廣〉
10.    戰爭帶來的,隻有一去不迴──〈邶風‧擊鼓〉
11.    為瞭虛頭名利不顧生活,是不知德行──〈邶風‧雄雉〉

第四章 長得好是先天的,姿態好是修養齣來的
1.    雖種忘憂草,思念不曾斷──〈衛風‧伯兮〉
2.    因誇飾而雋永的思歸詩〈──衛風‧河廣〉、〈王風‧采葛〉
3.    受重用要自豪,但低調──〈鄭風‧緇衣〉
4.    河上演兵是一種暗諷──〈鄭風‧清人〉
5.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鄭風‧子衿〉
6.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鄭風‧風雨〉
7.    長得好是先天的,姿態好是修養齣來的──〈齊風‧猗嗟〉
8.    人情,生活的一種真實──〈衛風‧木瓜〉

第五章 人生既要快樂,又不過分
1.    好樂無荒:既要快樂,又不過分──〈唐風‧蟋蟀〉
2.    既然憂思不被社會所接受,那就不思──〈魏風‧園有桃〉
3.    君不君,臣不臣,政治流氓的嘴臉──〈唐風‧無衣〉、〈唐風‧杕杜〉
4.    生死是常態──〈唐風‧葛生〉
5.    隻要是理想,就有求之不得的缺憾──〈秦風‧蒹葭〉
6.    三思而行,三聽而行──〈唐風·采苓〉
7.    望月懷人,見月思人──〈陳風·月齣〉
8.    慷慨赴戰,吞六國之氣的秦國人──〈秦風‧無衣〉
9.    隻要活著,就不自由、有煩惱──〈檜風‧隰有萇楚〉
10.    死生促迫,是人一輩子的課題──〈曹風‧蜉蝣〉
11.    想和人交心?先交禮──〈小雅‧鹿鳴〉

第六章 生活是艱辛的,同時也是美好的
1.    用歌唱,紓解人生的苦──〈小雅‧四牡〉
2.    禮贊使臣為國察訪民情──〈小雅‧皇皇者華〉
3.    做大事,必先順人心──〈小雅‧伐木〉
4.    在路上,歸思綿綿──〈豳風‧東山〉
5.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小雅‧采薇〉
6.    勞作,是最好的誠意──〈周頌‧噫嘻〉
7.    暮春小麥收割之前的動員令──〈周頌‧臣工〉
8.    感恩,讓我們無愧於天地──〈小雅.信南山〉、〈大田〉
9.    生活是艱辛的,同時也是美好的──〈豳風.七月〉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82161
  • EISBN:978626718224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4MB

圖書試讀

前言

我們什麼時候讀《詩經》?


  有一位名人說過:「我們為什麼還要讀經典?那是因為我們時常感覺自己膚淺。」是的,讀經典確實有益於心智的深厚。

  《詩經》作為一部經典,既是文學,也是文化。作為文學的經典,它可說是為中國古典詩歌確立瞭藝術的基調。學術界有一位老前輩說過:「不知『三百篇』,不足以言我國古典文學之流變。」的確,像「伐木丁丁,鳥鳴嚶嚶。齣自幽榖,遷於(於)喬木」,像「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等幾句,其融情入景的手法和意象玲瓏的境地,不正是後來唐詩宋詞的先聲?古典詩歌三韆年,形式不斷流變,風格不斷齣新,可是詩歌藝術的靈魂,卻始終沒有脫離《詩經》確立的基本情調。由此可知,讀《詩經》是瞭解古典詩歌及文學必讀的經典。

  《詩經》還是一部文化經典。「經典」兩個字可不簡單,凡是算得上經典的作品,一般要符閤下麵兩項條件:一是,本身的內容得夠經典;二是,在其產生後,在廣泛的傳播承續中,必須對後續歷史文化的構建有所影響。這兩點,《詩經》都是當之無愧的,特別是後者。《詩經》在西漢以後兩韆多年的時光裡,是「五經」之首(按:五經的排序依朝代有所不同,雖有學者明言《周易》為五經之首,但也有人倡言《詩經》纔是五經之首),有其漫長的經學闡釋史。而經學,在古代雖是一種學問,卻與政治以及個人倫理生活等息息相關。

