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10分鐘:思辨世代我啟動 (電子書)

晨讀10分鐘:思辨世代我啟動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淇華
图书标签:
  • 晨读
  • 思辨
  • 自我提升
  • 时间管理
  • 阅读技巧
  • 电子书
  • 学习方法
  • 个人成长
  • 思维训练
  • 效率提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內含題本,電子書恕無法列印與下載後使用


#思辨力是過濾資訊氾濫社群喧譁的唯一對策
#思辨力是應對AI挑戰人腦智慧的最佳解方
#思辨力是未來公民必備的關鍵素養

啟動思辨,就從現在開始!
跟著跨域素養專家&師鐸獎與多項文學獎得主蔡淇華,
從20篇結合生活實例與時事的關鍵議題
學習善用邏輯、破除成見,運用知識過濾系統,啟動思辨力!
隨書配備超級強大的閱讀素養題本,
幫助你秒懂PISA和108課綱的閱讀策略

吳宜蓉 高雄市陽明國中歷史教師&作家|李雪莉 《報導者》總編輯|李崇建 薩提爾推手|
李貞慧 國中教師暨閱讀推廣人|宋怡慧  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林怡辰  《從讀到寫》作者|林佳樺  作家|敏迪 敏迪選讀創辦人|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陳清圳  雲林縣立樟湖生態國民中小學校長|彭菊仙   親子作家|
黃國珍 品學堂創辦人、《閱讀理解》學習誌總編輯|黃兆徽  臺大新聞所兼任助理教授     
一致好評推薦!

  你曾經思考過這些問題嗎?
  大家都流行「躺平」,碰到挫折時我該直接放棄或是再堅持一下?
  「交友」是許多人的壓力來源之一,人際互動到底該如何找到最適當的距離?
  在團體活動中,「大家都這麼做」就一定安全、合法、沒問題嗎?
  當未來有八成以上的工作尚未出現時,該怎麼學習才不會被時代淘汰?
  這些問題的背後,都需要透過「思辨」,去解構訊息、破除成見,進而找出解答。

  「思辨」是一種獨立思考的能力,當我們看見問題時,經過邏輯分析、論證,最後做出判斷,得到客觀的結論,進而能提出解決方法。

  然而,在3C產品發展快速、資訊氾濫、AI智慧即將超越人腦智慧的時代,人們往往未經深思,便輕易放棄獨立思考的契機,在未曾釐清事件緣由之前便隨群眾起舞;或是受到政客、網紅的「洗腦式宣傳」而失去判斷力。思辨能力的缺乏,不僅無法形成自我的價值觀,流於人云亦云;更將對自己的生涯,甚至國家未來造成難以挽回的偏差。

  本書透過跨域素養專家蔡淇華,為思辨世代的青少年精選20篇優質好文,
  透過自我、人際、社會及未來這四大方向,從「我怎麼想」到「我為什麼這麼想」,
  幫助青少年釐清思考脈絡,再透過文末附錄的「淇華老師的思辨訓練營」專欄,
  練習將「思辨」延伸應用至生活中。學會思辨,啟動面對未知挑戰的內在原力!

  ★隨書配備「閱讀素養題本」一本,由《閱讀理解》學習誌編輯團隊為書中選文量身設計,每道提問均有清楚具體的評量目標,分為擷取訊息、統整解釋、省思評鑑三層次,搭配最後的詳解,期待讀者透過對文本的再次探訪,有效提升閱讀理解與思考探究,從閱讀素養獲得面對生活各種問題的關鍵能力!

  ◎無注音,適合13歲以上閱讀
  
  【晨讀十分鐘】系列簡介
  透過知名的作家、選編人,為讀者編選類型多元、有益有趣的好文章。每日定時定量的閱讀,不僅是要讓學習力加分,更重要的是讓心靈茁壯、成長。在學校,晨讀就像是吃學習的早餐,為一天的學習熱身醒腦;在家裡,不一定是早晨,任何時段,每天不間斷、固定的家庭閱讀時間,也會為全家累積生命中最豐美的記憶。

