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少年 (電子書)

請問少年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詹佳鑫
图书标签:
  • 成长
  • 青春
  • 校园
  • 家庭
  • 亲情
  • 自我发现
  • 台湾文学
  • 电子书
  • 小说
  • 青少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這是一本開啟多元對話的青春之書。
少年持續書寫,以晶亮好奇的雙眼窺探世界。
走過成長的歡悅與哀愁、走過人生的情動與暗流,
相望少年時,他回首向那獨特發亮的自己「請問」──

  回顧臺灣文學的青春散文書寫系譜,1977年朱天心出版《擊壤歌》,從新生南路寫到奔赴大學聯考的介壽路,迤邐一場北一女的青春狂言與大夢;1985年簡媜《水問》以清純少女心捕捉臺大椰林的點滴靈光,浪漫敘說校園裡外的心靈風景;1996年楊照《迷路的詩》問世,寫盡建中少年的狂飆與萎靡、初熟與稚氣,同時折映出臺灣80年代文青的叛逆、懺情與苦悶……
  90後的青春成長書寫,又是何種面貌?

  《請問少年》集結了詹佳鑫十年來,從高中到研究所,乃至為人師的真誠浪漫文字。
  輯一「建中小少年」青春喧嘩,言語浮誇,他考試,他遊蕩,他喃喃自語,他為賦新詞強說愁。就讓這位建中生帶我們穿越,一團團奇思異想的青春光霧。
  輯二「台大二三事」,看公館學府七年的時光切片,最自由遼闊的時光,大學生共享的金色印象。
  輯三「家事」,菜市場長大的小男孩,在吆喝聲與油煙味中,領略每一個為兒女家庭奮鬥的辛苦人,那背後知足、甘願且堅定的信仰。
  輯四「情悟」,書寫詩人的初戀經驗,留存青春時光的美好與憂傷,短篇中多有詩意的留白與聯想,是成長中最美好的禮物,也是最真性情的流露。
  輯五「日常顯微鏡」,在人情細節中揀出金沙、轉尋常為非常,點亮生活不平凡的美。像達利的軟時鐘,凝視,停留,向詩意深處叩問探索。
  輯六「國文老師新上路」,從學生到老師,轉換身分,視野更遼闊。溫暖開朗有如學長的他,如何在廣袤的國文領域中,點燃新世代的學習興趣……

  建中第一名畢業、推甄第一志願臺大中文系,
  一路披荊斬棘考上錄取率僅388分之1的國文老師,
  人生看似坦途一片的他,究竟是如何走過歡憂起伏、布滿荊棘的十七歲,
  如何在多情摺皺裡留下不為人知的敏感語句?
  又將如何引領新一批學子走過迷惘青春期,接唱屬於90後的青春大時代?

  請問少年,是懵懂善問的建中生,向世界伸出文字觸角,展開翅膀,於現實與夢想間試探飛翔;
  請問少年,是為人師的作者長大回首,重新向青春發出動人的問候;
  請問少年,更是所有擁有過璀璨時光的讀者們,一同見證青春美麗的大哉問。

本書特色

  ★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臺北文學獎得主 × 新生代詩人老師詹佳鑫,首部散文著作
  ★專屬90後的青春書寫,10年成長軌跡大集結

好評推薦

  ▍專文作序
  楊佳嫻|作家
  盛浩偉|作家

  ▍深情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未秧Winter|作家、教育YouTuber
  李蘋芬|詩人
  林達陽|作家
  凌性傑|作家
  孫梓評|作家
  馬翊航|作家
  陳柏煜|作家
  陳繁齊|作家
  楊富閔|小說家

  「旁觀者的憂傷與歉意不為人知,唯有書寫,將一切隱微的事件重新喚起。成長於世紀初的少年,見過漩渦、市街和流星雨,將自身擺渡到新的時空。柔和與銳利,緩慢與躁動,盡皆蛻殼而出。」──李蘋芬|詩人

  「〈回診〉及之後的諸篇抒發失戀之作,相對地比較能看見憂慮、失望、傷心等負面情感,但敘述起來卻依然帶有他一貫的「年輕」感。具體而言,那是一種能夠真誠相信理想的質性,縱使知道會有陰影,也不讓陰影占據內心的本能。」──盛浩偉|作家

