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人生 (電子書)

一次性人生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緯婷
图书标签:
  • 科幻
  • 未来
  • 反乌托邦
  • 赛博朋克
  • 虚拟现实
  • 人生哲学
  • 悬疑
  • 冒险
  • 电子书
  • 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愛是太成熟的腐果
愛是整個熱帶的中心
是無論談過多少次戀愛都不會變老的女孩之愛

  │有一百種並行的現實│
  │但只有一次性的人生│


  宜蘭女子吳緯婷的詩集《一次性人生》,展現了她對文字的柔軟與堅毅並重,古典情懷與傲嬌新世代同行,她深情書寫宜蘭,喚醒對家鄉土壤的愁思,也帶點小刺寫愛過而離開的那些情人。

  她在每一天都不可能複製昨日的當下,以詩記時,詩是她愛與存在的證明。《一次性人生》收入吳緯婷寫詩十年間精選的七十首作品,這些飄忽的軌跡,是她時間的琥珀,凍結某一個切面,是砂礫,也是一次性人生細細、苦苦、包裹的珍珠。讀她的詩,彷若聆聽一位年輕女子唱歌,原先預想會聽見清脆新麗,而當歌聲滑出,卻帶有淡淡菸嗓似的老靈魂,若即若離──

  ●

  輯一「神魂」,放任意識奔流、意象紛繁的作品,或觸及時代議題。
  輯二「忘遠近」,寫給宜蘭的情詩,透過宜蘭的文史,素描生於斯長於斯、熱愛的土地。
  輯三「曇花」,情詩獻給愛/錯過的人,她有時大膽殘忍,有時柔軟卻倔強。
  輯四「浮生」,她跳躍的靈動的哲思,短小卻慧黠,波光點點掀起漣漪。
  中間穿插的節氣之詩、中/終場,則象徵了時間的流動性,
  捕捉著每一個人都是「一次性的人生」,有起承與轉合,有休止與散場。

  ●

  如果有一百種並行的現實
  當你從天降臨
  我會像蜂鳥,拍翅橫跨大海
  從死亡的鹹味中
  銜來花蜜
  成為短暫交會的彗星
  ──〈一次性人生〉

  【裝幀設計】

  初看到詩集的名稱「一次性人生」,心中充滿震動,什麼是人生,為什麼是一次性,詩是一種追尋,帶著速度。裝幀設計師吳佳璘將詩由抽象轉成具體的視覺語言,書名刻意擺放於對角,並用箭頭引到視覺,製造出一種一口氣無法看完、時間的流動的感受。而主視覺則利用像山的紋理 、像浪的波紋又有點像蕾絲線條的圖案特性,呈現吳緯婷詩作中,細緻而敏感的內心狀態。

名家推薦

  李進文、林達陽、吳懷晨、陳芳明、許悔之、楊佳嫻、楊書軒、劉曉頤──溫暖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序)

  「吳緯婷的詩有情趣,她保有某些傳統含蓄韻味,又練就新世代語感意象的流速,在這兩種統合情調之中,她拔起一道聲線,纖細而有香……」──李進文(詩人)

  「緯婷寫母土宜蘭,寫異國行旅,寫浮生……;但無論文字如何變奏,她的詩情讀來都是愛。」──吳懷晨(詩人、臺北藝術大學教授)

  「吳緯婷正要出發去探索詩的神祕,跟著她一起前行之際,往往可以感受她的靈光一閃。所謂靈光,有時是狡黠,有時是安頓;有時是發現,有時是發明。」──陳芳明(政治大學台文所講座教授)

  「她的詩,充滿靈氣,用字考究,非常非常的溫柔,讀著讀著,恍惚之間,可以已憂。」──許悔之(詩人)

  「在詩集中逐漸看見雪『融化』,雪雕塑出空間及其敘事,雪在經歷一百種飄落、融化與洗淨的循環之後。」──楊書軒(詩人)

