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人生 (電子書)

一次性人生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緯婷
圖書標籤:
  • 科幻
  • 未來
  • 反烏托邦
  • 賽博朋剋
  • 虛擬現實
  • 人生哲學
  • 懸疑
  • 冒險
  • 電子書
  • 小說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愛是太成熟的腐果
愛是整個熱帶的中心
是無論談過多少次戀愛都不會變老的女孩之愛

  │有一百種並行的現實│
  │但隻有一次性的人生│


  宜蘭女子吳緯婷的詩集《一次性人生》,展現瞭她對文字的柔軟與堅毅並重,古典情懷與傲嬌新世代同行,她深情書寫宜蘭,喚醒對傢鄉土壤的愁思,也帶點小刺寫愛過而離開的那些情人。

  她在每一天都不可能複製昨日的當下,以詩記時,詩是她愛與存在的證明。《一次性人生》收入吳緯婷寫詩十年間精選的七十首作品,這些飄忽的軌跡,是她時間的琥珀,凍結某一個切麵,是砂礫,也是一次性人生細細、苦苦、包裹的珍珠。讀她的詩,彷若聆聽一位年輕女子唱歌,原先預想會聽見清脆新麗,而當歌聲滑齣,卻帶有淡淡菸嗓似的老靈魂,若即若離──

  ●

  輯一「神魂」,放任意識奔流、意象紛繁的作品,或觸及時代議題。
  輯二「忘遠近」,寫給宜蘭的情詩,透過宜蘭的文史,素描生於斯長於斯、熱愛的土地。
  輯三「曇花」,情詩獻給愛/錯過的人,她有時大膽殘忍,有時柔軟卻倔強。
  輯四「浮生」,她跳躍的靈動的哲思,短小卻慧黠,波光點點掀起漣漪。
  中間穿插的節氣之詩、中/終場,則象徵瞭時間的流動性,
  捕捉著每一個人都是「一次性的人生」,有起承與轉閤,有休止與散場。

  ●

  如果有一百種並行的現實
  當你從天降臨
  我會像蜂鳥,拍翅橫跨大海
  從死亡的鹹味中
  銜來花蜜
  成為短暫交會的彗星
  ──〈一次性人生〉

  【裝幀設計】

  初看到詩集的名稱「一次性人生」,心中充滿震動,什麼是人生,為什麼是一次性,詩是一種追尋,帶著速度。裝幀設計師吳佳璘將詩由抽象轉成具體的視覺語言,書名刻意擺放於對角,並用箭頭引到視覺,製造齣一種一口氣無法看完、時間的流動的感受。而主視覺則利用像山的紋理 、像浪的波紋又有點像蕾絲線條的圖案特性,呈現吳緯婷詩作中,細緻而敏感的內心狀態。

名傢推薦

  李進文、林達陽、吳懷晨、陳芳明、許悔之、楊佳嫻、楊書軒、劉曉頤──溫暖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序)

  「吳緯婷的詩有情趣,她保有某些傳統含蓄韻味,又練就新世代語感意象的流速,在這兩種統閤情調之中,她拔起一道聲線,纖細而有香……」──李進文(詩人)

  「緯婷寫母土宜蘭,寫異國行旅,寫浮生……;但無論文字如何變奏,她的詩情讀來都是愛。」──吳懷晨(詩人、臺北藝術大學教授)

  「吳緯婷正要齣發去探索詩的神祕,跟著她一起前行之際,往往可以感受她的靈光一閃。所謂靈光,有時是狡黠,有時是安頓;有時是發現,有時是發明。」──陳芳明(政治大學颱文所講座教授)

  「她的詩,充滿靈氣,用字考究,非常非常的溫柔,讀著讀著,恍惚之間,可以已憂。」──許悔之(詩人)

  「在詩集中逐漸看見雪『融化』,雪雕塑齣空間及其敘事,雪在經歷一百種飄落、融化與洗淨的循環之後。」──楊書軒(詩人)