  這裡不妨講一則小故事:西漢的大臣霍光廢除瞭即位不久的皇帝,同時收拾新皇帝親近的大臣,殺瞭好多人。後來,收拾到負責給新皇帝講《詩經》的大臣王式,追責的大臣就問王式:「皇帝鬍作非為,你作為皇帝的老師,為何不上諫書?」對這樣的追問,若迴答不齣個所以然,恐怕是要殺頭的。王式卻自有答案,他說:「《詩》三百篇,篇篇是諫書。我還用得著單獨給皇帝上諫書嗎?」這一反問,霍光手底下的人沒轍,隻好免瞭王式的死罪。這則故事記載在《漢書》中,就足以顯示齣《詩經》對古人的深刻影響。

  西漢經學講《詩經》,往往藉著講詩篇的機會,嚮皇帝講明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在國傢政治及個人生活中應當遵守的、什麼是應該杜絕的。作為五經之首的《詩經》,是古代社會生活的大則大法。這就是經學的解讀。《詩經》對後世文化所產生的作用,也就不難知其一斑瞭。

  不過,古代經學的方式,並不是我們今天講《詩經》應當遵守的。今天講《詩經》,重在講明詩篇所蘊含的歷史和文化品性。《詩經》作為一部詩歌文學,不同於唐詩宋詞的地方,就在於它不是後來文人雅士的主觀抒懷。這方麵雖然也不是全然沒有,卻非主要的內容。

  《詩經》產生於「禮樂」時代,舉凡國傢大事,都要舉行隆重的大典,而隆重的大典上往往有歌唱。例如,王朝重視農耕,於是從耕種到田間管理,乃至收穫等各農事重要環節,都有周王親自參加的「親耕大典」;大典中的歌唱,錶現的不僅是周人對農耕的重視,人群在農耕實踐中對天地、自然的理解,還有透過農事生活對天地的情感,以及對諸多自然物象的審美。於是,讀這類題材的詩篇,讀到的不僅是當時的重農觀念,還有先民眼中的大自然,以及先民對大自然與人之間關係的理解。讀到的既是文學,也是中國的「天人」哲學。又如戰爭詩篇。戰爭來瞭,從王朝如何應付、民眾對徵戰的態度、詩篇錶現徵戰士卒的特點等方麵,都可以審視齣一個文化人群特有的品格。

  再如婚戀詩篇,《詩經》中有太多錶現男女情感的篇章,那時候的人如何理解婚姻、傢庭,當時的人又是如何關懷、同情婚姻生活中的不幸者等,這些都是讀《詩經》篇章可以領略到的內容。

  我們可以這樣說,要全麵理解華人在其文化創立時期的所思所想,以及在所思所想中所顯示的民族特徵,《詩經》三百篇是非讀不可的。《詩經》記錄的是一個文化人群,在創立自己文化傳統時的集體性的所思所感。

  任何人讀古老的經典,本身就是一個塑造心智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鍛造「抗體」的過程,更何況《詩經》中的婚戀是乾淨的,情感的抒發也是純淨的。

  讓古老的經典走嚮大眾,是一件大事。這本書或許在這方麵能揮揮作用。希望大傢喜歡它,並請批評指正。

推薦序

《詩經》燦亮人生路--經典驚豔我們的日常
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傢/宋怡慧


  義大利作傢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的《為什麼讀經典?》(Why Read the Classics?)說:「經典是一本從不會耗盡它要嚮讀者說的一切東西的書。」

  而在《什麼時候讀詩經?》這本書,作者李山教授就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跨閱元素,為人工智慧(AI)時代的讀者們,解讀瞭其中的經典奧義——《詩經》是萬用的人生解方。

  當我們漫步在《詩經》的長廊裡,彷彿瀏覽一道道的生命習題,可從前人的生活經驗,汲取到如活水的人生智慧,錘鍊齣解決問題的思維,並協助我們越過人生的每道坎,開創生命的新運與大局。

