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亚医师为在台名医,开业数十年,救人无数;复任中国医药学院中医系主任及研究所所长,桃李满天下。马医师对温病、气管炎、过敏性鼻炎、肝炎、肾炎及多种疑难病症,诊治常有奇验,声名远播。本书中马医师将其治学精髓,治病经验及独门处方公之于世,以益后学。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马光亚先生,原名马建中,原籍湖南省湘潭县,一九一五年十一月出生。自幼爱好文学及书画,湖南省立国学专修馆毕业。
其外祖父彭公文彩,为湘中名医,十五岁即随其习医,彭公在乡间临床,常跟于其后,学取实际经验;二十岁即自己在乡为人看病,处方多效,深得乡人称赏。
一九五一年入台,次年即在台北市厦门街开业,对温病、气管炎、过敏性鼻炎、肝炎、肾炎及多种疑难病症,诊治常有奇验,因此声誉大着,着有《温病学》、《台北临床三十年》(正续集合订本)。
一九七五年,中国医药学院聘其为教授,旋兼中医系主任及中医研究所所长;一九七八年,学院成立附设医院,又受聘为中医部主治医师。一九九二年退休,专心着作,二○○五年逝于台北。
这本书的“经验实录”部分,我可以说是一口气读下来的,简直太精彩了!那些真实的医案,仿佛就把我带入了那个诊室,亲眼目睹了医者与患者的互动。我注意到,作者在记录医案时,非常注重细节。比如,患者的舌苔、脉象,甚至是一些细微的面色变化,都被详细地记录下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信息,往往是中医辨证的关键。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患者,总是觉得口干口苦,一开始以为是肝胆问题,但用了很多清肝利胆的药都不见效。后来一位老中医发现患者的舌苔偏黄厚腻,而且脉象濡滑,这才判断是脾胃湿热,通过健脾祛湿的方药,患者的症状才得到了缓解。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诊断,是一个非常精细的过程,需要医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经验。而这本书的案例,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这种“细节”上的启示,让我们知道在临床上应该关注哪些容易被忽略的方面。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过程的描述,那些患者可能已经被西医判了“死刑”,但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转机。这不仅是医学上的奇迹,更是对中医生命力的有力证明。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医的价值,也希望它能激励更多的年轻医生,投身于中医事业,继承和发扬这份宝贵的医学遗产。
评分这本书的“临床辨证”部分,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强调了“变通”的重要性。我之前学习中医,总觉得辨证论治有套固定的模式,但实际应用起来却常常感到束手束脚。而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实例,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辨证原则。比如,同样是“湿热”,在不同的脏腑,不同的病程阶段,其表现形式和治疗方略都会有所不同。作者在书中,就对这些细微的差别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剖析。我记得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患者,患有慢性荨麻疹,用了许多抗过敏的药物都效果甚微。后来请教了一位老中医,他仔细询问了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发现患者有长期吃辛辣油腻食物的习惯,并且经常熬夜。老中医辨证为“湿热内蕴”,通过健脾祛湿、清热解毒的方药,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中医的辨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这本书的“经验实录”部分,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这种“变通”的范例,让我们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灵活地运用中医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评分《临床辨证与经验实录》这本书,让我对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一直认为,这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础,但如何将这四种信息有效地整合起来,形成准确的辨证,对我来说一直是个挑战。书中的案例,就非常生动地展示了这一点。作者不仅仅是列出患者的症状,更是详细地描述了他是如何通过望诊(如观察面色、舌苔)、闻诊(如听患者的声音、嗅气味)、问诊(如询问病史、生活习惯)和切诊(如摸脉象),来收集信息的。然后,他会如何将这些零散的信息,通过中医的理论体系,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疾病图谱。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脉象”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脉搏的快慢、有力与否,而是会结合其他信息,来判断脏腑的功能状态和病邪的性质。比如,同一个“弦脉”,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代表着肝气郁结,也可能代表着痰饮内阻。这本书的案例,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这种“四诊合参”的实践范例,让我们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更精准地把握病人的病情。
评分坦白说,在阅读《临床辨证与经验实录》之前,我对中医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一些基础理论层面,比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这些概念。虽然知道它们是中医的基石,但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将这些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具体的病人身上,一直是我的一个难点。而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实践应用的大门。书中对“辨证”的阐述,并非是僵化的公式套用,而是强调了“悟”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对不同类型疾病的辨证分析,以及针对这些辨证结果的用药思路,让我看到了中医辨证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病机”的深入探讨,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比如,同样是咳嗽,可以是风寒犯肺,也可以是痰湿阻肺,还可以是肝火犯肺,甚至肺阴亏虚。不同的病机,其治疗方法也截然不同。而这本书,就通过大量的实例,详细地展示了如何区分这些细微的差别,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病机,选择最恰当的方药。我记得我曾经读过一本关于中医的著作,里面充斥着大量的古籍引用和理论推导,虽然内容很深刻,但对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实在是有点望而却步。而这本书的风格,则更加贴近临床,更加注重实际操作,让我感觉学习起来更有方向感,也更容易掌握。
评分《临床辨证与经验实录》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医学书籍,更像是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书中的每一则医案,都凝聚着作者数十年的临床智慧和心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案例分析中展现出的那种人文关怀。他不仅仅关注疾病本身,更关注患者的个体差异、心理状态,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比如,在治疗一位长期失眠的患者时,作者详细询问了患者的睡眠习惯、情绪变化,甚至是对失眠的恐惧心理,然后才根据辨证结果,制定了相应的方药,并且辅以心理疏导。这种“整体观”的治疗理念,在现代医学中是很难看到的。我记得我曾经看过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患者,在西医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转而寻求中医的帮助,最终获得了很好的生活质量。那位中医的治疗,也是非常注重患者的整体情况,通过调理身体,改善患者的症状,缓解患者的痛苦。这本书的案例,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这种“人本关怀”的实践范例。让我看到了,中医的治疗,不仅仅是药物的对抗,更是医者与患者之间心灵的沟通和信任的建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被更多的读者看到,让大家认识到中医的深厚底蕴和人文关怀精神。