  【晨讀十分鐘】系列特色
  ★臺灣第一套針對「晨讀十分鐘」運動策劃編選的讀物。
  ★倚重不同領域大師的人生及閱讀經驗進行選編,選文包羅各種文類,觀點橫跨不同世代。
  ★十分鐘內能完整讀完的短篇故事,最能帶給孩子閱讀的自信和堅持到底的成就感。
  ★附選編人的話、引言、文後延伸思考等,深具解釋和學習附加價值功能。

本書特色

  特色1  跨域素養專家蔡淇華精選20篇好文,以四大面向幫助青少年梳理脈絡,啟動思辨力。

  特色2  各篇均附「淇華老師的思辨訓練營」專欄,延伸剖析與提問,提供更生活化的思考練習。

  特色3  特別配備由品學堂針對選文編寫的《閱讀素養題本》,幫助你秒懂108課綱的長文閱讀策略。

各界好評

  各界專家一致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吳宜蓉 高雄市陽明國中歷史教師及作家|李雪莉 《報導者》總編輯|李崇建 薩提爾推手|
  李貞慧 國中教師暨閱讀推廣人|宋怡慧  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林怡辰  《從讀到寫》作者|林佳樺  作家|敏迪 敏迪選讀創辦人|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陳清圳  校長|彭菊仙   親子作家|
  黃國珍 品學堂創辦人、《閱讀理解》學習誌總編輯|黃兆徽  臺大新聞所兼任助理教授

  「從誤導到引導,從偏見到灼見。思考的品質,將決定生命的本質;思考的品味,將決定生活的品味;長出思辨能力,將決定未來個人生存的競爭力。就讓我們從本書開始,在教室裡打造不一樣的下一代。」——吳宜蓉 高雄市陽明國中歷史教師及作家

  「人的思考有助於擴充生命,讓生命與生活更豐富,但是思考猶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每個人的思考方式、思考邏輯的運轉,也有可能是個局限,甚至創造問題本身,使生命窄化而不自知,將人類的潛能局限了。人的思考該如何訓練?淇華蒐集了精采的思辨文章,從自身、人際,擴充到整個環境,從此刻回溯到過去,看向未來的視野,讓讀者打開思辨的大門,對自己思考作一番檢視,讓豐沛全面的觀點浮現,讓思考為生命與生活服務,讓『自己』成為完整的人。」——李崇建 薩提爾推手

  「我一直很喜歡『晨讀十分鐘』系列,時常推薦給我的國中學生閱讀。這次蔡淇華老師以『思辨』為主題,從四個面向精選20篇好文章,帶領中學生培養思辨的習慣與能力,『思辨能力』是現今年輕學子非常需要具備的軟實力,要有自己的一套思維方式,才不會被媒體和他人言論牽著鼻子走。這本書不只適合中學生閱讀,身為成人的我們,也可以從閱讀這本書反思自己是否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可以從中學習該如何增強自己的思辨力。不可多得的好書,推薦給大家。」——李貞慧 國中教師暨閱讀推廣人

  「資訊爆炸、AI進化,假新聞和錯誤訊息滿天飛舞,『思辨』是這時代一定要有的隨身防護罩。《晨讀10分鐘:思辨世代我啟動》從自我價值、人際關係、社會時事、未來職涯,讓『人云亦云』消失,使『以訛傳訛』停止,令『以偏概全」及『盲目跟從』和自己無關。在漫天焦慮中,以《晨讀10分鐘:思辨世代我啟動》讓孩子用思辨走出自己的路!」——林怡辰  《從讀到寫》作者

  「我們都知道,『獨立思考』很重要,然而,什麼是『獨立思考』,又如何『獨立思考』?其實,獨立思考正是「思辨」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能力。在這個知識爆炸,但又人云亦云的時代,年輕世代的孩子更需要具備對任何事實進行深度思考的習慣,知其然還需要知其所以然。思考得越透澈,自然不被似是而非的迷思所蒙蔽。保持好奇、抱持質疑,從自己開始做起!」——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只有在真實世界中才能培養思辨的能力;而思辨需要在真實中去驗證,才有意義。亦即企圖從真實情境中,不斷藉由經驗的累積轉換為後續處事的原則,更進一步,彙整經驗中的共同性,抽出其普遍性,整理具有系統的思辨方法。而蔡淇華老師透過選編的《思辨世代我啟動》 一書,就是培養孩子適應社會的重要素養,培養成為成熟公民的重要引導。」——陳清圳  雲林縣立樟湖生態國民中小學校長