  「少年之心乾淨堅定。乾淨與堅定狀似位於同一向度,實則有其衝突。前者是沒有雜質,讓視線輕鬆通過;但旁人若試圖介入改變,就會發現它的硬度。那是絕對值與信念。閱讀《請問少年》我們會嫉妒地發現,這顆早該被收回去的石頭,仍被作者藏在字裡行間。」──陳柏煜|作家

  「作為一個與佳鑫年紀相近的台北人,《請問少年》召喚了我許多求學時的畫面與感受:有狂放與熱烈,但也有充滿孤獨感的異想與出竅。佳鑫的書寫從容地理清了那些紊亂的、總是同時夾雜著自卑與自負的青春思想。」──陳繁齊|作家

  「書中幾乎按照人生階段分輯,恰恰能讓讀者捉摸出青春遊走路線,在哪裡為了霧或歌聲迷路,在哪裡停步因為心猛然跳動宛如拘住了一頭小獸。羅智成詩裡說深夜帶體內少年散步,《請問少年》,問的就是那位始終住在體內的少年嗎?為創作者記得他的變化,為失落者記得他的純真。」──楊佳嫻|作家
 
瀚海星河:一部关于时间、记忆与存在的哲学史诗 图书名称:瀚海星河:一部关于时间、记忆与存在的哲学史诗 (实体书)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奥古斯丁·维多利亚]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黎明之光文化] 装帧: 精装,附赠艺术插画集 页数: 780页 ISBN: [虚构ISBN:978-1-23456-789-0] --- 卷一:时间的几何与不可逆性 引言:滴答的悖论 《瀚海星河》并非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导论,而是一次深入人类意识最深层构造的航行。本书的核心议题围绕着“时间”这一我们习以为常却又最难把握的维度展开。作者维多利亚以其深厚的古典哲学功底和对现代物理学的敏锐洞察力,构建了一个宏大且精密的理论框架,用以解构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并质疑其线性本质。 本书的开篇便抛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如果时间仅仅是信息熵增在宇宙尺度上的体现,那么我们主观体验到的“过去”与“未来”是否只是大脑为了维持叙事连贯性而进行的必要构造? 第一章:亚里士多德的回响与牛顿的刚性 维多利亚首先回顾了西方思想史上对时间的经典阐释。从亚里士多德对“运动的量度”的定义,到牛顿将时间视为独立于事件而均匀流逝的绝对背景。作者并未满足于历史的陈述,而是巧妙地引入了莱布尼茨的关系论视角,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宇宙模型中进行审视。在此章节中,作者对“此刻”(The Now)的定义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指出“此刻”在物理学中几乎没有持续性,但在人类意识中却是我们存在的唯一锚点。 第二章:爱因斯坦的弯曲与经验的扭曲 进入二十世纪的物理革命部分,本书深入探讨了相对论对传统时间观的颠覆。相对论揭示了时间是可塑的、与空间交织的“时空”的组成部分。维多利亚并未停留于科普层面,而是着重分析了这一理论对现象学的影响:当观察者的速度和引力场发生变化时,其主观时间经验如何偏离客观测量?作者引入了大量的思想实验,例如“双生子佯谬的意识版本”,探讨在相对论框架下,个人历史的确定性是否被削弱。 第三章:布洛赫的“开放的过去”与不可逆性的哲学辩护 本书的转折点出现在对“时间之箭”的探讨上。如果宇宙定律在微观层面大致是对称的(时间反演不变性),那么宏观世界中为何时间之箭如此坚定地指向未来?维多利亚借用了伊利亚·普里戈金的耗散结构理论,将其哲学化,提出人类的“记忆”和“选择”构成了对抗熵增的局部有序结构,从而赋予了时间流逝一种内在的、生物学的必然性。 --- 卷二:记忆的建筑师与自我的重构 如果说时间是河流,那么记忆就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它塑造了我们称之为“自我”的河岸。