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凡的覺醒:洞察人性正向昇華的蛻變潛能--心理學研究靈性經驗,從失去、創傷、憂鬱、瀕死等真實案例,發掘人心回應苦難進而向上轉化的智慧 (電子書)

超凡的覺醒:洞察人性正向昇華的蛻變潛能--心理學研究靈性經驗,從失去、創傷、憂鬱、瀕死等真實案例,發掘人心回應苦難進而向上轉化的智慧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蒂夫・泰勒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灵性
  • 觉醒
  • 创伤
  • 疗愈
  • 转化
  • 正念
  • 苦难
  • 成长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寫給身處殘破世代中渴望尋求內心平靜協和的你
一部不管生命給你什麼,都能坦然接受的重生大作
––––––––––

史考特・巴瑞・考夫曼 |《巔峰心態》作者
彼得・羅素|《從科學到上帝》作者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洪裕宏|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賴妤榛 Evelyn|「Evelyn 有醒生活」IG身心靈創作者
盧美妏|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 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重生力應(依姓氏筆畫排序)

入選沃特金斯圖書 2022 世界百大精神人物,他將告訴你人類靈性演化下一階段的必然趨勢

★英國心理學會(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超個人心理學主席史蒂夫.泰勒博士作品
★探索從極端痛苦中實現身心覺醒、成功接納與回應苦難的生命課題

以監禁、成癮、喪親、憂鬱等真實案例,為讀者提供轉化者經驗,並解析如何應用到自身

史蒂夫・泰勒(Steve Taylor)長年研究超個人心理學,發現某些難以被科學描述或理解的體驗,其強大人類身心的特性,似乎有跡可循⋯

面對生命慘劇,這些人的反應為何不是崩潰和一蹶不振,而是向上轉化、擁抱更高功能的新身分?

在經歷喪親之痛、深度抑鬱、企圖自殺、毒癮、戰爭、監禁或瀕死經驗後,部分人達到完全清醒,進而產生「混亂中蛻變」(transformation through turmoil),簡直就像換了個人一樣生活著……

無論是福克蘭群島戰爭中在 開戰前夕和死亡和解的士兵Gus Hales、因批判政府而鋃鐺入獄卻在監禁終獲得內在自由的南斯拉夫大學教授Mihajlo Mihajlov ,還是因丈夫逝去導致自殺意圖卻開啟靈性之旅的Suzy、歷經兩次瀕死經驗後成長為更能回應塵世紛擾的Donna Thomas,這些人平凡如你我,卻是人類能在創傷後成長、提升心理韌性最佳典範。

當心理依附瓦解後,舊的小我自我徹底消融、死去。而內在一個新的、更高的自我隨之誕生。「超凡的覺醒」是一套無涉宗教本源、任何人都能學習的生存之道,也是當代人都需要學習的課題之一。透過來自世界各地的覺醒真實案例,結合靈性、宗教、心理學研究,本書將帶你領略人類自低谷蛻變重生的脈絡與方法。

※超值收錄「駕馭苦難的蛻變力」與「混亂中蛻變的靈性應用」,逐步帶你走向接納當下的正向道路
※本書的部分版稅將捐贈給支持「混亂中蛻變」的身心覺醒組織,包括獄中鳳凰信託(Prison Phoenix Trust)。該基金會支持英國囚犯的身心發展,並開設冥想和瑜伽課程。


英國亞馬遜讀者好評不斷

★★★★★N*****v 驚豔
這本書把創傷導致的轉化寫得好美,我會想留著二刷。透過閱讀每個故事,你將遁入更深層次的意識狀態。有 幾段對我來說印象深刻……大衛.迪奇菲爾德(David Ditchfield)的經歷,把我帶入了一個超凡的身心靈恐怖漩渦。這是一個關於生存和轉化的奇蹟,一個讓我快樂和欣喜若狂得倖存者故事。阿南塔.克蘭提(Ananta Kranti)在日本監獄裡對囚犯進食的生動描述,如此發自內心且徹底還原,吃東西,再也不會被認為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了!她從可怕環境中倖存下來並茁壯成長,證明當中有一股更強大的力量正在起作用。這是一本精彩的書,我認為它在很多層面裡都很有幫助,其中一種便是透過閱讀產生改變……

