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美,茶道藝術冊:蔡榮章茶之書系列 (電子書)

茶之美,茶道藝術冊:蔡榮章茶之書系列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榮章
图书标签:
  • 茶道
  • 蔡榮章
  • 茶文化
  • 藝術
  • 品茗
  • 飲茶
  • 電子書
  • 生活
  • 美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什麼是「茶道藝術」?

  本書中,茶道思想家蔡榮章老師跳脫諸如價格、儀式、器皿等形式上的束縛,把喝茶、品茶進一步推進「道」,推進「藝術」的境地。

  而什麼是「茶道藝術」?我們又要如何領略「茶道藝術」?蔡榮章老師表示,首先,我們要能夠先掌握「茶文化」,再進一步體察茶文化中的思想、美學,也就是「茶道」。能夠理解思想與美學後,再將茶道以藝術的要求與手法呈現,就是「茶道藝術」。

  為什麼要屏除外來元素?

  什麼是外來元素?多餘的演出、多餘的裝飾、多餘的儀式即是外來元素。蔡榮章老師表示,藝術講究獨立自主的能力,所以茶道藝術也必須回到泡出好茶湯的基本,即對水、茶器、茶葉的理解,加上茶葉品賞、茶性理解、美學修養、藝術表現能力等茶道藝術的特有元素。

  花藝、掛畫、甚至是社交,或許乍看之下並無壞處,但茶道藝術已足可讓泡茶者與品飲者悠遊其間而忘返,即便並無壞處,但這些外來元素,往往也只是徒增誤解而已。

  好看,就是藝術嗎?

  事實上,蔡榮章老師要告訴我們的是:若是流於「演出」「儀式」,就無論如何不能說是藝術。

  因為「茶道藝術」的根基仍在於茶文化,泡茶的基本元素--茶、水、器,被視為是茶文化的雛形。就像舞蹈與音樂,其內涵與意義的表現都奠基於對基本技術的掌握,是精鍊的結果。蔡榮章老師要告訴我們的是,形式不是重點,

  ‧把水、茶與茶具理解清楚
  ‧找到高欣賞價值的茶
  ‧將泡茶的處所料理得舒適且得心應手
  ‧並能夠將各道茶泡得精準、掌握茶與茶湯的美
  ‧掌握每一個動作與每一個與會者的脈動。
  ‧將這些內涵整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

