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典動畫指南 (電子書)

日本經典動畫指南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麥可.里德
图书标签:
  • 動畫
  • 日本動畫
  • 經典動畫
  • 動畫指南
  • 電子書
  • 動漫
  • 文化
  • 影視
  • 日本文化
  • 參考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本動畫80年
宮崎駿.大友克洋.川尻善昭.押井守.今敏.
湯淺政明.庵野秀明.新海誠.細田守……
30位導演、30部經典動畫,一窺日本動畫產業的軌跡
從類型、主題、視覺表現到各世代天才名導
破解日本動畫襲捲全球的織夢技術
帶領讀者進入日本動畫的神奇世界
 
  知名Podcast節目「吉卜力圖書館」(Ghibliotheque)主持人傑克漢和麥可,繼廣受好評的《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之後再次出擊。這次的野心更大,他們揭開80年來日本動畫風靡世界的神秘面紗,帶領讀者探訪日本動畫產業的軌跡,分析這些動畫的看點,並分享幕後製作的精彩故事。
 
  本書從1958年的《白蛇傳》開始,以2021年的《龍與雀斑公主》結束,作者以一位導演一部片為原則,選出30部最具代表性的動畫。在漫長60多年的時光裡,媒介技術、表現形式、動畫製作的體制與勞動等問題不斷演變。在其中,雄心壯志往往遇上緊繃的預算,也時常可見有遠見的夢想家奮力從事收入低微的工作;在這些故事裡,我們看到擺盪在寫實風格與絢爛視覺之間的掙扎,甚至演變成數位動畫與傳統手繪作品間的戰爭。
 
  還有一個困擾日本動畫界一整個世代的問題:誰是下一個宮崎駿?我們或許可以宮崎駿為基準,來談論日本動畫的變化。1941年出生的宮崎駿,在中學三年級時在一間老三輪電影院看了《白蛇傳》(本書選的第一部作品)之後,就開始對動畫感興趣。1962年他進入東映動畫,自此開始一輩子的動畫人生。1963年是日本動畫史的轉捩點。戰後是「漫畫之神」手塚治虫的巔峰時刻,他自小受迪士尼的影響,懷抱著動畫之夢,這年虫製作所推出的日本首部電視動畫《原子小金剛》上映了。也在這年,宮崎駿認識高畑勲,兩人的相識為日後日本動畫的巨變埋下伏筆。
 
  在宮崎駿的回憶裡,《白蛇傳》對年少的他留下深刻的影響:「我愛上了動畫裡的女主角。靈魂深處被深深觸動,路上開始飄起漫天的雪花,我步伐踉蹌地回到家……整個晚上都趴在暖桌上哭泣。」日後宮崎駿試圖淡化如此狂熱的反應,不斷與《白蛇傳》進行鬥爭……
 
  現在,讓我們回到吉卜力圖書館(Ghibliotheque),日本動畫的想像沒有邊際,展現了寬闊的視野。從《阿基拉》、《攻殼機動隊》和《你的名字》等票房大片,到晦澀冷門、未來可能成為經典的作品,本書下筆深刻、具有啟發性且研究詳實,深入探索日本動畫電影的神奇世界與藝術形式。書中也收錄精彩的電影劇照和海報,不論是入門的動畫迷或鐵粉,都可翱翔在日本動畫的世界裡。
 
本書特色
 
  1.《日本經典動畫指南》結構解剖
  本書內容涵蓋每部電影的時代背景、創作動機、製作過程、定位策略、延伸觀影推薦、影迷級的分析與點評、電影海報、劇照、幕後花絮……日本動畫電影如今為何如此強大,這本將是所有影迷的第一本解答之書。
 
  2. 日本動畫關鍵30部,一窺日本動畫襲捲全球的織夢技術
  從1950年代老牌公司東映動画,再到細田守與新海城,橫跨半世紀的日本動畫巡禮。半個多世紀以來,日本動畫已迸發出無限幻化的類型、主題與視覺表現,而一切的源頭都是為了「對抗迪士尼」?宮崎駿、大友克洋、川尻善昭、押井守、今敏、湯淺政明、庵野秀明、新海誠、細田守,日本動畫的產業環境,又是如何孕育出這批風格絕不重疊的織夢大師?
 