★★★★★And*** * *****n 令人震驚並且重要的著作
人 們有可能走出極端、長期痛苦的狀態,進入一種持續滿意且令人著迷的狀態。這可能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簡直聞所未聞。作者史蒂夫.泰勒根據痛苦類型(戰爭、監 禁、喪親之痛、死亡、自殺和成癮)排序,向我們展示了幾個「蛻變者」的有用案例。然後,他利用這些轉化者的原始描述與事實經過,以真誠、可信、強而有力的 方式呈現出來。我必須說,這些關於苦難的第一手資料,令人震驚、心痛,並且難以想像,但最終都走向類似的結果──持續積極幸福的生活。另外,本書也回答了讀者腦海中不可避免的問題:這些苦痛對我而言,意味著什麼?為了人類?後面的章節,解釋了「覺醒」是如何被有動機的人培養起來的,然後擴展到廣泛覺醒的可能性,最終在演化裡發生變化。這本書令人振奮……連貫的描述同樣令人著迷。也許這聞所未聞,但卻是物種和地球走向積極未來的罕見願景。

★★★★★M. ** ***ter 正在轉化中
第一次注意到史蒂夫.泰勒,是在美國最受歡迎心靈作家埃克哈特.托爾(Eckhart Tolle)的一次研討會上。他謙遜、真實的態度,以及強大又清晰的科學底蘊,立刻啟發了我……《超凡的覺醒》一書裡,泰勒成功研究人們在極端緊急和痛苦的情況下,如何引領身份認同上的轉化、意識的完全轉變,最後到達被啟迪、開悟的境界。他為這本書撰寫了無數次的採訪,以心理科學的角度審視戰爭、監禁、失去至親、瀕死體驗、憂鬱和成癮等背景。本書讓我們對自身內在力量充滿信心,並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命運。極端痛苦令人難以喘息,但它也可以是一個機會。它對平凡的意識發出提問,並向我們展示其他人的生活替代方案。這本書改變了我們,也是對人類進化的貢獻。
揭秘心灵的韧性:在逆境中寻觅成长的蓝图 ——一本关于人类精神力量与自我超越的深刻探索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人类面对生命中最严峻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非凡适应能力和内在转化潜力。我们聚焦于那些看似将人推向绝境的体验——深切的失落、难以磨灭的创伤、深陷的抑郁泥潭,乃至与死亡擦肩而过的濒死体验。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心理学理论汇编,而是一次基于真实人生案例的深度田野考察,旨在挖掘隐藏在痛苦之下的、驱动个体走向“正向升华”的智慧之源。 第一部分:阴影中的微光——理解苦难的本质 许多人视苦难为进步的阻碍,然而,本书认为,真正的成长往往起始于“不得不变”的时刻。我们首先将详细考察失去、创伤和抑郁等核心体验如何重塑我们的心智结构。 失落的重构: 失去不仅仅是“告别”,更是一个重新界定自我与世界关系的过程。我们将通过一系列案例,解析个体如何处理依恋的断裂,如何从无尽的悲恸中提取出对“存在”更深层次的理解。这部分将超越哀伤辅导的常规框架,侧重于失落如何催化出对生命价值的再评估。 创伤的炼金术: 创伤往往被视为心灵的永久性损伤。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部分幸存者能进入“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PTG)的阶段。我们细致剖析PTG的机制:从最初的认知失调,到最终形成更强的个人力量感、更紧密的人际关系以及对生命更深刻的欣赏。我们将探讨,是什么样的内在对话和外部支持系统,使得“幸存”升级为“超越”。 抑郁的深渊与觉醒: 抑郁症常被描绘为能量的枯竭,但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它有时是心灵拒绝接受不真实生活状态的一种剧烈反应。本书将审视那些从长期抑郁中走出的个体,他们是如何利用那段“停滞期”,完成了对旧有信念体系的彻底解构,并最终构建起一个更具韧性、更真实的自我。 第二部分:超越界限的经验——濒死与形而上学的触碰 生命经验中最具冲击力的莫过于直面死亡的临界点。本书的这部分将聚焦于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s, NDEs)以及其他极端情境对个体世界观的颠覆性影响。 