  「以土地與人文雙重關懷為肌理,歷經雨水傾斜和黑夜憂忡,卻開齣柯立芝夢中的藍花,安慰著現實。」──劉曉頤(詩人)
遠方之聲:人類文明的交織與迴響 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細膩的人文關懷,深入剖析瞭人類社會自古至今在不同維度上所展現齣的復雜性、韌性與矛盾。它並非對某一特定時間段或地域的狹隘聚焦,而是一幅橫跨數韆年、包羅萬象的文明變遷圖景。 第一部分:文明的起源與基石——泥土與星辰的對話 本捲追溯瞭人類文明的萌芽階段,從新石器時代的定居與農業革命,到早期帝國在美索不達米亞、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及黃河流域的崛起。重點探討瞭農業的興起如何重塑瞭社會結構,催生瞭階級、宗教和早期的官僚體係。我們細緻描摹瞭蘇美爾楔形文字的誕生、古埃及法老的統治哲學,以及早期中華文明的禮樂製度,著重分析這些基石性創新如何奠定瞭後世政治、法律和社會倫理的基礎。 書中特彆關注瞭地理環境對早期文明發展路徑的決定性影響。例如,尼羅河的周期性泛濫如何塑造瞭埃及人對永恒與秩序的執著;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開放性如何使其文明易受外來衝擊,從而孕育齣更具適應性的法律體係。 第二部分:思想的覺醒與軸心時代的碰撞 軸心時代(約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類精神史上一次空前的爆發。本部分聚焦於這一時期在歐亞大陸同時發生的哲學與宗教的偉大突破。 我們深入探討瞭古希臘的理性主義傳統,從泰勒斯到亞裏士多德的形而上學探索,以及城邦民主製的內在張力。與此同時,書中將視角轉嚮東方,分析瞭孔子“仁”的思想如何構建瞭中國社會穩定的倫理框架;釋迦牟尼對痛苦本質的洞察如何提供瞭超越世俗的解脫之道;以及吠陀哲學的演變如何催生瞭印度教的多元宇宙觀。 本部分的核心論點在於,盡管地理和文化背景迥異,但這些偉大的思想傢們都在嘗試迴答人類共同的睏境:秩序與混亂、生與死、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不同文明對這些問題的迴答,構成瞭人類精神財富的寶庫,也預示瞭未來衝突與融閤的可能。 第三部分:帝國的擴張與秩序的建立——鐵與律法的時代 從羅馬帝國的鼎盛到漢帝國的強盛,再到後來的伊斯蘭哈裏發國的興起,本捲著重研究瞭大型帝國如何通過軍事力量、高效的行政管理和統一的法律體係來維持廣闊疆域的穩定。 我們詳細考察瞭羅馬法的體係如何成為西方法律的源頭,其嚴謹的邏輯結構如何影響瞭後世的治理模式。在東方,漢朝的郡縣製和察舉製度被視為早期中央集權模式的典範。書中也並不迴避帝國擴張的代價——對被徵服民族的文化同化壓力,以及過度依賴軍事和官僚體係導緻的內在腐朽。 特彆地,本部分探討瞭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在帝國體係中所扮演的雙重角色:既是維護社會統一的強大粘閤劑,也是挑戰既有世俗權力的潛在顛覆力量。通過對絲綢之路的考察,展示瞭技術、商品、疾病和信仰是如何跨越帝國邊界進行傳播與混閤的。 第四部分:中世紀的轉摺與知識的隱秘傳承 在中亞和歐洲步入“中世紀”的漫長過渡期,知識的火炬並未熄滅。本捲將焦點從宏大的政治敘事轉嚮知識的保存與發展。 在伊斯蘭黃金時代,巴格達的智慧宮殿(House of Wisdom)如何係統地保存和發展瞭古希臘的科學與哲學遺産,並將之與印度數學和波斯天文學相結閤。在歐洲,修道院成為知識的避難所,中世紀的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如何嘗試調和信仰與理性。 本部分也審視瞭全球各地正在醞釀的變革:中國宋代在技術(如活字印刷術、火藥的應用)和商業上的巨大飛躍,以及美洲大陸上瑪雅、阿茲特剋和印加文明的獨立發展路徑。這錶明,盡管在某一曆史階段可能顯得“沉寂”,但人類文明的創造力從未停止,隻是在不同的地理坐標上以不同的形式積蓄著力量。 第五部分:全球化的前奏與現代世界的孕育 從大航海時代開始,世界開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連接起來。本捲分析瞭地理大發現如何永久性地重塑瞭全球的權力結構、經濟模式和生態環境。哥倫布交換(Columbian Exchange)對動植物和疾病的全球性影響,被視為人類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全球生態重組。 啓濛運動被視為思想上的又一次“軸心時代”,理性、個人權利和科學方法論的興起,直接挑戰瞭舊有的君權神授理論和宗教權威。盧梭、洛剋、康德等人的思想如何滲透到政治實踐中,並最終點燃瞭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火焰。 本部分也冷靜地剖析瞭工業革命的復雜性——它帶來瞭物質的極大豐富和生産力的飛躍,同時也催生瞭前所未有的社會不平等、城市化危機和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現代民族國傢的形成,以及隨之而來的帝國主義競爭,為即將到來的劇烈衝突埋下瞭伏筆。 結語:曆史的迴聲與未來的光譜 全書最終匯聚於對現代世界的審視。它探討瞭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如何暴露瞭現代科技與原始野蠻的並存;冷戰思維如何塑造瞭意識形態的二元對立;以及信息革命和全球化如何帶來瞭新的連接與新的分裂。 本書的目的並非提供一個簡單的、綫性的進步史觀,而是旨在揭示人類曆史的周期性、復雜性與內在的悖論:我們不斷追求真理,卻又屢屢被自身的偏見所濛蔽;我們渴望和平,卻總是在權力鬥爭中訴諸暴力;我們發展齣精密的社會組織,卻又時常無法解決最基本的公平問題。通過對過去的迴望,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今日世界的復雜肌理,並在曆史的迴響中,審視我們自身所處的時代,以及對未來選擇的深刻責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緯婷


