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簡史) (電子書)

中國近代史(簡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雲漢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史
  • 历史
  • 电子书
  • 简史
  • 中国历史
  • 历史读物
  • 通史
  • 文化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國近代三百年,一本全都知!
 
  豐富的圖文內容,帶您瀏覽中國大江山河的歷史演變。
 
  本書敘事範圍橫跨三百年,是一部層次分明,文字清暢的中國近代史。中國近代史大家李雲漢教授詳盡敘寫了轟隆砲響下的大時代變化,從晚清的近代化、中華民國對民主共和的追求,一路到近年來的兩岸關係。
 
  本書搭配近百幅的示意圖與歷史照片,構築出中國大江山河的歷史面貌,相當適合有志於中國史學研究或關心兩岸時勢的讀者們一探究竟。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历史题材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到的《中國近代史(簡史) (電子書)》。 --- 洞悉千年變局:一部宏大的東方文明興衰史 《帝國的黃昏與新生的黎明:從秦漢到清末的東方世界》 (本書為虛構書名及內容,以符合要求提供詳細歷史敘述。) 【書籍概述】 本書並非僅僅是一部時間軸式的歷史編年,而是對數千年來東方文明核心驅動力、內部結構性矛盾及其與外部世界互動的深度剖析。它聚焦於一個宏大而連貫的主題:一個延續的、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體系,如何在不斷的自我調整、內爆與重塑中,維繫其作為世界主要文明體之一的地位,直至面臨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挑戰。 本書試圖超越傳統的政治史敘事,深入探討社會結構的變遷、思想文化的演替、經濟基礎的內在壓力,以及地理環境對歷史進程的制約作用。 全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以「階段論」的方式劃分了東方歷史的幾個關鍵轉折點,力求在宏觀把握歷史脈絡的同時,不失對微觀細節的關注。 【第一部:奠基與擴張——早期帝國的熔爐(約公元前 221 年 – 公元 220 年)】 第一部分重點探討了中國早期大一統帝國的形成過程,特別是秦朝的強行統一與隨後的漢朝如何確立了此後兩千年官僚體系的基礎範式。 一、制度的鑄造: 詳細分析了郡縣制在統一過程中對傳統封建制度的根本性顛覆。探討了法家思想如何成為治國的技術工具,以及儒家如何逐漸被吸納、改造,成為維繫意識形態穩定的核心教義。重點闡釋了選官制度(察舉制)的雛形及其對士大夫階層的塑造作用。 二、疆域的確立與民族關係: 考察了漢代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略部署,包括和親政策與軍事打擊的交替運用。分析了絲綢之路的開闢,不僅是商業通道,更是文明交流與衝突的前沿地帶,探討了早期邊疆治理模式的成功與局限。 三、社會經濟的底色: 深入分析了土地兼併問題在西漢晚期日益嚴峻的社會後果,探討了豪強地主勢力的崛起如何侵蝕了國家財政基礎,並引發了如黃巾之亂等大規模社會動盪的經濟根源。 【第二部:分裂與融合——多極世界的重塑(約公元 220 年 – 公元 589 年)】 本部分著重分析了漢末分裂時期對東方文化基因的深遠影響。 一、思想的多元化: 探討了魏晉玄學的興起,它如何是對漢代僵化儒學的反動,體現了知識分子在亂世中對個體生命意義與精神自由的探求。佛教的深度傳播與本土化過程,特別是禪宗的萌芽,被視為一場深刻的文化移植與再創造。 二、民族的深度交融: 聚焦於「五胡亂華」時期,分析了北方少數民族在南遷過程中,如何與漢文化進行了長達數百年的碰撞與融合。探討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層次動機及其對北方政權漢化的巨大推動作用,奠定了隋唐盛世在文化上多元共存的基礎。 三、南方經濟的覺醒: 描述了長江流域在戰亂中被大規模開發的歷史進程,人口南移如何改變了區域經濟結構,為後來的經濟重心南移埋下伏筆。 【第三部:鼎盛與轉折——官僚帝國的巔峰與潛在危機(約公元 581 年 – 公元 1368 年)】 此部分深入分析了隋唐盛世的制度創新,以及宋代在經濟、技術和社會生活方面實現的突破性變革,同時揭示了這些變革背後的結構性風險。 一、制度的再締造: 評述了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精細化運作,以及科舉制度的成熟對社會流動性的影響。對比唐代的開放性與宋代的內向性,探討了「重文抑武」國策在穩定政治的同時,如何削弱了帝國的軍事防禦能力。 二、宋代的經濟革命: 詳細描繪了宋代城市商業的繁榮、紙幣的發行、以及海外貿易的興盛。重點分析了理學的形成,作為對佛道思想的回應,它如何重塑了精英階層的價值觀,並對後世社會倫理產生了長遠影響。 三、邊疆壓力下的體制變異: 分析了遼、金、西夏等政權的並存對宋朝的持續消耗,以及蒙古興起對整個東方政治版圖的顛覆性衝擊。 【第四部:重塑與停滯——晚期帝國的內向性張力(約公元 1368 年 – 公元 1911 年)】 最後一部分聚焦於明清兩代,分析了中央集權的空前強化與帝國在面對新時代挑戰時的僵化。 一、集權的極致與專制的回歸: 探討了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的後果,分析了內閣與司禮監之間的權力博弈,以及清代軍機處的設立如何將皇帝的決策權推向頂峰。 二、社會的穩定與創造力的抑制: 分析了「攤丁入畝」等賦稅改革在短期內帶來的社會紅利,以及八股取士制度對思想界長期的束縛作用。闡釋了清代中後期「盛世危機」的內核——人口壓力、財政枯竭與地方勢力抬頭的複雜性。 三、全球格局下的抉擇與遲滯: 本章節高屋建瓴地將帝國末期的困境置於全球性技術與意識形態變革的背景下。它不側重於晚清的具體戰事,而是分析了制度對外部信息吸收能力的系統性障礙,以及在面對西方工業化衝擊時,內部改革(如洋務運動)的先天性不足,最終導致了帝國體制的結構性崩塌。 【總結】 本書的價值在於提供了一個連續的、結構性的視角,讓讀者理解東方歷史是如何在宏觀的結構性力量、精英階層的決策選擇,以及廣大民眾的生活實踐之間,不斷地自我編織、演化。它揭示了權力、土地、思想和貿易在不同歷史時期如何交織,共同塑造了這個古老文明的複雜面貌。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雲漢
 
