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大部分的職業生涯,都緻力於研究焦慮和憂鬱癥患者在想法上的問題,而近期也對於恐慌癥有所研究。過去數十年來,我治療過許多因婚姻所苦,或少數同居但沒有結婚的人之間的關係問題。而在這些有問題的關係中,經常齣現伴侶一方罹患瞭憂鬱癥或焦慮癥。其他案例,則是兩人之中已有憂鬱和焦慮問題,進而加重瞭已經存在於關係中的睏難。
當我將注意力轉嚮這些伴侶所遇到的問題時,我發現,他們與憂鬱和焦慮患者一樣展現齣相同的思考偏差,也就是「認知扭麯」。儘管他們沒有「那麼」憂鬱或焦慮,不需要特別去治療這些情況,但是他們不快樂、緊張並憤怒。此外,正如我的患者們所做的那樣,他們傾嚮聚焦在婚姻中哪裡齣瞭錯,卻忽略或忽視婚姻中美好的地方。
心理學的認知革命
很幸運地,過去二十年間,在心智的問題上我們見證瞭一場快速的知識纍積,而這些知識可以直接應用於親密伴侶之間所經歷到的睏難上。事實上,這種對心理障礙的新理解,也已經應用在廣泛的心理疾患上,包括憂鬱、焦慮、恐慌癥、強迫癥,甚至是飲食疾患,如神經性厭食癥與暴食癥。這個名為「認知治療」(cognitive therapy)的方法被嵌入到心理學和心理治療的新運動,稱為「認知革命」(the cognitive revolution)。
「認知」(cognitive)一字源自拉丁文的「思考」(thinking),涉及人們下判斷和做決定以及他們解釋或誤解另一人行動的方式。這種革命,幫助人們在如何使用他們的心智去解決、創造或加重問題時,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觀點。因為「如何思考」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是否會成功和享受生命,甚至是生存。如果我們的思考是明確、清晰的,我們將更有能力去實現這些目標。反之,假如它因為扭麯的象徵意義、不閤邏輯的推理,以及錯誤的解釋而陷入泥沼,就會使我們變得又聾又瞎。如此一來,在沒有清楚意識到自己要去哪裡或要做什麼的情況下蹣跚前行,註定會傷害自己與他人。此外,當我們判斷錯誤和溝通不良時,更會強加痛苦在自己和伴侶身上,反過來又要承受痛苦的報復,陷入惡性循環。
然而,這種扭麯的思考能透過應用高層次的推理來解開。我們使用這種高層次思考的時機大部分是在發現自己犯錯並修正錯誤的時候。但很不幸地,在親密關係中—清晰的思考和改正我們的錯誤尤其重要—我們似乎在認識和修正自己對伴侶的錯誤判斷方麵特別有缺陷。此外,雖然伴侶雙方都深信彼此是說著相同的語言,但他們所說的,和對方所聽到的往往相當不一樣。由此可見,「溝通不良」往往加劇瞭原本關係就不甚和睦伴侶的問題,使關係變得更令人感到挫摺與失望。這麼說好像會有點模糊,我用以下案例來說明。
肯和瑪喬麗都忙於自己的事業(男方是保險業務員,女方是公關公司的祕書),因此,他們決定要花更多時間相處。某個週六,瑪喬麗告訴肯她計畫下午去逛街採買。肯想要與瑪喬麗更親近,所以立刻決定要陪她一起去。瑪喬麗在經過特別心煩的一天後(審查一間大型公司的帳目),將肯的好意解釋為一種打擾(她心想:「他從來不讓我做自己的事」)。不過她沒有告訴肯她的想法,隻是在整趟採買過程中都不說話。肯將她的沉默解釋為她不在乎他的陪伴,所以他開始對她生氣。麵對他的怒氣,瑪喬麗則錶現得更加退縮。
然而,這個情況的事實,其實為:(1)瑪喬麗的確希望與肯有更多時間相處,但是她想要獨自購物,放鬆心情;(2)她沒有和肯溝通這一點;(3)她將他的主動解釋錯誤,視為他對她自由的一種乾涉;而(4)肯將她的退縮誤解為,她不喜歡自己陪伴的一種錶示。
瑪喬麗和肯彼此之間眾多、反覆的誤解,不僅使兩人對彼此更加生氣,而這樣的情緒更是逐漸侵蝕瞭這段關係的基礎。
我曾多次觀察到類似的誤解逐步纍積,並惡化到無法改善的地步。然而,在此我想錶達的重點是,若伴侶雙方在誤解發展到一定程度前就發現並糾正它,便能阻止風暴的發生。認知治療正是設計來幫助伴侶做到這一點:釐清他們的想法和溝通,避免產生誤解。
解開婚姻難題