本卷探讨了记忆如何不仅仅是过去事件的被动记录,更是积极参与构建现在身份的主动过程。 第四章:柏格森的“持存”与意识的粘性 维多利亚对亨利·柏格森的“纯粹持续”(Durée)理论进行了细致的重新诠释。作者认为,我们的意识并非将经验切割成离散的快照,而是在一种连续的、相互渗透的“持存”中体验世界。每一个新的经验都带着过去经验的全部重量和色彩。通过对神经科学中“情景记忆”的描述进行借鉴,作者论证了“持存”是人类避免陷入永恒重复的关键机制。 第五章:记忆的不可靠性与叙事治疗 本章是本书最具批判性的部分之一。作者援引了认知心理学关于“虚假记忆”的实验,挑战了传统上将记忆视为忠实档案库的观念。维多利亚提出,我们所珍视的“个人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我服务的叙事工程”。过去被不断地重写,以适应当前的目标和道德立场。这种重构并非缺陷,而是自我生存的必要策略。 第六章:遗忘的必要性与身份的“清理机制” 与对记忆的强调形成对比的是,本章着重探讨了“遗忘”的积极功能。遗忘,即对冗余或痛苦信息的系统性清除,被视为心智维护其效率和理性的关键。作者将遗忘类比于图书馆定期进行的“淘汰”工作,确保了核心叙事的清晰度。通过对比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中记忆的“过度固化”,作者论证了适度的遗忘是维持心智健康和未来规划能力的前提。 --- 卷三:存在的拓扑学与意义的生成 在对时间与记忆进行了结构性解构之后,本卷将视角转向了“存在”本身,探讨个体如何在既定的时间和被重构的记忆中,锚定超越性的意义。 第七章:海德格尔的“向死而在”与焦虑的本体论地位 维多利亚重新审视了马丁·海德格尔的“此在”(Dasein)概念,重点聚焦于“向死而在”(Being-towards-death)。作者认为,对死亡的清晰预设,即时间的终结,是使得每一个“此刻”都具有压倒性重要性的根源。死亡并非终点,而是定义生命边界的几何标记。对这一终结的焦虑,正是驱使个体进行“本真存在”(Authentic Being)选择的本体论动力。 第八章:加缪的荒谬与反抗的构造 本章转向了对意义真空的直面。面对一个冷漠、缺乏内在目的的宇宙(荒谬),人类的意义感从何而来?维多利亚吸收了加缪的哲学,但提出了一个更具实践性的观点:意义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构造”出来的。这种构造活动,包括艺术创作、伦理承诺,以及最关键的——对他人的责任。 第九章:共时性与跨越时空的伦理连接 《瀚海星河》的收官部分探索了时间与记忆的社会维度。作者引入荣格的“共时性”概念,并非作为神秘主义的证明,而是作为人类经验中“意义的非因果连接”的一种隐喻。我们通过共同的文化文本、历史事件的集体记忆以及对未来世代的承诺,实现了一种超越个体生命时段的连接。这构成了人类文明的“拓扑结构”——一个在时间中不断自我巩固的意义网络。作者总结道,人类存在的终极目标,是在不可避免的熵增和时间流逝中,通过对他人记忆和未来的投入,为自己短暂的存在赋予一个超越其物理边界的结构。 --- 读者群体建议: 本书适合对哲学、意识科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现代物理学交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并愿意挑战自己对时间、记忆和身份的固有认知。阅读本书如同进行一次漫长而深刻的内省考察,最终收获的将是对人类经验本质更复杂、更细致的理解。 媒体评价摘要 (虚构): “维多利亚以惊人的清晰度和深远的洞察力,将相对论的冰冷逻辑与人类情感的炽热体验熔铸一炉。一本足以定义新一代存在主义对话的巨著。” ——《形而上学评论》 “它迫使你停下来,重新审视你脑海中每一段‘过去’的真实性。阅读此书,如同经历了一次思维的重置。” ——《认知科学前沿》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詹佳鑫