  3. 日本動畫類型全解析
  ◎上古神作《白蛇傳》、不敗經典《阿基拉》、《攻殼機動隊》,強勢新作《你的名字》、《龍與雀斑公主》,今昔演變軌跡一次掌握。
 
  ◎闔家歡動畫背後的市場思考:
  試圖打造「東方迪士尼」的《白蛇傳》、宮崎駿初試動作場面的《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與《龍貓》獲得相同殊榮的《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
 
  ◎專業宅宅也瘋狂的動畫逸品:
  預示動畫寫實主義的《王立宇宙軍:歐尼米亞斯之翼》、腦洞大開探索動畫形式極限的《心靈遊戲》、色彩爆發開創動畫新紀元的《普羅米亞》。
 
  ◎藝術性豐沛飽滿的成人動畫:
  不被時代理解如今重新評價成經典的《悲傷的貝拉朵娜》、不合時宜極致暴力色情的《獸兵衛忍風帖》、押井守探索體制暴力的《人狼》
 
  4. 深入創意爆發的核心:日本動畫工作室
  ◎日本百花齊放的動畫工作室,是日本動畫如此幻化多變、創意爆發的關鍵,這些工作室連好萊塢大導演如史蒂芬.史匹伯、詹姆士.卡麥隆都崇拜不已,《駭客任務》導演華卓斯基姐妹檔都親自來日本向日本動畫工作室取經。
 
  ◎東映動畫、日動映畫、京都動畫、東京電影新社、虫製作、吉卜力工作室、Production I.G.、CoMix Wave Films、Gainax、Madhouse、4°C工作室、Studio Pierrot(小丑社)、Studio Trigger(扳機社)……涵蓋經典與新潮的日本動畫工作室,解析這些超強工作室的運作法則。
 
  5. 幕前與幕後,見證一部經典動畫的誕生
  ◎《阿基拉》如何成為第一部在歐美世界引起狂潮的日本動畫,為日後日本動畫的大規模文化輸出埋下伏筆?
 
  ◎《新世紀福音戰士》之父庵野秀明,當年如何讓宮崎駿驚嘆,為其設計了《風之谷》的「巨神兵」橋段?
 
  ◎《王立宇宙軍:歐尼米亞斯之翼》如何打破「動畫一定要有周邊產品才賺錢」的魔咒,成為如今的一代經典?
 
  ◎為何史蒂芬.史匹伯稱宮崎駿的《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城》是「史上最了不起的冒險電影」?該片如何啟發了《法櫃奇兵》印第安納.瓊斯系列?
 
  ◎「原作粉碎機」押井守當年如何「粉碎」原作,打造融合手繪與3DCG技術的爆預算大作《攻殼機動隊》?
 
名人推薦
 
  李政亮 專文推薦
 
  九把刀∣導演
  井川一∣ACG分享型YouTuber
  王振愷∣影評人
  王鴻碩∣光年映畫總監
  半瓶醋|電影製片、影評人
  史明輝∣臺北藝術大學電影與新媒體學院院長
  朱家安∣哲學雞蛋糕腦闆
  阮光民∣漫畫家
  李政亮∣文化評論者、政治大學傳院兼任助理教授
  徐漢強∣導演
  高鳴晟∣電影剪輯師
  翁煌德∣臉書粉絲專頁「無影無蹤」版主
  莊永新(小莊)∣導演、漫畫家
  張硯拓∣影評人、《釀電影》主編
  張維忠∣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副教授
  葉郎∣文字工作者
  膝關節∣台灣影評人協會副理事長
  蔡錦堂∣前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
  羅禾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所副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列)
 
  「《日本經典動畫指南》引介了動畫領域最偉大的作品,內容包羅萬象,囊括導演訪談以及目不暇給的精美劇照。本書亮麗精緻,是本平易近人的日本動畫指南。」──水石書店(Waterstones)
 
