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學 (電子書)

機構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明勳 
图书标签:
  • 機構學
  • 組織理論
  • 管理學
  • 電子書
  • 學術
  • 教科書
  • 商業
  • 經濟學
  • 日本學術
  • PDF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共十四章,其包含概論、速度、加速度、連桿等內容,皆是蒐集現有之機構教科書去蕪存菁,以最簡單明瞭之詞或圖表編寫而成,故易學易懂,對初學者尤為方便學習。書中亦收錄歷屆國家考試之試題為例題或習題,可幫助讀者了解國家考試之命題趨勢,且可以例題加強讀者對內容之了解。且在凸輪機構、齒輪機構及螺旋機構之後附加一節討論其製造之方法,主要目的是希望讀者對這些機件之製造有進一步的了解,以收學習之效。

本書特色

  1.本書以最簡單明瞭之詞或圖表編寫方式,對初學者尤為方便學習。
  2.書中附有各章節歷屆試題及習題,可幫助瞭解命題趨勢且增進內容之瞭解。
  3.本書提到機構部分及製造之方法,目的希望對這些機件之製造有進一步的瞭解。
机械设计的基石:精研结构、掌握功能 书名:《工程力学基础与材料科学导论》 简介: 本书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力学研究者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构建一个坚实而全面的理论基础,深入剖析物质世界中结构如何承受载荷、变形以及失效的内在机理。作为一本聚焦于基础科学原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体现的著作,它摒弃了对单一机械部件(如您提到的“机构学”)的机械运动学或动力学分析的侧重,转而致力于阐述支撑所有工程系统稳定运行的普适性物理规律。 全书内容涵盖了经典力学的核心概念,并将其延伸至材料科学的前沿领域,力求实现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之间的无缝对接。我们相信,只有深刻理解了“力”的本质及其在不同介质中的传递效应,才能真正掌握复杂机械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 第一部分:静力学与平衡分析——构建工程世界的稳定框架 (约 400 字) 本部分首先从最基本的受力分析入手,系统性地介绍了刚体平衡的基本原理、约束力的确定方法以及多力系平衡的解析技巧。我们将深入探讨自由体图的绘制规范,这被视为工程分析的第一步,任何后续的计算准确性都依赖于对系统隔离的清晰界定。 重点内容包括: 1. 平面与空间力系的合成与平衡: 详细解析了力矩的概念,特别是扭矩(Moment)在三维空间中的向量表示和其对旋转平衡的决定性作用。我们不仅关注静态载荷下的平衡,也引入了虚拟功原理和最小势能原理,为后续的稳定性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2. 结构分析基础:桁架、梁与拱: 在建立平衡方程后,本书将重心转向工程中最常见的结构形式。桁架的分析采用节点法与截面法相结合,着重区分虚腹杆与零力杆的识别技巧。对于梁结构,我们详细推导了剪力(V)和弯矩(M)的微分关系,并阐述了如何利用这些关系图(SFD 和 BMD)快速定位结构的危险截面。特别地,对于受力复杂的梁,我们将引入挠度线方程的求解方法,尽管这已经触及弹性力学的范畴,但在此处作为工程应用的基础工具进行介绍。 3. 摩擦力学: 摩擦是决定机械装置启动、制动及运行效率的关键因素。本章深入分析了静摩擦与动摩擦的特性,并引入了滚动摩擦的概念,这对于设计轴承和轮系至关重要。通过实际案例(如螺旋与楔形机构的受力分析),展示摩擦力如何影响系统的自锁性与效率。 --- 第二部分:材料的力学行为——从微观到宏观的性能揭示 (约 550 字) 如果说第一部分描述了“力在哪里”,那么第二部分则专注于回答“材料如何响应这些力”。本章是连接基础力学与材料科学的桥梁,它超越了将材料视为理想刚体的假设,深入探究材料的真实内在属性。 1. 