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預演(二版):切斷情緒成癮神經鏈結,四週改變慣性腦迴路,換一個新未來 (電子書)

未來預演(二版):切斷情緒成癮神經鏈結,四週改變慣性腦迴路,換一個新未來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喬‧迪斯本札
图书标签:
  • 情绪管理
  • 情绪成瘾
  • 神经科学
  • 大脑重塑
  • 习惯改变
  • 心理健康
  • 自我提升
  • 未来规划
  • 行为改变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心靈科學先驅喬・迪斯本札醫師代表作
結合最新腦神經科學和古老靜坐智慧,打開潛意識與意識的大門,
勇敢改寫大腦慣性迴路,成為不敢想的自己
四週X七大靜坐步驟教你練習幸福
★Amazon萬人點讚★

  當意念與情緒合一時,潛意識才會真正有動能發送訊息到量子力場,
  讓你的意念成為真實的生命經驗。
  大腦不再是過去的紀錄器,而是未來的地圖──你已經活在你想要的未來之中

  讓喬・迪斯本札醫師教你
  重新設定大腦迴路,修剪舊自我的突觸連結,消除內外差距
  只要二十八天,就能讓身體漸漸熟悉新的大腦迴路,養成你的第二天性,塑造全新的自我

  ◎為何舊習慣無法改變?
  我們日常的感受和情緒都是經驗的產物,情緒積累的結果就是每次碰到一樣的事都產生同樣的情緒,甚至每次回想都會活化且強化同一組腦迴路。身體比意識更善於記憶,這時你的身體代替了你的心,而這就是所謂的習慣。

  要改變習慣,就要切斷身體操縱一切的迴路。

  要打破自我的舊習慣,你的思考必需凌駕你的生活環境,必須超越記憶在身體裡的感受,並以一個新的時間線來生活。

  ◎單單正面思考為什麼沒有用?
  長久以來,身體已經習慣與罪惡感、內疚、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為伍,成為潛意識中內建的程式,而當你的意識想要改變,身體卻會持續發送訊號給大腦,讓你產生熟悉的負面情緒,拒絕被改變。

  這也是為什麼單純的正面思考無法帶來改變,你的心想要正面思考,但你的身體卻充滿負面感受,只要身和心持續對抗,改變就無法發生。

  ◎關掉求生模式
  現代人大多都活在壓力中,也就是求生模式。身體、環境、時間三巨頭,逼迫我們不斷對外再做出反應,擔心健康問題(身體)、付不出房貸(環境)或時間期限的緊迫,導致「求生」上癮。

  而我們大部分的想法和感受都被身體、環境、時間這三個要素主導,於是我們依賴外在條件來定義自己的身份,讓過去的一切定義了我們的未來。

  唯有活得不像自己,才能創造不可預期的未來。

  ◎摧毀大腦記憶裡舊的自我,解除潛意識的抵抗,讓改變自動發生
  如果你想變得快樂,就要先停止去想那些會讓你不快樂的想法;
  如果你渴望變得有錢,你要下定決心,停止做那些會讓你變窮的事情;
  如果你想變得健康,你必須停止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這些例子都在告訴你,無論你要改變什麼,首先都必須下決心停止做舊的自己,直到你能騰出空間給新的人格(包括想法、行動和實踐)。

  ◎靜坐改變大腦的原理
  1.變得更熟悉自己:靜坐藉著閉上眼睛,消除外界的刺激,讓身體處於靜止狀態,你就能夠專注地覺察到自己正在想什麼,以及有什麼感覺。一旦你能意識到身心的無意識狀態,並對自己無意識的自動程式變得「熟悉」,你便從「成為自己」轉變到「觀察自己」,開始了拆除舊自我的過程。

  2.耕耘自我:靜坐的「正念專注」,能讓你耕耘出一個新的自我,只要你主動並有意識地思考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這個沉思的過程會建立新的神經網絡,神經元會開始發射,並以新的序列、模式和組合方式連接,在心靈花園中播下新思想、行為和情緒的種子。你將越來越熟悉你的新慣性,直到它成為你的第二天性,開創出新的現實。

  3.從無意識變得有意識:當我們變得有意識和覺察,熟悉且願意去採取必要的行動,來消除不想要的特質,耕耘一個想要的新自我,內外的不一致便會消失,改變,就這樣自然發生了。

