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板明夫的台日大比較:台灣+日本除以二,說不定更好 (電子書)

矢板明夫的台日大比較:台灣+日本除以二,說不定更好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八旗文化
图书标签:
  • 矢板明夫
  • 台日比较
  • 台湾
  • 日本
  • 文化观察
  • 社会观察
  • 旅行
  • 生活方式
  • 亚洲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這一次,我想聽矢板先生聊台灣和日本!」
因為認同台灣,所以才會在台灣「說三道四」!
因為希望台灣變得更好,所以忍不住進行「台日大比較」!
結合台日經驗的獨家「矢板視角」──
「台灣+日本÷2,說不定更好!」
 
  台灣人熱愛日本、超過熱愛自己。他們喜歡去日本旅行,閱聽日本的影劇、文學和漫畫,談到對於日本的了解程度,中文世界裡幾乎沒有人可以超越台灣人。但台灣人真的理解日本嗎?
 
  身為真心熱愛台灣的日本媒體人,《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在知命之年,突然意識到自己的新角色:
 
  「過去當記者,每天想的,都是如何拿到獨家新聞、如何能寫出更有說服力的分析文章。2020年春天被派來台灣,雖然還是當記者,卻無意中發現,自己的『天命』好像多了一個──那就是,幫助台灣人更了解日本、日本人更了解台灣。」
 
  從事國際報導的矢板明夫,其點評時政與國際社會議題的犀利與幽默,廣受讀者好評。因應台灣讀者對於日本的好奇,他常常在自己的臉書粉絲專頁上,結合日本和台灣的生活經驗,陸續介紹日本的政治、文化與風俗,一定程度上可說是起到了推動台日文化交流的作用。
 
  本書收錄了七十五篇矢板的台日比較,一方面幫助台灣讀者理解日本的政治運作與社會文化,一方面也藉由日本人的視角反思台灣社會並提出獨特見解:
 
  ➤➤➤矢板看台日政黨➤➤➤
  「我發現台灣和日本有一個很大的不同是,台灣的政黨黨首之間沒有對話機制,基本上很少聽到黨首們辯論政策。日本每年在國會上都有一兩次黨首討論,讓大眾能夠更瞭解各黨的主張、各項政策的利弊。如果台灣的黨首們也能就台灣國防、外交等重要議題各抒己見,一定可以對民眾理解政治產生積極的效果。」
 
  ➤➤➤矢板看台日政壇與黑道➤➤➤
  「我長期觀察台灣,一直覺得台灣在處理黑道和政治的問題上表現得太寬鬆,簡直讓人難以置信。我曾經不止一次在媒體上,看到藍綠兩黨的知名政治人物,出席黑道老大的葬禮。這種事如果發生在日本,這些人的政治生命絕對會立刻被宣告結束。」
  
  ➤➤➤矢板看日本「橘色惡魔」➤➤➤
  「京都橘高校吹奏部的同學們和北一女樂儀隊、台中曉明女中管樂隊舉行的表演交流,聚集了數千名觀眾。三組樂團雖然風格不同,但同樣煥發著青春與活力。在漫長的疫情之後,他們這次訪台,日台雙方的民間情感,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在年輕一代之間,也有望生成強韌的紐帶。」
 
  ➤➤➤矢板看安倍晉三➤➤➤
  「安倍首相遇刺之後,菅義偉首相在第一時間就趕到了醫院。他對媒體說,安倍是一個非常怕寂寞的人,所以他要第一時間趕過去陪他。也許,正因為安倍首相是一個非常怕寂寞的人,所以他深深知道,被國際社會孤立的台灣,以及台灣人的心情。不能讓台灣覺得寂寞、孤單。」
 
  對台灣人而言,日本與中國這兩個相鄰的國家,都是可以攬鏡自照的鏡子,然而在當下的台灣,或許有更多人愈發想從日本之鏡裡折射、看到自己的某種期盼。本書的宗旨便在於「幫助台灣人更了解日本、幫助日本人更了解台灣」,這也是未來十年每一個台灣人的必修課。
 
