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知识的累积,不在于记忆能力的多寡,而是感觉的烘托;
经验的传承,不在于技术层级的高低,而是现实的需要。
(杨延光)
本书主旨
医治精神疾病的目的不只在治疗疾病本身而已,更应该协助病患和家属以及受此疾病波及的人们能够以自己的力量站起来,在长期的医治或照护的过程能重建自我的信心,重燃对生命的喜爱激发内在的潜能,并调整自己的概念、行为与态度,但不是全然的变更自己的个性,如何达到此目的呢?除了希冀透过本书提供对于精神疾病相关知识更加了解之外,最重要的是期待让读者了解自己的感觉,因为有了真正的感觉,进一步才能内化所吸收的新知及技巧,进而灵活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面对精神疾病所造成的影响,认命的面对现实,打破不切实际的幻想并摒弃侥倖的心理,方能认清现实的限制及发现潜藏的能力,经过重新调整后试图规划对自己最合适的生活,使生命更亮丽,为达到此目的,在阅读此书时,笔者建议读者做到下列几点:
试图找出对自己最合适的应变模式,必要时灵活变动。
尽量不要孤军奋斗,广为运用所拥有的个人及环境资源,并妥善规划以利长期作战之用。
承认自己的极限并善用自己的优势,容忍在疾病的限制下,仍努力维持较高品质的生活作息及工作内涵。
维系良好的医病关系,并试着在心境上与疾病或衍生之相关困难好好共处。上述的目标似乎遥不可及,但很多人真的做到了,在漫长的马拉松赛跑中,有些人跑起来格外轻松,因为只要肯努力,懂得祕诀,相信你也绝对可以达成,很快的整个负担顿时变轻了,不是吗?
使用本书的祕诀
十多年的临床经验,深切的体会到冰冷且刻板的文字,终究无法取代千变万化的临床治疗工作,看不到彼此的身影,没有目光的接触,读不到对方的情绪,会使人担心所想要传达的意旨是否完全被接受到了呢?还没确定问题之前,答案总在空中飘缈之间,遑论是否真正明了。然而那是事实—我们不可能在书中对话,就如同面对医疗人员时的诊治工作般—我们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将上述的知识及技巧一一说明清楚。这样的无奈,就是每个人的现实生活。尽管受制于对现况的极限,但可善用无法取代的优势。基于此种认知,本书首先设想精神病患较关心的议题,并尽量以案例方式说明;既然求助于本书就得先做好下列几件事,方能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敞开你的感觉,体会一下自己生命中的经验与书中陈述之异同,当用心读此书时,你会惊讶的发现经过共鸣后的吸收效果真不同凡响。
若于阅读过程有任何疑问,请写下来,本书对于相同的议题会间断的使用不同的方式于不同的章节再次说明,也许继续阅读下去或再度回到此该主题时,就会有不同的领悟。若读到一些令你沮丧或不同意的部份,请尽速与医治你的专业人员澄清、讨论或是暂时将此部份搁下。
试着去体会书中案例的心情及挣扎的困境,引发出自己现实的需要之后,对于照顾技巧及知识的学习,将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若能掌握本书的主旨及深谙使用书中的秘诀,你将在本书找到许多有用的方法及观点,那就记住它,收为己有吧!若有些内容令你沮丧万分,不妨绕道而行!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若透过此书能更了解自己的处境及状态,相信你将会有更佳的选择,生命的珍贵在于值得品味,「未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不是吗?
不同背景(需求)的阅读次序
精神疾病涵盖范围极广,不同的专长和领域,就会有不同观点,甚至产生相互矛盾之处,但此种现象是无法避免的,本书的主旨不是试图澄清此类的纷争,而是从医学的角度切入,以简明的方式阐明精神疾病与脑部功能的可能关系、与精神疾病相关连的行为问题、病患及家属因应之道等,也希望提供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的参考或卫教资料,由于读者背景不一,故本书不建议每位读者阅读本书时皆从第一章开始,作者对阅读次序的建议如下:??
病患及家属:
一、先依所罹患的疾病选择从第三章「精神分裂症可能治癒吗?」或第四章「何谓情感疾病?」开始,若不太确定所得何种疾病,则可参考第二章「何谓精神疾病?」基于医疗专业的立场,作者并不鼓励民众自我诊断,诊断基本上还是需要信赖精神科专科医师为之,乃为上策。
二、若对自己的疾病想再多了解其他相关的资讯,其阅读次序建议为第五章「精神疾病的迷思」第二章「何谓精神疾病?」第一章「人类心灵的活动基础-大脑」,为何会如此呢?这是依文字及学理的深浅而建议的,(五二一)的次序阅读过程中,必须融合读者本身的原有相关之知识,作者虽尽力使文字通俗化,但涉及医学太多的名词须重覆解释,非本书篇幅所能及,故读者于阅读本书时,其次序可依自己理解的程度而选择所希望了解的资讯翻阅相关章节。
三、先阅读第二篇(第六~九章)呢?还是第三篇(第十~十五章)呢?读者可依自己的需要,若是处于急性期或目前深为照顾疾病相关事宜所苦之读者,作者建议先从第三篇开始阅读起,第三篇总共六章,其内容相信可在极短的时间内使读者们有个初浅的概念-如何照顾精神疾病,若读者所面临的问题是属于长期而慢性的照顾工作,则建议阅读方式先从第二篇(第六~九章)开始,当阅读完该部份时,较能体会作者于第三篇(第十~十五章)所提出的照顾方案及其原则,如此的情境下阅读的吸收力更佳。
四、其实也不一定要按所建议的方式阅读,因为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一,关心层面不一,可依兴趣择要选取。??
