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愛漂流與擱淺:法蘭西島漂流記+我家有個法國人(二冊套書) (電子書)

為愛漂流與擱淺:法蘭西島漂流記+我家有個法國人(二冊套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米香
图书标签:
  • 爱情
  • 法国
  • 旅行
  • 漂流
  • 文化差异
  • 异国情缘
  • 生活
  • 成长
  • 散文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法蘭西島漂流記》★
 
  41則感動人心的篇章,百餘張細膩又美麗的繪圖。 
  ⼀個台灣太太遠航漂流的勇氣 ,在法國。
  有著奇幻、歡樂、詼諧、奇異、逗趣、幽默,
  療癒每一顆心。
 
  ◆有人說,巴黎是一場流動的饗宴……對我來說的確是!到處都是肥滋滋的大老鼠。
  ◆換把鎖,被一隻翼手龍敲詐了兩千歐……
  ◆既然全世界的雞肉都要全熟才能吃,所以雞肉烤得很熟算是一個讚美嗎?
  ◆巴巴,你知道為什麼超人要把內褲穿在外面?
  因為他不想弄髒他唯一的一條內褲。
  ◆你知道一隻蝙蝠能碰到最慘的事是什麼嗎?
  是睡覺的時候拉肚子。
  ◆真正的巴黎人會告訴你,巴黎的靈魂不在鐵塔、凱旋門或香榭大道這些名勝古蹟中,而是在河邊的舊書商那邊。
  
  療癒人心的精采圖文創作。
  做個偽法國人,感受巴黎浮生真實的瞬間,體驗異文化的日常。
 
  這本圖文創作的最初發想是――每個人都是漂流者,在生命的長河中沉浮,由「偶然」決定你最終將在何處擱淺。而米香最後擱淺的地方叫「法蘭西島」,是一個距離最近的海邊還有兩百公里的沖積盆地,流經的大河叫塞納河,島上住著哈樂人,最熱鬧的市鎮叫巴黎……
 
  米香自從與法國先生結婚後就定居巴黎,育有一子,小名猩哥。她本來一直從事法文翻譯的工作,兩年前發現自己對畫畫非常有興趣後,就常以生活週遭的人事物為題材創作,寫文章、畫圖,最後形成了這本書。
 
  法國和巴黎是台灣人們非常熟悉的觀光景點,但對法國文化也有很根深柢固的刻板印象。米香希望透過這本圖文作品,以幽默的手法,讓台灣的讀者對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異文化能有新鮮的體驗並帶來療癒感。
 
  書中的角色「米線」、「猩哥」和「我」,都是米香以真實的家人為藍本,再經過虛構化,並將奇幻的成分融入文本中。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米香的插圖風格,以簡約、清淡且不連貫的線條來營造一種輕鬆的透明感,好像清爽可口的沙拉。而且米香生性好奇,有許多奇異想法跟幽默感,讓人在閱讀時,不禁常常會心一笑。
 
  ★《我家有個法國人》★
 
  當土生土長的台灣人碰上來自時尚大國的法國人
  會碰撞出什麼火花?
 
  臉書人氣粉專
  【達令的法語時間】Renren × 【台灣媳婦法國妞】Alizée
  攜手獻上搞笑噴飯又不失溫馨的跨文化婚姻大小事 plus法語教學
    
  雖說現在台灣街頭到處都看的到外國人,異國戀情仍很容易引人側目,尤其台女白男組合最容易被網路酸民攻擊(說什麼台女崇洋媚外,白男是魯蛇),而台男跟白女交往卻被捧為台灣之光。真的很奇怪餒!
 
  跨文化的異國婚姻真的比同文同種的婚姻「好玩」嗎?就讓法國老公飄洋過海來追愛的台灣太太Renren × 愛上台灣並嫁給台灣人的法國人妻璦琍,以令人微微一笑的詼諧筆調搭配幽默的插圖,告訴你跨文化婚姻中逗趣又溫馨的日常大小事並破除網路流言。
 
  •法國人談戀愛每天都會甜言蜜語、浪漫得要命?
  •嫁給法國老公就沒有婆媳問題?
  •法國人天天度假、台灣人都是工作狂?
  •早餐吃鹹還吃甜、每天洗澡才能上床睡、出門吃飯誰買單?
  •嘴不甜、對化妝打扮頗有微詞的老公,常常把太太氣個半死。
  •當戶外派太太遇上不愛出門的宅男老公,該由誰遷就誰呢?
  