  「以土地與人文雙重關懷為肌理,歷經雨水傾斜和黑夜憂忡,卻開出柯立芝夢中的藍花,安慰著現實。」──劉曉頤(詩人)
远方之声:人类文明的交织与回响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人文关怀,深入剖析了人类社会自古至今在不同维度上所展现出的复杂性、韧性与矛盾。它并非对某一特定时间段或地域的狭隘聚焦,而是一幅横跨数千年、包罗万象的文明变迁图景。 第一部分:文明的起源与基石——泥土与星辰的对话 本卷追溯了人类文明的萌芽阶段,从新石器时代的定居与农业革命,到早期帝国在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及黄河流域的崛起。重点探讨了农业的兴起如何重塑了社会结构,催生了阶级、宗教和早期的官僚体系。我们细致描摹了苏美尔楔形文字的诞生、古埃及法老的统治哲学,以及早期中华文明的礼乐制度,着重分析这些基石性创新如何奠定了后世政治、法律和社会伦理的基础。 书中特别关注了地理环境对早期文明发展路径的决定性影响。例如,尼罗河的周期性泛滥如何塑造了埃及人对永恒与秩序的执着;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开放性如何使其文明易受外来冲击,从而孕育出更具适应性的法律体系。 第二部分:思想的觉醒与轴心时代的碰撞 轴心时代(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精神史上一次空前的爆发。本部分聚焦于这一时期在欧亚大陆同时发生的哲学与宗教的伟大突破。 我们深入探讨了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传统,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探索,以及城邦民主制的内在张力。与此同时,书中将视角转向东方,分析了孔子“仁”的思想如何构建了中国社会稳定的伦理框架;释迦牟尼对痛苦本质的洞察如何提供了超越世俗的解脱之道;以及吠陀哲学的演变如何催生了印度教的多元宇宙观。 本部分的核心论点在于,尽管地理和文化背景迥异,但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们都在尝试回答人类共同的困境:秩序与混乱、生与死、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不同文明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的宝库,也预示了未来冲突与融合的可能。 第三部分:帝国的扩张与秩序的建立——铁与律法的时代 从罗马帝国的鼎盛到汉帝国的强盛,再到后来的伊斯兰哈里发国的兴起,本卷着重研究了大型帝国如何通过军事力量、高效的行政管理和统一的法律体系来维持广阔疆域的稳定。 我们详细考察了罗马法的体系如何成为西方法律的源头,其严谨的逻辑结构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治理模式。在东方,汉朝的郡县制和察举制度被视为早期中央集权模式的典范。书中也并不回避帝国扩张的代价——对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同化压力,以及过度依赖军事和官僚体系导致的内在腐朽。 特别地,本部分探讨了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在帝国体系中所扮演的双重角色:既是维护社会统一的强大粘合剂,也是挑战既有世俗权力的潜在颠覆力量。通过对丝绸之路的考察,展示了技术、商品、疾病和信仰是如何跨越帝国边界进行传播与混合的。 第四部分:中世纪的转折与知识的隐秘传承 在中亚和欧洲步入“中世纪”的漫长过渡期,知识的火炬并未熄灭。本卷将焦点从宏大的政治叙事转向知识的保存与发展。 在伊斯兰黄金时代,巴格达的智慧宫殿(House of Wisdom)如何系统地保存和发展了古希腊的科学与哲学遗产,并将之与印度数学和波斯天文学相结合。在欧洲,修道院成为知识的避难所,中世纪的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如何尝试调和信仰与理性。 本部分也审视了全球各地正在酝酿的变革:中国宋代在技术(如活字印刷术、火药的应用)和商业上的巨大飞跃,以及美洲大陆上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的独立发展路径。这表明,尽管在某一历史阶段可能显得“沉寂”,但人类文明的创造力从未停止,只是在不同的地理坐标上以不同的形式积蓄着力量。 第五部分:全球化的前奏与现代世界的孕育 从大航海时代开始,世界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连接起来。本卷分析了地理大发现如何永久性地重塑了全球的权力结构、经济模式和生态环境。哥伦布交换(Columbian Exchange)对动植物和疾病的全球性影响,被视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生态重组。 启蒙运动被视为思想上的又一次“轴心时代”,理性、个人权利和科学方法论的兴起,直接挑战了旧有的君权神授理论和宗教权威。卢梭、洛克、康德等人的思想如何渗透到政治实践中,并最终点燃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火焰。 本部分也冷静地剖析了工业革命的复杂性——它带来了物质的极大丰富和生产力的飞跃,同时也催生了前所未有的社会不平等、城市化危机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随之而来的帝国主义竞争,为即将到来的剧烈冲突埋下了伏笔。 结语:历史的回声与未来的光谱 全书最终汇聚于对现代世界的审视。它探讨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如何暴露了现代科技与原始野蛮的并存;冷战思维如何塑造了意识形态的二元对立;以及信息革命和全球化如何带来了新的连接与新的分裂。 本书的目的并非提供一个简单的、线性的进步史观,而是旨在揭示人类历史的周期性、复杂性与内在的悖论:我们不断追求真理,却又屡屡被自身的偏见所蒙蔽;我们渴望和平,却总是在权力斗争中诉诸暴力;我们发展出精密的社会组织,却又时常无法解决最基本的公平问题。通过对过去的回望,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今日世界的复杂肌理,并在历史的回响中,审视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以及对未来选择的深刻责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緯婷