  1992年生,臺北人,菜市場長大,素食者。建國中學、臺大中文系、臺大臺灣文學研究所畢業,現任教於國立新竹高中。

  在體制中艱難地教搶分也教人生,希望藉由文學的光照,引領孩子們認識自我、同情共感,並探勘世界的種種可能。

  多次榮獲全國性文學獎新詩、散文首獎。作品收入《創世紀》、《臺灣詩選》、《台灣現代詩選》、《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新世紀新世代詩選》等,並曾兩度翻譯成外語。

  著有詩集《無聲的催眠》,獲周夢蝶詩首獎,並入選為文化部優良推薦讀物。

  .FB:詹佳鑫
  .IG:golden3words
  .合作邀約與讀者信箱:f5040312311@gmail.com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帶體內少年河濱散步/楊佳嫻
推薦序(二) 靈魂的年輕/盛浩偉
自序 少年自在
 
輯一 建中小少年
蒼蠅人
一隻魚的潮流世界
另一間教室
自拍時代
我的小宇宙
小陽臺
博愛座事件
那些留下的與遺忘的
那些必要與不必要的
城市貓語
憂鬱甜豆花
一個人的夕陽
有朋自臉書來
珍珠奶茶節
等待
圖書館異次元空間
山城天燈之夜
尋字啟事
南海路56號
前往詩的光點
 
輯二 台大二三事
打烊時分
補習的日子
新鮮人新鮮初體驗
催眠考
文字學作業
寶藏
總圖二三事
臺大小札之一
臺大小札之二
杜鵑花事
速記:研究所放榜
預約下一場緣會
旁聽生--文學獎記錄二三事
 
輯三 家事
菜市場那些小事
紙彈男孩
素食實習生
蔬菜節
一對父子在路上
口香糖道歉啟事
小熊維尼筆記本
麵茶印象
香事
這裡沒有鬼
 
輯四 情悟
小D
孤獨排球
莫比烏斯古亭河濱
回診
雪路獨行
望夫石,起來!
雙心石滬
霧中三仙臺
星星部落
伏見稻荷
合掌村合掌
 
輯五 日常顯微鏡
賣時間的人
在復健室
牙病
郵差點名
太平洋上的兒歌
時間的流向
開門
廁間習字
街頭藝人
輻射飛椅的祕密
 
輯六 國文老師新上路
偉大的迷路
國文課二三事
國文老師新上路
求聲記之一
求聲記之二
師生合作拼一拼:拼圖論語,拼貼現代詩
文學相對論:穿越恆河沙世界的飛船/詹佳鑫×張敦智
推開那些隱形的門
永恆迴盪的鐘聲
 
作品繫年與發表出處
作者簡歷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9842
  • EISBN:978957087071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2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帶體內少年河濱散步
楊佳嫻


  青春應該長什麼樣子──為一朵花來觸碰而微微發燙?握過閃電還能安穩睡著?

  詹佳鑫在男校裡教書,但樣子還像個大學生;我聽過他談詩,調皮中也有些老練。少年就開啟創作生涯,可以想見早熟;那份早熟通常是敏感,比別人想得更深也讀得更多,至少用兩層目光看世界,一層屬於少年無畏,另一層則從文學藝術來補強尚未豐盈的現實體驗,借千百年積累與當下感應,蘊育多面向的同情共感之力。

  於是,《請問少年》就成形了。詹佳鑫愛詩,第一本著作是詩集,第二本著作才是更直截吐露的散文集,集合了二○一○到二○二三年的創作,橫跨中學時代到出社會工作,書中幾乎按照人生階段分輯,恰恰能讓讀者捉摸出青春遊走路線,在哪裡為了霧或歌聲迷路,在哪裡停步因為心猛然跳動宛如拘住了一頭小獸。羅智成詩裡說深夜帶體內少年散步,《請問少年》,問的就是那位始終住在體內的少年嗎?為創作者記得他的變化,為失落者記得他的純真。

  開篇〈蒼蠅人〉寫上課神遊物外,本是學生常態,早熟少年已另有體悟:「也許培養一種低調的自甘墮落能讓生活更立體,和孤寂故作相安無事,彷彿什麼也沒發生。這是有自信的百無聊賴,這是自視清高卻乏人問津的潔身自愛。」這一連串由四字詞組成的敘述刻意流暢簡直諷刺──昨日當我年輕時,最不甘心的就是「又被套在公式裡」的無可奈何。