  對矢板而言,只有秉持願意「說三道四」的勇氣,才能提供對台灣人真正受用的觀點。從比較安倍晉三和李登輝、兩國議會政治,到介紹能量景點、伴手禮文化,躍然於紙上的,不僅僅是以「台灣變得更好」為出發點的日本洞察,更是熱血、睿智、親切的鄰家大叔的魅力身影。本書散發著濃濃的「矢板明夫體」的風格和味道,更保留了部分讀者「加料調味」、參與人氣話題的精采留言。
以下是一份为您量身打造的、不含《矢板明夫的台日大比較:台灣+日本除以二,說不定更好 (電子書)》内容的图书简介: --- 穿越迷雾:全球地缘政治的变局与新秩序构建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转型,深入剖析权力核心的动态转移、意识形态的再度对撞,以及全球化浪潮退却后,各国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生存与发展之道。 这不是一部单纯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对关键案例、历史脉络的细致梳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理解当代复杂国际关系的分析框架。 第一部:旧秩序的裂痕——冷战后时代的幻灭与重塑 本部分首先回溯了冷战结束初期,以美国为首的“单极时刻”所带来的乐观预期,并详细阐述了为何这种单极霸权并未如预期般带来长久的和平与繁荣。我们观察到,技术进步带来的互联互通,并未有效弥合国家间的结构性矛盾,反而催生了新的风险。 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效应: 书中详尽分析了跨国资本流动对不同社会层面的具体影响。一方面,它推动了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在发达国家内部,它导致了中产阶级的空心化、收入差距的拉大,进而催生了强烈的民粹主义情绪,成为近年来政治动荡的深层土壤。我们以“铁锈地带”的兴衰为例,探讨了政治精英如何未能有效管理全球化带来的分配不均问题。 意识形态的再度交锋: 随着非西方大国的崛起,传统的自由民主叙事开始受到挑战。本书不偏不倚地检视了威权模式在应对效率和危机时的某些“优势”,并探讨了西方民主制度内部面临的治理危机,如政治极化、信任赤字等。这种叙事权力的争夺,正在重塑国际机构的行为准则和话语权。 第二部:大国博弈的底层逻辑——技术、资源与战略纵深 全球竞争的核心已从单纯的军事力量对比,转向了对未来生产力的主导权争夺。本部分将焦点集中在两个至关重要的领域:尖端技术与关键资源控制。 芯片战争与数字主权: 本章深入探讨了半导体产业链的脆弱性及其被提升至国家安全层面后的战略意义。通过分析主要的半导体制造国、设计国和设备国的相互依存关系,揭示了这场围绕“硅”展开的博弈,如何成为定义未来科技霸权的关键战线。书中详细拆解了供应链的“去风险化”(De-risking)战略背后的真实考量。 能源转型与地缘政治的关联: 随着气候变化议题的日益紧迫,全球能源结构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本书分析了新能源(如锂、钴、稀土)的供应地政治,以及传统化石燃料出口国在转型期的战略调整。特别关注了能源基础设施(如输油管道、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如何成为地缘政治角力的工具。 军事战略的范式转变: 传统的海权、陆权理论在混合战争(Hybrid Warfare)时代如何演变?本书重点分析了信息战、认知作战(Cognitive Warfare)的实战应用,以及新兴的太空和网络空间领域的规则制定权争夺。这不是关于坦克和航母数量的比较,而是关于信息流、决策速度和非对称能力的较量。 第三部:区域治理的挑战与新路径探索 国际体系的重构,使得区域层面的治理能力和合作模式变得空前重要。本书选取了几个关键的区域性议题进行深度剖析。 供应链的区域化与“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 全球化的碎片化趋势促使各国开始考虑将生产网络向地缘政治盟友或地理邻近地区转移。本章分析了这种“近岸外包”和“友岸外包”的经济效率损失与地缘政治安全收益之间的权衡,并考察了东南亚、拉丁美洲在这一重塑过程中的角色变化。 全球治理的“碎片化”与多边主义的困境: 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传统多边机制在应对当前危机时表现出的乏力,促使新的、更灵活的“小多边”或“区域性集团”兴起。本书对比了不同区域组织(如印太战略框架下的不同倡议、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规则制定和危机管理上的异同,探讨了它们在构建新稳定结构中的潜力与局限。 国内政治对外交政策的决定性影响: 最终,外部世界的风云变幻都必须通过国内政治的过滤才能转化为外交行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回归到国内层面,探讨了民族主义情绪、代际差异以及精英阶层的共识度,如何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棋局中是选择合作、对抗还是规避。我们审视了不同政治体制下,领导人如何平衡短期国内政治压力与长期国家战略利益。 --- 适合读者: 关注国际关系、地缘政治、全球经济趋势的政策分析师、商界领袖、高校师生及所有希望深入理解当代世界复杂性的严肃读者。本书旨在提供清晰的脉络,帮助读者拨开信息迷雾,构建一个更具洞察力的世界观。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 我的「天命」多了一個

