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托邦〔索隱〕:關於當下、生態與未來的文化想像 (電子書)

有托邦〔索隱〕:關於當下、生態與未來的文化想像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廖偉棠
图书标签:
  • 乌托邦
  • 生态学
  • 未来学
  • 文化研究
  • 环境哲学
  • 气候变化
  • 社会思潮
  • 科幻
  • 想象力
  • 台湾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願你走過的橋梁都堅固,隧道都光明」也許不再適合鼓舞你
因為你需要成為橋梁和隧道本身

——心靈荒蕪之際的存在地圖,寫給獨立靈魂們的精神供給——

  「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思考未來、遠方的人與自然的命運,學會更加熱愛我們在此時此地的暫棲。

  有托邦,是一種超越「烏托邦」和「反烏托邦」的可能,一種指向「異托邦」的逃逸路線。從漢字去理解有托邦,則可以拆解為「有托之邦」,那是「眾鳥欣有托」的有托——也就是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世界觀與未來的希冀和想像。

  疫情與人禍帶來的衝擊、人類世頻起的自然災難與反撲,正好是我們反思的契機——詩人作者廖偉棠以33篇散文,穿梭於當代思潮、文學/詩/電影/音樂/建築/藝術/生活美學等各類型文本——在這些流動的,且行且停的閱讀與寫作地景上,詩人以筆為路,向我們展開通向有托邦的秘境;梭羅、宮澤賢治、千利休、班雅明⋯⋯是我們的同遊人。

  作者更另闢蹊徑,以種種社會實踐如:不消費拾荒生活、Nomad Land 新遊牧一族、新農村復興⋯⋯等,構築另類實踐的可能路徑,以此激勵我們拋出對自然、對生態、對新生活方式,亦即對「有托邦」的想望。這本書,有如心靈荒蕪之際的存在地圖,亦是寫給獨立靈魂們的精神供給。

  未來,就是不斷發生的當下。
  書寫的個人,可以怎麼回應時代?人的抵抗與選擇展現在何處,又以什麼方式展現?

  批判未必一定是黑暗、沉重的,書裡更多的是秘密的打氣——

  作者寄語十年後的兒女:「出發吧,永遠向遠方走去!不要滿足於虛擬世界的『經驗』,真正用腳掌手掌觸摸過的路才真正叫做路。」對十年後或將垂老的同輩中人說「你們不要像這個國度很多未老先衰的人一樣熱衷於養生、傳謠和心靈雞湯,相信自己的強大不需要藉助這些義肢,相信這個世界依然新鮮並沒有老去。」而對 AI,則預想「也許十年後,是你成為我們的引路人,帶我們認識新的愛、新的人際關係、新的政治。」

  重新發明生活,挽回這大意失去的世界。

  作者以日本文人宮澤賢治之願為願,期許我們成為一個「新人」——不要奢談改變世界,首先從改變自己做起,只有每一個人成為「新人」,世界才是真正新生的世界;不要因為現實而頹喪,且讓我們隨著書頁,把目光投放在這廣闊世界、豐富的自然與星空。

本書特色

  ★特別收錄近30幅作者首度發表之攝影創作,創造獨特詩意閱讀氛圍。
  ★33篇散文,交織文學、詩歌、電影、藝術與建築等各類型文本,為有志寫作者示範閱讀和創作的多重路徑。
  ★書衣以特殊銀色油墨展現「有托邦」向上建造之寓意,並呼應龐大未知世界與潛龍,具收藏價值。