名人推薦

  Phyllis(零雜物作者)
  李欣頻(作家)
  吳若權(作家、顧問、廣播節目主持人)
  周介偉(「光中心」創辦人)
  張德芬(身心靈作家)
  賴佩霞(魅麗雜誌發行人/身心靈老師/作家)──強力推薦

各界大師盛譽

  喬.迪斯本札醫生這本重新連接你心靈和情緒迴路的指南,有趣且易懂,並傳達一個簡單有力的訊息:你今天所想的一切,決定了你明天的人生。──琳恩.麥塔嘉(Lynne McTaggart),暢銷書《療癒場》(The Field)、《念力的祕密》(The Intention Experiment)作者

  本書是先進科學和現實生活應用的強大結合,交織成日常生活的完美配方。……
  科學知識的層次結構告訴我們,當新發現改變了我們對原子的了解,我們對自己和腦的認識也必須改變。透過這本書簡明扼要的十四個章節,喬.迪斯本札醫生運用人生歷練,來描述我們使用大腦方法的微妙改變,在我們的身體、生活和人際關係上,如何成為確切改變我們人生的量子關鍵。這本經過仔細研究、可靠與實用的手冊,讓你會想要在個人練習時隨時擺在手邊參考。在書中,迪斯本札醫生採取了容易使用並按部就班的技術,讓每個人都有機會以自己的量子場試驗,找出對自己效果最好的方式……從找出哪些想法讓我們深陷舊信念的有效練習,到讓我們突破自我設限的簡單實踐,本書是成為人生勝利組的指南,多希望能在我們念小學一年級時就拿到了。如果你一直都明白,你該學到的知識不是幾堂生物課能給你的,卻對科學的專業術語望而生畏,那麼這就是你一直在等待的完美作品!」──桂格.布萊登(Gregg Braden),暢銷書《無量之網》(The Divine Matrix)與《深埋的真相》(Deep Truth)作者

  喬.迪斯本札醫生透過本書帶給你力量,讓你放下負面信念,擁抱正面思維。這本充滿智慧、內容充實且實用的書,將幫你成為最好、最自由的自我。這樣一來,就會如迪斯本札醫生所說的,你就可以「走向你自己決定的命運」。──茱迪斯.歐洛芙(Judith Orloff)醫生,《讓情緒自由》(Emotional Freedom)作者
 
  在本書中,喬.迪斯本札醫生以充分的科學基礎,探討了充滿能量的現實層面,並提供讀者必要的工具,讓他們能夠在生活中做出重要的正面改變。任何讀過這本書並應用這些步驟的人,將從他們的努力中獲益良多。這本書用任何人都能了解的簡單語言,說明最先進的內容,並提供人性化的指導方針,達成由內而外的持續改變。──羅林.麥克雷提(Rollin McCraty)博士,心數研究中心研究總監

  身為一個多年來想過很多這類問題的半退休心理學家,我不得不承認,本書可能會改變長期存在心理學領域的一些信念。迪斯本札醫生的結論有充分的神經科學背景,挑戰著我們對自己是誰的想法,以及我們的想法成為現實的可能性。這是出色且令人振奮的一本書。」──臨床心理學家艾倫.博特金(Allan Botkin),《死後的引導溝通》(Induced After-Death Communication)作者
 
  在個人成長上,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一個具有成效的回饋圈已經在神經科學的最新發現與靜坐的古老實踐之間成型。喬.迪斯本札醫生的新書,以「硬科學」專業且清楚地解釋了我們的頭腦和身體是如何運作的。然後,他將這些理論應用在個人根本改造的四週計畫中,展示如何透過有組織的靜坐課程,有意識地重新連接我們的神經網絡,產生創造力和真正的快樂。──道森.丘奇(Dawson Church)博士,暢銷書《基因中的精靈》(The Genie in Your Genes)作者
 
