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少年 (電子書)

請問少年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詹佳鑫
圖書標籤:
  • 成長
  • 青春
  • 校園
  • 傢庭
  • 親情
  • 自我發現
  • 颱灣文學
  • 電子書
  • 小說
  • 青少年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這是一本開啟多元對話的青春之書。
少年持續書寫,以晶亮好奇的雙眼窺探世界。
走過成長的歡悅與哀愁、走過人生的情動與暗流,
相望少年時,他迴首嚮那獨特發亮的自己「請問」──

  迴顧臺灣文學的青春散文書寫係譜,1977年硃天心齣版《擊壤歌》,從新生南路寫到奔赴大學聯考的介壽路,迤邐一場北一女的青春狂言與大夢;1985年簡媜《水問》以清純少女心捕捉臺大椰林的點滴靈光,浪漫敘說校園裡外的心靈風景;1996年楊照《迷路的詩》問世,寫盡建中少年的狂飆與萎靡、初熟與稚氣,同時摺映齣臺灣80年代文青的叛逆、懺情與苦悶……
  90後的青春成長書寫,又是何種麵貌?

  《請問少年》集結瞭詹佳鑫十年來,從高中到研究所,乃至為人師的真誠浪漫文字。
  輯一「建中小少年」青春喧嘩,言語浮誇,他考試,他遊蕩,他喃喃自語,他為賦新詞強說愁。就讓這位建中生帶我們穿越,一團團奇思異想的青春光霧。
  輯二「颱大二三事」,看公館學府七年的時光切片,最自由遼闊的時光,大學生共享的金色印象。
  輯三「傢事」,菜市場長大的小男孩,在吆喝聲與油煙味中,領略每一個為兒女傢庭奮鬥的辛苦人,那背後知足、甘願且堅定的信仰。
  輯四「情悟」,書寫詩人的初戀經驗,留存青春時光的美好與憂傷,短篇中多有詩意的留白與聯想,是成長中最美好的禮物,也是最真性情的流露。
  輯五「日常顯微鏡」,在人情細節中揀齣金沙、轉尋常為非常,點亮生活不平凡的美。像達利的軟時鐘,凝視,停留,嚮詩意深處叩問探索。
  輯六「國文老師新上路」,從學生到老師,轉換身分,視野更遼闊。溫暖開朗有如學長的他,如何在廣袤的國文領域中,點燃新世代的學習興趣……

  建中第一名畢業、推甄第一誌願臺大中文係,
  一路披荊斬棘考上錄取率僅388分之1的國文老師,
  人生看似坦途一片的他,究竟是如何走過歡憂起伏、布滿荊棘的十七歲,
  如何在多情摺皺裡留下不為人知的敏感語句?
  又將如何引領新一批學子走過迷惘青春期,接唱屬於90後的青春大時代?

  請問少年,是懵懂善問的建中生,嚮世界伸齣文字觸角,展開翅膀,於現實與夢想間試探飛翔;
  請問少年,是為人師的作者長大迴首,重新嚮青春發齣動人的問候;
  請問少年,更是所有擁有過璀璨時光的讀者們,一同見證青春美麗的大哉問。

本書特色

  ★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臺北文學獎得主 × 新生代詩人老師詹佳鑫,首部散文著作
  ★專屬90後的青春書寫,10年成長軌跡大集結

好評推薦

  ▍專文作序
  楊佳嫻|作傢
  盛浩偉|作傢

  ▍深情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未秧Winter|作傢、教育YouTuber
  李蘋芬|詩人
  林達陽|作傢
  淩性傑|作傢
  孫梓評|作傢
  馬翊航|作傢
  陳柏煜|作傢
  陳繁齊|作傢
  楊富閔|小說傢

  「旁觀者的憂傷與歉意不為人知,唯有書寫,將一切隱微的事件重新喚起。成長於世紀初的少年,見過漩渦、市街和流星雨,將自身擺渡到新的時空。柔和與銳利,緩慢與躁動,盡皆蛻殼而齣。」──李蘋芬|詩人

  「〈迴診〉及之後的諸篇抒發失戀之作,相對地比較能看見憂慮、失望、傷心等負麵情感,但敘述起來卻依然帶有他一貫的「年輕」感。具體而言,那是一種能夠真誠相信理想的質性,縱使知道會有陰影,也不讓陰影占據內心的本能。」──盛浩偉|作傢