  閱讀、寫作、戀愛,都具有突破公式人生的潛能,也成為《請問少年》幾個明顯的主題。閱讀讓身體即使困在方寸教室,仍能翻過遙遠山頭,寫作讓洶湧的心有岸可去,而戀愛永動機永恆驅策波浪。如同佳鑫在〈黃金葛〉這首詩裡寫,「群書之上,我占領一方安全的陰影/睡眠、呼吸,伸展青青的憂鬱/不至於矯情」,「青青的憂鬱」從群書托庇的陰影中長出,也許範圍有限,卻是成長的紛亂裡可掌握的真實。

  全書涉及三處校園,建中、臺大,以及佳鑫教書的新竹中學。「校園」一直是重要的文學空間,楊照寫建中、簡媜和邱妙津寫臺大,幾乎成為跨世代文藝少年少女的自我指認與未來想像。甚至可以視之為粗礪現實裡的一處異托邦,標誌特定的時間與空間,「天比較藍,太陽比較亮,風比較暖和」(李渝〈朵雲〉)或「體液和淚水清新如花露,人們比較願意隨它要落就落」(朱天心〈古都〉),人生最純粹最瘋狂的事都在裏頭發生,即〈杜鵑花事〉自我調侃的「人不雷殘枉少年」。不過,沉靜下來,也頗可見恍惚中一瞥清明,如〈臺大小札之一〉裡記下課堂上聽老師說「生命就是不斷對無常做練習」,對照本書後半部「家事」、「情悟」兩輯,尤其可見「練習」與「無常」的意義。

  「家事」中寫家族細瑣裡的懷戀和憬悟,〈一對父子在路上〉比對作為父親機車乘客和父親陪自己考照的心情,〈香事〉娓娓敘寫母親長期在市場內向金紙店租一角攤位做生意,他因此熟悉香粉沉厚的氣息,〈紙彈男孩〉記憶小男孩之間無猜的相處,紙彈有其超乎想像的重量,餘留一絲惆悵。「家事」十篇作品,像一一撿拾起散落家屋內外的彈珠,剔透中映照大人逐漸老去、自己逐漸懂事,那日常線頭讓讀者還能追溯到另外一輯「日常顯微鏡」,同樣十篇作品,最精采者莫過於聚焦自我身體傷損如〈在復健室〉、〈牙病〉(還可以和收在「國文老師新上路」輯裡的兩篇〈求聲記〉並看),以及〈輻射飛椅的秘密〉中的成人況味:「我們在煩悶與無奈中擦撞、隱忍、妥協,離開真實地面,在半空旋轉來回,一圈,兩圈,三圈,倦怠而無感,無法提早離開。」

  至於「情悟」一輯裡遊蕩於河濱、診間、手機閃爍方塊、異國雪陣裡的種種──我將這批作品也視為一種「復健」,只是這已非〈在復健室〉裡的電療和牽引,沒有任何神效藥物或機臺可以妥善擺放疼痛的身心,而是藉著文字,向自我揭開創口,沖去血塊,注視著新肉將一點一點長出,浮凸如徽章,之後能贏回一個多了點什麼的自己。

  有趣的是,《請問少年》不以抒情為唯一線索,考研究所見聞、當了老師怎麼實施教學方案等等,也相當認真留下紀錄。本書也不僅僅留駐於生活大事,尤其中學、大學時期的散文,尤其常描寫發呆情狀,聽課時發呆,喝珍珠奶茶時發呆,圖書館裡發呆;我以為這是十足青春證據,啊那樣的年紀裡我們總以為時間永遠富足。

靈魂的年輕
盛浩偉


  和佳鑫認識這麼久,回想起來才覺得奇妙。我們所經歷的路徑太相似了:高中都是建中,都得過校內的紅樓文學獎,然後都在高三那年得到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到了大學,又同樣讀臺大,佳鑫念中文系,我雙主修中文系;畢業之後,竟然都還選擇了一樣的臺灣文學研究所繼續攻讀碩士。

