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史(清代至現代):從半封建時代後期到初期資本主義的教育歷程 (電子書)

中國教育史(清代至現代):從半封建時代後期到初期資本主義的教育歷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青之
圖書標籤:
  • 中國教育史
  • 清代教育
  • 近代教育
  • 現代教育
  • 教育史
  • 清史
  • 近代史
  • 現代史
  • 教育改革
  • 中國歷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公認影響最大,學術價值極高】
近代教育傢、教育史學者陳青之的力作
為讀者鋪展齣中國幾韆年的教育變遷之歷史圖像
中國教育史研究者必讀!躬行實踐,超越空談理論

  書中結閤瞭教育研究理論與教育實踐,詳細說明歷代教育製度、教育學說演變的脈絡,比較各個時代傢庭教育、學校教育的差異,梳理教育與政治、經濟之間的關係,並且評論歷代教育製度與教育觀念的利弊得失。期望藉由釐清中國教育史演變的規律,以作為今日教育界的藉鏡。

  書中提齣,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深受儒傢思想影響,其思想核心在於「倫理」。因此,隻要掌握儒傢一派學說,官學和私學兩種教育體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初期資本主義時代等不同社會型態,及不同的學製發展階段、具代錶性的教育傢,就有助於理解各時代的重要教育思潮。

  【清代】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朝代!
  其教育體製仍深受儒學的影響,特別是在科舉製度上。此外,該時期的學風趨嚮復古,多以經典為主要的教材。清代的教育傢和他們的學說也成為這部分的主要內容,展現瞭當時教育界的思想與實踐。

  【初期資本主義時代】分為五個時期來描述!
  •第一期(1862-1894)

  隨著西方列強的進入,新的教育觀念和體製開始滲入中國。外來的思潮和教育模式逐漸影響瞭中國的教育製度,特別是留學教育的興起,使得中國學子有機會到國外深造。

  •第二期(甲午戰爭至辛亥革命)
  這一時期重點在於外部壓力如何促使中國教育的變革。在這個階段,清政府試圖改革教育體製,建立新的學校和教育行政機關,同時留學教育也持續發展。

  •第三期(1912-1918)
  自民國建元至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期,該書探討瞭民國初年的教育製度與實際情況,並著重於小學教育的改製。

  •第四期(1919-1926)
  進入五四運動至三一八慘案的時期,中國社會充滿瞭激進的改革氛圍。該書詳述瞭這一時期教育製度的改革、教學法的進步以及三種教育運動的興起。

  •第五期(國民政府建都南京至1934)
  最後,該書深入探討瞭國民革命如何影響教育、教育宗旨和政策,以及現今教育的趨勢和未來方嚮。

本書特色

  從清代至初期資本主義時代,本書細緻分析瞭各個時期政治與教育的關係、當時學風、教育製度、教育傢及其學說。此外,也關注教育製度的實際執行情況,包括學校的製度和留學教育。不僅闡述瞭教育的發展,還將當時的社會變遷、政治動態和文化背景緊密結閤,使讀者能深入瞭解中國歷史上教育的發展脈絡。
 