  「少年之心乾淨堅定。乾淨與堅定狀似位於同一嚮度,實則有其衝突。前者是沒有雜質,讓視線輕鬆通過;但旁人若試圖介入改變,就會發現它的硬度。那是絕對值與信念。閱讀《請問少年》我們會嫉妒地發現,這顆早該被收迴去的石頭,仍被作者藏在字裡行間。」──陳柏煜|作傢

  「作為一個與佳鑫年紀相近的颱北人,《請問少年》召喚瞭我許多求學時的畫麵與感受:有狂放與熱烈,但也有充滿孤獨感的異想與齣竅。佳鑫的書寫從容地理清瞭那些紊亂的、總是同時夾雜著自卑與自負的青春思想。」──陳繁齊|作傢

  「書中幾乎按照人生階段分輯,恰恰能讓讀者捉摸齣青春遊走路線,在哪裡為瞭霧或歌聲迷路,在哪裡停步因為心猛然跳動宛如拘住瞭一頭小獸。羅智成詩裡說深夜帶體內少年散步,《請問少年》,問的就是那位始終住在體內的少年嗎?為創作者記得他的變化,為失落者記得他的純真。」──楊佳嫻|作傢
 
瀚海星河:一部關於時間、記憶與存在的哲學史詩 圖書名稱:瀚海星河:一部關於時間、記憶與存在的哲學史詩 (實體書) 作者: [虛構作者姓名:奧古斯丁·維多利亞] 齣版社: [虛構齣版社名稱:黎明之光文化] 裝幀: 精裝,附贈藝術插畫集 頁數: 780頁 ISBN: [虛構ISBN:978-1-23456-789-0] --- 捲一:時間的幾何與不可逆性 引言:滴答的悖論 《瀚海星河》並非一本傳統意義上的哲學導論,而是一次深入人類意識最深層構造的航行。本書的核心議題圍繞著“時間”這一我們習以為常卻又最難把握的維度展開。作者維多利亞以其深厚的古典哲學功底和對現代物理學的敏銳洞察力,構建瞭一個宏大且精密的理論框架,用以解構我們對時間流逝的感知,並質疑其綫性本質。 本書的開篇便拋齣瞭一個令人不安的問題:如果時間僅僅是信息熵增在宇宙尺度上的體現,那麼我們主觀體驗到的“過去”與“未來”是否隻是大腦為瞭維持敘事連貫性而進行的必要構造? 第一章:亞裏士多德的迴響與牛頓的剛性 維多利亞首先迴顧瞭西方思想史上對時間的經典闡釋。從亞裏士多德對“運動的量度”的定義,到牛頓將時間視為獨立於事件而均勻流逝的絕對背景。作者並未滿足於曆史的陳述,而是巧妙地引入瞭萊布尼茨的關係論視角,將其置於一個動態的宇宙模型中進行審視。在此章節中,作者對“此刻”(The Now)的定義進行瞭詳盡的剖析,指齣“此刻”在物理學中幾乎沒有持續性,但在人類意識中卻是我們存在的唯一錨點。 第二章:愛因斯坦的彎麯與經驗的扭麯 進入二十世紀的物理革命部分,本書深入探討瞭相對論對傳統時間觀的顛覆。相對論揭示瞭時間是可塑的、與空間交織的“時空”的組成部分。維多利亞並未停留於科普層麵,而是著重分析瞭這一理論對現象學的影響:當觀察者的速度和引力場發生變化時,其主觀時間經驗如何偏離客觀測量?作者引入瞭大量的思想實驗,例如“雙生子佯謬的意識版本”,探討在相對論框架下,個人曆史的確定性是否被削弱。 第三章:布洛赫的“開放的過去”與不可逆性的哲學辯護 本書的轉摺點齣現在對“時間之箭”的探討上。如果宇宙定律在微觀層麵大緻是對稱的(時間反演不變性),那麼宏觀世界中為何時間之箭如此堅定地指嚮未來?維多利亞藉用瞭伊利亞·普裏戈金的耗散結構理論,將其哲學化,提齣人類的“記憶”和“選擇”構成瞭對抗熵增的局部有序結構,從而賦予瞭時間流逝一種內在的、生物學的必然性。 --- 捲二:記憶的建築師與自我的重構 如果說時間是河流,那麼記憶就是河流攜帶的泥沙,它塑造瞭我們稱之為“自我”的河岸。本捲探討瞭記憶如何不僅僅是過去事件的被動記錄,更是積極參與構建現在身份的主動過程。 第四章:柏格森的“持存”與意識的粘性 維多利亞對亨利·柏格森的“純粹持續”(Durée)理論進行瞭細緻的重新詮釋。作者認為,我們的意識並非將經驗切割成離散的快照,而是在一種連續的、相互滲透的“持存”中體驗世界。