隧道尽头的视野: 我们将整理和分析大量NDE案例,探讨这些经验如何普遍性地引发对时间、自我、爱和宇宙秩序的根本性认知转变。这些经验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无条件之爱”和“生命回顾”,它们提供的洞察,往往能即刻消除生前积累的恐惧和执念。 对死亡的内在和解: 面对必然的终点,人类的心灵发展出惊人的防御与整合机制。本书将探讨,当死亡的阴影退去,幸存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持续体现出那种超越性的宁静感,并将这种“来自彼岸”的智慧融入到他们对世俗生活的投入之中。 第三部分:向上转化的路径——从经验到智慧的提炼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不仅记录了痛苦,更致力于提炼出可供借鉴的“转化智慧”。我们探索个体如何主动地将这些艰难的经验,内化为持久的力量和更宏大的生命观。 韧性(Resilience)的动态构建: 韧性并非一种与生俱来的特质,而是在反复的压力测试中动态建立起来的认知和情感应对系统。我们将构建一个模型,展示如何通过“意义建构”、“自我慈悲”和“社群连接”这三个支柱来强化这种韧性。 “超凡的觉醒”的内涵: 觉醒并非一次性的顿悟,而是在反复的挣扎中,对“有限性”与“无限性”的整合。当我们接受人生的脆弱和短暂,反而能更清晰地洞察到人性中那些永恒、积极的潜能——如无私的同情心、坚定的希望和对美的深刻感知。 灵性经验的实用价值: 尽管本书探讨的是“灵性经验”,但其结论是完全扎根于人类心理学的实证基础之上。我们旨在证明,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追寻和对超越自我的体验,是实现个体“正向升华”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这些经验帮助我们将关注点从“我缺少什么”转向“我能给予什么”,从而实现真正的自我完善和对外部世界的积极贡献。 本书适合谁? 本书是为所有在生命旅途中遭遇重大挫折、正在寻求超越痛苦之路的读者而写。无论您是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哲学思考者,还是仅仅是一个渴望在困境中找到方向的普通人,您都将从这些真实而有力的故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转化蓝图。它邀请您直面人性的极限,并最终相信——每一次跌倒,都是为了以更坚实的力量站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史蒂夫・泰勒Steve Taylor
心理學博士,著有多本心理學及靈性書籍,包括《飛躍》(The Leap)、《從沉睡中甦醒》(Waking from Sleep)等。他也著有靈性詩文集《澄澈之光》(The Clear Light)、《活出當下的平靜》(The Calm Center)等三種,以及語音課程《回歸和諧》(Return to Harmony)。泰勒於英國里茲貝克特大學(Leeds Beckett University)擔任高級講者,教授心理學,並為《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雜誌經營熱門部落格「衝破黑暗」(Out of the Darkness)。他現居英國曼徹斯特。
本書部分版稅,將捐贈給幫助人們於混亂中靈性覺醒的組織,包括致力於英國監獄受刑人靈性發展、提供冥想及瑜伽課程的「獄中鳳凰信託」(Prison Phoenix Trust)。

譯者簡介

李忞
臺大外文系、戲劇所畢,現為專職譯者。
聯絡信箱mlee7500@gmail.com
 

图书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烽火中的和平:在戰場上蛻變
第二章 牢獄中的自由(上):受監禁而蛻變
第三章 牢獄中的自由(下):受監禁而蛻變
第四章 喪失之痛:失去親友而蛻變
第五章 絕處逢生:面對死亡而蛻變
第六章 自殺邊緣:在憂鬱和壓力下蛻變
第七章 擺脫渴望:為癮所困而蛻變
第八章 解釋混亂中蛻變
第九章 向混亂中蛻變學習
結 論:最超凡的覺醒