  「透過愈來愈擬真的自然語言系統,AI確實能做到因材施教,未來,客製化的自主學習模式必成主流,但是當我仔細檢查目前正夯的AI軟體所提供的內容時,才發覺流利回答問題或進行創造的AI,不少時候還真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有能力辨認資訊真偽,特別是分辨資訊是否被刻意扭曲及惡意設定,必然是比跟得上AI科技更為重要的能力。淇華老師選文一向精準用心、引導思辨功力的理路邏輯清晰,只要是出自淇華老師的課程與作業,讀就對了!做就對了!」——彭菊仙   親子作家

  「人的心智條件雖然具備思辨的能力,但往往需要後天培養,才有機會內化成為素養。最有效的方式是從實例中提取經驗,在討論中獲得指引與啟發。而這歷程,正是蔡淇華編選本書的用心與可貴之處。」——黃國珍 品學堂創辦人、《閱讀理解》學習誌總編輯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书籍的图书简介,严格避免提及“晨讀10分鐘:思辨世代我啟動 (電子書)”的内容,力求详实、自然,不带有AI痕迹。 --- 《光影的迷宮:二十世紀歐洲電影的結構與思潮》 作者: 艾德里安·福斯特 譯者: 林雅雯 出版社: 寰宇文化出版 出版日期: 2023年11月 ISBN: 978-986-8765-43-2 定價: 新台幣 850 元 --- 內容簡介: 在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影像早已不再是單純的娛樂載體,而是深刻反映時代精神、文化焦慮與哲學思辨的複雜文本。《光影的迷宮》並非一部傳統的電影史梳理,它是一次深入二十世紀歐洲電影核心結構的田野考察,旨在揭示影像背後潛藏的意識形態、美學革新,以及電影大師們如何運用鏡頭語言,構築起對現代性困境的詰問與回應。 本書作者艾德里安·福斯特,憑藉其在巴黎索邦大學的深厚學術背景與數十年的歐洲電影田野研究,成功地將龐雜的電影理論、歷史背景與具體的影片分析熔於一爐。全書結構嚴謹,邏輯推進層層遞進,尤其擅長捕捉不同國家流派在特定歷史脈絡下的獨特語彙。 第一部:現代性的殘響與形式的誕生 (1900–1945) 本部分聚焦於歐洲電影在兩次世界大戰間隙的關鍵轉變。福斯特首先探討了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如何利用非自然的空間設計與光影對比,來描繪魏瑪共和國時期社會的內在崩潰與心理恐懼。《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中的扭曲建築,不再僅是布景,而是主角精神狀態的外化。接著,作者深入分析了蘇聯蒙太奇理論的實踐,特別是愛森斯坦對「撞擊式剪輯」的追求,如何試圖塑造出集體意識而非個體經驗的敘事模式。 隨後,本書詳盡剖析了法國詩意現實主義(Poetic Realism)的興衰。不同於好萊塢的類型片,如讓·雷諾瓦(Jean Renoir)的作品,展現了對底層人物命運的深沉悲憫,其長鏡頭的使用,巧妙地平衡了敘事流暢性與環境的壓迫感。福斯特認為,這一時期的電影,儘管充滿宿命論的色彩,卻首次在銀幕上確立了歐洲電影對「社會結構性悲劇」的敏感度。 第二部:戰後的心靈風景與哲學介入 (1945–1960) 二戰的洗禮徹底改變了歐洲的文化版圖。本章節的核心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Neorealism)的革命性意義。福斯特強調,新現實主義並非僅僅是「在戶外拍攝」,它是一種道德立場——對被戰爭摧殘的真實生活的直接介入。羅貝里尼和德西卡的鏡頭,放棄了傳統的戲劇性高潮,轉而關注日常生活的冗長與無力感,這對後來的世界電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更具顛覆性的是法國「左岸派」的崛起。本書將「法國新浪潮」(Nouvelle Vague)的出現視為對既有電影體系的總體反叛。作者細膩地比較了楚浮(Truffaut)的「作者論」(Auteur Theory)如何將導演提升至小說家或畫家的地位,以及高達(Godard)如何用跳接(Jump Cuts)和直接對鏡頭的「打破第四面牆」手法,不斷提醒觀眾他們正在觀看「電影」這一人工產物,從而瓦解傳統的沉浸式體驗。 第三部:美學的極限與政治的隱喻 (1960–2000) 進入六十年代後期,電影的探索不再滿足於敘事結構的實驗,而是轉向對「觀看本身」的解構。本章著重探討了在嚴格審查制度下,歐洲電影如何運用高度風格化的語言來傳達政治信息。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福斯特對「歐洲藝術電影」在七十年代的深入剖析。他以匈牙利的貝拉·塔爾(Béla Tarr)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為例,闡釋了「緩慢電影」(Slow Cinema)的哲學基礎。這些電影以極其漫長的鏡頭和極少的對白,迫使觀眾進入一種近似冥想的狀態,討論時間的本質、信仰的喪失以及人類在歷史洪流中的渺小。這些作品是對西方主流敘事邏輯的有力挑戰,它們的「難懂」恰恰是其抵抗意識形態同化的武器。 最後,本書回顧了九十年代末期,歐洲電影在後冷戰時代對身份認同和全球化的反思。從丹麥的竇加斯運動(Dogme 95)對技術過度依賴的反思,到英國的「烹飪幫」(The Kitchen Sink Realism)在當代語境下的繼承,福斯特總結了歐洲電影如何持續在全球電影版圖中扮演著「良知」與「異見」的角色。 核心論點: 《光影的迷宮》的核心論點在於:二十世紀的歐洲電影史,是一部與哲學和政治學史同步發展的歷史。電影語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對當時主流世界觀的一次深刻質疑。它不僅教會我們「如何看」電影,更引導我們「如何質疑」我們所身處的世界。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為讀者提供了一把解鎖這些複雜文本的鑰匙,讓觀眾得以穿透光影的表象,直抵時代精神的深處。無論是電影專業人士、哲學愛好者,還是渴望深度文化體驗的讀者,都將在這部巨著中發現無窮的啟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蔡淇華