輯一 以台灣為參照,更了解日本政局
1. 我最喜歡的偶像能夠成為日本參議員嗎?
2. 在「長州正論懇話會上」滔滔不絕地講了一個多小時
3. 把責任落在個人頭上的文化
4. 岸田新內閣弱化了安倍派的色彩
5. 政治人物從「陣笠」熬到「部會長」,像柯文哲這樣突然崛起的幾乎沒有
6. 安倍事務所的關閉象徵著政治的殘酷
7. 在日本政界,兒子給老爸當秘書是慣例
8. 誰是安倍的接班人?
9. 「安倍派」未來的接班人會是他嗎?
10. 一人的倒閣運動是怎麼回事?
11. 在日本,議長幾乎是一個沒有實權的名譽職
12. 日本的黨首辯論火花四射,台灣呢?
13. 國家認同並不清晰的政治人物,出現在國會殿堂是一個隱患
14. 「中共在日本的代言人」──談我的老朋友鈴木英司先生
15. 很多日本知名的左派人士,都是北京當局的座上賓
16. 日本的在野黨為什麼會這麼積極地「配合」習近平呢?

輯二 日本社會的這些現象,僅供台灣參考
17. 日本沒有兵役制度,完全是志願兵
18. 日本自衛隊為什麼不讓人吃飽?
19. 日本人改名字竟然要法院判決
20. 日本女性曾在運動場上留下「東洋魔女」的稱號
21. 岸田首相雖然不能說是學渣,也絕不是會讀書的菁英
22. 在日本出席黑道老大的葬禮,這人的政治生命絕對立刻結束
23. 政治人物和統一教會來往並沒什麼問題
24. 學霸才能從政嗎?我並不這樣認為
25. 不知俄烏戰爭的爆發,對宮崎駿的價值觀有沒有一些影響?
26. 心靈雞湯般的「反戰小故事」,讓大家看不到現實世界的殘酷
27. 一旦出了事情,當事人要負起責任,是日本的傳統
28. 普發現金的好事為何變成壞事?
29. 「政治人物的評價要交給歷史,我不會在乎同時代人的閒言碎語」
30. 這篇文章不是平戶市觀光局的業配
31. 「青春、友情、汗水、淚水」,橘色惡魔來了

輯三 全世界最喜歡安倍前首相的,是台灣人
32. 台灣失去了一位最好的朋友
33. 日本歷史上最有名的第一夫人
34. 「我原本是希望安倍來為我致追悼詞的」
35. 他其實是一個怕寂寞的人
36. 向死而生的安倍哲學
37. 安倍外交的真髓
38. 為何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談《安倍大戰略》
39. 對敵人心存感激,正是安倍的強大之處
40. 會換位思考的可敬對手
41. 李安妮:父親口中說最多的名字是安倍晉三
42. 「安倍回憶錄」中的李登輝
43. 台灣社會像懷念自己家人一樣沉痛悼念
44. 花正在開:日本盲人歌手來台灣義演
45. 希望懷念他的歌聲,讓安倍不再感到寂寞
46. 這座安倍銅像是日台友好的象徵
47. 安倍國葬上的台灣人身影