  那,才是「茶道藝術」的展現。
 
寻觅茶道深邃之境:一部超越感官的品鉴之旅 书名:《茶之韵:东方饮品的哲学与实践》 简介: 本书并非旨在探讨某位特定茶人或某个特定系列的作品,而是以一种更宏大、更具包容性的视角,深入剖析“茶”这一古老饮品在其诞生之初到发展壮大过程中所承载的文化、哲学、美学以及社会功能。它是一部对茶的本质、精神内核以及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的角色的系统性考察。 第一部:茶的起源与地理的馈赠 本部分追溯了茶树物种的起源,从西南山区的古老茶树群落,到其如何被驯化并逐步扩散至全球的漫长旅程。我们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域的技艺传承,而是着眼于不同地理环境——从高海拔雾锁的群山到温暖潮湿的低地——如何塑造了茶叶的独特风味分子结构。 我们将详细探讨“水土”对茶的影响,分析土壤的矿物质含量、降雨模式以及日照强度如何微妙地作用于茶叶内含物质(如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的转化。这不是简单的产区介绍,而是对生态学原理在茶叶生产中应用的深入解析。例如,探讨气候的微小变化如何催生出六大茶类(绿、黄、白、青、红、黑)本质上的差异,而非仅仅停留在制作工艺的表层。 本章还会触及茶树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其适应性进化,以及古代栽培者如何通过经验积累,将偶然的自然现象转化为可复制的农业实践。我们将借用植物学的视角,来理解“ terroir”(风土)这一概念在茶叶世界中的深层含义。 第二部:从药用到饮品的蜕变——历史的河流 本章将时间轴拉长,观察茶如何完成其身份的转变:从早期的药用植物,到盛唐时期文人墨客手中的清心之物,再到宋代点茶艺术的鼎盛,直至明代散茶兴起后的普及化。我们着重分析的不是某位大师的个人实践,而是社会结构和经济体系如何驱动了茶文化形态的更迭。 例如,宋代点茶的精细化,与其说是对技艺的追求,不如说是上层士大夫阶层试图通过仪式性消费来确立社会区隔的一种方式。与之相对,明清时期冲泡法的流行,则标志着茶饮开始融入更广泛的民间生活,强调的是日常的慰藉与便捷。 我们将对比不同历史时期对茶的文献记载,比如唐代的陆羽《茶经》所建立的“道”的雏形,与后世禅宗、理学思想对茶的吸收融合。重点在于:茶的普及与仪式感之间的张力,是如何构建了东方饮茶文化的复杂性。 这一部分的叙事,旨在展现历史背景对茶具选择、饮用场合以及礼仪规范产生的决定性影响。 第三部:工艺的化学与物理——超越直觉的制作 本部分旨在揭示制茶工艺背后隐藏的科学原理,而非仅仅罗列步骤。我们将深入探讨发酵(氧化)过程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例如,在红茶制作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如何被精准控制,以产生特定的茶黄素和茶红素,从而赋予红茶标志性的口感和色泽。 对于绿茶,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高温钝化酶的活性,来保留叶绿素的鲜绿色。对于乌龙茶(青茶),则会详细剖析“做青”过程中,通过摇青和晾青产生的内源性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的复杂平衡,这才是决定乌龙茶花香和醇厚度的关键所在。 我们还会分析烘焙、干燥等环节的物理学原理——水分活度的精确控制如何影响茶叶的储存潜力和冲泡时的内含物释放速率。这一部分的叙事风格是分析性的,目的是让读者理解,精湛的制茶技艺,本质上是对自然化学反应的精妙驾驭。 第四部:茶的审美哲学——空间、器物与心境 茶道的艺术性,不仅仅体现在品饮本身,更体现在与之相关联的环境构建与精神准备上。本章探讨的是环境美学与个体心性的相互作用。 我们不会侧重于某一特定茶室的装饰风格,而是分析“空”、“静”、“简”等东方美学母题是如何通过茶事活动被具象化的。例如,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光线的引入、器物的选择和身体的姿态,来营造一种与日常喧嚣隔绝的“场域”。 器物学部分,我们将对比不同材质(陶、瓷、紫砂、玻璃)对茶汤口感的影响。紫砂的透气性如何与发酵程度高的茶匹配,而白瓷的无色如何凸显绿茶的汤色,这些选择背后蕴含的并非迷信,而是基于材料科学和感官反馈的理性选择。 最后,本章回归到饮者的心境。茶之美学,最终指向的是一种“当下感”的训练。通过对冲泡过程的专注,实现对时间流逝的感知被拉伸和深化,达到一种介于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平衡状态。 结语:走向未来的茶文化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目光投向现代社会。在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下,茶文化如何保持其生命力?我们审视可持续农业在茶园中的应用,探讨传统工艺在工业化压力下的坚守与创新。 最终,《茶之韵》试图提供一个框架,让读者能够从更广阔的文化、科学和哲学维度去理解“茶”,将其视为一种跨越了地域和时代的,关于如何与自然、与他人、与自我和谐共处的深刻隐喻。它提供给读者的,是一套可以用于理解任何东方艺术形式的通用分析工具,而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饮茶的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蔡榮章


  1948年生,1978年進入茶界。從學習、研究茶葉以至進入茶界,與學校教育和家庭背景無關,純就「充實人們生活內容」這個念頭而起。

  蔡榮章認為,在茶文化復興之時,要先思考好、先討論好應該怎麼做,為茶文化發展確定位置和方向,才能在原有基礎上進步。

  蔡榮章的茶道體系由經線的茶葉、茶具、茶席、茶法、茶學、茶業、茶人、

  茶會以及緯線的純茶道、茶與藝術、茶道美學、茶道內涵交織而成;他開發的事物與思想互相串連成一套縝密系統,主要研究三條脈絡即:茶與藝術、茶與茶業、茶道藝術家與茶會,是當代茶文化復興期具有深刻影響力的現代茶道思想家。

  目前職務:
  1.蔡榮章茶道思想研究所所長2022.07.01~
  2.天福茶博物院顧問2015.05.27~
  3.天仁茶藝文化基金會執行長2004.11.13~