  宜蘭人,師大國文系,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藝術行政與文化政策碩士,現職藝術行政。
  曾獲金車現代詩獎、台灣文學館愛詩網創作獎、漂母杯文學獎、蘭陽青年文學獎等。
  寫詩、寫文、展覽、音樂、舞蹈、旅行。處處好奇,容易受歧路吸引,喜愛迷途風景。歪仔歪詩社社員,作品散見各報章雜誌。著有散文集《行路女子:記每個將永恆的瞬間》。

  ●本書收錄之得獎詩作:
  ‧2018第六屆金車現代詩獎特優/〈一次性人生〉

  ‧2018第四屆礁溪詩詞徵選佳作/〈溫泉女子〉

  ‧2018第九屆金音獎最佳風格類型專輯入圍(跨界聲音詩合作)/〈龜山〉〈涉水──歪仔歪橋〉〈雪山隧道──致5月11日凌晨〉〈Baisin之歌〉

  ‧2016第十一屆葉紅女性詩獎決選入圍/〈雨夜〉〈蘇丹的宴會〉

  ‧2015台灣文學館愛詩網新詩創作獎首獎/〈夏至〉    
 

图书目录

推薦序/
詩的發現  ◎陳芳明
推薦語/
李進文、吳懷晨、許悔之、楊書軒、劉曉頤

輯一 神魂
    一次性人生
    停留的方式
    林霧
    萊姆黃的清晨
    永恆之城
    松德寺
    關於葬禮如何舉行
    昨日
    下午的街
    她的腳背
    普魯斯特
    雨夜
    太陽
    芒的旅行
    盲島森林
    蘇丹的宴會
    神話
    鰥夫

◎一次性季節‧春與夏
 立春
   驚蟄
   穀雨

輯二 忘遠近
    龜山
    涉水──歪仔歪橋
    雪山隧道-致5月11日凌晨
    慶和橋的一天──津梅棧道
    Baisin之歌
    慢坡
之一 彩虹
之二 潭
之三 老婦
之四 磨石子
    山莊
    溫泉女子
    秋日豆腐岬
    夏景
    土星

◎中場
對即將過去的

輯三 曇花
    荔枝
    房間的石頭
    說好
    邀請
    山裡面
    聖誕清單
    女巫
    夜會
    燈之詩三首
坦白
波光
一半
    家庭料理
    變奏曲
    賀詞
    注視
    日夜之間
    匿名
    An Affair

◎一次性季節‧夏與秋
 夏至
   秋分
   寒露

輯四 浮生
    徵婚啟事
    27俱樂部
    早餐桌邊
    見習
    衝浪
    前世
    言語之外
    我們
    山東饅頭配工作
    哪裡
    職場上
    成年跳格子
    雪景
    犯錯
    晚風
    百合
    水墨

◎終場
從遙遠的地方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756822
  • EISBN:978986975682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9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詩的發現──序吳緯婷詩集《一次性人生》


  從來沒有與年輕作家吳緯婷見面過,她讓我看見是因為她的散文與詩。這是我長久以來的一個信念,文學總是帶著我們去看見這輩子看不見的世界。縱然未曾謀面,卻可以察覺這位女性詩人懷抱一個敏銳的心。她看世界的方法,顯然與我這個世代截然不同。身為一位讀者,而且是慢慢接近時間峰頂的讀者,她的文字書寫不時帶給我一些驚喜。喜悅感正是她在詩行之間穿梭時所釀造出來,但她並不單獨占有,而是訴諸文字與讀者一起分享。這位宜蘭女子,縱然充滿了夢想與幻想,卻並不耽溺在虛幻的想像。她面對這個瑰麗的世界,總是能夠尋找恰當的文字傳達給讀者。她的風格淺顯易懂,卻並不是全然透明。在某些時刻她會使用一些障眼法,逗引讀者的好奇心。