  跟異國老公生活了這麼多年,璦琍跟Renren想說⋯⋯
  其實跨文化婚姻的經營祕訣跟大家沒什麼不一樣啦!就算講不好對方的母語、吵架吵到氣結,還是要用愛克服一切!其實談感情就是談感情,真的別那麼在乎國籍,因為到頭來還是看那個人對你的付出、對你的感情。
 
好評推薦
 
  ★二個可愛的台法家庭,道盡了無數台法婚姻的心聲。――巴黎不打烊。何桂育
 
  ★拍影片說說在台灣生活的我,當然要推法國朋友分享在台灣的生活,因為我們的共嗚很多啊!大家都可以翻開《我家有個法國人》,看看更多跨文化的有趣故事!――法國Anna
 
  ★超貼切又爆笑的生活經驗談反應著異國文化在相處上的衝擊,搭配又萌又療癒的畫風,是一本讓我超有共鳴的創作啊!――Trop fan!法國fun
 
  ★可愛圖文與跨文化夫妻的幽默對話讓人會心一笑。原來不管跟哪一國老公結婚,老公白目的程度都是一樣的啊~――【靜姐上菜】Jean的廚房飲食歡樂記
文学瑰宝的群像:那些关于“远方”与“归属”的深刻探寻 本书精选了三部极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它们共同构建了一幅复杂而迷人的图景,探讨着人类永恒的主题:身份的追寻、文化的碰撞、以及在陌生环境中寻找心灵安放之所的艰辛历程。这些作品并非简单的游记或爱情故事,而是深入骨髓的哲学思考与细腻入微的人文观察的结晶。 --- 第一部:迷雾中的灯塔——《柏林:破碎与重构的时代叙事》 作者:伊娃·施密特(虚构) 内容提要: 《柏林:破碎与重构的时代叙事》以德意志的首都柏林为宏大背景,通过三代人的视角,编织了一部关于记忆、遗忘与身份认同的史诗。这不是一部教科书式的历史回顾,而是深入挖掘个体灵魂在时代巨变中如何承受、适应与重塑的故事。 第一部分:墙的阴影(1961-1989) 小说开篇聚焦于冷战时期柏林的分裂状态。主人公汉斯,一位东柏林的年轻建筑师,面对的是一个被严密控制的世界。他的生活哲学被他父亲留下的一个未完成的设计图所定义——那是一座横跨东西柏林的想象中的桥梁。施密特用精准而冷峻的笔触,描绘了审查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内心挣扎。我们看到了东德人民如何在外表顺从的壳下,保护着自己内心对自由的微弱火花。其中穿插了大量关于“斯塔西”(国家安全部)的微妙描绘,重点不在于惊悚,而在于系统性地侵蚀人与人之间信任的氛围,以及个体如何学会“阅读空气”的生存智慧。 第二部分:跨越鸿沟(1989-2000) 柏林墙的倒塌,如同洪水冲垮了堤坝,带来了狂喜,也带来了巨大的混乱与失落。汉斯有机会前往西柏林寻找他失联多年的初恋情人。然而,重逢并非意味着圆满,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经验的剧烈碰撞。作者细致地刻画了“Ossis”(东德人)和“Wessis”(西德人)之间难以磨合的文化差异——从对效率的理解到对个人隐私的定义。这一部分着重探讨了“统一”的代价:是历史的终结,还是新一轮身份危机的开始?施密特擅长通过物件来承载情感,例如,东德生产的“特拉巴特”汽车,在统一后从荣耀的象征迅速沦为笑柄,象征着一种逝去的集体记忆。 第三部分:记忆的碎片(2000-当代) 故事的第三代,汉斯的孙女索菲亚,一位数字媒体艺术家,她试图通过艺术手段去理解祖辈的“分裂创伤”。她不曾经历过那段历史,但却被柏林无处不在的“纪念物”所困扰——那些被精心保留的断壁残垣,那些试图解释历史的博物馆。索菲亚的作品聚焦于“不存在的建筑”:那些被拆除的、被遗忘的,或仅仅存在于记忆中的结构。她意识到,真正的归属感并非建立在坚实的地面上,而是建立在对历史复杂性的承认上。小说的高潮部分,是索菲亚重新启动了她祖父未完成的“桥梁”项目,但这一次,它不再是物理的,而是思想的、跨越代际的理解之桥。 文学特色: 施密特的叙事风格冷静而富有哲理,擅长运用对比手法,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人情感交织。语言精致,对德语文化符号的运用驾轻就熟,使得作品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和知识分子的思辨色彩。 --- 第二部:赤道边缘的低语——《失语者的航海日志:亚马逊雨林中的自我放逐》 作者:里卡多·门德斯(虚构) 内容提要: 《失语者的航海日志》记录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语言学家,阿莱士,在巴西亚马逊腹地进行为期两年的田野调查的经历。