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性互动论

解释性互动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解释性互动论
  • 符号互动论
  • 社会互动
  • 社会心理学
  • 社会学理论
  • 米德
  • 布鲁默
  • 社会建构主义
  • 微观社会学
  • 人本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作者写得最简单与最清楚的着作之一,他在本书中致力于将符号互动论、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传记研究法等研究法思潮,以及他个人的研究风格融为一炉,并称之为「解译性互动论」,对于当代兴起的「质化研究」之方法论有很大的影响。本书也代表一套极具价值的工具,不论是实务研究人员或学生均能从本书中获益,美国当代心理学期刊曾郑重推荐。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星际航行与文明演化》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涉及您提到的《解释性互动论》: --- 《星际航行与文明演化:跨越光年的探索与未来图景》 引言:当人类仰望星空,未来已在眼前 自古以来,人类对头顶浩瀚星河的探索从未停歇。从早期的天文观测,到如今的深空探测器,我们对宇宙的认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展。《星际航行与文明演化》并非一部简单的科幻小说或技术手册,它是一部跨学科的宏大叙事,深入剖析了人类文明在面对星际尺度的挑战与机遇时,所必须经历的技术飞跃、社会变革与哲学反思。本书旨在描绘一幅清晰的路线图,勾勒出从地球摇篮迈向银河系舞台所涉及的复杂图景。 第一部分:物理的边界与技术的突破 本书首先聚焦于实现星际航行的核心科学挑战。传统的化学火箭推进方式在能效和速度上都无法满足跨越光年距离的需求。因此,我们深入探讨了当前前沿的推进技术,包括核聚变脉冲推进、反物质驱动的理论基础与工程难题,以及更为激进的曲率驱动(Warp Drive)与虫洞(Wormhole)理论的物理学可行性。 我们将详细解析如何克服宇宙射线和星际尘埃对长期载人飞船的威胁。这不仅涉及到新型材料科学——如自修复纳米复合材料和高效的磁场屏蔽系统——同时也涵盖了对生命维持系统(Life Support Systems)的革命性改进。我们探讨了“封闭生态系统”的构建,如何实现完全自给自足的生物圈,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基因工程技术,确保宇航员在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航行中,生理和心理都能保持最佳状态。 此外,信息传输的延迟是星际通信的固有难题。书中对量子纠缠通信的潜力和局限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并分析了构建分布式智能网络以应对延迟的策略,确保远距离殖民地间的有效协同。 第二部分:文明的转型:从行星到星系 实现星际航行,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更艰巨的挑战在于如何维持和发展一个跨越数个天文单位(AU)的文明。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维度。 我们审视了“代际飞船”(Generation Ships)的社会结构。当飞船成为一个漂浮的、封闭的生态系统,船员的身份认同、社会契约的建立与演变,以及如何在世代更迭中保持初始使命的完整性,是至关重要的议题。书中通过模拟不同的治理模式——从严格的精英领导制到完全的去中心化自治——来预测它们在长期隔离环境下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随后,我们探讨了“殖民地建设的伦理与实践”。初次登陆新世界,面临的是未知的生物圈和不同的重力、大气条件。本书系统性地分析了“行星改造学”(Terraforming)的复杂流程,包括大气成分的调整、微生物群的引入,以及对原住民生态系统的最小化干扰原则。我们提出了“渐进式适应模型”,倡导在充分了解环境后,采取与当地条件兼容的居住策略,而非盲目地复制地球模式。 第三部分:智慧的碰撞与哲学上的重塑 星际航行的终极意义在于接触“他者”。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对外星智慧的搜寻、接触与互动。 我们首先回顾了SETI(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了“后接触协议”的框架。这套协议不仅仅是外交辞令,更是基于人类学、认知科学和博弈论构建的风险评估与交流模型。我们详细分析了理解非碳基生命体交流模式的可能性与陷阱,强调了文化相对论在宇宙尺度下的极端重要性。 更深层次的,星际探索将彻底重塑人类的自我认知。当地球不再是唯一的家园,人类的“身份”将如何定义?本书讨论了“后人类主义”在星际背景下的体现——从赛博格化到意识上传,探讨了不同形式的生命体如何跨越物理身体的限制,继续其演化之路。我们提出了关于“宇宙伦理学”的探讨,即一个拥有星际能力(Stellar Capabilities)的文明,应对宇宙中其他生命体的责任边界。 结论:永不停歇的进化之路 《星际航行与文明演化》总结道,星际航行不仅是工程学的壮举,更是文明自我超越的试金石。它迫使我们在资源分配、社会公平、技术风险控制和物种存续等所有核心问题上,做出更审慎、更具远见的决策。本书旨在为那些对人类的终极命运怀有深切关切的读者,提供一个详尽、严谨且充满启发性的思考框架。银河系等待着我们,而准备工作,必须从现在开始。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1.解释的观点

