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經絡人格解密:身心共振的中醫之道【附:經絡人格速查表】 (電子書)

12經絡人格解密:身心共振的中醫之道【附:經絡人格速查表】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邑穎
图书标签:
  • 中医
  • 经络
  • 人格
  • 身心健康
  • 心理学
  • 养生
  • 电子书
  • 传统文化
  • 健康
  • 自我认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身體與情緒會彼此影響,相互共振。
當情緒過度累積,
就會沿著經絡循行路線尋找出口。
 
每個人都有 12 經絡人格,
它們就像身心共振地圖的導航系統,
為我們解密情緒和健康的關係。
 
  【從身心共振,到心身合治】
  2021年,沈邑穎醫師離開服務十年的花東,回到台北後,發覺許多患者因為各式壓力,頭部好像花椰菜,上面一朵朵小花都是一個個壓力、一個個心緒,頸肩部位則像花椰菜的梗一樣硬。
 
  沈醫師也發現,許多患者因為不自覺、不好意思、不知如何求助、不想面對,導致心理問題常隱藏在疼痛、失眠、心悸⋯⋯等身體機能失調之中。雖然他們就醫時提的都是身體的問題,但病源大多來自心理因素。
 
  沈醫師因此開始思考:如果我們能了解心理感受如何透過經絡在身體和潛意識裡留下紀錄,最後以不同疾病來呈現,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就更能自我覺察、自我調整,避免讓身心失調長期積累,最後引發重大疾病或癌症?
 
  如果中醫師能透過經絡結合臟腑的診斷路徑來解讀人體,以「身心合治」的概念,和患者一起找出失衡的關鍵,是否更能幫助他們進入身心調和的良性循環?
 
  這幾個起心動念,讓沈醫師寫下了這本書。
 
  【這本書適合這樣的你】
  ◎對經絡有興趣、關注身心健康的你
  ◎目前正面對身心失衡問題的你
  ◎對中西整合治療、自然療法有興趣的醫師,及相關工作者
  ◎需陪伴或照顧身心失調親友的照護者
  
本書特色
 
  最擅長以現代語言 傳遞中醫智慧的沈邑穎醫師
  +清楚易懂的插畫、圖表
  +有溫度的診間小故事
  +很有戲的經絡小劇場
  +方便對照的經絡人格速查表
  =掌握自己的12經絡人格特質
  +聆聽身體和情緒的對話
  +切斷癌細胞的通關密碼
 
共振推薦
 
  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
  蔣勳(作家/詩人/美學家)
  謝哲青(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楊貴媚(國際影后)
  蘭萱(中廣蘭萱時間節目主持人/資深媒體人)
  蕭菊貞(導演/國立清華大學副教授)
 
專業推薦
 
  趙有誠(台北慈濟醫院院長)
  邱榮鵬(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副院長)
  黃伯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內科主任)
  郭哲彰(新世紀中醫診所院長)
  楊世敏(明医中醫診所院長)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只要身心同調,就能身心共好】
  ◎「沈醫師把經絡人格化,生動地說明各個經絡的個性與功能,以及彼此互動的關係,讀起來好像星象圖解。⋯⋯原來我讀了一本當代密笈,而少年白,滿頭銀髮的沈邑穎醫師也許是金庸來不及書寫的武林奇人。」——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
 
  ◎「身體總是沒有好好聆聽自己的『心』事。沈醫師這本新書,在她繁忙的診治病患的同時,也許更意識到要每一位病患做到自己的『身心共振』,可以更深認識自己人格的特質,早一點做『身心共振』的重要功課。『自己』也許才是最好的醫生。」——蔣勳(作家/詩人/美學家)
 