应力与应变分析的深化: 本节精确定义了正应力、剪应力,并利用柯西应力张量(在不进行繁复张量分析的前提下,侧重其物理意义)解释了任意截面上应力的全貌。应变分析则从线应变和剪切应变出发,引导读者理解胡克定律在三维状态下的完整表达——广义胡克定律,其中弹性模量(E)、泊松比(ν)和剪切模量(G)之间的内在联系被清晰地阐述。 2. 材料的本构关系与失效模式: 这是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我们系统分析了金属、高分子和复合材料在单向拉伸下的典型应力-应变曲线(屈服、加工硬化、极限强度)。随后,我们重点讨论了失效理论: 最大剪应力理论(Tresca)与最大变形能理论(Von Mises): 详细对比了这两种最常用的塑性屈服判据在工程设计中的适用场景,特别是后者在预测延性材料失效上的优势。 疲劳与蠕变: 针对交变载荷,本书引入了S-N 曲线的概念,并解释了疲劳极限、平均应力修正(如 Goodman 图)的重要性。对于高温应用,蠕变(Creep)现象的机理和阿伦尼乌斯模型被用于预测长期可靠性。 3. 结构稳定性的临界考量:欧拉屈曲: 针对受压杆件,本书将弹性理论应用于稳定性问题。详尽推导了欧拉屈曲公式,并讨论了有效长度系数(K值)对实际工程结构设计的影响,强调了细长杆件失效往往是失稳而非材料强度耗尽的结果。 --- 第三部分:动力学基础与振动初步——处理运动中的系统 (约 550 字) 机械系统并非总是处于静止状态,理解系统如何响应时间变化的载荷或自身运动是现代工程设计的必然要求。本部分着眼于运动物体和受振动影响的系统。 1. 运动学与质点动力学: 回顾并深化了位移、速度、加速度之间的微分关系,并将其应用于曲线运动。在动力学方面,本书侧重于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形式应用,并引入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定理来解决涉及碰撞和冲击的瞬态问题。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积分动量变化来确定冲击载荷的大小。 2. 振动分析的入门: 振动是机械设计中必须规避或控制的现象。本章从最简单的单自由度无阻尼系统开始,推导出其自由振动的特征方程,明确了固有频率(Natural Frequency)的重要性。随后引入了: 粘性阻尼模型: 阐述了阻尼比(ζ)对系统响应的衰减作用,区分了欠阻尼、临界阻尼和过阻尼状态。 受迫振动与共振: 详细分析了外部周期性激励下的稳态响应,并以倍频效应的概念强调了避免系统固有频率与工作频率接近的工程原则。 3. 能量法在动力学中的应用:拉格朗日方程的物理意义: 虽然拉格朗日方程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抽象性,但本书会侧重于解释其核心思想——基于能量的系统描述。通过对保守系统(如弹簧与质量块)的分析,展示如何利用动能与势能来简化复杂多自由度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过程,为后续更复杂的机械系统动态分析奠定思维基础。 --- 总结: 《工程力学基础与材料科学导论》致力于培养读者从根本上理解机械系统工作原理的能力。它不是一本关于如何组装或操作特定设备的指南,而是一本关于结构为什么能支撑、材料如何变形、以及运动系统如何反应的底层逻辑教材。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读者将能够独立应对各种工程挑战,无论未来转向何种具体的机械设计或分析领域,都能确保其设计的稳健性与可靠性。本书强调的是力、变形、强度与稳定性这四大工程支柱的相互关联性。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1 章 機構學概論
1.1 機件、機構與機器的定義
1.2 機構學
1.3 機件之對偶
1.4 高對與低對的比較
1.5 鏈的分類與判別
1.6 機構自由度分析
習題一

2 章 機械之運動
2.1 線位移、線速度與線加速度
2.2 角位移、角速度與角加速度
2.3 線量與角量的關係
2.4 運動與靜止、絕對運動與相對運動
2.5 機械運動的種類
2.6 機械運動之傳遞方式
2.7 向量和比例尺
習題二

