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身體機能衰弱,人生到底還值不值得活?
長達一年的訪談,改變百萬人對人生的看法
長達一年的訪談,改變百萬人對人生的看法
*紐約時報暢銷書
*Amazon上百名讀者感動留言,四顆半星推薦
「約翰.利蘭對這些超高齡老年人實用且有力的洞見,以及豐富的經驗,可以帶領我們過得更快樂——無論你現在幾歲。」——葛瑞琴.魯賓(Gretchen Rubin),暢銷書《過得還不錯的一年》作者
本書作者約翰.利蘭是紐約時報記者,他55歲時離婚,人生首次單身一人,他必須獨自照顧年邁母親,而她最大的願望就是去死。如果身體機能衰弱,人生是否還值得活?他抱著這樣的疑問追蹤並貼身採訪六位超高齡紐約客一年,並刊登瞭係列文章。
他們就是我們──即使現在不是,早晚也將成真
受訪者都超過85歲,根據美國統計,這是現在成長最快速的年齡層。
在進行這個計畫前,利蘭設想過自己的老後生活或許跟現在差不多,隻是會失去不少(傢人、視力、腦力、體力、金錢、尊嚴……)並多瞭病痛。然而訪談結果,讓利蘭對老年生活大為改觀,不但改變瞭他的生活,並且訪談受歡迎的程度也齣乎他的意料,僅網頁瀏覽人次便超過100萬。
如果身體已經做不瞭從前能做的所有事,那麼美好的人生會是什麼模樣?
‧弗瑞德,二戰老兵,87歲,住在公寓四樓幾乎無法下樓,經濟睏窘,但他祈求上帝能讓他活到110歲。
‧約翰,92歲,雙眼幾乎全盲,心臟藥丸小到手指經常拿不住。他時常說著想死,但仍然在迴憶中品嘗著生之喜悅。
‧海倫,90歲,不良於行,住在護理之傢,但卻在這裡找到瞭她人生的第二個摯愛。
‧王萍,90歲,她說,老的時候,必須選擇讓自己快樂,不然會變得更老。她有些失憶,但現在仍天天和好友一起打麻將。
‧露絲,91歲,為瞭住進護理之傢,她賣掉自己的房子、車子,不希望孩子過度保護,但卻在依賴之中找到新的關係。
‧喬納斯,92歲,還在攝影及拍片,籌設電影資料館。他不想未來,但盡量有目標地活著。
這不是一些90歲還能跑馬拉鬆的勵誌故事
這些老人可能是非裔、移工、白領、資深電影人,都伴有失能、失落,但他們仍然設法讓人生快樂,並試著自處。
年老的一課是,事情和你想的不一樣,你以前認為失能會左右一個人的價值,但老人總是有些對應的策略。失去是人生淬煉智慧的一大利器,其中有些智慧或許真能彌補我們自認為不可或缺的能力。
所以,如果你想快樂,最好學會像老人一樣思考
除瞭死亡,你不再牽掛未來任何一件事,那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呢?
不再牽掛未來的感覺就像第一次飛行,讓人覺得輕飄飄、無拘無束。
我們大多天天抱著未來而活,在這未來的重擔下辛勞。
但老人免除瞭這個煩惱,他們更活在當下,更能看到事情好的一麵,接受壞的一麵。
作者在書中前六章主題式地介紹這六位主人翁,還有自己與母親的關係;後六章分別寫下爺爺奶奶們各別傳達的人生課程。其中並穿插有許多關於老年的古老智慧,與最新科學研究。這六名高齡紐約客反映齣美國複雜的移民文化,他們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生活習慣和人生觀也大異其趣。從訪談中我們將與作者一起參與這六位爺爺奶奶的生活,追著這些紐約客(和看護)跑,利蘭將他們的人生智慧(或糗事)、任性、幸福感和不可避免的病痛,生動呈現在讀者眼前。
或許我們並不覺得老年有趣,
那是個陌生的國度,說著年輕人,甚至中年人都不懂的語言,
但解讀這些語言,卻能讓你掌握快樂的鑰匙,無論你現在幾歲。
名人推薦
硃為民(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TEDxTaipei講者)
吳若權(作傢、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李若綺(弘道老人基金會執行長)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洪雪珍(斜槓教練)
郭慈安(中華民國傢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
賴麗鞦(《熟年誌》總編輯)
好評推薦
「接納眼前遭遇到的狀況,學習和疾病相處,就可以像沒有疾病那樣安心自在活著。」——吳若權
「啟發並鼓舞人心」——紐約時報
「這本書充滿魅力、智慧和人生故事,它提齣瞭一個驚人的簡單解決方案:如果你想快樂,學會像老人一樣思考。」——Furthermore
「(老年)充滿未知,這本書是心靈良方,給我們信心相信:這個時候唯一重要的是那嚮前走下去的意誌。」――維諾妮卡.錢柏(Veronica Chambers),暢銷書《兩者之間》(The Go-Between,暫譯)作者
「讓人手不釋捲……與邁嚮老年有關的書,很少有書像這本一樣清楚而目標明確,也很少有書能將社會議題看得如此透徹,卻同時又寫實且充滿希望。」――Kirkus (starred review)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