附表:清醒狀態的特徵
參考書目
延伸資源
誌謝
中英名詞對照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594856
  • EISBN:978986459487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2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4MB

图书试读

前言

自古以來,人生在世,總是充滿磨難與混亂。佛陀說「人生是苦」(有些詮釋認為應指「人生有苦」)為世間第一條真諦,說得極有道理。對我們的多數老祖宗來說,人生就是各種苦難的交替循環—飢餓、疾病、戰爭等物質之苦,不公與壓迫等社會之苦,還有頻繁喪失親友、得不到自由或機會等心理之苦。而對於有幸活在相對安全、富足環境的現代人,包括許多歐洲人和北美人來說,如今痛苦則以心理層面居多。今人或許不那麼受貧困、飢餓、疾病威脅,卻須體驗各式各樣的心理折磨。我們得承受現代生活的忙碌和社會競爭所帶來的壓力,也得應付大量感官刺激和資訊轟炸所造成的疲勞。我們過著支離破碎、沒有群體感的都會生活,而苦於孤寂和疏離,又因為孤寂、缺乏活著的意義,而深深被憂鬱折磨。

我們很難理解人為什麼要受苦,甚至會覺得受苦根本不可能有半點好處。然而,很多人真的發現受苦也有正面效果,至少長期來說是如此。近年有不少心理學者,致力於研究「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growth,PTG)的現象。此概念描述各類型的創傷,譬如痛失摯愛、生了大病、發生事故、遭受壓迫、離婚,最終可能帶來顯著的個人成長。研究指出,約有半數人在創傷事件後經歷到某種形式的個人成長。長期而言,他們感覺獲得新的內在力量與自信,對於生命及他人充滿感激。他們與人發展出更親密真誠的關係、視野變得更加開闊,而且很清楚自己生命中重要的是什麼。*1

本書中,我們將檢視與此相關的另一種現象,我稱之為「混亂中蛻變」(transformation throughturmoil,TTT)。*2我們將探討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仔細觀察為何強烈的心理痛苦,能使人突然轉變成嶄新的自己。本書嘗試向讀者呈現的,是靈性覺醒(spiritual awakening)可能發生在最意想不到之處。你會在本書遇見一些非常棒的人,他們都曾面對生命所能給人最巨大的考驗,卻非但沒有崩潰不起,反而像浴火重生的鳳凰,向上轉化至一種更高功能(higher-functioning)的覺醒狀態(awakened state)。你會遇見曾經痛失所愛、為憂鬱瀕臨自殺、被長年癮頭拖垮,或因重大傷病來到鬼門關前,並因此甦醒的人們。你也會遇見身陷囹圄而蛻變的長期受刑人,和在作戰壓力與焦慮下覺醒的軍人。

最了不起的蛻變

混亂中蛻變是我至今見過最令人驚嘆的現象。人們一夕之間徹底轉變的能力真的非常神奇,甚至會讓你覺得是完全不同的人住在原本的身體裡。吸毒或酗酒多年的人突然不需要藥或酒了,因為他們已重生為沒有癮頭的人。長期憂鬱的人忽然發現內心的折騰煙消雲散,進到一種自在快活的恆久狀態。一度想尋死的人們,開始將生命視作奇蹟般的偉大冒險。被拘禁多年的人們,經歷某種精神解放,再也不覺得有一丁點兒不自由或受剝奪。