  1966年生,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畢業。現任高中教師。

  曾獲臺中市文學獎首獎、新北市文學獎首獎、臺中市詩人節新詩創作首獎、總統教育獎主題曲首獎、教育部師鐸獎、星雲教育獎。

  出版著作:《青春動力學:41個喚醒內在原力,找到夢想支點的起手式》、《青春微素養:36個通往更理想自己的基本功》、《青春正效應:新世代應該知道的人生微哲學》、《一萬小時的工程:隱形的天才》、《寫給年輕:野百合父親寫給太陽花女兒的40封信》、《有種,請坐第一排》、《學習,玩真的》、《寫作吧!你值得被看見》、《寫作吧!破解創作天才的心智圖》、《寫作吧!一篇文章的生成》

  蔡淇華期待自己的文字,可以是青春的降落傘,讓Z世代在全球化的風暴中,可以安全著陸在每一個小小的理想王國。

 

图书目录

選編人的話  你不僅是思考的蘆葦──致思辨世代
推薦文一   操控理解的時代,啟動思辨的世代
推薦文二   養成思辨力,打造新世代可靠的知識過濾系統

Chapter1 自我的思辨
引言  我動,故我在
1.開始,就會抵達
2.從「你怎麼想」到「為什麼你會這麼想?」
3.別參加妨礙學業的社團?分數之外,挫折帶來的成長
4.走向東京奧運!郭婞淳的金牌大滿貫之路
5.新冠疫苗幕後:一位多次被大學解僱、降級的女科學家

Chapter2 人際的思辨
引言  在交友中思辨,習得「創造性的互動」
1.朋友是送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2.叔本華尋覓的刺蝟——刺蝟效應
3.你的BQ有多高?衝突力——在Battle中Bear,在Battle後Better
4.小心「對話截圖」成為人際衝突的導火線
5.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經驗的局限與超越

Chapter3 社會的思辨
引言  「大家都這樣」不一定是對的——小心「從眾效應」與「沉默螺旋」
1.臺灣人的Commen Sense
2.梨泰院踩踏事件:一場本可避免的人禍,究竟哪裡出了錯?
3.「臺中房思琪」資優班性侵案同學發聲——我的國中生活彷彿邪教
4.「#Me Too運動」是小題大作嗎?
5.歷史第一章教什麼——歷史的用途和史料批判

Chapter4 未來的思辨
引言   思辨與提問,帶領國家走向更好的未來
1.為何臺灣的大學「任你玩四年」?
2.創意不是刻意!解決問題要先學發問和有同理心
3.未來有百分之八十五工作尚未出現!怎麼學,才不會被加速淘汰?
4.放棄以考試為終點,才是學習的起點
5.美國「國父們」怪奇的思辨——漢彌爾頓,你為何不開槍?
 