这场旅程与其说是学术研究,不如说是一场与现代文明的断裂和对人类沟通本质的终极叩问。 第一章:语言的废墟 阿莱士出发的目的地是一个传说中即将消失的土著部落——“伊阿族”。他携带了最先进的录音设备和语言分析工具,然而,等待他的却是部落成员的沉默。伊阿族正面临着外来文明的侵蚀,他们的语言正以惊人的速度衰退。阿莱士发现,他试图记录的“语言”本身已经破碎,许多词汇只剩下了模糊的回忆。他的首要挑战不是学习,而是面对“无声的失落”。门德斯细腻地描绘了这种“语言的消亡焦虑”,它比任何自然灾难都更令人心痛。 第二章:河流的教诲 在与部落的共同生活中,阿莱士逐渐放弃了学术的距离感。他发现,伊阿族的交流方式远超口头语言。河流的流向、树叶的摆动、特定的音乐节奏,都构成了他们复杂的交流系统。日志的中间部分,详尽记录了阿莱士如何学习“倾听非人类的对话”。他开始接受部落长老的教诲,进行长时间的独处——这是伊阿族成年礼的一部分。在这段“自我放逐”中,阿莱士的知识体系崩塌了,他学会了用身体去感知世界,而不是用大脑去分类世界。 第三章:回归的悖论 当阿莱士终于掌握了一种新的、基于感官的“交流模式”时,他面临了最艰难的抉择:是否应该将这些知识带回“文明世界”。他意识到,一旦将这些秘语翻译成主流语言,它们便会立即被“驯化”,失去其内在的野性与力量。日志的结尾,记录了他决定销毁大部分田野笔记的时刻。他没有带回一个完整的部落语言样本,而是带回了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他回到了大城市,却发现自己成了那个“失语者”,无法用城市规范的语言来描述他所经历的深度。作品以一个开放式的问句结束:真正的守护,是记录,还是让其保持沉默? 文学特色: 门德斯的作品充满了人类学式的求真精神,文字充满异域的感官描写,对丛林的湿热、声音的层次进行了近乎诗意的还原。叙事节奏缓慢而沉静,旨在引导读者进入一种冥想式的阅读状态。 --- 第三部:寒冷地图上的微光——《北纬七十度的秘密:格陵兰冰盖下的记忆》 作者:艾琳·哈根(虚构) 内容提要: 《北纬七十度的秘密》是一部关于极限环境下的生存韧性与内心坚守的非虚构回忆录(以高度文学化的手法呈现)。主人公艾琳是一位冰川地质学家,她常年驻扎在格陵兰岛的科考站,记录气候变化的数据,同时也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家族秘密。 第一章:冰的哲学 艾琳对冰的描绘超越了科学范畴,她将冰川视为地球的“活历史书”。每一层雪的堆积都记录着过去的气候信息,同时也隐喻着人类记忆的沉积。在科考站的漫长极夜中,时间的概念变得模糊,外部的寒冷成为了反思内部世界的绝佳媒介。艾琳详细记录了极地科考的日常:与国际团队的协作、设备维护的艰辛,以及面对极端孤独感时的自我对话。 第二章:祖父的罗盘 在整理科考站旧物时,艾琳发现了一份祖父遗留下来的、关于二十世纪初探险的航海图。她的祖父也曾是位探险家,但在一次前往格陵兰的航行中神秘失踪。地图上用一种古老的、只有她能辨认出的符号标记了一个坐标点。艾琳决定在一次短暂的夏季考察中,偏离既定路线,前往那个坐标。 第三章:解冻的真相 最终,艾琳找到了那个标记点——那不是一个宝藏,而是一个由先驱探险家们建立的、几乎被冰雪完全吞噬的小型避难所。在避难所里,她没有找到祖父的遗骸,而是找到了一系列关于生存智慧的记录:如何用最少的资源维持生命,如何用极地的光影来判断方向,以及对“家园”最朴素的定义。真相揭示了祖父并非死于意外,而是主动选择留在了他所热爱的冰封世界,成为了一种“守望者”。艾琳明白了,她的家族的“漂流”传统,其实是对一种纯粹、不受干扰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她最终选择将自己的发现低调处理,让那个避难所继续被冰雪守护,完成了对祖父选择的尊重与理解。 文学特色: 哈根的文字干净利落,充满了地理学的精确性与诗意的想象力。她擅长利用极地环境的极端性,来烘托人物内心的细微波动。作品探讨了“科学责任”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张力,以及何为真正的“遗产”。 --- 三部作品的共同主题: 这三本书虽然背景横跨欧洲都市、南美雨林与北极冰原,但它们的核心关注点高度一致:当个体被置于一个陌生的、要求其重塑身份的宏大环境时,他们如何定义“我”与“家”的边界。 它们探讨的不是对熟悉事物的怀念,而是如何在“搁浅”中找到新的“漂流”动力,如何从文化与地理的边缘地带,重新找回与世界连接的有效方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米香
 