這些被我稱為「蛻變者」的人,對他們自己狀態的描述,有著驚人的一致性,彷彿這是人類潛能繼續發展就會進入的一個階段,也許每個人都能到達。這是一種更高功能的狀態,此時人活得比平常更輕鬆,效益也更高。經歷混亂中蛻變的人,都體會到一種持續不散的幸福快樂,以及與他人、自然、整個世界相連的感覺。在他們看來,世界是個無比美麗迷人的地方。他們相對沒那麼物質主義、沒那麼自我中心,較富有同情心和利他精神。他們普遍覺得活著非常有意義,對生命中的一切及生命本身充滿感激。

這聽起來簡直猶如奇蹟,好似某些宗教描述的重生經驗。表面上,兩者不無相似,我們也的確會讀到一些案例中,蛻變者以宗教觀點來解讀他們的轉變,因為這是他們唯一能理解這些經驗的框架。但其實這兩種現象差異甚大。宗教重生經驗經常是觀念性的:人們由於信仰改變,開始採行一套與之相符的生活型態。混亂中蛻變則是非觀念性的,若其中有所謂重點的話,比較是在於放下信仰,而不是接受信仰。混亂中蛻變是一個人身分和人格的徹底改變。研究顯示,宗教重生經驗常是暫時的,混亂中蛻變則無一例外是永久的,原因可能就在這裡。

本書目標

我研究混亂中蛻變已有多年的時間,如今覺得時機成熟,可以將這一路上搜集到的一些美妙蛻變故事與大家分享了。本書的每一個章節,都探討了不同類型的巨大痛苦—比如參與戰爭、遭受監禁、失去親友、面對死亡、為癮所困—並對這些處境中發生的靈性覺醒加以描述。本書的基礎,是我與經歷過「超凡覺醒」的人們所進行的多次深入訪談,偶爾亦有參考其他來源,於書中另有標注。我在很大程度上,盡量以蛻變者自己的話來呈現他們的故事,但也會對故事細節進行濃縮和穿插我的分析評論。

能訪問這些蛻變者,是不可思議的美好經驗。我常不知不覺濕了眼眶或背脊發麻。聽著那些曾失去所有、熬過最極端的苦、走過最窘迫絕境的人說起他們的故事,真的會非常感動。而看到他們如此耀眼地從谷底站起,現在活得那麼充實、有意義,更是說不出地激勵人心。我很肯定,當你讀到這些故事,一定也會同樣地被觸動。

這些故事也呈現出人類心靈的韌性,讓我們看見人常常低估了自己的能耐。我們在日常的生活、工作、社交、娛樂中,通常都只運用到我們最表層的潛能。但一直以來在那表層之下,我們內在還藏著一大片又深又廣的力量、技能、韌性,只是自己沒意識到而已。我們可能缺少自信或自尊,覺得自己弱小、沒能力。然而一旦碰上生命的考驗,我們便會發覺,我們的內在其實非常強悍,幾乎足以度過任何難關。

另一方面,這些蛻變經驗說明了人的正常狀態是多麼受限。覺醒一詞意味著我們平時處於某種睡眠之中。而經歷過混亂中蛻變的人都表示,他們發現一般認為的「正常」,其實是種脫離常軌的狀態,會讓我們產生心理痛苦、用一種錯誤的表象看世界。覺醒為我們打通一條路,通向一種更完整、更高功能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我們會感覺生命很輕鬆,行走於世很自在。

除了分享這些不可思議的蛻變故事,本書後段,我也針對蛻變經驗的意義。這些經驗能夠解釋嗎?背後有哪些心理因素在作用?為何有些人會發生蛻變,有些人卻不會?我們將會看到,混亂中蛻變雖神奇,卻非完全神秘。實際上,它有很大一部分可以透過心理學來解釋。從這一現象的本質,我們能更加瞭解靈性覺醒是如何發生的。

這就把我們帶到了本書另一個重要層面。我們將在最後一章看到,混亂中蛻變提供了一些可貴的原則,我們每個人都能將其應用在自己的靈性發展上。這些原則包括釋放心理依附(psychological attachments)、面對及思索死亡、以承認和接納的心境回應痛苦。