輯四 社會文化介於中日之間的台灣,好像越來越日本化了
48. 性騷擾的定義又變得更廣泛了嗎?
49. 糖尿病、尼特族、暴走族,改名可以避免歧視問題嗎?
50. 塗成烏克蘭國旗顏色的「達摩」,在日本非常暢銷
51. 「不服老」的三浦,已經成為日本足球界的傳說
52. 差一點把日本推入深淵的兩個豬隊友?
53. 前AV女優的作品入圍芥川獎,令人期待摘得桂冠
54. 日本和台灣是「朋」,也是「友」
55. 稻盛和夫的理念是「努力、簡單、利他」
56. 送什麼伴手禮,是件十分讓人費心的事情
57. 台北房子太舊,政府有一定的責任
58. 您喜歡京都人的說話方式嗎?
59. 以九十度的鞠躬向對手致敬
60. 「我聽說新幹線的時間比鐘錶還要準」
61. 您的拉麵要不要加蒜?
62. 尋找能量景點似乎是日本特有的一種文化
63. 在家裡詛咒上司來緩解壓力並不犯法
64. 在面臨人生重大時刻前,有什麼一定要吃的食物嗎?
65. 今天,把七福神的祝福送給大家
66. 名古屋的飲食文化對台灣似乎影響蠻深的
67. 「交通不安全」是日本人對台灣的主要印象之一
68. 政府想少發一個月薪水,所以不過春節了
69. 日本人為何對刺青者敬而遠之?
70. 日本相撲是外國力士活躍的舞台
71. 我不太敢承認自己是阪神的球迷
72. 客串了一天娛樂記者的心得
73. 社會文化介於中日之間的台灣小孩,長大後想要做什麼呢?
74. 當記者,寫下的每一個字都是自己查證過的
75. 約會時,理所當然地讓男性付帳的女性非常丟臉?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34358
  • EISBN:978626723433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7MB

图书试读

自序
 
我的「天命」多了一個
 
  二〇二二年十月,我滿五十歲。小時候過生日,每次都很高興,因為可以吃到蛋糕,還會得到家人和朋友的祝福。更重要的是,自己離成為「大人」又近了一步,越來越獨立,可以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但是,最近這幾年,過生日的喜悅越來越少了。按照《論語》的說法,五十歲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齡。也就是說,該知道自己生而為人,被上天賦予的職責和使命是什麼了。
 
  想起二十幾年前,我還在松下政經塾學習的時候,塾長和塾頭(教務長)經常耳提面命,敦促我們思考自己人生的目標。當時的塾頭岡田邦彥先生的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要洞察時代的潮流、設法找到自己的天命,去做『只有你能做』的事情。」
 
  這也正是我近幾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如何利用有效的時間,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過去當記者,每天想的,都是如何拿到獨家新聞、如何能寫出更有說服力的分析文章。原本以為,做好記者的本分,實實在在寫報導,還有基於自身的特殊成長背景,把中國的真相介紹給更多人知道,就是我的「天命」。
 
  二〇二〇年春天被派來台灣,雖然還是當記者,卻無意中發現,自己的「天命」好像多了一個──那就是,幫助台灣人更了解日本、日本人更了解台灣。
 
  日台的民間交流看似非常頻繁熱絡,但其實雙方民眾還是有很多互相不了解、好奇,甚至於也有「誤解」的地方。我有幸從小熱愛閱讀文學、歷史,大學時代主修日本古典文學,後來又進修政治、外交哲學等,接著當了二十多年的記者,所以有很多話題可以跟大家分享。
 
  有時候我在臉書上介紹一些日本的話題,尤其是政治、文化、民俗方面的內容,讀者朋友們的反應都非常熱烈。而且,不論是如何小眾的話題,都有熱心的朋友留言給予正面回應,也經常出現專家做出一些非常有趣或深刻的評論,讓我感到很驚喜。我的臉書粉絲頁平台,似乎已經一點一點在起到推動日台文化交流的作用。
 