企劃緣起  成長與學習必備的元氣晨讀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054646
  • EISBN:978626305477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0歲~12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2.1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操控理解的時代,啟動思辨的世代
文|品學堂創辦人、《閱讀理解》學習誌總編輯   黃國珍


  二O一九年九月二十日,各大媒體教育版報導了一則新聞,指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推動課程改革,計劃將大一國文課改為「思辨課」,引進深度討論教學法,並且著重在學生的閱讀力、思辨力以及表達力。這項改革將於最快的一O九學年度大一新生適用,這表示大一國文課不再是高中四年級的國文課程。

  作為全國教育人才養成及教學理念實踐的指標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課程改革項目眾多,為什麼會選擇「思辨」呢?

  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其行為源於理性與非理性兩方面。理性是人類認知的基礎,是科學、哲學以及其他領域的重要工具。然而,不理性的思考方式雖然有其弊病,但也同時具有其重要性,這種思考方式可能有助於我們跳脫限制,探索新的想法和概念,並獲得新的洞見。理性和不理性的思考方式都是思考的一部分,它們相互補充又挑戰的關係,呈現思索與辨證的動態過程,成為一種內在對話的狀態,而「思辨」就在其中發生。

  它是理性與感性的消長,相信與質疑的攻防,證據與現象的比對,事實與謊言的拔河,經驗與知識的疊印,個人與大眾的度量,主觀與客觀的參照,本我與超我的共識,意識與後設的統合。思辨能力是人類有別於其他物種,高度應用與控制心智的表現。促進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更重要是發現自己的盲點和偏見的覺察,創造改變與學習的機會。

  因此,「思辨」成為課程改革的項目,標示出學生學習內容與表現指標的遷移,從教學者自身能力提升做起,培養出素養導向的教學所期待,具備獨立自主思考能力的新世代,以因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幫助學生建立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更能讓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具備全面性的思考能力。

  人的心智條件雖然具備思辨的能力,但往往需要後天培養,才有機會將其精熟內化成為素養。這樣的目標不是記憶知識架構,或是步驟流程就能達成。最有效的方式是從實例中提取經驗,在討論中獲得指引與啟發。而這歷程,正是《晨讀10分鐘:思辨世代我啟動》選編者,蔡淇華老師編輯的用心與可貴之處。

  蔡淇華老師過往十本著作從社會脈動、教育倡議、寫作能力、素養養成……不僅探討的面向廣泛,讀者回饋更是佳評如潮。這次他將心力聚焦到這世代教育最該重視的思辨能力。以同心圓的架構,透過二十篇不同作者的文章,開展從自我到未來的思辨歷程,並在每個主題後面加上他歸納的重點與觀念的引導。每次讀淇華老師的書,都有種同時讀數十本書的感覺,這次也不例外。因為淇華老師總是在書中引入其他作者相關重要著作的內容,大大豐富閱讀與思考的廣度與深度,這本書也是。

  現今閱讀的真實情境複雜多樣,議題觀點多元分歧,訊息內容真偽難分。這是一個可以操控理解的時代,也因此是需要啟動思辨的世代!而這本書足以開啟新世代的思辨大門。

養成思辨力,打造新世代可靠的知識過濾系統
文|高雄市陽明國中歷史教師及作家 吳宜蓉


  你身邊有這種人嗎?把關鍵字輸入Google後產生的第一個搜尋結果視為正確答案?將ChatGPT生成答案一字不漏直接複製貼上,拿去當成作業繳交?把社群平臺上按讚數破千破萬的流量網紅,當成偶像崇拜?在訊息爆炸的數位時代,如果我們總是不假思索的全然接受來到身邊的訊息。收到任何一個連結就按了下去、任何一個邀請都欣然答應。結果通常只會讓你立刻成為詐騙集團的收益、邪教組織的小弟!