蛻變的人們更積極有意義的新人生,使我們彷彿窺見人類未來的一種嶄新可能、一個不一樣的世界,裡頭不再有危害當今之世的種種殘暴與瘋狂。確實,這些超凡的覺醒具有一層演化方面的意義,我們將在本書最後談談這個主題。它們顯示了人類作為物種可能是什麼樣子,甚至未來必將成為什麼樣子。

「超凡」的含義

本書英文書名中的超凡有兩層含義。一方面,它指這些蛻變發生於不平凡的情境下。之所以說這些情境—例如參與戰爭、遭受監禁—如此不平凡,是因為我們通常不會將它們與靈性覺醒聯想在一塊。另一種超凡,在於這些經驗涉及了飽受剝奪與失落和某種程度的絕望,而這似乎與靈性覺醒的和諧喜樂,正好落在相反的兩極。失去親友和為癮所困的例子皆是如此。

然而,超凡一詞也可用來形容這些蛻變經驗的本質。如同前面描述的,蛻變者經歷到奇蹟似的轉變,因此可謂超凡。其中有些經驗,似乎無法透過理性原則解釋,好比上癮者沒什麼明顯原因、忽然覺得自己徹底變了個人,而且從此之後再也不為癮頭困擾。同樣難以解釋的,還有一些驚人的瀕死經驗,人們描述他們遇見了光和愛構成的終極真實,有時還遇到超自然的存在。

這裡要向讀者指出,我在本書探討的蛻變類型,是經過選擇的結果。還是有其他類型的心理混亂和創傷值得以專章討論,不過考慮篇幅而沒有納入。若要涵蓋心理混亂的所有類型,本書至少會變成目前的兩倍長。我考慮過另闢幾章來寫這些混亂中蛻變的故事,像是剛生產完的媽媽因新生兒帶來的壓力和失眠(我在舊作《飛躍》[The Leap]中敘述過,Marita 生完第二胎後患上產後憂鬱,並在連續四天沒睡後經歷了這場蛻變*3),以及關於難民在這方面發生的變化(二○一八年,我主持我們大學的一項計畫,研究尋求庇護者和難民的創傷經驗,發現參與者中也有創傷後成長和混亂中蛻變的例子),也考慮另寫罹患重病或因故傷殘者的混亂中蛻變。如果本書有機會出版續作,上述類型是我一定會納入的。

也請讀者記得,覺醒的發生方式亦可能比較平凡,未必都如本書所探討的對象。很多案例中,靈性覺醒和心理混亂甚至完全沾不上邊。最常見的靈性覺醒型態,是經年累月依循靈修方法或途徑漸漸發生的。本書的目標並非為「靈性覺醒」這個大主題提供整體概觀(這是我在《飛躍》中嘗試做的),而希望聚焦於一種特定的蛻變類型,即:人類承受極端痛苦時,可能發生的超凡的覺醒。

––––––––––
*1. Taylor, “Transformation through Loss and Grief.”
*2. 波蘭心理學家Kazimierz D browski 在一九六○ 年代發展了類似的理論。在「 積極分裂理論」(positivedisintegration)的研究中,D browski 討論了動蕩和痛苦如何導致心理成長:緊張、自我懷疑、焦慮和憂鬱,會導致舊人格的結構崩潰,讓新的、更完整的人格發展起來。
*3. 我偶爾也會使用創傷後轉變(post-traumatic transformation)一詞。這樣的用詞清楚地表示混亂中蛻變與創傷後成長有關,並且可以被視為創傷後成長的一種變體。然而該術語可能有點誤導大眾:「post」的意思是「在⋯⋯之後」,但許多人在心理動蕩「中」而不是「後」經歷轉變,倒是創傷後成長確實是在創傷後逐漸發生。雖然混亂中蛻變有時也是如此,但在心理劇烈動蕩的時期,它更有可能突然發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看起来不小,这对我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我害怕那种只言片语、浅尝辄止的“心灵鸡汤”。我更倾向于这种能够沉浸其中,仿佛与作者一同经历案例当事人心路历程的深度阅读体验。从标题中流露出的对“真实案例”的依赖,我推断这本书必然充满了对人类经验的细腻描摹,没有那些矫饰的粉饰太平。我尤其期待作者如何处理“忧郁”这一沉重的主题,它不像瞬间的创伤那样容易被识别,而是一种慢性的、侵蚀性的存在。如何从这种长期的心境低谷中,提炼出“向上转化”的动能,这无疑是全书最考验作者功力的地方。我希望它能教我如何带着伤痕前行,而不是假装伤痕不存在。这种对苦难的正面迎击和深度解析,比任何逃避式的积极暗示都来得更加实在和具有长效价值。