  二〇二二年發生了一件讓日台兩國無數民眾感到非常心痛的事情。那就是七月八日安倍晉三前首相遇刺身亡。在過去幾個月,我寫了很多介紹他生平事蹟的文章。每當回顧安倍前首相生前的言行、聽到大家對他懷念的話語,常讓我忍不住熱淚盈眶。我為自己能和他曾經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受惠於他的執政,感到幸運。
 
  安倍前首相一生捍衛自由和民主的價值觀,所以一向不遺餘力地支持台灣。他常說:「不能讓台灣感到寂寞、感到孤單。」在他去世一個多月以後,由幾位台灣朋友和我共同發起的「安倍晉三慈善追思音樂會」,得到了很多台灣朋友和在台日本朋友的熱烈支持和響應,在大家齊心協力之下,八月二十日順利地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包括從日本特地前來參加的盲人歌手大山桂司在內的數百名志願演出者,和現場數千名觀眾,一起用歌聲,懷念這位偉大的政治家。和安倍家私交甚篤、還受邀前往東京參加告別式的賴清德副總統,致詞完以後也留下來全程參加。現場播放的安倍先生彈鋼琴的影像,以及岸信夫先生、高市早苗女士等人錄影傳來的感謝致意,都獲得了很多朋友的回響。
 
  另外,在安倍前首相生前最後幾個月,由台灣朋友們發起的「台灣安倍晉三之友會」,由我透過安倍先生信賴的友人,得到他本人的同意,本來都已經定好了要在八月份迎接安倍先生親自前來參加成立大會。令人悲痛的消息傳來後,台灣的朋友們為感念安倍前首相對台灣的深厚情誼,決定還是要把安倍之友會辦下去、繼承安倍晉三先生的遺志,為台日交流、友情的深化繼續努力。
 
  十月十一日,「台灣安倍晉三之友會」在台北圓山飯店正式成立,包括日本駐台的泉裕泰大使、台日關係協會蘇嘉全會長、中研院李遠哲前院長、聯電創辦人曹興誠董事長等人都特地前來參加,和二百多位熱心參與的朋友共襄盛舉。
 
  在陳唐山會長的支持和帶領下,安倍之友會把從台灣各界悼念安倍前首相、在日本《產經新聞》上刊登悼念廣告募集到的款項餘款,用於「安倍獎學金」,資助並鼓勵更多日本年輕人來台灣留學,希望培養出更多新一代日本的「知台派」,守護日本和台灣。目前已有二十多位第一屆今年度的獎學生,陸續來到台灣的大學學習。
 
  去年年底,產經新聞社旗下的月刊《正論》在東京鐵塔舉辦了「不屈的政治家──安倍晉三寫真展」,展出了產經新聞歷代十九名攝影記者,在安倍前首相身邊,歷經前後將近三十年,拍下的安倍先生的身影。還有安倍昭惠夫人提供的珍貴生活照等,總計近二百張。包括岸田文雄首相、菅義偉前首相等人都前往參觀,寫真展獲得了社會巨大的迴響,很多人看了以後都說非常感動。於是,我向公司建議,把寫真展搬到台灣來。經過數月的奔走、找場地籌備,「安倍晉三紀念影像展」終於在很多朋友的協助之下,定於今年三月二十七日至四月十日,在台北張榮發國際會議中心舉辦。
 
  回顧過去三年,雖然在疫情之中,但工作和生活還是蠻充實的。認識了很多朋友,也得到了很多人的關照,非常感謝大家,也感謝上天給我機會在這個時候來到台灣。今後希望能盡己所能,做更多有利於日台關係的工作。
 
  記得多年前曾到費城參觀賓州大學,該校的創建者、美國開國元勳班傑明・富蘭克林的雕像旁,寫著他的一句名言:「要嘛寫點值得讀的東西,要嘛做點值得寫的事情。」(Either write something worth reading or do something worth writing.)這是我個人努力的方向,記下來與大家共勉。
 