  「麥可.里德與傑克.康寧漢的Podcast節目《吉卜力圖書館》(Ghibliotheque)啟迪了無數動漫迷,他們的這本著作則將目光從吉卜力工作室移開,為大家介紹同樣值得注目的30部日本動畫長片。讀者們除了可以在書中找到《阿基拉》等知名作品,亦能尋獲不少罕世珍寶,如藪下泰司早期以『東方迪士尼』為願景所打造的開創之作《白蛇傳》,以及今敏那部目眩神迷的《千年女優》。兩位作者在本書的前言中很快就指出,雖然他們所選的這30部動畫不敢說絕對完整,卻盡可能涵蓋了各種類型與風格,從卡通風格的兒童動畫,到情色、藝術風格奔放的作品,無所不包。這30部動畫橫跨1958年至2021年,依時序一一介紹。每部作品皆佔四至八頁不等的篇幅,幾乎每頁都搭以豐富多彩的劇照;而本書亦詳加追溯這些導演的職業生涯及其他重要作品,並討論這些作品的影響與價值。本書細細評析這30部動畫,許多亦列出「延伸觀影」片單。兩位作者的文字引人入勝,對日本動畫充滿溢美之情;這是一本向日本動畫長片致敬的影迷頌歌,相信能獲得廣大讀者喜愛。」──美國圖書館協會《書單》雜誌(Booklist)
 
  「這本書不只排除了吉卜力動畫,兩位作者還為這本書設下另一條規則:一位導演一部片。有時他們對這條規則也感到無奈,尤其是在他們挑選今敏作品的時候(他們最終選中的是《千年女優》);然而,這也讓這本書變得更加面面俱到,選入的動畫也更加出人意表。」──影評人安德魯.奧斯蒙(Andrew Osmond)
 
  「本書從1958年的《白蛇傳》開始,結束於2021年的《龍與雀斑公主》,在漫長60多年的時光裡,媒介技術、表現形式乃至動畫製作的體制與勞動問題不斷演變。喜愛日本動畫的朋友可以在字裡行間,細細品味兩位作者的嘔心之作,進而由歷史的視野與影像內外的角度,延伸思考日本動畫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李政亮(文化評論者、政治大學傳院兼任助理教授)
 