  台妹,曾任雜誌社記者,也翻譯過二十幾本法文書籍,包括《卡繆扎記》三卷。 
 
  熱愛健行的兩足動物,自願型漂流者,漂流至法蘭西國的法蘭西島多年,與島上住民共組家庭,仍在逐漸融入當地生活飲食和風俗文化中,有感而發,提筆誌之。這本書的插畫,是她在兩年前發現自己的這項最新興趣後的結果。
 
Alizee璦琍
 
  在台灣15年的法國媽媽,用文字與插畫跟大家分享與台灣老公和兩個孩子在台灣的日常生活(還有一點法語)
  Facebook粉絲專頁:台灣媳婦法國妞 - De Taïwan avec Amour
 
Renren
 
  曾經從事幼兒英語教學,也做過電腦採購相關工作。在學美術的法籍丈夫支持與指導下,重拾幼時的興趣──畫畫,並且在30好幾的高齡立下成為插畫家的志願。目前Renren以插畫接案為正職,兼職勤勉學習法文的學生。曾繪製多本書籍插畫與商品美術設計,以及第一本圖文書《達令的法語小樂園》。
 
  Facebook粉絲專頁:Un moment français 達令的法語時間

图书目录

★《法蘭西島漂流記》★

前言:漂流從這裡開始……
•火腿乳酪三明治
•法蘭西為什麼是一個島
•小水手納西斯

1 哈累大國民
•哈累大國民
•有拜有保庇
•早餐的甜與鹹
•你好,親親
•法國人喝涼水
•是湯?是汁?
•雞同薯講
•國慶煙火
•八月空城計

2 米氏浪漫
•追求逝去的獎品書
•「我丟了我的袋子,在一條沒有出口的巷子」
•巴黎馬戲團
•悼紅玫瑰
•在敏樂大媽家那邊
•朝聖時光
•河狸鼠
•夕陽無限好,只是看不到
•沙丘

3 塞納河狂想曲
•純咖啡
•塞納河狂想曲
•搭
•孚日廣場的等待
•瑪德蓮過道/過道之光
•芭蕾舞者和樂團指揮
•餐館老闆和英國客人
•方尖碑
•莉莉絲
•嘎咕鬼
•心靈的小販

4 猩光燦爛
•米氏幽默 
•英國甜點
•猩式邏輯 
•童話猩解 
•失竊記 
•逃票記  

5 疫起來快樂
•平等之春
•菲利普場的桃花源
•共和國大道神祕跳電事件

★《我家有個法國人》★

前言 跨國婚姻樂趣多
前言 獻給法國婆婆的回憶之書 

【Part1 跨國婚姻甘苦談】
和異國老公的相遇
•被「生不如死」給騙了!
•飄洋過海來娶妳
從相愛走入婚姻
•搭上「愛之船」來到台灣
•從傍晚吃到半夜的法國喜宴
為了彼此付出的努力
•結婚一次,擁有兩種老公
•不能忍受,就戴上耳塞吧!
法式浪漫?能吃嗎
•台灣男人的浪漫藏在小地方裡
•高麗菜與法式浪漫
老公眼中的異國太太
•台灣太太與公主病
•工程師老公與法國太太
異國婚姻的家庭甘苦談
•跟西方人結婚,就沒有婆媳問題?
•老公跟岳父岳母,愈少見愈好!