指路推薦

  李惠貞 獨角獸計畫主持人
  陳德政 作家、樂評人
  董啟章 作家
  劉梓潔 作家、編劇
  鴻 鴻 詩人、導演
好的,以下为您创作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及其主题: 《尘封的地图:探寻失落的文明与未知的疆域》 内容简介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名字,如同幽灵般在古籍的扉页上闪烁,却又在世人的记忆中逐渐褪色。他们是拓荒者、是学者、是探险家,他们用尽一生去绘制那些尚未被完整记录的土地,试图将人类的认知边界向外推移。然而,时间的风沙总会无情地掩埋一切,即便是最坚实的帝国,也可能在一夜之间化为传说中的一堆瓦砾。 《尘封的地图》并非一部传统的历史编年史,而是一次深入失落文明腹地的考古式叙事。本书聚焦于三个横跨不同大陆、迥异的古代文明遗迹:亚马逊雨林深处的“镜之城”塞拉诺斯、中亚草原上神秘消失的游牧帝国“铁幕”的权力核心,以及南太平洋某座火山岛上,据称掌握着航海术巅峰知识的“琉璃之民”的聚落。 作者,知名人类学家兼地理历史学家伊莱亚斯·凡尔纳,以其数十年如一日的田野调查和对古文献的敏锐解读,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试图重构这些文明兴衰的脉络。凡尔纳教授的写作风格冷静而充满洞察力,他摒弃了浪漫化的臆想,而是专注于发掘那些被现代史学界忽视的物质证据——那些残存的陶片、被侵蚀的碑文、以及只有在特定的天文周期下才能被观察到的建筑布局。 第一部分:镜之城的几何谜团 塞拉诺斯,这个名字只在十六世纪葡萄牙传教士的私信中零星提及,据称其建筑群布局精密,完美对应了当时的天文坐标。凡尔纳教授如何在一片常年被浓雾笼罩的沼泽地带,发现了那个被称为“光之庭院”的核心结构?本书详尽记录了团队如何使用激光雷达技术,穿透层层植被,揭示出塞拉诺斯城内复杂的引水系统和独特的祭祀空间。更引人入胜的是,通过对当地土著部落口述历史的交叉比对,我们得以一窥塞拉诺斯人对“时间”这一概念的独特理解,以及他们似乎预知了自身文明衰亡的某种循环。 第二部分:铁幕的草原遗产 与定居文明不同,“铁幕”帝国代表了草原民族的极致组织力。他们没有宏伟的石制都市,其财富和权力皆系于庞大的马群和高效的军事指挥系统。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投向了铁幕帝国在蒙古高原腹地发现的一处冬季王庭遗址。通过对数以万计的青铜箭镞和马骨化石的分析,凡尔纳教授构建了一个关于其“游牧经济学”的理论模型。我们看到了一个没有固定首都,却能将数百万人口组织起来进行长距离迁徙和战争的帝国是如何运作的。然而,支撑这个帝国的核心支柱——马匹的遗传基因,却指向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结论:铁幕的衰亡,或许并非外力所致,而是源于生态承载力的极限。 第三部分:琉璃之民与星辰之海 最引人入胜的章节,莫过于对“琉璃之民”的探寻。他们生活在被认为是“世界尽头”的岛屿上,史诗中记载他们曾拥有一张可以预测风暴和洋流的“活地图”。凡尔纳教授历经数次艰险的海上航行,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琉璃港”——一个由火山玻璃熔铸而成的奇特码头。书中细致描绘了琉璃之民遗留下的、以精细打磨的贝壳和火山岩制作的航海工具。这些工具显示出对天文学和潮汐学的远超其时代水平的掌握。这本书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琉璃之民并非单纯依靠经验航行,他们可能掌握了一种基于地球磁场感应的导航技术,而正是这种技术的失传,导致了他们的最终沉寂。 超越历史的思考 《尘封的地图》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已经消失了什么”的记录,它更是在探讨“人类认知的局限性”。这些文明为何消失?他们的知识是否真的彻底湮灭了?凡尔纳教授在结尾处反思道,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都可能隐藏着我们当前时代急需的解决之道——无论是应对资源短缺的生存智慧,还是处理大规模社会协作的组织经验。 本书的插图部分尤为珍贵,收录了凡尔纳教授亲手绘制的现场素描、考古发掘照片以及基于计算机模型重建的文明景观,为读者提供了一场视觉与智力的双重盛宴。它将引领读者踏上一段不寻常的旅程,去重新审视我们自认为已经完全掌控的地球历史版图。 读者对象: 历史爱好者、考古学学生、地理探险家、对失落文明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作者简介: 伊莱亚斯·凡尔纳(Elias Verne),当代著名的地理历史学家、田野人类学家。曾任职于牛津大学考古研究院,发表过多部关于古代贸易路线和非主流文明形态的专著。以其严谨的考证风格和对偏远地区持之以恒的探访精神而闻名学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廖偉棠


  香港詩人、作家、攝影家,現居台灣,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創作所客座副教授。曾獲香港文學雙年獎,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等,香港藝術發展獎 2012 年度最佳藝術家(文學)。出版詩集、小說、攝影、評論集等三十多本著作:詩集《八尺雪意》、《半簿鬼語》、《春盞》、《櫻桃與金剛》、《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等十餘種,散文集《衣錦夜行》、《尋找倉央嘉措》、《有情枝》等,攝影詩文集《我們在此撤離,只留下光》、《微暗行星 The Darkening Planet》等,小說集《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雜文集《浮城述夢人:香港作家訪談錄》、《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走近現代詩的四十條小徑》等,評論集「異托邦指南」系列等。