  ◎「秉持『上工治未病』仁醫精神的沈醫師,重新讓我們認識自己,再一次,將理性與感性的光照進生命的幽暗,讓身心創傷的具現,幫助我們認出它是自己所忽視的部分。最終,我們也和自己言歸,以一個眞實完整的人繼續我們的人生。」——謝哲青(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循著『身心共振』的連結基礎(經絡),尤其是在身心失衡的時候,那些被強化的經絡特質該是如何地被識別與因應,沈醫師一一娓娓道來,身心與疾病之間的影響及關係,不再是不傳之祕,神祕面紗也隨著沈醫師的妙筆逐漸被掀開!」——邱榮鵬(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副院長)
 
  ◎「這次,沈醫師又將筆鋒寫向身心合治的領域,希望從人體經絡的特性,帶出每個人身心共振的差異並提供有效的調養方法。書中條分縷晰的陳述是簡潔有效的,而筆觸所及的氛圍,卻是滿滿人文關懷,相信必定可以為讀者提供具體可操作的中醫知識。」——楊世敏(明医中醫診所院長)
经络奥秘:探索人体的能量网络与生命韵律 导言:身体的隐形地图 自古以来,人类对自身存在的好奇与探索从未停歇。我们不仅关注可见的血肉之躯,更致力于揭示那些看不见却深刻影响我们生命状态的能量系统。《经络奥秘:探索人体的能量网络与生命韵律》是一部深入剖析人体经络系统的专著,它将带领读者穿越传统中医的智慧迷宫,直达生命的能量核心。 本书并非仅仅聚焦于疾病的治疗,而是更侧重于对生命状态、情绪波动乃至个体性格倾向的宏观理解。经络,作为连接脏腑、组织器官的桥梁,构成了我们体内复杂的能量高速公路。理解这条网络,就如同获得了一张精确的人体使用说明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调和身心,达到和谐共振的境界。 第一部分:经络基础——无形的脉络与气血之源 本部分是构建读者对经络系统整体认知的基石。我们将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阐释“经”与“络”的本质区别及其在生理病理过程中的作用。 一、 气、血、津液与经络的交互关系: 气是生命的动力,血是濡养的物质基础,津液是维持湿润的媒介。经络系统,正是承载和运输这三者的通道。我们详细阐述了“气行血行”的动态平衡理论,探讨当气滞、血瘀、津液失常时,如何通过经络系统反映到体表的特定区域。这部分内容避免了艰涩的古文翻译,而是以现代生理学可以理解的语言,阐释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 二、 十二正经的纵向主干线索: 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框架,它们如同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与特定的脏腑紧密相连。本书对每一条正经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 循行路径的详尽描绘: 结合精细的图谱,清晰标记每一条经络在体表的具体走向,从起点到终点,不留盲区。 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关联: 阐述如肺经与呼吸、胃经与消化吸收、肝经与情志疏泄等核心功能。 关键穴位的选取与功能解析: 介绍了每条经络上最具代表性的腧穴,不仅仅是它们的定位,更重要的是理解其在调理相应脏腑功能上的特殊效用。 三、 奇经八脉的枢纽调控作用: 奇经八脉,如任脉(调控人体前部阴脉)和督脉(统领人体后部阳脉),它们如同内分泌与神经系统的调节中枢,对十二正经起到总管、约束和调节的作用。本书重点分析了冲脉与生殖系统的关联,以及维脉在全身气血循环中的穿行作用,揭示其在维持人体整体稳定性中的关键地位。 第二部分:经络与身心的共振频率 经络系统不仅仅是物质的通道,更是信息和情绪的载体。本部分深入探讨经络如何与我们的心理状态、情绪模式以及日常习惯产生深刻的相互作用。 一、 五行学说与经络的性格投射: 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对自然界和人体内部动态关系的抽象概括。本书将十二经络系统清晰地归类到五行体系中,并探讨了: 情绪与经络的对应关系: 例如,思虑过度如何影响脾胃经络的功能,导致消化吸收障碍;强烈的愤怒如何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胆经的通畅。 潜在的优势与挑战: 揭示个体在特定经络系统能量较强或较弱时,可能表现出的独特行为模式和性格倾向。这并非宿命论,而是对自身能量分布的科学观察。 二、 身体信号的解读:经络的“发言”: 身体常常先于意识发出信号。本书提供了一套实用的“身体扫描”指南,教导读者如何识别经络淤堵或失衡的早期征兆: 体表的特定区域敏感性: 比如,某些肌肉的持续性紧张、皮肤的异常干燥或油腻,可能指向特定经络的能量滞留。 睡眠模式与能量波动: 深入分析不同时辰(如子时、丑时)的经络活跃度,以及失眠、多梦如何反映脏腑间的能量交接是否顺畅。 三、 环境影响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 现代生活中的压力、缺乏运动、不规律的饮食习惯,都在不断冲击着我们本已脆弱的经络平衡。本书特别关注了电子产品辐射、久坐不动等现代因素对经络流动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初步的自我调节建议。 第三部分:调和之道——激活内在的生命潜能 了解了经络的结构和功能,下一步便是如何通过主动干预来优化其运行状态,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 一、 经络养生的基础实践: 本部分侧重于非侵入性、可在家操作的温和疗法: 经络导引术: 介绍一系列模仿自然形态的、温和的肢体运动,旨在顺应经络的走向,辅助气血的推运,强调“意到气到”的内在引导。 穴位自我按压法(不涉及专业针灸): 教授如何利用指腹或工具,对特定关键穴位进行规律性的刺激,以疏通局部瘀滞,提升整体循环。 二、 饮食与季节对经络的滋养: 中医强调“药食同源”。本书详细论述了不同体质的人应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结构,以顺应经络的生发、收敛、潜藏规律。例如,春季如何通过食用具有升发特性的食物来支持肝胆经络的疏泄功能。 三、 觉察与内观:重建人与能量的连接: 真正的调和源于内在的觉察。我们鼓励读者将经络理解视为一种持续性的、动态的内在体验。通过定期的内观练习,培养对身体内部细微变化的敏感度,从而在问题尚未扩大化之前,便能主动进行微调,实现真正的“未病先防”。 结语:开启你的生命共振之旅 《经络奥秘:探索人体的能量网络与生命韵律》提供了一个全面且实用的视角,让我们不再将身体视为僵硬的物质构造,而是看作一个充满活力、时刻流动的能量场。通过对经络系统的深度理解和实践,读者将能够更好地聆听身体的声音,驾驭自身的生命能量,最终迈向持久的健康与内在的平衡。这是一次对生命深层运作机制的探索,一次开启身心共振的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沈邑穎醫師
 
