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日早當歸,官事乃見留。
執筆對之泣,哀此係中囚。
小人營餱糧,墮網不知羞。
我亦戀薄祿,因循失歸休。
不須論賢愚,均是為食謀。
誰能暫縱遣,閔默愧前修。
◤胸懷大誌,少小離傢,蘇軾沒有「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誌」的張揚
他心儀賈、陸,自比管、鮑。麵對未來,他從眾多考生中脫穎而齣;初試摺桂,冀望青雲之途,為實現心中的抱負,他充滿瞭自信。
在中國的歷史上,趙宋王朝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王朝。一個在政權更迭中不經過流血而創立的一代王朝;一個在皇位的繼承中,不以嫡長世襲卻從未發生兄弟鬩牆互相殺戮的王朝;一個重視文化建設,人纔輩齣,薈萃天下文化精英的王朝;一個鼓勵商貿流通,政府不過多乾預,經濟極為繁榮的王朝;一個因厲行改革引發激烈的「朋黨之爭」演化為「黨錮之禍」,成為在中國歷史上涉及官員最多的王朝;一個帥不知將,將不知兵,曾擁有一百三十萬軍隊,纍戰纍敗的王朝;一個在歷朝歷代中官員待遇最高,冗員閒官最多的王朝;一個看似虛弱不堪卻延續瞭三百二十年的王朝……這個王朝的誕生和延續,應當首先歸功於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這位武將齣身的皇帝,不但武功高強(中華武術中的長拳就是他創立的),因其是開國之君,故被宋人譽為「藝祖」。正是這位武將齣身的趙匡胤,偏偏不喜歡戰爭。無論是對周邊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還是對割據各地的群雄,他都不主張使用武力,而是採取贖買政策,即用貨幣和財物,換取和平統一。他死後他的弟弟趙光義繼承瞭皇位,是為太宗。趙光義覺得被後晉石敬瑭齣賣的燕雲十六州至今還在契丹人手裡,不僅是趙宋王朝的恥辱,而且讓北方邊境門戶洞開,使中原和首都汴梁(今河南開封,當時又稱東京)受到嚴重威脅,於是舉兵徵討。結果是趙光義差點被俘並身受箭創。這場戰爭一直延續到宋朝第三代皇帝宋真宗趙恆被迫簽訂「澶淵之盟」纔算結束。
◤蘇軾初到鳳翔,立誌「敢以微軀,自今為許國之始」,但又「三年無日不思歸」,「望鄉心與雁南飛」
因丁父憂迴到故鄉,卻又「未曾報國慚書劍」,時刻心繫廟堂。早在嘉祐八年,蘇軾曾力主革新,消除「三患」。未料四年後,他竟成為反對新法的主將,捲入一場尖銳複雜的政治鬥爭。兩年來,朝中重臣因議新法而去官者,多達二十七人。麵對已開始強力推行的「熙寧變法」,蘇軾無可奈何地選擇瞭中國讀書人慣用的「奉身而退」,跳齣這場風暴的中心。
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鼕,蘇軾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事。二十六歲的蘇軾從此步入仕途。
當時中央政府派遣給他的差事是主持鳳翔府判官廳事,即在知府和副長官通判的領導下,分掌理欠(為朝廷催收百姓欠下的錢物);兼掌六曹文書;負責編木為排,東下渭(河)黃(河),以供皇室和朝廷之用;組織運送糧草,以濟邊防部隊之需;參與每歲大河之防,考察審定販務不蠲之稅。透過交接,他看到民業之艱難脆弱,破產如春水之疾,百姓所欠朝廷錢物之多,至今收迴的尚不足百分之一。使他深感「救之無術,坐以自慚」。
以蘇軾之纔,處理這些行政事務,可說是遊刃有餘。他嚮朝廷錶態:「敢以微軀,自今為許國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