  「每次想挑選一部經典動畫電影時,為何想要選擇這部?是為了重溫大師為時代畫下不朽的作品?抑或是嘆息著時代走得太慢,導致作品走得太前面所以被忽略?動畫電影和真人電影對我而言都是電影,都是藝術品,當讚嘆著每一格畫面之精美時,回到當觀眾的初心,所看的每一格細節,絕對都藏有他想傳達給觀眾的訊息。對我而言,本來在拍電影、做動畫的,就是作夢的人。身為創作者如果不敢作夢,就拍不出好作品。一本書,30位大師,讀完就來看他們的作品吧,一天就是值得浪費在一部好電影上。」──王鴻碩(光年映畫總監)
纸上光影的史诗:一部跨越时代的动画艺术鉴赏之旅 书名:《纸上光影的史诗:一部跨越时代的动画艺术鉴赏之旅》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动画作品清单汇编,而是一次深入文化肌理、探寻艺术内核的深度考察。我们旨在构建一座理解动画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的桥梁,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风格的杰出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揭示动画媒介所蕴含的叙事潜能、视觉创新以及其与时代精神的复杂互动。 本书的结构设计旨在引导读者从宏观的历史脉络出发,逐步聚焦于微观的艺术技法与哲学思考。我们首先追溯动画的起源,从早期光学玩具和默片时代的实验性探索讲起,梳理其如何挣脱“儿童娱乐”的刻板印象,逐步确立其在世界电影史中的独特地位。我们将详细探讨二十世纪中叶,以特定国家和工作室为代表的风格流派的形成过程,分析他们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无限的想象空间。 第一部分:媒介的觉醒——动画的艺术自觉与技术革新 这一部分着重分析动画技术如何从单纯的运动原理转化为成熟的叙事工具。我们不回避技术细节,但更关注技术如何服务于情感表达。例如,深入剖析早期赛璐珞动画中的“关键帧绘制”与“中间帧填充”的取舍,如何直接影响了作品的动态节奏与视觉重量感。我们还将审视立体模型动画(Stop Motion)中材质的触感与光影的互动,探讨其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建立的独特张力。对于计算机图形(CG)的引入,我们探讨的重点并非其逼真程度,而是它如何解放了传统手绘的物理限制,为超现实主义和概念化表达提供了全新的画布。 我们将回顾那些定义了媒介边界的里程碑式作品。这些作品往往不仅仅是情节上的成功,更是对“运动的诗学”的深刻理解。分析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对“动态模糊”的早期尝试、对人物面部表情细微变化的捕捉技术,以及如何在二维空间中营造出深邃的三维空间感。我们将考察某些流派如何偏爱流畅、写实的运动轨迹,而另一些则选择夸张、程式化的肢体语言来增强喜剧效果或象征意义。 第二部分:风格的交织——文化土壤与视觉语言 动画的视觉风格从来都深深根植于其诞生的文化土壤之中。本书将细致对比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动画美学体系。例如,探讨某些东方艺术传统中对“留白”和“意境”的强调如何融入动画的分镜设计和背景处理中;反之,某些西方叙事传统中对清晰的线性叙事结构和明确的视觉对比度的偏好,又如何塑造了其动画的叙事节奏。 我们设立专门章节来分析“角色设计”的社会学意义。角色的面部比例、肢体结构、服装选择,无一不是时代价值观的投射。从早期对拟人化动物的道德寓言,到后期对复杂人性探讨的成人角色,角色的演变史就是社会对“理想自我”或“被压抑欲望”的视觉投射史。我们还会深入探讨字体排印学在动画片头和字幕设计中的应用,因为即使是文字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也构成了作品整体视觉体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三部分:叙事的深度——主题的探索与哲学的边界 动画媒介因其极高的自由度,往往能承载更具实验性或哲学思辨性的主题。本书不回避对那些探讨存在主义、时间概念、记忆结构或社会异化等深刻议题的作品的分析。我们关注的是创作者如何利用“非自然”的视觉表现形式来探讨“最真实”的人类困境。 例如,分析一部作品中对“循环结构”的运用,如何反思宿命论;或探究某一系列动画中对“乌托邦/反乌托邦”的刻画,如何映射了特定历史时期对社会秩序的集体焦虑。我们的分析将超越情节的表层,挖掘潜藏在视觉符号、色彩运用和配乐结构之下的多重文本意义。我们将探讨动画如何通过非现实的设定(如魔幻元素或高科技场景)来反衬和批判现实世界的局限性。 第四部分:制作的现场——工艺、传承与未来展望 最后,本书回归到动画生产的“现场”。我们考察动画产业的结构性变化,从早期的“工作室制”到现代的全球化外包模式,分析这些变化对最终作品质量和创作者福祉的影响。我们将探讨那些坚持传统手绘工艺的工作室如何通过对“手感”的坚持,来对抗数字化的洪流,并维持一种独特的艺术完整性。 对于新兴技术,如虚拟现实(VR)和交互式叙事在动画领域的应用,我们持审慎乐观的态度。重点不是预测它们将如何取代传统,而是分析它们如何拓展了“观看”与“体验”的边界,为未来的叙事者提供了哪些新的“笔触”。 总而言之,《纸上光影的史诗》 是一部旨在培养批判性审美眼光的指南。它邀请读者放下对“娱乐性”的固有预设,以面对经典电影或文学作品同样的严肃态度,去审视动画这一媒介所展现出的无尽的艺术深度和文化广度。本书致力于揭示,那些在纸上或屏幕上运动的光影,如何构筑起我们理解世界和感知美学的重要篇章。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麥可.里德(Michael Leader)
 
  專業作家、廣播人,他的文章散見於《視與聽》(Sight & Sound)和《白色謊言》(Little White Lies)雜誌,他的聲音出現在Podcast和廣播節目中,包括Podcast節目《吉卜力圖書館》(Ghibliotheque)、《真理與電影》(Truth & Movies)、BBC廣播節目《前排》(Front Row)、BBC廣播第五直播台(BBC Radio 5)。他是小點工作室(Little Dot Studios)的資深製作人,負責電影與電玩相關專案。多年來,他在Film4 Online擔任編輯總監,並且是BBC的iPlayer迷你系列《電影內幕》(Inside Cinema)、《電玩内幕》(Inside Game)的委製編審,他為這些節目撰寫並製作有關吉卜力工作室等內容的紀錄短片。
 