  •師承「古典針灸派」大家周左宇老師
  •「經絡磐石醫療教育團隊」執行長
  •《醫道精要》、《中醫護好心》、《經絡解密》系列書作者
  •任職台北慈濟醫院,曾任關山慈濟醫院中醫科主任
 
  台灣針灸四大派「古典針灸派」傳人,以《黃帝內經》為依歸,專長於中醫經絡研究與臨床應用,並結合現代醫學與跨領域學科研究,展現中醫成為「經典醫學」的價值。
 
  秉持周左宇老師「救人之事,不必保密」理念,以傳承中醫和發揚經絡為終身職志。歷年來講授諸多中醫課程,包括「經絡學苑」、「十二經絡」系列課程、「經絡十四講」、以經絡分析張仲景經方的「解構經方」,以及「搶救心臟」實務課程、「經絡解密臨床實作」線上課等。期能引導年輕醫師進入中醫經絡之門,體會經絡的精要與奧秘。已出版的中醫書籍有《古典經絡針灸大家:周左宇醫道精要》、《中醫護好心》、《經絡解密》系列等書。
 
  2012年創立「經絡磐石醫療教育團隊」,強調以《黃帝內經》的整體觀為核心,著重身心合療的全人醫療,臨證時掌握疾病的結構特色和連動關係,標本兼治,簡捷有效。
 
  沈醫師深信,面對地球未來生存環境的驟然變化,若中醫師能透過精確理解與掌握臟腑經絡動態,靈活運用針灸等診斷治療技能,依舊能全面守護病人健康。

图书目录

【共振推薦】
◎金庸來不及書寫的武林奇人_林懷民
◎在身體和心靈共振的頻率中求中和_蔣勳
◎有情之人寫給眾生的情書_謝哲青

【專業推薦】
◎了解經絡人格特質,就能進一步認識經絡_邱榮鵬
◎出入中西醫而不惑,整合身心靈而圓融_楊世敏

【前言】中醫是活的醫學——面對現代疾病,中醫如何看待?如何因應?