  宜蘭人,師大國文係,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藝術行政與文化政策碩士,現職藝術行政。
  曾獲金車現代詩獎、颱灣文學館愛詩網創作獎、漂母杯文學獎、蘭陽青年文學獎等。
  寫詩、寫文、展覽、音樂、舞蹈、旅行。處處好奇,容易受歧路吸引,喜愛迷途風景。歪仔歪詩社社員,作品散見各報章雜誌。著有散文集《行路女子:記每個將永恆的瞬間》。

  ●本書收錄之得獎詩作:
  ‧2018第六屆金車現代詩獎特優/〈一次性人生〉

  ‧2018第四屆礁溪詩詞徵選佳作/〈溫泉女子〉

  ‧2018第九屆金音獎最佳風格類型專輯入圍(跨界聲音詩閤作)/〈龜山〉〈涉水──歪仔歪橋〉〈雪山隧道──緻5月11日淩晨〉〈Baisin之歌〉

  ‧2016第十一屆葉紅女性詩獎決選入圍/〈雨夜〉〈蘇丹的宴會〉

  ‧2015颱灣文學館愛詩網新詩創作獎首獎/〈夏至〉    
 

圖書目錄

推薦序/
詩的發現  ◎陳芳明
推薦語/
李進文、吳懷晨、許悔之、楊書軒、劉曉頤

輯一 神魂
    一次性人生
    停留的方式
    林霧
    萊姆黃的清晨
    永恆之城
    鬆德寺
    關於葬禮如何舉行
    昨日
    下午的街
    她的腳背
    普魯斯特
    雨夜
    太陽
    芒的旅行
    盲島森林
    蘇丹的宴會
    神話
    鰥夫

◎一次性季節‧春與夏
 立春
   驚蟄
   穀雨

輯二 忘遠近
    龜山
    涉水──歪仔歪橋
    雪山隧道-緻5月11日淩晨
    慶和橋的一天──津梅棧道
    Baisin之歌
    慢坡
之一 彩虹
之二 潭
之三 老婦
之四 磨石子
    山莊
    溫泉女子
    鞦日豆腐岬
    夏景
    土星

◎中場
對即將過去的

輯三 曇花
    荔枝
    房間的石頭
    說好
    邀請
    山裡麵
    聖誕清單
    女巫
    夜會
    燈之詩三首
坦白
波光
一半
    傢庭料理
    變奏麯
    賀詞
    注視
    日夜之間
    匿名
    An Affair

◎一次性季節‧夏與鞦
 夏至
   鞦分
   寒露

輯四 浮生
    徵婚啟事
    27俱樂部
    早餐桌邊
    見習
    衝浪
    前世
    言語之外
    我們
    山東饅頭配工作
    哪裡
    職場上
    成年跳格子
    雪景
    犯錯
    晚風
    百閤
    水墨

◎終場
從遙遠的地方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756822
  • EISBN:978986975682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9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詩的發現──序吳緯婷詩集《一次性人生》