  處在真真假假的資訊氾濫中,我們要認清這已經是一個不缺事實,而是缺乏辨別何謂事實、何謂觀點的時代。知識不再稀缺,稀缺的是如何停下來思考判斷?老師再也不需要在課堂上無止境的補充。今天我只要搜尋「大航海時代」,Google僅需花0.35秒,便能立刻給出15,400,000項結果。如果我的學生有好奇,他隨時可以快速獲得一生都閱讀不完的資料。然而,重要的是孩子的知識過濾系統是否成熟健全。我會擔心,他能否判斷哪些資料是可用的、可信的?我會期待,他能否掌握哪些訊息值得再進一步探索?

  思辨的培養,便是幫助年輕世代的大腦安裝一個穩固堅實的知識過濾系統。
  每一次當我們接收到訊息時,可靠的系統便會在大腦裡面展開以下程序:
  作者、講者是誰?他是否是該領域的專家?
  他的內容發表在哪裡?是學術文章嗎?還是社群媒體?
  他是什麼時候說的?他所提供的相關資訊是否有更新?
  他發表這份資訊的原因是什麼?他的動機可能是什麼?
  他總共說了哪些?他的論點是否清晰、具備因果邏輯?
  他的論點是否有證據支持?是基於個人意見、猜測還是情感呼籲?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認為科學家的普遍責任是始終沉浸在「無知、質疑和不確定」之中。我認為這便是思辨養成最重要的基礎!因為無知,所以這一生始終走在樂於求知的路上;保持質疑,永遠對當前的信念與假設嘗試挑戰,才能有進步空間。懷抱不確定,對於不同的觀點與資訊持有彈性與開放,方能讓心胸更開闊。

  本書的編選人蔡淇華老師,本身的生命歷程便是一場跨領域的思辨之旅,他提供不同面向的多元文本,不僅有助於跨領域的思維養成,每篇文本還附有設計精湛的延伸思辨題。問題具有一定的引導力,可以循序漸進的引導孩子從文本連結到自身的生命經驗,問題更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能夠促發孩子進一步的好奇思索與探究。更保有了問題的創新性,藉此激發孩子的想像與創造力。

  從誤導到引導,從偏見到灼見。思考的品質,將決定生命的本質;思考的品味,將決定生活的品味;長出思辨的能力,將決定未來世界個人生存的競爭力。就讓我們從《晨讀10分鐘:思辨世代我啟動》開始在教室裡打造不一樣的下一代。

當石頭開始跳舞              
文|作家  林佳樺


  「你何時在課堂不講話?」「國中。」

  書中李淑菁作家的這段文字震撼了我,也許我曾是課堂沉默如石的幫凶,藉口是進度。學生越靜,課程越能流暢進行。

  我暗自捏了把冷汗。初執教鞭時,理念是學思並重,思考是消化,讀是進食,二者不可偏廢,身體才能康健。

  《二O二二全球新創生態系報告》中以色列排名第三(前為美國、英國),土地面積約臺灣三分之二的蕞爾小國,孩子回家時父母關心的是:今天問了什麼問題?而非成績。記得教育實習指導老師曾說,兩個以色列人一定有三個意見。會不會這樣的教育讓沒有天然資源、土地貧瘠缺水的以國知曉,人才是存亡興廢的關鍵?而人才的培養重在思辨。

  從此書的編選及文末的提問,發現每則內容幾乎為了臺灣全民的思辨來量身打造,由四個面向出發:自我、人際、社會及未來,自外延展又深入問題核心,所有面向都關涉「人」與「我」,看似二,其實終歸於一。

  此書是我思辨心路的GPS,貧瘠心土曾有安靜的石子,但書中的文章會播種、開花,石子漸漸扭出各自的姿態。

選編人的話

你不僅是思考的蘆葦──致思辨世代


  你有聽過「戰南北」嗎?比如說:「南部辦流水席,很Low耶!」、「南部人都騎豬上班」、「北部人根本不懂吃」、「他們天龍國的,用南部人的肺發電,懂什麼?」

  事實上,世界各國都有因為居住地區差異,產生長久偏見的例子。例如筆者曾造訪英格蘭、蘇格蘭及威爾斯三地,聽到他們互相嘲笑對方的英文不標準;義大利的北方人認為南方人好吃懶做,而南方人則認為北方人冷漠勢利;北越人認為南越人小心眼,南越人認為北越人說話不算話。