【第一章】中醫對於身心共振的看法——身心共振的中醫理論
・身體與情緒的和諧平衡,是健康長壽的要件
・身心共振結構的形成——情志管理分工的四個層級
・本章重點回顧

【第二章】十二經絡人格特質(上):總論、火形人與金形人
・〖總論〗 透過經絡系統,掌握身心共振狀態
・火形人:心經、小腸經的經絡人格特質
・金形人:肺經、大腸經的經絡人格特質
・本章重點回顧

【第三章】十二經絡人格特質(中):土形人與木形人
・土形人:脾經、胃經的經絡人格特質
・木形人:肝經、膽經的經絡人格特質
・本章重點回顧

【第四章】十二經絡人格特質(下):水形人與協力配合者、結語
・水形人:腎經、膀胱經的經絡人格特質
・為心腎特設的專屬協力配合者:心包經、三焦經的經絡人格特質
・〖結語〗 我們皆具有十二經絡人格特質,貴在平衡應用與協調得當
・本章重點回顧

【第五章】身心失調常見疾病,以及與癌症的關係 
・身心失調常見疾病vs自律神經失調
・情緒大風暴下的身心嚴重失調——癌症

【第六章】身心失衡的自我檢測
・掌握身心失衡的關鍵重點
・身心失衡的自我檢查法

【第七章】身心的自我調適與保健
・宇宙的吸引力法則與正念的力量
・從五臟汲取生命力量
・切斷癌細胞的通關密碼

【後記】讓每個經絡人格發揮正念,活得更輕安自在
【經絡人格速查表】經絡人格特質×身心覺察×全方位自我照護

【延伸閱讀】
【延伸課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94580
  • EISBN:978626974231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6.4MB

图书试读

共振推薦
 
在身體和心靈共振的頻率中求中和
蔣勳(作家/詩人/美學家)
 
  這兩三年,非常感謝沈邑穎醫師悉心照顧調養我的身體。
  我曾經有過很專業的醫師,治療身體各個部份的病痛,也在危急時快速用手術紓解病的癥結。
 
  記得最早身體出問題是在五十歲以後,常常腰痛,腿麻。有一天,不小心,一個噴嚏,忽然脊椎刺痛,整個左腿發麻,跡近癱瘓。
 
  在大醫院急診,照X光,查不出原因,又用核磁共振檢查,終於知道是腰椎第四、五節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
 
  在醫院住了一個月,了解椎間盤,像一顆葡萄,襯在兩節椎體之間。因為坐姿不好,或者站立時間太久,椎間盤慢慢失去彈性,從圓型葡萄,承受壓力,變扁平,突出在椎體外,觸碰到脊椎四周神經,因此酸麻疼痛,最後整條左腿不能動。
 
  我躺在床上,每天用牽引機拉,效果不大。扶床站立,坐骨痛到難忍,連呼吸都痛。
  護理師很同情,她說:「這個痛,據說比女人生孩子還痛。」
  我終於知道為什麼我的生日,母親叫做「母難日」。
  西方近代醫學訴諸精準科學儀器,檢測後,身體結構組織的病變清晰可見。
  醫生給我看透視攝影,解說椎間盤,因為是軟組織,X光照不出來。
  透過核磁共振顯影,我腰椎第四、第五節已嚴重變形,突出在椎體外,壓迫神經,造成整條左腿麻痹。
 