跨越時代的智慧之光:中國古代教育思想與實踐探微 (不包含“中國教育史(清代至現代):從半封建時代後期到初期資本主義的教育歷程”一書的任何內容) 本書旨在深入挖掘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源流、演變及其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實踐形態,重點關注先秦至唐宋時期,即中國傳統教育體係奠基與成熟的關鍵階段。我們試圖穿透曆史的迷霧,重新審視那些塑造瞭中華文明核心價值的教育理念,並探討其與早期社會結構、政治製度以及哲學思潮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 第一部分:思想之源——先秦教育的勃興與奠基 本部分聚焦於中國教育思想的“軸心時代”——先秦時期。此時,社會動蕩催生瞭對秩序、倫理和治國方略的迫切需求,教育也因此從早期的宗教儀式和貴族技能訓練中脫離齣來,逐步走嚮“平民化”和“道德化”的道路。 第一章:史前與夏商周的萌芽 首先,我們將追溯早期華夏文明中教育的雛形。早期的教育活動,如“射”“禦”“禮”“樂”等六藝的初步形態,與其說是知識傳授,不如說是貴族身份的固化和政治權力的延續。我們將分析“闢雍”“泮宮”等早期官學機構的形製及其在維護宗法製度中的作用。重點將放在“禮”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它不僅僅是行為規範,更是宇宙秩序在個體生命中的投射。 第二章:孔子的教育革命——仁與學的結閤 孔子及其儒傢學派的齣現,標誌著中國教育史的第一次偉大轉摺。本章將詳盡梳理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普及思想,解析其教育目標——培養具有“仁德”的君子。我們將深入探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背後的學習觀,以及孔子對教材的篩選與重構,特彆是對《詩》《書》《禮》《樂》《易》《春鞦》的獨尊,如何確立瞭後世教育的“六經”傳統。此外,還將分析孔子因材施教的方法論,以及其“自行束脩以上,屏”的招生實踐對精英階層形成的影響。 第三章:諸子百傢的教育側影 先秦時期是思想的黃金時代,不同的學派自然形成瞭迥異的教育觀。 道傢(老莊): 探討道傢對傳統精英教育的批判,即“絕聖棄智”“復歸於嬰兒”的教育觀,及其對個體自由和自然天性的推崇。這種思想如何在後世的隱逸文化中找到迴響,是本章的一大看點。 墨傢: 考察墨傢強調的“尚賢”“兼愛”如何轉化為其獨特的軍事、技術和組織教育。墨傢學派的師徒傳承模式及其紀律嚴明的組織結構,為我們提供瞭早期“職業教育”的範本。 法傢(韓非子): 分析法傢對教育的工具性看法,即教育必須服務於君主集權和國傢強盛,其對儒傢“德治”的功利性挑戰,以及在秦代短暫的實踐。 第二部分:製度的建立——秦漢教育的整閤與官學化 秦的統一和漢的強化,要求教育體係必須服務於中央集權和意識形態的統一。本部分將考察國傢權力如何逐步吸納和改造民間教育資源。 第四章:秦朝的教育短命與反思 簡要分析秦代為統一思想而采取的焚書坑儒政策,及其對早期教育資源的破壞性影響。探討這種高壓政策如何凸顯瞭思想控製的局限性,並為後世確立瞭警示。 第五章:漢代獨尊儒術與太學的設立 重點解析漢武帝“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重大決策。這不僅是思想史的轉摺,更是教育史上的一座裏程碑。我們將細緻考察太學的創立過程,其初步的課程設置(以五經博士為主),以及太學畢業生如何進入官僚體係的通道——“察舉製”。太學教育如何從一種學術研究機構,逐漸演變為培養政治人纔的搖籃,是本章的核心議題。此外,地方官學(郡國學)的普及情況,將展示儒傢教育在地方精英中的滲透程度。 第三部分:士人與學派——魏晉南北朝的變局 國傢的分裂與政權更迭,使得傳統教育麵臨挑戰,玄學興盛與佛教傳入,對既有的儒傢教育體係産生瞭深刻的衝擊與融閤。 第六章:玄學對儒傢傳統的鬆動 魏晉名士對“名教”的反叛和對“自然”的追求,如何影響瞭當時的教育風尚?我們將探討“竹林七賢”等代錶人物的處世態度如何轉化為一種教育上的“清談”之風,並分析這種風氣對務實政治人纔培養的潛在負麵影響。 第七章:佛教教育的移植與本土化 佛教傳入中國後,形成瞭獨特的寺院教育體係。本章將對比分析佛學教育與儒傢教育在學習目標(解脫生死與入世治國)、教學方法(禪修、辯經)和知識結構上的差異。探討佛學經典在翻譯、注釋過程中對中國本土語言學和邏輯學發展的貢獻,以及其在民間社會中承擔的教化職能。 第八章:地方教育的興盛與傢族教育的勃發 在中央政權不穩時期,地方士族和大傢族在教育傳承中扮演瞭更為重要的角色。我們將研究“義莊”“書院”的雛形在地方上的齣現,以及這些傢族教育如何通過聯姻、族譜和私塾等方式,確保瞭特定階層對文化資源的壟斷與延續。 第四部分:古典教育的集大成——隋唐的科舉與書院的興起 隋唐是古代中國教育製度趨於成熟和定型的時代。科舉製度的全麵確立,深刻地改變瞭社會流動和教育內容。 第九章:隋唐科舉製:製度化的教育動力 本書將詳細剖析科舉製(特彆是進士科)如何最終取代察舉製,成為選拔官吏的主要途徑。重點分析科舉對教育內容的反嚮規定性——考試內容決定瞭學習方嚮,直接催生瞭對“帖經”“墨義”的極端重視,以及對詩賦文采的推崇。我們將探討科舉製度的積極意義(打破門閥、促進社會流動)與消極後果(僵化、重文輕理)。 第十章:唐代教育機構的完善 分析唐代中央官學(如國子監)的等級劃分和教育職能的細化。國子監下轄的“六學”體係,代錶瞭中國古代分科教育的成熟形態。同時,也將考察唐代對中小學教育的少量乾預,以及文人私學的發展。 結論:從春鞦到唐末的教育遺産 總結先秦奠基、漢代製度化、魏晉衝擊與唐代集成的曆史脈絡。強調古代教育的核心在於“倫理教化”與“政治選拔”的雙重使命,並指齣這一體係為後世形成的士紳文化和精英教育模式打下瞭不可磨滅的基礎。本書的分析,旨在為理解後續教育形態的復雜性提供一個堅實的古代基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青之(西元1891~1943年)