  人們總是不做思辨,不自覺接受這些「刻板印象」。這樣的思考模式,曾引發臺灣早期的異姓械鬥,甚至導致酣戰兩百年的八次十字軍東征,或是二戰時期,納粹對近六百萬名猶太人的大屠殺。

  我們在研讀歷史時,都以為那些生靈塗炭的悲劇是過去式,但看見二十一世紀的以巴衝突,以及烏俄戰爭,才知道那些意識形態點燃的炮火,是現在式。甚至當二O二一年五月的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以臺灣為封面,稱臺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時,我們更應有所認知,我們需要更強大的思辨能力去因應未來的挑戰,因為島嶼的戰火燎原,可能是未來式。

  生於二十一世紀初的學生,應該是歷史上最需要學會思辨的一代。因為除了面對戰爭,還要面對全球暖化、能源危機、少子化、人口高齡化……等等巨大挑戰。也因此,「青銀要如何共居?」、「AI幸福機器是否應該存在?」、「自己社區是否可設立基地臺?」等等需要思辨的議題,都成了臺灣升學作文的考題。

  然而,「思辨」並非「我思故我在」那麼簡單,正確的思辨需要先釐清自己思考的過程,也就是要「思考自己為何如此想」,才能避開思考的盲點,以及偏見的誤區。美國哲學家史瓦茲(Robert Swartz)與教育學家波金斯( David Perkins)稱這樣的認知為「後設認知」。

  要擁有後設認知,需要練習,更需要引導心智歷程的思辨工具。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G. W. F. Hegel)認為只要以「正反合」辯證法進行思辨,人類就能普遍了解絕對的真理。黑格爾認為凡事皆有正反論點,思辨時先不要否定反方立場,而是要先相互了解,截長補短,加以統「合」, 就能夠創造更高層次的認知。

  例如,當你聽到「千萬不要在社團花太多時間,那一定會影響到課業」,這樣的說法時,先不要否定對方的論點,可以先閱讀本書范家銘老師的〈別參加妨礙學業的社團?分數之外,挫折帶來的成長〉一文,找出文中提出的支持論點,包括:學會與別人相處、更認識自己、更能欣賞他人、有機會探索這個世界……等。最後正反方再一起討論解決反方疑義的方法,例如「要求參加社團學生做好時間管理」,如此就可以統合出一個「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的整合解方。

  另一位著名英國哲學家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也提出一個很有邏輯的思辨法,他認為只要避開追求知識的四大障礙,便能歸納出更接近真理的認知。

  培根將這四大障礙稱為四種偶像:
  一、種族偶像:
  像「戰南北」就是許多人盲目接受家族傳統,「繼承」下來的偏見。

  二、洞穴偶像:
  就像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理想國》第七冊中提到的洞穴寓言:一群從小生活在洞穴的囚徒,他們因手腳被鎖鏈束縛住不能轉頭,便認為眼前牆壁所見的光影投射,是絕對的真實。許多人在洞穴裡「以管窺天」,用個人的經驗以偏概全,陷入絕對的主觀。

  三、市場偶像:
  同溫層裡人云亦云,讓人們活在自己相信、媒體(市場)立場偏頗的傳播裡。

  四、劇場偶像:
  我們相信的政治人物、名嘴與網紅,可能都是在演一場假戲,他們臺詞的終極目的,都是牟取私利。一味崇拜相信他們,可能使我們正活在自己的小劇場裡,與真實的世界相差甚遠。

  在3C產品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社群媒體眾聲喧譁的年代,我們消化資訊與醞釀觀點的時間越來越短,常常在面對一則新聞或資訊,便「不加思索」加以判斷,甚至隨著眾人起舞,用鍵盤對無辜者群起攻之。如果我們善用前述的思辨策略,當讀到普羅塔格拉斯(Protagoras)的名言:「人為萬物的尺度」時,我們不會馬上產生情緒去完全贊成或反對,我們會「執起兩端」正反辯證,因而更認定人類存在的價值;或是反思這句格言,進而思考人類破壞大自然的自大。