  經歷:
  1.漳州科技職業學院茶文化研究所所長2013.07.01~2022.06.30
  2.漳州科技職業學院教授2007.04.01~2022.06.30
  3.臺北陸羽茶藝中心創辦總經理1980~2007

  榮譽:
  2020年百名「傑出中華茶人」(中華茶人聯誼會、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主辦)

 

图书目录

《蔡榮章茶之書》金字塔序
《茶之美,茶道藝術冊》序
茶道藝術的呈現
第一節茶道藝術概論
1“茶道藝術”的界定
2不是先A後B,而是AB同時存在
3不要讓人覺得茶道是種表演的行業
4什麼茶都要喝什麼場合都要客來奉茶嗎
5你的茶藝在哪裡
6我不知道要做什麼茶,我不知道在泡什麼茶
7我們在泡茶上所下的功夫有沒有輸給學琴的人
8我們可以只談日用茶道嗎
9泡茶的基本元素、外來元素,茶道藝術的特有元素
10泡茶者與品茗者這兩個角色有何不同
11美、藝術、茶道藝術
12純茶道不能被解釋為不懂得音樂插花點香也可以泡茶
13茶人的「茶道生活」與音樂家的「音樂生活」
14茶文化的課程是要以泡茶課為核心
15茶文化裡的美與藝術
16茶葉已被視為作品,茶湯還沒有
17茶藝的專業性
18茶思想課旨在釐清觀念
19茶是素質教育還是職業教育
20茶席設計展的舉辦及其功能
21茶道三與一的問題
22茶道之美的基礎
23茶道藝術對形式與內容的三大要求
24茶道藝術要以作品為主還是以品飲者為主
25茶道藝術家的時代
26茶道藝術整體觀
27茶道思想引出茶文化方向
28茶道是美學教育的一環
29茶道與抽象藝術
30茶道藝術家所需的茶葉品評功夫
31茶湯作品是要由茶道藝術家創作的
32培養品茗者
33從「茶道學習」到「抽象概念的產生」
34從通俗茶道到純茶道
35道是方法 道是路 道是境界;道是目的 道是新生命的起點
36摸清霧區裡的茶藝與茶道
37讓自己泡在茶湯三個月
38堅守一派之言還是要開放討論
39愛茶、享用茶,比知茶重要
40綜藝性的茶道是不是更討人喜歡
41誰來關心茶道藝術
42錯誤的傳授與學術自由