  她從每一首詩出發,總是製造一次短程的旅行。終點到底在哪裡,就必須要跟著她起伏不定的文字繼續走下去。當她在描景時,其實是在自我觀照內心的感覺。那種跳躍的情緒,總是在不經意之間觸動了讀者的心。不經意,正是她營造美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她旅行到日本奈良時,在那裡她獲得一首詩〈林霧〉。這是非常輕巧地向遠方傳達內心的思念,而且相當具體地把思念定義出來:

  我一思念你
  大雨就落下來了
  神域中燃起一盆火

  我再思念你
  銅鈴叮噹一響
  前生的記憶現形
  如遊魂飄盪

  短短數行,就帶出非常豐富的感覺。思念是什麼,那是一場大雨,也是一盆炭火。思念的力量有多大,正是銅鈴叮噹一響的時刻。但是思念並不因此而停止下來,那不僅僅是呼風喚雨,而且也震動了廟宇的盆火。甚至前生的記憶也跟著浮現,在異鄉互相看見,甚至也看見了前生。其中沒有說出的,其實就在定義兩人之間的緣分。每一個文字讀來都是那麼玲瓏剔透,卻包藏了那樣綿密的感情。必須到達陌生的領域,距離自己的熟悉故鄉特別遙遠之際,她才終於明白那份感情的重量。停留在那裡的孤獨,她是那樣仔細辨識自己的情感。最後兩行她是這樣結束:「古老的鐘聲一響/震落整座山頭的冬季」。這是一種非常簡單的辯證思維,必須旅行到他方之後,才終於明白原有感情的內容是什麼。

  吳緯婷的詩作大約都是以輕盈的形式表現出來,為的是彰顯不可承受之重。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寫法,完全迥異於現代主義運動時期的詩人。她完全放棄各種複雜的隱喻、象徵、投射、鑑照,而選擇非常輕盈的文字來呈現內心複雜的感覺。當她以「一次性人生」為詩集命名,似乎在暗示生命中充滿了太多短暫的時刻。恰恰是那樣稍縱即逝,她才選擇詩行存留下來。整冊詩集處處留下神來之筆,有時是智慧的閃光,有時是感情的燃燒。必須使用那樣簡單的形式,才能保留她內心感覺的深刻。在詩集裡,她夾帶著「一次性季節」的作品,把各種節氣的不同感覺記錄下來。當她寫到立春,最後羅列著輕巧的六行:

  誰在溪水邊揚灰?
  誰在為明日蒐集樹枝?
  誰在黑暗裡瞪大雙眼?
  誰舉著火把尋找火。

  春已經來臨
  曖曖不明

  揚灰、火把,在風中飄揚,正好描述了難以確定的季節。最後一行以「曖曖不明」來定義春天的到來,又是一種神來之筆。女性對於節氣似乎特別敏感,她的前輩作家如施叔青、周芬伶在運筆之間,總是會對季節變化流露出敏銳的感應,吳緯婷似乎也不例外。定義不明,正好透露內在情緒的上下起伏。那種乾淨的文字,讓人特別喜愛。又如〈驚蟄〉那首詩,看來那麼無所謂,而且漫不經心。詩的開頭卻又寫的那麼正經:

  你眼神像降雪前的
  那時候
  在我們的世界裡
  草還沒有紅
  河流還沒漫起成沙漠

  用紅色形容草,用沙漠預測河流,這是相當動人的修辭技巧,總是讓讀者感到詫異。那種感情,似乎只屬於兩人之間。緊接著下一行詩中的我,驟然冒出這兩行:「我們是盡頭與盡頭兩座山的相望/平穩而緩慢地相忘」。原來她是在描述兩座山頭,同時把相望與相忘並置一起,立刻造成讀者的錯愕。年輕詩人的作品總是充滿過重的感情,如何稀釋、如何淡化,就必須經過縝密的思考。她已經懂得如何處理過濃或過重的修辭,因此詩行讀來出現很多轉折,卻又那樣不著痕跡。每一個世代的創作者,往往都是從感情的描述出發。畢竟那是成長歲月無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如何恰當處理這份感情,就是藝術技巧的關鍵。