   要去除個人成見與族群偏見,一定要學會思辨。因此二O二三年《晨讀十分鐘》決定以此為主題,依「自我的思辨」、「人際的思辨」、「社會的思辨」、「未來的思辨」四大主軸,精選出二十篇文章,供讀者練習思辨,走入認知的本源。

  雖然法國哲學家巴斯卡(Blaise Pascal)說:「人只是會思考的蘆葦。」但當我們的思考進化為思辨後,我們可以慢慢找到迎向世紀挑戰的解方,最後長成時代的巨木,為自己扎根的土地,撐起一片藍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虽然主题宏大,但篇幅控制得恰到好处,完全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生活对“高效输入”的需求。每一小节的长度都仿佛是为短暂的间隙量身定做,但内容密度却极高,绝无注水之嫌。这种短小精悍的叙事方式,反而更利于读者进行深度内化和消化。我常常发现,在读完某个章节后,我需要花上几分钟时间仅仅是回味和消化其中蕴含的深意,这是一种主动的“沉淀”过程。它不像那种需要整块时间才能阅读的鸿篇巨著,它更适应碎片化的生活节奏,却不以牺牲深度为代价。这种平衡做得非常到位,让你在忙碌中也能保证思维的质量,不会因为时间紧迫而错过重要的自我提升机会。它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力量。

评分

如果说市面上大多数的自我提升类书籍都在教你“做什么”,这本书则更专注于教你“如何思考”。这种深度上的差异,使得它的价值难以用简单的“有用”来概括。我发现,自从开始尝试以书中提及的方式去审视新闻报道和网络讨论后,我对待信息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盲目相信到质疑前提,从情绪驱动到逻辑梳理。这种转变带来的平静感是巨大的,它减少了外界噪音对我的干扰。作者的文笔有一种沉静的力量,不张扬,不煽情,却能渗透人心。它不是那种读完会让你激动得想要立即去改变世界,而是会让你安安静静地、有条不紊地先从改变自己的思维底层逻辑开始。这种由内而外的重塑,远比表面上的行为改变要来得持久和深刻。它更像是一把精密的钥匙,帮你打开了通往更清晰、更理性认知世界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学习”的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学习就是吸收新信息,考试、应用,然后遗忘。但这本书强调的是一种持续性的“思辨肌肉”的锻炼。它不是那种读完合上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更像是一本需要随时翻阅的“思维健身手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比喻,它们生动形象,毫不说教,却能让你在瞬间抓住问题的核心。例如,书中关于确认偏误的描述,就用了几个我从未想过的生活场景来举例,一下子就让这个听起来高深的心理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这种将抽象理论“落地”的能力,是这本书最值得称赞的地方。它让你在通勤路上、午休间隙,都能完成一次高质量的思维体操,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流的灌输。这种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让我感觉自己真正拥有了思考的掌控权,而不是被动地被时代推着走。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持续的“智力兴奋”。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强健的分析工具包。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反思性实践”的强调,这不再是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被拆解成了可操作的步骤和思考框架。我开始在日常的工作讨论中,有意识地去识别那些隐藏在话语背后的假设和立场,这极大地提升了我的沟通效率和决策质量。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建立的不是一个知识的仓库,而是一套动态的思维引擎。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这个日益复杂的世界多了一层“保护色”——这层保护色不是用来逃避,而是用来更清晰地看穿事物的本质。这种长远来看的赋能作用,是任何速成指南都无法比拟的。它培养的是一种面对未知和复杂时的从容与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就带着一种独特的节奏感,仿佛作者在向你发出一个温柔而坚定的邀请,去探索思维的深度。那种试图在日常的碎片时间里寻找成长的渴望,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极大的共鸣。它不像是那些堆砌着晦涩理论的学术著作,而是更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引导我们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问题。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太难理解,而是因为某个观点如同闪电般击中了内心深处,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的判断和立场。这种“慢下来”的阅读体验,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教会我的不是去记住多少知识点,而是如何构建一个更具韧性和批判性的内在世界。作者对逻辑谬误的剖析,尤其细腻入微,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的“明智”思考,不过是落入了思维的陷阱之中。这种自我觉察的过程,虽然有时略带阵痛,但最终带来的成长是扎实而有力的,让人对未来的每一次决策都多了一份审慎和自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