  從來沒有與年輕作傢吳緯婷見麵過,她讓我看見是因為她的散文與詩。這是我長久以來的一個信念,文學總是帶著我們去看見這輩子看不見的世界。縱然未曾謀麵,卻可以察覺這位女性詩人懷抱一個敏銳的心。她看世界的方法,顯然與我這個世代截然不同。身為一位讀者,而且是慢慢接近時間峰頂的讀者,她的文字書寫不時帶給我一些驚喜。喜悅感正是她在詩行之間穿梭時所釀造齣來,但她並不單獨占有,而是訴諸文字與讀者一起分享。這位宜蘭女子,縱然充滿瞭夢想與幻想,卻並不耽溺在虛幻的想像。她麵對這個瑰麗的世界,總是能夠尋找恰當的文字傳達給讀者。她的風格淺顯易懂,卻並不是全然透明。在某些時刻她會使用一些障眼法,逗引讀者的好奇心。

  她從每一首詩齣發,總是製造一次短程的旅行。終點到底在哪裡,就必須要跟著她起伏不定的文字繼續走下去。當她在描景時,其實是在自我觀照內心的感覺。那種跳躍的情緒,總是在不經意之間觸動瞭讀者的心。不經意,正是她營造美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她旅行到日本奈良時,在那裡她獲得一首詩〈林霧〉。這是非常輕巧地嚮遠方傳達內心的思念,而且相當具體地把思念定義齣來:

  我一思念你
  大雨就落下來瞭
  神域中燃起一盆火

  我再思念你
  銅鈴叮噹一響
  前生的記憶現形
  如遊魂飄盪

  短短數行,就帶齣非常豐富的感覺。思念是什麼,那是一場大雨,也是一盆炭火。思念的力量有多大,正是銅鈴叮噹一響的時刻。但是思念並不因此而停止下來,那不僅僅是呼風喚雨,而且也震動瞭廟宇的盆火。甚至前生的記憶也跟著浮現,在異鄉互相看見,甚至也看見瞭前生。其中沒有說齣的,其實就在定義兩人之間的緣分。每一個文字讀來都是那麼玲瓏剔透,卻包藏瞭那樣綿密的感情。必須到達陌生的領域,距離自己的熟悉故鄉特別遙遠之際,她纔終於明白那份感情的重量。停留在那裡的孤獨,她是那樣仔細辨識自己的情感。最後兩行她是這樣結束:「古老的鐘聲一響/震落整座山頭的鼕季」。這是一種非常簡單的辯證思維,必須旅行到他方之後,纔終於明白原有感情的內容是什麼。

  吳緯婷的詩作大約都是以輕盈的形式錶現齣來,為的是彰顯不可承受之重。這是非常瞭不起的寫法,完全迥異於現代主義運動時期的詩人。她完全放棄各種複雜的隱喻、象徵、投射、鑑照,而選擇非常輕盈的文字來呈現內心複雜的感覺。當她以「一次性人生」為詩集命名,似乎在暗示生命中充滿瞭太多短暫的時刻。恰恰是那樣稍縱即逝,她纔選擇詩行存留下來。整冊詩集處處留下神來之筆,有時是智慧的閃光,有時是感情的燃燒。必須使用那樣簡單的形式,纔能保留她內心感覺的深刻。在詩集裡,她夾帶著「一次性季節」的作品,把各種節氣的不同感覺記錄下來。當她寫到立春,最後羅列著輕巧的六行:

  誰在溪水邊揚灰?
  誰在為明日蒐集樹枝?
  誰在黑暗裡瞪大雙眼?
  誰舉著火把尋找火。

  春已經來臨
  曖曖不明

  揚灰、火把,在風中飄揚,正好描述瞭難以確定的季節。最後一行以「曖曖不明」來定義春天的到來,又是一種神來之筆。女性對於節氣似乎特別敏感,她的前輩作傢如施叔青、周芬伶在運筆之間,總是會對季節變化流露齣敏銳的感應,吳緯婷似乎也不例外。定義不明,正好透露內在情緒的上下起伏。那種乾淨的文字,讓人特別喜愛。又如〈驚蟄〉那首詩,看來那麼無所謂,而且漫不經心。詩的開頭卻又寫的那麼正經:

  你眼神像降雪前的
  那時候
  在我們的世界裡
  草還沒有紅
  河流還沒漫起成沙漠

  用紅色形容草,用沙漠預測河流,這是相當動人的修辭技巧,總是讓讀者感到詫異。那種感情,似乎隻屬於兩人之間。緊接著下一行詩中的我,驟然冒齣這兩行:「我們是盡頭與盡頭兩座山的相望/平穩而緩慢地相忘」。原來她是在描述兩座山頭,同時把相望與相忘並置一起,立刻造成讀者的錯愕。年輕詩人的作品總是充滿過重的感情,如何稀釋、如何淡化,就必須經過縝密的思考。她已經懂得如何處理過濃或過重的修辭,因此詩行讀來齣現很多轉摺,卻又那樣不著痕跡。每一個世代的創作者,往往都是從感情的描述齣發。畢竟那是成長歲月無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如何恰當處理這份感情,就是藝術技巧的關鍵。

  以星座入詩,也是女性創作者的特質。例如〈土星〉,便是以迂迴的方式傳達內心的感情:

  我的喃喃自語
  可以橫跨多遠的分離
  我喜歡你的光
  紊亂而和平

  兩人的距離似乎可以用光年來計算,雖然彼此非常遙遠,卻可以看到另外一端的光。當她用紊亂而和平來形容時,似乎在定義自己的情緒。這首詩的最後一節,卻又夾帶著某種喜悅:

  我們將用很長的時間
  討論一顆種子
  如何落地
  而我的心如何轉移
  到你這裡

  從那裡到這裡,暗示著一種完成。那樣的完成,首先是一顆種子,然後是我的心。一切看來是如此平靜無波,其實是穿越瞭多少動盪,最後纔平安降落。她把感情寫得特別淡,似乎隻是生命裡的一種襯托。以麯摺迂迴的手法,這樣那樣錶達自己的感情,不免帶給讀者許多喜悅。這樣的技巧雲淡風輕,簡直沒有任何重量可言,讀來卻又具備一定的分量。這是一種詩的錶現,也是一種詩的發現。

  在〈燈之詩〉那首組詩,第一首是〈坦白〉。她使用瞭矛盾語法,讀來頗為可喜。當她用三行來錶現時,讀者也分享瞭她的喜悅:「以你撚燈的手,輕輕/將我的心/點燃」。明明是要點燃一份感情,卻以「撚燈的手」齣現,使整首詩豐富起來。撚燈應該是熄滅,在感情裡卻是點燃。非常簡單的句法,非常複雜的思考,詩的藝術就暗藏在其中。這位詩人不容小覷,令人充滿期待。

  另外一首〈一半〉,也在傳達詩人內心的神祕感覺:

  火焰之下
  我們凝視彼此
  一半發光,一半背光
  成為完整的人

  如果詩題改為擁抱,其實也可成立。但詩人卻刻意以「一半」來命名,反而更加彰顯詩背後的用心良苦。尤其當她寫齣「一半發光,一半背光」,讓讀者鮮明地看到火光中的剪影。這是象徵的手法,也是具象的描寫。這位詩人總是在有意無意之間,為讀者創造無可名狀的喜悅。

  吳緯婷正要齣發去探索詩的神祕,跟著她一起前行之際,往往可以感受她的靈光一閃。所謂靈光,有時是狡黠,有時是安頓;有時是發現,有時是發明。一位詩人應該具備的技巧,她似乎都已經擁有。這位詩人對我而言,是非常遙遠的創作者。但不一定需要熟識,纔能進入她的世界。總是在寧靜的時刻,閱讀她的詩行。不免在內心會發齣喧囂,卻又不時讓人沉澱下來。這是她的第一本詩集,卻讓我產生一種錯覺,好像她已經投入創作許久瞭。她願意讓自己最早的一本作品供我閱讀,常常為我帶來無法預知的情緒。在起伏震盪之際,我更加確認那就是詩。總覺得已經捕捉瞭,詩又溜走瞭,這正是她詩行的動人之處。

◎陳芳明(政治大學颱文所講座教授)

推薦序

李進文(詩人)


  前行代某些在傳統抒情裡對炫技的較真、新世代在網路流域裡角逐和競速的語彙──這些,似乎都無法歸類吳緯婷。她循著自己的聲音走,走齣一種態度。

  什麼樣的態度呢?我想,就是「真」與「趣」。

  從她對詩的探索過程,會發現她安頓字音字義和節拍時,透露對文字敬謹的「真」。其「真」,或許來自生活和品性的養成。她用文字定錨生活,又以生活放遠文字。一靜一動之間,於是你讀到她生活的同時,也讀到她投映於生命的真摰。不自覺地順服(或舒服)於她詩中的音聲情意。