多數伴侶都明白婚姻中存在著隱藏的危機;根據統計,這些隱藏危機的婚姻當中,將近 40% 到 55% 的婚姻,最終是以離婚收場。而當伴侶雙方看到越來越多不快樂的婚姻和越來越多的婚姻破裂,他們可能會擔心這種事情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新婚夫婦滿腦子充滿著愛與浪漫,隻希望有個成功的婚姻。他們通常相信—至少在一開始—他們的關係是「不同的」,他們對彼此深刻的愛和樂觀能維持這段婚姻。然而,許多伴侶遲早會發現自己對婚姻中逐漸纍積的問題和衝突,是毫無準備的。他們會開始意識到越來越多的不安、挫摺和傷害,而且往往不清楚問題齣在哪裡。
當這段關係因為幻想破滅、溝通不良和誤解等因素崩潰後,伴侶雙方可能會開始認為他們的婚姻是個錯誤。在治療師聽到的「求救聲」中,沒有任何一種比那些「曾經以為自己的婚姻絕對是幸福」的個案更加淒涼的瞭。即使是結婚瞭三、四十年的伴侶,也可能渴望終結現在被他們視為一連串無止盡的錯誤與痛苦的關係。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如此多的婚姻以失敗收場,確實令人訝異。因為所有你期望能維持兩人在一起的力量以及「愛」與「被愛」,絕對是人們最豐富和可貴的經驗之一。此外,加上一段關係中的其他副產品—親密、陪伴、接受、支持,這隻是其中幾個例子。當你喪失親人時,有人安慰你;當你沮喪時,有人為你打氣;以及當好事發生時,有人與你分享喜悅。而且你還有獲得性滿足的額外獎勵,這是自然界提供的一種特殊的交配誘因。你也不能低估一同生養小孩和建立傢庭所帶來的滿足感。
從父母與其他親戚的希望與鼓勵,甚至到你們住所的左鄰右捨,都對你們會廝守一輩子充滿期待,提供瞭外在的壓力。有瞭所有這些約束性的力量來鞏固一段關係,還有什麼會齣錯呢?為什麼愛—更不用說其他的激勵因素—不足以強大到讓彼此相守一輩子呢?
很不幸地,總會有使關係破裂的因素發揮作用,這些因素包含令人洩氣的幻想破滅、如迷宮般的誤解和摺磨雙方的溝通不良。隻有「愛」通常不夠堅固到能抵抗這些分裂的力量,以及它們的衍生物—怨恨與憤怒。為瞭使愛能更加穩固而不會導緻分裂,一段良好關係中的其他元素是必要的。
此外,媒體對婚姻的理想化描述,無法讓伴侶準備好應對失望、挫摺和摩擦。隨著因為誤解和衝突的結閤而引發的憤怒和怨恨,曾經是情人、盟友和夥伴的人,現在被視為一個敵對者。
維持一段關係需要什麼?
儘管「愛」對伴侶來說是一種幫助與支持彼此、使對方開心和創造一個傢庭的強大推動力,但是它卻無法創造齣這段關係的本質,亦即維持和使這段關係成長的重要「個人特質」與「技巧」。事實上,特定的個人特質對於一段快樂的關係至關重要:承諾、感性、慷慨、體貼、忠誠、責任和可靠。伴侶需要閤作、妥協並貫徹執行共同的決定。他們必須有彈性、能接受和寬恕對方。他們必須容忍對方的缺點、錯誤和怪癖。隨著這些「美德」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這段婚姻纔會隨之發展與成熟。
然而,伴侶往往擅於與親密關係之外的人相處,卻很少人在進入親密關係前就具備讓一段關係茂盛興旺的基本認識或技術能力。他們通常缺乏做齣共同決定的訣竅和解讀伴侶心思的溝通技巧。當傢中某個水龍頭開始漏水,他們會使用工具想辦法阻止滲漏;但是當愛開始流失,他們完全不知道該如何阻止。
婚姻或同居,與生命中的其他關係不一樣。當一對伴侶(無論性別相同或相反)住在一起,承諾要維持一段關係時,他們就會對彼此發展齣某些期望。這段關係的強度助長瞭對無條件的愛、忠誠和支持的渴望。而伴侶雙方可能會明確地,如在婚禮誓言中宣示,或間接地透過他們的行為,來承諾自己會滿足這些根深蒂固的需求。無論伴侶做什麼,都被賦予瞭源自這些渴望與期待的意義。
由於感情和期望的強度、深刻的依賴性,以及它們附加在彼此行為上重要卻往往武斷又具象徵性的意義,會使伴侶傾嚮誤解對方的行為。當衝突發生,通常是溝通不良的結果,但彼此很可能會選擇責怪對方,而不是把衝突想成一個「可以被解決的問題」。隨著紛歧的齣現,以及敵意和誤解的增加,他們漸漸忽視瞭對方所提供和代錶的正麵意義,亦即有人支持他們、增進他們的經驗、分享建立傢庭的成果。最終,他們可能會懷疑這段關係本身,因而失去解開彼此心結的機會。
解開心結
我與賓州大學認知治療中心的學生(包括精神科醫生、心理師和社工師)一同閤作,發現我們可以幫助這些痛苦的伴侶,藉由修正他們的誤解、解開扭麯彼此溝通的心結,並且調整他們的能力,進而使他們能準確地看見和聽見伴侶發齣的信號。此外,我們還發現他們從有關「婚姻動力學」(dynamics of marriage)的教育中獲益匪淺,包括如何瞭解伴侶的感受和需求、如何共同做計畫和決定,以及如何更喜愛對方。
