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知識的纍積,不在於記憶能力的多寡,而是感覺的烘托;
經驗的傳承,不在於技術層級的高低,而是現實的需要。
(楊延光)
本書主旨
醫治精神疾病的目的不隻在治療疾病本身而已,更應該協助病患和傢屬以及受此疾病波及的人們能夠以自己的力量站起來,在長期的醫治或照護的過程能重建自我的信心,重燃對生命的喜愛激發內在的潛能,並調整自己的概念、行為與態度,但不是全然的變更自己的個性,如何達到此目的呢?除瞭希冀透過本書提供對於精神疾病相關知識更加瞭解之外,最重要的是期待讓讀者瞭解自己的感覺,因為有瞭真正的感覺,進一步纔能內化所吸收的新知及技巧,進而靈活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麵對精神疾病所造成的影響,認命的麵對現實,打破不切實際的幻想並摒棄僥倖的心理,方能認清現實的限製及發現潛藏的能力,經過重新調整後試圖規劃對自己最閤適的生活,使生命更亮麗,為達到此目的,在閱讀此書時,筆者建議讀者做到下列幾點:
試圖找齣對自己最閤適的應變模式,必要時靈活變動。
盡量不要孤軍奮鬥,廣為運用所擁有的個人及環境資源,並妥善規劃以利長期作戰之用。
承認自己的極限並善用自己的優勢,容忍在疾病的限製下,仍努力維持較高品質的生活作息及工作內涵。
維係良好的醫病關係,並試著在心境上與疾病或衍生之相關睏難好好共處。上述的目標似乎遙不可及,但很多人真的做到瞭,在漫長的馬拉鬆賽跑中,有些人跑起來格外輕鬆,因為隻要肯努力,懂得祕訣,相信你也絕對可以達成,很快的整個負擔頓時變輕瞭,不是嗎?
使用本書的祕訣
十多年的臨床經驗,深切的體會到冰冷且刻闆的文字,終究無法取代韆變萬化的臨床治療工作,看不到彼此的身影,沒有目光的接觸,讀不到對方的情緒,會使人擔心所想要傳達的意旨是否完全被接受到瞭呢?還沒確定問題之前,答案總在空中飄緲之間,遑論是否真正明瞭。然而那是事實—我們不可能在書中對話,就如同麵對醫療人員時的診治工作般—我們不可能有那麼多的時間將上述的知識及技巧一一說明清楚。這樣的無奈,就是每個人的現實生活。盡管受製於對現況的極限,但可善用無法取代的優勢。基於此種認知,本書首先設想精神病患較關心的議題,並盡量以案例方式說明;既然求助於本書就得先做好下列幾件事,方能使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敞開你的感覺,體會一下自己生命中的經驗與書中陳述之異同,當用心讀此書時,你會驚訝的發現經過共鳴後的吸收效果真不同凡響。
若於閱讀過程有任何疑問,請寫下來,本書對於相同的議題會間斷的使用不同的方式於不同的章節再次說明,也許繼續閱讀下去或再度迴到此該主題時,就會有不同的領悟。若讀到一些令你沮喪或不同意的部份,請盡速與醫治你的專業人員澄清、討論或是暫時將此部份擱下。
試著去體會書中案例的心情及掙紮的睏境,引發齣自己現實的需要之後,對於照顧技巧及知識的學習,將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若能掌握本書的主旨及深諳使用書中的秘訣,你將在本書找到許多有用的方法及觀點,那就記住它,收為己有吧!若有些內容令你沮喪萬分,不妨繞道而行!畢竟條條大路通羅馬,若透過此書能更瞭解自己的處境及狀態,相信你將會有更佳的選擇,生命的珍貴在於值得品味,「未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不是嗎?
不同背景(需求)的閱讀次序
精神疾病涵蓋範圍極廣,不同的專長和領域,就會有不同觀點,甚至産生相互矛盾之處,但此種現象是無法避免的,本書的主旨不是試圖澄清此類的紛爭,而是從醫學的角度切入,以簡明的方式闡明精神疾病與腦部功能的可能關係、與精神疾病相關連的行為問題、病患及傢屬因應之道等,也希望提供相關領域的工作人員的參考或衛教資料,由於讀者背景不一,故本書不建議每位讀者閱讀本書時皆從第一章開始,作者對閱讀次序的建議如下:??
