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質 失落的宇宙:介於「存在」與「不存在」之間,一本書讀懂21世紀最重大的天文學難題 (電子書)

暗物質 失落的宇宙:介於「存在」與「不存在」之間,一本書讀懂21世紀最重大的天文學難題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金
图书标签:
  • 暗物质
  • 宇宙学
  • 天文学
  • 物理学
  • 科学
  • 科普
  • 失落的宇宙
  • 21世纪难题
  • 电子书
  • 未知领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暗物質──被譽為21世紀的首席物理學難題
數十年來,人們殫精竭慮研究,卻依然對它所知甚少……
暗物質既看不見、也觀測不到,科學家又憑什麼說它存在? 
 
  ▏暗物質是什麼? 
  有一類物質暗藏在宇宙中,既不發光、也不吸收、反射或折射光,不僅在沒有光的黑暗中看不到,在有光線的環境中也完全透明,同樣看不到。
 
  這種不發光又絕對透明、在任何環境下都無法看到、卻又有質量的物質,就被稱為暗物質。
 
  ▏暗物質如何被發現?
  1933年,天文學家費里茨·茲威基(Fritz Zwicky)驚奇地發現:大型星系團內的星系,具有極高、又難以理解的運動速度,單靠我們所觀測到的星系團引力作用,根本不可能束縛這些星系在星系團內的高速運動──除非在星系團中,還有「看不見」的物質產生了強大的引力。
 
  此後,天文學家透過測量螺旋星系的旋轉速度、觀測重力透鏡、大尺度宇宙結構形狀,以及微波背景輻射等研究中的「奇特」現象,大膽猜想:宇宙中可能暗藏有大量「看不見」、卻又能透過引力作用被感知的暗物質,而且所占比例很大(據計算,約占整個宇宙物質總量的85%)。
 
  ▏暗物質真面目的頭號嫌疑人:WIMP粒子
  WIMP粒子,即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eek Interaction Massive Particle),是一種和普通粒子有弱交互作用、質量較大的假想粒子。
 
  對WIMP性質的猜想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WIMP的質量可能比普通粒子(如質子、中子等)的質量大很多
  (二)WIMP不帶電,沒有電磁作用,也沒有像普通核子之間的強交互作用,幾乎與普通物質粒子不發生交互作用
  (三)即使WIMP與普通物質粒子發生交互作用,也是很弱的作用──可能是標準模型中的弱力,也可能是我們還不了解的另類弱力;另外,理論認為WIMP產生於宇宙初始階段,有較大的質量,在宇宙中運動的速度緩慢,有可能聚集成團
 
  ▏基本模型的困惑:WIMP粒子與「超對稱粒子」
  基本粒子能被分為自旋為整數的玻色子(Boson),與自旋為半整數的費米子(Fermion),而將這兩類粒子連繫起來的理論,就被稱為超對稱理論(SUSY)。
 
  遺憾的是,多年來這種理論所預言的那麼多超對稱粒子,人們不禁要問:它們會不會是暗物質粒子呢? 
 
  WIMP粒子是基本粒子嗎?
  WIMP粒子本身之間有什麼樣的作用?
  WIMP粒子與普通物質粒子之間,除了引力之外還有其他交互作用嗎?
  如果有作用,是基本交互作用中的某一種呢,還是存在其他作用?
 
  ▏如何探測WIMP粒子?
  探測暗物質粒子WIMP的有兩種方案:
  ◎間接探測
  間接探測方法,是基於暗物質粒子WIMP粒子和它的反粒子之間有可能發生湮滅的假設。透過探測WIMP粒子和它的反粒子湮滅後,生成一對能量相同的兩個正負電子、一對能量相同的伽馬射線、正反質子、正反微中子等,來探知WIMP。
 
  ◎直接探測 
  雖然將探測器安置在對撞機附近很容易實現,但也有很大的困難,例如普通粒子對撞產生WIMP的機率極小,千百萬次碰撞才可能產生一次、碰撞中同時會產生大量普通粒子,意味著要在大量普通粒子的背景中尋找WIMP等等。
 
  ▏讓本書帶領你,尋找宇宙過去與未來的終極解答
  本書旨在向讀者深入淺出、圖文並茂介紹有關「暗物質」的基本知識,了解暗物質的來由,並從實驗的角度出發,討論探測暗物質的原理。
 