  我大佳鑫四歲,所以這些路徑是一前一後走過的,我先,他後,在研究所之前幾乎沒有重疊(收到《請問少年》書稿和邀約信時,我還特地回去翻找對話記錄。雖然更早就相識,但應該也是到了研究所期間才開始在社群網路上聊天的)。這路我自己走得崎嶇,碰過很多意料之外的事,交換留學、延畢、更換指導教授等等,肯定沒辦法成為任何人效法的榜樣。卻也正因為這樣,想到佳鑫偶然地和我走過了相似的一條路,想到這代表在這麼多人生岐路的節點上,我們都做了一連串相似的選擇,就不禁感到,也許我們內在真的有非常像的部分也說不定。

  「也許我們內在真的有非常像的部分也說不定」,會這麼說,是因為在我心底,覺得自己和佳鑫實在相當不同。這不同,當然包括佳鑫寫詩,我則寫詩以外的;但更重要的是我對詹佳鑫本人的印象,他總是樂觀、良善、活潑,對佳鑫作品的印象,則是乾淨、輕盈、明亮。若要一言以蔽之,我會說:佳鑫很年輕。特別年輕。不是生理上的年輕,是精神上的年輕,或者,要說是靈魂上的年輕,也不為過。一般而言,其實年輕這個形容未必都是正面的,有時不免帶著小覷的眼光;用在創作上,還可能隱含過度單純天真、看得不夠透澈的負面意味。但佳鑫的「年輕」並非如此。那是他獨有的個人風格,一面專屬於他自己的濾鏡,順著他的文字,讀者總會讀到這個世界年輕的一面,也能照見自己內在尚保有年輕的角落。

  比如,在讀《請問少年》的輯一「建中小少年」與輯二「臺大二三事」時,我瞬間就被吸入他所描寫的那個時空裡,想起了十幾二十年前,那個剛從只有讀書考試的校園升學生活接觸到更多彩多姿世界的心情,或者是那些人際之間的小吵小鬧、大學課堂的作業、成人看起來沒什麼大不了但對青少年而言卻很重要的事,以及許多時代的印記,比如才剛滲入人們生活的臉書等社群媒體,或是如今已經改名的赫哲補習班,煞是令人懷念。而讀到〈臺大小札記之二〉寫茹素的心得:「素食本不煩,簡簡單單,那像是返本的一種寧靜練習。覺得煩的時候,想想可愛小動物,就慶幸:我是給自己找麻煩」,那語調,彷彿佳鑫真的坐在我面前,滿臉笑容地和我這樣訴說一樣。

  書裡青春的片段俯拾即是,篇幅較長的幾篇散文,則讓人感受到佳鑫情感的厚度與心的皺摺。比如寫愛情的〈回診〉、寫身體的〈在復健室〉,還有寫教學的〈國文課二三事〉,其關懷正好對應到自己、愛人、志業,我想,或許也是佳鑫現階段人生最在乎的幾件事情了吧。在〈回診〉及之後的諸篇抒發失戀之作,相對地比較能看見憂慮、失望、傷心等負面情感,但敘述起來卻依然帶有他一貫的「年輕」感。具體而言,那是一種能夠真誠相信理想的質性,縱使知道會有陰影,也不讓陰影占據內心的本能。是了,或許年輕最害怕的就是耽溺痛苦、過分自憐,可佳鑫不陷入其中,如〈望夫石,起來!〉最後那聲湧上心頭的強烈吶喊,或如〈合掌村合掌〉給出「一份遙遠寧靜的祝福」,都可說是這美好本能的體現。