  以星座入詩,也是女性創作者的特質。例如〈土星〉,便是以迂迴的方式傳達內心的感情:

  我的喃喃自語
  可以橫跨多遠的分離
  我喜歡你的光
  紊亂而和平

  兩人的距離似乎可以用光年來計算,雖然彼此非常遙遠,卻可以看到另外一端的光。當她用紊亂而和平來形容時,似乎在定義自己的情緒。這首詩的最後一節,卻又夾帶著某種喜悅:

  我們將用很長的時間
  討論一顆種子
  如何落地
  而我的心如何轉移
  到你這裡

  從那裡到這裡,暗示著一種完成。那樣的完成,首先是一顆種子,然後是我的心。一切看來是如此平靜無波,其實是穿越了多少動盪,最後才平安降落。她把感情寫得特別淡,似乎只是生命裡的一種襯托。以曲折迂迴的手法,這樣那樣表達自己的感情,不免帶給讀者許多喜悅。這樣的技巧雲淡風輕,簡直沒有任何重量可言,讀來卻又具備一定的分量。這是一種詩的表現,也是一種詩的發現。

  在〈燈之詩〉那首組詩,第一首是〈坦白〉。她使用了矛盾語法,讀來頗為可喜。當她用三行來表現時,讀者也分享了她的喜悅:「以你捻燈的手,輕輕/將我的心/點燃」。明明是要點燃一份感情,卻以「捻燈的手」出現,使整首詩豐富起來。捻燈應該是熄滅,在感情裡卻是點燃。非常簡單的句法,非常複雜的思考,詩的藝術就暗藏在其中。這位詩人不容小覷,令人充滿期待。

  另外一首〈一半〉,也在傳達詩人內心的神祕感覺:

  火焰之下
  我們凝視彼此
  一半發光,一半背光
  成為完整的人

  如果詩題改為擁抱,其實也可成立。但詩人卻刻意以「一半」來命名,反而更加彰顯詩背後的用心良苦。尤其當她寫出「一半發光,一半背光」,讓讀者鮮明地看到火光中的剪影。這是象徵的手法,也是具象的描寫。這位詩人總是在有意無意之間,為讀者創造無可名狀的喜悅。

  吳緯婷正要出發去探索詩的神祕,跟著她一起前行之際,往往可以感受她的靈光一閃。所謂靈光,有時是狡黠,有時是安頓;有時是發現,有時是發明。一位詩人應該具備的技巧,她似乎都已經擁有。這位詩人對我而言,是非常遙遠的創作者。但不一定需要熟識,才能進入她的世界。總是在寧靜的時刻,閱讀她的詩行。不免在內心會發出喧囂,卻又不時讓人沉澱下來。這是她的第一本詩集,卻讓我產生一種錯覺,好像她已經投入創作許久了。她願意讓自己最早的一本作品供我閱讀,常常為我帶來無法預知的情緒。在起伏震盪之際,我更加確認那就是詩。總覺得已經捕捉了,詩又溜走了,這正是她詩行的動人之處。

◎陳芳明(政治大學台文所講座教授)

推薦序

李進文(詩人)


  前行代某些在傳統抒情裡對炫技的較真、新世代在網路流域裡角逐和競速的語彙──這些,似乎都無法歸類吳緯婷。她循著自己的聲音走,走出一種態度。

  什麼樣的態度呢?我想,就是「真」與「趣」。

  從她對詩的探索過程,會發現她安頓字音字義和節拍時,透露對文字敬謹的「真」。其「真」,或許來自生活和品性的養成。她用文字定錨生活,又以生活放遠文字。一靜一動之間,於是你讀到她生活的同時,也讀到她投映於生命的真摰。不自覺地順服(或舒服)於她詩中的音聲情意。

  什麼是「趣」呢?趣味,或者情趣。華茲華斯(Wordsworth)說:「詩起於經過在沉靜中回味來的情緒。」詩必須有「情趣(feeling)」,如此方能感受人生的境界其實「有意思」比「有意義」來得更重要。

  吳緯婷的詩有情趣,她保有某些傳統含蓄韻味,又練就新世代語感意象的流速,在這兩種統合情調之中,她拔起一道聲線,纖細而有香,在喧囂的資訊世界中,她彷彿是網路邊陲一道有著野薑花香的小溪流。