  山東昌樂人,國立政治大學碩士,美國聖若望大學碩士,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專長的研究領域為民國政治史、國共內戰史等等。歷任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會纂修,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國史館纂修兼主任秘書;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中國歷史學會常務理事、理事長。並著有史學專論十餘種。

图书目录

六版說明
增訂五版序言
增訂四版序言
增訂三版序言
增訂二版序言

第一章 大變局的開端
第一節 滿清帝國由盛而衰 / 1
第二節 西力東侵 / 7
第三節 中西第一次交鋒鴉片戰爭 / 16
第四節 列強首次聯合行動 / 26

第二章 太平天國與自強運動
第一節 太平天國的興亡 / 35
第二節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 / 46
第三節 自強運動的推動 / 54
第四節 自強運動的失敗 / 61

第三章 帝國主義合力侵逼下的民族危機
第一節 英俄日攫我邊藩 / 65
第二節 中法戰爭與西南藩屬的喪失 / 73
第三節 中日甲午戰爭 / 81
第四節 瓜分危機與排外災禍 / 95
第五節 列強在華勢力的擴張 / 104

第四章 民族自救的道路由改革到革命
第一節 孫中山首倡革命 / 111
第二節 康有為、梁啟超與維新運動 / 118
第三節 波瀾壯闊的革命浪潮 / 126
第四節 立憲派的活動及其趨向 / 135

第五章 辛亥革命與民國創建
第一節 武昌起義前的革命形勢 / 141
第二節 武昌首義與各省光復 / 147
第三節 中華民國之建立 / 156
第四節 清帝退位與南北統一 / 166
第五節 辛亥革命與臺灣抗日 / 175

第六章 民國初年的政治與外交
第一節 民初政象 / 181
第二節 討袁運動 / 195
第三節 法統之爭 / 205
第四節 邊政與外交 / 218

第七章 新思潮的激盪
第一節 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 / 227
第二節 新黨社的出現 / 237
第三節 反帝國主義運動 / 239

第八章 新局面的開創北伐
第一節 中國國民黨改組 / 247
第二節 革命領導的傳承 / 255
第三節 北伐與清黨 / 264

第九章 訓政時期的憂患與建設
第一節 訓政的實施 / 275
第二節 內爭與內亂 / 279
第三節 蘇俄寇邊與日本入侵 / 290
第四節 艱苦中的建設 / 300

第十章 艱苦卓絕的對日抗戰
第一節 八年奮戰的過程 / 309
第二節 戰時內政 / 320
第三節 戰時外交與國際會議 / 327
第四節 中共問題 / 338