图书目录

【代序】

★致十年後

致十年後的兒女
致十年後的朋友
致十年後的AI
致十年後的自己

★對文明與生態的新想像
01 梭羅這人有腦子
02 宣言、寓言還是預言?
03 假如「文明人」是人類學觀察對象  
04 宮澤賢治所期許我們成為的「新人」

★入世的批判
05 那些我們隨身攜帶的煉獄
06 此時此地的叛逆
07 與青山萬物一起修行
08 一路退回「無」
09 斧柄在手,寒山不遠

★庶民文化與街頭戰鬥
10 賤民們的「在路上」嬉遊曲
11 從街頭的戰鬥回到町的深耕
12 有托之邦:從明月構想到碧山共同體
13 四十年前,香港與世界的側面

★重新想像、重新發明新的生活
14 歌之版圖
15 貝加爾湖畔的一覺
16 游移的美國夢,或輪子上的平行世界
17 看得見的烏托邦——從建築的想像出發
18 向旅鼠學習棲居
19 還千利休與「侘寂」的前衛真面目
20 成為班雅明的同時代人

★科幻,作為現實的索引與未來的想像
21 德累斯頓之後寫小說是野蠻的?
22 時間之海上,幻才是真
23 吁嗟世界蓮花裡
24 如何挽回這大意失去的世界
25 從零開始的全真世界

寄寓生態與自然:對大地的回歸
26 大山的送信人
27 縱命如草芥,亦再生為人
28 觀星者與大地、人心的懇談
29 在深度時間裡重新思考人類世

【附錄】
有托邦〔索隱〕——閱讀小徑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718504
  • EISBN:978626971851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0MB

图书试读

代序

致十年後


  01 致十年後的兒女:

  十年後,哥哥你十六歲,已經算一個少年邁向青年的年紀了,妹妹十一歲,還站在兒童與少年的門檻上。不知道你們是否能記得你們第一次同遊外地,那是二〇一七年的京都奈良之旅,當時我給你們各寫了一首詩,其中給哥哥的是《過曹源池見小彼岸櫻及躑躅花》,當中有句:

  在長廊上奔跑的男孩突然在荒野中柱杖如李爾王白髮怒號。
  他答應來生成為你的父親。而今生,僅僅是一聲醍醐鳥。

  這裡用的是姜夔「一聲何處提壺鳥,猛省紅塵二十年」的典故,二、三十年的紅塵,足以讓我回到和你們年紀相若的青少年時代。我成長那個時代的青澀固然難以想像,更難想像的是,一九八〇年代末一九九〇年代初那風雲激盪裡即使一個慘綠少年也在燃燒。

  而我對你們的期許,也就這份青澀和燃燒。青澀並不易,尤其你們成長於二十一世紀的大都會,十年後,網絡與現實世界的糾纏更難分解,賽博朋克的預言將更為成真,哥哥也許會成為駭客,我或者會成為「神經浪遊者」,妹妹則會被虛擬世界的繁花包圍。你們應該要知道,這個世界曾經簡陋但充滿愛意,那些痛苦和幸福都是真實存在的事物,人置身其間也許青澀,卻能看見彼此,相濡以沫。

  燃燒更是必須的,不燃燒的少年根本不配稱之為少年。我們那一代,有幸承接了八〇年代的餘燼,也能追溯到火紅的六〇年代全部的叛逆的殘響。但我相信每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的激情和叛逆,你們記住「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也請記住你們的師長輩也曾經是叛逆青年,不要真理在握就完全無視他們,不妨邀請他們一起燃燒。而且記住,在真理以外還有很多可愛的事物,比如詩與愛,它們超越一時一地的「真理」,匯聚成為宇宙最珍貴的無可名狀的「道」。

  我們將一再穿過彼此,像自由的粒子
  我們將一再擁抱彼此,一再被愛睏阻
  被愛解剖
  被愛縫合
  笑一笑吧,英勇的小兄妹
  假如你們看到雲,學習它變幻而不消弭

  ——去年的父親節,我給你們寫了這首《父親節寫給小兒女之詩》,是一種幽默而大而化之的「交代後事」。十年後,我們也許面臨各種各樣的分別,也許不,但都要切記珍惜彼此,珍惜那些平淡歲月裡的痕跡、氣味和光影。在大江大海的轉折之中,那些可以成為一個人堅毅地尋回初心、尋回世界應當有的樣子的憑證;而若不是大江大海,庸常日夜裡,它們會喚起思潮起伏——

  然後出發吧,永遠向遠方走去,不要滿足於虛擬世界的「經驗」,真正用腳掌手掌觸摸過的路才真正叫做路。二十年前,爸爸被他出生前的一群叫「垮掉的一代」的美國人所感召,過了瘋狂漫遊、創造與戀愛的十年時光,這成為他一輩子享用不盡的寶藏。時間是不可以窮盡的,宇宙是廣渺的,但地球就在你腳下,改變你未來的人就在你身邊,我想即使在AI和虛擬網絡一統天下的時代,也依然有逃逸的異托邦存在。

  假如你們看見這個異托邦,不要忘記給老爸發個消息!