矢板明夫
二〇二三年二月二十八日,在台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拥有一个非常稀有的“双重视角”,这在华语世界里算是相当难得的。我关注他很久了,他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冷静到近乎手术刀般的精准,但同时又不像纯粹的学院派那样枯燥。他总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些微妙的文化肌理,那种只有长期浸淫其中才能察觉的“空气感”。我特别希望看到他对两地“职场文化”的剖析。台湾职场常常被批评为效率不高但人情味过重,而日本则以严谨著称却又时常陷入僵化。这本书有没有尝试去描摹出一种理想状态?比如说,如何将台湾的灵活变通,嫁接到日本那种对细节近乎偏执的追求上?我猜想,作者可能会用他亲身的经历来佐证观点,而不是堆砌二手资料。这种基于个人体验的洞察,往往比教科书上的分析更有说服力。读完后,我希望我的脑海里能浮现出一些清晰的画面,而不是一堆模糊的形容词。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叛逆”的味道,它没有选择“谁更好”的二元对立,而是指向了一种融合的可能性。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东亚动态的观察者,我深知台湾和日本在历史、地缘政治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文化上的互译却常常出现失真。我最关注的是,作者如何处理“情感”与“理性”的张力。台湾的社会运动常常充满着强烈的情感驱动力,而日本的决策过程则以冗长和极度理性(或曰程序化)著称。我希望矢板先生能深入探讨,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哪种处理模式在长期来看更具韧性?这种“除以二”的方案,是否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情感表达上更克制一些,或者在决策流程上更开放一些?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观察的“棱镜”,让我能从新的角度去理解,这两个同样民主化、但路径迥异的社会,是如何在各自的轨道上持续演进的。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被它这种打破常规的命名方式所吸引。它不像那些严肃的国际关系分析,反而像是一个有趣的智力游戏——“台湾+日本除以二”,这不就是一种寻求最优化的算法吗?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运用这种“数学化”的结构来剖析复杂的社会议题。比如说,在对待“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权衡上,台日两国分别走到了哪一步?台湾社会似乎在努力拥抱个人表达,但又难以摆脱对社群认同的依赖;而日本在高度强调和乐(Wa)的同时,个体被压抑的程度也令人咋舌。我期望看到作者如何用他标志性的犀利笔触,去揭示这两者在现代高速变化中的困境,并提出他自己认为的那个“中间值”在哪里。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政策或社会实践案例,来展示这种“除以二”的成果,这本书的价值就大大提升了。

评分

坦白说,矢板明夫这个名字是吸引我翻开这本书的主要原因,他的经历让他拥有了一种独特的“局外人的敏感性”。他既能深入理解日本社会的细微之处,又能以一种略带疏离的眼光审视台湾的日常。我对“台日大比较”这个主题并不陌生,市面上不乏此类书籍,但大多流于表面的风土人情对比。我真正期待这本书能提供的是一种“深层结构”的对比。例如,在“对权威的态度”上,台湾那种“敢于挑战”的精神与日本那种“对既有秩序的敬畏”之间,如何才能调和出一个既有效率又充满活力的社会机制?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部精密的仪器,拆解出驱动两地社会的底层代码,而不是停留在现象的罗列上。如果它能成功地构建出那个“除以二”的理论模型,并用生动的故事来支撑它,那它就超越了一般的比较文学,成为了一部有思想深度的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充满了吊诡的魅力,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矢板明夫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视角,他既是身处台湾的资深媒体人,又有着深刻的日本文化背景。因此,从“台日除以二”这个公式出发,我预期会看到一种介于两者之间,又超越两者的观察。我最期待的,是作者如何拆解台湾社会常被外界简单贴上的标签,然后用日本的思维框架去重新审视这些现象。比如,在某些议题上,台湾的集体情绪表达方式与日本的内敛传统有何本质差异?这种差异是如何塑造了两个地区在处理政治和社会议题时的反应速度和策略的?光是想象这种跨文化对话,就让人觉得非常过瘾。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宏观对比。如果能触及到台湾人看待日本的复杂情感,以及日本人如何理解台湾的草根活力,那就更好了。这本书的视角无疑是独特的,它不只是要比较,更像是要找到一个“中间解”,一个更优化的平衡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