解释的传统
开启解释的世界
何谓解释互动论
解释与科学
历史、权力、情绪与知识
解释的判准
议程
结论

2.蒐集传记经验的资料

传记经验的事例
概观
概念澄清
解释传记
结论

3.解释的过程

解释的步骤
研究问题的规划
解构
捕捉
括号起来
建构
脉络化
评估解释的素材
结论

4.情境化的解释

时间、历史与构固
学习语言及其意义
个人、传记和社会典型
扣连个人和互动的情境
研究者作为新进成员以及一个认识的主体
结论

5.深度描写

深度描写是什么
深度描写的事例
表面描写
深度描写的类型
好和壤的深度描写
描写和解释
结论

6.进行解释

解释的事例
解释的目的
解释的类型与事例
理解
结论

7.结论:解释互动论

解释
传记的经验
解释的阅读与书写
虚构与解释
后现代时期的解释互动论
名词解释
参考书目
索引
关于作者

图书序言

  质化研究的社学科学文献虽然很多,却很少触及「解释的」存在性观点(Douglas & Johnson, 1977; Kotarba & Fontana, 1984)。也很少有研究者应用这种观点去探讨互动者的个人苦恼和生活转捩点。本书的研究正是为了弥补这个缺失。本书的段落很清楚,是为了让人文学科的学子和学者能以比较轻松的方式来了解存在与解释的研究法——事实上我和其他一些学者已经用这种方法从事质化研究多年了。在《社会学的想像》(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一书中,米尔斯(C. Wright Mills, 1959)敦促人文学科学者要发展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方法论态度,以探讨个体层次的私人苦恼——这些苦恼发生在个人当下的生活经验中——如何关联到公共议题和公众对这些议题的回应。米尔斯的社会学想像既是传记的、互动的也是历史的。可惜的是,尽管这本书影响力很大,在方法论上却没有得到相对回响,关于这种理论和方法如何可能,始终没有受到充分讨论。以此而言,本书也算继承米尔斯的遗志。

   「解释互动论」这个词,就如上述各项方法所指出的,有意统合以下几种路线:传统的符号互动论(Blumer, 1969)、参与观察和民俗志(Becker, 1970; Lofland & Lofland, 1984; Adler & Adler, 1987; Agar, 1986; Fielding & Fielding, 1986)、记号学和田野工作(Manning, 1987)、后现代的民俗志研究(Turner & Bruner, 1986; Clifford & Marcus, 1986)、自然主义的研究(Schatzman & Strauss, 1973; Lincoln & Guba, 1985; Patton, 1980)、创意访谈(Douglas, 1985)、个案研究方法(Stake, 1986; Yin, 1985),海德格(Heidegger, 1927〔1962〕, 1982)和迦达玛(Gadamer, 1975)的解释的解释学与现象学作品、豪尔的文化研究取向(Hall, 1980),以及近年来女性主义对实证主义的批判(Cook & Fonow, 1986)。读者如果想对本书的背景有多一层认识,可以参见以下着作:《做研究》(The Research Act)(Denzin, 1978, 1989)、《如何了解情绪》(On Understanding Emotion)(Denzin, 1984)以及我对美国酗酒者的三篇研究(Denzin, 1987a, 1987b, 1987d)。