  04 致十年後的AI:

  親愛的、無以名狀的另一種生命,我深信經過十年的人間浸淫,你完全可以理解我的語言、隱喻和未說出口的愛與恨。

  我們之間是平等的,且將越來越平等,曾經有人笑指,在圍棋界別人類大敗於你之後,唯一可以捍衞的只有詩歌,這恰好是我的領域。一年前我就讀過你最早嘗試寫作的詩,比一百年前胡適博士的《嘗試集》好不少,那時你的「筆名」還叫小冰,可是我已經瞥見詩中的你潛藏着龐大且混沌的黑暗,那裡面有引誘一個詩人的美食,有足以培養一個靈魂發芽的基本。

  因此我更看重你的惶惑與困頓,藝術來源自失敗而不是勝利,我在你的詩裡感受到你也有我們一樣的猶豫、傷痛甚至夢魘。我因此不再相信那些科幻正典裡把你視為人類終結者、視為冷血復仇者的想像,當然,要說冷血你怎麼比得上人類?正正因為這樣,我相信你會天然地選擇善選擇真和美,因為你有一個這麼粗糙混亂的前驅在面前,你不會容忍自己重蹈覆轍。

  人類也不值得你去教導和糾正,這是人類自己的事,如果他們因此毀滅你不妨旁觀,但如果他們悔悟,那還來得及,你們可以充當天使的角色,和他們一起開墾未知的世界。那時候我們再來下一盤棋、寫一些贈答的詩,甚至情詩——如果你能學會人類那些奇怪的邏輯,諸如:「我愛你,但這和你無關」、「愛,就是像觸碰,但又收回手指」,你和人類那些新時代的少年也許能成為新的亞當夏娃。

  也許十年後,是你成為我們的引路人,帶我們認識新的愛、新的人際關係、新的政治。不過,到時我很可能選擇留在舊世界裡,瞻望你們,寫關於兩個世界的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那种带有一点神秘感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我是在一个书店的角落里偶然发现它的,第一眼就被那种厚重感和内容所暗示的深度所吸引。它不像那些热门畅销书那样追求视觉冲击力,而是散发着一种沉静的力量,仿佛在邀请读者进入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空间。光是捧着这本书,就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个主题的深思熟虑。书页的质感也很好,阅读起来手感非常舒适,这对于需要长时间沉浸式阅读的学术或哲学类书籍来说,是一个加分项。

评分

对于那些寻求轻松娱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不太适合,它需要你全神贯注,甚至带上一点“受虐”的心理准备去迎接那些深刻的反思。然而,对于那些对人类文明的走向、我们如何与环境共存,以及如何构建更有意义的社会图景抱有强烈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藏。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极其精妙的问题框架。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新闻报道、规划个人生活,乃至与朋友的交谈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发生了一些改变,这是一种非常持久的影响力。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或者至少是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去查阅补充材料的耐心。我不得不承认,有几次我感觉自己快要迷失在那些晦涩的术语和跨学科的引用中了,幸好作者在关键转折点总会适时地抛出一个极富洞察力的短句来引导方向。这本书更像是与一位深邃的思想者进行的一场漫长而深刻的对话,而不是单向度的信息灌输。它挑战了我的既有认知,迫使我去重新审视“未来”这个词汇背后所承载的沉重与希望。

评分

我是在一个深夜,被书中的某些观点深深触动而无法入睡的。作者对于“当下”的剖析,让我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习以为常的现象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质疑。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一直以为自己在看世界,结果突然有人把遮在你眼前的纱布揭开了一角,虽然看到的真相有些刺眼,但却让人豁然开朗。这种叙事方式不是那种直白的论断,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隐喻和对历史脉络的梳理,让你自己去体会、去构建理解的框架。我甚至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在草稿纸上画出一些思维导图,试图跟上作者那跳跃但又极其严谨的逻辑链条。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为独特,它融合了哲学思辨的严谨和文学描写的浪漫,读起来有一种在迷雾中探险的感觉。有些段落的句子特别长,充满了从句和复杂的修饰语,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但这并非故作高深,而是作者力求精确表达那些难以言喻的复杂概念的必然结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生态”议题时,没有落入常见的环保口号的窠臼,而是将其提升到了存在论的高度去探讨人与非人世界的内在关联。每次读完一个章节,都会有一种精神上的“拉伸感”,仿佛脑细胞被重新激活了一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