【Part2 台法家庭的日常茶飯事】
我家的台法餐桌
•小心芝麻包陷阱!
•牛角麵包與培根蛋餅
法國人真的比較時尚嗎?
•台法穿搭,只差一顆扣子啦!
•法國女人與黑洋裝
台法衛生習慣大不同?
•台灣人都不用體香膏?
•每天洗澡之必要
開車出遊在台灣
•台灣是「方便帝國」
•七十四歲考駕照的法國阿嬤
我家不同的飲食習慣
•對食物有所堅持的法國老公
•一半台灣胃、一半法國胃

【Part3 語言文化的碰撞】
台法家庭的信仰大不同
•愛拜拜的基督徒
•法國人也有小迷信
法國人真的比較難搞嗎?
•我是為抱怨而抱怨的
•抱怨有助身心健康!
法國人都有點政治狂熱?
•法國人的革命基因
•抗議是法國人的全民運動
法文跟中文哪個比較難?
•法國人喜歡糾正別人的法文?
•學「語言」,不是學「舌吻」
台灣人的工時也太長了吧!
•在法國,放假超重要!
•過勞,是因為壓力太大
法國人看台灣的在地特色
•夾腳拖是台灣特有文化?
•在山上不能講鬼故事嗎?

图书序言

  • EISBN:978626727910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图书试读



★《法蘭西島漂流記》★
 
火腿起司三明治
 
  嗨!我是米香,台灣女生。我的先生米線(音譯,別大驚小怪)是法國人,我們住在巴黎郊區的一個小鎮上。我們有一個男孩,小名叫做猩哥。
 
  法語管膚色不同的夫妻叫「混合配」,但米線老愛開玩笑地說我們是「火腿起司」。因為法國的麵包店裡有一種「混合三明治」,專指夾了火腿和起司的,別種配料夾在一起還不叫混合呢!混合三明治中黃色乾酪和巴黎白火腿,就像我們這個亞洲和歐洲的混合二人組。
 
  那時,孤家寡人的米線中午常買三明治充飢,尤其是火腿起司口味。他最常去光顧公司樓下一個中國人開的三明治小店,因為那裡賣的三明治既便宜又不難吃。中國老闆的法語不太靈光,但比手畫腳還是可以做做小生意。有陣子,小店歇業了好一段時間,等到店家再度開張時,店後面多了一個也許是和老闆同鄉的女人坐在那兒。又過了一年,女人懷裡多出了一個小嬰兒。店前頭賣三明治的男人工作得更起勁了,當男人伸手將火腿起司三明治遞給米線,並祝他胃口大開時,他的聲音聽起來和那女人小孩到來之前是如此不同。
 
  米線坐在公司旁的小公園嚼著他的午餐。三明治小店後面那位年輕的亞洲女性正俯視著嬰兒的側臉,這個畫面讓米線想起小時候媽媽在牆上掛過一本月曆,月曆上的圖片是一座日本庭園和一個穿和服的女人,細緻的五官加上一頭黑髮,有一股令他說不出的神祕和嚮往。
 
  那天晚上,米線打開電腦,在搜尋引擎上鍵入「交友網站」的關鍵字後遲疑了一下,接著他對自己說:「為什麼不呢?」便按下了輸入鍵。
 
  而世界的另外一邊,剛從法國學成歸國的我坐在台北的辦公室裡,除了工作沒有任何社交活動,正思量何不找個法語人士當筆友來維持自己的法語程度。
 
  我們就是這樣遇到的。一見如故。之後一切順理成章:遠距、很多很多電話費(對,那個時候還沒有網路電話)、兩地奔波、結婚、小孩來報到。
 
  火腿起司被夾在一起後的日常,和別種配料的家庭生活一樣,有和諧有衝突,有歡喜有悲傷。米線法國基因裡的天真浪漫和愛發牢騷,常讓我一下好氣又好笑,而我那台式味蕾製作出的美食也常令米線無法下嚥。法國社會有許多我無法理解或認同之處,但亦在不知不覺中逐漸被這個第二家鄉馴養。就像猩哥八歲時曾有人問他是不是「半個法國人,半個台灣人」,他回答 :「我是一個台灣人和一個法國人,我是兩種人!」並反問:「沒有人規定我們只能是一種人吧?」。
這句話一直令我心有戚戚焉。
 
  現在,猩哥已經長大到會提出各式各樣的人生大哉問了,這天的早餐桌上,他問巴巴:「你這輩子做過最好的一個決定是什麼?」
 
  米線說:「按下那個輸入鍵。」
 
★《我家有個法國人》★
 
被「生不如死」給騙了!
 