  喬.迪斯本札醫生帶給我們一本如何成為神聖創造者的手冊!他使腦科學變得更具實用性;他告訴我們要如何擺脫情緒,來創造幸福、健康、富足的人生,以及如何讓我們夢想的世界最終成真。我等這本書已經等很久了!──阿貝托.維洛多(Alberto Villoldo),《啟動你的腦》(Power Up Your Brain)與《薩滿、治療師與聖人》(Shaman, Healer, Sage)作者
《重塑思緒:解鎖潛能,迎向新生》 作者:[虛構作者名] 出版日期:[虛構日期] 書籍簡介: 我們時常在無意識的慣性思維與情緒反應中打轉,彷彿被看不見的鎖鏈束縛,難以跨越既有的生活模式。本書《重塑思緒:解鎖潛能,迎向新生》旨在提供一套系統化、實用性極強的方法論,引導讀者深入探索自我心智運作的底層邏輯,並提供具體的工具與練習,以期從根本上調整思維習慣,重繪人生的藍圖。 這本書的核心觀點在於,我們的「慣性迴路」——那些自動觸發的情緒反應、固有的信念系統與重複的行為模式——決定了我們對世界的感知與應對方式。若不主動介入並重塑這些迴路,我們便容易陷入周而復始的困境,無法真正實現個人成長與轉變。 本書結構嚴謹,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引領讀者完成一場深刻的內在探索與實踐之旅。 --- 第一部:洞察現狀——剖析慣性思維的結構 在這一部分,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冷靜且客觀地觀察我們當下的心智狀態。許多人對於自己的情緒反應和思維起點缺乏清晰的認識,往往被「自動駕駛」模式推著走。 1. 識別你的「預設程式」: 我們將探討大腦如何建立自動化的神經通路,這些通路在過去的經驗基礎上形成,目的在於節省認知資源。然而,過時或不適應當前環境的預設程式,就成了阻礙進步的隱形障礙。我們會提供一系列自我審視的問卷與情境分析,幫助讀者精確定位那些在壓力下、在關係中或在決策時會自動啟動的負面或限制性思維模式。 2. 情緒的「觸發點」與「反應鏈」: 情緒從何而來?本書將詳細解析情緒的生理基礎與認知解讀過程。重點在於區分「事件」、「認知解讀」與「情緒反應」三者之間的關聯。我們將引導讀者繪製自己的情緒反應鏈條,找出那些看似微小卻足以引發連鎖反應的「情緒觸發點」。了解觸發點,是切斷不良反應的第一步。 3. 語言的力量:內在敘事的建構: 我們如何對自己說話,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本部分將深入分析內在獨白(Inner Monologue)的影響力。讀者將學習如何識別那些自我貶低、自我設限的語言模式,並理解這些語言如何不斷地強化既有的思維迴路,使轉變顯得遙不可及。我們強調,改變思維的起點,是改變用來描述現實的詞彙。 --- 第二部:解構與重塑——建立新的神經連接 一旦我們清晰地看見了慣性思維的樣貌,接下來的挑戰便是如何有效地「解構」舊有的路徑,並「重塑」更具支持性的神經網絡。這需要策略性的練習與持之以恆的專注。 1. 認知脫鉤技術(Cognitive Decoupling): 我們不需要「對抗」負面思緒,而是要學會「觀察」它。本書將介紹幾種行之有效的認知脫鉤練習,例如將思緒視為天空中的雲朵,或將其標籤化,從而與思緒產生的強烈情緒張力中抽離出來。這種「距離感」的建立,是停止被情緒綁架的關鍵技術。 2. 重新編碼信念系統: 信念是思維迴路的燃料。本書提供了「信念轉化矩陣」,幫助讀者系統性地挑戰那些根深蒂固卻缺乏事實依據的負面信念。我們將利用正向心理學與積極自我對話的原則,逐步將「我不能」替換為「我可以嘗試」,並通過具體的行動驗證新信念的有效性。這不是簡單的自我催眠,而是基於行動後的理性重構。 3. 行為實驗與迴路中斷: 思維與行為是互相強化的。要改變思維,必須從改變行為開始。本部分著重於設計「微小、可控的行為實驗」,故意打破舊有的行為慣性。例如,在感到焦慮時,不立即逃避,而是主動採取一個不同的、略帶挑戰性的行動。每一次成功的中斷,都在大腦中開闢一條新的、更具建設性的神經通路。 --- 第三部:整合與深化——邁向穩定的心智模式 真正的轉變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將新學到的技能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個面向,使其成為新的「預設模式」。 1. 專注力的錨定訓練: 在訊息爆炸的時代,心智的漂移極易導致我們滑回舊有迴路。本書提供了一系列關於「專注力管理」的實用練習,這些練習旨在提升讀者在日常情境中覺察與保持正向意圖的能力。當我們能有效控制注意力,我們就能選擇性地滋養新的思維模式。 2. 建立「應對危機」的備用方案: 我們無法預測生活中的所有挑戰,但可以為自己準備好「當舊有模式試圖回歸時」的應對腳本。本書指導讀者預先設定好在高度壓力下的「錨點儀式」——一套能迅速將心智拉回正軌的簡短、高效的技術組合,確保在面對逆境時,不會完全崩潰並重蹈覆轍。 3. 擁抱持續迭代的自我: 成長是一個持續迭代的過程,而非終點。最後,本書鼓勵讀者將自我視為一個持續優化的系統,定期進行「心智審核」,評估哪些新習慣已經穩固,哪些區域仍需要進一步的關注與調整。這是一種主動參與自我塑造的成熟心態。 --- 總結: 《重塑思緒:解鎖潛能,迎向新生》不是一本提供快速解決方案的指南,而是一份關於心智工程學的實用手冊。它要求讀者投入時間、精力和誠實的自我檢視。通過系統地理解、解構並重建我們內在的思維迴路,讀者將能夠從被動的情緒反應者,轉變為主動的、有意識的生命設計師,從而為自己創造出更廣闊、更自主的未來。這是一場關於認知自由的深刻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喬・迪斯本札醫師(Joe Dispenza, DC)