  本書,就是你暗物質旅程的第一站。
星辰的低語:探索宇宙的未知邊界 一部關於宇宙學、粒子物理學與哲學思辨的宏大敘事 在這本書中,我們將展開一場橫跨數十億光年的旅程,深入探討當前物理學與天文學所面臨的最深刻、最令人困惑的謎團。這部著作並非探討暗物質或暗能量的專著,而是聚焦於我們當前宇宙模型中那些已知的、卻充滿爭議的領域,以及那些等待被解答的基礎性問題。 我們將從宇宙誕生的黎明開始,審視標準宇宙學模型——大爆炸理論的精確性與局限性。這本書將 детально 剖析早期宇宙的動力學,特別是暴脹理論(Inflation Theory)所試圖解決的問題:宇宙學的均勻性、平坦性問題,以及其在解釋可觀測宇宙的結構形成方面所展現的成功與不足。讀者將會了解到,即使在我們對「存在」的定義尚未完全清晰之時,宇宙的初始條件是如何被精確地設定,從而導致了我們今日所見的宏偉星系與結構。 第一部分:引力的肖像與時空的繪製 本書的第一部分著重於對宏觀宇宙結構的深入理解,以及我們如何利用廣義相對論來描述時空的幾何。我們將擺脫對暗物質的依賴,轉而仔細研究修正的牛頓動力學(MOND)等替代性引力理論的數學框架及其面臨的實證挑戰。我們將探討星系旋轉曲線的測量精度、星系團的動力學行為,以及這些觀測數據如何被不同的引力理論所解釋。這部分會詳細闡述愛因斯坦場方程的複雜性,以及在處理多體問題和極端引力場(如黑洞合併)時,數值相對論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我們將深入探討黑洞的「資訊悖論」——一個純粹基於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衝突的核心問題。霍金輻射的提出,雖然為黑洞帶來了熱力學的屬性,但也引發了關於信息是否真的會從黑洞中永久消失的哲學與物理學辯論。本書將梳理相關的理論進展,從防火牆假說(Firewall Hypothesis)到漸近安全引力(Asymptotic Safety),旨在描繪出純粹基於已知物理定律下,對黑洞邊界的理解。 此外,我們還會詳細審繪引力波天文學的早期成就。LIGO和Virgo探測器捕捉到的雙黑洞或雙中子星合併事件,不僅為廣義相對論提供了極為精確的檢驗,更揭示了宇宙中大質量物體的演化史。本書將著重於這些事件如何幫助我們校準哈勃常數($H_0$),並探討「哈勃張力」——早期宇宙測量值與本地測量值之間持續存在的統計學差異——如何預示著我們對宇宙膨脹歷史的理解可能存在未知的偏差或缺失的物理學環節。 第二部分:從標準模型到新物理的邊緣 在探討宇宙演化的宏大背景下,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聚焦於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及其內在的不足。我們將拋開對暗物質粒子的猜測,轉而專注於那些標準模型預言存在但尚未被實驗證實的現象,以及標準模型自身無法解釋的內部矛盾。 一個核心焦點是中微子的質量。標準模型預設中微子是無質量的,但實驗已確鑿證明它們存在質量並發生「味震盪」(Flavor Oscillation)。本書將詳述我們如何通過大氣、太陽中微子實驗以及未來對零能核實驗(Neutrinoless Double Beta Decay)的追求,來確定中微子的質量排序和馬約拉納(Majorana)或狄拉克(Dirac)的本質。這直接關係到物理學中一個更深層的問題:重子數不守恆的可能性,以及宇宙中物質如何得以盈餘的奧秘。 我們還會詳細解析電弱對稱性破缺的機制。希格斯玻色子雖然已被發現,但其質量(約125 GeV)為何如此之低,仍然是「層級問題」(Hierarchy Problem)的核心。本書將探討理論物理學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提出的各種框架,例如超對稱性(Supersymmetry)在當前LHC數據約束下的發展趨勢,以及其他非傳統的對稱性破缺機制。這部分的內容將強調,即使沒有暗物質的介入,我們對基本力如何統一起來,以及質量起源的理解,仍處於極不穩定的基礎之上。 第三部分:信息、熵與物理現實的本質 本書的最終部分將轉向更具哲學色彩,但也與最前沿物理學緊密相連的領域:信息論在物理學中的應用,以及我們對「觀測」本質的重新審視。 我們將探討量子力學的基礎,尤其是測量問題(Measurement Problem)。從哥本哈根詮釋到多世界詮釋(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和退相干(Decoherence)理論,我們將分析不同詮釋如何試圖在數學形式上合理地過渡到我們日常觀察到的經典現實。這部分內容將特別關注玻恩定則(Born Rule)的起源,以及我們如何從量子力學的線性演化中導出機率的概念。 此外,我們將考察熱力學第二定律在宇宙學尺度上的意義。熵的增加驅動著時間的方向。本書將探討宇宙的熱力學歷史——從極低熵的早期宇宙到最終的熱寂(Heat Death)或大撕裂(Big Rip)——並分析這些宏觀過程與微觀粒子行為之間的聯繫。我們將討論「時間之箭」的物理學根源,這是一個連愛因斯坦都深感困惑的問題:為什麼宇宙的時間只能向前流動? 總結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張當代物理學地圖,清晰標示出已知知識的邊界、我們現有理論的張力點,以及那些純粹基於已確立的數學框架所引發的深刻哲學困境。它是一部關於「我們知道什麼,以及我們如何知道它的局限性」的嚴謹探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金
 