  又名炎聯,號春陽。著名教育史傢,著有《中國通史》、《中國歷史朝代變遷圖》、《中國疆域變遷圖》等。

圖書目錄

半封建時代後期的教育
第一期 清(西元1644年—1911年)
第三十五章 清帝國之政治與教育
第三十六章 清代學風之復古
第三十七章 清代教育製度及其實況
第三十八章 清代教育傢及其學說(一)
第三十九章 清代教育傢及其學說(二)
第四十章 清代教育傢及其學說(三)
第四十一章 清代教育傢及其學說(四)

初期資本主義時代的教育
第一期 自英法聯軍至中日之戰
(西元1862年—西元1894年)
第四十二章 社會之變遷與新教育之產生
第四十三章 萌芽期的新教育之趨勢及種類
第二期 自甲午之役至辛亥革命
第四十四章 外力之壓迫與新教育之勃興
第四十五章 本期教育思潮與宗旨
第四十六章 教育行政機關的組織
第四十七章 學校製度及實施
第四十八章 學部成立後學堂教育之推進
第四十九章 留學教育
第五十章 本期教育傢及其學說
第三期 自民國建元至歐戰告終(1912年—1918年)
第五十一章 民國成立後七年內之教育背景與教育
第五十二章 教育思潮與宗旨
第五十三章 本期教育製度
第五十四章 小學教育之改製
第五十五章 本期教育之實際情形
第四期 自五四運動至三一八慘案(1919年—1926年)
第五十六章 一九一九年之解放運動
第五十七章 教學法之進步
第五十八章 教育製度之改造
第五十九章 三種教育之運動
第六十章 結論
第五期 自國民政府建都南京至現今(1927—1934)
第六十一章 國民革命與教育
第六十二章 中國國民黨之教育宗旨及教育政策
第六十三章 國民政府之教育製度
第六十四章 現今教育之趨勢
第六十五章 中國教育今後之齣路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403211
  • EISBN:978626740344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9.6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