傑克.康寧漢(Jake Cunningham)
 
  從事電影和廣播相關工作的作家與製片。他在小點工作室製播內容聚焦於電影的Podcast節目和評論影片。除了主持《吉卜力圖書館》,他還與第四頻道(Channel 4)、柯松電影院(Curzon Cinemas)和英國獨立電影獎(British Independent Film Awards)一起製作Podcast節目;他曾為BBC World Service廣播頻道錄製節目,並為BBC及《白色謊言》(Little White Lies)雜誌撰寫評論影片並擔任旁白。他的文章散見於英國報紙《i》、BFI(英國電影協會)、《新音樂快遞》(NME)雜誌等。他與BFI Network合作製作了第一部由他擔任編劇與製作人的動畫短片,在2021年推出。
 
譯者簡介
 
李靜怡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媒體系所畢業。譯有《重新想像印度:亞洲下一個超級強國的潛力解碼》、《英國下一步:後脫歐之境》、《勞工自主企業:創造經濟民主,挽救崩壞的資本主義與政治民主》、《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不流血的革命:素食主義文化史》等書。

图书目录

推薦序 資深影評的日本動畫指南/李政亮
前言

白蛇傳
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
悲傷的貝拉朵娜
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城
銀河鐵道之夜
王立宇宙軍:歐尼亞米斯之翼
阿基拉
老人Z
獸兵衛忍風帖
攻殼機動隊
人狼
手塚治虫之大都會
千年女優
星際牛仔:天國之門
銀河生死戀 5555
駭客任務立體動畫特輯
心靈遊戲
惡童當街
福音戰士新劇場版:序
超時空甩尾
喬望尼之島
百日紅
你的名字
聲之形
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
謙虛的英雄
海獸之子
普羅米亞
搖滾吧!中二樂團
龍與雀斑公主

延伸閱讀
謝辭
索引
圖片出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63273
  • EISBN:978626726329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29.1MB

图书试读

前言
 
  朋友們,歡迎回來吉卜力圖書館(Ghibliotheque)!這裡是我們討論世界上偉大動畫與製作動畫的人的舒適小圈圈。早在2018年我們就開始做Podcast,我們的目標很簡單:透過一次講一部電影的方式,麥可想把傑克變成吉卜力工作室的瘋狂粉絲。劇透警告:麥可成功了!我們有超多集Podcast,甚至一整本書都可以證明這一點。但是,然後呢?
 
  對於全球許多影迷來說,他們透過吉卜力工作室第一次體驗到日本動畫世界的神奇。也許你和《神隱少女》中的千尋一樣,矯捷地穿過黑暗的隧道,並進入了一個充滿神靈和怪物的神秘世界。我們都有自己的入門方式,而吉卜力工作室好幾代的動畫師們總是不負眾望。現在,我們已經談過吉卜力工作室的所有電影(你知道我們寫了一本書嗎?)因此,在我們即將啟程的新旅行裡,我們將探訪更神秘深邃的兔子洞。
 
  還有許多未知等待我們發現,因此我們寫了這本《日本經典動畫指南》,並收錄日本過去60年來,最著名的30部動畫。每一章都由麥可撰寫脈絡背景,並由傑克接棒負責評論;而如果有任何影片吸引我們做更深入的探索,傑克也會提供延伸觀影的建議。
 
  策劃、選編30部動畫電影並不容易。我們不敢說這本指南絕對完整,也不敢說這本動畫電影書是必讀的經典之作。(要更詳盡、百科全書式的列表可進一步閱讀書末的〈延伸閱讀〉。)我們廣泛收入了當你踏進日本動畫世界時,所遇到的令人振奮的動畫類型、導演、趨勢與主題。
 
  整體來說,這本書確實講述了動漫產業的故事,其中許多人經常在不同的章節裡交會。我們講的是當雄心壯志遇上緊繃預算、當有遠見的夢想家(絕大多數是男性)奮力從事收入低微的工作的故事;你會讀到擺盪在寫實風格與絢爛視覺之間的掙扎,甚至演變成數位動畫與傳統手繪作品間的戰爭。此外,我們還必須承認自己是來自英國的傢伙,試著研究日本最偉大的文化輸出。我們認為本書也關於動畫與其全球觀眾,特別是與英語系國家觀眾之間的關係。
 