病患及傢屬:
一、先依所罹患的疾病選擇從第三章「精神分裂癥可能治癒嗎?」或第四章「何謂情感疾病?」開始,若不太確定所得何種疾病,則可參考第二章「何謂精神疾病?」基於醫療專業的立場,作者並不鼓勵民眾自我診斷,診斷基本上還是需要信賴精神科專科醫師為之,乃為上策。
二、若對自己的疾病想再多瞭解其他相關的資訊,其閱讀次序建議為第五章「精神疾病的迷思」第二章「何謂精神疾病?」第一章「人類心靈的活動基礎-大腦」,為何會如此呢?這是依文字及學理的深淺而建議的,(五二一)的次序閱讀過程中,必須融閤讀者本身的原有相關之知識,作者雖盡力使文字通俗化,但涉及醫學太多的名詞須重覆解釋,非本書篇幅所能及,故讀者於閱讀本書時,其次序可依自己理解的程度而選擇所希望瞭解的資訊翻閱相關章節。
三、先閱讀第二篇(第六~九章)呢?還是第三篇(第十~十五章)呢?讀者可依自己的需要,若是處於急性期或目前深為照顧疾病相關事宜所苦之讀者,作者建議先從第三篇開始閱讀起,第三篇總共六章,其內容相信可在極短的時間內使讀者們有個初淺的概念-如何照顧精神疾病,若讀者所麵臨的問題是屬於長期而慢性的照顧工作,則建議閱讀方式先從第二篇(第六~九章)開始,當閱讀完該部份時,較能體會作者於第三篇(第十~十五章)所提齣的照顧方案及其原則,如此的情境下閱讀的吸收力更佳。
四、其實也不一定要按所建議的方式閱讀,因為每個人的知識背景不一,關心層麵不一,可依興趣擇要選取。??
相關領域工作人員:本書另一目的是提供工作人員於臨床業務之參考或衛教資料,遇有任何問題歡迎來函,作者將盡力告知,若有任何疏忽、錯誤之處,敬請不吝指正。??
限於時間及文字深淺之關係,並非每章節讀者均能完全吸收,尤其是第一章「人類心靈的活動基礎-大腦」、第二章「何謂精神疾病?」、第十四章「藥物治療及注意事項」有較多的醫學專有名詞,對某些讀者可能無法充分瞭解,本書於每章節均有摘要,可於閱讀前後反覆翻閱,以便讀者更能掌握重點。
最近幾年,我開始對心理學和身心健康議題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常在睡前閱讀一些科普類的書籍,像是關於情緒管理、壓力紓解,或是正念冥想的入門讀物。我發現,瞭解自己身體和心理的運作機製,能夠幫助我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也更容易與他人建立深層次的連接。我特彆關注那些能夠提供實用技巧和方法論的書籍,能夠讓我學以緻用,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我很好奇《杜鵑窩的春天─精神疾病照顧手冊》這本書,是如何將“精神疾病照顧”這樣一個比較專業和沉重的議題,融入到“春天”這樣一個充滿生機和希望的意象中。我期待書中能夠分享一些關於如何積極麵對睏境、如何在壓力下找到平衡,以及如何在復原過程中給予支持的理念和方法。我猜測,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關於疾病本身,更可能是關於如何在這個過程中,重新找迴生命的韌性,以及如何讓“杜鵑窩”——無論是指個人內心還是傢庭環境——在春天裏煥發生機,充滿希望。我想,這不僅僅是對患者的照顧,更是對整個生命過程的關懷。
评分我是一名退休的社區工作者,在職期間接觸過形形色色的人,其中也不乏一些正在經曆精神疾病睏擾的個案。那時候,我常常感到力不從心,知識和經驗都有些局限,無法提供更深入、更全麵的幫助。我總是覺得,我們對於精神疾病的瞭解還不夠,社會的接納度也還有待提高。現在退休瞭,我有很多時間可以靜下心來閱讀,也希望能繼續學習,瞭解更多關於這個領域的知識。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我過去可能沒有接觸過的觀點和方法,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精神疾病的復雜性,以及如何更有效地與患者和傢屬溝通。我特彆關注書中是否會提到如何與醫療體係閤作,如何爭取社會資源,以及如何幫助患者重返社區生活。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讓我能夠以更專業、更有溫度的方式,繼續為需要幫助的人貢獻一份心力。就像我過去在社區工作時一樣,我希望能夠點亮每一個“杜鵑窩”,讓它們在春天裏也能感受到溫暖和希望,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陽光。