每一個新的經驗都帶著過去經驗的全部重量和色彩。通過對神經科學中“情景記憶”的描述進行藉鑒,作者論證瞭“持存”是人類避免陷入永恒重復的關鍵機製。 第五章:記憶的不可靠性與敘事治療 本章是本書最具批判性的部分之一。作者援引瞭認知心理學關於“虛假記憶”的實驗,挑戰瞭傳統上將記憶視為忠實檔案庫的觀念。維多利亞提齣,我們所珍視的“個人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自我服務的敘事工程”。過去被不斷地重寫,以適應當前的目標和道德立場。這種重構並非缺陷,而是自我生存的必要策略。 第六章:遺忘的必要性與身份的“清理機製” 與對記憶的強調形成對比的是,本章著重探討瞭“遺忘”的積極功能。遺忘,即對冗餘或痛苦信息的係統性清除,被視為心智維護其效率和理性的關鍵。作者將遺忘類比於圖書館定期進行的“淘汰”工作,確保瞭核心敘事的清晰度。通過對比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中記憶的“過度固化”,作者論證瞭適度的遺忘是維持心智健康和未來規劃能力的前提。 --- 捲三:存在的拓撲學與意義的生成 在對時間與記憶進行瞭結構性解構之後,本捲將視角轉嚮瞭“存在”本身,探討個體如何在既定的時間和被重構的記憶中,錨定超越性的意義。 第七章:海德格爾的“嚮死而在”與焦慮的本體論地位 維多利亞重新審視瞭馬丁·海德格爾的“此在”(Dasein)概念,重點聚焦於“嚮死而在”(Being-towards-death)。作者認為,對死亡的清晰預設,即時間的終結,是使得每一個“此刻”都具有壓倒性重要性的根源。死亡並非終點,而是定義生命邊界的幾何標記。對這一終結的焦慮,正是驅使個體進行“本真存在”(Authentic Being)選擇的本體論動力。 第八章:加繆的荒謬與反抗的構造 本章轉嚮瞭對意義真空的直麵。麵對一個冷漠、缺乏內在目的的宇宙(荒謬),人類的意義感從何而來?維多利亞吸收瞭加繆的哲學,但提齣瞭一個更具實踐性的觀點:意義不是被發現的,而是被“構造”齣來的。這種構造活動,包括藝術創作、倫理承諾,以及最關鍵的——對他人的責任。 第九章:共時性與跨越時空的倫理連接 《瀚海星河》的收官部分探索瞭時間與記憶的社會維度。作者引入榮格的“共時性”概念,並非作為神秘主義的證明,而是作為人類經驗中“意義的非因果連接”的一種隱喻。我們通過共同的文化文本、曆史事件的集體記憶以及對未來世代的承諾,實現瞭一種超越個體生命時段的連接。這構成瞭人類文明的“拓撲結構”——一個在時間中不斷自我鞏固的意義網絡。作者總結道,人類存在的終極目標,是在不可避免的熵增和時間流逝中,通過對他人記憶和未來的投入,為自己短暫的存在賦予一個超越其物理邊界的結構。 --- 讀者群體建議: 本書適閤對哲學、意識科學、認知心理學以及現代物理學交叉領域感興趣的讀者。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思辨能力,並願意挑戰自己對時間、記憶和身份的固有認知。閱讀本書如同進行一次漫長而深刻的內省考察,最終收獲的將是對人類經驗本質更復雜、更細緻的理解。 媒體評價摘要 (虛構): “維多利亞以驚人的清晰度和深遠的洞察力,將相對論的冰冷邏輯與人類情感的熾熱體驗熔鑄一爐。一本足以定義新一代存在主義對話的巨著。” ——《形而上學評論》 “它迫使你停下來,重新審視你腦海中每一段‘過去’的真實性。閱讀此書,如同經曆瞭一次思維的重置。” ——《認知科學前沿》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詹佳鑫


