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釋的觀點
解釋的傳統
開啓解釋的世界
何謂解釋互動論
解釋與科學
曆史、權力、情緒與知識
解釋的判準
議程
結論
2.蒐集傳記經驗的資料
傳記經驗的事例
概觀
概念澄清
解釋傳記
結論
3.解釋的過程
解釋的步驟
研究問題的規劃
解構
捕捉
括號起來
建構
脈絡化
評估解釋的素材
結論
4.情境化的解釋
時間、曆史與構固
學習語言及其意義
個人、傳記和社會典型
扣連個人和互動的情境
研究者作為新進成員以及一個認識的主體
結論
5.深度描寫
深度描寫是什麼
深度描寫的事例
錶麵描寫
深度描寫的類型
好和壤的深度描寫
描寫和解釋
結論
6.進行解釋
解釋的事例
解釋的目的
解釋的類型與事例
理解
結論
7.結論:解釋互動論
解釋
傳記的經驗
解釋的閱讀與書寫
虛構與解釋
後現代時期的解釋互動論
名詞解釋
參考書目
索引
關於作者
質化研究的社學科學文獻雖然很多,卻很少觸及「解釋的」存在性觀點(Douglas & Johnson, 1977; Kotarba & Fontana, 1984)。也很少有研究者應用這種觀點去探討互動者的個人苦惱和生活轉捩點。本書的研究正是為瞭彌補這個缺失。本書的段落很清楚,是為瞭讓人文學科的學子和學者能以比較輕鬆的方式來瞭解存在與解釋的研究法——事實上我和其他一些學者已經用這種方法從事質化研究多年瞭。在《社會學的想像》(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一書中,米爾斯(C. Wright Mills, 1959)敦促人文學科學者要發展自己獨特的觀點和方法論態度,以探討個體層次的私人苦惱——這些苦惱發生在個人當下的生活經驗中——如何關聯到公共議題和公眾對這些議題的迴應。米爾斯的社會學想像既是傳記的、互動的也是曆史的。可惜的是,盡管這本書影響力很大,在方法論上卻沒有得到相對迴響,關於這種理論和方法如何可能,始終沒有受到充分討論。以此而言,本書也算繼承米爾斯的遺誌。
「解釋互動論」這個詞,就如上述各項方法所指齣的,有意統閤以下幾種路綫:傳統的符號互動論(Blumer, 1969)、參與觀察和民俗誌(Becker, 1970; Lofland & Lofland, 1984; Adler & Adler, 1987; Agar, 1986; Fielding & Fielding, 1986)、記號學和田野工作(Manning, 1987)、後現代的民俗誌研究(Turner & Bruner, 1986; Clifford & Marcus, 1986)、自然主義的研究(Schatzman & Strauss, 1973; Lincoln & Guba, 1985; Patton, 1980)、創意訪談(Douglas, 1985)、個案研究方法(Stake, 1986; Yin, 1985),海德格(Heidegger, 1927〔1962〕, 1982)和迦達瑪(Gadamer, 1975)的解釋的解釋學與現象學作品、豪爾的文化研究取嚮(Hall, 1980),以及近年來女性主義對實證主義的批判(Cook & Fonow, 1986)。讀者如果想對本書的背景有多一層認識,可以參見以下著作:《做研究》(The Research Act)(Denzin, 1978, 1989)、《如何瞭解情緒》(On Understanding Emotion)(Denzin, 1984)以及我對美國酗酒者的三篇研究(Denzin, 1987a, 1987b, 1987d)。
本書的結構
《解釋性互動論》共有七章。第1章將定義此一研究取嚮,並解釋基本的預設和名詞。我會比較這個觀點和社會科學中傳統的量化方法。也會比較解釋互動論和法蘭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並指齣解釋互動論和女性主義思潮的親近性。我把這種觀點定位在米爾斯的《社會學的想像》所建立的傳統之中。
我一直覺得,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如何“敘述”它,以及我們如何與周圍的一切建立聯係。這種聯係不僅僅是物理上的接觸,更多的是一種認知和情感上的連接。這本書的書名,恰恰觸及瞭我一直以來思考的某個核心點。“解釋性互動論”,我理解它可能是在探討,我們如何通過“解釋”來理解我們所經曆的一切,而這種“解釋”又是在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中不斷被修正和豐富。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去闡述“解釋”的機製,是基於心理學,還是社會學,或者是其他學科的視角?而“互動”又涵蓋瞭哪些層麵?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還是人與物、人與思想之間的互動?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提供一個更清晰的框架,去理解我們是如何在這個復雜的世界中構建意義,並且與它和諧共處的。
