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整合是大脑接收及组织各种感觉讯息,发展知觉、动作及认知的过程,与儿童发展息息相关。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在介绍感觉整合的理论,包括感觉整合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感觉整合理论在儿童教育上的应用,感觉整合功能异常的表现,及其在自闭症或注意力缺损过动症孩子的应用。
本书的第二部分则从感觉整合的观点来分析活动,包括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进行活动的要领,并依照发展的顺序及原则设计了一系列的感觉整合活动,供读者参考使用,相信您会发现它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儿教育参考资料。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理论与应用」,所以原本以为会是一本非常学术、甚至可能有些枯燥的读物,但实际翻阅下来,才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生动许多!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贴近生活,让我这个在家带孩子、同时也在思考孩子发展问题的妈妈,读起来格外有共鸣。例如,书中提到的一些孩子在公共场合会突然情绪失控,或者对某些声音、触感特别敏感,这不就是我家小宝的真实写照吗?看着作者用专业的知识解释了这些行为背后的可能原因,并提供了非常具体的、在家就能操作的改善方法,感觉就像找到了一本育儿宝典。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感觉探索”的部分,书中列举了好多在家就能进行的趣味游戏,比如利用不同质地的材料(米、豆子、沙子)进行抓握、搅拌,或是利用弹力绳、瑜伽球来刺激前庭觉和本体觉。这些方法不仅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整合感官信息,还能在玩乐中增进亲子关系,真的是一举多得。这本书让我对孩子的“怪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懂得如何用一种更包容、更有策略的方式来引导他们。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接触到「感觉统合」这个概念,是因为女儿在幼儿园时,老师建议我们关注一下她的触觉敏感问题。当时一头雾水,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也对这个领域知之甚少。这次偶然看到了这本书,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买了回来。结果,这本书的内容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者非常详细地阐述了感觉统合失调对儿童不同发展阶段可能造成的影响,从学龄前孩子的社交问题、学习障碍,到青少年时期可能出现的自信心不足、情绪波动等等,都做了深入的剖析。我特别喜欢书中有“自我评估”的章节,里面有一些小测试,可以帮助家长初步判断孩子是否存在潜在的感觉统合问题。通过这些测试,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女儿的一些行为,比如走路容易摔倒、不喜欢被拥抱、对某些食物的口感特别挑剔,都可能与感觉统合有关。这本书的专业性体现在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大量实际可行的训练方法和环境改造建议,让家长可以有针对性地去帮助孩子。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设计非常巧妙,每个部分都环环相扣,从基础的理论知识讲到实际的应用策略,让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感觉整合的概念。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感觉系统(如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本体觉等)时,所使用的比喻和图示。这些生动的讲解方式,让原本抽象的神经科学知识变得易于理解。例如,关于前庭觉的部分,作者把它比作“身体的导航系统”,解释了它如何影响孩子的平衡感、空间感以及注意力。这让我对孩子为何会晕车、为何喜欢在秋千上摇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棒的是,书中还介绍了如何通过“感觉餐单”来为孩子量身定制感觉活动,这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干预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孩子的个体需求。我尝试着根据书中的建议,为我的孩子制定了“感觉餐单”,看到他通过这些活动有了积极的变化,我感到非常欣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更是一本关于理解孩子、连接孩子的宝贵指南。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是因为被书名吸引而购买的,感觉“感觉整合”这个词听起来很有深度,又与“儿童发展”这个我一直关注的领域相关。没想到,这本书的实际内容比我想象的要更加实用和接地气。作者在叙述理论时,并没有使用过于艰深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生活化的语言来阐释,就像是在跟一位有经验的朋友聊天一样。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感官加工模式”的讨论,比如“回避型”、“寻求型”、“低反应型”和“高反应型”的描述,这些分类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对某些刺激避之不及,而有些孩子却会孜孜不倦地去寻找强烈的感官体验。书中的许多小贴士,比如如何调整居家环境来降低感官刺激,或者如何设计游戏来增强孩子的感官觉察能力,都非常具有操作性。我尝试了几种方法,发现孩子确实有了明显的变化,这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深感认同。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家长们的一种赋能。
评分作为一个心理学系的毕业生,我对儿童发展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虽然在学校里接触过一些关于儿童感官发展的理论,但总觉得不够系统和深入。直到读了《感觉整合与儿童发展─理论与应用》,我才真正体会到感觉统合在儿童整个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这本书的理论基础非常扎实,引用了大量相关的研究和文献,但又不失其可读性。作者在梳理感觉统合理论发展脉络的同时,也结合了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成果,对感觉统合失调的成因和表现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关注了感觉统合失调的负面影响,还强调了如何通过积极的干预和支持,帮助孩子发挥潜能,实现健康成长。作者在“应用”部分提供的策略,如环境创设、亲子互动游戏、学校与家庭的合作等,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对于从事儿童教育和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