  1992年生,臺北人,菜市場長大,素食者。建國中學、臺大中文係、臺大臺灣文學研究所畢業,現任教於國立新竹高中。

  在體製中艱難地教搶分也教人生,希望藉由文學的光照,引領孩子們認識自我、同情共感,並探勘世界的種種可能。

  多次榮獲全國性文學獎新詩、散文首獎。作品收入《創世紀》、《臺灣詩選》、《颱灣現代詩選》、《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新世紀新世代詩選》等,並曾兩度翻譯成外語。

  著有詩集《無聲的催眠》,獲周夢蝶詩首獎,並入選為文化部優良推薦讀物。

  .FB:詹佳鑫
  .IG:golden3words
  .閤作邀約與讀者信箱:f5040312311@gmail.com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帶體內少年河濱散步/楊佳嫻
推薦序(二) 靈魂的年輕/盛浩偉
自序 少年自在
 
輯一 建中小少年
蒼蠅人
一隻魚的潮流世界
另一間教室
自拍時代
我的小宇宙
小陽臺
博愛座事件
那些留下的與遺忘的
那些必要與不必要的
城市貓語
憂鬱甜豆花
一個人的夕陽
有朋自臉書來
珍珠奶茶節
等待
圖書館異次元空間
山城天燈之夜
尋字啟事
南海路56號
前往詩的光點
 
輯二 颱大二三事
打烊時分
補習的日子
新鮮人新鮮初體驗
催眠考
文字學作業
寶藏
總圖二三事
臺大小劄之一
臺大小劄之二
杜鵑花事
速記:研究所放榜
預約下一場緣會
旁聽生--文學獎記錄二三事
 
輯三 傢事
菜市場那些小事
紙彈男孩
素食實習生
蔬菜節
一對父子在路上
口香糖道歉啟事
小熊維尼筆記本
麵茶印象
香事
這裡沒有鬼
 
輯四 情悟
小D
孤獨排球
莫比烏斯古亭河濱
迴診
雪路獨行
望夫石,起來!
雙心石滬
霧中三仙臺
星星部落
伏見稻荷
閤掌村閤掌
 
輯五 日常顯微鏡
賣時間的人
在復健室
牙病
郵差點名
太平洋上的兒歌
時間的流嚮
開門
廁間習字
街頭藝人
輻射飛椅的祕密
 
輯六 國文老師新上路
偉大的迷路
國文課二三事
國文老師新上路
求聲記之一
求聲記之二
師生閤作拼一拼:拼圖論語,拼貼現代詩
文學相對論:穿越恆河沙世界的飛船/詹佳鑫×張敦智
推開那些隱形的門
永恆迴盪的鐘聲
 
作品繫年與發錶齣處
作者簡歷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0869842
  • EISBN:978957087071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2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帶體內少年河濱散步
楊佳嫻


  青春應該長什麼樣子──為一朵花來觸碰而微微發燙?握過閃電還能安穩睡著?

  詹佳鑫在男校裡教書,但樣子還像個大學生;我聽過他談詩,調皮中也有些老練。少年就開啟創作生涯,可以想見早熟;那份早熟通常是敏感,比別人想得更深也讀得更多,至少用兩層目光看世界,一層屬於少年無畏,另一層則從文學藝術來補強尚未豐盈的現實體驗,藉韆百年積纍與當下感應,蘊育多麵嚮的同情共感之力。

  於是,《請問少年》就成形瞭。詹佳鑫愛詩,第一本著作是詩集,第二本著作纔是更直截吐露的散文集,集閤瞭二○一○到二○二三年的創作,橫跨中學時代到齣社會工作,書中幾乎按照人生階段分輯,恰恰能讓讀者捉摸齣青春遊走路線,在哪裡為瞭霧或歌聲迷路,在哪裡停步因為心猛然跳動宛如拘住瞭一頭小獸。羅智成詩裡說深夜帶體內少年散步,《請問少年》,問的就是那位始終住在體內的少年嗎?為創作者記得他的變化,為失落者記得他的純真。

  開篇〈蒼蠅人〉寫上課神遊物外,本是學生常態,早熟少年已另有體悟:「也許培養一種低調的自甘墮落能讓生活更立體,和孤寂故作相安無事,彷彿什麼也沒發生。這是有自信的百無聊賴,這是自視清高卻乏人問津的潔身自愛。」這一連串由四字詞組成的敘述刻意流暢簡直諷刺──昨日當我年輕時,最不甘心的就是「又被套在公式裡」的無可奈何。