3 章 速度分析
3.1 速度與機件
3.2 速度分解與合成
3.3 瞬心法
3.4 瞬時軸法
3.5 速度多邊形法
3.6 折疊法
習題三

4 章 加速度分析
4.1 加速度分析之意義
4.2 法線加速度與切線加速度
4.3 相對加速度
4.4 相對加速度法
*4.5 科氏加速度(Coriolis acceleration)
習題四

5 章 連桿機構
5.1 連桿組的定義
5.2 基本四連桿組之辨認
5.3 曲柄搖桿機構(crank and rocker mechanism)
5.4 雙搖桿機構(double rocker mechanism)
5.5 雙曲柄機構(double crank mechanism)
5.6 平行曲柄機構(parallel crank mechanism)
5.7 非平行相等曲柄機構
5.8 導路固定之曲柄滑塊機構
5.9 導路不固定之曲柄滑塊機構
5.10 機件之變形
5.11 等腰連桿機構(isosceles mechanism)
5.12 雙滑塊機構(double slider mechanism)
5.13 肘節機構(the toggle mechanism)
5.14 直線運動機構
*5.15 球面四連桿機構與萬向接頭(universal joint)
5.16 平面機構合成法
習題五

6 章 直接接觸的傳動
6.1 直接接觸傳動
6.2 滑動接觸與角速率之比
6.3 節點、作用角與壓力角
6.4 共軛曲線
6.5 純粹滾動接觸
6.6 滑動接觸與滾動接觸之比較
習題六

7 章 凸輪機構
7.1 凸輪機構
7.2 凸輪各部分名稱
7.3 凸輪周緣及壓力角對側壓力與傳動速度的影響
7.4 凸輪線圖
7.5 板形凸輪的設計
7.6 平板形確動凸輪
7.7 偏心凸輪和三角凸輪
7.8 圓柱形凸輪
*7.9 凸輪製造方法
習題七

8 章 齒輪機構
8.1 齒輪
8.2 齒輪之用途及其優缺點
8.3 齒輪之種類
8.4 正齒輪之各部分之名稱
8.5 齒輪傳動之特性
8.6 擺線齒輪
8.7 漸開線齒輪
8.8 漸開線齒輪及擺線齒輪之比較
8.9 齒輪之標準化及標準齒輪
8.10 斜齒輪
8.11 螺旋齒輪
8.12 蝸桿與蝸輪
*8.13 齒輪之製造
習題八

9 章 輪系
9.1 輪系與輪系值
9.2 輪系之分類
9.3 定心輪系
9.4 周轉輪系
9.5 輪系之計畫
9.6 輪系之應用
習題九

10章 摩擦輪傳動機構
10.1 摩擦輪和其傳送動力
10.2 外切圓柱形摩擦輪
10.3 內切圓柱形摩擦輪
10.4 圓錐形摩擦輪
10.5 變速摩擦傳動機構
10.6 凹槽摩擦輪
習題十

11章 撓性傳動機構
11.1 撓性傳動機構之定義
11.2 平皮帶傳動機構
11.3 V型皮帶與確動皮帶
11.4 繩傳動
11.5 鏈條傳動機構
習題十一

12章 螺旋機構
12.1 斜面與螺旋
12.2 螺紋各部分之名稱
12.3 螺紋的種類
12.4 螺紋與旋向及其開頭數
12.5 單螺紋機構
12.6 差動螺旋與複式螺旋
*12.7 螺紋的製造
習題十二

13章 槓桿與滑輪機構
13.1 力比、速比與機械利益
13.2 機械效率(Mechanical Efficiency)
13.3 槓桿及其種類
13.4 定滑輪與動滑輪
13.5 滑輪機構
習題十三