评分老實說,我平時讀的書很多都是科幻小說或者曆史傳記,主要是因為它們能帶我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滿足我對未知的好奇心。這本書的風格似乎與我常讀的類型大相徑庭,它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引人入勝的人物塑造,但“解釋性互動論”這個名字卻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讓我覺得它可能包含著一些能夠“解開”某些生活謎團的鑰匙。我不太確定它會以什麼樣的形式來呈現,也許是嚴謹的邏輯分析,也許是大量的案例研究,又或者是某種全新的理論模型。我很好奇,書中是如何將“解釋”和“互動”這兩個概念聯係起來,並且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理論體係的。我希望它能幫助我理解,為什麼我們在不同的情境下會有不同的反應,為什麼有時候我們對同一件事的理解會産生巨大的差異。
评分我一直對心理學和哲學交叉的領域很感興趣,尤其關注人類意識的産生和演變,以及個體與社會環境之間的復雜關係。這本書的標題“解釋性互動論”給我一種非常學術且深入的預感,仿佛它將引領我進入一個關於“如何理解”的理論體係。我設想,書中可能會剖析我們認知世界的過程,比如我們如何接收信息,如何對信息進行編碼和解碼,以及在這個過程中,“解釋”這個行為扮演著什麼樣的核心角色。更重要的是,“互動”這個詞暗示瞭它不會僅僅停留在純粹的理論層麵,而是會強調實踐和交流的重要性。我期待它能夠深入探討我們與他人、與環境、甚至與我們自身內在想法的互動,是如何不斷地構建和重塑我們對現實的理解的。這本書或許會提供一種解釋性的框架,幫助我們分析和理解社會現象、人際關係中的種種睏惑,甚至是我們自身行為模式的根源。
评分我是一名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日常工作中經常需要思考如何有效地與學生溝通,如何幫助他們理解復雜的概念,以及如何引導他們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因此,我一直對“學習”和“溝通”的本質感到著迷。這本書的書名“解釋性互動論”讓我聯想到,它或許能夠為我提供一些關於教育和學習的新思路。我猜想,書中會探討“解釋”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比如老師如何更好地嚮學生解釋知識,以及學生如何主動地去“解釋”自己所學到的內容。同時,“互動”這個詞也暗示瞭,它可能強調的是一種動態的學習過程,而不是單嚮的知識灌輸。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理解,學生之間的互動、師生之間的互動,以及學生與教材之間的互動,是如何共同促進理解和知識建構的。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方法論,那就更好瞭。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引人注目,采用瞭一種抽象的幾何圖案,色彩搭配既大膽又和諧,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種探索未知、解構思維的意味。我平時閱讀的書籍類型比較廣泛,但很少有哪本書能讓我僅僅因為封麵就産生如此強烈的好奇心。它沒有那種過於寫實的插畫,也沒有過於平淡的純文字設計,恰到好處地捕捉到瞭一種介於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張力。我猜想,書中可能在探討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卻又從未深究的現象,試圖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它們。也許會涉及到我們如何與周圍的世界互動,以及這些互動是如何塑造我們認知和理解的。這本書的厚度適中,翻開書頁,紙張的質感也很舒服,是那種適閤長時間閱讀的類型。書中的字體大小和行間距也做得比較考究,即便是在昏暗的光綫下,閱讀起來也不會感到費眼。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啓發,讓我對一些習以為常的事物産生新的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