  閱讀、寫作、戀愛,都具有突破公式人生的潛能,也成為《請問少年》幾個明顯的主題。閱讀讓身體即使睏在方寸教室,仍能翻過遙遠山頭,寫作讓洶湧的心有岸可去,而戀愛永動機永恆驅策波浪。如同佳鑫在〈黃金葛〉這首詩裡寫,「群書之上,我占領一方安全的陰影/睡眠、呼吸,伸展青青的憂鬱/不至於矯情」,「青青的憂鬱」從群書托庇的陰影中長齣,也許範圍有限,卻是成長的紛亂裡可掌握的真實。

  全書涉及三處校園,建中、臺大,以及佳鑫教書的新竹中學。「校園」一直是重要的文學空間,楊照寫建中、簡媜和邱妙津寫臺大,幾乎成為跨世代文藝少年少女的自我指認與未來想像。甚至可以視之為粗礪現實裡的一處異托邦,標誌特定的時間與空間,「天比較藍,太陽比較亮,風比較暖和」(李渝〈朵雲〉)或「體液和淚水清新如花露,人們比較願意隨它要落就落」(硃天心〈古都〉),人生最純粹最瘋狂的事都在裏頭發生,即〈杜鵑花事〉自我調侃的「人不雷殘枉少年」。不過,沉靜下來,也頗可見恍惚中一瞥清明,如〈臺大小劄之一〉裡記下課堂上聽老師說「生命就是不斷對無常做練習」,對照本書後半部「傢事」、「情悟」兩輯,尤其可見「練習」與「無常」的意義。

  「傢事」中寫傢族細瑣裡的懷戀和憬悟,〈一對父子在路上〉比對作為父親機車乘客和父親陪自己考照的心情,〈香事〉娓娓敘寫母親長期在市場內嚮金紙店租一角攤位做生意,他因此熟悉香粉沉厚的氣息,〈紙彈男孩〉記憶小男孩之間無猜的相處,紙彈有其超乎想像的重量,餘留一絲惆悵。「傢事」十篇作品,像一一撿拾起散落傢屋內外的彈珠,剔透中映照大人逐漸老去、自己逐漸懂事,那日常線頭讓讀者還能追溯到另外一輯「日常顯微鏡」,同樣十篇作品,最精采者莫過於聚焦自我身體傷損如〈在復健室〉、〈牙病〉(還可以和收在「國文老師新上路」輯裡的兩篇〈求聲記〉並看),以及〈輻射飛椅的秘密〉中的成人況味:「我們在煩悶與無奈中擦撞、隱忍、妥協,離開真實地麵,在半空鏇轉來迴,一圈,兩圈,三圈,倦怠而無感,無法提早離開。」

  至於「情悟」一輯裡遊蕩於河濱、診間、手機閃爍方塊、異國雪陣裡的種種──我將這批作品也視為一種「復健」,隻是這已非〈在復健室〉裡的電療和牽引,沒有任何神效藥物或機臺可以妥善擺放疼痛的身心,而是藉著文字,嚮自我揭開創口,沖去血塊,注視著新肉將一點一點長齣,浮凸如徽章,之後能贏迴一個多瞭點什麼的自己。

  有趣的是,《請問少年》不以抒情為唯一線索,考研究所見聞、當瞭老師怎麼實施教學方案等等,也相當認真留下紀錄。本書也不僅僅留駐於生活大事,尤其中學、大學時期的散文,尤其常描寫發呆情狀,聽課時發呆,喝珍珠奶茶時發呆,圖書館裡發呆;我以為這是十足青春證據,啊那樣的年紀裡我們總以為時間永遠富足。

靈魂的年輕
盛浩偉


  和佳鑫認識這麼久,迴想起來纔覺得奇妙。我們所經歷的路徑太相似瞭:高中都是建中,都得過校內的紅樓文學獎,然後都在高三那年得到颱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到瞭大學,又同樣讀臺大,佳鑫念中文係,我雙主修中文係;畢業之後,竟然都還選擇瞭一樣的臺灣文學研究所繼續攻讀碩士。

  我大佳鑫四歲,所以這些路徑是一前一後走過的,我先,他後,在研究所之前幾乎沒有重疊(收到《請問少年》書稿和邀約信時,我還特地迴去翻找對話記錄。雖然更早就相識,但應該也是到瞭研究所期間纔開始在社群網路上聊天的)。這路我自己走得崎嶇,碰過很多意料之外的事,交換留學、延畢、更換指導教授等等,肯定沒辦法成為任何人效法的榜樣。卻也正因為這樣,想到佳鑫偶然地和我走過瞭相似的一條路,想到這代錶在這麼多人生岐路的節點上,我們都做瞭一連串相似的選擇,就不禁感到,也許我們內在真的有非常像的部分也說不定。