第二節 茶道藝術形式
1「茶道流派」的爭議
2“茶人”一詞的應用
3從技術到藝術的茶道四件事
4從泡茶師考試到茶湯欣賞會
5從茶思想研討課到茶藝術與美學
6從通俗茶道到純茶道
7 從純茶道到茶道藝術
8如何進入茶道藝術的領域
9自家泡茶師與職業泡茶師  
10技術與藝術構成的茶道
11每次茶會是否要訂一個主題
12學習插花香道不是要用在茶席上
13品茗席上要不要很多解說詞
14品茗館專業泡茶席的設計
15要現場創作的茶道藝術
16將泡茶的功夫放在刀口上
17茶藝二字分開來解釋造成的為害
18茶藝與才藝
19茶道之美被欣賞的途徑
20茶道藝術與烹飪藝術
21茶道藝術與裝置藝術
22茶道藝術如何創作、誰來衡量
23茶道藝術裡的藝術如何形成
24茶道藝術要怎麼呈現
25茶道藝術家如何從事茶道藝術創作
26茶道藝術為何定位在泡茶、奉茶、品茶
27茶道兩張結構圖
28茶道的多元本質與流變
29茶道表演與茶藝歌舞
30茶道是透過正在沖泡的茶葉呈現
31茶道要有怎樣的禮儀形式嗎
32茶道要進入生命的核心
33茶道就是泡泡茶嗎
34茶道演示上常見的幾個現象
35茶道藝術的本體及其應用
36茶道藝術家與茶湯作品
37莫讓比賽規則改變茶道藝術的純度
38喝茶不要省略的三個項目
39喝茶時的說話與不說話
40誰是茶席上的主人
41論茶道的規則性與風格差異
42標準濃度+泡得精准=茶湯藝術性
第三節 茶道藝術內涵
1不是從泡好一壺茶做起,是一直在泡好一壺茶之中
2車輪式泡茶練習法
3用一套可見的方式詮釋茶道
4白毫烏龍(1998年茶)之茶法
5如何增進茶道演示的效果
6我走過的茶道之路
7我們高興看到的製茶過程
8把茶泡好的真諦
9把茶湯泡好才是享用茶道的途徑
10把愛放在茶上放在茶湯上
11時時養成正式泡茶的心態
12每次都是精準的茶湯與動作
13車輪式泡茶練習法落實泡茶能力
14泡茶過程與茶湯都是茶道藝術
15泡茶奉茶品茶如何晉升為茶道藝術
16泡茶的兩支指揮棒
17泡茶藝術
18這是賞茶的一條大道
19是愛泡茶還是愛喝茶
20為茶界修道者頒證
21埋頭進茶湯還是要遊走茶花間
22茶人體能檢查表
23茶人頌
24茶文化.茶道. 茶道藝術三條不同的道路
25茶文化裡有茶道、茶道裡有茶道藝術
26茶葉第二生命週期的五個生命狀態
27茶席設置的課程規劃
28茶庭的功能與設施
29茶葉的審評與欣賞是兩個態度
30茶道上純品茗的抽象之美
31茶道生命觀
32茶道藝術裡的美在哪裡
33茶道藝術的自白
34茶道藝術的創新要新在哪裡
35茶道裡的藝術內涵
36茶道的內涵
37茶道的重心在修身而不在茶嗎
38茶道的道是指泡茶奉茶喝茶的道
39茶道的獨特境界 --
40茶道表演要看些什麼
41茶道思想與茶道意境解析圖
42茶道是透過正在沖泡的茶葉呈現
43茶道教室增開『茶文藝』課程
44茶道意境的產生
45茶道裡的無何有之鄉
46茶道裡的藝術內涵
47茶道藝術應歸為口鼻的藝術
48從泡茶師到茶道藝術家
49移愛入湯移愛入人
50喝茶享樂人
51喝茶的美在哪裡
52愛茶人是水的知己
53賞茶的幾大重點
54學老師的茶法,喝自己的茶湯
55尋找愛茶人
56純茶道
57“純茶道”的茶道藝術內涵分析
58純茶道解剖圖
59細說茶道的具體內涵
60賞茶、評茶、品茶
61賞茶心法

《茶之美,茶道藝術冊》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98220
  • EISBN:978626729827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9.9MB

图书试读

<茶之美,茶道藝術冊>序

  1980年茶文化復興之後,大家忙著設計與生產茶具、忙著研究各種泡茶法、忙著編寫泡茶原理、忙著建構各種茶會。我從2000年開始,心中就一直耿耿於茶道的審美與它的藝術性,因為缺少了這兩塊元素,茶道就失掉了獨立自主的能力,喪失了成為一門學科的條件。

  這一耿耿於懷就讓我思考了20年,茶道的美應該是屬於怎樣的美?只是泡茶者的美還是動作的美,只是賞心悅目的美還是另有不同美的種類?茶道的藝術性應該是講道理的哲學思想,還是要往純藝術的抽象境界發展呢?

  在整理這本<茶之美>的稿件時,依內容將資料分離成美學概念、茶道之美在哪裡、茶道藝術的呈現等三部分。就要繳稿的時候,又往下將第一章「美學概念」細分成茶之美、技術與藝術、純茶道,將第二章「茶道之美在哪裡」細分成泡茶之美、奉茶之美、茶湯之美,將第三章「茶道藝術的呈現」細分成茶道藝術概論、茶道藝術形式、茶道藝術內涵。這是不是就是我日夜思念的茶道之美與藝術呢?