  曾就讀於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主修生物化學。他也擁有神經科學專業的學士學位,並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喬治亞州亞特蘭大的生活大學(Life University),獲得脊骨神經醫學博士學位。

  迪斯本札醫生的博士後研究,聚焦在神經內科、神經科學、腦功能和腦化學、細胞生物學、記憶形成,以及衰老與長壽等領域。他是美國Who’s Who的受邀會員,全國脊骨神經醫學考官委員會的榮譽會員,生活大學卓越醫病關係臨床能力表揚獎的得主,以及國際脊骨神經醫學榮譽協會Pi Tau Delta的會員。

  過去十二年間,迪斯本札醫師踏遍六大洲,在二十四國授過課,幫助了許多人了解如何通過科學已證明的神經生理學原理,來重新規畫自己的想法。他的第一本書《進化你的腦:改變心智的科學》(Evolve Your Brain: The Science of Changing Your Mind)探討了「改變的生物學」,將思想和意識的主題,與腦、心智和身體連結起來。換句話說,當我們真正改變我們的心智,在腦中就會有改變的實體證據。

  迪斯本札醫師是獲獎影片《當心靈遇上科學》(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裡出現的科學家之一,也在本片的導演剪輯版以及加長量子版DVD《兔子洞裡到底是什麼》(What the BLEEP Down the Rabbit Hole)中現身;他也在紀實電視劇《人與幻覺狀態》(The People vs The State of Illusion)中客串。另外,他也是《探索!》(Explore!)雜誌的編輯顧問。

  官網:www.drjoedispenza.com.

譯者簡介

謝宜暉


  史丹佛大學電機暨工管雙碩士,曾任職科技業,為了追求想要的生活,打破做自己的習慣,離開舒適圈。目前兼職中/英、英/中翻譯。

图书目录

●第1部 認識科學上的你

第1章 從原子到量子,從物質到能量

一旦你的思想和感受一致,就會像同調波一樣產生強大的作用力。當你懷抱著清晰的目標、專注的想法,並投注強烈的熱情,你正在傳送的是一個強大的電磁信號,引領你走向你所想要的那個潛在實相。

第2章 境由心造,你必須克服的內外在環境
由於經常跟外在世界的各種刺激互動,而活化各種不同的大腦迴路。這種類似自動回應的結果,會讓我們開始用習慣的方式思考和反應。因為外在環境引導我們這麼思考,而腦中熟悉的神經細胞網絡將會啟動相對應的過往經驗。

第3章 擺脫身體為主的存在模式
我們可能有意識地想要快樂、健康和自由,但多年的受苦經驗,以及一再循環的傷痛和遺憾所產生的化學物質,已經下意識地調節身體成為一種慣性狀態。於是我們無意識地倚賴習慣生活,不再意識到我們的所思所為所感。

第4章 擺脫過去,活在一個不可預期的未來
我們帶著這個身體活了數十年後,身體記住了我們的好惡、感受、行為及反應。事實上,我們的身體已經在潛意識中被設定了如何生活,於是你才會每天心不在焉地過日子。