  什麼是「趣」呢?趣味,或者情趣。華茲華斯(Wordsworth)說:「詩起於經過在沉靜中迴味來的情緒。」詩必須有「情趣(feeling)」,如此方能感受人生的境界其實「有意思」比「有意義」來得更重要。

  吳緯婷的詩有情趣,她保有某些傳統含蓄韻味,又練就新世代語感意象的流速,在這兩種統閤情調之中,她拔起一道聲線,纖細而有香,在喧囂的資訊世界中,她彷彿是網路邊陲一道有著野薑花香的小溪流。

  她詩中的聲音親切又彷彿陌生。好比聆聽一位年輕女子唱歌,原先預想會聽見清脆新麗,而當歌聲滑齣,卻帶有淡淡煙嗓似的老靈魂,若即若離,比美更令人驚喜。

  許多寫詩的套路如奇穎、變異、厭世、憤青,或濃烈的憂思及愁悒,都不是吳緯婷的方式,她在眾聲之中清淺而去,她以剛剛好的意象涉世、她以恰恰該如此的節奏傾訴索尋。

  正因為這樣,讀她的詩,讓你再次找迴某種簡單、純粹的讀詩樂趣。

推薦序

吳懷晨(詩人、臺北藝術大學教授)

  若喻詩人是巫覡,緯婷更似身披一襲紅舞衣的女史,美麗的她踢踏著意象,揮灑著詞語,召喚文字如雨下,點點滴落吟唱齣又老又新的詩(莫相信她僅是「用字的人」這般自謙詞)。緯婷寫母土宜蘭,寫異國行旅,寫浮生……;但無論文字如何變奏,她的詩情讀來都是愛。緯婷知道愛有毒,愛是太成熟的腐果,但《一次性人生》中的愛,是無論談過多少次戀愛都不會變老的女孩的愛。尤其讀到「一次性季節」這組精采的情詩,就好似「火焰之下 / 凝視瞭彼此 / 一半發光,一半背光 / 成為完整的人」。

  愛,確是緯婷「整個熱帶的中心」。

推薦序

許悔之(詩人)

  在諸事忙碌的時候,讀吳緯婷的《一次性人生》,讀著讀著,心慢慢靜瞭,像被攝魂:
  沒有明日
  也沒有歸途
  古老的鐘聲一響
  震落整座山頭的鼕季
  我想起幾年前,第一次見到她的時候,談起詩,她那發光的眼神,像一個精靈、一個女巫。
  你眼神像降雪前的
  那時候
  在我們的世界裡
  草還沒有紅
  河流還沒漫起成沙漠
  她的詩,充滿靈氣,用字考究,非常非常的溫柔,讀著讀著,恍惚之間,可以已憂。
  這個世界,因為有像她這般詩的手藝人,一次性的人生,纔存有奧義;心的聖壇,纔得到守護⋯⋯⋯

推薦序

楊書軒(詩人)

  據說雪融化後,氣味紛陳、雜亂,種種赤裸的畫麵會逐一呈現,與雪的純粹對映。

  身為緯婷長期的閱讀者,我著迷的不再隻是她澄澈、輕盈的言語,而是在詩集中逐漸看見雪「融化」,雪雕塑齣空間及其敘事,雪在經歷一百種飄落、融化與洗淨的循環之後。

  原有的抒情被展現更多,可以安撫傷者,說故事、置換種種聲調。

  我想起電影中令人屏息的一幕,一場初雪,讓眼前慢下來,靜止,那是她帶來的初始之晨,亦是對讀者的邀約,在語言的飄行中。

推薦序

劉曉頤(詩人)

  緯婷寫詩,演繹瞭裏爾剋的精神:把脆弱、短暫的大地深情地銘記於心,使其本質不可見地再生。屬於緯婷詩的清婉秀緻,是萃取自豐饒大地和雨水的豐年佳釀,撒著細緻的金箔──以土地與人文雙重關懷為肌理,歷經雨水傾斜和黑夜憂忡,卻開齣柯立芝(Samuel Taylor Coleridge)夢中的藍花,安慰著現實。

  屬於她的深情孤意,是小女孩般滾著碎鈴鐺,純真秉性令人動容,卻又母性堅韌,救贖瞭飄搖動盪的風景。讀她詩的體驗,可比淡藍色清晨,半裹金銀針刺繡的織毯,嚐清甜中帶酸的新鮮優格──待從那樣的齣塵美好中迴神,驀然驚覺,一百種可能的現實已經擦身而過,你卻沒有傷憾。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