  我在茶之美的體系裡極力區分「茶」與「非茶」的部分,一定要從茶衍生出的美與藝術才是討論「茶之美」的對象,其他非茶的部分只是作為養分而已。<茶之美>還特別強調美學上的美,期擴大「美」的意義與範圍,我們追求的茶之美,事實上多的是「美學上的美」而不是世俗上的美,突不破這一層藩籬,茶道讓人揮灑的空間就不大了。<茶之美>還從「學科」的角度強調學校的茶文化專業要將茶道的美與藝術加入到課程裡面,不能只考慮到就業與茶葉流通的需要。<茶之美>還特別描述了茶道的藝術型態與內容,如果不具體地指出茶道的藝術在何方,是長成什麼樣子,茶道藝術就會顯得空洞。美與藝術還要特別提出它被人體接受的管道,否則我們經常會撐開耳朵但卻是努力用眼睛看著(例如音樂欣賞),<茶之美>一書強調茶道藝術是屬於口鼻的藝術,我們享用茶道藝術的時候,不要閒置著鼻子與口腔,而一直努力用眼睛看著茶葉與茶湯,用手撫摸著茶壺與茶杯。
 
蔡榮章
2023年6月3日於蔡榮章茶道思想研究所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内容广度来看,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构建得非常扎实,可以说是对传统茶学的一次现代化梳理与呈现。它涵盖了从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工艺的细致分类,到不同茶类的口感特性分析,甚至连水温的微小差异对风味的影响都有详尽的阐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茶器与水”关系的论述,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介绍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水质与特定茶汤融合后的化学变化,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为这本书增添了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对于想要从零开始系统学习茶艺的人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份权威的“入门地图”,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每学完一个部分,都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拓宽了一圈。它既能满足专业人士对精准度的要求,也足够友好,让初学者不会感到迷失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温润,非常贴合主题的静谧与雅致。色调上,主打的是那种深沉的墨绿和浅淡的米白,仿佛直接从老茶馆的古朴氛围中提取出来。内页的排版布局极为考究,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让文字和那些精美的插图有了呼吸的空间,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特别是那些关于茶具特写的部分,摄影师对光线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每一把紫砂壶的纹理、每一个白瓷盏的釉色都清晰可见,那种细腻的光影变化,让人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实物的温度和质感。这不仅仅是一本介绍茶道的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即便是随手放在茶几上,也能瞬间提升整个空间的文化气息和格调。我甚至会花很长时间去摩挲那些边角的设计,发现作者团队在细节上真的下足了功夫,每一个字体的选择、每一个章节的分割线,都透露出一种对“美”的执着追求。

评分

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实用指导方面的细致入微。很多茶书只是空谈意境,真正到了动手操作时却让人无从下手,但这本书不同,它提供了极其详尽的操作指南。比如,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冲泡时间,如何选择合适的茶室布局以达到最佳的声光效果,甚至连客人在饮茶时合适的礼仪和应对都进行了细致的指导。这些“干货”部分的呈现方式非常直观,运用了大量的流程图和对比表格,清晰明了,易于操作。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指导布置了一个小小的茶席,从焚香的步骤到敬茶的顺序,每一步都精确执行,最终的效果远超我以往的随意为之,那份仪式感带来的愉悦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无疑是兼顾了理论的深度与实操的广度,真正做到了将“艺术”落地为“生活”。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最奇妙之处在于它带来的那种“跨时空的对话感”。作者似乎拥有将历史场景还原的魔力,当他描述起古代文人雅士如何围炉煮茶、论道赏景时,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松烟和茶香。他引用的那些古代文献和诗词,并不是生硬的堆砌,而是自然地融入到对意境的描绘中,让冰冷的文字重新焕发出生命力。特别是关于“茶与禅宗”的章节,作者将枯燥的禅理通过茶道的仪式感巧妙地转译出来,那种“一器一世界”的境界感,让人读完后不由自主地想要去寻找一个安静的角落,进行一次沉思。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挖掘与致敬,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口吻极其富有感染力,作者仿佛是一位沉静的智者,娓娓道来,将那些深奥的茶道哲学化解为日常可感的体验。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令人望而却步的学院派理论汇编,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的感悟。读到关于“慢下来”的部分时,我忍不住放下了手中的一切,去细细品味手中这杯茶的每一丝苦涩与回甘。作者巧妙地将不同地域的饮茶风俗穿插其中,比如南方人对功夫茶的执着,北方人对盖碗的随性,这些对比让茶文化显得更加立体和丰满,不再是单一僵硬的教条。那种引导读者去感受当下、专注于手中一杯茶的意境,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深度。它成功地将“喝茶”这一行为,提升到了关照内心、修身养性的层面,让人读后心境平和,对喧嚣的世界多了一层温柔的屏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