第5章 活得越像自己,越缺乏創造力
我們都是「某人」,別人眼中定義的你,跟你熟悉的自己,都在反覆過著制式的生活,但那些都不是真正的自我。因為我們不僅是實體的存在,還是一種自由的能量形式,而當你受困在身份認同的圈囿中,你就會認命地順服現實。

●第2部 你的大腦與靜坐

第6章 我們都有三個腦:思考、實踐與存在

要打造一個全新的自己,你需要養成一些新習慣,有意識地控制那些已經成為無意識的自動反應。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創造一種思考、實踐與存在的新方式。幸運的是,我們的腦神經具有強大的可塑性,我們同時有三個腦在工作。

第7章 我是誰?假面與真我
我們表現在外的樣子,是我們投射到世界的假面。這個我,是為了塑造出自己的特定形象,並呈現給別人看、想要別人如何看待我們的一個偽裝。而那個被隱藏起來的自我,知道我們真正的感受,會在我們不那麼忙著「生活」時跑出來。

第8章 靜坐,幫那個老舊的自己解套
想要更健康,就必須停止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擺脫貧窮、病痛、厄運,就要停止做那些會讓你變成這樣的事情。只有當你決定停止做那個熟悉的自己,你才能騰出空間幫自己填進新個性。要做到這些,有個簡便的方法:靜坐。

●第3部 邁向你的新命運

第9章 進入靜坐前的準備工夫

一個不受干擾的環境、一段安靜自主的時間,還要一顆能夠跨越常態思考、沉澱安靜的心,以及一個能夠受你掌控馴服的身體。這些都是幫你快速進入靜坐狀態的前置作業。

第10章 打開通往創造狀態的大門
進入靜坐的幾個引導技術,幫你進入一個感官/感覺模式,從分析性的β狀態,轉移到α的感官狀態。

第11章 修剪舊習慣,面對它,觀察它,處理它
你想改變的是你自己的哪個部分,好讓你能在現實中逃開不必要的傷痛和苦難?比如放下你熟悉的個性,或改變你制式化的思考模式,或修整你常規性的生活方式……只要找到源頭坦誠面對,就能改寫既定的命運。

第12章 摧毀舊自我的記憶
當你能夠停止下意識的情緒反應,就選擇了將自己從舊自我中拯救出來,不再以局限的方式思考和行動。當你能夠有意識地控制那些可能受到環境刺激而活化的記憶或聯想,你就能阻止相同的情境一再重現。

第13章 為你的新未來創造新的心靈
現在的你已經淘汰了舊自我的許多層面,體會了如何有意識地去思考、行事及感受。清空老舊迴路的大腦,建置了許多新迴路,這樣一個重新開機的大腦會為你帶來一個全新的心靈新視界。

第14章 迎接一個嶄新的人生
開始學習「透明」地生活,讓你的生活和心靈同步,你所表現出來的樣子就是真正的你。從現在起,你就是你的人生,而你的人生就是你的反射。因為當你的人生自我重組後,外在環境就會是你心靈活動的物質化體現。

致謝
作者簡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94597
  • EISBN:9786269742301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8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為自己打造一個最適化的大腦


  你的腦參與你所做的一切,包括怎麼想、怎麼做、怎麼感受,以及如何與他人相處。這個器官負責你的個性、特質、智力,以及你做出的每個決定。二十多年來,我看過全世界成千上萬個病患的腦部影像,從中我非常清楚地了解到,當腦正常運作時,你就是正常的;而當腦陷入困境,你的人生也極可能遇到麻煩。

  擁有健康的腦,你會更幸福、更健康、更富裕、更聰明,也會做出較好的決定,幫助你更成功且更長壽。當腦不健康(不論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比如頭部受傷或過去的情感創傷),整個人就會變得悲觀、窮頓、不明智,也容易一事無成。

  我們很容易理解創傷何以會傷害腦部,但研究顯示,我們的負面想法和過去經驗所產生的不良程式(programming)也會影響腦。

  舉例來說,從小我和哥哥一起長大,他總是企圖左右我。持續的緊張和恐懼感,導致我的高度焦慮、焦慮的思維模式,並總是保持防備狀態,覺得不知道什麼時候壞事就會發生。這種恐懼,造成我腦部的恐懼中樞長期過度活躍,直到長大後我才能克服它。