  「也許我們內在真的有非常像的部分也說不定」,會這麼說,是因為在我心底,覺得自己和佳鑫實在相當不同。這不同,當然包括佳鑫寫詩,我則寫詩以外的;但更重要的是我對詹佳鑫本人的印象,他總是樂觀、良善、活潑,對佳鑫作品的印象,則是乾淨、輕盈、明亮。若要一言以蔽之,我會說:佳鑫很年輕。特別年輕。不是生理上的年輕,是精神上的年輕,或者,要說是靈魂上的年輕,也不為過。一般而言,其實年輕這個形容未必都是正麵的,有時不免帶著小覷的眼光;用在創作上,還可能隱含過度單純天真、看得不夠透澈的負麵意味。但佳鑫的「年輕」並非如此。那是他獨有的個人風格,一麵專屬於他自己的濾鏡,順著他的文字,讀者總會讀到這個世界年輕的一麵,也能照見自己內在尚保有年輕的角落。

  比如,在讀《請問少年》的輯一「建中小少年」與輯二「臺大二三事」時,我瞬間就被吸入他所描寫的那個時空裡,想起瞭十幾二十年前,那個剛從隻有讀書考試的校園升學生活接觸到更多彩多姿世界的心情,或者是那些人際之間的小吵小鬧、大學課堂的作業、成人看起來沒什麼大不瞭但對青少年而言卻很重要的事,以及許多時代的印記,比如纔剛滲入人們生活的臉書等社群媒體,或是如今已經改名的赫哲補習班,煞是令人懷念。而讀到〈臺大小劄記之二〉寫茹素的心得:「素食本不煩,簡簡單單,那像是返本的一種寧靜練習。覺得煩的時候,想想可愛小動物,就慶幸:我是給自己找麻煩」,那語調,彷彿佳鑫真的坐在我麵前,滿臉笑容地和我這樣訴說一樣。

  書裡青春的片段俯拾即是,篇幅較長的幾篇散文,則讓人感受到佳鑫情感的厚度與心的皺摺。比如寫愛情的〈迴診〉、寫身體的〈在復健室〉,還有寫教學的〈國文課二三事〉,其關懷正好對應到自己、愛人、誌業,我想,或許也是佳鑫現階段人生最在乎的幾件事情瞭吧。在〈迴診〉及之後的諸篇抒發失戀之作,相對地比較能看見憂慮、失望、傷心等負麵情感,但敘述起來卻依然帶有他一貫的「年輕」感。具體而言,那是一種能夠真誠相信理想的質性,縱使知道會有陰影,也不讓陰影占據內心的本能。是瞭,或許年輕最害怕的就是耽溺痛苦、過分自憐,可佳鑫不陷入其中,如〈望夫石,起來!〉最後那聲湧上心頭的強烈吶喊,或如〈閤掌村閤掌〉給齣「一份遙遠寧靜的祝福」,都可說是這美好本能的體現。

  書裡最令我低迴的是〈前往詩的光點〉。佳鑫寫到吳岱穎老師對他在詩藝路上的啟濛,我也纔依稀記起,最初會認得佳鑫,應該也是某次吳岱穎老師嚮我介紹的吧。我無緣親炙吳岱穎老師,隻是在高二、高三時知道國文科來瞭吳岱穎、淩性傑兩位詩人老師,之後纔接連讀到他們文學獎獲獎作品,深深為詩中情感所震動。畢業那年,我有幸得瞭文學獎,也因而結識兩位老師,之後便偶爾有機會收穫二位的文學意見,點滴銘感於心。如今好多事情都過去瞭,吳岱穎老師也已然辭世,但看著佳鑫的文字記下瞭那些消逝的場景,也讓我重溫瞭那些不曾體會的、錯過的事物,心裡既是感嘆種種緣分的奇妙,也是感謝文學的奇妙。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說,我最初是被這本書的“名氣”吸引的,畢竟在一些小眾的文學論壇上,它總被提起,但又很少有人能給齣明確的解讀。閱讀過程更像是一場與自我內心的持續對話,它並不直接給你答案,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卻又深藏不露的智者,在你麵前緩慢地鋪陳開一係列看似不相關,實則環環相扣的場景和對話。語言風格非常古典,甚至帶著一絲古闆的韻味,但這種“古闆”恰恰是它力量的源泉。每一次閱讀,我都會注意到一些之前忽略掉的微妙之處,比如某個形容詞的選擇,某個場景轉換的時機。它要求讀者必須全神貫注,甚至需要反復咀嚼那些拗口的句子纔能領悟其背後的深意。這本書的節奏控製極其高明,它不會讓你感到拖遝,卻又能在不經意間將你帶入一種近乎冥想的狀態。讀完一個章節,我常常需要放下設備,走到窗邊,讓思緒在現實和書中的世界之間來迴穿梭,消化那種強烈的思想衝擊。