  她詩中的聲音親切又彷彿陌生。好比聆聽一位年輕女子唱歌,原先預想會聽見清脆新麗,而當歌聲滑出,卻帶有淡淡煙嗓似的老靈魂,若即若離,比美更令人驚喜。

  許多寫詩的套路如奇穎、變異、厭世、憤青,或濃烈的憂思及愁悒,都不是吳緯婷的方式,她在眾聲之中清淺而去,她以剛剛好的意象涉世、她以恰恰該如此的節奏傾訴索尋。

  正因為這樣,讀她的詩,讓你再次找回某種簡單、純粹的讀詩樂趣。

推薦序

吳懷晨(詩人、臺北藝術大學教授)

  若喻詩人是巫覡,緯婷更似身披一襲紅舞衣的女史,美麗的她踢踏著意象,揮灑著詞語,召喚文字如雨下,點點滴落吟唱出又老又新的詩(莫相信她僅是「用字的人」這般自謙詞)。緯婷寫母土宜蘭,寫異國行旅,寫浮生……;但無論文字如何變奏,她的詩情讀來都是愛。緯婷知道愛有毒,愛是太成熟的腐果,但《一次性人生》中的愛,是無論談過多少次戀愛都不會變老的女孩的愛。尤其讀到「一次性季節」這組精采的情詩,就好似「火焰之下 / 凝視了彼此 / 一半發光,一半背光 / 成為完整的人」。

  愛,確是緯婷「整個熱帶的中心」。

推薦序

許悔之(詩人)

  在諸事忙碌的時候,讀吳緯婷的《一次性人生》,讀著讀著,心慢慢靜了,像被攝魂:
  沒有明日
  也沒有歸途
  古老的鐘聲一響
  震落整座山頭的冬季
  我想起幾年前,第一次見到她的時候,談起詩,她那發光的眼神,像一個精靈、一個女巫。
  你眼神像降雪前的
  那時候
  在我們的世界裡
  草還沒有紅
  河流還沒漫起成沙漠
  她的詩,充滿靈氣,用字考究,非常非常的溫柔,讀著讀著,恍惚之間,可以已憂。
  這個世界,因為有像她這般詩的手藝人,一次性的人生,才存有奧義;心的聖壇,才得到守護⋯⋯⋯

推薦序

楊書軒(詩人)

  據說雪融化後,氣味紛陳、雜亂,種種赤裸的畫面會逐一呈現,與雪的純粹對映。

  身為緯婷長期的閱讀者,我著迷的不再只是她澄澈、輕盈的言語,而是在詩集中逐漸看見雪「融化」,雪雕塑出空間及其敘事,雪在經歷一百種飄落、融化與洗淨的循環之後。

  原有的抒情被展現更多,可以安撫傷者,說故事、置換種種聲調。

  我想起電影中令人屏息的一幕,一場初雪,讓眼前慢下來,靜止,那是她帶來的初始之晨,亦是對讀者的邀約,在語言的飄行中。

推薦序

劉曉頤(詩人)

  緯婷寫詩,演繹了里爾克的精神:把脆弱、短暫的大地深情地銘記於心,使其本質不可見地再生。屬於緯婷詩的清婉秀致,是萃取自豐饒大地和雨水的豐年佳釀,撒著細緻的金箔──以土地與人文雙重關懷為肌理,歷經雨水傾斜和黑夜憂忡,卻開出柯立芝(Samuel Taylor Coleridge)夢中的藍花,安慰著現實。

  屬於她的深情孤意,是小女孩般滾著碎鈴鐺,純真秉性令人動容,卻又母性堅韌,救贖了飄搖動盪的風景。讀她詩的體驗,可比淡藍色清晨,半裹金銀針刺繡的織毯,嚐清甜中帶酸的新鮮優格──待從那樣的出塵美好中回神,驀然驚覺,一百種可能的現實已經擦身而過,你卻沒有傷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见颇为引人注目,那种带着淡淡复古感的字体排版,以及背景中那种模糊处理过的城市夜景剪影,立刻就抓住我的眼球。我当时正在寻找那种能让人沉浸其中,暂时逃离日常琐碎的读物,而这本《一次性人生》的视觉语言似乎就在暗示着某种深层的探索,关于时间、选择,以及我们如何定义“活着”这件事。刚翻开前几页,作者的叙事节奏就展现出一种奇特的张力,它既不疾不徐,让你有时间去品味每一个精心雕琢的句子,但同时,字里行间又潜藏着一种催促感,仿佛在敦促读者加快脚步,去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角色内心挣扎时所使用的那种细腻笔触,那些微妙的情绪波动,那些犹豫不决的瞬间,都像是从我自己的生活经验中直接提炼出来的,让人在阅读时产生强烈的共鸣,仿佛书中的主角就是行走在我身边的某个人,带着相似的困惑和对未知的向往。整本书的气质是偏向内省的,它不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抛出更复杂、更深刻的问题,让你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能感受到思维的余温在脑海中缓缓扩散,那是对“如何度过此生”这一终极命题最真诚的叩问。