  不僅如此,作者還擺脫過往傳統解讀《詩經》的視角,反以質疑的科學傢思維,帶著我們建立逆思維,打破慣性、規則,要讀者大膽反思。他如是說:「〈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首篇。它絕不是一首單純書寫純愛、追愛的作品而已。」斬釘截鐵的扣問,讓人心底不禁浮現「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詩句畫麵。

  過往,人們曾循著詩句的釋義軌跡,走進詩句的現場,認為這是祈愛者隔著河州深情的凝視,眺望遠方、思念所愛。但李山教授則用理性思維挑戰一般人對〈關雎〉的印象,以拋齣疑問、反覆推敲、驗證的方式解釋:〈關雎〉絕不隻是一首愛情詩歌。他說,這是詩人以旁觀者的立場,讚美有情人難得、美好姻緣的締結,它是婚姻典禮上的和樂歌謠,是雙方婚後傢和萬事興的殷殷祝福。

  這種解讀非常符閤當時重視傢庭、倫理的時代背景,比起定位成愛情詩,將〈關雎〉歸為反映當代婚姻社會之作,隱含的先民擇偶標準、對愛情的想像,與婚嫁禮節、夫妻相處,反倒更能生動的描繪而齣。穿越歲月的流光,李山的引讀讓我彷彿聽見婚禮從幽微到清晰的愛之樂音。

  作者把《詩經》當成解開人生情關的鑰匙,它將教我們學會愛;而詩歌的溫潤之情,則讓我們找到愛的信仰與遠方有光的堅持。即便麵對逆境,也能在《詩經》微光的引領下,讓生命重獲得以迴歸、靠岸的幸福。

  我曾如此思考:寫詩、讀詩是源於人的本能,每份創作是鐫刻人我、景物相互觸動的符碼。它虔敬記錄真實的人生,卻不溺情執;它帶來安適真誠的文字氣場,撫慰身心的疲纍。一首快樂無比的歌謠,創作者可能歷經烏雲蔽日、跌墜低榖的生命睏惑與憂傷,但透過文字療癒的形式,對望內心的傷痛,滌淨遍體鱗傷的性靈,這些體悟卻能讓暗黑世界轉為澄澈清亮,重新找迴認真活著的清音。

  詩歌彷彿穿越時空的載體,讓不同時代的人們,找到相同的人生方嚮:在〈秦風.蒹葭〉的情韻中,我們體驗《詩經》的思無邪,以及我們此生對愛與美的無畏追尋,不怕黑暗,無懼未知,我們都想邁嚮人生極緻美善的終點。〈邶風‧擊鼓〉提及的:「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本是描寫在壯烈的戰場上,士兵間相互打氣、患難與共的真摯情誼,但孤獨人生的真情流露,卻讓我們瞥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另類解讀的情愛誓言。閱讀《詩經》溫柔的文字,也讓經歷生命挑戰與考驗的我們,找尋到愛的解方。

  《詩經》不隻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或是豐富的百科全書,其內蘊的文化力量與群體情感,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其實很近。孔子曾雲:「不學詩,無以言。」足見《詩經》帶給孔子內心的悸動,以及待人處事的啟發,一如李山教授把《詩經》當成現代人跨越生命之坎,任何時候都該讀的命定之書。

  中國資深媒體人羅振宇說過:「一本好書應該像一位溫潤的戀人,你若不找他,他就不煩你;你若去找他,他也有豐富的內在可供探尋。」李山教授進一步讓《詩經》變成人生一帖帖溫柔的處方箋,讓我們擁有《詩經》這位情人,有勇無懼麵對風雨,運用其真知灼見,燦亮我們的人生之路,時刻驚豔我們的日常。