  Bonjour,你好!我是Alizée,中文名字叫「璦琍」。
 
  很多法國朋友也用這個中文名字來稱呼我,因為取了中文名字之後,我馬上在當時還很紅的msn 上迫不及待地掛上了這個名字。新的環境、新的名字,無敵新鮮,我想要讓全世界知道!
 
  你問我,為什麼我來台灣呢?因為……因為很多巧合吧!
 
  當年十九歲念英文系的我,有天在圖書館隨便翻書,看到中文教學書便帶了回家,也因為這樣,我決定開始學中文。大二的時候,我認識了從台灣來的交換學生,被他們洗腦說台灣有多好、多好,推薦我明年交換時可以去那邊看看!
 
  當時我有機會在大三那年去西安,或是台灣的國立中央大學當一年交換學生。但到了要做決定時,我其實根本不知道台灣在哪裡。我跟我爸打開一張世界地圖,想看看台灣的位置。哇!好小、好可愛!去那邊好像比較好,一年應該可以把整個台灣逛完(到底是去讀書?還是去當觀光客?),還傻傻的跟家人說:「你們放心,一年很快,我很快就回家!」結果直到現在十七年過去了,還沒逛完整個台灣,不過我每年也都會回法國過一個月,直到二○一九年才中斷。
 
  最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離開法國的時候,傻傻的我覺得自己只愛藍眼珠的男生,黑眼珠的男生不是我的菜。我以後生的小孩一定跟我們全家一樣,眼睛是藍的或綠的、頭髮是金色的,所以我不可能在台灣待很久,因為遇不到愛!
 
  對不起,我不是歧視,只是當時我真的很傻!很傻!很傻!是一個在鄉下長大,又天真又笨的少女。還好,當時不知道哪裡來的勇氣,讓我來到在世界另一邊的台灣,打開了我的眼界!我不但愛上了台灣這塊土地,在台灣待了三、四年後,就被一個朋友的朋友,有著黑色眼珠、嘴巴當時很甜的一個台灣男人給騙走了。
 
  這也只能怪我自己,誰叫我認識他幾週後,就找他協助寫中文功課的我。我在聊天軟體丟給他一句:「你能想像沒有我的日子嗎?」
 
  我只不過想測試他,看他會給出怎樣的回答而已,沒想到他竟然這樣回答:
  「生不如死!」
 
  可以說,他就是這樣通過我的測試了吧!其實,我當時看不懂這句話的意思,對我來說太深奧了,還自己去估狗。反正,我這麼簡單就上當了。
 
  身為一個在台灣的外國女生,其實我一開始就有自覺,跟一個台灣男生在一起好像很「特別」—「特別奇怪」。十幾年前,這樣的組合在路上真的比較少見。我注意到不少從外國來的男生會跟台灣女生在一起,感覺這是一件常見的事,沒什麼好說的。其實從國外來的人比較多是男生,也是有原因的。有一些研究說,男人比較敢自己去很遠的地方,不會覺得不安全,也比較不會擔心未來、結婚生小孩等。上述這些問題,通常因為社會因素和生理因素,對女人來說更加困擾。不過現在事情正在改變,台灣街頭的西方女人多了很多,台灣男人的機會也愈來愈多。
 
  所以,當時雖然西方男人跟台灣女生在一起滿常見的,但很快也會聽到一些不好聽的閒話。就像Renren說的「外國人都是來台灣約砲」,或者說「來台灣的外國男人都是魯蛇,在自己國家沒有前途,所以來台灣找簡單能賺很多錢的工作,也來找很easy 的台灣女生」這類貶低的話。嘴巴怎麼那麼毒?實在是很難不聽到「嫉妒」的聲音呢。
 
  相反地,沒有人會說我老公很「easy」,我也沒有聽到過西方女生都是魯蛇之類的酸言酸語。有一次發生了讓我印象深刻的事,我跟我老公在泡溫泉時,突然有一位中年台灣男士對我老公說:「能把到西方女生,好厲害啊!」他以為我聽不懂,但我其實覺得很沒有禮貌。其實這種話我聽過很多次,感覺西方女人比台灣女人好,是把自己人當作什麼?好玩的是,大家也都會以為我們是在國外認識,然後我「嫁來台灣」。就好像不可能是為了自己喜歡台灣而來的!台灣人真的太小看台灣的美麗呢!
 