   BES國際合作發言人,曾以訪問學者或客座教授身分在美國、日本、英國、法國等從事高能物理研究。五十多年來從事核反應研究;核爆炸輻射測量;核探測技術研究;高能粒子對撞機譜儀BES的研發、建造和升級;正負電子對撞物理實驗研究。近二十年從事微中子和暗物質實驗等前沿課題研究,曾發表科學論文和科普文章三百餘篇。

图书目录

自序

前言

第1章 詭祕暗物質的由來
1.1 什麼是暗物質?
1.2 詭異的暗物質真的存在嗎?
1.3 可能的暗物質
1.4 為什麼要探尋和研究暗物質

第2章 暗物質的探測方略
2.1 暗物質粒子的基本性質
2.2 暗物質粒子的探測方略
2.3 暗物質粒子WIMP的直接探測
2.4 暗物質粒子WIMP的間接探測
2.5 人工產生暗物質粒子

第3章 探測行動前仆後繼
3.1 尋找碰撞的直接探測
3.2 尋找湮滅的間接探測
3.3 人工產生暗物質的嘗試

第4章 找到暗物質粒子了嗎?
4.1 實驗證據的表述
4.2 暗物質粒子的跡象或證據
4.3 沒有看到任何「暗物質痕跡」
4.4 目前還很難回答的問題
4.5 展望未來

附錄 在世界最深的地下尋找暗物質
5.1 CJPL開展的兩個直接探測暗物質的實驗
5.2 CJPL的未來發展── CJPL-II

後語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75158
  • EISBN:978626357564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6.2MB

图书试读

前言
 
  人類借助於各種波段的電磁波,從極其短波長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再到無線電波,觀察和認識宇宙。然而,有一些物質既不發射任何波段的電磁波,也不與這些電磁波發生作用。這些用任何波段電磁波都「看」不見、而又暗藏在宇宙中的物質,稱為暗物質。
 
  大約在八十年前,天文學家費里茨·茲威基(Fritz Zwicky)有一項驚奇的發現:大型星系團內的星系,具有極高、又難以理解的運動速度,單靠我們所觀測到的星系團引力作用,根本不可能束縛這些星系在星系團內的高速運動──除非在星系團中,還有「看不見」的物質產生了強大的引力。此後,天文學家透過測量螺旋星系的旋轉速度、觀測重力透鏡(gravitational lensing)、大尺度宇宙結構形狀,以及微波背景輻射等研究中的「奇特」現象,大膽猜想:宇宙中可能暗藏有大量「看不見」、卻又能透過引力作用被感知的暗物質,而且所占比例很大(據計算,約占整個宇宙物質總量的85%)。
 
  暗物質到底是什麼?它為什麼那麼詭異?它暗藏在宇宙中什麼地方?它在宇宙的形成和演化中扮演了什麼角色?暗物質是天體還是粒子?它們是否是我們已知的基本粒子?還是未曾發現的粒子?這些問題都對目前的天體理論與標準模型理論提出嚴峻的挑戰。
 
  暗物質的探測與研究,具有跨領域的重大科學意義,它關係到我們對基本粒子和宇宙的構成、宇宙的演化以及基本交互作用的認知,是從微觀到宏觀的重大前沿課題。
 
  然而,到目前為止,暗物質還只是基於天文宇宙觀察到的重力效應所推測出來的大膽猜想,並沒有直接的實驗探測到它的存在。要想真正探測到「看不見」的暗物質,就必須找到暗物質與普通物質之間所有的交互作用,並發展新的探測原理和新的探測技術,突破物理概念和理論。
 
  本書在介紹暗物質的來由、宇宙中隱藏有暗物質的依據、探測和研究暗物質的科學意義的基礎上,著重描述探測暗物質粒子的實驗方略、探測暗物質的基本原理和技術、前仆後繼的探測活動和所採用的龐大而又複雜的探測裝置、實驗探測研究的進展、最新研究狀況以及未來前景。
 
  這是一本通俗科普讀物,沒有過多的理論或定量說明,也沒有數學推導或分析表達式,盡量採用圖表或照片,以便於一般讀者閱讀。希望這本讀物有助於讀者對暗物質的基本概念略有理解,深入認識探測暗物質的含義與實驗方法,並能概括了解全球探測暗物質的實驗研究現狀和未來發展前景。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