用戶評價

评分

我最欣賞這本書的地方,在於其語言的張力和人文關懷。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行文間既有學者應有的精準和凝練,又不失文學作品的感染力。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枯燥的史實和理論,用一種極具畫麵感和情感色彩的方式錶達齣來。我好幾次在閱讀過程中停下來,不是因為理解障礙,而是被某一句精妙的比喻或者對古人處境的深刻共情所打動。尤其是在論述到那些曆史人物的抉擇時,作者總是能巧妙地將我們帶入他們的時代睏境,讓我們體會到他們所承受的壓力與掙紮。這種深層次的人文關懷,讓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知識普及讀物,而更像是一次與曆史的深度對話。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那個時代的理解,不再是教科書上的冷冰冰的條目,而是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和復雜的人性光輝。

评分

這本書的後續支持和資源擴展做得非常齣色,讓我感覺購買的不僅僅是一本書,而是一個持續學習的生態係統。作者在書末附帶瞭一個非常詳盡的延伸閱讀清單,涵蓋瞭從核心經典到最新的研究論文,分類清晰,標注明確。更重要的是,作者還維護瞭一個相關的在綫討論社區,在那裏可以就書中的難點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甚至有機會與作者本人進行有限的交流。這種將靜態的閱讀材料轉化為動態的學習社群的做法,極大地延長瞭這本書的價值生命周期。對於我這種希望係統性深入研究某個領域的讀者來說,這種持續的學術支持簡直是太寶貴瞭。它鼓勵讀者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探索者,這種教學相長的氛圍,是傳統閱讀體驗中難以企及的增值服務。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配圖和圖錶簡直是神來之筆,完全顛覆瞭我對學術性著作的刻闆印象。它們不是簡單地填充空白的裝飾品,而是深度服務於文本內容的視覺輔助工具。例如,在解釋某一地理變遷或者社會結構調整時,作者使用的動態時間軸圖錶,清晰地展示瞭事物發展的軌跡,比起冗長的文字描述要直觀得多。我曾為一個概念睏惑瞭很久,結果在看到書中對應的插圖後,豁然開朗。這種將復雜信息視覺化的能力,體現瞭作者極強的跨學科整閤能力。而且,這些視覺元素的設計風格高度統一,與整體的嚴肅氛圍非常契閤,沒有一絲一毫的突兀感。對於我這種視覺學習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救星,它讓那些抽象難懂的概念變得觸手可及,大大降低瞭學習的門檻,也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簡直是視覺的享受。打開電子書的那一刻,我就被那種雅緻的字體和留白吸引住瞭。作者顯然對手頭的資料進行瞭精心的打磨,每一個章節的過渡都處理得非常流暢自然,閱讀起來絲毫沒有生硬感。特彆是涉及到一些古代的背景知識和文化典故時,作者非常貼心地加入瞭注釋和拓展閱讀的鏈接,這極大地豐富瞭我的理解深度。我本來以為電子書在閱讀體驗上會打摺扣,但這本書的交互性設計做得非常到位,高亮、筆記功能都用起來非常順手,幾乎能媲美實體書的沉浸感。而且,作者在引用文獻時的規範性也值得稱贊,這讓我在查閱和引用時感到非常可靠,體現瞭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那種用心打磨細節的感覺,從封麵到內文的每一個標點符號都能體會齣來,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心情也跟著平靜下來,仿佛真的進入瞭一個充滿古韻的知識殿堂。對於追求高品質閱讀體驗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製作水準絕對是行業標杆。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邏輯簡直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辯論賽,層層遞進,邏輯鏈條緊密得讓人幾乎找不到可以反駁的空隙。作者似乎非常擅長捕捉那些看似微小卻至關重要的曆史綫索,然後將它們巧妙地串聯起來,最終形成一個宏大而有力的論點。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充滿爭議性的曆史節點時的冷靜和客觀。他沒有急於站隊,而是耐心地梳理瞭各方學者的觀點,然後纔給齣自己的審慎判斷。這種不偏不倚、注重證據的寫作風格,極大地增強瞭內容的公信力。讀完整本書,我感覺自己的思維也受到瞭極大的鍛煉,學會瞭如何從多維度的角度去審視一個復雜的問題。這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傳遞,更像是一次思維方法的訓練,讓人受益匪淺。很多我原本以為已經定論的觀點,在這本書的梳理下,都重新煥發齣瞭討論的活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