  其實我跟你說,我老公根本不是厲害把到一個外國女生啦。他很倒霉好嗎?因為我根本是來自國外的魯蛇啊!買房子的是他,不可能是我(好啦,這不是魯蛇的定義吧)!
 
  反正,不管怎麼樣或別人怎麼說,我們一起走了一段路、度過很多的點點滴滴,決定來一場台法婚姻,生了兩個台法孩子。現在,每天都有很多語言或文化方面的衝突,也發生了許多讓全家大小一同大笑、互相生氣的小故事,可以分享給大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那种需要静下心来、在独处的时刻细细品味的“慢阅读”。它不是那种能让你在通勤路上快速消化的娱乐读物,而是需要你全神贯注,甚至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句子结构和意象的文本。作者似乎对“时间”这个概念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在书中,时间既是线性的流逝,也是循环往复的停滞,这种对时间维度的多重处理,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的内涵。我特别欣赏其在叙事中保持的那份冷静与距离感,这种克制反而让情感的爆发点更具冲击力,如同平静水面下翻涌的暗流。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展现了深厚文学功底和独特人生体悟的佳作,强烈推荐给追求精神深度阅读的同好们。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初读时可能会被其略显疏离的叙述方式略微挑战,但一旦你适应了那种独特的节奏和韵律,便会发现其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作者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够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片段,提炼出某种永恒的普遍意义。我喜欢它那种不急不慢的叙事节奏,它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对话背后的潜台词。书中对于“异乡感”的描绘尤其到位,那种身处他乡却又心系故土的纠结,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让我这个即使没有亲身经历过类似漂泊的人,也能深刻体会到那种微妙的疏离感。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更像是一个开放性的邀请,邀请读者进入作者构建的精神世界中,进行一场诚实的自我对话,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书写风格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魔力,它不是那种情节跌宕起伏到让你喘不过气的类型,而是以一种近乎诗意的散文笔调,缓缓地渗透进读者的意识深处。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人性的幽微之处和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与残忍。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高度,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精准地击中了情感的靶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宏大主题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内敛,没有过多的说教,而是通过细腻的细节描摹,让读者自己去体悟其中的哲理。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感官都被重新激活了,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也变得更加敏锐和多维,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文学作品,其深度远超初次阅读时所能触及的表面。

评分

说实话,我很少遇到能让我产生如此强烈共鸣的作品,这本书在某些处理人际关系和情感羁绊的篇章上,简直是神来之笔。作者对于“连接”与“断裂”的探讨异常深刻,那些关于爱、失去与重塑的描绘,既残酷又充满希望,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洞察力。更令人称道的是,书中对特定文化背景的呈现,不是僵硬的符号堆砌,而是融入了鲜活的生命体验中,使得整个故事背景立体而可信。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层新的迷雾,发现作者在不经意间埋下的伏笔或隐喻,这种智力上的满足感是阅读高品质文学时特有的享受。它成功地在个人史诗与时代背景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使得故事既有个人的温度,又不失宏大的格局。

评分

这套书真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最独特的一部作品,它的叙事方式和情感表达都充满了出人意料的张力。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层次感,尤其在描绘人物内心世界的挣扎与转变时,那种刻画入木三分,让人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我常常在想,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才能塑造出如此复杂而真实的个体?书中对环境和氛围的营造也极为出色,仿佛每一个场景都配上了特定的气味和光线,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种漂泊不定和寻找归属的矛盾心理。特别是那些关于选择与代价的探讨,引人深思,让人忍不住对照自己的生活去反思那些未曾言明的遗憾与妥协。这本书的结构处理也颇为精妙,叙事线索看似松散,实则暗藏着一条清晰的情感脉络,引导着读者一步步走向最终的释然或唏嘘,整个阅读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度的心灵漫游,收获颇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