评分这本书的“临床辨证与经验实录”,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本沉甸甸的“武功秘籍”。我一直对中医的“方剂”很感兴趣,但常常觉得那些古籍上的方剂,脱离了具体情境,很难理解其应用。而这本书,则将这些方剂的应用,置于真实的临床场景中。作者不仅仅是告诉你这个方剂的组成和功效,更重要的是,他会详细地分析,为什么在这个特定的病例中,要选择这个方剂,以及在这个方剂的基础上,可能会进行哪些加减变化。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经典方剂的应用解析,比如“小柴胡汤”、“白虎汤”等等。作者会结合具体的病例,来阐述这些方剂的辨证要点和加减变化,让我对这些经典方剂的应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记得我曾经读过一本关于方剂的书,里面列举了大量的方剂,但很少有详细的临床应用说明,看完之后,总感觉自己还是摸不到门道。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方剂是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作用的,让我感觉中医的学习,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背诵,而是充满活力的实践探索。
评分《临床辨证与经验实录》这本书,让我对中医的“调理”和“养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之前一直以为,中医就是治病的,但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中医更注重的是“治未病”和“固本培元”。书中的许多案例,不仅仅是治疗急症,更是涉及慢性病的调理和亚健康状态的改善。作者在书中,会详细地介绍如何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情志等生活方式,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情志致病”的阐述,它强调了情绪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并且提供了相应的调理方法。比如,对于长期焦虑的患者,作者会建议通过一些具有安神定志作用的药物,同时辅以心理疏导和放松练习。这种“身心同治”的治疗理念,让我看到了中医的深邃之处。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医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生命整体的关照。通过学习书中的经验,我希望自己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运用中医的智慧,来维护自己的健康,提升生活品质。
评分刚拿到《临床辨证与经验实录》这本书,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眼就被书名吸引住了。“临床辨证”这四个字,直接点出了中医的核心精髓,而“经验实录”则暗示了书中内容的扎实与宝贵。我一直对中医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历经时间考验,代代相传的临床经验。总觉得,现代医学虽然进步神速,但在某些慢性病、疑难杂症的治疗上,中医的独特视角和治疗方法,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我自己也曾亲身体验过一些中医的疗效,那份细致入微的辨证和个性化的用药,让人感觉不仅仅是在治疗疾病,更是在调理身体,找回失衡的生命力。这本书的书名,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医智慧宝库的大门,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呈现“临床辨证”的艺术,是理论讲解,还是案例分析,亦或是两者兼而有之?而“经验实录”又会包含哪些鲜活、生动的医案?这些问题在我心中萦绕,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一探究竟。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让我学习到中医的理论知识,更能让我感受到中医的“活”与“妙”,体会到医者在与患者的互动中,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治疗方案,如何将看似简单的药方,发挥出治病救人的神奇力量。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颇具匠心,既有传统中医的沉稳厚重,又不失现代出版的简洁大气,让人一看就心生好感,觉得它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中医领域摸索多年的同道们量身定做的。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朴实无华的叙事风格,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生涩难懂的术语堆砌,而是用最直观、最易于理解的方式,将复杂的辨证论治过程呈现在我们面前。书中大量的临床案例,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将病人的病情、医生的辨证过程、用药的考量,以及最终的疗效,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描述案例时,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症状和处方,而是深入剖析了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情志变化,甚至是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是如何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这种全方位的考量,正是中医“天人合一”、“未病先防”思想的体现。我记得我曾经遇到过一位患者,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其他人类似,但就是治疗效果不佳。后来请教了一位老中医,他详细询问了患者的生活起居和情志状态,才发现患者长期失眠,情志抑郁,导致肝郁气滞,这才使得常规的治疗方案失效。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辨证,绝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症状,而是要深入到身体内部的生理病理变化,甚至还要顾及到患者的整体生存状态。这本书的“经验实录”部分,恰恰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这样的宝贵经验,让我们能够从别人的实践中学习,少走弯路。我迫不及待地想把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细细研究一番,看看作者是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抽丝剥茧,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并给出精妙的治疗方略的。
评分这本书的“经验实录”部分,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个体化”治疗理念。我之前一直以为,中医的方药都是固定的,比如“桂枝汤”就是用来治疗感冒的。但看了这本书的案例,我才明白,即便是治疗同一种疾病,不同的患者,其用药也会有所不同。作者在描述医案时,不仅仅是列出方药,更重要的是详细地解释了为什么选择这个方药,以及在这个方药的基础上,可能还会进行哪些调整。比如,对于同一个“风寒感冒”,有的患者可能还伴有“脾胃虚寒”,那么在用药时,就需要加入健脾温中的药物;而有的患者可能还伴有“肝火上炎”,那么就需要加入疏肝降火的药物。这种“一人一方”的治疗方式,正是中医的精髓所在。我记得我曾经看过一位老中医,他给病人开药时,总会反复询问病人的饮食、睡眠,甚至是一些情绪上的变化,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微调方药。这本书的案例,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这种“个体化”治疗的范例,让我们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