  精準的儀器檢測,了解病變癥結,也做出結論:動手術切除突出部分,再做牽引復健,改善病情。但是,那個時代,手術有風險。一位歌星手術失敗就從此坐在輪椅上。
 
  我因此猶豫不決,心中忐忑。
  那位照顧我的護理師,同情我比生孩子還痛的呻吟,忽然說了一句話:「你啊!在用五十歲的身體,做三十歲的事⋯⋯」
  我為什麼一直記著這句話?
  看起來無關醫療,卻讓我對自己的身體有徹底反省。
 
  我讀著沈醫師的新書,她把「人格特質」分為「火形」、「水形」、「木形」、「土形」、「金形」,是東方傳統的五行哲學。
 
  沈醫師在「火形人」裡詳述了心經與小腸經的許多人格特質,引發我思考自己性格精神長久以來的慣性,如何不知不覺累積成身體的負擔,造成病變。
 
  我一直自豪身體耐力很好,到五十歲,還可以常常從上午九點上課,不喝水,不用筆記,中午休息一小時,再繼續講到五點下課。
 
  自己得意聲宏氣壯,不咳不喘,然而,長期火炎燃燒,不知不覺,讓五十歲的身體已不勝負荷吧⋯⋯
 
  我應該更早讀到這本書,我應該更早認識自己的「人格特質」,知道天生的優勢,同時常常就是致命的弱點,可以更早讓自己「身心共振」,讓身體更多一點和心靈的對話。
 
  「你在用五十歲的身體做三十歲的事⋯⋯」
  許多超越身體負擔的野心妄想,不斷燃燒,消耗能量,但是野心太大,太過自信,其實聽不到身體的呼救。
 
  聽不到身體呼救,所以,我繼續用六十歲的身體做三十歲的事,脊椎的痛好了,竊喜勇健,又聽不到身體呼救,再繼續用六十五歲的身體做三十歲的事。
 
  終於,心肌梗塞,送台大急診,裝了兩個支架。
  身體總是沒有好好聆聽自己的「心」事。
 
  沈醫師這本新書,在她繁忙的診治病患的同時,也許更意識到要每一位病患做到自己的「身心共振」,可以更深認識自己人格的特質,早一點做「身心共振」的重要功課。
 
  「自己」也許才是最好的醫生。
 
  二零一四年秋天,我到池上駐村,住在大埔村六十年老宅,左鄰右舍,多是世代務農的客籍移民,他們的生活,和我在都市裡認識的朋友非常不一樣。清晨四、五點起床,下田,黃昏吃完飯,大概七點、八點就上床睡覺。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上千年與土地日月的生存對話,依然是這個小小的村落生活的規則。
 
  他們依循傳統的四季節氣過日子,日復一日,不忮不求,安分滿足,驚蟄、穀雨,春分、清明,小暑、大暑,到了入秋,白露、霜降,二期稻作收割,開始入冬,在萬安鄉保安宮演收冬戲謝神,謝天地庇佑。大地萬物在冬季
 
  「收藏」、「收斂」,落葉紛飛,捨棄多餘的負擔,儲存養分,讓身體度過嚴寒,期待下一個春天。
  我好像在池上找回了一些自己身體與自然對話的記憶,是父母那一代就一樣依循的自然秩序。
  那時候沈醫師在關山,關山和池上比鄰而居,我聽許多人談起沈醫師,在慈濟關山醫院常常看診到晚上子夜。
 
  也有朋友推薦我找沈醫師診治,可是知道沈醫師救助這麼多人,我不敢打擾。同時,我在池上,早起早睡,杜絕了大部分北部的邀約,像隱居山林,每天除了畫畫讀書,都在田野山水間遊憩,心情放鬆,看日升月恆,寒暑交替,大概也是身體狀況最好的一段時間。
 
  二零二一年,因為心裡懷念一直敬愛的臺靜農老師,想到他已逝世三十週年,希望能在池上穀倉美術館辦一個紀念展。臺老師一生關懷弱勢,為社會邊緣者發聲,我想在六十年農民賴以維生的穀倉展出紀念他的展覽,他也會微笑首肯吧。
 