评分

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她用一种近乎狂热的语气告诉我,这本书彻底改变了她看待痛苦的方式。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感受到了文字中蕴含的巨大能量。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避之唯恐不及的“阴暗面”——那些关于失去、创伤、甚至死亡的阴影——转化为可供提炼的养分。这种将“负面经验”转化为“向上智慧”的叙事结构,对我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我一直相信,真正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伴随着剧烈的内部重塑,而这本书似乎正是记录了这样一场场史诗般的内在战役。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濒死经验”的探讨,因为那不仅仅是生理现象,更是意识边界被彻底打破的瞬间,如何从中提取出对当下生命的全新定义,是我想从这本书中寻找到的答案。文字的编排方式非常引人入胜,没有一般学术著作的枯燥,反而充满了故事性和代入感。

评分

作为一名对人类心灵史诗充满好奇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构成了一部微型宣言。它清晰地划定了自己的领域:不是肤浅的自我安慰,而是基于严谨心理学框架下对人类韧性极限的深度挖掘。我尤其喜欢它对“正向昇华”的强调,这不仅仅是“走出来”,而是“进化”。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精密的引导,而这本书似乎正是那位引路人。我观察到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讲究,每一个词汇的选择都似乎经过了深思熟虑,既要准确传达心理学术语的深度,又要保持文学表达的流畅与感染力。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心智工具箱,让我能够以一种更成熟、更具结构性的方式去理解自己和身边人的挣扎。这种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让我毫不犹豫地将它加入了“必读清单”,期待它能提供那些教科书上不会教,但人生中却无处不在的真理。

评分

我是在一个关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线上研讨会上偶然听说了这本书的,当时几位资深研究者都对它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其为连接学院派理论与人类真实生存困境的桥梁。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的“跨界性”——它似乎在努力弥合科学的客观分析与灵性体验的主观深度之间的鸿沟。我个人对“蜕变潜能”这个概念非常着迷,它暗示着人类并非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拥有在逆境中主动重塑自我的能力。这种主动性在面对生活中的巨大冲击时尤为珍贵。我期待它能用一种非宗教化、更具普世性的方式来阐述这些深层智慧。书名的结构本身就充满了辩证的美感,从“失去”到“觉醒”,从“创伤”到“智慧”,这种对立统一的逻辑结构,预示着内容会非常富有层次感和张力。我希望读完之后,能以一种更具韧性、更少评判的眼光去看待生命中的每一次跌倒与爬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深邃的色彩搭配上恰到好处的留白,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厚重与希望。我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契机下发现它的,当时我正处于一个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内心世界的阶段,对那些探讨生命深度和潜能的书籍充满了渴望。光是阅读它那冗长而充满哲思的书名,我就已经能预感到这不会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承诺的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一次对“超越”的探索。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标题中流露出的那种既有科学严谨性(提及心理学研究)又不失人文关怀(强调正向昇华的蜕变潜能)的平衡感。这种定位让我觉得,作者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在实践中积累了足够的洞察力,能够引导读者在迷雾中找到方向。我非常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内在力量的大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空泛的理论说教上。那种“洞察人性”的承诺,比单纯的励志口号更有吸引力,它暗示着对人性复杂性的尊重与理解,而不是一味地美化或否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