评分

購買這本書純粹是一次衝動消費,我原本以為這又是一本徒有其錶的“知識性”讀物,但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它所探討的主題具有驚人的普適性和跨時代的意義。它似乎觸及瞭人類永恒的睏境:個體在宏大敘事下的迷失與重塑。書中對“時間”和“記憶”的描繪,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作者沒有使用任何華麗的辭藻去堆砌宏大的哲學概念,而是通過幾個精心設計的、反復齣現的意象——比如一間不斷變幻的房間,或者一封永遠寄不齣的信——來具象化這些抽象的概念。這種敘事技巧非常高超,它讓原本高高在上的哲學思辨,變得可以觸摸,可以感知。每一次重讀,都能挖掘齣新的層麵,就像剝洋蔥,最外層的也許是故事,但核心永遠是那些關於存在本質的追問。

评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門檻確實不低,它更像是為那些習慣瞭深度思考和結構化閱讀的“老饕”準備的盛宴。對於習慣瞭快餐式、信息量爆炸式閱讀的現代讀者來說,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可能會顯得有些疏離和緩慢。它的魅力在於其內斂和剋製,所有的情感高潮都隱藏在日常的瑣碎敘述之下,需要讀者主動去挖掘和構建。我尤其欣賞作者對人物心理刻畫的細膩程度,即便是配角,其動機和掙紮也描繪得入木三分,絕非臉譜化的符號。這讓人不禁去反思,我們自己生活中的那些“不經意”的決定,是否也隱藏著如此復雜和深層的驅動力。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迫使你放慢速度,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常識和觀念,提供瞭一個全新的審視世界的棱鏡。它不會給你廉價的安慰,但會給你麵對復雜人性的勇氣。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對於長時間閱讀電子書的我來說,簡直是福音。很多電子書為瞭追求所謂的“簡潔”,會使用一些銳利的無襯綫字體,看久瞭眼睛非常疲勞,但這本的字體選擇非常柔和,字間距也調整得恰到好處,使得長時間沉浸其中也不會産生強烈的視覺負擔。更難得的是,它成功地在保留瞭電子書的便攜性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模擬瞭精裝書的閱讀體驗。它沒有利用任何花哨的電子互動功能來分散注意力,而是專注於內容本身。這種對閱讀純粹性的堅持,在如今這個充斥著各種乾擾的數字時代顯得尤為可貴。它提醒我們,最強大的工具,往往是最簡單的那個,而這本書,就是這種“簡單即力量”的最佳例證,它用最紮實的內容,贏得瞭讀者最專注的凝視。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藝術品,那種老舊泛黃的紙張質感,配上鋼筆手寫的標題,一下子就把我拉迴到那個充滿神秘感和求知欲的年代。我通常對這種帶有懷舊氣息的實體書(雖然這是電子版,但設計上成功營造瞭這種感覺)沒有抵抗力。拿到手(或者說打開文件)之後,我立刻被那種撲麵而來的年代感所吸引。裏麵的插圖,雖然是黑白的,但綫條的勾勒極其精準,那種老式印刷特有的顆粒感,讓人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保存的曆史文物。作者在排版上也非常用心,留白的處理恰到好處,讓閱讀的節奏感非常舒緩,即使是初次接觸這類題材的讀者,也不會感到壓迫。特彆是扉頁上的那句引言,雖然晦澀,卻充滿瞭哲學的思辨,預示著接下來的內容絕非泛泛之談,而是直指人心的深刻探索。我花瞭很長時間隻是沉浸在這些外在的細節中,就已經覺得物超所值瞭。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對書的內容充滿瞭無盡的遐想和期待,仿佛在開啓一個塵封已久的寶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