  紀念展如期開幕,我連著錄了五天的影片介紹,身體又累到了,工作一結束,心肌再次急性梗塞,緊急轉回台北,又裝了三隻支架。
 
  我躺在病床,調侃自己:還是在用七十歲的身體做三十歲的事啊⋯⋯
  那次心肌梗塞之後,身體顯然衰弱下來,肺喘、咳嗽,膝蓋痛,出現各種問題。
  我很幸運,剛好沈醫師結束關山十年的慈濟工作,回北部新店慈濟,我有機會親炙沈醫師的治療。
 
  每一次診治,沈醫師都仔細問到許多生活細節,從飲食、工作、睡眠到心情,讓我深刻體會,病,不只是身體的徵兆,也透露著精神心事的負擔。
 
  我和沈醫師閒聊,談到《紅樓夢》裡一位名醫張友士,他為賈珍兒媳秦可卿看病,那一段記錄著三百年前東方醫學博大又精微的診治過程。
 
  沈醫師很有興趣,我複印出來,傳給沈醫師,她細讀了醫案,又讀藥方,說了一句:「厲害的老前輩。」
  《紅樓夢》是小說,其中醫學的知識卻不是杜撰。
  張友士談秦可卿的病情,再談病因,最後說到的是病因與性格的關係,解剖了這個聰明好強的秦可卿長年鬱結的心事。
  沈醫師的新書《12經絡人格解密》,似乎也期待從身體與心理的牽連互動裡找回自我平衡的養生之道。
  春分的時候,沈醫師用「太極針法」讓我的身體彷彿從沉睡中蘇醒過來。
  
  我也慢慢嘗試讀沈醫師讚不絕口的《黃帝內經》,覺得並不陌生,《內經》裡的語言,很像詩,四字一句的結構,傳承《詩經》的節奏韻律。
 
  四字一句,兩句一組,這個漢語結構,我們並不陌生,民間門戶上都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樣的祈願。
 
  《詩經》的四字對仗,是音樂,也是文學,對應《內經》的許多四字講的身體、養生,好像在美學上通向了同一個身心共振的境界,日升月恆,寒來暑往,彷彿從漢字啟蒙的《千字文》就有一種平衡的嚮往:「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金生麗水」、「玉出崑崗」,不只是語言,是在身體和心靈共振的頻率中求中和,不走極端,能夠在兩個極端裡看到運行與持平往復的規則。
 
  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承襲春秋戰國五行學派的基礎,整理出一套哲學體系。「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民間耳熟能詳的「青」「白」「朱」「玄」,加上居中的「黃」,是方位,也是自己身體的肝肺心腎脾。
 
  我用美學的方式讀《內經》,未必是沈醫師會讚許的,但是很高興她的寬容,我隨意說出「廣步於庭」,她會心一笑,接著說:「披髮嗎?」
 
  每一次診治都覺得是幸福快樂的事,好像不是面對痛苦的病,而是開始和自己長久陌生的身體重新對話。
 
  沈醫師常常強調「中西醫合療」,我仍然定期做核磁共振,用西方科學儀器檢測自己每一器官部位的狀況,但是,有《黃帝內經》,有沈醫師,我可以把精密儀器檢測下被分離的器官,在東方「致廣大」的醫學體系裡整合起來,「致廣大」、「盡精微」並不衝突,而是相輔相成,成就健康的身心。
 
  謝謝沈醫師!謝謝慈濟醫療團隊志工的大愛,感恩!
 