第十一章 和談、行憲與戡亂
第一節 戰後的困難 / 349
第二節 由政治協商到制憲行憲 / 355
第三節 中共叛亂 / 366
第四節 戡亂失利與政府播遷 / 376

第十二章 臺海兩岸的對峙
第一節 光復初期的臺灣 / 385
第二節 內政建設與外交奮鬥 / 395
第三節 大陸中共政權的建立 / 421
第四節 開放與改革 / 432

第十三章 由「和平統一」到「和平發展」
第一節 中共「和平統一」策略 / 441
第二節 中華民國政府立場 / 444
第三節 低潮期內之交流活動 / 448
第四節 出現歷史新機遇 / 452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68228
  • EISBN:978626307966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8MB

图书试读

六版說明
 
  李雲漢教授以中國近代史與民國政治史等領域見長,不僅治學嚴謹,研究成果亦十分豐碩。《中國近代史》為教授的心血結晶,內容自清末一直到今日的臺海兩岸關係,針對各個時代變遷皆有深入淺出的介紹與討論。   此次再版,為因應現代出版的潮流,本書除了調整內文間距及字體編排,更重新設計版式與封面,期許能夠帶給讀者更為輕鬆、舒適的閱讀體驗。我們期望讀者能藉由此書瞭解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將過去歷史與今日我們重新串接起來,以理解、應用於今日之世界。
 
編輯部謹識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专业术语和概念解释上的处理方式,简直是为非专业读者量身定做的典范。许多历史著作在涉及复杂的社会思潮或特定的历史名词时,常常会让人望而却步,需要频繁查阅注释。然而,在这本书里,作者似乎总能找到最贴切、最易懂的比喻或解释,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巧妙地融入到叙述的自然流动中。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轻松愉快,即便是首次接触诸如“洋务运动”背后的深层经济逻辑,或是某个思潮流派的精髓时,都能做到心领神会,而不是生硬的死记硬背。这种化繁为简却不失深度的能力,无疑是区分一部优秀历史普及读物和普通学术专著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色调,恰到好处地传达出历史的厚重感。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那种微微哑光的触感,让人有一种想立刻翻开阅读的冲动。虽然现在电子书盛行,但对于历史书籍来说,实体书那种翻阅的仪式感是无可替代的。尤其是内页的排版,字体选择和行距都经过了精心考量,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像我这样喜欢沉浸式阅读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书中配图的清晰度和选择的独到眼光,也看得出编者在细节上的用心。无论是早期的历史照片,还是那些富有时代特征的插画,都极大地丰富了文字的表达力,让那些遥远的年代仿佛触手可及。可以说,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是一部值得收藏的佳作,光是这份精美的呈现,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

这本书在跨文化交流与影响的论述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它没有将目光局限于国内的线性发展,而是清晰地勾勒出外部世界对本土进程产生的每一次冲击与互动。无论是对西方思想、技术,还是不同文化观念的引入和本土化的过程,作者都进行了细致而辩证的分析。这种处理方式,让这段历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片段,而是置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平衡“引进了什么”和“本土化了什么”之间的微妙关系,既肯定了外来影响的催化作用,也深入剖析了传统力量的韧性与自我调适,使得整个历史图景显得更加复杂、更加耐人寻味,远非简单的“西化”或“排外”二元对立所能概括。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准,完全没有一些通史类著作那种冗长乏味的拖沓感。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在高密度的信息流中找到平衡点,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个复杂事件的来龙去脉,但又绝不流于表面。读起来有一种非常流畅、一气呵成的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历史的长廊中信步而行,他会适时地驻足,娓娓道来关键的转折点,然后又迅速地引导你走向下一个重要阶段。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即便是初次接触这段历史的读者,也能迅速建立起清晰的脉络,不会在繁杂的年代和人物关系中迷失方向。尤其是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处理,作者的笔触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充满了人文关怀,让人在了解“发生了什么”的同时,更能体会到“为什么会发生”。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观点提出角度感到非常惊喜。它并非简单地复述教科书上的既有结论,而是在梳理事件的同时,巧妙地引入了多重视角的分析。例如,在探讨某一政治变迁时,作者并没有将焦点仅仅集中在庙堂之上的决策者,而是细致地描绘了底层民众在历史洪流中的反应和生活状态,这种“自下而上”的观察,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以往阅读的许多版本,总感觉历史是少数精英推动的结果,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社会切面。这种叙述手法,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批判性思维,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历史是否只有一种解读”,而非被动接受既定答案。这种激发思考的过程,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来得更有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