评分

我是一个对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要求比较高的人,常常因为过于陈词滥调的表达方式而感到索然无味。这部作品的语言给我带来的震撼是相当显著的,它有一种近乎诗意的精准度,却又保持着散文的流畅感。作者的用词选择极其考究,仿佛每一个词语都经过了反复的打磨和斟酌,力求在最简洁的结构中爆发出最大的情感张力。我特别留意了其中一些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的段落,作者用了一种非常破碎但又极具美感的句式来表现这种记忆的流动和失真,读起来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仿佛在听一首结构复杂的室内乐。这种语言上的创新,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沉重的主题变得可以被吸收和消化。它没有强行煽情,而是通过高超的文字技艺,自然而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角色的情感世界,去体会那种在有限生命中追求无限价值的徒劳与壮美。对于追求文字美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场盛宴,值得细细品味每一个句子的构造和韵味。

评分

老实说,我一开始对这类探讨存在主义主题的小说抱持着一丝警惕,因为很多作品往往会陷入说教式的哲学阐述,把故事写得干巴巴的,如同学术论文的散文版。然而,这部作品完全避开了这种陷阱。它的叙事手法非常巧妙,采用了多重视角交织的方式,让读者得以从不同人物的生命轨迹中去拼凑出关于“一次性”这个概念的全貌。我最佩服的是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捕捉能力,那些描绘日常琐事的段落,比如清晨咖啡的苦涩、老旧唱片机发出的轻微杂音,甚至是雨天街角某个霓虹灯闪烁的频率,都承载着超越表象的意义。这些看似平凡的元素,在作者的笔下,都成了个体生命体验的锚点。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一开始你可能只是被情节吸引,但越往后读,你对文字背后的潜台词就越敏感,开始主动去解码那些隐藏在对话和环境描写中的深意。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开的书,而是那种需要反复咀嚼,每次重读都会有新发现的文本,就像陈年的酒,时间越久,其醇厚的风味才越能体现出来。

评分

这本书的节奏控制得非常出色,对于一部探讨人生哲学的主题作品来说,保持读者的兴趣是一大挑战,但作者在这方面展现了老到的功力。它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情节驱动型小说,冲突的爆发往往是内在的、缓慢积累的,更像是一场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慢镜头解剖。然而,正是这种内敛的处理方式,反而营造出一种强烈的悬念感——不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是“这个角色会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必然性”。在故事的中间部分,有一个关于时间错位的段落,处理得极其高明,它模糊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界限,让读者也深陷于那种时间的相对性之中,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对“当下”的定义。我发觉自己阅读的速度不自觉地被书中的时间感所牵引,有时会加快,以期到达某个明确的转折点;但更多时候,我会放慢下来,沉浸于那些意境深远的场景描绘中,比如一个人在深夜面对空旷房间时的那种孤独感,被作者描绘得既令人心碎又充满了一种奇异的平静。

评分

从整体的文学野心来看,我认为这本书成功地构建了一个自洽且极具感染力的微观宇宙。它触及了许多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关于选择的瘫痪、关于时间流逝的恐慌,以及对意义构建的无望。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未将这些焦虑渲染成绝望的深渊,反而在这种有限性中,发掘出了一种近乎残酷的美感。作者似乎在暗示,正是因为“一次性”,每一个选择才显得如此沉重和珍贵。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那种疏离感,角色之间的交流往往点到为止,很多重要的情感信息需要读者自己去脑补和填补空白,这极大地锻炼了读者的主动参与性。这让阅读体验变成了一种共同的创造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最终读完最后一页,我感到的是一种被净化过的心灵状态,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但必要的冥想,虽然有些疲惫,但思路却变得异常清晰,是对自我存在状态的一次深度体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