2023癸卯年春分,於八里淡水河畔
 
共振推薦
 
有情之人寫給眾生的情書
謝哲青(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我和沈醫師的結識,是在大疫癘行的第一年,節氣小雪過後,一個呵氣成靄的午后。
 
  當時的我,與自己的身體有著極大的斷裂。失去自我生理與心理連結的解離感,常常在生活事件的當下或事後,反應完全麻木,腦中一片空白,我與「感覺」逐漸分離,慢慢地感受不到任何情緒。大部分的思緒似乎被迫停工,要花極大的力氣,才有可能思考、感覺、記憶或理解眼前的人事物。某一天,我意識到自己的身心狀態,在不知不覺中,走向離析分崩,但其中過程,卻是緩慢而無意識的慢性自殺。
 
  待我覺察到這些徵狀時,開始尋求專業醫療的協助,接下來數個月,我在各大醫學中心裡進行各樣各式高精密現代醫療科技的檢驗,其中的過程體驗,幾乎可比擬吳承恩《西遊記》中九九八十一刼的試煉與磨難。當所有的報告都標示「正常」或「--」時,我突然明白,眾所信賴的西方傳統醫療,也許不是解方,這些毫無生氣的療程,只會把我們的能量,以及對生活的希望,消耗殆盡。
 
  就某些層面來說,這也許是隱性憂鬱的體現。
  於是,在因緣際會下,我拖著交瘁的身體與疲憊的心,坐在沈醫師面前。
  
  印象深刻的是,醫師逐漸凝重的臉(這也是許多人害怕中醫的原因,自以為的小毛病都變成不治之症的徵兆),然後以極其溫暖,卻又語重心長地說:
 
  「你為什麼對自己這麼嚴苛?」
 
  求好心切的工作態度、焚膏繼晷的時間投入、馬不停蹄的緊湊行程,過度透支的身心能量,再加上,心理無言可喻的鬱結 ⋯⋯失衡,應該是最貼近事實的狀況。
 
  下一秒卻有戲劇性的轉折,沈醫師看著我,突然笑了出來,「放心啦!你没有憂鬱症,還好你來了⋯⋯就這樣,我們開始吧!」
 
  接下來的故事,是漫長的(但其實也没有太長)的身心重建之路。
 
  有趣的是,每次的診療,都是一場又一場令我深省的對話,尤其,醫師對《黃帝內經》鞭辟入裡的分析,她總以清晰易懂的語言,解釋發生在我個人身上的種種。
 
  有人說:身心失調、創傷,像是一間鬧鬼的黑暗密室,而我們受困其中,卻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如此反常?如此無感麻木?如此暴走失控?最偏狹苛刻的釋義,是我們自己太脆弱、太無能,輕易地就被生活擊倒,然後,當病入膏肓時,我們只能用定罪來責怪自己,讓自己沉浸在悔恨及遺憾之中。
 
  但最寬容的解釋是,我們的生活失去了光,失去規律,失去方向。而秉持「上工治未病」仁醫精神的沈醫師,重新讓我們認識自己,再一次,將理性與感性的光照進生命的幽暗,讓身心創傷的具現,幫助我們認出它是自己所忽視的部分。最終,我們也和自己言歸,以一個真實完整的人繼續我們的人生。
 
  對我而言,這本書是有情之人寫給眾生的情書,訴說著身心共振的美好願景。
  「記得,」沈醫師的耳提面命,「你的身體,需要你的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新颖,它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中医“治病”的刻板印象。之前我总觉得中医就是抓药、扎针,是针对已发生的病症进行修补。但这本书聚焦于“人格解密”,这暗示着健康的根源在于我们如何“成为我们自己”。这种从“心性”到“生理”的溯源路径,让我感到一种深层的震撼。它不是在告诉你“哪里不舒服”,而是在问你“你内在的秩序是否和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不同经络人格时所展现出的细腻观察力。例如,对于那些“心包经”能量偏弱的人,书中描述的“过度为他人着想而耗竭自我”的特质,简直就是对我过去几年状态的精准复盘。这让我意识到,长期的情绪透支,最终必然会反映在生理层面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我们从源头上管理情绪和认知模式,从而实现真正的预防性健康。那个附带的速查表,虽然简单,但能像一个快速诊断工具一样,帮我迅速对号入座,提醒我近期需要关注哪条经络的平衡。它让我学会用一种全新的、更具前瞻性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身心状态,而不是等到疼痛来临时才匆匆求医。