  在這本書中,我的同事喬.迪斯本札醫生將引導你如何把頭腦的軟硬體最適化,來幫你達到一個全新的心理狀態。他的這本新書奠基於扎實的科學基礎,而他本著良善和智慧持續發聲,如同他在獲獎影片《當心靈遇上科學》(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與他的第一本書《進化你的腦》(Evolve Your Brain)所做的一樣。

  雖然我覺得人腦就像電腦,都具有硬體和軟體,但大腦的硬體(實際的生理功能)卻不能自外於軟體,或者與貫穿整個生命的常態程式及重塑作用區隔開來。事實上,雙方都會對彼此影響甚鉅。

  人生難以避免會留下某些創傷,而我們都會跟創傷造成的疤痕日復一日共處。這些負面經驗已經成為大腦結構的一部分,只要能清除將會產生驚人的療癒效果。當然,養成維護頭腦健康的習慣,比如適當的飲食、運動,以及攝取對腦部有益的營養成分,都是讓頭腦正常運作不可或缺的因素。除此之外,你每分每秒的想法對腦也有強大的治療效果,或損害。同樣的道理,過去的經驗也可能成為腦的桎梏。

  我們在亞曼診所(Amen Clinics)的研究稱為「腦部 SPECT 顯影」(brain SPECT imaging)。SPECT(單光子放射電腦斷層掃描)是核子醫學(nuclear-medicine)的一個研究,著眼於血流狀況與活動模式。它與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s)或核磁共振(MRI)不同,後兩者研究的是腦解剖學,而 SPECT 則著眼於腦如何運作。我們的 SPECT 研究,至今已有超過七萬個掃描影像,教導我們非常多關於大腦的重要人生課題,例如:

  ‧腦創傷能毀掉人生;
  ‧酒精對健康有害,在 SPECT 掃描中經常顯示出重大的損害;
  ‧許多人經常服用的藥物,如某些常見的抗焦慮藥物,對大腦不利;
  ‧一些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實際上早在出現症狀的數十年前就已經潛伏在腦中了。

  SPECT 掃描也告訴我們,身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需要對大腦有更多的愛與尊重;還有,讓孩子玩身體互相碰撞的運動(如足球和曲棍球)不是明智之舉。

  其中,我學到最振奮人心的一課是,規律地執行維護腦部健康的生活習慣,例如調整負面信念,或進行如同本書作者迪斯本札醫生所提出的靜坐,確實可以改變頭腦和人生。

  在我們發表的一系列研究報告中,靜坐(如迪斯本札醫生所建議的方式)會推動血液流到前額葉皮質,那是人腦思考功能最強的部位。經過八週的每日靜坐後,前額葉皮質在休息狀態時會更強大,而我們的研究對象的記憶力更好了。有許多方法都能治療和優化頭腦。

  我希望,你也可以像我一樣,發展出「腦羨慕」(brain envy)的強大動機與渴望,讓頭腦更健康,運轉得更好。我們所做的腦影像研究改變了我人生中的一切。一九九一年,在我開始研究 SPECT 掃描影像後不久,我決定來看看自己的腦,那年我三十七歲。當我看到有中毒徵兆且凹凸不平的顯像時,我知道我的腦並不健康。我很少喝酒、從不抽菸,也不使用非法藥物,那麼為何我的腦看起來那麼糟糕呢?在真正理解腦健康前,我有很多損害腦部的壞習慣。我吃很多速食,灌健怡汽水就像它是我最好的朋友一樣,晚上常常只睡四、五個小時,還帶著從未被檢測到的過往傷害生活著。我不運動,長期處於壓力狀態,還超重了三十磅。無知正在傷害著我,而且不只一點點。

  最近一次的掃描,我的大腦看起來健康多了,而且還比二十年前年輕很多。我的腦確實逆齡生長了—如果你能下定決心好好照顧它的話,你的腦也能有如此改變。對比原先的掃描,我想要我的腦更好;而這本書將會幫你做得更好。