  英、美閱聽者對日本動畫的看法,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發行趨勢、以及那些在特定年代推向特定觀眾群的作品影響,好比在《阿基拉》之後蔚為風行的超暴力家庭錄影帶。此外,也有許多人對日本文化產品存有過度活潑、缺乏營養、幼稚的刻板印象。動畫作為藝術形式與傳播媒介,其實就與真人電影一樣,涵蓋了多樣的故事、風格、調性、流派,而日本動畫產業最能掌握箇中精髓。然而,一直以來,我們都以窺視孔般的視野,窺探著這個產業:許多日本動畫中最熱門與堪稱里程碑的作品,仍舊無法在英語世界中正式購得。話雖如此,情況有在好轉,我們想趁機讚美一下動漫有限公司(Anime Limited)、吉玩(GKids)與迪斯科技(Discotek)等品牌,他們接續漫畫娛樂(Manga Entertainment)和映歐嘉納(StudioCanal)等公司,將過去與現在的重要動畫作品帶到大大小小的銀幕上,成為許多動畫迷的起點。
 
  我們兩人都深信列這份動畫清單的過程應該相當好玩、又有點傻氣,我們也很不好意思訂了一些非常詭異的特別規矩,好比每位導演只能有一部作品;但等我們套用這規則在一些從未失手的優秀導演,好比今敏身上時,真的讓人渾身難受。此外,也因為我們早已為吉卜力工作室寫了一本書,因此我們將不會討論他們的任何作品。(但別擔心,我們還是找到了能將宮崎駿與高畑勳都納入清單的方法。)
 
  我們也想向日本動畫中的一個特殊類型致敬:為大銀幕製作的原創動畫長片。不可否認,就產量、觀眾和利潤而言,動畫長片不是動畫產業中最重要的部分,真正重要的是電視動畫及其效益可觀的IP,像是《火影忍者》、《海賊王》和《七龍珠》。但因為我們兩人骨子裡都是影迷,因此本書特別著重動畫長片。為了讓本書維持著入門感,我們討論的所有影片,都可以在不做任何功課的情況下,輕鬆地欣賞。我們所討論的動畫電影既好取得、又可以在一部電影的長度內消化完畢。這代表我們會排除那些長篇連載漫畫所衍生的知名劇場版作品,好比票房破紀錄的超級大片《鬼滅之刃:無限列車》,該片已成為日本有史以來票房最高的電影。不過,坦白說,建立30部片選單的最大樂趣之一,就是製造明顯的遺珠之憾,讓人想吐槽這本書。
 
  不論你現在感到好奇或是惱怒,我們都希望你能在這本書裡找到自己喜歡的內容。不管是《阿基拉》或《你的名字》,日本動畫的想像沒有邊際,並展現寬闊的視野。日本動畫的世界任你翱翔。歡迎你!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电子书的格式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我习惯于在阅读深度分析类书籍时,在纸质书上做大量的批注和书签标记。因此,我对这本书的电子版体验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我希望它的搜索功能能够强大到支持关键词的语义搜索,比如,我输入“赛博朋克美学”,它能立刻定位到所有涉及此主题的作品分析,而不是仅仅依赖于章节标题。此外,如果它能提供高质量的、可缩放的内页插图和关键帧截图,并且这些图片能够点击跳转到相关技术分析部分,那就太棒了。我非常看重“工具性”和“易用性”的结合。一本好的指南,应该方便读者快速定位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而不是迫使读者从头读到尾。如果这本书在导航设计上做得足够人性化,能够让我轻易地在“作品介绍”、“制作人员档案”和“时代背景分析”这三者之间无缝切换,那么它无疑在电子书的阅读体验上实现了巨大的突破。我期待的,是一种既能提供深度,又不失便捷性的阅读体验,让知识的获取过程本身也成为一种愉悦的探索。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日本动画文化符号的观察者,我非常在意这本书如何处理动画与日本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动画从来不是孤立的艺术品,它是特定社会思潮的折射镜。例如,我对“机甲设计”中体现出的“工具崇拜”与“反乌托邦”思想的并存现象十分着迷。这本书是否有能力去解析,为什么在同一时期,日本动画界能同时孕育出对未来科技的无限憧憬和对技术失控的深刻恐惧?我期望它不仅仅停留在“这是一部优秀的动画片”的简单判断上,而是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哲学内核。比如,探讨“自我牺牲”和“集体荣誉感”在不同时代的作品中是如何被重新定义和解构的。此外,对于一些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作品,比如那些大量取材于日本民间传说或特定城市风貌的作品,这本书是否能提供文化背景的注释,帮助非日本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深层意蕴?如果它能做到这点,这本书就超越了单纯的动画评论范畴,而上升到了跨文化研究的高度,成为一部极具启发性的读物。