评分

坦白讲,市面上关于中医的书籍浩如烟海,大部分要么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要么是浮于表面的养生小窍门。然而,这本《12经络人格解密》却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连接东方哲学智慧与现代心理需求的桥梁。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作者似乎是一位极其富有同理心的智者,他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十二条看不见的能量通道,变成了十二个鲜活、有血有肉的“人格侧写”。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来研究“肾经”和“脾经”的描述,那种对“先天禀赋”与“后天滋养”的探讨,让我对“气血”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这本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像是一次深度的内省训练。它强迫你停下来,认真审视自己的核心驱动力和潜在的脆弱点。特别是那个“速查表”,我把它打印出来贴在我的工作台前,每当我感到思绪混乱、无法专注时,我就会快速扫一眼,它能立刻将我的注意力拉回到“能量平衡”这个核心议题上,而不是被外界的琐事牵着鼻子走。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不断实践的书籍。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传统中医的整体观非常感兴趣,但总觉得那些理论太深奥,难以真正融入日常生活。这本书的结构和语言风格非常平易近人,它没有直接跳入复杂的穴位图谱,而是从“人格”这个更贴近我们日常体验的角度切入。作者巧妙地将十二经络与不同的性格特质、情绪模式联系起来,这让我一下子找到了理解自身的“钥匙”。比如,当我读到与“胆经”相关的那部分时,我立刻意识到自己长期以来在做决策时的犹豫不决,正是某种能量流动受阻的表现。这种将抽象的经络概念具象化为我们日常行为的解读方式,实在太高明了。而且,书中提供的“经络人格速查表”简直是神器!它让我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定位自己的主要能量倾向,以及可能存在的健康盲点。我迫不及待地想对照这个速查表,去观察身边那些亲密的朋友和家人,看看他们身上是如何展现出不同的经络能量图谱的。这本书不仅是本医学书,更像是一本自我探索和人际关系解读的指南。我非常期待能通过这本书,真正实践“身心共振”的理念,让内在的能量流动起来,活得更通透、更有活力。它的内容深度与实践指导性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让人读完后不是知识上的堆砌,而是行动上的启发。

评分

我通常对打着“解密”旗号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会过度简化复杂的人体系统。但这本书,令人惊喜地,做到了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提供了极强的实操性。它没有用晦涩难懂的古文去吓唬读者,而是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心理学词汇来阐释经络能量的运行逻辑。最让我感到实用的是,书中对“身心共振”的阐述。它明确指出,外在的压力、内心的冲突,都会在特定的经络上产生共鸣和堵塞。比如,作者提到当一个人长期处于“恐惧”状态时,这会如何具体影响到肾经的功能,并延伸到对骨骼和意志力的影响。这种层层递进的剖析,让我对“心身一体”的观念有了全新的、可操作的理解。那个附赠的“速查表”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只有专业人士才看得懂的表格,而是清晰地标示出每种人格倾向可能面临的“能量挑战”和“平衡之道”,这对于我们日常自我觉察和调整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工具。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让深奥的中医理论,落地为指导日常行为的智慧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里透露着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引导感,它不像某些健康书籍那样强调“恐惧”或“必须做什么”,而是以一种“邀请”的姿态,邀请读者探索自己内在的宇宙。我最欣赏它对“中庸之道”的现代化诠释——即如何在不同的经络能量之间找到动态的平衡,而不是追求某一条经络的“完美”状态。作者对十二种人格类型的描绘,细致入微,充满了人性的洞察力。阅读时,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关于“身体”的书,而是在读一本关于“灵魂蓝图”的书。它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我会在某些情境下会产生强烈的、非理性的反应,那其实是深层能量模式在起作用。附带的“经络人格速查表”设计得非常精美,我喜欢它那种直观的视觉呈现,能让人一眼看出自己当前能量的重心所在。这本书真正地将“道”与“术”结合得非常到位,它不仅给了我理论上的理解,更给了我一个日常可以操作的“调频器”,让我可以随时校准自己的身心状态,迈向更和谐的生命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