  好好享受閱讀此書的樂趣吧,就像我一樣。
 
丹尼爾.亞曼(Daniel G. Amen)《一生都受用的大腦救命手冊》
(Change Your Brain, Change Your Life)作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有现代感,那种简洁的线条和略带神秘感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通常对这类聚焦于个人成长的书籍持谨慎态度,但这次我被它所传达的那种“掌控自己”的能量感所吸引。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里面的排版清晰,章节划分逻辑性很强,阅读起来非常流畅。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光是前几章的导论部分,就已经让我对如何审视自己的日常行为模式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抽象的心理学概念,用非常贴近生活的语言和例子描绘出来,让我感觉这不是在听一篇枯燥的讲座,而是在进行一场与内心深处的深度对话。尤其是在讨论习惯形成的初始阶段,那几个关键的认知偏差的剖析,简直是醍醐灌顶,让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过去几次失败的尝试。我期待后续章节能提供更具体的工具和实践路径,毕竟,理论的完美总需要实战的检验。这本书给我的初步印象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告诉你该怎么做”的书,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勇敢地去探索自己思维的深层结构,并从根本上重塑自我认知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电子版的加载速度都非常棒,这虽然是细节,但对于沉浸式阅读体验来说至关重要。我个人对内容的要求更高,我期待的是那种能够挑战现有认知,甚至让我感到一丝“不适”的深刻见解。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出色。它不只是在谈论“积极思考”,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潜意识层面驱动我们做出重复性、非建设性选择的底层机制。我喜欢它那种毫不留情的剖析,它迫使我直面自己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的停滞不前提供“合理化”借口。这种直击要害的写作风格,让我感觉读的不是一本商业出版物,而是一份为我量身定制的心理档案分析报告。特别是关于“情绪反馈回路”的论述,我感到自己过去对很多问题的理解都过于片面了。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开始思考,那些看似是外部环境造成的困境,实际上有多少成分是我们自己无意识地在“维护”的系统?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最初的预期,它正在引导我进行一场真正的内部工程改造。

评分

自从开始阅读这本书,我周围的许多事物似乎都变了色。这种变化并非指外部环境,而是指我对这些事物的解读方式。以前那些让我心烦意乱的小插曲,现在看来,更像是一次次对我新建立的观察机制的压力测试。这本书构建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元认知框架,它让你从“参与者”暂时抽离出来,变成一个“观察者”和“系统架构师”。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章节结尾设置的那种引导性提问,它们不是简单的复述,而是将你推向一个需要自我辩论和审视的深水区。这种互动性让电子书的阅读体验也提升了一个档次,因为你随时可以停下来,在文档旁边记录下自己的“ Aha! ”时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成熟、富有洞察力,它没有使用太多流行词汇来哗众取宠,而是专注于描述那些持久的、关于人类心智运作的底层逻辑。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解决当前困境的书,它更像是一份可以反复查阅的个人心智操作系统升级手册,值得我未来多次回访,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带着一丝怀疑的,因为市面上关于“自我重塑”的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停留在口号式的鼓励上,读完后除了自我感觉良好几分钟,实际生活毫无改变。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采用那种居高临下的“导师”姿态,而是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陪着你在迷雾中摸索前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打破旧有循环”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的洞察力。那种对人类在面对变化时产生的本能抗拒和自我设限的描绘,简直是精准到了令人心惊的地步。我感觉作者是真正理解了“改变的阻力”到底来源于何处。书中的一些术语虽然专业,但都被作者巧妙地融入了日常场景的案例中,使得那些复杂的理论瞬间变得触手可及。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回味某个段落,因为它触及了我一直以来试图回避但又深知必须面对的那些心理盲点。目前看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框架,让人能够系统性地解构那些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自我激励上。

评分

我平时阅读速度很快,但读这本书时,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放慢节奏。这并不是因为它写得晦涩难懂,恰恰相反,是因为它蕴含的信息密度太大了。每一个小标题下面似乎都压缩了一个完整的思维实验或者一个需要反复咀嚼的观点。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把“改变”这个过程浪漫化。它坦诚地指出了重建神经连接的痛苦、反复试验的挫败感,以及必然会经历的“旧我”的反扑。这种脚踏实地的描述,反而给了我极大的安全感——原来我的挣扎是正常的,是这个系统重构过程的一部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科学依据时那种严谨又不失温度的笔法。它让你相信,你正在遵循的不是某种玄学,而是基于对人脑工作原理的深刻理解而制定的行动方案。目前我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开始尝试书中所建议的某些微小调整,虽然成果尚不显著,但那种“我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的清晰感,已经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能量提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