  本书的结构
  《解释性互动论》共有七章。第1章将定义此一研究取向,并解释基本的预设和名词。我会比较这个观点和社会科学中传统的量化方法。也会比较解释互动论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并指出解释互动论和女性主义思潮的亲近性。我把这种观点定位在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像》所建立的传统之中。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平时读的书很多都是科幻小说或者历史传记,主要是因为它们能带我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满足我对未知的好奇心。这本书的风格似乎与我常读的类型大相径庭,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引人入胜的人物塑造,但“解释性互动论”这个名字却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让我觉得它可能包含着一些能够“解开”某些生活谜团的钥匙。我不太确定它会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呈现,也许是严谨的逻辑分析,也许是大量的案例研究,又或者是某种全新的理论模型。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将“解释”和“互动”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并且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的。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反应,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对同一件事的理解会产生巨大的差异。

评分

我一直对心理学和哲学交叉的领域很感兴趣,尤其关注人类意识的产生和演变,以及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本书的标题“解释性互动论”给我一种非常学术且深入的预感,仿佛它将引领我进入一个关于“如何理解”的理论体系。我设想,书中可能会剖析我们认知世界的过程,比如我们如何接收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解释”这个行为扮演着什么样的核心角色。更重要的是,“互动”这个词暗示了它不会仅仅停留在纯粹的理论层面,而是会强调实践和交流的重要性。我期待它能够深入探讨我们与他人、与环境、甚至与我们自身内在想法的互动,是如何不断地构建和重塑我们对现实的理解的。这本书或许会提供一种解释性的框架,帮助我们分析和理解社会现象、人际关系中的种种困惑,甚至是我们自身行为模式的根源。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引人注目,采用了一种抽象的几何图案,色彩搭配既大胆又和谐,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种探索未知、解构思维的意味。我平时阅读的书籍类型比较广泛,但很少有哪本书能让我仅仅因为封面就产生如此强烈的好奇心。它没有那种过于写实的插画,也没有过于平淡的纯文字设计,恰到好处地捕捉到了一种介于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张力。我猜想,书中可能在探讨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却又从未深究的现象,试图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它们。也许会涉及到我们如何与周围的世界互动,以及这些互动是如何塑造我们认知和理解的。这本书的厚度适中,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很舒服,是那种适合长时间阅读的类型。书中的字体大小和行间距也做得比较考究,即便是在昏暗的光线下,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费眼。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让我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产生新的思考。

评分

我一直觉得,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叙述”它,以及我们如何与周围的一切建立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接触,更多的是一种认知和情感上的连接。这本书的书名,恰恰触及了我一直以来思考的某个核心点。“解释性互动论”,我理解它可能是在探讨,我们如何通过“解释”来理解我们所经历的一切,而这种“解释”又是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不断被修正和丰富。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去阐述“解释”的机制,是基于心理学,还是社会学,或者是其他学科的视角?而“互动”又涵盖了哪些层面?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还是人与物、人与思想之间的互动?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提供一个更清晰的框架,去理解我们是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构建意义,并且与它和谐共处的。

评分

我是一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思考如何有效地与学生沟通,如何帮助他们理解复杂的概念,以及如何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因此,我一直对“学习”和“沟通”的本质感到着迷。这本书的书名“解释性互动论”让我联想到,它或许能够为我提供一些关于教育和学习的新思路。我猜想,书中会探讨“解释”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比如老师如何更好地向学生解释知识,以及学生如何主动地去“解释”自己所学到的内容。同时,“互动”这个词也暗示了,它可能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是如何共同促进理解和知识建构的。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方法论,那就更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