14章 其他機構
14.1 間歇運動機構
14.2 棘輪(ratchet wheel)
14.3 擒縱器(escapement)
14.4 間歇齒輪機構
14.5 反向運動機構
14.6 離合器
14.7 連軸器
14.8 無段變速機構(stepless speed variation mechanism)
14.9 制動器機構
習題十四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83909
  • EISBN:9786263284906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8.1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对学术著作持有审慎态度的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前瞻性和批判性。它并没有满足于对现有机构理论的简单梳理和归纳,而是大胆地指出了当前许多机构分析模型在面对数字化转型和全球化加速这两个新挑战时的局限性。作者提出的关于“涌现性机构”和“自适应治理”的概念,虽然尚处于探索阶段,但为我们思考未来机构形态的演变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框架。特别是书中对信息技术如何重塑传统权力结构的探讨,视角独特且富有启发性。当然,也正因为其批判和前瞻的性质,书中某些论断的论证过程略显大胆,可能会引起部分持保守观点的学者的争议,但这恰恰是优秀学术作品应有的特质——提供新的讨论空间而非仅仅提供标准答案。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不仅能解释“是什么”,更能引导读者思考“将要变成什么样”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挺吸引人的,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本“硬核”的学术著作。我特地挑了一个安静的周末,泡了杯浓缩咖啡,准备沉下心来啃啃这本书。坦白说,我对“机构学”这个领域原本就抱着一种敬畏之心,觉得它应该充满了晦涩难懂的理论模型和繁复的数学推导。所以,当我翻开前几页时,那种预期的压力感确实存在。然而,作者在引言部分的处理相当巧妙,他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公式,而是用了一系列富有历史感的案例,比如从古代的行会组织到现代跨国公司的治理结构,勾勒出“机构”概念的演变脉络。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心理门槛,让我感觉这不像是在阅读一本教科书,更像是在听一位资深学者讲述一个宏大且持续演进的故事。尤其是在探讨制度惯性与变革动力那一部分时,作者的分析逻辑清晰,论证有力,引用了大量跨学科的研究成果,这一点值得称赞,因为它避免了将机构学仅仅局限在某个单一学科的视野内。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学术品味和导读性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让人对接下来的深入阅读充满期待。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非常沉闷的理论书,毕竟“机构”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冰冷、僵硬的色彩。然而,作者在阐述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观察视角,使得原本枯燥的结构分析变得生动起来。比如,在分析“非正式制度”的力量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潜规则”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微妙的人际网络和文化规范是如何在正式的制度框架下形成张力,并最终影响决策的。书中描述的一个关于中世纪某个行会内部权力斗争的案例,简直就像一部精彩的社会戏剧,读起来引人入胜。这种将理论与生动的社会现象相结合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后续章节的兴趣。它让我意识到,机构学绝不仅仅是研究“机器的齿轮如何咬合”,更是研究“活生生的人们如何在既定的框架内进行博弈与适应”的学问,这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的电子书体验出乎意料地好,这一点对于厚重的学术著作来说至关重要。我通常不太习惯阅读长篇幅的电子书,总觉得缺乏实体书的“触感”和翻阅的便利性。但是,这本《机构学》的排版优化做得非常到位,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合理,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电子版似乎还内置了一些互动性的元素,例如某些关键概念的注释可以一键展开,或者直接链接到作者推荐的延伸阅读材料,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流畅性。我记得有一次在地铁上阅读时,突然对书中提到的某个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产生了疑问,习惯性地想去查阅,结果发现电子书的索引功能可以直接定位到相关的学术源头,这对于碎片化时间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神器般的存在。这种对用户阅读体验的细致考量,让这本厚重的书真正变得“轻盈”和易于接触。

评分

说实话,我这次购买纯粹是出于职业发展需要,我的团队最近在做一项关于组织效能优化的项目,急需更扎实的理论支撑来指导实操。市面上关于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书汗牛充栋,但真正能触及“机构”深层运作机制的书却凤毛麟角。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资料的扎实程度令人印象深刻。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概念描述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了微观的互动规则和宏观的制度环境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路径依赖”的章节,作者不仅清晰地界定了这个概念,还通过几个极具代表性的历史案例,展示了早期决策如何不可逆转地塑造了后来的机构形态。这种对历史的深度挖掘,使得书中的理论推导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地根植于现实的土壤之中。虽然有些地方的论述略显密集,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但这恰恰体现了其内容的深度和严谨性,对于一个追求深度理解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物超所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