评分第一次在書店看到《杜鵑窩的春天─精神疾病照顧手冊》這個書名,我其實有點猶豫。杜鵑花象徵著思念和傢的溫暖,但“精神疾病照顧手冊”幾個字又帶著一絲沉重。我傢裏並沒有直接麵臨精神疾病睏擾的親人,但身邊總有朋友或同事偶爾提及,或是看到新聞裏相關的報道,總覺得這個議題是社會的某個角落,需要被看見也需要被理解。我平時喜歡看些生活類的書籍,像是園藝、烹飪、或是關於人際關係處理的書籍。我一直相信,即使是再小的角落,隻要用心經營,也能開齣美麗的花朵,就像杜鵑花一樣,在春天綻放。所以,看到這個書名,我內心深處有一種莫名的觸動,似乎它在邀請我,去瞭解那個可能被忽略的世界,去學習如何用更溫暖、更包容的心態去麵對生活中可能齣現的各種挑戰。或許,這本書不隻是給“照顧者”看的,更是給每一個希望理解和關懷身邊人的人準備的。它像是一扇門,推開後,也許能看到更廣闊的天地,也更懂得生命的韌性與美好。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也很有意思,淡雅的色彩,柔和的光暈,沒有那種過於嚴肅或醫療化的感覺,反而讓人覺得親切,就像春風拂過麵頰,帶著一絲希望和療愈的力量。我很好奇,裏麵到底會講些什麼,又是如何用“杜鵑窩”這樣充滿詩意的名字來承載如此嚴肅的主題。
评分說實話,我對於精神疾病的認知,大部分來自於新聞報道和一些影視作品,難免有些片麵和刻闆。我一直覺得,這個議題離我的生活很遙遠,但又隱隱覺得,它其實就在我們身邊,隻是我們沒有去深究。我是一個喜歡通過閱讀來拓寬視野的人,尤其對那些能夠改變我固有認知、帶來新思考的書籍情有獨鍾。看到《杜鵑窩的春天─精神疾病照顧手冊》這個書名,我覺得它用一種非常溫柔且充滿詩意的方式,觸及瞭一個敏感但又至關重要的話題。我好奇這本書是如何將“杜鵑窩”這樣一個人與人之間溫暖的居所,與“精神疾病照顧”這樣復雜且充滿挑戰的議題聯係起來的。我猜測,書中可能不僅僅是提供冰冷的技術指導,更會探討如何在關懷中注入情感,如何在睏境中尋找希望,如何在生活的縫隙裏,讓“春天”的生機悄悄萌發。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放下一些先入為主的觀念,以更開放、更包容的心態去理解和接納。我期待它能成為一把鑰匙,打開我對精神疾病認知的新篇章,讓我看到,即使是在“杜鵑窩”裏,春天也終將到來。
评分我不是精神疾病的直接照顧者,但我身邊有一位多年好友,她最近開始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她哥哥的狀況,用詞非常小心翼翼,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無助和疲憊,我感同身受。我總想為她做點什麼,卻又不知道如何開口,更不知道該提供什麼樣的幫助。我擔心自己說錯話,反而讓她更受傷,或是讓她覺得我帶著有色眼鏡看待她的傢人。所以,我一直在尋找一些能夠幫助我理解這些復雜情緒的書籍,希望能更深入地認識這個領域,學習如何給予朋友真正有用的支持,而不是流於錶麵上的安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實用的指導,讓我知道在朋友需要的時候,我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以及如何避免做一些可能造成二次傷害的事情。我也會關注書中是否有提到如何處理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刻闆印象和歧視,因為我知道,這對於患者和傢屬來說,也是非常沉重的負擔。我想,這本書的齣現,或許能成為我和朋友之間溝通的橋梁,讓我能以更成熟、更具同理心的方式,陪伴她走過這段艱難的時期。看到這本書名,我立刻聯想到,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像是住在一個“杜鵑窩”裏,有自己的煩惱和脆弱,但春天到來的時候,我們都希望能夠獲得溫暖和關懷,重新找迴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