评分

我最近刚看完一部非常冷门但艺术价值极高的七十年代科幻动画,那个时期的作画风格和叙事节奏都充满了实验性,但要在网络上找到可靠的、深入的资料却非常困难。因此,我热切地盼望这本《日本经典动画指南(电子书)》能够弥补这种信息差。我特别关注那些被主流动画史所“遗忘”的角落,那些在特定电视台或特定制作社短暂出现,却对后世产生了潜移默化影响的作品。比如,那些大胆运用抽象表现手法、挑战传统叙事逻辑的电视短篇动画集。这些作品往往是行业创新力的试金石,也是动画艺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这本书的“指南”二字,如果能延伸到对这些“边缘”作品的关注,那它的价值将不可估量。我非常希望它能提供一份详尽的“影响链”,清晰地展示出:某部A作品的视觉概念是如何被后来的B作品吸收并改造,最终形成C作品的独特风格的。这种追根溯源的梳理,才是真正体现“指南”专业性的地方。如果它能像一部严谨的音乐史著作那样,为我们勾勒出动画流派演变的清晰脉络,那绝对是物超所值。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带着一种近乎挑剔的眼光去审视的。市面上的同类书籍太多了,很多都停留在“粉丝向”的肤浅赞美,缺乏真正的学术深度或者独到的见解。我真正想从一本“指南”里得到的,是对动画制作流程的深度剖析,或者至少是对不同“流派”之间审美差异的精准捕捉。例如,我对“京阿尼系”那种极致的细节打磨和光影处理,与“吉卜力系”那种返璞归真、注重自然气息的风格之间的美学差异,一直很感兴趣。这本书的排版和电子书的交互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它似乎在努力避免传统书籍的沉闷感,用更现代、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来呈现内容。我期待它能有专门的章节去分析分镜艺术(Storyboarding)的力量,毕竟,一个优秀的镜头语言比任何华丽的特效都要震撼人心。一个好的指南,应该能教会读者“如何观看”动画,而不是仅仅“看过”动画。如果它能提供对关键场景的逐帧解析,并辅以制作人员的访谈片段,那将是对我个人观影体验的一次巨大提升。否则,它充其量也就是一本精美的图册,而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引领我进入更高层次理解的“钥匙”。

评分

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就是这本传说中的《日本经典动画指南(电子书)》。作为一个资深的动漫爱好者,我对这种“指南”类的书籍总是抱有极大的期待,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新颖的视角或者深度的分析,毕竟,日本动画的魅力,绝非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像某些常见的百科全书一样,罗列出从《铁臂阿童木》到近年的热门作品的简要介绍和制作背景。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时,我的心跳明显加速了。它并没有采用那种流水账式的编排,而是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去探讨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土壤孕育了这些独一无二的视觉奇迹。我特别好奇它对“昭和精神”和“平成/令和的断裂”是如何进行解读的,毕竟,时代背景对动画风格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比如那种早期作品中特有的、略显粗粝却充满力量的叙事风格,与现在追求精细画面和复杂人性的作品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传承与分野。期待它能深入挖掘那些被主流评论常常忽略的、那些在特定时期对整个行业产生催化作用的“小众却关键”的作品。如果它只是停留在介绍剧情和角色设定的层面,那这本书的价值将大打折扣。我更看重的是那些幕后的故事,那些关于导演的坚持、原画师的挣扎,以及动画产业在技术迭代过程中的取舍与妥协。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就不再仅仅是一本“指南”,而更像是一部关于“日本动画史诗”的编年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