  書裡最令我低迴的是〈前往詩的光點〉。佳鑫寫到吳岱穎老師對他在詩藝路上的啟蒙,我也才依稀記起,最初會認得佳鑫,應該也是某次吳岱穎老師向我介紹的吧。我無緣親炙吳岱穎老師,只是在高二、高三時知道國文科來了吳岱穎、凌性傑兩位詩人老師,之後才接連讀到他們文學獎獲獎作品,深深為詩中情感所震動。畢業那年,我有幸得了文學獎,也因而結識兩位老師,之後便偶爾有機會收穫二位的文學意見,點滴銘感於心。如今好多事情都過去了,吳岱穎老師也已然辭世,但看著佳鑫的文字記下了那些消逝的場景,也讓我重溫了那些不曾體會的、錯過的事物,心裡既是感嘆種種緣分的奇妙,也是感謝文學的奇妙。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确实不低,它更像是为那些习惯了深度思考和结构化阅读的“老饕”准备的盛宴。对于习惯了快餐式、信息量爆炸式阅读的现代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可能会显得有些疏离和缓慢。它的魅力在于其内敛和克制,所有的情感高潮都隐藏在日常的琐碎叙述之下,需要读者主动去挖掘和构建。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人物心理刻画的细腻程度,即便是配角,其动机和挣扎也描绘得入木三分,绝非脸谱化的符号。这让人不禁去反思,我们自己生活中的那些“不经意”的决定,是否也隐藏着如此复杂和深层的驱动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你放慢速度,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和观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审视世界的棱镜。它不会给你廉价的安慰,但会给你面对复杂人性的勇气。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名气”吸引的,毕竟在一些小众的文学论坛上,它总被提起,但又很少有人能给出明确的解读。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自我内心的持续对话,它并不直接给你答案,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却又深藏不露的智者,在你面前缓慢地铺陈开一系列看似不相关,实则环环相扣的场景和对话。语言风格非常古典,甚至带着一丝古板的韵味,但这种“古板”恰恰是它力量的源泉。每一次阅读,我都会注意到一些之前忽略掉的微妙之处,比如某个形容词的选择,某个场景转换的时机。它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甚至需要反复咀嚼那些拗口的句子才能领悟其背后的深意。这本书的节奏控制极其高明,它不会让你感到拖沓,却又能在不经意间将你带入一种近乎冥想的状态。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需要放下设备,走到窗边,让思绪在现实和书中的世界之间来回穿梭,消化那种强烈的思想冲击。

评分

购买这本书纯粹是一次冲动消费,我原本以为这又是一本徒有其表的“知识性”读物,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它所探讨的主题具有惊人的普适性和跨时代的意义。它似乎触及了人类永恒的困境:个体在宏大叙事下的迷失与重塑。书中对“时间”和“记忆”的描绘,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辞藻去堆砌宏大的哲学概念,而是通过几个精心设计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比如一间不断变幻的房间,或者一封永远寄不出的信——来具象化这些抽象的概念。这种叙事技巧非常高超,它让原本高高在上的哲学思辨,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知。每一次重读,都能挖掘出新的层面,就像剥洋葱,最外层的也许是故事,但核心永远是那些关于存在本质的追问。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老旧泛黄的纸张质感,配上钢笔手写的标题,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那个充满神秘感和求知欲的年代。我通常对这种带有怀旧气息的实体书(虽然这是电子版,但设计上成功营造了这种感觉)没有抵抗力。拿到手(或者说打开文件)之后,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年代感所吸引。里面的插图,虽然是黑白的,但线条的勾勒极其精准,那种老式印刷特有的颗粒感,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保存的历史文物。作者在排版上也非常用心,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让阅读的节奏感非常舒缓,即使是初次接触这类题材的读者,也不会感到压迫。特别是扉页上的那句引言,虽然晦涩,却充满了哲学的思辨,预示着接下来的内容绝非泛泛之谈,而是直指人心的深刻探索。我花了很长时间只是沉浸在这些外在的细节中,就已经觉得物超所值了。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和期待,仿佛在开启一个尘封已久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对于长时间阅读电子书的我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电子书为了追求所谓的“简洁”,会使用一些锐利的无衬线字体,看久了眼睛非常疲劳,但这本的字体选择非常柔和,字间距也调整得恰到好处,使得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产生强烈的视觉负担。更难得的是,它成功地在保留了电子书的便携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模拟了精装书的阅读体验。它没有利用任何花哨的电子互动功能来分散注意力,而是专注于内容本身。这种对阅读纯粹性的坚持,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各种干扰的数字时代显得尤为可贵。它提醒我们,最强大的工具,往往是最简单的那个,而这本书,就是这种“简单即力量”的最佳例证,它用最扎实的内容,赢得了读者最专注的凝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