相关领域工作人员:本书另一目的是提供工作人员于临床业务之参考或卫教资料,遇有任何问题欢迎来函,作者将尽力告知,若有任何疏忽、错误之处,敬请不吝指正。??
限于时间及文字深浅之关系,并非每章节读者均能完全吸收,尤其是第一章「人类心灵的活动基础-大脑」、第二章「何谓精神疾病?」、第十四章「药物治疗及注意事项」有较多的医学专有名词,对某些读者可能无法充分了解,本书于每章节均有摘要,可于阅读前后反覆翻阅,以便读者更能掌握重点。
说实话,我对于精神疾病的认知,大部分来自于新闻报道和一些影视作品,难免有些片面和刻板。我一直觉得,这个议题离我的生活很遥远,但又隐隐觉得,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没有去深究。我是一个喜欢通过阅读来拓宽视野的人,尤其对那些能够改变我固有认知、带来新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看到《杜鹃窝的春天─精神疾病照顾手册》这个书名,我觉得它用一种非常温柔且充满诗意的方式,触及了一个敏感但又至关重要的话题。我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杜鹃窝”这样一个人与人之间温暖的居所,与“精神疾病照顾”这样复杂且充满挑战的议题联系起来的。我猜测,书中可能不仅仅是提供冰冷的技术指导,更会探讨如何在关怀中注入情感,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如何在生活的缝隙里,让“春天”的生机悄悄萌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放下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我期待它能成为一把钥匙,打开我对精神疾病认知的新篇章,让我看到,即使是在“杜鹃窝”里,春天也终将到来。
评分我不是精神疾病的直接照顾者,但我身边有一位多年好友,她最近开始在社群媒体上分享她哥哥的状况,用词非常小心翼翼,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无助和疲惫,我感同身受。我总想为她做点什么,却又不知道如何开口,更不知道该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我担心自己说错话,反而让她更受伤,或是让她觉得我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她的家人。所以,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够帮助我理解这些复杂情绪的书籍,希望能更深入地认识这个领域,学习如何给予朋友真正有用的支持,而不是流于表面上的安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让我知道在朋友需要的时候,我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及如何避免做一些可能造成二次伤害的事情。我也会关注书中是否有提到如何处理社会大众对精神疾病的刻板印象和歧视,因为我知道,这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也是非常沉重的负担。我想,这本书的出现,或许能成为我和朋友之间沟通的桥梁,让我能以更成熟、更具同理心的方式,陪伴她走过这段艰难的时期。看到这本书名,我立刻联想到,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像是住在一个“杜鹃窝”里,有自己的烦恼和脆弱,但春天到来的时候,我们都希望能够获得温暖和关怀,重新找回力量。
评分我是一名退休的社区工作者,在职期间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其中也不乏一些正在经历精神疾病困扰的个案。那时候,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知识和经验都有些局限,无法提供更深入、更全面的帮助。我总是觉得,我们对于精神疾病的了解还不够,社会的接纳度也还有待提高。现在退休了,我有很多时间可以静下心来阅读,也希望能继续学习,了解更多关于这个领域的知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我过去可能没有接触过的观点和方法,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精神疾病的复杂性,以及如何更有效地与患者和家属沟通。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提到如何与医疗体系合作,如何争取社会资源,以及如何帮助患者重返社区生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让我能够以更专业、更有温度的方式,继续为需要帮助的人贡献一份心力。就像我过去在社区工作时一样,我希望能够点亮每一个“杜鹃窝”,让它们在春天里也能感受到温暖和希望,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阳光。
评分最近几年,我开始对心理学和身心健康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常在睡前阅读一些科普类的书籍,像是关于情绪管理、压力纾解,或是正念冥想的入门读物。我发现,了解自己身体和心理的运作机制,能够帮助我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也更容易与他人建立深层次的连接。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够提供实用技巧和方法论的书籍,能够让我学以致用,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质。我很好奇《杜鹃窝的春天─精神疾病照顾手册》这本书,是如何将“精神疾病照顾”这样一个比较专业和沉重的议题,融入到“春天”这样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意象中。我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关于如何积极面对困境、如何在压力下找到平衡,以及如何在复原过程中给予支持的理念和方法。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本身,更可能是关于如何在这个过程中,重新找回生命的韧性,以及如何让“杜鹃窝”——无论是指个人内心还是家庭环境——在春天里焕发生机,充满希望。我想,这不仅仅是对患者的照顾,更是对整个生命过程的关怀。
评分第一次在书店看到《杜鹃窝的春天─精神疾病照顾手册》这个书名,我其实有点犹豫。杜鹃花象征着思念和家的温暖,但“精神疾病照顾手册”几个字又带着一丝沉重。我家里并没有直接面临精神疾病困扰的亲人,但身边总有朋友或同事偶尔提及,或是看到新闻里相关的报道,总觉得这个议题是社会的某个角落,需要被看见也需要被理解。我平时喜欢看些生活类的书籍,像是园艺、烹饪、或是关于人际关系处理的书籍。我一直相信,即使是再小的角落,只要用心经营,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朵,就像杜鹃花一样,在春天绽放。所以,看到这个书名,我内心深处有一种莫名的触动,似乎它在邀请我,去了解那个可能被忽略的世界,去学习如何用更温暖、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或许,这本书不只是给“照顾者”看的,更是给每一个希望理解和关怀身边人的人准备的。它像是一扇门,推开后,也许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也更懂得生命的韧性与美好。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有意思,淡雅的色彩,柔和的光晕,没有那种过于严肃或医疗化的感觉,反而让人觉得亲切,就像春风拂过面颊,带着一丝希望和疗愈的力量。我很好奇,里面到底会讲些什么,又是如何用“杜鹃窝”这样充满诗意的名字来承载如此严肃的主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