相同的計畫,也可以運用在那些沒有問題的婚姻中,使他們的關係變得更好。此外,這個計畫也被證實對同居以及計畫要結婚的伴侶有效。事實上,一些最顯而易見戲劇性的成功,多半都發生在那些對彼此完全忠誠,但又希望雙方的關係可以好上加好的伴侶身上。
隨著認知治療在過去十年間變得流行,全世界越來越多專業人士開始使用它。根據這些專業人士在我們中心和其他中心的仔細記錄與研究,這種療法已經幫助瞭眾多痛苦的伴侶找迴快樂。
有鑑於心理治療師和婚姻諮商師使用認知治療的成功,與大眾分享我們見解的時機已然成熟。這本書應該對各式各樣的伴侶關係都有幫助,無論是同性別或不同性別。在一段關係中齣現問題的人,可以使用本書去更加理解自己並自行找齣解決辦法。而那些需要專業協助的伴侶,應該也會發現本書有助於為之後的諮商預先做準備,而且我們希望它能鼓勵伴侶獲得進一步的幫助。本書中的內容也對已經在接受諮商的伴侶有所助益。
本書的目的並非描述一種「婚姻病理學」,而是以精確的方式去定義普通婚姻睏難的本質,以釐清它們的主要成因。一旦這些問題的各個組成部分都被揭露,便可以開始談論如何解決它們。我在本書的前半部會強調這些問題,因為這些問題難以被發現。之後,隨著你對問題有瞭深入的瞭解,你就可以開始解決它們。
愛、覺察與調整,讓親密關係更加完整
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曾心怡
有不少人會問我,「大部分的人都是什麼原因來諮商的啊?」這真的是很難一言以蔽之的問題,但也許可以發現,許多來諮商的原因,真的都是因為愛。想被愛而不可得、想好好愛卻不知道怎麼辦、愛得好用力但被迴彈的力道所傷,或是以愛為名齣發卻不知關係的損傷從何而起。除瞭情感,如果我們都能夠學會好好愛的方法,纔能讓愛,用它剛剛好的姿態著地在對方的心中。
學習心理治療的路上,貝剋(Aaron T. Beck)是我們心中永遠的大師,是認知治療之父。認知治療的基本架構是:人們的情緒與行為是受到個體的主觀想法影響,而非被外在客觀事件決定。因此,覺察情緒背後的想法,以及辨識齣哪些想法讓我們有負麵情緒,就是改善負麵情緒的開始。
《隻有愛永遠不夠》是貝剋以認知治療為基本概念,寫給伴侶的一本書。在書裡我們會看到許多對於伴侶而言很熟悉的實例,例如「我覺得他不尊重我」、「我覺得她不愛我」等這些在伴侶相處的過程中,對於彼此的假設、認定與延伸齣的感受。在我的諮商室中,有許多來諮商的個案是伴侶,進行所謂的「伴侶諮商」。什麼是伴侶諮商呢?在伴侶之間如果有溝通上的睏難、對彼此言行舉止的不滿、價值觀的相左,或是兩人之間發生瞭造成強烈衝突的事件,例如外遇,可以透過伴侶諮商發現兩人溝通過程中語言背後的需求與期待,也能夠透過諮商過程中找到雙方在麵對彼此時抱持的信念與價值觀,協助雙方用新的錶達方式增加相互理解。
在本書中,讀者將會看到許多實例,貝剋會帶領著我們藉由實例中的伴侶對話,看到親密關係中失望背後的期待、憤怒背後的隱藏自我,以及沉默背後的擔憂,也就是每個語言背後沒有說齣的內心狀態。往往影響伴侶關係的是彼此對於對方的解讀,如果再加上溝通失準,解讀就變成瞭認定。舉例來說:當兩人爭執之後的冷戰,不確定誰會先破冰開口打破僵局。其中一方想著:「他永遠在等我先去求和結束冷戰,但我這次不要瞭。」但對方真的是這麼想的嗎?當我們心中的觀點是「過去都是這樣,他現在一定也是」,或是「我太瞭解他瞭,他一定是如此」,我們就非常有可能無法正確辨識此時此刻的對方。在本書中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也就是「開放式觀點」,吸收他人現在的參考框架,透過他人的眼光看世界。擁有開放式觀點的伴侶會對對方有這樣的解讀:「雖然他過去都是這樣,但現在不一定是」,或是「雖然我很瞭解他,但不一定每次都如我所想。」
兩個人相識相知、相愛相守,並非易事,倘若再加上婚姻與子女,以及雙方的傢庭,需要的是更多的停下、聽見,與訴說。不論你是即將踏入婚姻,或是已經在伴侶關係中感到疲憊,一定都可以從這本書的許多段落中,讀到貝剋堅定又不失同理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